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白蛇传说的女性主义研究

白蛇传说的女性主义研究

白蛇传说的女性主义研究
白蛇传说的女性主义研究

白蛇传说的女性主义研究

黄宝富左继华

女性屈从于男性的社会历史和思想观念,导致女性主体在社会权威话语序列中缺乏塑造自我意象的文化力量,女性形象在男权话语之下被编造或被分裂。符合男性欲望和想象的女性意象,被描绘为温顺可爱的天使;而违逆男性规训的女性形象,则被无限制地妖魔化。蛇的意象,因为柔软绵长的外貌和伏地而行的姿态,成为男性话语描绘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的想象符号,又源于蛇的神秘质地和毒性攻击性被赋予和生成了女性性格的阴险、狡猾、毒辣等负面定义。白蛇的女性传说,在历史叙述中不断变异和变化,然而,总是难以摆脱被男性描述的依附型命运。

“任何‘历史’不过都是一种文本的修辞活动,是一种‘修辞想象’,因为在‘历史的存在’和‘历史的本文’之间,永远不存在一种真正的对应关系,更不可能是对等关系。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实际都是作为文本的历史,而‘文本’不但取决于客观的历史,更是取决于写作者的修辞态度,取决于他的解释方式、解释角度与价值立场。”①女性的白蛇传说,就是男性世界的一种修辞想象,白蛇的性格与行为,随着男权意识的思想变动而发生叙事变化。

一、蛇意象:男性想象编写的女性隐喻

蛇形象与女性陈述的文学联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晋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在男性控制的原始思维之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女神为善变的人蛇结合之体,这无疑为后世的白蛇传说提供了极其有力的联想资源。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人类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像设想他们自己一样设想一切存在物,并把他们熟知和真切意识到的那些品质移植到每一个对象上”,“人类处于这样一个对原因无知的状态之中,而同时他们又对他们未来的命运感到非常焦虑,于是乎,他们直接承认自己对拥有情感和理智的不可见力量的依赖,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些不断引发他们去思考的未知的原因,由于总是以同一种模样出现,也就被理解为属于同一类型了。为了让他们与我们自己更近似,我们把理性和激情、有时甚至是人的四肢外形赋予他们。”②人类将自我生命所具有的“灵性”赋予万事万物的宗教意识和神话思维,使渊源深远的白蛇传说,承载着男权想象对于女性的形象描绘、道德评判和时代阐释,然后以“一种模式”不断在文学、戏曲、影视中重复出现。

唐鬼谷子志怪小说《李黄》,可以视为白蛇传说的发源滥觞。故事原发地为“川原秀丽,卉物滋阜”的唐都长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极尽美艳,“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素裙粲然,凝质姣若,辞气闲雅,神仙不殊”,然而,美女毒蛇,李黄与白衣女子度过三天快乐无比的日子,回家后,“口虽语,但觉被底身渐消尽。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有头存”,最后发现与李黄交往的只是幻化女体的“巨白蛇”而已,这无疑是男性对于女性妖魔化的想象描述和心理恐惧。明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卷一,收录据说编纂于南宋的话本《西湖三塔记》,故事发生地转移至宋都临安,话本中的白衣女子,“绿云堆发,白雪凝肤。眼横秋水之波,眉插春山之黛。桃萼淡妆红脸,樱珠轻点绛唇。步鞋衬小小金莲,玉指露纤纤春笋”,美丽的女性角色形象却与其毒辣的蛇蝎心肠和凶狠的淫荡行为形成巨大的道德落差,当“白娘娘”掳掠到年轻貌美的男性“新人”,即将面黄肌瘦的“旧人”开膛破肚、以其心肝下酒。两部作品中的“美女蛇”的外貌都异常娇艳,只是李黄是主动接近“白蛇”,而李黄死后,白蛇也未受任何惩罚;而《西湖三塔记》中的男性奚宣赞为被动受掳,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白蛇”也被永生囚禁。男性话语对于女性的形貌描写或者说审美认同没有变化,对于女

性的“妖怪”本质与“祸害”指向,被延伸和确定。

明天启年间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故事人物和情节事件相对定型的“白蛇传”话本。《李黄》的叙述篇幅为900字左右,《西湖三塔记》的故事篇幅为4900字左右,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叙事长度为18000字左右,女性形象的赞美性描写依旧,白娘子被描绘为:樱桃口、榴子牙、娇滴滴声音、秋波频转,满面春风、如花似玉的美妇人,然而其人形蛇体“吊桶来大的蟒蛇”的“妖怪”性质并没有被时代发展所解构,而且凶残的本性并无变化,“我如今实对你说,若听我言语,喜喜欢欢,万事皆休。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皆死于非命”,虽然话本之中并无白娘子残害生灵的事件细节,可是对女性的蛇性想象维持原初的男性界定。冯梦龙版本的白蛇传说,似乎描述了女性主动追求幸福的善良愿望和渴求自由的坚强性格,“奴家亡了丈夫,想必和官人有宿世姻缘,一见便蒙错爱。正是你有心,我有意。烦小乙官人寻一个媒证,与你共成百年姻眷,不枉天生一对,却不是好?”可是,文本结尾的“警世通言”,“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却明显地昭示了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的道德差异,“世人”为主流的男性权威世界,而女性角色却负有“色”、“邪”、“恶”的否定性判断。

清乾隆三年,黄图珌编撰的《雷峰塔传奇》,是白蛇传说从话本小说向戏曲文本转移的如今尚存的最早剧作;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创作的集大成的传奇剧本《雷峰塔传奇》问世,方版剧作在民间梨园久演不衰、脍炙人口,他将白娘子的“蛇妖”身份智慧地置换为“蛇仙”,并且增加白娘子怀孕生子的人性化情节,白娘子的“兽性格”被人化为中国妇女的典型品质,然而,其“蛇躯体”的异化本质并未动摇,人们已经可怕地习惯于白娘子或者说女性蛇意象的隐喻惯例。1955年5月,田汉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创作,终于定稿出版《白蛇传》,他将许宣更名为许仙,大胆删减传统剧作曲目,仅留“游湖”、“结亲”、“查白”、“说许”、“酒变”、“守山”、“盗草”、“释疑”、“上山”、“渡江”、“索夫”、“水斗”、“逃山”、“断桥”、“合钵”、“倒塔”16场戏。田汉版白蛇传说在新中国舞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思想的认同,它几乎将白娘子塑造为一个妇女解放的反封建神话,白娘子的蛇妖气息被清理、被清除,“你忍心将我伤,端阳佳节劝雄黄。你忍心将我诳,才对双星盟誓愿,你又随法海入禅堂。你忍心叫我断肠,平日恩情且不讲,不念我腹中还有小儿郎?你忍心见我败亡,可怜我与神将刀对枪,只杀得云愁雾惨、波翻浪滚、战鼓连天响,你袖手旁观在山岗。手摸胸膛你想一想,你有何面目来见妻房?”,断桥相会中白素贞黯然神伤的唱词,把一个独立抵抗世界的女子的百转柔肠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对许仙们的批判中体现出革命时期的男性想象,然而,白娘子,终究还只是具有反抗意识的蛇意象。

二、塔象征:女性必须规训的道德暗示

在白蛇传说的历史序列里,可以比较清晰地领会到男权世界的话语霸权对于女性形象、女性品质和女性命运的权威编排,女性美艳的肉身,是一种隐藏着“蛇意识”的致命诱惑,女性如白蛇般的本能欲望,会蛊惑李黄、奚宣赞、许宣、许仙们摇摆的自我意识,所以,奚真人、法海和尚会很尽职地唤醒他们的男性意识,然后合力以象征性的“塔”将女性的自由和欲望镇压和囚禁。李黄,以其男性躯体的恐怖牺牲,换取对于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名实不符、外美内恶的中伤和攻讦,而且逃脱惩罚消失影踪的白蛇,使女性具有奸诈狡猾的历史暗喻。奚宣赞,则完全是一个见证白娘娘充满淫荡的性欲望和残害男性身心的受害者,因此,寄居于蛇体的女性肉体的生命权必须被禁锢,代表男权话语力量的奚真人,轻易地收服白蛇以“白塔”镇其于西湖之内,在公众视野之中规训了女性的公然反抗,然后,世界一切太平,奚宣赞得以“百年而终”,文末还附诗赞曰:“只因湖内生三怪,至使真人到此间。今日捉来

藏箧内,万年千载得平安。”塔的男性隐喻,塔意象的权力仪式和政治意义,开始在白蛇传说中彰显其重要的“规训、控制、惩罚”的象征意味。

在冯梦龙的男性想象里,不受“规训”的“寡居”的白娘子,竟然随心率性地突破女性的耻辱感和男性赋予的必须具有的女性操守,主动积极、百折不饶地追寻自我的幸福快乐,这种突围传统男权意识形态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行为,强烈地动摇了男性把持的社会秩序和男性主持的社会道德,这是令男性恐惧的觉醒力量。当许宣见了白娘子之后,“当夜思量那妇人,翻来覆去睡不着。梦中共日间见的一般,情意相浓。不想金鸡叫一声,却是南柯一梦。正是:心猿意马驰千里,浪蝶狂蜂闹五更”,对于女性的情欲幻想和对于女性的“红颜祸害”的矛盾情结,在女性“蛇”本性的描绘中瞬息间毫无悬念地倾向男权阵营,“白娘子放出迷人声态,颠鸾倒凤,百媚千娇,喜得许宣如遇神仙,只恨相见之晚”,夫妻之情难敌男权意识,当作为男权世界控制力代表的法海禅师,打击、掌控了违背男性限定的白娘子,将白娘子置于钵盂内,然后“将钵盂放在地下,令人搬砖运石,砌成一塔。后来许宣化缘,砌成了七层宝塔。千年万载,白蛇和青鱼不能出世”,许宣立马成为坚定和坚强的男权卫士,化缘砌七层塔,永世囚禁白蛇的身躯和自由,这是精心设计的征服和限制女性自觉意识的公共景观,“这种持续的男性主宰是男性对女性施暴的结果。社会结构本身说明了一种历史性持续的体力上的威胁”③,许仙与法海,是“施暴”女性的男性话语的社会合谋者,只不过两者在男权世界区分于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地位而已。

从话本中匍匐于地的“蛇妖”到戏曲中修行千年的“蛇仙”,白娘子似乎完成了“人性化”的角色转变,她美丽和善良并重、温柔和持家互倚、痴恋与坚韧相谐,白娘子从而“被成为”一个完美的女人、理想的妻子和悲悯的母亲,白娘子身上原本具有的“美丽”与“恐惧”的双重气质,尤其是“非人”的“兽性”的女性欲望,被男权世界“合法化”的伦理纲常所遮蔽和覆盖,而且,白娘子在戏曲剧目中的“被生育”事件,使她蛇性的体内真正植入了人的元素。崇高的母亲身份,抹平了白娘子的异类分界,将白蛇的身体形式整合为话语权力认可的规范主体和理想性格,从而使男性的权力意志掩盖和抑制了女性个体的个别性意识。被“驯化”、被“驯服”的白娘子,因为其自身的非族类的差别身份,还是被无情冷酷的男权力量压迫和禁锢在雷峰塔之下,可见,女性作为男权话语控制的服从者和屈从者,无法超越和超脱其从属者的女性境遇。戏曲版白蛇传说,为迎合受众的团圆情结,添加了“祭塔”、“捷婚”、“佛圆”等雷峰塔垮塌、母子相聚的光明细节,反而解构了白蛇传说的悲剧力量,而压制在女性身份上的无形之塔依然耸立。

①王侃.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31

②(英) 大卫·休谟.宗教的自然史[M].徐晓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19

③(美)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M].赵炎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5

(作者单位:黄宝富,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左继华,硕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注:浙江省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

试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浅析小川洋子的《妊娠日历》

试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浅析小川洋子的《妊娠日历》 作者:万秉冉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8期 摘要:《妊娠日历》作为日本人气女作家小川洋子的代表作之一,自面世以来广受赞誉,曾获得第104届芥川奖。作品以女性生育体验为话题探讨生育对女性的影响和女性对生育的认知,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出发解读《妊娠日历》,浅析其对社会生育认知的颠覆。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妊娠日历》;小川洋子;生育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54-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36 一、女性主义批评与《妊娠日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逐渐深入到文学、文化领域,从而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分支,以妇女为中心,主张“颠覆父权文化,消解男性中心主义”①,其目的在于“重新审视西方文化传统,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推翻男尊女卑的‘性别定型’论,肯定妇女经验的正确性”②。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日本女性主义批评相较发源地欧美起步较晚。据王宗杰在《新世代女性文学的位相》③中所言:女性主义在60年代就已传入日本,但直到90年代中后期日本文学界才真正开始女性主义批评。洪漫在《日本的女性主义研究》④一文中总结了日本女性主义批评的几个角度,包括:(1)“从女性的视点对男性作家的批判”、(2)“采用女性观点对女性作家的批评”、(3)“尝试对女性表现手法进行分析”、(4)“男性气质分析”。此外学者肖霞还提及了“社会性别”和“社会资本”批评两个视角。⑤ 《妊娠日历》是日本现代人气女作家小川洋子(1962-)的代表作之一,曾于1991年获得第104届芥川奖。作品聚焦女性妊娠、生产经历,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大学女生“我”围观姐姐怀孕的全过程,面对姐姐的痛苦,“我”的心理逐渐变得扭曲,产生了杀死姐姐孩子的恶念。作品穿插了大量对怀孕、生产的生活细节描写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对于这部小说,小川洋子曾说过:“我想要在小说中创造出在现实的社会或家庭的场合,人们被认为是正常或异常、正确或不正确等等价值标准被全部推翻的新的现实。”⑥可见小川试图通过这部作品向世间对妊娠和生产行为的固有价值标准发出质疑,是一部关注女性的优秀作品。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 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文化因素是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一个范畴。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言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男性主义”的逐渐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现象,它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势如破竹的势头迅速崛起。她们首先否定了战后的女性就要回到家中的观点,因为她们在二战中已经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继而是争取选举权,这是摆脱边缘状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必要之举。 一、女性的身体政治性 (一)性别地位所决定的身体语言 无论是浏览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塑还是欣赏当代的波普艺术,不难发现在关于人体艺术的作品中,女人体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人体。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蕴含更大的能量或表现力吗?上世纪20 年代初,德国的法尔亨博士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男女特征比较论》这样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男性优势与女性

优势之间的无数次交替。由一性优势发展到两性平权,再由两性平权转化为一性优势——由无数次轮回构成了人类历史。而这种性别优势也直接影响了人体艺术的发展。当一性占优势时,另一性往往成为人体艺术的表现中心。”如产生在古埃及女子专政时代的纸莎草纸画,画中的女子皆着衣而男子却赤裸身体。而到了父权时期情况则翻转过来。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子皆是赤裸而男子却是穿戴整齐,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首次展出时,作品中毫无遮掩的男裸体遭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毁谤非议。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抢夺少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致力于绘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画面中多是体格强壮彪悍的男人掠夺柔弱面带恐惧的少女,从而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些都是性别胜利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包含着鲜明的自我肯定意识。 (二)女性们反对“被观看” 当今时代男性无疑是中流砥柱,因此,男性艺术家关于人体艺术的性别选择再次指向了女性,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情色、女性为创作语言,尽管我们不能盲目的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作品的倾向,但作为社会中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女性主义访谈研究

女性主义访谈研究 使用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已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为使其研究对象积极参与,以便获得有关她们生活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方式。 为何女性主义研究者对访谈感兴趣? 半结构式访谈或非结构式访谈调查方式重视参与者的自由交谈,是一种定性的信息收集方法。它既有别于民族志调查方法---因为研究者不必长期参与被访者的生活中的活动;又有别于问卷调查或结构式访谈---因为它能捕捉到访谈中研究者和被访者之间的即兴互动。是否给予被访者详细阐明问题或讨论的机会,是区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标志之一。开放式的访谈研究探究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并允许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理论。在这个角度上,它对旨在验证假设的定量封闭式访谈研究做出了补充。女性主义研究者Patricia Sexton在她对女性医护人员的研究中强调了研究方法间的这种差异: 不幸的是,大量关于“工作和对工作的不满”的统计数字和推论很难让我们真正理解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她们如何对待与工作有关的问题。因此就很需 要获得其个人资料:医护人员个人或群体生活写真、其真实状况的片断,其言谈观点 ——这些都是她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内容。为获取这类材料,我试图获取大堆的有关 其工作生活的统计数字与理论,具体方法是询问她们:你是谁?干什么工作?哪些问题 困扰着你?你希望你所属的工会或妇女运动为你做什么? 女性主义伦理学家Janice Raymond也偏好“提供开放式问题的半结构访谈研究”,因其“在最大限度提供了研究发现和描述”。半结构访谈研究常以社会学家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 所开发的关于数据分析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为基础,该理论以归纳法来分析数据。 开放式访谈研究得出的非标准化的信息使得研究者能充分利用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研究。比如,心理学家Rae Andre报告,在她对29个家庭妇女和1个主持家务的男子进行的研究中,对于不同的具体问题的回答数分布在12至30之间。这一结果的产生是来自他们的知识程度之差异,或是因为这些有酬受访者不愿意去深究那些似乎令他们感到不快的问题。 有一次,一名访问者过于沉浸于被访者的故事中以至于忘了提问题。在其他一些时候,访问者决定打断对方,插问某个问题。时间紧,还常常不可避免地被打断,这也是访问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访谈有时只得在被访者卧室里进行,坐在床上谈(但即使如此,访谈也还是会被打断)。 Rae Andre未因为访谈中产生的此种偏差而将得到的信息看作是低质量的;她认为这是源于现实的有价值的反应: 如果原本进行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根据我们的抽样访谈推断出所有人的情况,或者是为了 在个人的看法之间进行比较,这些访谈中出现不规则情形就会显示出我们方法上有问题。 而事实上,我们这个项目只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记录家庭主妇和“家庭主夫”可能持有的 各种观点和价值观而已,而在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就感到被访对象,访问方式和场合的

浅析女性主义

西方文论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杨夏清 论文题目 浅析女性主义 指导教师 朱庆福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6月2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3) 二、女性主义的影响 (5) (一)社会科学领域 (5) (二)文学创作领域 (7) 参考文献 (8)

浅析女性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又叫女性主义,它是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那么女权主义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及文学创作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女性主义;原因;影响;社会科学;文学创作 前言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妇女解放的直接导火线。这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我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妇女解放运动关心妇女的教育、福利权利、机会的均等,工资、工作环境选择的自由,妇女有了孩子后的生活,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权利;关注父权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显然这次女权运动的深广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性主义的直接导火线,要探索女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必须要了解妇女解放运动的来龙去脉。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对妇女无休止的压迫便

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现代转向

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现代转向 【论文摘要】女性主义研究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而逐渐深入。由最初的争取男女平等,到现在的注重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转变。因此,通过女性主义研究所关注焦点的变化总结出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现代转向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女性主义研究,解放政治,生活政治,男女平等,自我认同 伴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使权力发生转移。表现在以往靠体力获得优势地位的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日益消退,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地提高,她们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主义研究的理念也随着发生转型,即从以男女平等为目标的?解放政治?的理念转向以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活政治?的理念。因此,认真地梳理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现代转向,对于引导女性运动和寻求女性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性主义研究的前期理念 女性主义研究是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而展开的,最初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性为争取与男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将妇女从父权文化和父权制度的压迫和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而进行的社会运动。其任务就是向既有秩序挑

战、改变既有秩序、提高女性的地位,最终达到男女平等。 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社会女性主义①,是前期女性主义研究的三个主要流派。她们以不同视角为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自由女性主义对男权的神圣性提出质疑,主张争取男女的平等权力以及男女平等的竞争机会。这一流派的倡导者从男女不平等的现实出发,认识到是教育方面的不平等造成了两性的社会差异。因而,她们关注的焦点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公平的竞争机会,其目的是把这些平等的权利诉诸于法律。她们认为在公平的社会里,如果女性取得了平等的法律权利之后,能否竞争过男子就看女性自己的努力了。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女性主义所要争取的平等权,并不是男女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绝对平等,也不是要求社会照顾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而是主张公平竞争的平等,因此,她们是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上来争取平等权的。在这一点上,自由女性主义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与自由女性主义不同的是,激进女性主义把矛头直指父权制,把父权文化看作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她们尖锐地指出,在父权社会中男人对女人的压迫主要是生理上的压迫,男人在肉体上征服女性是历史上最基本的压迫形式,生育又造成女性身体虚弱,使女性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赖男人。因此,女性解放需要进行生物学革命,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女性摆脱?生育和养育孩子的最根本的不平等?。同时,她们认为,只有消除这种使女性处于屈从地位的生理差异,使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不再有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和性别歧视。激进女性主义从生理差异出发,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其结果使女性在身体上获得了解放。社会女性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女性看作是一个阶级,试图用?异化?的概念来解释女性受压迫的现实,并认为使女性摆脱受压迫的道路就是克服女性的异化和消除劳动的性别分工,让女性接近更光彩、更有声望的职业,

女性主义

同,还是异 ——女性主义的现代追问 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曾经做过一个《几代女人一个梦》的节目,反映的是中国女性的生存状况。这个节目表现的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妇女世代不能上学的悲剧。电视画面中那趴在教室窗外的眼睛,背着娃娃的小女孩紧握铅笔的双手,以及死气沉沉又不停转动的石磨,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配着感人的画面,编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解说词:那些上了大学走四方的兄弟们,当你们娶妻生子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想没想过当年为你砍柴挣学费的苦难的姐妹?当年她走了几十里山路赶到学校,将带着体温的卖柴钱交给你们时,你可知道她心里也有和你一样的渴望? 在韦氏《新世界字典》中,女性主义是指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与男性共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女性主义是指倡导女性权利的社会运动,其主要内容是为女性争得与男人同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自由选择事业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在国内,学界将女性主义界定为“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流行的妇女运动理论和基本妇女观”,是争取男女平等权利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可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浪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上讲,它是一种强调两性平等的学说和原则;从实践上看,它是一场提高女性政治地位的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运动。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始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在此推动下,法国、英国、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掀起了妇女运动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也即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使得女性主义运动有了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掀开了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新左派运动的失败,女性主义曾一度沉寂。但随着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解题和冷战时代的结束,西方国家固有的社会矛盾再度凸显,男女不平等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原来的女性主义流派纷纷提出新的主张,这就是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 在现代,继续追问男女平等的存在和现实意义,然而我们不得不提出心中的疑问——男女平等就是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吗?社会性别的同与异,哪个更能接近男女平等的精神实质? 社会性别是一个与性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性别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别;社会性别则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作为个体,每一个男子或女子都是独特的,但作为群体,男子和女子又都分别具有其共性。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就是对男子和女子的群体特征即共性的表述,两者构成并衍生出一系列二元对立关系。例如,男性特征往往与公共领域、积极、理性、果断、暴力、独立、支配和统治等特性相联系,女性特征则常常与私人领域、消极、重感情。优柔寡断。和平、依赖、被支配和被统治等特性相联系。在这种语境中,社会性别被分解为两对二元对立关系:男子和女子;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往往与自然的男性和女性分离开来,作为一种隐喻用于社会之中,便构成了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的等级关系。 在西方,女性主义浪潮存在着有关男女两性的同异之争,分为两个阶段:从1848年到1890年,思潮的主要旨趣是强调男女的共性,要求平等的工作权利、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西蒙·波伏娃;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则强调男女的差异,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丽·莫依、法国的艾莱娜·西苏等。随后,女性主义分裂为“同”与“异”两大阵营。一部分主张男女应该“相同”,她们不愿意生育,追求个人机会和兴趣,接受法理社会的原则;与此相反,主张男女“相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基本观点 一、理性 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玛丽.沃尔斯东(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代表作:《为女权辩护》 沃尔斯东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认识 虽然“女权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但是女权运动的发端却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当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妇女的处境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一个长时期内不断下降。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使得西方妇女愈益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她们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和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 第一次女权运动兴起于世纪中叶。它的高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这是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国家法律。 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有三个目标: ①争取女性选举权。②争取女性受教育的权利。③争取女性就业权。 1949年,法国著名作家波伏娃发表了《第二性》,为女权主义第二次高潮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波伏娃在她的书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性,即男性,女人被看作是男性的偏离,因此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她认为“女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人类文化造成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因此决定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不是单纯生理的、心理的或经济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在《第二性》中波伏娃详细地分析了社会文化弱化女性的过程,指出在父制下女性永远是次等的,因而是“第二性的”。此书被誉为“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圣经》,为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高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女权主义的理论特点 要准确地把握西方女权主义的基本特征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学者们基本上无人去尝试。女权主义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男性所主导的其他所有政治思潮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女权主义的特征无限多,从而无法充分而恰当地予以归纳,只能就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作些粗略的描述。 (1)女权主义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思潮,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性。作为一种女性思潮,女权主义不仅在思想观点上代表着女性的利益并为妇女争取权利,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大多数是女性。因此,女权主义是一种妇女自己的思潮。有的女权主义者甚至认为,虽然也有

女性主义翻译

读者的中心地位。同英美新批评、巴黎结构主义的本文中心论相对,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在他们看来,创作作品既非文学活动的终点,也非文学活动的目的。相反,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姚斯指出,文学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他之物”,因此,阅读活动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也就是说,在作者—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读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和生命(姚斯,1987)。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一)现代阐释学:“视界融合”拓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在”视界融合”的理论下,接受者通过”期待视野”在阅读和诠释中,过滤掉自身不需要的东西,改造异文本中的某些因素,吸收其有用且能与自身价值观相结合的部分。译者原有“视阈”决定了他的“不见”与“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乐黛云,1995:110)。 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上,译者极力提倡“重写”(rewriting),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改写,极大地拓展了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义者一般通过三种翻译策略完成其“重写”过程: 第一是“补偿”(supplementing),指对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充,在补偿过程中,译者基于自己性别立场或信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改写。第二是通过“前言”和“脚注”对文本进行干预。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前言来解释原作的主旨,说明自己选材和翻译的目的,概括自己的翻译策略。第三是“劫持”(hijacking)或“挪用”(appropriation),指女性主义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对文本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改写。 让伽达默尔的“视界”(“先见”)挑战我们的“视界”(“先见”),让我们与伽达默尔的文本在双方“视界融合”的游戏之中“忘乎所以”。这或许是我们对伽达默尔最好的纪念。 (二)接受美学:“读者中心论”奠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读者阅读活动中所伴随的理解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译者作为读者在接受作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从而在接受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刘云虹,2002);其对文学作品作出积极的反应及参与,并将其所理解文本的期待带给其他读者。使原文—译文的关系转化为作者—读者(译者)—读者(译文的读者)之间的互动存在。 “我的翻译实践是一项政治活动,目的是使语言替女人说话”(Gauvin, 1989:9)。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让读者倾听到女性独立、自强的声音,让语言及作品起到积极地干预意义创造的作用,操纵文本,运用语言对文化,对受众进行干预。在这里,“读者中心论”的思想得到最有力的体现,“读者中心论”成为女性主义译者的理论基石之一。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己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始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 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況君、凌叔华、谢冰盖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 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

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憶俾》、《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冰心一样,当时的其他女性作家大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创作题材,如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冯況君(涂女士)的《卷蔬》、《春痕》,凌叔华的《花之寺》、《绣枕》等,但也仅仅是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并不特别在意"女性"的身份。在教材中,将谢冰营的名字排在其他作家之前并无道理,虽然她是一位多产作家,也写过一些女性题材的作品,如《空各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女兵十年》等,但在"女性文学"的创作上并不比其他作家更突出,且成名较晚,其主要作品多发表或出版于1928年以后。 倒是在这个高潮出现之后,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家们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玲在1930年代前后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第一批作品,以大胆表现女性内心的"性苦问"而起到了惊世骇恪的作用。但这种出色表现也只是兽花一现,随着她加入"革命文学"的创作后,女性意识逐渐消失。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如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她们虽然各有成就,但并没有在"女性文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50年代以后,情况更不容乐观,一是女性作家本来就不多,比较有名的也就苑志駒、宗琐等几位,二是这些女性作家创作中騰跋的一点女性意识刚一薪露头角,就遭到以男性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 ·80·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戴雪红 【内容提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是认识论的一项成就,它有助于解决一些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遭到歪曲的论题。本文首先界定了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然后重点阐明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女性主义立场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建构起来的。本文详细论述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的主要特征及其政治和实践策略,剖析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体现在与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上。本文试图为国内学界深入而细致地了解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其争议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 立场论 马克思主义 思想渊源 作者戴雪红(1968-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 210093)。 女性主义是一场政治运动。在一般人看来,政治只会阻碍与损害科学知识的生产。不过,女性主义立场论(f eminist standpoint theory)挑战了这个预设。起源于1970-198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即是对知识生产与权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的理论。女性主义立场论不仅作为一种解释的理论,而且作为一种方法或者方法论指导了女性主义研究。 一、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 立场论主张只有从恰当的“立足点”或“立场”出发,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立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于指出我们对于所处的生活世界之所以有不同的认知,主要是源于所处的社会位置的差异。立场论深入分析了个人的位置对其生活的影响方式。它侧重于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影响社会地位的方式以及这些地位所带来的种种体验。立场论强调社会由等级制度中的不同地位构成。因为文化赋予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以不同价值,但每个人的体验都只能基于其所属的某一个种族、某一个阶级。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立场会影响其所知、所想和所为,还会决定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讨论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是立场论的来源。任何社会只要存在权力关系,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就不会局限于一种。每个人都是以其所属社会群体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的,而且每种视角都有其局限性。“立场论隐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尽管所有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都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中一些视角的局限性大于另一些视角。等级制度中的当权者在维护其地位中享有既得利益,因此他们的社会生活观念被歪曲的程度比那些从现有权力关系中所得甚少甚至一无所得的人更为严重。导致从属群体的认识更加全面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既要明白自己的想法,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 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其实,它确实是个问题。 当前互联网上女性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表面上看,女性在网上更喜欢社交、购物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且都是在说女性本身在怎么样。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说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整个互联网。这里的“女性”是一个隐喻,不是指身体意义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说的是互联网对自我有什么改变。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苏,曾把“男/女”作为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用来代表一系列涉及自我的二元对立,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可理解的/可感觉的”“中心化的/去中心的”、“一元的/多元的”、“左脑/右脑”等等。 现在一说互联网,想到的多是客体上的变化,如船坚炮利,认为主体没有变化,还是老一套。探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意义就在于探索主体的变化。 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左脑/右脑”一样,每个人的自我中,都有一个“男/女”原型。互联网正在改变这个原型的结构。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互联网上女性行为所代表的意义,就会豁然在男性身上也同样看到,从而有一种对互联网看山、看水都不一样了的新视角。 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 如果说互联网与女性的关联,是一种表面现象上的关联,那么,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关联,则是一种内在关联,是在人的本性上的根本关联。 最近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是在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开车刚从二环拐向蓟门桥方向,正与吴伯凡聊互联网。当时我提到,互联网越来越具有感性化特征(强调体验)、反基础主义的特征(强调分布式计算)等等,吴伯凡说,这都是女性主义特征。把我吓了一跳,开车差点走神。吴伯凡向我推荐了拉康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书。打那以后,我对女性主义就多了一分留意。 依“女性”是按生理性别划分,还是按思想特质划分的不同,女性主义可以分为两大分支。按身体的生理性别来划分的,如女权主义,所有男性自然被排除在外。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波伏娃(《第二性》)、西苏和依利加雷。若按思想特质划分,男性也可能被包括在内(例如说一个感性的男人具有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这是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拉康、克里斯蒂娃和巴特勒(“酷儿理论”)。 拉康是一个奇怪的例子,他个人站在女权主义的反面,却被他人公推为女性主义。有人认为这代表着女性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否定女权主义的女性主义。从此,女性主义更主要是与自我认同有关,而不再与男女性别相关。克里斯蒂娃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她主张用一种多元流动的“女性特质”概念来取代本质主义的“女人”概念。

(完整版)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李长中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关注所有女性的边缘化问题。多数女性主义认为我们的文化是父权文化:即以服务男性为主导。女性文学批评家尝试解释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权力因性别失衡如何被反映在文本中,或如何受到文本的挑战 ◆主要从性别的视角对文学创作和批评进行研究: ◆1以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学作品; ◆2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作品,寻觅女性文学传统. ◆3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一诞生的条件 ◆1社会条件: ◆西方两次妇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 ◆(2)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争取女性再就业、教育和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利.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2学术条件: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为女性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论的启示. ◆(2)女性主义两个先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西蒙?德?波伏娃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伍尔夫: ◆英国意识流小说家, ◆1929年《一间自己的屋子》,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基了基础. ◆主要思想: ◆1肯定了女性文学传统. ◆2剖析了女性文学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现实根源-----经济不独立.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3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柏拉图《会饮篇》 ◆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内刚,男性往往内柔外刚,没有纯粹的男人和女人. ◆“双性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解构了男女二元对立观念.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法国的波伏娃: ◆《第二性》(1949年),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著名观点: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 ◆二、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形态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肖沃尔特在《走向女权主义诗学》提出: ◆1、女权批评:(作为读者的妇女)关注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性。 ◆对妇女形象的忽视和歪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