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生物1月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

高三生物1月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

高三生物1月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
高三生物1月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1月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生物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B.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C.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 自由水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良好溶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内主要化合物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A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B正确;糖类是细胞的要能源物质,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自由水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良好溶剂,D正确。【点睛】与能源有关的物质归纳:

1.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2.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

4.太阳光是最终能源物质。

2.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仁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

B.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小

C. 失去细胞核,细胞寿命将会缩短

D. 大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核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A错误;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B错误;

C、失去细胞核,细胞寿命将会缩短,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寿命很短,C正确;

D、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该过程不是跨膜运输,D错误.

故选:C.

3. 丽藻细胞液中K+浓度比它们生活的池水高1065倍,而生活在同一片水域的轮藻仅高63 倍。对两种藻类细胞积累K+的相关叙述,的是

A. K+的积累保证了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

B. 吸收K+的过程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C. K+积累量的差异取决于它们遗传基础的差异

D. K+吸收速率与池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无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K+的积累保证了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A正确;

B、这两种藻类吸收K+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正确;

C、这两种藻类K+积累量的差异取决于它们遗传基础的差异,C正确;

D、这两种藻类吸收K+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而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因此K+吸收速率与池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有关,D错误.

故选:D.

4.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酶水解的产物都是氨基酸

B. 酶为生化反应提供了活化能

C. 不同的细胞可能含有同一种酶

D. 酶只能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RNA水解的产物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

B、酶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是不会提供能量,B错误;

C、不用的细胞可能含有同一种酶,比如有氧呼吸有关的酶,C正确;

D、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消化酶,D错误.

故选:C.

5.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不合理的是

A. 用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施用2,4-D除去麦田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C. 用车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获得无子番煎

D. 用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使纤维长度增加

【答案】A

【解析】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A错误。利用2,4—D的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抑制双子叶植物杂草的生长,B正确。生长素可获得无子果实,C正确。赤霉素能够引起植株增高,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理解及运用。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熟知课本中各种激素的特点及作用。

五种植物激素对应的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6. 处于正常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上DNA 分子数的比是1:2: 2,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A. 核仁解体

B. 染色体移向两极

C. 细胞板形成

D. 出现新的核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核仁解体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1:2:2,A正确;

B、染色体移向两极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已分裂,不存在染色单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2:0:2,B错误;

C、细胞板形成只发生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C错误;

D、出现新的核膜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此时着丝点已分裂,不存在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A.

7. 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B. 基因的表达都需要RNA的参与

C. 体细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D.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人类细胞中,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此外在线粒体中也存在少量基因,A错误;

B、基因表达是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RNA的参与,B正确;

C、人类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存在基因,C错误;

D、人类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8. 下列育种目标与采取的育种方式相匹配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杂交育种能集中亲本的优良性状,A错误;

B、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错误;

C、诱变育种能产生新的性状,C错误;

D、多倍体育种可培育出多倍体,而多倍体的营养器官较大,D正确.

故选:D.

9.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突变是否有利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D.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突变是否有利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能适应环境的突变属于有利突变,不能适应环境的突变为有害突变,C正确;

D、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不一定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

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各项理化质保持不变

B.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

B、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确;

C、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错误;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少,D错误.

故选:B.

11. 学习小组选用苏丹Ⅲ染液,使用显微镜检测和观察花生子叶中的脂肪,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理: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B. 步骤:切取子叶薄片→苏丹Ⅲ染液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

C. 现象:花生子叶细胞中有被染成橘黄色的颗粒

D. 结论:脂肪是花生子叶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答案】D

【解析】脂肪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A正确;实验步骤:切取子叶薄片→苏丹Ⅲ染液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B正确;现象:花生子叶细胞中有被染成橘黄

色的颗粒,C正确;结论:花生子叶细胞中含有脂肪,水是花生子叶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错误。

【考点定位】脂肪的鉴定

12. 下列有关细胞中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 细胞质菡质在缺氧条件下才能产生ATP

C. 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D. ATP中的能量可能来源于光能,但不可能转化为光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ATP含有二个高能磷酸键,一个普通磷酸键,A错误;

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C正确;

D、ATP中的能量可能来源于光能,也可能转化为光能,如萤火虫发光,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以洋葱为材料进行的实验,不合理的是

A. 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C. 用洋葱根尖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存在状态

D. 用洋葱鳞片叶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无色,可用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A正确;

B、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含有紫色的大液泡,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B正确;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因此可用洋葱根尖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存在状态,C正确;

D、洋葱鳞片叶中不存在叶绿体,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叙述不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学观点的是

A.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B. 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C. 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线粒体,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

D. 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提髙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错误;

B、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错误;

C、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C错误;

D、卵细胞体积较大,则相对表面积小,因此不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不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B. 葙因重组只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C.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雜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 体细胞发生的S因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原核细胞中也会发生基因突变,但是原核细胞的分裂不存在间期,A 错误;

B、基因重组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错误;

C、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正确;

D、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后代,但是植物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D 错误.

故选:C.

16. 下图为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DNA,其双链均可作为②的转录模板

B. ②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含有n-1个肽键

C. ③是核糖体,翻译过程③由3′向5′方向移动

D. ④是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①是DNA,其一条链作为②的转录模板,A错误;

B、②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最多含有﹣1个肽键,B错误;

C、③是核糖体,翻译过程将由5′向3′方向移动,C错误;

D、④是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D正确.

故选:D.

17.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腕豆作亲本进行杂交,F2出现四种性状类型,数量比为9: 3: 3:1。产生上述结果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A. 雌雄配子各有四种,数量比均为1: 1:1:1

B. 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 雌雄配子的数盘比为1:1

D. F2的个体数量足够多

【答案】C

B、雌雄配子在受精作用时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

C、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C错误;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1,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奄

B. 原发性高血压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C. 线粒体DNA缺陷导致的遗传病,其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 21三体综合征患儿双亲不发病,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调查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错误;

B、原发性高血压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B正确;

C、线粒体中DNA的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因此线粒体DNA缺陷导致的遗传病,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没有显隐性之分,D错误.

故选:B.

19. 由于控制某种酶合成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该酶的一个赖氨酸被一个精氨酸所取代,导致酶的活性下降,这种改变是由

A. DNA中碱基对的增添引起

B. DNA中碱基对的替换引起

C. mRNA中碱基的缺失引起

D. 染色体片段的移接引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DNA中碱基对的增添后,会引起相应的mRNA上突变点后的密码子全部错位,这将导致之后的多个氨基酸顺序改变,A错误;

B、DNA中碱基对的替换将导致该处转录形成的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改变,从而引起该酶的一个赖氨酸被一个精氨酸所取代,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酶的活性下降,B正确;

C、题干中提出“控制某种酶合成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即基因发生改变,不是mRNA去,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关于人体激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 肝脏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肌细胞不是胰岛素的靶细胞

C. 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贤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索具有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贵的稳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激素只能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不能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错误;

B、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且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因此胰岛素的靶细胞可以为全身组织细胞,B错误;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正确;

D、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C.

21. 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淸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发

A. 恶性肿瘤

B. 过敏反应

C. 免疫排斥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免疫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指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细胞.因此,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起恶性肿瘤,A正确;

B、过敏反应是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B错误;

C、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时引起的,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选:A.

22. 下图所示为对燕麦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A. a 与b

B. c 与d

C. a 与e

D. c 与e

【答案】B

【解析】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a在尖端下部插入玻璃片,使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图中b在尖端下部插入琼脂片,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弯向左侧光源生长;图中c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图中d用锡箔遮住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图中e用锡箔纸包在尖端下部,不影响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所以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弯向右侧光源生长.因此,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c与d,都直立生长.故选:B.

23.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生产上常应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下列关于吡唑醚菌酯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 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B. 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

C. 长期使用吡唑醚菌脂可导致萬菌种群抗药性增强

D.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答案】D

【解析】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B正确;吡唑醚菌酯对真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因此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C正确;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需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名师点睛】有氧呼吸

阶段场所物质变化产能情况

第一阶

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少量能量

第二阶

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能量

第三阶

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能量大量能量

24. 用不同药物作用于某种突触,能阻断信息传递的是

A. 刺激神经递质的合成

B. 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C. 降低神经递质水解酶的活性

D. 与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刺激神经递质的合成,就会刺激突触中兴奋的传递,A错误;

B、若药物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加快突触中兴奋的传递,达不到阻断信息传递的目的,B 错误;

C、若药物降低神经递质水解酶的活性,导致神经递质不能及时水解,可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也达不到阻断信息传递的目的,C错误;

D、药物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递质无法与受体结合,从而可阻断信息传递,D正确.故选:D.

25. 下图表示某哺乳动物有性生殖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也就是初级性母细胞形成次级性母细胞的②过程

【考点定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6. 某单链RNA病毒含有1000个核苷酸,其中A=250、C=260、G=300、U=190。若该病毒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该过程共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量为

A. 380

B. 440

C. 500

D. 880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在逆转录过程中,首先以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在此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和T配对、C和G配对、G和C配对、U和A配对,因此合成的单链中腺嘌呤为190个,胸腺嘧啶250个;

再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双链DNA,另一条链中的腺嘌呤为250个,因此该过程共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数量=190+250=440个.

故选:B.

27.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尿病人尿液中的糖,用班氏试剂检测结果呈蓝色沉淀

B. 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

C. 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和精子成熟

D. 在葡萄糖溶液中加人活酵母提取液后,不可能产生C02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糖尿病人尿液中的糖,用班氏试剂检测结果呈砖红色沉淀,A错误;

B、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中,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B错误;

C、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腺的发育,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卵和精子成熟,C正确;

D、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活酵母提取液后,其中含有无氧呼吸酶,能够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C.

28.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髄的控制

B.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 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髄

【答案】C

【解析】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故选:C.

【点睛】

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29. 玉米籽粒的颜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为A_B_C_的籽粒有色,其余基因型的籽粒均为无色。现以一株有色籽粒玉米植株X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实验, 结果如

下表。据表分析植株X的基因型为

A. AaBbCc

B. AABbCc

C. AaBBCc

D. AaBbCC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根据有色植株A_B_C_×AAbbcc→50%有色种子(A_B_C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应该有一对后代出现显性基因的可能性为50%,其余两对100%出现显性基因,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②根据有色植株A_B_C_×aaBBcc→50%有色种子(A_B_C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应该有一对后代出现显性基因的可能性为50%,其余两对100%出现显性基因,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③根据有色植株A_B_C_×aabbCC→25%有色种子(A_B_C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应该有两对后代出现显性基因的可能性为50%,其余两对100%出现显性基因,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BbCC、AaBbCc.

根据上面三个过程的结果可以推知该有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

故选:D.

30. 下图是甲、乙两病的家系图,已知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Ⅱ-3与Ⅱ-4结婚后,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A. 4/9

B. 8/9

C. 15/16

D. 15/32

【答案】A

【解析】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Ⅱ-2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乙病男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甲病(用A、a表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用B、b表示)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Ⅱ-2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所以Ⅱ-3的基因型为2/3AaX B Y;由于Ⅱ-5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不患甲病,且Ⅰ-3患乙病,所以Ⅱ-4的基因型为2/3AaX B X b,因此,Ⅱ-3与Ⅱ-4结婚后,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2/3×2/3×1/4)×1/2=4/9,故A正确。

【点睛】分析遗传系谱图的一般方法步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