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实验十一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

一、粒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1.胞质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特异性颗粒)。

(一)粒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μm~18μm左右。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有浅的凹陷。有2至5个较小而清楚的核仁,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胞质少,无颗粒或少量嗜天青颗粒(称

副原粒),胞质均匀透明,染天蓝或深蓝色核周常无淡染区。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μm~25μm左右。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平均直径可达15μm。胞核较原粒细胞略小,圆形或椭圆形,随细胞发育逐渐出现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胞质比原粒细胞丰富,胞质内开始出现一些紫红色非特异性嗜苯胺蓝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可盖于核,染浅蓝色。

3.中性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

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胞质更丰富,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中性颗粒呈淡红色,非常细小、均

匀而密集,如粉末状;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形如小珠,橘黄或土黄色,分布

均匀,充满胞质;嗜碱性颗粒呈深紫蓝色,大小不规则,排列凌乱,常盖于

核上,以致核形不易看出,胞膜也常常显得不完整。胞质呈浅红色或浅蓝色,常被特异性颗粒掩盖了颜色。

4.中性晚幼粒细胞:略小于中幼粒细胞。直径10μm~16μm左右。胞核较小,肾形或凹陷明显,凹陷程度<1/2假设直径。两端圆钝。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仅有少量常染色质位于近中央部位。无核仁。胞质比中性中幼粒细胞多,有较多的特异性颗粒。胞质淡红色,常被增多的颗粒掩盖。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略小于晚幼粒细胞。直径10μm~15μm左右。胞核弯曲成带状,核凹陷更深,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或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可呈马蹄形或S形,粗细均匀,两端钝圆,尚未分叶。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细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同晚幼粒细胞。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平均直径10~14μm。核一般分3~4叶,各叶之间有异染色质丝相连,无核仁。胞质多,同杆状核粒细胞。

二、红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红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核圆、居中。

2.胞质中无颗粒。

3.胞质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深蓝色→灰蓝色→灰色→灰红色→浅红色)。4.胞体圆形(原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有时可见瘤状突起)。

(二)红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红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5μm~25μm左右。呈不规则的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大,占整个细胞的大部分,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见一至

2个较大核仁,染色质颗粒状。胞质量少,无颗粒,染深蓝色不透明,常有

核周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较原始红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外形不规则。胞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模糊或无,染色质细颗粒状。胞质稍增多,

无颗粒,染深蓝色不透明,可见核周淡染区。

3.中幼红细胞:较早幼红细胞小,直径8μm~15μm左右,呈圆形、卵圆形。胞核较早幼红细胞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无核仁,染色质呈大块状凝集。胞质较多,无颗粒,染灰蓝或灰红色。

4.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7μm~10μm左右。胞核缩小,无核仁,染色质固缩成团块状,胞质多,无颗粒,染浅红色或略

带灰色。

三、巨核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巨核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原始巨核细胞胞体较幼稚巨核细胞小,除原始巨核细胞外的其他巨核细胞胞

体与胞核巨大不规则,胞质量常极丰富,并有大量颗粒。产板型巨核细胞还可有血小板释放,脱质释放血小板后,成为裸核型巨核细胞。

(二)巨核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巨核细胞:早期原始巨核细胞与原粒细胞相似,呈圆形或椭圆形,

随着细胞发育体积增大,直径达15μm~30μm左右。胞核大,占整个细胞

的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多处可见凹陷。核仁2~3个。染色质为粒状,较其他原始细胞为粗,排列呈疏松粗网状,染淡紫红色。胞质量少,

无颗粒,染淡蓝色,不均匀,较透明,胞质边缘不整齐,色较深,有泡沫感。2.幼稚巨核细胞:随着细胞发育胞体逐渐增大,直径可从30μm~50μm,甚至更大,外形不规则。胞核大,不规则,有时分叶,核仁可有可无,染色

质较粗糙,呈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有部分浓集现象,染紫红色。胞质量增多,一般无颗粒,有时近核周围有少数细的嗜苯胺蓝颗粒,染蓝色,核周较淡,

偶淡红色。边缘染色较深蓝,常有舌状突出,带泡沫感。

3.颗粒型巨核细胞:胞体大小不等,外形不规则,直径40μm~70μm或可达100μm。胞核巨大而不规则状,呈分叶状,可互相重叠,或分散为环状,

分叶大小不一。无核仁,染色质粗糙,排列紧密,染暗紫红色。胞质量极丰

富,充满大量较细小的紫红色颗粒而呈淡红色或夹杂有蓝色;早期细胞的边缘呈狭窄的嗜碱性透明区,形成外浆,而内浆中充满颗粒。在血膜厚的部位,颗粒非常密集而使核、浆难以辨认。

4.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体大小不等,外形不规则,直径40μm~70μm或可达100μm。胞核巨大而不规则状,呈分叶状,可互相重叠。无核仁,染色质浓密,染暗紫红色。胞质量多,可见许多较粗,呈大小不等的紫

红色颗粒,10余个颗粒可聚集成小簇,隔以透明的胞质,颗粒聚集可出现

在整个或部分胞质内。胞质染紫红色或粉红色。

5.裸核型巨核细胞:胞体不规则。胞核与无与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相似,

染色质浓密,暗紫红色。胞质无或少许。

四、淋巴(浆)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淋巴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胞体小,浆量少,胞体、胞核常呈圆形。

(二)淋巴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淋巴细胞:直径10μm~18μm左右。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核较大,位于中央或稍偏一侧,占细胞的大部分,核仁1~2个,小而明显,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分布不十分均匀,核边缘部位染色质排列较密,染色也较深。胞

质量少,无颗粒,染透明蓝或天蓝色,可见核周淡染区。

2.幼淋巴细胞:直径10μm~16μm左右。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仍占细胞的大部分,染深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消失,染色质较为紧密,有浓

集趋势。胞质量稍增多,可有少许粗大分散排列的嗜苯胺蓝颗粒,染深紫红色,胞质天蓝色,透明。

3.小淋巴细胞:直径6μm~9μm左右。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细胞的绝大部分,圆形,偶有小切迹。可见未完全消失的核仁遗迹,染色质

致密,常浓集成块。胞质量极少,常无颗粒,有时可含少量粗大的嗜苯胺蓝

颗粒,胞质天蓝色,透明。

4.大淋巴细胞:直径12μm~15μm左右。胞体常呈圆形。胞核椭圆形,常偏位,呈淡紫红色。可见核仁遗迹,染色质粗糙致密成块状,无空隙。胞质

较多,常含有嗜苯胺蓝颗粒,胞质天蓝色,透明。

呈或可淡

(三)浆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核圆常偏位,浆多深蓝色,可有空泡和核周淡染区。

(四)浆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浆细胞:直径14μm~20μm左右。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2/3,居中或偏于一旁,核仁2~5个,染淡蓝色,染色质量细致网状,染紫红色。胞质较少,胞质中无颗粒,有时可见空泡,染深

蓝色不透明,较其他原始细胞的染色为深而暗浊。近核处色稍浅,但不如原始淋巴细胞者清晰。

2.幼稚浆细胞:直径12μm~16μm左右。胞体多呈椭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1/2,位于细胞中央或偏于一旁,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

染色质呈深紫红色,排列较原始浆细胞者粗糙,有浓集趋势,尚无显著车辐状结构。胞质量多,胞质中可含有空泡,少数可有少数细小的嗜苯胺蓝颗粒,胞质染暗浊不透明的深蓝色,核周稍浅。

3.浆细胞:直径8μm~15μm左右。胞体椭圆形或慧星状。胞核小,约占

细胞的1/3,常偏于一侧。有时可呈双核。核仁无,染色质浓集,粗而密,

排成车辐状,呈紫色。胞质丰富,空泡多见。极少见到嗜苯胺蓝颗粒,胞质

染暗浊不透明的深蓝色,且稍带紫红色,环核淡染带清晰。

五、单核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单核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胞体和胞核较大且常呈不规则形,染色质疏松,浆量多呈灰蓝色,有粉尘样颗粒,有时可见胞体有伪足突起。

(二)单核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单细胞:直径15μm~20μm左右。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核椭圆或

不规则形,有时呈扭曲折叠状。核仁1~3个,大而清楚,浅蓝色,染色质很纤细。呈疏松、均匀的网状,染浅紫红色,较原粒细胞及原淋巴细胞为淡。

胞质丰富,无颗粒,染灰蓝或浅蓝色,不透明,有时有伪足突出。

2.幼单细胞:直径15μm~25μm左右。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核不规则,圆形,扭曲、折叠或分叶状,核仁可有可无,染色质较原始单核细胞粗,呈

网状。胞质增多,可见少数细小的嗜苯胺蓝颗粒,胞质染灰蓝色,不透明偶

有伪足突出。

3.单核细胞:直径12μm~20μm左右。胞核不规则,有切迹、折叠,分叶等,如马蹄,肾形或S形,核仁无,染色质较粗,仍呈网状,稍有浓集趋势,呈淡紫红色。胞质多,可见少数细小的嗜苯胺蓝颗粒,胞质染浅灰蓝色,半

透明。

六、其他细胞形态观察

1.组织细胞:直径26μm~50μm左右。胞体椭圆或不规则,边缘多不整齐。胞核较大,圆形、椭圆形亦可呈肾形,1~2个清楚、淡蓝色的核仁,染色质

呈网状,粗细不匀,染紫红色。胞质多少不定,无颗粒,或有少数粗细不匀

紫红色的嗜苯胺蓝颗粒,胞质边缘常不整齐,染淡灰蓝色,着色不均。

2.吞噬性组织细胞:直径20μm ~40μm或更大。胞体椭圆或不规则。胞

核较小,直径10μm ~15μm,圆或椭圆,位于细胞中央或偏一侧,核仁有

或无,染色质呈疏松的网状,或固缩深染。胞质多少不一,可见有数量不等

的吞噬物,有时可见空泡或包涵体。包涵体大小不一,嗜碱性,胞质染淡蓝

色或淡红色。

3.组织嗜碱细胞:直径12μm ~20μm,胞体多样,椭圆、梭形或多边形。胞核较小,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稍为偏心,核仁无,核染色质粗而均匀,

常被胞质中的颗粒遮盖,结构不清。胞质多少不一,充满大小均匀的深紫蓝色嗜碱性颗粒,排列紧密,以致看不出胞质,胞质不清楚,常被颗粒掩盖。4.内皮细胞:直径25μm ~30μm,胞体多呈梭形或长尾形,单个或5~6个聚集成片。胞核为狭长的椭圆形,多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无,染色质染深

紫红色,呈网状,排列规整。胞质少,可有均匀细小的紫红色颗粒,胞质多

染性,呈淡蓝色或淡红色,有时可有空泡。

5.纤维细胞:长轴大于30μm ~60μm,胞体不规则撕扯状。胞核数个或数

十个大小不等圆或椭圆,核仁有或无,染色质网状。胞质丰富,少许颗粒,

有纤维网状物,染淡蓝色。

6.脂肪细胞:直径30μm ~50μm,甚至100μm,胞体圆而大,胞膜易破裂,边缘不整齐。胞核小,形状不规则,通常位于细胞的一边,核仁无,染

色质呈粗网状,常有固缩成团的改变。胞质不定,无颗粒。普通染色脂肪被

甲醇溶解,浆中充满脂肪空泡,大小不等,或呈大空泡状,浆呈薄膜状,染

淡红或淡紫染色。有时不易看出其胞膜,仅见由一些红细胞环绕而成的无色

大圆圈。

7.成骨细胞:直径20μm ~40μm,胞体长椭圆形或火焰状,边缘常模糊不清,常多个成片出现。胞核圆形或椭圆,常偏位,核仁1~3个,蓝色,清楚,染色质粗,排列呈粗网状。胞质较多,可有少许嗜苯胺蓝颗粒,蓝色呈泡沫状。离核较远处常有一淡染区。

8.破骨细胞:直径60μm ~100μm,胞体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胞核1~100个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相等,边缘清晰,彼此独立,1~2个蓝色核仁,染色

质粗网状。胞质极丰富,有少许蓝紫色细小颗粒,染淡蓝或灰红色。

9.退化细胞(涂抹细胞或篮细胞):直径11μm ~30μm,仅有一个胞核而无胞浆。胞核形状不定,散乱,呈扫帚状、放射状或圆形,无核仁,核染色

质结构模糊不清,染均匀淡紫红色。胞质散乱,有的无胞质,内无颗粒,染

蓝色淡薄。

10.Ferrata细胞:长轴25μm ~50μm以上,胞体不规则,边缘不整齐,细胞扁平而无立体感。胞核较大,椭圆形,有1~3个核仁,染色质呈粗网状。胞质较多,其间散布若干粗大的嗜苯胺蓝颗粒,常排列成短链,胞质染淡蓝色。

七、骨髓涂片检查

(一)肉眼观察

选择好的骨髓片(血膜颜色、厚薄、骨髓小粒等适宜者)进行观察。

(二)低倍镜下检查

1.取材、涂片、染色取材是否良好,涂片均匀、厚薄适当、颜色是否满

意均直接影响细胞分类计数的可靠性,因此在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之前先评价骨髓的取材、涂片、染色是否良好,选择最好的染片进行检查。

(1)取材评价良好的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小粒,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的细胞。

(2)涂片评价涂片适当的骨髓片,镜下见细胞分散排列、不重叠。

(3)染色评价染色满意的骨髓涂片,镜下见细胞核、浆颜色分明,颗粒清楚,整个涂片没有沉渣。

2.估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在低倍镜(10×)下观察,骨髓中成熟红细胞与所有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即为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

见表1。要观察多个、合适视野,并取其平均值。介于两者之间,增生程度

往上提,因为骨髓穿刺抽吸的骨髓液,只有稀释的可能,而无浓缩的可能性。但在临床上这种增生程度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靠检查者的经验来估计。

表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

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有核细胞

均数/高倍

镜视野

常见病例

增生极度活跃1:1 >100 急慢性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10:1 50~100 急慢性白血病、增

生性贫血增生活跃20:1 20~50 正常骨髓象、增生

性贫血增生减低50:1 5~10 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极度减低200:1 <5 再生障碍性贫血3.计数巨核细胞数目在低倍镜下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目,然后在油镜下(100×)确定其发育阶段,巨核细胞多分布在涂片的边缘和尾端。

4.特殊细胞与其他注意观察有无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如转移瘤细胞、戈

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寄生虫,如症原虫。

(三)油镜下检查

分类计数在低倍镜下了解细胞分布情况以后,即在油镜下分类计数。

(1)计数部位的选择应选择厚薄均匀、细胞结构清楚、红细胞呈淡红色、

背景干净的部位进行计数,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厚的部位细胞胞体小、结构

不清楚,而尾部的细胞偏大且破碎细胞和大的细胞偏多,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2)计数要有一定秩序,以免出现某些视野重复计数的现象。例如可从右到

左、从上到下,呈"S"形走势。

(3)计数的细胞除巨核细胞、破碎细胞、分裂象以外的其他有核细胞。由

于涂片中巨核细胞数较少,一般不列为骨髓细胞有核细胞分类的百分比内,

而单独对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通常计数全片中的巨核细胞数并进行分类。

巨核细胞这种计数方法学不够准确,但可供临床参考。正常人于 1.5cm×3cm 范围的骨髓涂片内可见巨核细胞7~35个(标准尚未统一)。对于巨核细胞明显增生的片子,可采用计数全片的巨核细胞数,分类一定数量(如25个)巨核细胞。

(4)计数的数目至少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上者应计数

400~500个细胞甚至1000个细胞;对于增生极度减低的可计数100个有核细胞;对于某些较少异常细胞者,也可采用单独快速计数法(即计数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但只对异常细胞进行分类,而其他有核细胞只计数、不分类)。

(5)仔细观察各系统增生程度,各阶段细胞数量、质量的变化要注意观察每

个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形、染色质、核仁、核位置、浆量、浆色、颗粒、

浆内有否特殊内含物等,同时要注意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等方面,血小板的数量、大小、形态、颗粒、聚集性等方面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其他

异常细胞和血液寄生虫等。

1)粒细胞系统增生程度、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各期

粒细胞大小、形态,核染色质结构、核仁(包括大小、数量、颜色、清晰度)、核形,胞质量、浆色、颗粒等,有否分叶过多或过少、双核、核浆发育不平衡、中毒颗粒、杜勒小体、空泡和棒状小体等。

2)红细胞系统增生程度、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幼红

细胞大小、形态,核染色质结构、核仁、核形,胞质量、浆色,有无核畸形

核、多核、核碎裂、核固缩、核浆发育不平衡、幼红细胞岛、Howell-Jolly 小体和嗜碱性点彩等。同时观察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颜色、中央淡染区,有否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多色性红细胞、大红细胞等其他异常红细胞。

3)单核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各阶段细胞的比例,细胞大小、形态,核染色质结构、核仁、核形,胞质量、浆色、颗粒,有否原单细胞、幼单细

胞和棒状小体等。

4)淋巴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各阶段细胞的比例,细胞大小、

形态,核染色质结构、核仁、核形,胞质量、浆色、颗粒,有否原淋细胞、

幼淋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

5)巨核细胞系统全片巨核细胞数量、分类一定数量巨核细胞中各阶段细胞

的比例,巨核细胞大小、形态、核形、核染,色质、核仁、胞质量、颗粒等,

有无空泡、微小巨核细胞、小巨核细胞、单核巨核细胞、多核巨核细胞和分

叶过度巨核细胞等。同时观察血小板数量、大小、形态、聚集性、浆中的颗

粒等,有否畸形血小板、巨大血小板等。

6)其他细胞如浆细胞、退化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成骨

细胞、破骨细胞、内皮细胞、分裂象细胞等量的变化。

7)骨髓小粒结构其中有核细胞量、有核细胞成分、油滴等。

8)有否寄生虫、其他明显异常细胞,如症原虫、恶性组织细胞、恶性淋巴瘤

细胞、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细胞、转移性肿瘤细胞等。

细胞计数、分类完成后,还要再一次全片进行观察,注意其他部位有否异常细胞、分裂象细胞、非造血细胞等情况,全片细胞分类情况与分类区域

是否一致,必要时要重新计数。如果涂片中异常细胞少的话,应观察所有送检的骨髓片。

(四)结果的计算

1.计算各系总的百分比及各期细胞百分比。一般情况下,百分比是指有核

细胞的百分比(all nucleate cell, ANC)。在某些白血病中,还要计算出非红系

细胞百分比(non erythroid cell, NEC),NEC是指去除幼红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国内NEC百分比也有指仅除去幼红细胞得出的百分比。

2.计算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值所谓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正常为(2~4):1。计算各系细胞的总百分比及各期细胞百分比。

3.计算各期巨核细胞百分比或直接写明各期巨核细胞的个数。

(五)填写骨髓检验报告单

1.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病区、床号、住院号、骨髓穿刺部

位、骨髓穿刺时间、骨髓报告单编号、上次及本次髓片号、临床诊断等。

2.填写取材涂片和染色等情况

(1)取材"良好"的指标骨髓涂片上常有较多的骨髓小粒、幼粒细胞、幼红细胞胞和巨核细胞,并可有少许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纤维细胞等),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之

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骨髓中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

(2)涂片"良好"的指标血膜厚薄适当、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尾部呈锯

齿状,上下边缘整齐、留有一定的空间(约为1~2mm),面积约1.5cm×3.0cm,镜下见各类有核细胞分布均匀,成熟红细胞互不重叠,也不过度分散、不皱缩。

(3)染色"良好"的指标,片中无染料沉渣,细胞染色均匀、深浅适当、色泽鲜明、颜色正确,成熟红细胞染浅红色。细胞膜完整,胞质颗粒清楚。细胞核

形、核染色质、核仁清楚。

3.填写骨髓报告单中各期细胞百分比(某期细胞为0就不必填写)、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红比值等。

4.文字描述包括骨髓片、血片及细胞化学染色三个部分组成。

(1)骨髓片骨髓特征是报告单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叙述各系细胞占

细胞总数百分比,并描述其形态。描述时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

出,一般以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1)粒细胞系增生程度如何,占细胞总数百分比,各期细胞比例正常如何,各

期粒细胞形态如何。

2)红细胞系增生程度如何,占细胞总数百分比,各期有核红细胞比例如何,

各期有核红细胞形态如何,成熟红细胞大小、淡染区、胞体形态等如何。

3)淋巴细胞系占百分比,比例如何,形态如何。

4)单核细胞系占百分比,比例如何,形态如何。

5)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是从全片来评估,并至少分类25个巨核细胞。其中原巨核细胞多少个,幼巨核细胞多少个,颗粒型巨核细胞多少个,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多少个,裸核型巨核细胞多少个,各期巨核细胞形态如何,血小板数量多少,存在方式如何,形态如何。

6)描述其他方面的异常,如是否见到特殊的病理细胞和寄生虫。

(2)血片有核细胞数量有何变化,以何种细胞为主,形态有何异常;成熟

红细胞及血小板有否异常;有否其他异常细胞及寄生虫等。

(3)细胞化学染色逐项对每个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进行描述,每项染色结果

的报告一般包括阳性率、积分或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

5.填写诊断意见综合骨髓象、血象,结合临床资料,客观地向临床提出细

胞学诊断意见或可供临床参考的意见,一般有以下五种情况:

(1)肯定性诊断具有特异性细胞学变化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细胞学特征

都典型时,或是细胞学变化既特异又非常典型,而无相应的临床表现者,可作肯定性细胞学诊断,如各类白血病。

(2)符合性诊断有特征性细胞学变化但特异性不强的疾病,其临床与骨髓

象符合,或骨髓象有其部分改变,又可以解释其临床表现时,可提出支持某病的诊断意见,如"符合缺铁性贫血"。有时尚可提示做某些补充的诊断性试验。

(3)疑似性诊断骨髓发现少量病理细胞,但临床表现尚不典型,或骨髓象

较为典型,但临床完全不相符时,则应考虑是否疾病的早期,可作动态观察,或提示作其他辅助性诊断试验。

(4)阴性(或排除性)诊断常见于临床已初步诊断为某种血液病,但骨髓象不支持或骨髓象大致正常时,可供临床考虑是否排除此病,如骨髓象无巨幼细胞贫血的改变,又未用过维生素B12、叶酸治疗者,可排除此病。但应注意,某些血液病的早期,穿刺部位的骨髓尚未有明显的反应。特别是临床症状典型者,应做多次、多部位穿刺,经仔细检查,甚至长期追踪随访观察,才能

否定,这种情况一般只能报告"骨髓象大致正常"。

(5)描述骨髓象特征若骨髓象有某些特征性但并非特异性的改变,对临床

诊断提不出具体支持和反对意见,也不能用临床表现,加以解释者,可直接扼要地描述骨髓象特征,以后再继续观察和复查。如果取材不佳可做出骨髓稀释、骨髓部分稀释的诊断意见,如基本正常可做出基本正常骨髓象。对于诊断己明确的疾病,经治疗后做骨髓细胞学检查,要与以前骨髓片进行比较,得出疾病部分缓解、完全缓解、改善、退步、复发等意见。

6.填写报告日期并签名。

7.骨髓标本的保存和资料存档。

注意事项

1.骨髓片的选择与保养

(1)肉眼选择好的骨髓片

即厚薄适宜、分布均匀、头体尾分明,尾部有骨髓小粒、血膜染色后呈略带

淡红色的片子。

(2)要确定骨髓片的正反面,有血膜的面反光性差,反之反光性好,如反面

放置错误,油镜将看不到片中细胞,易把片子压碎。

(3)选择厚薄适宜、染色好的部位观察细胞,合适的部位多在血膜的体尾交

界处,其细胞分布均匀,成熟红细胞不重叠也不过分稀疏,细胞形态完整,

染色好,细胞结构清楚。

(4)骨髓片观察完毕,应在片上滴加适量镜头清洁液,然后用干净的擦镜纸

或棉花轻轻地一次性擦过去。未干净者再加少许清洁液擦一次,直至油被擦干净。

2.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

(1)要按号码取放自己的显微镜。

(2)每位同学使用显微镜时要调整好眼距,学会用双目观察镜下视野。

(3)要正确掌握带有光源显微镜的开灯、关灯的顺序。开灯顺序:接上电源

→按显微镜"开"键→将灯光调至适当位置;关灯顺序:将灯光推至零位→按

显微镜"关"键→断开电源;如果暂时不用显微镜,请将灯光推至零位即可。(4)显微镜使用完毕后,用擦镜纸蘸少许镜头清洁液,将镜头上的油擦干净,

再用干净擦镜纸再擦一次,并将物镜旋转至正确位置。

3.骨髓细胞形态的观察

(1)第一次观察骨髓片时要对正常骨髓中的有核细胞组成有所了解。正常骨

髓片中粒细胞系统约占40%~60%,红细胞系统约占20%~25%,成熟淋巴细胞约占20%~25%,成熟单核细胞<4%,成熟浆细胞<2%,巨核细胞约7~35个/1.5cm×3.0 cm血膜上。由于细胞成分较多,对初学者来说不易掌握,因

此在观察某系细胞时应先要掌握该系的形态总特征。

(2)观察一个细胞一定要全面,要观察胞体大小、形态、浆量、浆色、颗粒、

核形、核染色质、核仁、核位置等,同时要与周围细胞加以比较。由于细胞

的形态的变化多端,故观察细胞时不能抓住某一点不符合就轻易做出否定或

肯定。

(3)各期细胞的划分主要根据某些比较明显的特征来划分,但也要参考其他

方面的特征。

(4)血细胞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于具有早一阶段细胞的特点,又兼有

晚一阶段细胞的特点的细胞,由于血细胞是向成熟方向发育,一般划入晚一阶段。

(5)不同片子,染色的深浅、酸碱度、染色质清楚程度等皆不尽相同。因此

判断细胞时,应结合同一涂片内其他正常细胞的染色情况进行分析。

4.观察红细胞系统细胞时的注意事项

(1)首先选择具有红细胞系统特征的细胞进行观察,并认识红细胞系统的特

点,再进一步辨认各期幼红细胞的特点。

(2)幼红细胞质中无颗粒,但有时可见呈蓝色的嗜碱性点彩。

(3)观察中幼红细胞胞质颜色时,要与周围红细胞进行比较,因为片子偏酸

或偏碱均会影响胞质的颜色。

(4)成熟红细胞为红细胞系统的终末阶段细胞,在观察有核红细胞的同时,

应注意成熟红细胞大小、淡染区、胞体形态等。

(5)正常人的骨髓象中红细胞系统约占总有核细胞的20%~2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晚幼红细胞各占10%。

(6)在油镜下绘出典型细胞的形态对掌握血细胞形态学特征和加深对所学细

胞的印象非常必要。画细胞时要画出红系细胞的特征,并要画出每个细胞染色质结构、浆色、胞体大小等变化规律。

5.观察粒细胞系统细胞时的注意事项

(1)原粒的划分标准传统的分类方法认为原粒是无颗粒的。但现在认为原粒

可有颗粒,故将原粒分为两型,I型就是传统的原粒,II型既是在传统的原粒的基础上浆中可有少许、细小颗粒。在正常情况下原粒按传统分类,在白

血病时是按两型分类方法。

(2)粒细胞质的颜色与染色有一定关系,染色偏碱时,胞浆颜色偏蓝色,染

色偏酸时,胞质颜色偏红。

(3)粒细胞核的染色质粗细则与染色深浅相关,染色深时,染色质显粗糙,

染色浅时则反之。

(4)粒细胞胞质颗粒也与染色相关,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在染色佳的情况下

呈桔红色,否则常呈暗黄色,染色偏深时,胞质嗜酸颗粒部分呈深褐色或黑色。

(5)小的成熟嗜碱性粒细胞与其他成熟粒细胞形态完全不一样其胞体小,核

质分不清,核染色质结构也不清,核上可见少许嗜碱性颗粒。故有时很难确定为成熟嗜碱性粒细胞属哪一个阶段,可统称为成熟嗜碱性粒细胞。小的嗜碱性粒细胞要注意与小淋巴细胞鉴别

(6)骨髓中粒系的正常的范围:粒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性中幼粒细胞约占8%,中性晚幼粒细胞均占1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2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占12%,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

(7)画细胞时除了要画出粒系细胞染色质结构、浆色、胞体大小等变化规律

外,尤其注意画出四种颗粒的特征,即反映出颗挝颜色、大小、量、分布等

的不同之处。

6.观察淋巴(浆)细胞系统细胞时的注意事项

(1)各期淋巴细胞的划分较粒细胞、红细胞系难,故观察时要注意与周围细

胞加以比较。原始淋巴细胞与原始粒细胞的区别是细胞形态学的重点和难

点:原始淋细胞染色质较原始粒细胞粗糙,核仁较原始粒细胞少。在临床工作中,还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染色(POX)加以区别。

(2)注意小淋巴细胞和小嗜碱性粒细胞的鉴别。

(3)多发性骨髓瘤片观察浆细胞形态时应选择具有浆细胞形态特征的瘤细胞

进行观察。观察浆细胞要抓住浆细胞大多呈慧星状,及胞质中的空泡或泡沫感的特点。但不典型者要注意与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加以区别。

(4)骨髓中淋巴细胞正常范围20%~25%,为成熟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为主)。原淋巴细胞罕见,幼淋巴细胞偶见。

(5)骨髓中浆细胞的正常范围<2%,为成熟阶段细胞。原浆细胞罕见,幼浆细胞偶见。

7.观察单核细胞系统细胞时的注意事项

(1)单核细胞是在正常骨髓细胞中较难掌握的一个细胞,这是由于单核细胞

相对其他细胞形态变化较大的缘故,单核系细胞中的幼单及成熟单核细胞的

划分对初学者来说很困难。

(2)原始单核细胞与原始粒细胞及原始淋巴细胞的区别三种原始细胞中,原始单核细胞染色质最为纤细,均匀而疏松,胞体相对较大,胞核可有扭曲、折叠;胞质呈灰蓝色并有伪足。另外,通过过氧化物酶和α-醋酸荼酚酯酶染色及NaF抑制试验协助辨识。

(3)成熟单核细胞与中性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区别单核细胞胞核多有切迹,折叠、分叶、呈马蹄、肾形,核染色质疏松,呈条索状排列,胞质呈灰蓝色,含粉尘样紫红色颗粒;而中性中晚幼胞质弥漫细小的颗粒呈淡红色,核形多较规则,核染色质粗糙呈粗块,副染色质明显可见。

(4)骨髓中单核系细胞正常范围<4%,为成熟细胞,原单细胞罕见,幼单细胞偶见。

(5)巨噬细胞属于单核细胞系统,但由于位于不同组织、器官的巨噬细胞它

们的形态完全不同,骨髓中巨噬细胞少。

8.观察巨核细胞系统细胞时的注意事项

(1)由于巨核细胞是个多倍体细胞,故其原巨核细胞染色质粗,排列紧密,

核仁常不清晰,其成熟巨核细胞胞体胞核巨大,浆量极丰富。虽全片巨核细胞数量少(7~35个巨核细胞/1.5cm×3.0cm血膜),但其细胞巨大、位于血膜的上下两缘和尾部,故观察巨核细胞时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血膜的边缘部

分,找到巨核细胞后移至视野正中,然后转油镜观察。

(2)原始巨核细胞的辨认较困难,原始巨核细胞与其他原始细胞鉴别时,除

了根据胞核、胞质、胞体大小外,原始巨核细胞还具有一些较独特的形态学

特点,如细胞可有指状突起,有时还可见有血小板附着。巨核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除细胞形态学的证据外,还需要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和细胞免疫表型

的依据。

(3)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有血小板位于浆内或其胞质边缘。

(4)要注意观察和掌握血小板形态:胞体2~4μm,呈星形、圆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胞质淡红色或淡蓝色,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淡紫红色颗粒;无胞核;涂片上的血小板呈成堆分布。

(5)一般以 1.5cm×3.0cm骨髓涂片范围内可见7~35个巨核细胞。其中原巨0%,幼巨0%~5%,颗粒巨10%~25%,产板巨44%~60%,裸核8%~30%。9.观察其他细胞时的注意事项

(1)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涂片中的骨髓小粒中造血细胞很少,而以非造血细

胞为主,故通过骨髓小粒可以观察非造血细胞的形态。

(2)观察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时,可先在低倍镜下寻找,找到后再转至油镜

观察。

(3)注意成骨细胞与浆细胞鉴别、破骨细胞与巨核细胞鉴别。

10.骨髓涂片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1)分类计数时,应从体尾交接处开始,逐渐向尾部迂回移动涂片;当有核

细胞极多时,可选择涂片染色最佳部位进行分类计数。

(2)原始细胞的形态分化特点少,差异甚微,因此注意区别。在鉴定属于哪

个系统时,要寻找与该原始细胞形态接近而较为成熟的细胞作为推测的旁

证。同时结合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来判断。

(3)由于细胞形态的变化多种多样,故观察细胞时不能抓住某一两个特点就

轻易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应全面观察细胞的胞体大小、形态;胞核大小、形态、位置、核染色质、核仁(包括数量、大小、清晰度);胞质量、浆色、颗粒、空泡等;同时要注意与周围细胞进行比较。

(4)对于个别细胞界于两个系统之间细胞难以判断时,可采用大数归类(即将此类难以辨认的细胞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列中)。例如在红细胞系较多的骨髓片中,将介于浆细胞与幼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归入红系细胞;介于原粒细胞与原淋巴细胞之间的细胞,一般情况原粒细胞较原淋巴细胞易见,故应归入原粒细胞。

(5)有时可见到难以识别的细胞,可参考涂片上其他细胞后做出判断,如仍

不能确定可归入"分类不明"细胞,但不宜过多,若有一定数量,则应通过细

胞化学染色、集体读片或会诊等方法弄清类别。

(6)阅骨髓涂片时,应同时阅外周血涂片,二者相互对照,对某些疾病的诊

断有帮助。

(7)记录各期细胞的百分比,不能有计算错误。

(8)文字描述骨髓特征时,一般按上述顺序,但如果某一细胞系有病变,则

应将该系放在首位,然后详细加以描述(包括增生程度、占百分比、比例、形态等),其他细胞系列依上述顺序排列在其后描述。

思考题

1.如何区别原粒和原红细胞?

2.特异性颗粒包括哪些,请分别叙述其特点。

3.请简述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步骤。

4.骨髓增生程度是如何分级的?

5.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诊断意见有哪几类?

6.请描述正常骨髓象。

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体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2月第6卷第3期LabMed(、fin.February2009,V01.6,No.3 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的体会 郑维威,马雅静,程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新疆石河子832008)【关键词】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R551.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9455(2009)03一0227—02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学 时量多,内容繁杂,细胞形态学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们普 遍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细胞形态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理 论知识枯燥乏味,实践中却又变化多端、难以辨认.一直是教学 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检验仪器自动化的 广泛使用,各项参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出结果,然而在l临 床上通过显微镜检查了解血细胞的量变和质变,仍是诊断造血 系统疾病惟一直观、准确、可靠的指标。也是仪器无法替代的经 典方法。因此,如何搞好骨髓形态学教学,对培养一个合格的 检验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几条切实 可行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给同行们做个参考。 1加强理论课形态学教学。形成感官认识 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招收的是五年制统招本科学生。本科 教育一直艇笔者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仪强调“以能力为中 心”,一切服务于临床,同时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 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以增强学生 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临床检 验工作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密切联系临床,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给学生介绍了临床上 最为常见的血液病种,并自己动手拍摄了典型的形态学图片。 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下载了较为清晰、典型 的形态学图片,增强了学生形态学的感官认识,为实验教学打 下良好的基础。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巩固理论知识 奉院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全部采用多媒体幻灯教学,在教 学过程中.笔者对细胞形态学进行介绍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其 复杂性和多样性。同种病例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次涂片 上所观察到的形态都不尽相同,与理论上有一定的差距,故在 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许多重复的问题。解答费时费力, 再加上学生多、教师少,在有限的时问内每个学生得到指导的 机会很少。根据这一情况,在每次实验课前,笔者利用15~20 min的时间播放了相关的视频文件,使学生们不仅在理论上得 到复习,又增添了其形态学的认识。之后,笔者再利用5~10 min的时间对理论课上介绍的形态学图片加以回顾和巩固,并 利用显微镜教学系统,对本节课所看标本进行讲解并结合自身 工作经验提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 指导下,形态学功底有了很大提高。 3选择良好、典型的骨髓标本。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示范教学在形态学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 验课前.笔者选用推片、染色均良好的标本片,通过显微镜教学 系统演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显微镜下查找典型变化,提高 了学生识别细胞的水平。由于有的骨髓标本存放时间较长,细 胞形态已不典型,笔者随即淘汰了不易识别的标本,重新准备 了典型的骨髓教学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向教师咨询疑难?227? 细胞,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并不是立即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 请旁边的同学一起观察比较,相互交流识别要点和诊断依据,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沟通交流、思考总结的能力,又 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从事形态学检 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开辟课外兴趣小组,加强讨论与交流 对细胞形态学教学而言,仅靠几十个学时的实验课是远远 不够的,并且容易淡忘。因此.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实验室。 在学生中建立兴趣小组,对巩固和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十 分必要的。在课外兴趣小组讨论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将其 对一个细胞和一类疾病的理解描述出来,由带教教师或其他学 生加以补充,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5举行教学反馈。加强教与学的沟通 教与学是2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认真备 课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笔者在一个学期 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3次教学反馈活动。第一次 安排在学期开始后的第2个星期,由带教教师对本学期的教学 任务做介绍,并就实验室开放情况及理论教学情况向学生征求 意见;第二次安排在教学中期,由学生们匿名填写教学反馈表, 针对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笔者做了发扬和改进;最后一次安 排在学期末,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总体情况,对教学工作做总 结,倾听学生们的学习体会,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 作用。 6利用实验报告沟通教与学.严格执行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展开思维活 动,理论联系实际的反映。要求学生必须认真书写,对所学各 种细胞进行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其特点,每次阅骨髓片均要发出 骨髓报告。带教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批改,并根据实验报 告的书写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下一次实验课中进行总 结,指导学生提高鉴别各种细胞的能力。为考查学生识别细胞 的技术和水平,笔者将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分开,采用封闭循 环式单独辨认细胞的方法进行考核,即事先将学生集中到考场 的邻室隔离,宣布考场规则及纪律,分发考卷,考生根据学号依 次进人考场,每次考核20人。学生需按固定路线依次辨认20 个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细胞,每分钟换一个位置.考核完毕者 立即离开考场,然后转换视野或更换标本后再进行另一组考 核,使考生问没有交流舞弊的机会,最终的实验考核按20%的 比例计人总成绩。本科室正在尝试使用口试的方法考核学生 的掌握情况,即让学生观察一张骨髓片,描述其形态学特点,最 终给出初步诊断意见和结论,准备从下一届学生中开始实行。 7加强软件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水平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2个方面共同完成的.带教教师 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 细胞形态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本科室在选择带教教师的过程万方数据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2.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外周血细胞成份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2)禁忌症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③应避开重要脏器。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4.骨髓涂片检查 (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确认细胞不能单凭一、两个特点下结论,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个系统的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极相似,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不论其来源如何,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在特殊情况下,光学显微镜下各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1.检验目的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状况。骨髓象检查对多数血液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亚甲蓝(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性能特征 无。 4.标本要求(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 4.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4.2 标本类型:骨髓。 4.3标本容器:洁净载玻片。 4.4 标本存放: 4.4.1未检测标本的存放:放于细胞室未检测标本架上。 4.4.2已检测标本的存放:骨髓存片柜,保存10年以上。 4.5 标本运输:室温条件下运输。 4.6 标本拒收标准:参照《采集手册》。 5.仪器和试剂 5.1试剂: 5.1.1 瑞姬氏染色液: 瑞氏染料0.5g、姬氏染料0.5g,加入500ml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 5.1.2 pH 6.5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范本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特征: (一)骨髓片 1、取材满意、涂片、染色正常。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细胞系占全部有核细胞比例为32%,红细胞系为16%,其粒红比值为2:1。 3、粒系增生受抑制,以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为主。 4、红系增生受抑制,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呈缗钱状排列。 5、骨髓瘤细胞明显增生,原、幼浆细胞明显增多。 6、淋巴细胞(15%)和单核细胞(1%),多以成熟细胞为主,比例和形态均大致正常。 7、巨系增生明显抑制,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 8、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它异常细胞。 (二)血片 1、取材,涂片,染色正常,全片白细胞总数大致正常。 2、成熟粒细胞减少,可见幼稚中性粒细胞。 3、成熟红细胞形态形态大致正常,成缗钱状排列。 4、淋巴细胞(46%)比例相对增多;单核细胞(2%)比例和形态大致正常;可见部分异常浆细胞(8%)。 5、血小板少见。 6、无寄生虫及其它异常细胞。 诊断意见:多发性骨髓瘤(MM )骨髓象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2010-10-13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发表时间:2009-08-04T17:12:37.8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赵丽娟 (黑龙江省塔河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塔河1652 [导读] 一般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结构清晰。【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59-01 1 方法及参考值 1.1一般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结构清晰。 1.2低倍镜观察 (1)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2)有无体积巨大、形态和染色性异常的异常细胞。(3)判断骨髓增生程度。(4)巨核细胞计数。(5)选择油镜观察区域,要求有核细胞较多,分布均匀,细胞形态清晰。 1.3油镜观察 (1)骨髓细胞构成,粒、红两系增生情况。(2)观察有核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性有无异常,核浆发育是否平行,异常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3)对有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计算各阶段细胞的百分比,白细胞、有核红细胞各占的比率,计算粒细胞与红细胞的比例(粒/红比例)。(4)粒系所占百分比及各阶段比例,是否有核左移或右移及形态异常改变。(5)红系所占百分比及各阶段比例,观察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性改变,是否有巨幼变、类巨幼变及双核、多核、核分裂和核残余物等。(6)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发育阶段、胞浆颗粒、分类及观察有无产血小板巨核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有无巨大异常、亚小型、小型、微型巨核细胞。(7)其他非造血细胞的观察,一般都在涂片尾部或边缘处。(8)有无血液寄生虫。 2 临床意义 2.1粒/红比例改变 (1)粒/红比例增高:见于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各种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生成减低,如纯红再障。(2)粒/红比例正常:见于正常骨髓、再障、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癌转移、淋巴细胞白血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3)粒/红比例减低:见于粒细胞缺乏症、放射病早期、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2.2粒细胞系统改变 (1)粒细胞增多。①以原始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类白血病反应。 ②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早幼粒性类白血病反应。③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④以中性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痛风等、药物或毒物中毒如汞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⑤以中性杆状核、分叶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⑥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⑦以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2)粒细胞减少。见于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2.3红细胞系统改变 (1)红细胞增多。①以原始、早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红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②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2)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等。 2.4巨核细胞系统 (1)以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失血、脾功能亢进等。(2)以巨核细胞减少为主: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苯等化学物质中毒、过量x线照射等。 2.5淋巴细胞系统 (1)以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淋巴瘤细胞性白血病等。(2)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等。 2.6单核细胞系统 (1)以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2)以成熟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粒细胞缺乏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进行性结核病等。 2.7浆细胞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肉芽肿、麻疹、血清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球蛋白血症等。 2.8组织细胞增多。见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网状细胞肉瘤、伤寒、结核等感染、结缔组织病、恶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9通过骨髓像各种细胞的变化及结合血常规的检查,可做出以下4种诊断。(1)作出肯定诊断:具有典型、特征性细胞学改变,如各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高雪氏病或尼曼-匹克病、淋巴瘤、骨髓转移癌、血液寄生虫病等。(2)支持临床诊断:具有支持某些疾病诊断的细胞学特征,但不具备鉴别诊断意义的改变,如增生性贫血、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3)排除某些诊断:骨髓细胞学特征不支持某些方面的临床诊断,有助于缩小临床鉴别诊断的范围。(4)不确定诊断:骨髓细胞学确有某些改变,对临床提不出支持或否定意见,应详细描述骨髓细胞的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等特征,供临床参考。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细胞检验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 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 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 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 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 处。 4. 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取 5ml~10ml 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 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 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0.2ml 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去 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 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 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如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 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 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可见涂片上 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杆状核,无巨核细 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 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刺部位的不 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 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 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 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 刺。 7.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 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 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 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于外周 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漏诊或误诊。因此必须制备薄厚适宜、分布均匀的涂片。

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发育形态演变规律要点原始成熟胞体:大小胞质:量少多色深蓝浅蓝或灰(红)颗粒无有(特异或非特异)胞核:量大小形态圆不规则(或消失)染色质疏松细致紧密粗糙色淡紫色深紫色核仁:可见消失血细胞形态分析要点涂片质量:a.厚薄b.染色c.部位选取细胞发育连贯性:注意细胞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结合细胞功能:细胞发育与细胞功能具密切关系粒细胞系一.原始粒细胞正常较少见生存期一天分裂一次胞体大小~μm胞质少色呈天蓝色无颗粒胞核较大位于胞体中央或稍偏一旁染色质呈紫红色纤细的颗粒体非常匀薄而平坦状如薄纱。 核仁清晰呈淡蓝色或无色体积较小约~个。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可呈阳性反应为局限性粗颗粒状。 二.早幼粒细胞较原始粒细胞多时间为天分裂次胞体大小μm。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 近核凹陷处常有一淡染区。 此区域首先出现颗粒另整个胞质部分可含有多小不一粗大而不规则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其数量在初期时的几粒至晚期时可多至整个胞质内胞核仍较大可偏于细胞一侧。 染色质开始聚集呈粗粒网状。 核仁可见或不清晰(个)。 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三.中幼粒细胞较多生存时间天分裂次。 由于胞体中高尔基复合体还生产三种不同的特异性颗粒即中性、嗜酸和嗜碱颗粒。 若胞浆中出现此类颗粒即进入中幼阶段随之嗜天青颗粒逐步减少。 三种中幼粒中嗜酸粒细胞体积最大(μm)、中性粒细胞居中(μm)、嗜碱粒细胞最小(μm)三种细胞各自继续发育成熟。 胞核占胞体左右椭圆形或一侧开始偏平可能出现凹陷染色质聚集呈粗颗粒网状排列或索块状。 核仁基本消失偶见残存核仁。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 三种特异性颗粒特征中性嗜酸嗜碱大小较一致大小一致大小不等分布均匀分布均匀分布不均染淡紫红色排列紧密排列无序颗粒圆润粗颗粒不规则大染橘红色染紫黑色(早期可染褐色)四.晚幼粒细胞较多生存时间天无分裂功能晚幼粒细胞是于中幼粒细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化已失去增殖功能主要体现在生理功能的更趋成熟。 胞体渐小中性μm嗜酸μm嗜碱μm。 胞质量较丰富特异性颗粒更多更成熟非特异性颗粒基本消失。 胞核其染色质更紧密呈粗条块状。 常、异染色质分界明显核凹陷更明显(嗜碱粒细胞此期起因颗粒覆盖于核上常无法分辨核形)。 过氧化物酶染色强阳性。

骨髓细胞学检查(仅供参照)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试剂] 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3.5ml,研磨片刻, 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 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 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 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 5000ml。最后纠正pH6.5。 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 匀。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 [操作] 1.骨髓取材: 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 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 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 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 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 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 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 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 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 2.涂片: 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 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 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实验十一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 一、粒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1.胞质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特异性颗粒)。 (一)粒系各期细胞形态 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μm~18μm左右。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有浅的凹陷。有2至5个较小而清楚的核仁,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胞质少,无颗粒或少量嗜天青颗粒(称 副原粒),胞质均匀透明,染天蓝或深蓝色核周常无淡染区。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μm~25μm左右。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平均直径可达15μm。胞核较原粒细胞略小,圆形或椭圆形,随细胞发育逐渐出现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胞质比原粒细胞丰富,胞质内开始出现一些紫红色非特异性嗜苯胺蓝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可盖于核,染浅蓝色。 3.中性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 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胞质更丰富,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中性颗粒呈淡红色,非常细小、均 匀而密集,如粉末状;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形如小珠,橘黄或土黄色,分布 均匀,充满胞质;嗜碱性颗粒呈深紫蓝色,大小不规则,排列凌乱,常盖于 核上,以致核形不易看出,胞膜也常常显得不完整。胞质呈浅红色或浅蓝色,常被特异性颗粒掩盖了颜色。 4.中性晚幼粒细胞:略小于中幼粒细胞。直径10μm~16μm左右。胞核较小,肾形或凹陷明显,凹陷程度<1/2假设直径。两端圆钝。核内异染色质占优势,仅有少量常染色质位于近中央部位。无核仁。胞质比中性中幼粒细胞多,有较多的特异性颗粒。胞质淡红色,常被增多的颗粒掩盖。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略小于晚幼粒细胞。直径10μm~15μm左右。胞核弯曲成带状,核凹陷更深,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或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可呈马蹄形或S形,粗细均匀,两端钝圆,尚未分叶。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细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同晚幼粒细胞。 6.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平均直径10~14μm。核一般分3~4叶,各叶之间有异染色质丝相连,无核仁。胞质多,同杆状核粒细胞。 二、红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红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核圆、居中。 2.胞质中无颗粒。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一.填空题 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有、、、。 2.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适应症有、、、、、。 3.骨髓穿刺检查的禁忌症为。 4.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其细胞大小一般由到; 核质比例一般由到; 核染色质一般由到。 5.原始红细胞直径是,原始粒细胞直径是,晚幼红细胞直径是。 6.骨髓增生程度共分级。 7.粒红比例正常为。 8.粒红比例增高见于、、。 9.过氧化物酶染色常用于对与的鉴别。 10.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多,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多。 11.粒细胞增多见于、。 12.红细胞增多见于、、。 13.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14.淋巴细胞相对值增多见于、。 15.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 %; 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 %。 二、判断题 1.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系的核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2.幼巨核细胞比原始巨核细胞大。() 3.晚幼粒细胞可见核仁。() 4.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1:1为增生极度活跃。() 5.粒红比例>5:1可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6.粒红比例<2:1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7.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8.红血病时糖原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9.所有贫血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升高。() 10.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中原始细胞均>30%。() 三、名词解释 粒红比例;贫血;MDS;核质比例;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组织 四、选择题 A型题 1.穿刺检查可确诊:() A.溶血性贫血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脾功能亢进 E 放射病 2.不能进行骨髓检查的是:() A 结核病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放射病 D重症血友病 E 粒细胞减少症 3.在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的外形变化是:() A始终为圆形 B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C由椭圆形变为圆形 D 始终为椭圆形 E 由不规则形变为圆形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处。 4.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 取5ml~10ml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 去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 养或其他检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 常增生,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 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 可见涂片上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杆状核,无巨核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 刺部位的不同,其结果可有显着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 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 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 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 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刺。 7.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 于外周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