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 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学习目标

知道岳飞抗金、宋金对峙。认识金灭北宋和西夏的进步性和岳飞抗金斗争的正义性。

二、旧知识巩固(3分钟):回忆上课内容。

三、学生自学,完成学习任务(30分钟)

(一)独学(10分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提出不懂得地方,写在导学案上;根据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记忆,然后关书完成预习部分。)

金和南宋的对峙(重点):(阅读教材P52-54)

1.世纪初期,女真族杰出首领,起兵抗辽,接着在称帝,国号,他就是。金先灭了,又于1127年灭了。(女真建金,灭辽和北宋)2.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史称(南宋建立)。

3.南宋抗金名将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又在大败金军。和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向金求和,还以“”罪杀害了岳飞。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向称臣,并给岁币,双方以至一线划定界限。金迁都到,改叫。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岳飞抗金,金与南宋对峙)

(二)对学(20分钟):

1.组内交流检查(5分钟):

(1)组长组织交流检查是否勾画正确,并且进行更正。(2)组长组织讨论组员不懂得地方。

(3)组长再根据讨论的结果归纳出小组内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引领(5分钟):组织学生解决反馈的问题和帮助学生分类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记忆并检查(10分钟):识记基础知识,小组内抽背;小组间互查基础知识记忆的情况,由组长轮流抽别组的两个同学各4个问,老师统计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来评小组分。

四、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5分钟):

如何评价岳飞?如何看待“澶渊之盟”?

五、检测反馈(2分钟)

1.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A.契丹——阿保机——北宋 B.党项——元昊——西夏

C.女真——阿骨打——金 D.蒙古——忽必烈——元

2.相传岳飞所作《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

A.女真统治者 B.匈奴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3.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下列各政权,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

①北宋②辽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课标要求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 课件播放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片段。提问: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你知道萧峰是什么人吗?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中提到过哪些政权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部电视剧中曾出现过辽、西夏、大宋、大理等政权。萧峰、段誉、虚竹等人,生活在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大约从10世纪初到1276年南宋灭亡,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伐并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政权吧! —、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篇) 展示唐朝疆域图和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图 提问:当时五代有哪些?在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主要有哪些政权对峙? 过渡: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北宋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状况,但是依然存在各种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 (一)自主学习 填写宋、辽与西夏、金的建立各种政权建立的表格 (二)民族大家庭 1、契丹族(辽) 图片展示契丹的兴起地图与青牛白马传说的图片。 提问:请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我们通过这首诗,看出契丹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行营到处即为家,四时畋猎是生涯。(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思考和分析:契丹族兴起和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隋唐时期,躲避战乱的中原人来到契丹地区,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契丹地区经济的发展;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慢慢强大起来。(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 2、党项族 展示西夏地图与党项族人民图片。讲述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党项首领,元昊,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复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 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 解析:选D 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所以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关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科技成就的相关记载。这项科技成就为( ) A.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奠定了基础 B.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C.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D.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解析:选D 从材料“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以看出该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由此可知,该发明是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外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A、C两项是火药的意义,B项是指南针的意义,均排除。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 解析:选C 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D项错误。 4.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其目的是( ) 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 解析:选C 根据材料“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并结合所学宋代崇文抑武、分化事权可知,宋朝这项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权贵专权乱政,威胁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限制皇族的特权,A项排除;材料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务决策机制,D项排除。 5.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禁令,而北宋苏辙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表明( )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公开课教案: 组别:政史系教研组 授课老师:刘启华 科目:历史 课题: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间:2013年4月3日下午第一节

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古诗文诵读,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首诗: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和汴州是什么关系?作者在诗中记叙的是那段历史?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繁荣与开放的隋唐。(安史之乱)使繁荣昌盛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后来虽然把安史之乱平定下去,但却使地方上掌握兵权的将领(“藩镇”节度使)割据混战起来。混战的结果是唐朝灭亡,藩镇纷纷称帝,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故事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契丹的兴起与陈桥兵变 问题一: 你知道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吗?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什么政权?你知道“赵匡胤穿黄袍──改朝换代”的歇后语出自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吗?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叫什么?

阅读第一节《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学生阅读45页“导入框”和本目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做标注,然后讨论回答: 1、契丹族的政权怎样建立起来?(政权名称:辽,建立者:阿保机,都城:上京) 2、北宋政权建立情况怎么样?(民族:汉,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 3、赵匡胤怎样称帝并加强了自己的统治?(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4、宋朝建立后,有没有统一全国呢?(没有) 教师过渡讲解:因为这时北方还有两个军事力量十分强大的政权——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于是形成了辽、宋、夏之间有和有战的并立局面。 辽宋夏的和战: 问题二:同学们知道“杨家将”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吗?这一时期,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哪些?你知道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怎么一回事吗?北宋与辽、西夏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边境和平的? 学生阅读46-47页内容《辽宋夏的和战》,先根据“动脑筋”讨论回答第1题;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回答第2题:1、对于澶渊之盟怎样评价?(他们说的都对。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所谓“岁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自己的国力。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好的作用:它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双方边境转入相对稳定和平的状态,互相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后来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完成49页“练一练”:澶渊之盟是(B)之间的和约。(B——北宋与辽) 3、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民族:党项,: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 过渡讲解:当北宋与辽走向衰落时,东北地区靺鞨族的后代——女真族兴起并建立了国号为金的政权。从此,女真族的金政权和汉族的宋政权之间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金和南宋的对峙 问题三:辽和北宋是被哪一个政权灭亡的?你知道这一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吗?这个民族有什么特点?其杰出首领是谁?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这是1127年开封城破、北宋灭亡时流传的一首歌谣。你知道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吗?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满江红》中的词句。其中“靖康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南宋的抗金名将是谁?他在抗金斗争中取得过哪些胜利?你还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尽忠报国、直捣黄龙、莫须有等成语典故的由来吗? 阅读第三节47-49页课文和50页“自由阅读卡”《金和南宋的对峙》,先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回答1-3题:然后根据“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讨论回答第4-8题; 1、金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民族:女真,:建立者阿骨打,都城:会宁——后期迁到中都) 2、金先后灭了哪两个政权?(辽、北宋)

少数民族贡献

1、少数民族政治上的贡献 1.1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前秦是以氐族苻氏为主建立的政权,故亦称苻秦。 357年(升平元年),苻雄之子苻坚夺取帝位后,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即“修废职,继绝世,礼神祗,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能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同时,苻坚面对关中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采取了一些缓和矛盾的民族政策。面临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和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为了巩固统治,提出“黎元应抚,夷狄应和” 的看法,采取了较为开明和慎重的政策吗,积极推行“圣君贤相”的治国之道。 此外,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政策,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使北魏以“华夏之兴邦”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北魏教帝禁旧俗,行汉化,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1.2元朝时期 元朝的西征 蒙古军三次西征,给元朝奠下了根基,亦使中西经济及文化得以文流,东西方频频交往,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促使了各地的民族大融和,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蒙古史学家认为“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嗣的西征行动,将我国的三大发明逐渐传到西方,间接的影响欧洲的文艺复兴,这一份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揭开现代世界的序幕,其功绩则绝非亚力山大可以比拟的。”蒙古军三次西征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历史的前进亦起了推动作用。 元朝在政治上的作为 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36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和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这种大统一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也为它以后五、六百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单元综合检测(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A、B卷)

单元综合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A、B卷) 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范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 A.宰相B.副宰相 C.诸侯王D.钦差大臣 解析:选B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割相权,故选B项。 2.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该材料能够说明的是,当时() A.枢密院掌管军政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 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D.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 解析:选A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宋太宗派兵伐辽,只与枢密院商议,而中书不预闻,枢密院享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故A项符合题意。 3.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B.西夏 C.金D.元 解析:选A根据材料“11世纪初期”“岁币”“30万两”等信息可知,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每年送给辽“岁币”,A项正确;1044年,宋夏达成“庆历和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宋金发生战争是在12世纪,排除C 项;宋元战争发生在13世纪下半叶,排除D项。

4.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B.巩固了中央集权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D.维护了国家统一 解析:选A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措施均属于学习汉族先进封建典章制度的举措,其最大意义是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据史料记载,岳飞曾经下决心要“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该诗句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靖康之变B.庆历新政 C.澶渊之盟D.绍兴和议 解析:选A材料中提到的“行复三关迎二圣”涉及的相关历史背景是1127年金灭北宋,虏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变”。 6.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治中心的南移B.大量人口的南迁 C.经济重心的南移D.自然条件的优越 解析:选C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体现了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政府财政依赖之地和文化人才聚集之地,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 7.南宋诗人艾可叔《木棉》里描绘的“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等句,反映了() A.南宋棉纺织已经规模化生产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南宋已普遍发展棉纺织业 D.南宋棉纺织业有一定发展 解析:选D依据材料“车转”“纺雪”“弹云”及“机杼终年织妇勤”可知,南宋时期棉纺织业有了一定发展,故D项正确;南宋时期棉纺织业生产仍是个体进行,并未规模化生产,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小农经济的“男耕”信息,B项错误;C项“普遍”一词过于绝对。 8.《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七下 9、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年级:初一课题:9、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师: 一、【课标与教材】 1、【解读课标】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2、【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二、【学情分析】 通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态度、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的学生已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通过学习,观看电视《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对宋与少数民族政权有较深的了解,对岳飞更是敬仰有加,正好能与本课的教学实现互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4、思维目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本课可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讨论法、讲述法、图示法等相结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讨论对比,分析归纳,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还可指导部分学生自主收集各种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七年级历史下册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提升训练(三)

单元提升训练(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 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选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与材料中“不与朝政”“不领省职”相符,故A项正确。 2.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解析:选A。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3.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解析:选B。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选B项。 4.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这说明当时( )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选D。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在宋代某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粮食作物,其商品化程度已然大大提升,故选D项。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并不代表粮食产量的降低,A项错误;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项错误。 5.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

统编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 皇帝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盐铁度支户部 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 1.C 解析:宋朝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同时,宋朝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司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秦朝、汉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还设立中朝。明朝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设置内阁。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2.D 解析:本题以历史人物包拯为情境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需要对北宋中央二府三司的职能有较细致的理解。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财赋税收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是兵部正职之外的次官。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一般由文官充任。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A 解析:宋太祖自身是统兵大将,通过“皇袍加身”夺取了皇帝的位置。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接受赵普的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司管理地方的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在中央还分割宰相职权,巩固统治,加强皇帝对行政、军事、财政等的控制。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 4.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 )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C.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4.B 解析:宋朝建立后,鉴于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宋朝还在地方设经略安抚司,管辖一路或数路的兵马大政,以文臣出任,实行以文制武。在军事行动中,统兵大将出征作战时,皇帝还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直接影响效率,也导致制度僵化。秦朝郡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管辖。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 5.《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 A.党项B.蒙古C.契丹D.女真 5.C 解析:这道题考查古文材料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简单。材料中已经告诉了“辽史”“取得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等,对应教材学习的契丹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采取“因俗而治”的办法,接受汉族农耕及管理制度,又保持契丹游牧生活的特点,“得其宜矣”。女真人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蒙古人统一全国后接受中原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地方管理。党项人的政治制度模仿北宋,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只有契丹是根据地域设置南北面官。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6.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古诗文诵读,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首诗: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和汴州是什么关系?作者在诗中记叙的是那段历史?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繁荣与开放的隋唐。(安史之乱)使繁荣昌盛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后来虽然把安史之乱平定下去,但却使地方上掌握兵权的将领(“藩镇”节度使)割据混战起来。混战的结果是唐朝灭亡,藩镇纷纷称帝,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故事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契丹的兴起与陈桥兵变 问题一: 你知道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吗?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什么政权?你知道“赵匡胤穿黄袍──改朝换代”的歇后语出自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吗?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叫什么? 阅读第一节《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学生阅读45页“导入框”和本目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做标注,然后讨论回答:

1、契丹族的政权怎样建立起来?(政权名称:辽,建立者:阿保机,都城:上京) 2、北宋政权建立情况怎么样?(民族:汉,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 3、赵匡胤怎样称帝并加强了自己的统治?(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4、宋朝建立后,有没有统一全国呢?(没有) 教师过渡讲解:因为这时北方还有两个军事力量十分强大的政权——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于是形成了辽、宋、夏之间有和有战的并立局面。 辽宋夏的和战: 问题二:同学们知道“杨家将”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吗?这一时期,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哪些?你知道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怎么一回事吗?北宋与辽、西夏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边境和平的? 学生阅读46-47页内容《辽宋夏的和战》,先根据“动脑筋”讨论回答第1题;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回答第2题:1、对于澶渊之盟怎样评价?(他们说的都对。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所谓“岁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自己的国力。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好的作用:它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双方边境转入相对稳定和平的状态,互相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后来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完成49页“练一练”:澶渊之盟是(B)之间的和约。(B——北宋与辽) 3、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民族:党项,: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 过渡讲解:当北宋与辽走向衰落时,东北地区靺鞨族的后代——女真族兴起并建立了国号为金的政权。从此,女真族的金政权和汉族的宋政权之间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金和南宋的对峙 问题三:辽和北宋是被哪一个政权灭亡的?你知道这一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吗?这个民族有什么特点?其杰出首领是谁?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这是1127年开封城破、北宋灭亡时流传的一首歌谣。你知道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吗?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满江红》中的词句。其中“靖康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南宋的抗金名将是谁?他在抗金斗争中取得过哪些胜利?你还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尽忠报国、直捣黄龙、莫须有等成语典故的由来吗? 阅读第三节47-49页课文和50页“自由阅读卡”《金和南宋的对峙》,先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回答1-3题:然后根据“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讨论回答第4-8题; 1、金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民族:女真,:建立者阿骨打,都城:会宁——后期迁到中都) 2、金先后灭了哪两个政权?(辽、北宋) 3、南宋政权是怎样建立的?(1127年,北宋灭亡后,它的“皇族”赵构重建政权,后来定都临安。由于临安在东京之南,史称南宋。)

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NO.6 班级__________ 小组_____ _ 姓名评价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兴亡,能够梳理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脉络。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宋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民族关系。 3.积极参与,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认识民族融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阅读一遍课本,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把答案用横线标划在课本上,注意写上提示语。 2.请在【我的疑问】中写下预习中的困惑,课上与大家共同探究。 3.预习完成后默写该课的知识树,实在想不起来的可以看课本,用红色笔补充。 预习案 【自学导航】(参考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第9课,在课本上做好勾划和标注) 请思考: 1.唐朝灭亡后,南北方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局面? 2.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是以风云激荡的辽、宋、夏、金、元政权更替为大背景的,请问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生活在哪里?建立政权的时间、人物、都城?结束中原地区割据混战局面的是哪个政权,建立时间、人物、都城、意义? 3.辽宋关系的发展是怎样的?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作用?《天龙八部》中慕容复曾去西夏求亲,西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生活在哪里,建立时间、人物、都城?与北宋关系的发展? 4.清朝是女真族的一支建立的,那么女真族在辽宋时期建立了什么政权,时间、人物、都城?灭了哪些政权?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在金与南宋的交战中有哪位抗金英雄使得金军闻风丧胆?宋金对峙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疑问、我的补充 ——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你知道的精彩东西补充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分享。 探究案 探究点:宋的民族关系

第9课: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教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备课人:王建辉 【课前延伸】: 【学习目标】: 1.掌握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兴起与建国; 2.记住“陈桥兵变”、“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和宋金议和等重大历史事件,理清本课的发展线索; 3.探究复杂的民族关系,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 【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契丹与北宋的关系(3)金的建立(4)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2)正确评价岳飞抗金 (3)正确认识辽、宋、西金、金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杨家将抗辽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吗?请两位同学分别起来讲一讲。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两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哪个朝代时期呢?期间还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第一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0页——P51页前两段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害羞下列问题) (一)契丹的兴起: 1.隋唐时期,契丹逐步强大起来; 2.契丹族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1)契丹人与汉人接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逐步学会农耕生活 3 4.哪一个皇帝在位时,辽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造成了什么结果? (二)北宋的建立 1.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2.五代后期,黄河流域地区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3 4.注意几个问题: (1)记住三个成语故事:①陈桥驿兵变②黄袍加身③杯酒释兵权 (2)北宋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 (3)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它统一的只是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局部统一。第二部分:辽、宋、夏的和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1页最后一段和P52页的前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北宋建立以后,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什么政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最终打退辽军。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 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治 明朝虽是汉族政权,但政府却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这有利於国家统一的发展。 明朝:中华各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在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政府主要设置军事机构镇守,例如设置都司和卫所,以巩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如移民屯垦、贸易互市、兴建学校、推行儒学等等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实现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清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更进一步稳固发展 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由於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稳定边疆,并对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政策,使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 清朝:体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清朝前期以强盛国力所奠定和巩固的中国疆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加,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侵略时,中国各地区民族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对列强作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与以前历代相比有那些独特的地方? 从顺治帝起,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首先肯定了汉族文化的先进,采取了向汉族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习俗、文化,重用汉族大臣,开科考,修孔庙,拜孔子等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在顺治帝之时,几乎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连顺治帝的亲生母亲都不支持他。这或许是顺治帝抑郁而终的原因。 但事实证明顺治帝的作为是对的,康熙不仅继承了顺治的政策,还亲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汉族人的心。从那时起,一品大员,如上书房大臣等,一改无汉臣的历史,重用汉臣。如张廷玉,历三朝,居首辅四十余年。这些做法是空前绝后的。 理藩院 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对于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只设官员兼管,不设专署。清于崇德元年(1636)设蒙古衙门,由承政、参政主管;三年六月,改称理藩院,属礼部。顺治元年(1644),改置尚书、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理藩院尚书亦入议政之列。设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司。雍正时定以王、公、大学士兼理院事。乾隆改设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司。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前,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改为理藩部,清亡遂废。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1.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政权名称辽西夏金 建立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 所在区域内蒙古、辽宁一带宁夏地区东北地区 与北宋的关系澶渊之盟议和金灭辽,再灭宋 5.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主要内容影响 政治(1)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 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2)推行郡县制; (3)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 化的发展 经济(1)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全国货币; (2)统一度量衡 便于各地经济交流 文化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 后又演变成“隶书” 方便政今推行,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 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思想实施“焚书坑儒”虽然当时有利于统一,但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交通(1)修驰道,排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 间的距离;(2)开凿灵渠 改善了陆路、水路交通,促进南北经 济文化交流 边疆 治理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巩固了边防,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积极影响:秦朝一统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秦朝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活动及影响) 主要内容影响 政治(1)颁布“推恩令” 大大削弱诸侯王原来的封地和势力,加强了中 央集权 (2)加强监察制度 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以加强皇 帝权威 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 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经 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 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 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 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 立官学 实现了思想统一,保证了皇帝的权威和朝廷政 令的推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 的正统思想 边疆治理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兵反击匈 奴;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还把长 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区 有利于北部边疆的巩固和发展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开通了“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 系

七年级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教案: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C10初——C12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金人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守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②本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的历史作用。正确分析民族战争的性质。 ③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独好。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 ①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②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 ①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②评价岳飞抗金。 三、课前准备: ①南宋、金对峙形势的挂图,岳飞像等相关图片。 ②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吧?喜欢看吗? 2、你能说出其中的乔峰是什么人吗?(他的身份),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里都提到过哪些政权吗?

3、对,有辽、西夏、大宋、大理,看来乔峰、段誉、虚竹他们生活在一个多权并立的时代,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样的一段时期呢?——有,大约从C10初到1276年元灭南宋再度统一中国,在近三百年时间里,祖国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讨并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活跃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相对比较复杂的时期,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吧。 二、教学新课: 1、①展示P50前言图画和苏颂诗句: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它们反映了北方契丹民族的由来、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你能据此想出来吗? ②学生叙述想象,师同时展示有关契丹人生活习俗的壁画、文字图片。 ③契丹是怎么强大起来的呢?学生自学第一目第一段后,回答:a.b.c. 2、①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在唐灭亡后出现了政权混乱局面,先后经历了五个短暂的政权的统治,在第五个政权后周统治期间,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是谁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呢?同学们听过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吗? ②请一组学生表演事先排演的片断剧: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③评价学生表演,同时进一步说明(指图)北宋、赵匡胤、东京结束分裂 3、①师生:北宋建立之后,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对辽问题,用兵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但辽仍时有进犯,其中最厉害的要数澶州之战了,当时的情形怎样呢?结果又如何? ②学生读课文,初步了解,明确结果是:澶渊之盟。 ③屏显澶渊之盟内容和看P51,动脑筋,学生讨论。 你赞同谁的观点?你怎么看~? 4、①出示图片:西夏壁画人物、说明,同学们请看图片上的人物与中原汉人相似又不尽一致,他们是生活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在C11其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它与宋的关系怎样呢? ②学生读书据课文回答。 5、①播放反映女真人生活的场景图和片断,引导学生观看P53“骑马的女真男子”图。对女真族形成初步印象。 ②请一组学生齐读P53小字,进一步了解女真人的生活习俗、特点:善骑射、勇猛剽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