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的不断好转,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意识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队伍规模也日益庞大。至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成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写作目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银行体系基本建立,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是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取得较大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商业银行还存在内部控制的理念落后,内部控制风险凸现;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不合理,机制尚不健全;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到位等问题。现在大量的国内外学术文献通过对商业银行监管、法制环境、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对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提出了许多方案,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实例分析比较少且大多措施比较笼统和概括,不能达到十分显著的效果。所以本文希望通过调查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状况,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入手,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提出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为商业银行发挥最大作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有关概念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

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CSA( Contr olSelf As s ess m e nt )是指一种自发的自我评估程序,它把传统的只由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控制评价转为公司各部门参与作业的人员亲自评估,

帮助他们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不只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也不仅仅是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它应该是组织所有成员的事,是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负有责任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过程。

(三)综述范围

短短十几年,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已取得明显的进步,并获得不

少具有意义的成果。本文参阅了从2007年到2010年《CO RPO RA TEG O V ERN A N CE》、《Arm e r edForcesCompt r ol l er》、《商业会计》、《企业经济》、《财经监督》、《经济大视野》、《会计之友》、《财会研究》及博士论文中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新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学习,分析和总结,并结合中国国情和商业银行实际存在的问题,能够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总体的把握,并提出有益建议。

(四)有关主题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很多,影响商业银行内

部控制的因素是复杂的,相对应的改善措施也是多样的。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研究大多包含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激励制度研究中,主要集中于管理者层面,认为优秀的管理者对商业银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与管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针对商业银行的信息失真,管理不严,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措施,如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风险测评体系,制定内控规范等。

二、主题部分

(一)国外研究成果

从实践角度来看,国际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商业银行运行监管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管制度。这些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自由放任阶段之后,都开始从立法的高度对商业银行监管进行规范,建立起制度化的监管体制。翻开世界商业银行的历史,可以看到,各国的商业银行陆续颁布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法规,如英国的《英格兰银行法》,德国的《德意志联邦银行法》,美国的《美国国际商业银行(香港业务转让)条例(3)》等。这些法律都明确地规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性质、具体内容。

加拿大银行业根据自身实际,通过规范银行董事会的规模、结构、素质、专

业委员会的责任和义务的分配等方面来强化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最大程度的保

护股东权益。如“五大”银行的董事会成员从14 名到19 名不等,除蒙特利尔银行外,各银行的董事会主席和总经理的职位不能由一人承担,总经理不进入专业委员会,董事会的基本功能是决策和监管。美国银行业的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实践为:董事会要负责保证企业整体治理的有效性;审计委员会要负责确保企业内、外部审计过程

严格有效;CEO、CFO及其他高管人员要负责维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和严格的信息

披露制度、遵守道德操守,并对违法违规的高管进行严厉惩罚;重点在于构建良好

的所有者、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力分配机制。

各国商业银行在对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加大之间的利弊做了反复权衡之后,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来防范。不仅推进了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了银行内部

管理有效性不断提升,还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商业银行的

可持续发展。

《澳洲国民银行的领导、文化和员工欺骗案件》(史蒂文,巴里.库伯,彼得,2007)中提到澳洲国民银行( N A B)是澳洲最大的一家银行,由于4个员工掩饰了

未经授权的外汇交易活动,导致银行在2004 年损失3. 6亿澳币,银行领导人的

角色对银行的欺诈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事件表明,银行的文化和领导人扮演

的角色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起着重大影响,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金融自由化,存款保险及银行的稳定性》(拉明.库伯,克莱斯特,2008)

中指出在一个财政系统自由化的国家里,实施一个明确的存款保险方案,对银行

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具有重大的影响。一个银行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能够减少银

行存款在道德上的危机和增加财政系统的稳定性,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

作用。

《针对财富分配不均匀的银行空间模型》(加布里埃尔.蒙莱斯,2008)一文

指出当今社会,商业银行的竞争活动不断加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过高,一直

成为困扰商业银行业务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内部

控制通常是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

局分析少。为了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进一

步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

《项目经理支持内部控制》(迈克尔.沃尔什,2009)中认为内部控制体制

和风险控制在内部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全的组织需要类似于一个人的

健康那样得到评估和照顾,如果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内部控制理念,那么商业银行的经济发展将更具科学性与效率性。

(二)国内研究成果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研究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政策性思考》(油晓峰,张晓丽,2009)通过实

例数据对各大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如在风险管理方面,中信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相对于其它14家银行,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由于存贷款比例过高,加大了其经营的风险,建设银行由于不良贷款率居高而使其在该因子的得分为负值。还有其它相关的因子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科学的内部制衡机制、转变组织架构、股权结构多元化、中间业务创新和有效控制成本等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陈潘武,2009)中指出我国商业银行

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危机的外部性、资本结构的特殊性、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等特殊性。在市场机制健全的国家,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是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而良好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

是有效银行管理的前提,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也不断显现出来。

《浅谈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王蕾,2009)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能

够使经济实体把握住业务经营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减少错误和漏洞的发生,从而帮助其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因而内部控制建设,一直是在顺应着客观经济发展要求

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随着会计核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

行会计管理工作在全行内控制度的建设刻不容缓。内部会计控制是会计部门履行

职责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要求,强烈的竞争需要内控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就要求

扎扎实实做好各项会计内控工作,实现业务发展和管理并重。

《“花旗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启示》(钱诗曼,2010)中表明

我国商业银行应以花旗银行危机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以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它指出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保证商业

银行正常运作的基础,不断改革内控制度是增强商业银行内控有效性的前提,增强

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是提升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内控制

度有效运行的保障,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已经迫在眉睫。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探讨》(沈全芳,2010)中表明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高风险的银行,其内部控制建立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的有效性程度,不仅决定着银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对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有序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之一,也是银行风险控制的一项专门技术;有效的内部控制将帮助银行实现长期盈利,保证财务报表与管理报告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并确保银行

遵守相关的法律、管理条例、政策、计划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及程序等。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孔莉,2009)中谈到了我国商业银

行经营中普遍存在管理不严、信息失真、资产流失、贪污舞弊等问题,究其原因

无不与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相关。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国际金融市场

的动荡,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但在内部控制的思想意识、内部控制的制度健全、内部控制的风险系统等方面存在问题。内部控制的理念

滞后,内部控制不健全,风险控制系统乏力,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商业银行的监

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内部审计工作停留在前

后事项的审核上,而在内部稽核、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经营机构执行的效

果以及风险控制的有效性等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是对内控制度和风险

检查的频率和深度有限。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对策》(张晓焱,2009)中提到我国

商业银行目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银行

尚未真正建立内控文化,控制分散与控制不足并存,部分基层机构内控制度执行情

况不容乐观,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依然存在,银行分支机构内控制度的检查,评价不足等问题。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运行的实践中,与建立规范化商业银

行的高标准相比,内部控制建设存在以下问题急待改进,监督制约机制形同虚设,信息渠道不畅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正视风险管理,完善和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的启示与借鉴》(李小波,王运陈,2009)中提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第二是风险认识和管理水平不高;第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第四是内部稽核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近年来,银行部门出现的一些案件是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具体反映。

《强化内部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孙晓霞,2009)指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政府推动作用不断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内部控制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总体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银行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水平明显提升。但在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文化、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评价标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文化尚未真正发挥作用;多级管理链条使内部控制难度加大;内部控制机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内部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不够科学和明晰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淼,2010)指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产生多是由内部控制抵效所造成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部门职能界定不清;第二,人员配备不到位;第三,风险控制系统部严密;第四,管理的信息传递容易失真;第五,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缺失。然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低效的成因,对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商业银行规范内部控制行为和降低金融风险提供参考。

3、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策措施的研究

《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刘明海,2008)中认为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动态行为,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中会受到主观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为此,必须不断地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使之真正符合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需要。如加强商业银行董事会建设,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合理设臵与科学定位内部控制机构,尽快制定配套的法规、制度来规范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标准等。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浅析》(李炜,2009)中分析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

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并初步提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总体思路。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途径与手段,推进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健全完善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强健机制体制建设,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人员素质,强化实时监控,实现全过程监督。

《内部控制促成“第一”梦想—中国工商银行案例分析》(陈虹,2009)指出中国工商银行面对突如起来的金融危机逆势而上,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如完善风险测评体系,制定内控规范;加强内控队伍建设,培育内控文化;重视科技支持内控,实现智能内控;促进企业信息沟通,营造良好氛围。

《论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唐红娟,2009)中指出商业银行是经济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具有高风险、高传染的行业特点,可以通过发展、创新的态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赔机制;多种渠道充实大灾风险基金;市场化运作,建立抗巨灾风险机制来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构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动态运行机制研究》(朱勤丰,2010)中在当前金融创新不断、金融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构建内部控制的动态运行机制,以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内部控制机制,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发展。对金融从业人员不规范行为的动态监控;动态把握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在不对称信息流中动态获取正确有用的信息;主动、动态适应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流程重组。因此,在构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其固有的动态特性深入研究其动态变化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一种明确的分析框架之下实施动态内部控制,以最大程度规避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三、总结部分

上述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现在大量的国内外学术文献通过对商业银行监管、法制环境、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商业银行的信息失真,管理不严,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等问题,对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提出了许多方案。但对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的相关实例分析比较少且大多措施比较笼统和概括,不能达到十分显著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在国内外学术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收集、总结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关措施。相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中国的发展必有十分灿烂的前景,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绩。

四、参考文献

[ 1] 油晓峰,张晓丽.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政策性思考[ J ] .金融论坛,2008,(11):60-63.

[ 2]陈潘武.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 .江苏: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8.

[3]王蕾.浅谈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J].企业经济,2009,(10):162-

164.

[ 4] 钱诗曼. “花旗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启示[ J ] .会计之友,2010,( 5):75.

[ 5] 沈全芳.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探讨[ J ] .经济大视野,2010,(5):100.

[6]孔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经济,2009,(10):165-167.

[7] 张晓焱.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对策[J] .会计之友,2009,

(29):33-34.

[ 8] 李小波,王运陈.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的启示与借鉴[ J ] .商业会计,2009,(13):61-62.

[ 9]孙晓霞.强化内部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J ] .财经监督,2009,(11):7-

10.

[ 10] 李淼.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 .财税监督,2010,(4):51-52.

[11]刘明海.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J].金融论坛,2008,(7):42-45. [ 12] 李炜.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浅析[ J ] .财会研究,2009,(15):64-66.

[ 13] 陈虹. 内部控制促成“第一”梦想—中国工商银行案例分析[ J ] .财政监督,2009,(9):56-57.

[ 14]唐红娟.论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J ] .浙江金融,2009,(10):42-

43.

[ 15] 朱勤丰. 构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动态运行机制研究[ J ].财会研究,2010,(4):64-65.

[ 16] 黄政. 运用CSA创新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J ] . 西部论丛,2007,( 2):67.

[ 17] 钟珺.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内部会计控制[ J ] . 财会通讯,2009,( 7):107.

[ 18] 周尚军.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外部监督与评价[ J ] .财会园地,2009,( 8):113.

[ 19] 郑洪涛,张颖. 企业内部控制学[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57. [ 20] 王留根.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构建[ J ] . 财会通讯,2009,( 7):

105.[ 21]王李.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再认识[ J ] .商业会计,2010,(5):69.

[22]StevenD e llaportas,BarryJ.Cooper,PeterBraica.Leadship,Cultureand EmployeeD e

ceit :t hecase of t heN a t ionalAust r a l ia Bank[J].C O R P O R A T E GOVERNANCE,2007,(15):1442-1452.

[23] Ram i nCooperM a ysam i n,ChristSakellariou.Financialliberalization deposi t i ns uranceand

bank s t abil i t y [ J ] . AppliedEconomics Let t ers,2008,(15):743-747.

[ 24] GABRI EL M O N T E S-ROJ AS. N O N-U N I FORM W E A L T H DISTRI BUTI ON I N A SIMPLE SPATI A B A N K I NGM O D E L[ J ] . J ourna lofAppliedEconomics,2008,(5):145-165.

[25] M I CH AEL E.W ALSH.G e t tingProj ect M a nager “Buy-I n”f or

Internal Contr ol s [ J ] . Arm e d For cesComptrol l er,2009,( 54) :24-27.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 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反映当今内控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总体论述 吴水澎等(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林钟高、郑军(2007)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部控制基本规》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部控制的概述 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

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围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不是规章制度,也是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部控制主体的经理和员工。 《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将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 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内部控制在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5 年时间。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在美国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 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Treadway 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 报告。20 世纪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 SEC) 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 在1980 年的S—X 规则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的信息。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

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2002年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 如加拿大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南非的King, 法国的Vienot 等等) 均以COSO 的报告为模本。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也是以COSO 的报告为基础的。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等”, 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应理解为: “由管理当局设计( devised) ,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 maintained) 的, 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 pro—cess) ”。可见,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 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相互重叠的目标; 它由人实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欧阳家百(2021.03.07)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

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可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应用探讨 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有991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COSO报告,后有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出台的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中航油事件”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国家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二、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黄京菁,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_ _届)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面领着各种不同的风险。怎样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使之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持续发展,应该作为当今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根据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而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销售和收款环节是企业获利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誉不良等问题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下面,将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内部控制—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频繁出现财务丑闻,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关注度日渐上升。国外学术界比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研究,因此本文对国外近20多年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进行了归类综述,主要从内部控制的需求、质量及重大缺陷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本文进行了文献评述,希望本研究能给国内的内部控制研究以启示,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或系统,旨在提高效率确保政策的实施、捍卫资产、避免欺诈和错误(Hamed Arad和Babak Jamshedy-Navid,2009)。现今,内部控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参与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务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特别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20年前,国外学者率先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管理报告 McMullen,D.A.和K.Raghunandan和 D.V.Rama.(1996)通过对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大公司来说,小公司在没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财务报告问题,即是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收益对小公司来说更大。Hermanson(2000)调查了9个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团体以分析对内部控制报告的需求。结果表明所有使用团体都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很重要,并且发现自愿内部控制管理报告提升了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超出审计财务报表的额外信息;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引;而大家对于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信息内容没有太多的反应,与个体投资者和内部审计员相比,经理人员更不可能认同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价值。 Scott N.Bronson 和Joseph V.Carcello和K.Raghunandan(2006)通过分析1998年期间397个中等大小的公司,测试公司特征与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自愿性之间的联系。发现有高销售增长的公司更不可能自愿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即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销售增长负相关;同时证明了公司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公司大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数量、机构股东百分比、收入增长之间正相关。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2] 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J]。会计研究,2002,(7)。 [3] 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4] 陈志斌,陆瑶。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4)。 [5]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1,(2)。 [6] 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8] 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9]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 [10] 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11] 周琳。战略导向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理论和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12] 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13] 杨雄胜。内部控制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 [14] 夏志勤。内部控制理论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5] 李刚。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16] 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7] 楼德华、傅黎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8] 张连起。内部控制:一个棘手的任务[J]。财务与会计,2006,(6)。 [19] 李凤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20](美)Treadway 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美)鲁特。超越COSO[M]。刘霄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2](美) 贝利,格拉姆林,拉姆蒂。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3](美)Treadway 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较小型公众公 司指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4]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 [25]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

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在大家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内部控制也不断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各个阶段,以美国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 一、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以美国为例) 1.美国内部控制研究发展: (1)萌芽期:15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为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为内部控制制度阶段。有权威机构给内部控制下出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几经修改,完成时间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使命。(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为内部控制结构阶段。(4)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旧的COSO报告(要素五分法)COSO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它们取决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融入管理过程本身,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其模型表示.(5)最新成果:全面风险管理。 2.COSO内部控制基本原则: (1)《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简称SOX)要求上市公司,无论大的还是小的,每年对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报告。幸运的是,公司可以依赖一个行业标准——内部控制集成框架,来评估和改进其内控体系。 (2)全国反欺诈财务报告(特雷得维)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于1992年颁布的这一框架,长期以来作为建立旨在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帮助保证财务状况报表可信性、遵从法律法规的内部控制的蓝本。由于其全面性、有效性和普遍原则,框架受到世界上很多组织的称赞并被接受。 框架颁布之后,财务报表、公司治理和法律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SOX 404)是公司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的主要推动。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 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 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贯穿着会计内部控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属于社 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引起我国广泛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含义,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也对如今备受瞩目的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收 集整合,发现国内外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概述内控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竞争。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屹立不倒、处于不败之地,这就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有严肃的要求,特别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而会计控制制度无疑是各种制度体系的重中之重。 所以企业均应加强、规范内部控制,才能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更 好地抵御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最终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本文就搜集而来的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各类文献进行了一部分的整合归纳,便于更 好的了解内部控制意义所在,并对其所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提炼整合,便于更为直观的 认识内部控制并对其进行有利改进。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简要概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如今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及企业 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如果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那 么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乃重中之重。我们所说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 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含义 我们所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为了资产得以完整安全,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企业的经营方针 得以确实贯彻的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 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 目标是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内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 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为了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 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在早期出现的内部控制,与我们如今所说的还有些很大不同。在早期,内部控制主要 目的是针对保护财产的完整以及安全,会计信息资料保持可靠、准确,其主要着重从加强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其他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后来经过完善认为究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使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哈米德阿拉德在《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的设计,提高效率、保证政策实施或维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组织。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来满足任务,目标,和目标,这样做,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期望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应减少相关的风险与未被发现的错误或不规则,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不能通过一个短的快速修复。最后从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米然,赵栋在《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出,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现状下政府部门如何发挥推动作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以探索我国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鲁兰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由之路。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200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要想立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就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重点业务系统的实施控制。同时,还应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力量去不断的发展它,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千变万化。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认为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也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规范、

文献综述浅谈内部控制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内部控制目标必要性对策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呢?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该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根据高乔和李斌的观点,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具体如下: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

第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内部控制要保证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则制度,也就是说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保证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置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第二,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是对企业人、财、物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人、财、物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能给企业带来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证对上述资源的占有。对资源的占有不仅仅是对资产拥有控制权、使用权及支配权,更重要的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并努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如果失去了各项资产, 就等于企业失去了工作的手段和具体的对象。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 第三,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不仅对公司自身,甚至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可靠及时的信息报告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同时,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不真实完整,如果未发现,从短期来看可能不会给公司造成重大风险,但从长远来看,公司最终会被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所抛弃,从而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第四,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它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不断提高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

内部控制评价_国内外文献综述_谢元萌(精)

有学者主张运用经济学资产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明确公允价值是资产专 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按专用性水平将资产分为三类:通用性、低度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通用性资产采用层级1报告公允价值,低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2 报告公允价值,且此两类资产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体系,高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 级3报告公允价值,形成以报告主体为导向的报价体系。虽然资产专用度高,受市场 影响不大,但其价值由报告主体来决定,仍会产生我们上述所议的管理操纵问题,所以,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加强公司的治理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尽早出台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性细则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只是散落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缺乏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2012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有效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提高披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快实施该准则,以适应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需要。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有研究证实公司治理对层级信息的相关性有重要影响,在层级3中表现尤为明 显。因此通过合理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管来协调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利益冲突,为公允价值的估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另外,还需注意加强公司 管理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估值过程的公平与恰当。 参考文献:

[1]W.B.Thomas,Han Yi.Value Releva ne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 formatio 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 nance Mcha ni sms [J].The Acco unting Review,2010,(85. [2]张曾莲,雷崇信.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一基于金融危机前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项目的统计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0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内部控制评价:国内外文献综述 ◎文/谢元萌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内 外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如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体系构建、指数构建等,本文在全面阅读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法、指标、规范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观点与成果分类进行了综述,进而对此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环球通讯、世界通信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相继爆出 其中众多企业失败案例的出现是由内部控制的缺失及无效导致的。自此,国内外相 继颁布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包括内控评价指引、内部控 制审计指引,不仅政府主管各部门相继颁布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规章,学术界也越来 越关注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特别是现在有关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 、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综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