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

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课堂练习】

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会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公车上书

C.谭嗣同遇害

D.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

B.迁都

C.变法

D.革命

3.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今天津古文化街上,附近的原宫北街大狮胡同是严复的故居,他在变法维新运动中为号召变法图强而创办的报纸是()

A.《海国图志》

B.《时务报》

C.《知新报》

D.《国闻报》

4.“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句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效果()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发展农、工、商业

D.训练新式军队

5.镇压维新派的刽子手是()

A.光绪帝

B.慈禧太后

C.邓世昌

D.李鸿章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太后”是指谁?

(2)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材料中的哪一位?【课下作业】

1.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鸦片战争的失败

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2.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3.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4.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

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简机构

D.裁汰冗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等待发榜。《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款……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复兴之路》

(2)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你对“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是怎样理解的?

6电影《大刀王五》中有个镜头:侠客大刀王五秘密进入监狱,准备营救被关押的好友谭嗣同,但谭嗣同坚决不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最后被清朝的刽子手杀害。

我们从谭嗣同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精神?有人认为谭嗣同的死不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人认为他死得其所,可以唤起后人。假如你是谭嗣同,你会怎么做?

【课堂练习】

1.B 2.C 3.D 4.A 5.B

6.(1)光绪帝。戊戌变法。慈禧太后。

(2)谭嗣同。

【课下作业】

1.B2.B3.A4.B

5.(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6、学习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一:“我”会选择逃走,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如先离开,以后再找机会。观点二:“我”选择为变法流血,以唤起民族觉醒。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A.《南京条约》的影响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D.《天津条约》的影响 2.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3.“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A.政治制度B.科学技术C.思想文化D.生活方式 4.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下列选项内容与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无关的是() A.拜上帝会B.强学会C.时务报D.国闻报 5.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6.“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甘愿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陈宝箴 7.[2019·益阳]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A.奖励创造发明B.改科举,废八股 C.取消旗人特权D.设立京师大学堂 8. 120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变法中裁撤冗官冗员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变法要求开办新式学堂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9.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0.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A.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B.彻底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 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康有为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学教育,后来又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他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他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变法失败后他逃往国外。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他深受康有为思想的影响,并和康有为一起积极开展变法活动,他们合称为“康梁”,变法失败后他也逃往国外。)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公车”最初是指汉代用公家的马车送应举之人赴京考试,后来公车成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拒和是指拒绝和日本签订合约, 迁都是指迁都到西安, 变法是指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实行资 产阶级制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它 打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 闷的局面,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 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 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 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 宣传变法,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 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 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 会等;主要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 《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 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 变法思想,“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 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 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 内外; “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国 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 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主要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制度。影响: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以救亡 图存为目的的维新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增 强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 4.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 定了思想基础。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 主立宪制。这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 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是不同的。)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6.教师讲述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 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一)百日维新 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教师讲述: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言辞恳切,光绪帝被深深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3.学生发言: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提示: 4.问题探究: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提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预习指导 新人教版

精品 第6课戊戌变法 【预习指导】 基础知识考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概况 1. 简述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使国家富强的办法行不通 2. 戊戌变法的目的:通过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达到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 3. 戊戌变法的概况:时间:1895年—1898年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维新变法运动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基础知识考点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1.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 维新派在割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 3.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5.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变法失败。 6. 戊戌六君子指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基础知识考点三:戊戌变法的评价分析 1. 戊戌变法的性质: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 戊戌变法的地位: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次尝试;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 简述戊戌变法的作用。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 4.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充满软弱性和妥协性;②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群众基础;③部分变法措施冒进;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

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六课戊戌变法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课P33-37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变法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叙述戊戌变法政变的主要过程;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历史意义,认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通过对比洋务派、维新派主张的异同,进一步学习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说说公车上书这一历史概念,初步学会陈述历史概念的方法;通过分析、综合、概述、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戊戌变法的历史概念。 通过树立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发展时序,在甲午战败、瓜分狂潮的具体时空背景下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放入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当时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主流,戊戌变法既顺应了19世界末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又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通过变法的失败认识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2、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难点: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 的参与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 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漫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这幅漫画展示了什么场景?反映了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局面?(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永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是怎样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第六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变法活动 (一)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3页第一段正文,并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片)。 教师: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正如刚才《时局图》和漫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那般,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后面加上一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并标好“背景”二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活动兴起,但要进行彻底的变法谈何容易?于是康梁积极地展开了变法的准备活动。 (展示万木草堂的图片)教师:这是什么学堂?(万木草堂)那同学们知道是谁创办的吗?(康有为)教师:没错,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培养维新运动的骨干。 (出示材料)大家能从这段话中看出他的主张是什么吗?(变科举,变官制) 康有为主张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开民智,兴民权,建设一个富强的近代国家。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 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 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 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 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 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 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 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 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 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 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 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 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 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 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 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 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 点?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 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 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 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 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 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 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 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 力奋斗。 ?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六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的】 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1.布置学生预习 根据《学案》让学生分组完成,小组可以讨论进行。 2.教师进一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辅导学生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3.学生展示《学案》,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表扬学生,对各组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 【预习提纲】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1)背景:1895年春,《_____》的签订。

(2)经过:_____、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2.创办报刊:创办《_____》(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 3.组织团体:联合朝廷中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建立强学会。 二.“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派军舰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时间:1898年6月1日~9月21日。 3.标志:光绪帝颁布《_____》。 4.内容:(1)政治: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2)经济:提倡____,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3)文化:改革____,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4)军事:训练和装备新式陆军、海军等。 5.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溪太后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____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6.影响:(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性质),加快了中国____的进程;(2)这次变法广泛传播________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小检测】 一、填空题 1.______年 6月11日到9月21日,_________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103天,因此又称“___________”。 2.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____》,实行变法。因为这一年是旧历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____________”。 3.光绪帝任命康有力为总理衙门章京行走,还让维新派人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参与变法。 二、单项选择题

2017-2018学年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部编本)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 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 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 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安徽八年级历史上册练习: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01组合列举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______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_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______》和天津的《________》。 知识点2百日维新 3.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史称“________”。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________”。 4.法令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______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________,改试策论,开办________;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5.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________,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__________”,戊戌变法失败。 1.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不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戊戌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这场改革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02辨析改错 6.19世纪末期,中国也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因遭到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史称“公车上书”。 【】改正: (2)1898年,道光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图强。 【】改正: (3)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拒绝逃往国外,甘愿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成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 【】改正: (4)19世纪的戊戌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改正: 03单项选择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7.“我们常说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悲剧,但1895年就是那群举子揭开了一场延续数年的救亡运动的序幕。”上述文中的“那群举子”的举动是( ) A.颁布“明定国是”B.成立保国会 C.公车上书D.创办《中外纪闻》 8.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A.曾国藩B.康有为 C.邓世昌D.左宝贵 9.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A.《中外纪闻》《湘学报》B.《时务报》《国闻报》 C.《湘学报》《知新报》D.《天演论》《变法通议》 知识点2百日维新 10.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的素材有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第六课戊戌变法

第六课戊戌变法 班级:姓名: 一、自学目标 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2、记住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的时间、内容和戊戌变法的时间,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建立的政治团体和戊戌六君子; 3、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维新变法主张不能实现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完成下列问题 1.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领导了变法运动。1895年《》签订时,他们组织了“”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后来康、梁又在北京创办了《》(后改为《中外纪闻》)宣传变法,并组织政治团体。 2. 年6月11日,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实行变法。1898年9月21日,顽固派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杀害、、、、、、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3.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进程。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和知识,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转向了。 三、合作交流: 1、疑难问题: 2、老师的问题: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四、巩固提升: 1、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1895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C.慈禧太后仓惶出逃 D.开国大典 2.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事件的标志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天演论》的发表 D.“定国是诏”的颁布 3.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 B.1897年 C.1898年 D.1901年 4.下列人物中,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 5.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B.一次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的运动 C.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6.阅读下列材料: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请回答: (1)这些材料是近代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 (2)请说出这次改革的两位重要领导人以及改革开始和失败的标志。 (3)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改革?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4)这次改革的失败给当时的中国仁人志士怎样的启示与教训? 7.阅读下列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请回答: (1)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阶级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 (2)他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一同被杀害的还有哪几个人,他们被称为什么? (3)“贼”指何人?为什么他“无力回天”? (4)“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待?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新人教版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二 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主要人物康有为光绪帝 3时间 1898年6月11日--1897年9月21日 4变法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 6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7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知识点2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改试策论,开办,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 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基础过关】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签订 D.清政府腐朽统治 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B)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邓世昌 D.左宝贵 3.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像资料等,结合本课插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896年春,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有感于国事,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这首诗不仅流露了谭嗣同热爱人民的博大胸怀,更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作为一个顶天立地伟丈夫的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什么会牺牲?以他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到底有没有找到救国之路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感受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二、新课讲授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讲解:结合教材第28页文字,解释“公车”一词的含义,提出问题: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何地,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有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出现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时间:1898年春。地点:北京。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教师讲解: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提出问题: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采取了哪些途径继续宣传维新思想?其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报刊? 学生回答:途径: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如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

第6课戊戌变法1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 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记住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公车上书”的时间、内容和戊戌变法的时间;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建立的政治团体和戊戌六君子;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及变法性质;初步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充分理解谭嗣同等人为变法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学法指导 通过独立查阅、理清课文内容知识要点,分析比较,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学习方法,认识公车上书的影响,了解戊戌变法有关事实;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预习攻略 1.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__________和。 2.“公车上书”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主要内容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在北京创办了《》后改为《中外纪闻》宣传变法,并组织政治团体。 3.戊戌变法运动的导火线: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年6月11日,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1898年9月21日,顽固派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杀害 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5.“戊戌六君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6.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进程。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和知识,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戊戌变法失 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由转向了。 四、合作探究 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2.归纳讲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在维新活动中的事迹,简要谈谈体会? 3.结合维新内容,谈谈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五、巩固检测 1.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的标志() A.《万国公报》的创办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的成立 D.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