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王澍代表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

王澍代表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

王澍代表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
王澍代表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

王澍代表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外观设计

项目名称:宁波历史博物馆

建筑设计:王澍、陆文宇

设计团队:宋曙华、蒋伟华、陈立超等

项目地点:中国宁波

用地面积:4.33公顷

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设计类别:博物馆

设计时间:2003年—2005年

施工时间:2006年—2008年11月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正交框架与局部桥梁结构。混凝土衬墙与回收旧砖瓦组合墙体

主要材料:竹条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瓦,本地石材

场地在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原来在这片区域的几十个美丽村落,已经被拆的还剩残缺不全的一个,到处可见残砖碎瓦。按新的规划,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经常超过100m,城市结构已经无法修补。问题转化为如何设计一个有独立生命的物,这座建筑于是被作为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这种思考方式在中国有着漫长的传统。但在这座山中,还叠合着城市模式的研究,高度因此被自觉限定在24m以下,它片断性的意指着一种24m以下限高的低城,存在于人工和天然之间。通过国际竞标,业余建筑工作室获得了这个项目。

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一种山体类型学叠加在上面,公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也用来适应一直不确定的展览内容。

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如一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作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土

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

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

外部设计

馆内一角

室内设计

王澍认为,如果造型的表达还是抽象的话,那么在外墙材料上的探索就是具象体质感的表现。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爿墙”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并运用现代施工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验运用在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安全和墙面牢固,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宁波博物馆外墙面“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的使用,体现了肌理质感和色彩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之和谐美,达到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建筑观”,在继承发扬宁波传统建筑文化中又承载传播历史信息。

馆内一角

最后,王澍还就宁波博物馆建筑施工亮点进行了概括:

一、大跨度钢结构混凝土梁。主入口大通道8榀27米大跨度横梁与立柱,采用劲性钢结构作为钢骨、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桁架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确保了大跨度结构承载负荷的安全性。

二、倾斜的柱、梁。主体框架柱、梁在8.6米标高以上逐渐向外或向内倾斜,并根据顶层5幢独立建筑不同的位置和造型,使之倾斜角度不一,施工单位采取了斜柱按梁做法,先安装斜柱的侧模,再绑扎柱钢筋,确保了倾斜点、倾斜角度的准确定位。

三、不设伸缩沉降缝。主体建筑平面长144米、宽65米不设伸缩缝和沉降缝,运用后浇带、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和增设抗裂纤维等分段后张预应力方法,减少因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

博物馆远景

室内设计外部景观

墙体设计楼梯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