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作品选读

新闻作品选读

6、郭玲春专题:

A《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

《刘继卤临终前献出巨幅国画(双狮图)》

《向子冈告别:握一管神笔有两只慧眼——著名记者子冈默默离去》《眷恋乡土多名作饮誉中外何寂寞:沈从文告别亲友读者》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B关于“散文式新闻”

C外国讣闻类新闻《歌剧明星在舞台上猝死》

7、几篇外国新闻:

《日本签字投降》(教材《落日》)

《萨拉热窝动物园最后一头棕熊死了》

《北京重新开办“茶馆”》

《午餐时间的橄榄球赛》

P179《延安庆祝日寇无条件投降》

二、特写:

子冈专题:《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目击九江决堤合龙》(P585)

三、专栏评论:时评

《麻木不仁之症》

《我听见有人在高声尖叫,当然我也一走了之》

《北京大学是北京人的大学吗?》

《田字新解》

《土字加减法》

四、通讯:

1、《泰山作证》

《“金”张掖的破产》

《张掖的破产是人懒的过?》

2、中国青年报通讯作品:

《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

《第五代》

《命运备忘录》

3、系列报道:

《红色的警告》

《黑色的咏叹》

《绿色的悲哀》

4、消息与通讯的比较

A、消息:《陈景润遗体在北京火化》(1996.3.30《新华每日电讯》)

通讯:《告别陈景润》

B、P93《肯尼迪遇刺丧命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

P461《我看见历史在爆炸》

C、《日本签字投降》,P455《落日》

补充:

《男子对着高压线撒尿遭电击毙命惨不忍睹》

《卢跃刚给团中央常务书记赵勇的公开信》

《中国青年报李大同致编委会的公开信》

《闯入南北两家大报实习,告诉你我真实的感受》

山东省广电系统2013年度及其他年度参评作品选读:

《田字新解》(2009.广播评论)

《土字加减法》(2010.广播评论)

《天平秤上量公平》(2011.广播评论,过于尖锐)

《主治道德滑坡:需要一辆刹车,三脚油门》(2012.广播评论。三脚油门:法律、社会保障、文化)

《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2012.青岛台,广播评论)

《平常心对待“最美”》(2013.青岛台,广播评论)

《让三子登科》(2013.省台,广播评论)

《东营区:政府买单爱心助残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好》(2013.长消息)

《阳谷种粮大户李俊文陪总理去领农民奖章》(2013.消息)

《泰山:进山门票首次因客流高峰停售》(2013.消息)

《小纸条传递大温暖感动全城紧急搜索“正能量”》(2013.现场直播)

《生死营救!大浪面前,他们义无反顾》(2013.广播消息,好人好事写作典范)

消息

新闻报道有各种各样的体裁,消息是其中最重要的报道形式,其他的报道形式,或者是从消息衍化而来,或者是必须依附消息方能存在。现代报纸每天要刊登大量的消息,而且一些通讯、社论、评论、图片、文章、资料也常要围绕消息来编发。

消息及功能、特征:(去一家之言)

消息使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述叙述的方法,迅速及时而又连续不断地向公众传递消息、报道新近发生与发现的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功能:消息同通讯等其他新闻文体相比,其主要的任务或功能是在以最快的速度,简明扼要将新闻事实报道出去。

用事实说话(部分)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

选择本身就是“说话”

(有人说:新闻是一种观点,也是一种观点)

读这一部分文章应思考的问题:

1、他们要向读者说什么?说清楚了没有?为了反映新闻的主题,各自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不同类型的事实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归纳起来,新闻用来说话的事实大致有哪些类型?在采写上他们对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3、不同的文章,记者在运用事实表达观点方面有哪些技巧值得学习?

直接引语的作用:

1、表现会议现场,增加人情味和趣味性,使报道生动活泼。

2、充实报道,言之有物,避免空洞乏味。

3、使用直接引语标明出处,可使报道真实可信,当引语来自权威人士或权威部门时,还可增强报道的权威性。

4、直接引语可以巧妙地帮助记者表达观点、态度,是“用事实说话”的方法之一。

运用直接引语应注意的问题:

1、要保证引语的准确性,既不能违背全文,更不能违背原意。

2、要标明出处,不可杜撰。

3、未必要将符合要求的原话全部引用,只选择最重要,最有特色的即可,当引用内容较多时,可以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错使用,使文章不致沉闷。

1、话题新闻(文体新闻)绝对不能与“曝光新闻”、“批评新闻”划等号。这类问题新闻既不是单纯的批评,也不是直接的表扬,而是针对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政策性问题以及普遍关心又模糊不清的认识问题,或给以答案,或给以开导,或指出方向,或介绍典型经验,或拨动心弦,也令人深思,通常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报道。

2、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报道的话题应该尽可能地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决策来确定,话题应把党和政府希望告诉人民群众的道理,通过交流沟通引导,给读者一个明确、正确的认识,做到既反映群众呼声,又引导社会舆论。

3、要注意回答读者心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这类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导正确,就能产生一定的震撼力,并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妥善解决。

新闻角度

角度是新闻采写不可轻视,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采访角度选得好,可以发现与发掘丰富的新闻矿藏;写作角度选得好,可以大大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角度,就是指看事情的出发点,即视点,就是事物与人们视野之间构造的位置。也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位置和方法。

角度可以认作看事观物的方位,人们看事观物,可以从正面看,可以从侧面看,从反面看;可以平视,也可以仰视或俯视;可以近看,也可以远视。对人,对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正像人们拍照一样,角度不同,美感不一样。

古人做诗很注意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哪一个细节更鲜明。更能叩响读者的心弦,就可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

新闻角度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紧紧依托着新闻事实,始终在新闻事实之中,由特定的新闻事实作出规定,并为表现该事务服务。始终没有可以脱离新闻事实的新闻角度。

新闻价值在事实肌体内的蕴含与分布并不均匀,事实中蕴含大量新闻事实的地方,通常就是最佳新闻角度所处的部位。因此,只有当发现了最佳新闻角度时,才能达到最真实有力地表现新闻事实,并且入手快捷、顺利。

P24《浦东磁悬浮铁路轮廓初显》

《取下神像挂地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两篇比较

《萨拉热窝动物园最后一头棕熊死了》

新闻框架理论:

和平框架:《布什清华行》(香港《大公报》记者)

冲突框架:《聆听完布什的讲话,中国人等待被世界倾听》(《华盛顿邮报》记者潘文)

新闻框架管制新闻,新闻框架设计是为使新闻稿件条理分明,逻辑严密,对读者更有诱惑力,但反应记者的偏见。

新闻框架是观念框架、意识形态框架和知识框架的翻版。

新闻框架理论是建筑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之上的交叉领域。

记者徐树一条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构成一条新闻框架,记者决定把内容收进新闻报道的相框内,同时把什么内容排斥在相框外。记者决定相框收进何种事实。记者设计框架,制造语境,以便记者选择的事实能被读者理解。因此,框架本身的确反映了记者的偏见。

不同报纸、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会采取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看看叙述框架(选题、信源)就知道这篇报道想写给谁看。

新闻框架类型:

冲突(斗争)框架:犯罪、贪污受贿、营私舞弊、外交国防

趋势框架:经济新闻

预测框架:经济科技卫生

猜测框架

核实框架

人物框架:特写访谈

软新闻:娱乐、社会、人情味、大众文化

解释框架:科技文化

背景框架:

新闻导语

导语:就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消息的开头部分。

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个点上。

导语是新闻文体的专用术语,其产生,是新闻写作的自身规律与读者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导语的产生:

通常认定,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与编辑梅尔维尔·王·斯通有首创之功。

第一代导语:全要素导语、全型导语、六要素导语(晒衣绳式导语)

范文就是约翰·唐宁的消息的开头。在西方大致兴起于英国南北战争时期,沿用到20世纪30年代。

其特点是具体完整,但“大而全”难免杂而乱,并导致固定模式。因此它在经历了约40年的黄金岁月后,逐渐被第二代导语所取代。如今在西方,如果有人再写这种六要素俱

全导语,则被视为愚蠢或无能。

第二代导语:“部分要素导语”“六要素不全导语”

特点是:只表述新闻要素中的一二个要素,而不是在导语中把六要素一次性交待完毕。

“欧洲大战于昨日拂晓爆发”

所谓导语,从文章表征看,就是新闻作品的第一句或第一段、第一部分,作品的冒头语、开场白、序曲,从新闻报道的特性看,就是一条新闻的先导语、导读语,它开启全篇,定下基调,唤起注意,吸引读者。

导语的种种类型之间是交叉的。一条导语往往身兼几任。

西方报业巨子赫斯特:“千万记住,如果你的第一句话不能打动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导语不是新闻简单的总结,不是笼统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一条新闻稿件必须回答what、why、when、how、where、who。但是这些问题不必都在导语里回答,好的导语精彩地回答其中最有意义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就够了。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如果导语写得精彩,就能抓住读者,否则,读者就溜掉了。新闻记者在采访新闻时,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讲话、声明和场景放在导语中。有的新闻事件里包含多个兴奋点和亮点。记者只能金子里挑钻石,选取最大的钻石。绝对不能金子里挑沙子。

今天随着互联网、信息全球化、有线电视等的出现,新闻的出口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无论新闻怎么变,新闻媒体的根本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为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人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

新闻的另一个作用是促使读者关心政治、关心公共政策、关注政府的所作所为,关心人民的疾苦,关心国际局势。因此,记者必须准确地、有责任心地报道事实和数字。

技巧:

1、导语中选用的事实,必须是到了非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不可的地步。这种事实有一种紧紧抓住你的读者的力量;所报道的事实或描述的观点有新意或新的味道。

2、坚持倒金字塔结构,导语不得超过50个字。最好是一句话导语,最多不能超过两句话。

3、导语内容越具体越好。但是不要包括太细的细节内容。

4、导语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导语要调动读者的情绪,而不是他的大脑;导语选择什么样的新闻观或言论的时候,编辑和记者必须跟着当地读者走,按照他们的情绪写文章,否则会引起读者对报纸的反感。

7、只使用最清晰的事例和数据;可以用最近才发现的历史档案做导语。

①在今天举行的国际图书馆大会上,美国图书馆学者提供的证据表明,八国联军劫毁了人类无法弥补的文化财富。

②日本档案专家在此间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揭露日本毁掉侵华档案。

③北京今天开幕的国际档案大会上首次向世人展示了毛主席与达赖的信件。

④“昨天晚上,一个研究纳粹德国妇女问题的专家说,一个权力只给男人、人性只留给女人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是危险的”(美国社会关心的是妇女的作用,而不是对纳粹的研究成果)

8、导语要有视觉感,让人读起来忘不掉。

9、导语要有针对性,要明白稿件是给谁写的。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很多导语读起来像是专门给采访对象写的。

10、导语千万不要空,要感人。空就是假,给人以假的感觉,就有损于媒体的形象。

11、导语要以小见大,导语最好能见到人,人还要有名有姓;读起来真实可亲可信。

12、通过事实的取舍,在导语中表达记者的立场和情感。

例如,美联社为了在稿件中引起读者对北京申奥的反感,在一篇消息的导语中写道:“北京今天用假花和戒备深严的警力迎接奥运会检察官的到来”

13、善于把国内或国际关心的重大新闻找个地方新闻去挂钩报道。

《塔利班毁灭古代大佛像》——《丝绸路上最珍贵的佛像遭厄运》(谈及玄奘曾在这座佛像前烧香多年)

14、尽量使用直截了当、生动的、不拘形式的语言和短句子;导语要具体,如使用真实的姓名、地点和事件的描述,使提出的问题和论点鲜活起来。

15、导语中不应有一个多余的字。

16、最能引起读者注意的导语,不是让人对起来高兴的导语,而是让人读后感到一种生气的力量在驱使你把消息读完。

“走进津巴布韦这个国家,人们发现这里最短缺的商品是棺材”(战乱殃及平民)

17、抓住读者眼球,通过微妙的写作技巧引起读者的注意。

问题导语及病导语分析

无新闻型导语“配错了”导语“标签”导语“瞎”导语“喧宾夺主”导语“琵琶女”导语“冒气泡”导语“枯”导语“长”导语“废”导语

埋葬新闻型导语

评论:

新闻评论是确立媒体个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体现媒体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形象与职责。

新闻评论的九种形式:

1、社论

2、本报评论员文章

3、短评

4、编者按

5、署名评论

6、时评

专栏评论的选题十分宽泛。国家大事、个人见闻,凡属群众关心的问题,凡属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都是专栏评论的话题。

在写法上,专栏评论总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据事说理,虚实结合,由此及彼,联类生发。

专栏评论的特性:

1、专栏评论员具有新闻性。他总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言。

2、具有政治性。他所论及的问题,往往与当前的时事政治有关。

3、具有群众性。它总是面对最广大的群众说话,讲群众想讲又想听的话,同时特别注意行文通俗化。

4、具有文艺色彩,讲究文采,善取类型,注重形象化说理。故而,专栏评论被称为文艺性的新闻短论。

专栏评论受欢迎的原因

1、感应敏锐,战斗性强。

革故鼎新,激浊扬清

2、即事生议,出奇制胜。

讲究有感而发,据事说理,由事实引发评论,以事实论证观点。要求所选之事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刻的共性,同时要求所发生的“议”新颖。离开了新颖的“议”,就算百分之百正确,也没有多大价值。

3、以小见大,文约意丰。

从小的题材引出大的道理,集中一点往深处开掘。要求作者必须胸有全局,对问题有宏观的了解。

4、视野开阔、灵活多样、运笔自裕。

独家新闻的含义不仅仅是独家的事实报道,还包括具有创见性的新闻评论。

新闻通讯

通讯(特写、特稿、专稿)是与纯新闻有所区别的一种新闻体裁,是新闻文体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文体。

西方的特写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讯,是西方报刊上的主要体裁之一。

纯新闻(消息)十分注重时效性,以简练精当的语句,客观的态度中实地报道事实,而通讯更注重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写作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更多地借用文学手法。因此,通讯在题材上不受限制,形式灵活多样,篇幅随意,长则上万字,短则几十字,完全根据题材的需要由记者自行决定。

美国的丹尼尔·威廉森教授在《特色写作技巧》中说:特写(通讯)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有时也带有主观性的文章,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并使他们对某些事、某种情况或对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有所了解。也就是说特写(通讯)一般没有特定的规律或格式可循,只要围绕新闻或非新闻事件,把事件或人物的最生动、最感人的细节加以集中、具体地描述,引起读者兴趣,就是最成功的通讯(特写)。

西方新闻界习惯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把特写(通讯)归属于除了纯新闻和评论之外的所有新闻文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