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学院名称:

专业:

班级:

课题组成员及学号:

一、外商直接投资定义 (1)

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1)

(一)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1)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 (1)

(三)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 (2)

(四)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2)

三、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2)

(一)发展历程 (2)

(二)发展现状 (3)

(三)发展趋势 (5)

四、外商直接投资方式 (5)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5)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6)

(三)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6)

(四)合作开发 (6)

(五)外商投资股份公司 (6)

(六)投资性公司 (6)

(七)BOT (6)

(八)创业投资企业 (7)

(九)其他外商直接投资方式 (7)

五、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 (7)

六、总结 (9)

一、

一、外商直接投资定义

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也叫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

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一)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由图可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开始于70年代末期。外商投资金额保持在较低水准,1979-1989年增幅较小,总量也较少。

90年代以后,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急剧增长,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外资开放了更宽的投资地域。1990-2000年,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尤其1992-1993年高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后,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迅速增长,2002年突破500亿美元,2004-2006年投资额保持平稳增长,2006-2008年迅速增长,2008年投资额回落,2009-2011年开始迅速增长至2011年到达32年的顶峰,2012年投资额出现回落。(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来自港、澳、台的资金一直占较大比重,在90年代以前,港、澳、台投资约占80%左右。90年代初期以来,其他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明显增加,港、澳、台资金比例逐年下降,但累计仍占近60%。外商直接投资中,来自港、澳、台的资金占有较大比重,90年代初期以后港、澳、台投资比例逐渐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日本、美国和欧盟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增长较快,另一方面,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港、澳、台投资能力有所下降。进入21世纪后,亚洲投资额在外商投资金额中仍然占主要地位。2013年1-3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193.62亿美元)、日本(22.9亿美元)、台湾省(16.69亿美元)、新加坡(15.15

亿美元)、美国(10.58亿美元)、韩国(6.2亿美元)、法国(4.17亿美元)、德国(3.82亿美元)、卢森堡(2.74亿美元)和英国(2.31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3.02%。

(三)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

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地区。在整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沿海地区的占90%以上。90年代以后,这一比重略有下降,但总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变,在沿海地区的投资,累计仍占全部投资额的88%。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沿海地区政策优惠,各方面环境趋于成熟,是外国投资者的首选区域。第二,来中国的投资者中,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比例较高,因此倾向于选择在出口方便的沿海地区。第三,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投资者及其他国家的华人投资者,绝大多数祖籍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有在其祖籍优先投资的愿望。第四,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沿海地区建设的国有大企业较少,计划经济的遗产较少,容易形成利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环境。

(四)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外商在华投资主要在旅游宾馆和中低档加工贸易型制造业。此后,工业领域的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在外商实际投资额中占主要份额。90年代初期,投资于房地产业的外资增加较快,个别年份占到外商实际投资额的1/3以上。纵观近几年的数据,发现投资于制造业的外资仍然占最大的份额,如2011年与2012年占超过60%的份额。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和房地产领域,作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是外国投资者愿意投资的领域。

三、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为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利用协议外资191.8亿美元,实际利用65.9亿美元,吸收的外商投资主要来自于港澳地区,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和宾馆、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居多。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以及其他沿海省市,内地吸收外资才刚刚开始起步。

第二阶段:1987—1991为稳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利用协议外资331.9亿美元,实际利用167.5亿美元,吸收的外商投资的结构有很大的改善,生产性项目级产品出口企业大幅度增加,旅游服务项目的比重降低较多,外商投资的区域和行业有所扩大,台湾厂商开始对大陆投资并逐年增加。

第三阶段:1992——1993为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利用协议外资1695.6亿美元,实际利用385.3亿美元,利用外商投资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的大发展,利用外资的特点除了大幅度增长外,还有平均项目规模扩大、房地产利用外资发展迅速、新的投资领域增加以及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步伐加快等。

第四阶段:1994——2000为调整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吸引外资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位于世界前列。外商投资的各方面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利用外商投资的重点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结构优化。其表现为: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和技术结构进一步改善;资金与技术密集的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增加,外商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进一步拓宽,许多第三产业行业开始了利用外商投资的试点,外商投资的产业与行业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利用外商投资的落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利用外在的增速快于东部沿海地区。中国开始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对原有的利用外资的税收和外汇等方面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第五阶段:2001—至今为成熟稳定发展阶段。200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为WTO成员国的一年。入市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市场竞争秩序不断规范,竞争条件趋向公平,对外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法律和市场环境的改进,以及近30年来的发展,使我国利用外商投资业务在进入21 世纪后趋于成熟,进入相对稳定的增长期。

2011年,中国开始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进程,同时公布了“利用外资“十二五”规划”,利用外资继续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二)发展现状

中国近两年来使用外资额与增长幅度

2013年1-6月全国吸收外资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增长,占比超过制造业。1-6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6.29亿美元,同比增长1

2.43%。服务业占比49%,超过制造业7个百分点。分销服务业吸收外资继续保持增长,实际使用外资5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

3.23%。广播电影电视业、与医疗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业、文化艺术业和交通运输辅助业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较大,分别为121.29%、89.79%、153.79%和14

4.47%。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4亿美元,同比增长0.96%,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1.44%。制造业新设立企业324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4.4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4.56%和2.14%。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际使用外资较大幅度增长,增幅分别达11.27%、2

5.42%、33.99%和73.57%。

2.日本、欧盟、美国对华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韩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37.8亿美元,同比增长5.31%;其中香港对内地投资397.15亿美元,同比增长6.39%;日本对华投资46.87亿美元,增长14.37%。美国对华投资18.25亿美元,增长12.29%。欧盟27国对华投资40.35亿美元,增长14.68%;其中德国实际投资12.96亿美元,增长44.81%。

3.中部吸收外资全面增长,西部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较大。1-6月,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5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69%;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55.77亿美元,增长15.75%;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52.33亿美元,增长32.54%。1-6月,东、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同期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2.56%、9%和8.44%。

(三)发展趋势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12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这是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下降。

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当月,FDI金额117.0亿美元,同比下降4.5%。11月FDI金额82.9亿美元,同比下降5.4%;1~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0.2亿美元,同比下降3.6%。而2011年全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0.1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72%。

四、外商直接投资方式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亦称股权式合营企业。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各方出资折算成一定的出资比例,外国合营者的出资比例不低于2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各种方式最早兴办和数量最多的一种。目前在吸收外资中还占有相当比重。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它是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各方签订的合同中确定。举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提供土地、厂房、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

(三)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根据外资企业法的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应至少符合下列一项条件,即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产品全部或者大部分出口的。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

(四)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是海上和陆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的简称。它是目前国际上在自然资源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虽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合作开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勘探、开发和生产阶段。合作开发比较以上三种方式,所占比重很小。

(五)外商投资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可以发起方式或募集方式设立,现有的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可申请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六)投资性公司

1995年4月,外经贸部发布了《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暂行规定》,以鼓励境外大公司开展其系列投资计划。目前已设立了160多家投资性公司,这些公司的投资活动正在不断扩大。

(七)BOT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八)创业投资企业

外国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或外国投资者与根据中国法律注册成立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以创业投资为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的目标企业只限于投资处于创建或初建过程中的成长性非上市企业。

(九)其他外商直接投资方式

其他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包括外国公司、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从事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分公司、分行)、补偿贸易、来料加工、加工装配等。

五、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

1.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呈波动状态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从1983年的9.6亿美元到2002年的527.43亿美元,19年间增长了56.58倍,年均增长率达24%。特别是在1992年直接利用外资出现跳跃式突破,由1991年的43.62亿美元快速增加到1992年的110.08亿美元,1993年达到275.15亿美元。1991年和199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152.13%和149.93%,使我国利用外资在规模上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从1994年起虽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幅回落,但总量一直增加。199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2002年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利用外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呈波动态势。从1991年占世界比重的2.26%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3.45%,达到历史最高。1995年和1996年稳定在11%左右,2000年出现大幅下降,达到3.2%,成为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幅上涨明显不符,但从2001年开始,又出现大幅上升,此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平稳增长、偶有波动的状态。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流入亚洲的外商直接投资于1994年达到最高值60.5%,目前仍保持在50%以上,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保持在30%左右(注:发达国家是指198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度报告中列入的21个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爱尔兰、西班牙、新西兰、奥地利、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和冰岛。为统计方便,将除此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计为发展中国家。1997年以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幅与世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背离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式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投资主要方式,而中国国内没有企业跨国并购立法和政策,限制了此类投资的进入。

2.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

由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和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中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首先从香港开始,随后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纷纷进入中国,以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一直占主要地位。

在1985年以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50%以上,随后一路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比重则不断上升,1992年发展中国家对华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4.4%,随后其比重出现下降,但目前仍保持在70%左右。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1986年的50%下降到1992年的15.6%的最低点,随后不断上升,目前保持在30%左右。

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占主要部分。其中香港的对华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居主要地位,其对华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从1985年的48.8%增加到1992年的68.2%,随后出现下降,但目前仍在35%以上。在1988年以前,香港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90%以上,随后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加入对华直接投资,使香港的相对比例下降。但在2001年,香港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比重仍保持在50%左右,台湾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的比重在10%左右,新加坡、韩国分别占7%左右。2001年它们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分别在35.7%、6.4%、4.6%和4.6%。在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欧盟占主要地位。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三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平均20%左右,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90%以上,2001年美国、日本、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占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93.4%。

在这三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开始一直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到2001年底,其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在10%左右。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间出现反复和波动,1999年对华直接投资出现大幅下降,当时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7.37%,但2001年又出现大幅上升,比重达9.28%。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总规模一直呈不断增加态势,但在1992年和1993年占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下降,随后逐步回升,2001年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为8.92%,而在欧盟对华外商直接投资中,主要投资来源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五国(注:欧盟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荷兰、芬兰、希腊、意大利、丹麦、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和奥地利。)。从1992年到2002年底,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是香港特区,实际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达2048.75亿美元,占中国合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45%;第二位是美国,到2002年底其对华实际直接投资达398.90亿美元,占中国合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9%;第三位是日本,实际对华直接投资额达363.40亿美元,占8.11%;第四位是台湾,实际投资额为331.10亿美元,占7.39%。其中对华直接投资的前10名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9.16%,前5名占76.27%,前3名集中在香港、美国、日本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但若将欧盟视为一个整体,其对华外商直接投资也占重要地位。

发展中国家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商贸服务和房地产业,占工业制造业的比重较小,且其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较小。而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资于资本

和技术密集的工业制造业,项目平均规模也较大。如2001年香港的平均项目规模为208.8万美元,台湾为70.72万美元,新加坡为317.03万美元,韩国为74.0万美元,而美国为170万美元,日本为215万美元,欧盟为344.3万美元。

3.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利用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利用比重下降

在投资流向上,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第二产业的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近年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则呈下降趋势。到2002年底,我国第一产业共计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为12217个,占全国的2.88%,协议资金157.59亿美元,占全国的1.9%;第二产业协议利用外资项目共310279个,占全国的73.15%,协议资金5242.86亿美元,占全国的63.32%;第三产业协议利用外资项目101700个,占全国的23.97%,协利用外资项目平均规模第一产业为129万美元,第二产业为169万美元,第三产业为283.2万美元。

4.独资和合资经营方式为主,合作经营方式为辅

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为主,中外合作经营为辅。截止到2002年底,以中外合资经营方式利用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42.91%,外商独资方式利用的直接投资占全国的36.97%,合作经营方式利用的外资占全国的20.12%。合资经营方式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在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国内投资环境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希望以合资方式与国内企业联合经营,更有利于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展业务。当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时,由于其在技术上具有垄断优势,在所有权方面具有内部化优势,不愿意将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知识外溢,所以大多采取独资新建企业的“绿地”投资的经营方式。由于中国国内目前仍没有对国内国有企业兼并收购的法规文件,所以以股权收购方式的合作经营占很小比重,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最新发展趋势不相吻合,这与中国的国内政策环境有关。

5.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域流向很不平衡,到2001年底,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项目占全国的82.66%,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7.86%;中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12.39%,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9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4.95%,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18%。造成这一严重的不平衡是与中国的区域开放政策、地理区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六、总结

(一)把利用外资作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进行理论和政策创新,指导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开展

(二)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三)实行渐进式开放,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利用外资格局(四)始终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首要前提条件

(五)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切实保障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六)利用相对有利的国际因素,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机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DOC)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 (2015届) 题目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会计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5年5月

浙江外国语学院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正文………………………………(01~08页)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目录 (四)正文 (五)参考文献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材料……………………(09~12页)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09页 (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0页 (三)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表……………12页 (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13页

摘要 本文将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外国企业投资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概述。文章从外国企业的投资额,所投资的行业,投资国别等角度总结了近十几年来外国企业对国内投资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再根据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求提出适当的建议。当前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正处于从高潮阶段至稳步阶段的过渡期,这对未来吸收外来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合理吸收和利用外资,可以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进程的加快,各国在经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目前,外资在华投资增速减缓,步入了一个调整阶段。如何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当前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外资利用现状战略

应用文-中国外商投资的新特征及其分析

中国外商投资的新特征及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地区总部和具有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在北京,具有跨国公司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已达110多家;在上海,已有25公司建立了地区总部,有14家企业建立了具有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现在上海的外商办事处已有1500多家,一旦条件成熟,许多办事处会迅速升级为地区总部。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调查结果,有92%的跨国公司已经 近几年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总部是着眼于中国市场的整体投资和战略投资。它们对一个企业上、中、下游各阶段的产品进行纵向投资,既投资生产最终产品,也投资生产零部件;并对在中国分散的单个投资项目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以使技术、人才和资本最优配置,以新的重组集团体系产生整体效益。 近几年,跨国公司重视产品研究的本地化,纷纷投资建立研发中心,中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基地,到2001年底,据不完全 ,设在北京的跨国公司独立研发机构已达34家,上海设立了41家,其中有14家为全球性的研发中心。深圳设立了18家,苏州设立了7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大多数是外商独资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生物制约、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包括微软、英特尔、IBM、松下等大型跨国公司。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逐渐形成,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大规模研发投资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还会继续加强。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并不断提升研发机构的水平,是由中国自身的优势和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格局中地位的变化所决定的。(1)中国市场是一个增长较快,而且具有很多特色的市场,靠近市场进行研发活动,可以使其产品和技术适应中国国内市场的技术结构和需求特点。(2)在 中国家中,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还有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可以获得成本低而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3)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战略发生变化,从用国外研发的产品做中国的市场,转向以中国市场进行产品的开发为中国市场做产品,这主要体现的是市场竞争优势战略。 根据海默(S.Hymer)和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的垄断优势论及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的寡占反应论,世界上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瞄准次经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不完全竞争市场,通过本土化的研发,达到控制本地技术、主导本地市场,进而改变市场结构和产销供应的目的。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成果的垄断者及技术 的 者,而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实际上就担负着这一职能与职责。当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主要进行的是提高产品在中国市场适应性的开发,同时也出现与国内科研机构争夺人才的倾向,但总体上看是投资升级活动,有助于从根本上发展和巩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变。 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本土化是发达国家实施全球战略的需要,也是东道国经济 发展的需要。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善待跨国公司,把吸引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与中国相对巨大的消费市场等互补性优势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发展与国内企业的后向 ,提高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在广为接纳的同时要多方引导,包括建立市场预测、预警机制和增强决策的透明度,促使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优势产生明显的技术扩散与溢出效应,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成为真正意义的具有辐射作用的研发中心。 目前,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或合作企业在中国经营数年后,通过增资扩股,转变为母公司控股型合资企业甚至独资企业。近年来新批的外商独资企业也超过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从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论文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如何摆脱地域、资源、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不断发展壮大,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在总体上为资本输出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资本输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压力。另外,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为扩大对外贸易,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设立贸易公司等各类企业,以规避壁垒。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按企业数计算,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母体民营企业为2573家,占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64%. 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浙江省为例来说,该省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其平均投资规模不足3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民营企业在1992年才开始对外投资,而且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相关对外政策出台,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下,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3月份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即流量)为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3%.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存量)448亿美元。这说明就总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流量与存量分别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0.9%和0.55%.而按对外直接投资的

近十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近十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摘要: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国际贸易,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资本渗入的主要形式,我国也在近几年超过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国。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证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协调策略 一、引言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叫国际直接投资,它是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GDP指数逐年攀高,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来华投资。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决定了近一半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储备资产的增减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实际吸收的FDI存量已突破500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FDI流入国。FDI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趋势 本表为2000—2011 年的年度数据,相关数据根据近十年《中国统计年鉴》经计算整体所得。

据外资快报统计,2011年1-4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152家,同比增长8.6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6.03%。到2011年四月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逾1445.38亿美元,已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2011年1-3月份,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196.87亿美元)、台湾省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中外合资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亦称股权式合营企业。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各方出资折算成一定的出资比例,外国合营者的出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各种方式最早兴办和数量最多的一种。在吸收外资中占有相当比重。 中外合作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它是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各方签订的合同中确定。举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提供土地、厂房、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 外商独资 外商独资企业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根据外资企业法的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应至少符合下列一项条件,即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产品全部或者大部分出口的。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 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是海上和陆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的简称。它是国际上在自然资源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虽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合作开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勘探、开发和生产阶段。合作开发比较以上三种方式,所占比重很小。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5.10

封面

目录 (一)、背景简介 (6) (二)、文献综述 (6) (三)、分析思路和方法 (7) (一)、我国FDI的发展历程 (8) 1.缓慢增长阶段(1983-1991): (8) 2.快速增长阶段(1992-1995): (8) 3.调整稳步发展阶段(1996-2001年): (9) 4.高速增长阶段(2002-2011): (9) (二)、FDI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9) 1.外商涉及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且趋向独资化 (9) 2.外商投资区域格局变化较小 (10) 3.香港和自由港的资金投入占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增加 (11) 4.我国房地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为显著 (11) 5. 2012年我国吸入外资额持续下降,吸收外资压力增大 (12) (一)、增加资本供给,弥补建设资金 (13) (二)、增加财政税收,提高外汇储备 (13) (三)、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经济活力 (13) (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14) (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15) (二)、级济发展服务业,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15) (三)、建立健全外商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15)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一、直接投资的概念和特点 (一)、背景简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活跃,直接投资(FDI)成为主要的资本流动方式,也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外部资本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经济这种持续快速增长,与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行的市场化改革,特别市所有制改革密切相关。FDI大量涌入我国,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资吸收国,外资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拉动力。那么,我们有必要清楚地知道,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到底带来了哪些好处,收到了什么样的经济效应,并且应该弄清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同时要清楚的认识到,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加快经济建设。 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经济效应重点在于探讨FDI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影响这些效应的因素是什么和这些效应产生的机制和路径是怎样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根据以往有关FDI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从经济理论的发展中挖掘FDI对增长作用的思想渊源;从我国经济增长与FDI的关系进行考察,理清FDI与经济增长联系的脉络。此外,要重点研究我国FDI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以及我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避免对本国企业的冲击。通过对我国FDI的现状、我国FDI存在的问题及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的研究,为我国进一步执行合理的FDI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研究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与探讨,主要形成里两大派系。一是以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知识增加了资本积累,因为只能对短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政策性变量对经济增长只产生短期作用。因此,任何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都是短效的。另一种是以Barro,Sala.I.Martin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通过某种渠道,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长期作用。按照内生增长理论,政策变量可以

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区域选择(doc 8页)

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区域选择(doc 8页)

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区域选择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国,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达到450亿美元之巨,到90年代末期,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英国的第三大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国。截止2002年6月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05180个,合同外资金额7892.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98.02亿美元(外经贸部外资司统计)。 1.趋势和区位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港澳台地区,这些华人资本比较强调血缘关系和历史上的经济文化联系,在投资区位上的选择高度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广东福建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加上地理位置优越,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建设中具有显著的特点,带来了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个高潮。 1984年我国东部地区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占全国各地区的 96.73%,其中,广东就占73.42%。90年代以来,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日渐形成,欧美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不断抢占中国市场。与港澳台投资企

业相比,虽然欧美日在华投资也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但在投资区位的选择上,他们更集中在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中部沿海地区,以及环渤海湾为中心的北部沿海地区。 上海作为我国传统的沿海工业发达城市,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特别是在1990年国家对浦东新区进行的开发开放,吸引了大量技术、资金密集型大资本以及金融资本的进入,带来了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个高潮。尤其是9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景明朗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入大发展阶段。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60家进入上海。为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跨国公司纷纷将研发中心与地区总部一起迁入上海,以更快捷地实施本土化战略。 有关学者在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变化进行研究时发现,在1983—1999年我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南部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由73.3%下降到43.5%,减少了29.85%;而中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所占的比重则由3.8%迅速提高到24.5%,增加了20.7%。南部沿海地区减少的外商投资份额,约有69.5%转移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重点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明显的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 为什么80年代和90年代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不同的区位特征,为什么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由广东福建到上海江苏一带明显的区位转移?本文试图依据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对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为不分散研究的重点,本文选择广东作为80年代外资流入的典型地区,选择上海作为90年代及21世纪初跨国公司及其他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典型区域进行分析。事实上,福建的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和广东相近的特点,江苏、尤其是苏南也是外资近几年选择的重要区域。而且,不仅是跨国公司,即使是台资,近年来也出现了明显的由福建、广东北上上海、苏南的趋势。 2.区位选择分析

(完整word版)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等等,尽管提法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含义大致是相同的,简单的说都是指为了取得和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并获得利润和其他利益为目的的投资。 根据OECD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活动。’其中的“持久利益”是指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长期的关系,并且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重大的影响。OECD还建议直接投资企业应被定义为股份有限企业或无限企业,其中外国投资企业者拥有股份有限企业10%或更多普通股,或投票权,或在无限企业拥有与之等价的权力;该定义并不要求外国投资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根据IMF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由一个居住在一个经济体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对居住在另一个经济体的实体(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或国外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控制的投资,这种直接外资涉及到一种长期关系,这一关系是对一个投资者在某个外国的持久利益的反映。 在1973年发表的《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中跨国公司中心对跨国公司的定义为:“本草案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营所有制企业,不论这类企业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行,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策略;该企业中的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通常情况,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同属于同一个主权国家,而不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几个相对独立的投资体,也不是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之间的国家间投资关系。由此可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外商”,既包括外国投资者,又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所以在本文中采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个称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全部资本中25%或以上来自外国(包括港澳台)投资者,该企业就被称为外国(商)投资企业。我国一般将外国(商)投资企业划分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合作开发四类,从1995年开始又增加一个种类: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前三类企业称为“三资企业”,当然现在有五种形式,但由于习惯在我国的统计中仍然沿用“三资企业”这个名称来代表外资企业。另外,由于政治的因素,在统计中为了将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区别开来,分别称之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为了便于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其统称为“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在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贸易壁垒,进行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根据联合国贸易组织的一项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广泛的正面外部性,可以为东道主国提供资本,扩大东道国的经济规模,产生广泛的新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促进劳动者的技能的提高和流动,同时还会产生放大效应,促使系列产业和企业的跨国私人投资。国际折衷理论也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将其优势与东道主国本国的生产要素结合比本国有利,但同时会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厚的资本、管理技能、销售技巧、研发能力、组织形式及企业文化等,不管企业是自愿或是非自愿。

中国外商投资的新特征及其分析

中国外商投资的新特征及其分析 关于《中国外商投资的新特征及其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蜂拥而至及研发中心设置速度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设立的地区总部和具有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在北京,具有跨国公司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已达110多家;在上海,已有25公司建立了地区总部,有14家建立了具有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现在上海的外商办事处已有1500多家,一旦条件成熟,许多办事处会迅速升级为地区总部。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调查结果,有92%的跨国公司已经计划近几年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总部是着眼于中国市场的整体投资和战略投资。它们对一个企业上、中、下游各阶段的产品进行纵向投资,既投

资生产最终产品,也投资生产零部件;并对在中国分散的单个投资项目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以使技术、人才和资本最优配置,以新的重组集团体系产生整体效益。近几年,跨国公司重视产品的本地化,纷纷投资建立研发中心,中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基地,到2001年底,据不完全统计,设在北京的跨国公司独立研发机构已达34家,上海设立了41家,其中有14家为全球性的研发中心。深圳设立了18家,苏州设立了7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大多数是外商独资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生物制约、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包括微软、英特尔、IBM、松下等大型跨国公司。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逐渐形成,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大规模研发投资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还会继续加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并不断提升研发机构的水平,是由中国自身的优势和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格局中地位的变化所决定的。(1)中国市场是一个增长较快,而且具有很多特色的市场,靠近市场进行研发活动,可以使其产品和技术适应中国国内市场的技术结构和需求特点。(2)在中国家中,中国的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还有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可以获得成本低而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3)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战略发生变化,从用国外研发的产品做中国的市场,转向以中国市场进行产品的开发为中国市场做产品,这主要体现的是市场竞争优势战略。根据海默(S.Hymer)和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的垄断优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从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到2002年底,通过外商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中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24196个,协议(合同)利用外资8280.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79.66亿美元,有16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从1984年到2002年的18年间,中国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27.8倍,年均增长率为20.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22.2%。从1993年起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527.43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注:2002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前十名国家是:卢森堡(1257亿美元)、中国(527亿美元)、法国(515亿美元)、德国(380亿美元)、美国(300亿美元)、荷兰(292亿美元)、英国(249亿美元)、西班牙(21亿美元)、加拿大(206亿美元)、爱尔兰(190亿美元),由于卢森堡是一特殊小国,所以一般材料中都称2002年中国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一、中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经济特征 1.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呈波动状态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从1983年的9.6亿美元到2002年的527.43亿美元,19年间增长了56.58倍,年均增长率达24%。特别是在1992年直接利用外资出现跳跃式突破,由1991年的43.62亿美元快速增加到1992年的110.08亿美元,1993年达到275.15亿美元。1991年和199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152.13%和149.93%,使我国利用外资在规模上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从1994年起虽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幅回落,但总量一直增加。199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2002年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利用外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呈波动态势。从1991年占世界比重的2.26%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3.45%,达到历史最高。1995年和1996年稳定在11%左右,2000年出现大幅下降,达到3.2%,成为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幅上涨明显不符,但从2001年开始,又出现大幅上升的趋势。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流入亚洲的外商直接投资于1994年达到最高值60.5%,目前仍保持在50%以上,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保持在30%左右(注:发达国家是指198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度报告中列入的21个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爱尔兰、西班牙、新西

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分析 (一)根据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公司对外投资主要有三个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域优势。 (1)所有权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生产工艺、发明创造能力、专利、商标、管理技能等。 所有权优势包括两大类: ①通过出口贸易、资源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所有权优势,如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 ②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得以实现的所有权优势,这种所有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贸易、技术转化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收益,只有将其内部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如:交易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产品生产加工的统一调配、对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垄断等。 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大小直接决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2)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内部化的起源,同样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结构性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对竞争的限制所引起的。这 种情况下,交易成本很高,相互依赖经济活动的共同利益不能

实现; ②认识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信息难以获 得,或者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获取这些信息。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有可能丧失殆尽,企业本身就存在对优势进行内部化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内部化在一个共同所有的企业内部,并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交换关系,用企业自己的程序来配置资源,才能使企业的垄断优势发挥最大的效应。 (3)区位优势,它是指跨国企业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区位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 所谓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等所谓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投资国和东道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等。 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 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因此,可根据企业对上述三类优势拥有程度的不同,来解释和区别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①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随着我国从整体性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的转变,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着产业、行业、区域结构失衡,核心技术含量不高,FDI 利润汇回给国际收支带来潜在风险等新问题。因此,要提高我国利用FDI 的质量和效果,需调整和改进利用外资的政策,均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开拓新的引资途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从引资到引知的战略转移;规范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失衡;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3-0028-04 收稿日期:2010-03-24作者简介:毕海霞,女,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毕海霞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005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外商直接投资(FDI )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2009年,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合同外资金额1935.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00.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8%、8.4%和2.6%。2010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3家,同比增长14.5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140.24亿美元, 同比增长4.86%。中国连续17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吸引外资年均增长 20%,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2倍多,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外贸出口、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毫无疑问,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增强综合经济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随着我国从整体性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的转变,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然强劲,但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 问题 (一)产业分布极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在各产业的分布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均衡突出表现为:2009年,我国在外商投资中流入第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明显偏高,实际使用金额达到 500.7亿美元, 所占比重高达55.6%;第三产业次之,实际使用金额为385.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2.8%;第一产业最少,外商投资农、林、牧、渔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9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9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3.82%和1.59%, 比重最小。 ① 这种投资结构与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产出偏高是一致的,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二)行业分布结构失衡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在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分布结构不均衡,在各行业内部的不均衡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外商在第二产业的投资中,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投资比较多,而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明显偏少;第三产业则集中于房地产业,而房地产沉淀的资金给经济走出低谷带来困难。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70%集中在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 我国制造业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金额的比重约为56%,2000年以来, 该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2004年超过70%, 比1997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在2005年以后虽然有所下降, 但2005~2009年间仍然达到50%以上。2009年, 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立企业976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71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1.68%和 51.95%。 制造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2009年,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制造业是我国较成熟的行业,而外商对该行业的大规模投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未能充分引导我国新兴行业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我国行业结构的失衡。而且,这种投资结构也容易使外商借此转移过时的设备和技术,从而抑制我国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可见外商投资产业过于集中、 低水平重复引进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同时,在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于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过高,2009年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9家, 同比增长25.88%,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7.96亿美元,占第三产业实际投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分析(同名10695)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作者刘德厚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级2009级 学号902093126 指导教师刘勇 导师职称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额呈先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外商的直接投资能否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又能否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 两者究竟是怎么样的关系? 对FDI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Granger 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并根据1985到2010 年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中国GDP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是引起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而中国经济增长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也有显著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协整检验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国际经营活动日益拼盘,尤其是从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合作得到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跨国公司在国际活动中己成为最活跃、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组织形式。跨围公司在全球范围活动的必然结果就是使得国际直接投资更为频繁和剧烈。 在我国25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 中央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和渠道, 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来我国进行国际直接投资(Foreigll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 。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大幅提升。从1985年到2010年的26年, 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从1985年的仅仅19.56亿美元一下子增长到了2010年的1057.35亿美元之多。同一时期,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85年的3070.23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904.7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一度超过lO%,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判断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是否有贡献, 今后招商引资工作是否还应持续开展? 是国外资本 的流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还是我国经济的增长吸引了更多的外资? 这些都将成 为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来证明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外 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并从分析的结果对未来中国利用外资 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FDI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 这些争议无疑深化 了我们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认识。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投资、需求、贸易三因素来拉动, 而外商直接投资以投资渠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作用。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理论意义方面,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 增长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化, 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应用文-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1.地区结构失衡。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东部地区,新批企业数量、 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均超过80%;中部和西部所占的比例很低,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例均不超过9%.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明显失衡。 2.产业结构失衡。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投资于其他产业的比重较低。截至2000年底,外商直接投资于第二产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3%、60.87%,外商直接投资于第三产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4.15%、37.31%,外商直接投资于第一产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85%、1.82%.这说明,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优化,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起到重要作用。 3.存在重复引进现象,且未能有效地消化、吸收。在我国以合资方式引进的外资中,属于硬件技术的成套设备进口占了绝大部分,技术许可和技术咨询服务等软件技术引进的合同数量及金额较少,中方企业对外方存在技术依赖。 4.部分外商投资企业有偷逃避税问题。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存在避税问题,其最常见的避税方式是 定价,手法主要有:在企业建立初期,对进口成套设备高定价,可多提折旧尽早收回投资,若是合资企业,又可增加其在合资企业中所占份额,以后可多分利润;企业投入运营后,高价从境外关联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半成品,再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以低价销售给境外关联公司,然后由境外关联公司将产品以正常价格销售给无关联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当国外所得税税率低于我国时,上述转让定价的运用使跨国企业整体税负降低。在合资企业中,还存在着逆向避税的现象,即境外税负高于我国时,合资企业仍向境外转移利润,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外商可独占转移出去的利润,而不用与中方合资者按比例分配。外商投资企业还存在滥用优惠的问题,它们通常实施“金蝉脱壳”之计,即在享受完优惠后,将原企业资金撤走,再在异地投资另成立一家外商投资企业,重新享受优惠。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存在偷税问题。 1.未能正确认识税收优惠在吸引外资中的作用。有些地方政府高估税收优惠的作用,以为税收优惠越多,吸引外资越多,在中央统一规定的优惠之外乱开口子。这样做的危害是:(1)破坏了税法的严肃性,给外商留下一种投资 不好的印象。他们认为,地方政府现在越权减税,将来有可能越权增税,吓跑了一部分欲来投资的外商。(2)各地方政府在税收优惠上恶性竞争,造成地区间的不均衡。(3)造成我国税收流失。 2.税收优惠政策有不妥之处。(1)地区优惠明显。在优先 东部的政策指导下,针对东部地区设计了很多税收优惠。比如在东部沿海地区划出部分区域为经济特区,规定凡在经济特区内投资开办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投资于什么行业,均减按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纳税。(2)产业优惠不明显。我国税法规定,如外商投资于生产性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可享受“免二减三”的待遇,但未对生产性企业再作进一步的区分。即使其投资于一般制造业,仍可享受此项优惠。很显然,有些不该享受优惠的行业也享受了优惠。另一方面,有些行业优惠不足,比如我国对投资于能源、交通的外资企业给予“免五减五”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但由于这些行业所需资金多,投资回收期长,优惠对外商缺乏吸引力。从实际执行效果看,这些行业吸引外资的效果不理想。(3)税收优惠方式太过初级、简单。税收优惠方式有多种,如减免税、投资抵扣、提取投资准备金、加速折旧、亏损结转等,但我国所选用的仅有减免税、亏损结转等形式。 3. 税收政策欠透明。当前我国税收执法过程中依据的有法律、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这些资料纳税人都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但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通知、答复、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