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翻译家季羡林

翻译家季羡林

翻译家季羡林
翻译家季羡林

翻译家季羡林

1生平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兼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5年,任中国作家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1990年,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27秒,季羡林逝世。

2 主要作品

2.1 翻译作品

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

2.2 研究成果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季羡林的研究领域8个方面:

2.3学术著作

3 主要思想

3.1 “信达雅”

季羡林先生赞成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我认为,为一些人所非议的严又陵的一句话:“译事三难,信,达,雅”,仍然是可以信守的。这三个字,缺一不可;多一个也似乎没有必要。能做到这三个字,也可以说是尽翻译之能事了。我个人觉得,三个字中,以第一个“信”字为基础,为根本。这个字做不到,就根本谈不到翻译。我探讨翻译问题,评论翻译作品,首先就是看它信不信,也就是,看它是否忠实于原文。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就不叫翻译,什么“达”,什么“雅”,就如无根之木,无本之草,无所附丽。可见,季羡林将“信”提高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他认为“信”是检验翻译质量高低的第一标准,是评价翻译作品好坏的第一要义,也是“达”和“雅”的根本前提。

他进一步指出“信”、“达”、“雅”三者的对象分别是原作、读者、文学语言。他说:“‘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信、达、雅虽然只三个字,但体现了作品、读者、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译者需要同时忠于三者:作品、读者和语言。对于“信”和“雅”这一对实际翻译中的矛盾以及取舍之难,季羡林深有感触:“对我来说,在翻译《罗摩衍那》的时候,信与雅的矛盾始终存在。虽然最后使用了五言或七言绝句式的顺口溜形式,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是最好的形式,这种尝试是成功的。但我的矛盾仍然存在,我那鱼与熊掌之感仍然存在”。

另外,对于译本的质量,季羡林也创造性地按三字标准进行了分类。“译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信’、‘达’、‘雅’都合乎标准,这是上等。第二类,能‘信’而‘达’、‘雅’不足,这是中等。第三类,不‘信’,不‘达’,不‘雅’,这是下等”。

3.2 直译观

季羡林先生主张忠于原文的直译观。中国翻译史一直存在着直译和意译之争。季羡林在与许国璋合写的《翻译》这篇文章里,对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翻译史进行了一番简要的梳理后得出结论:“可以说,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原则”。而且,季羡林在他长期的翻译实践当中也是奉行这一原则的。文革期间,翻译《罗摩衍那》这部印度“原始的诗”,他主张直译原则,原文体裁是诗体,就必须忠实于原文,“以诗译诗”,不能译成散文。下为以《战斗篇》第96章中5颂译文为例:

罗怙后裔发怒火,

胳膊粗壮勇罗摩;

猛将利刃置弦上,

力同毒蛇差不多;

砍中罗波那头颅,

连同耳环都砍落。

头颅刚刚被射断,

另一头颅又出现;

即使罗摩射飞箭,

疾飞迅驶如闪电。

如此射掉一百个,

头颅个个差不多;

罗波那仍然不死,

依旧健壮又快活。

上述摹绘的是罗摩与魔王罗波那之间的战斗情形。这几段译文叙事内容形象生动,读者读来如同亲临激烈的搏斗战场。音韵效果上,基本上做到了偶数行押韵,韵脚跳跃灵活,音韵协畅上口,译文达到了信与美的和谐统一,这种翻译效果势必是颇费一番心血才得来的。虽然“由于字数和语气的限制,句子中词与词之间语法关系有时候有点模糊起来,含义有时候也朦胧起来”,似乎有“美言不信”之嫌疑,但其实不然。季羡林没有因韵害意,而是在忠于直译这一根本前提下来追求文体之“雅”的。与目前常见的英译本较起来,季译不但忠实地保留和

传达了原诗的信息内容,还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押韵。

3.3 反对文学作品重译

这里所说的重译,指不通过原文,而是通过某国译文进行的二次翻译,即转译。季羡林认为科学和哲学类著作在必要时可以重译,但是文学作品则不行。在他看来,重译只是一个懒人办法。若想翻译人家的文学作品,真正的做法是要有勇气去学习掌握那一国的语言。

3.4 强调翻译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5 强调翻译工作者修养问题与专业队伍建设

4 人物评价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季羡林先生毕生致力于印度学研究和梵文文学翻译,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建树卓越,硕果累累。他边翻译,边考证,破解了众多印欧语言学和佛教史上的难题。季羡林自称自己的学术研究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季羡林先生是个学术研究多面手,其翻译观只不过是其学术宫殿的一雕栏,一画础。季羡林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译论,其译论既宏观又微观,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对中国译学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他的翻译思想。

5 References

5.1 肖志清,谢少华. 季羡林的翻译观探究.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1(5)

5.2 季羡林_360百. https://www.sodocs.net/doc/b18097909.html,/doc/1338670-1415243.html

5.3 中国翻译家简介季羡林. https://www.sodocs.net/doc/b18097909.html,/p-38131994939.html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林纾,字琴南。1852年生。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韩迪原在《近代翻译史话》说:“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读林译小说,才接触到西洋文学”。韩迪原对林琴南还有一个很中肯的评语,她说:“因为那时国人对整个西洋文明毫无认识,必得用东方已有的事物,去‘附会’西方的观念,像林译所用的方式,才能达到早期沟通东西文化的任务。”林琴南“还打破旧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使中国的文学形成向前迈一大步。” 胡适曾说:“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2、严复,原名宗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1]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自己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先写了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发现德国人民种花都是给别人看的,然后写了季羡林第二次到德国时,美丽的花依然开在家家户户的窗口上,最后写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词句解析 句子理解 (1)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很多,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别人的花;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英语翻译

第一单元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Confucianism)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古代的"圣人"(sage)。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论语》(The Analects)一书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对后来历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孔子的很多思想,尤其是其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重视。 Confucius was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Chinese history. He wa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and was respectfully referred to as an ancient "sage". His words and life story were recorded in The Analects. An enduring classic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Analects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hinkers, writers, and statesmen that came after Confucius. Without studying this book, one could hardly truly understand the thousands-of-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ch of Confucius' thought, especially his thought on educa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21st century, Confucian thought not only retains the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but it also wins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第二单元 每年农历(Chinese lunar calendar)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夜晚,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共庆中秋佳节。中秋节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远在他乡的游子,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节的习俗很多,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自2008年起,中秋节成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August 15 of every year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is day is the middle of autumn, so it is called Mid-Autumn. One of the important Mid-Autumn Festival activities is to enjoy the moon. On that night, people gather together to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looking up at the bright moon and eating

中国翻译家

中国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几本的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中)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对于翻译的观点是:翻泽是再现原义的信息而不是保留原文的结构;对等不是同一;对等是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没有完全的对等,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文体成 分居次。(英)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译出语和译入语的差异,更要考虑作为文化载体的两种语言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它们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具有独一性和 特殊性,从而形成了像“中国结和美国梦”这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Sapir和Whof曾讲到:“语言不仅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应,并制约人们的思维”,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对一些褒贬色彩的词在翻译上存在差异,例如Aggressive这个单词,美国人一般来形容某个人具有上进心和开拓精神;而中国人则常常来形容某个人好斗和挑衅;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还能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中国人把龙看成是吉祥的神物,认为龙游伟大的力量,因此龙就成为了至尊无上的帝王象征,然而美国人则认为龙使喷火的凶残的怪物,是邪恶的代表。所以“亚洲四小龙”不可以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而应该符合美国人的风俗习惯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中国文化沉稳,美国文化奔放:中国文化含蓄感性,美国文化直率理性。中国人注重精神,美国人重在务实。中国人重在“天人合一”,美国人强调个人价值。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美国文化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张扬。美国文化是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中国文化是~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我们才能够避免文化冲突,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我们进行广告翻译的根本目的不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 而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而社会习俗、行为方式及其隐含的民族心理。 三、直抒胸臆与委婉表达

我的家

季羡林:我的家 我曾经有过一个温馨的家。那时候,老祖和德华都还活着,她们从济南迁来北京,我们住在一起。 老祖是我的婶母,全家都尊敬她,尊称之为老祖。 她出身中医世家,人极聪明,很有心计。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有家传治白喉的秘方,治疗这种十分危险的病,十拿十稳,手到病除。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一位山东话称之为“老姑娘”的人。年近四十,才嫁给了我叔父,做续弦的妻子。她心灵中经受的痛苦之剧烈,概可想见。然而她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从来没有对人流露过,实际上,作为一个丧母的孤儿,又能对谁流露呢? 德华是我的老伴,是奉父母之命,通过媒妁之言同我结婚的。她只有小学水平,认了一些字,也早已还给老师了。她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闹过对立,发过脾气。她也是自幼丧母的,在她那堂姊妹兄弟众多的、生计十分困难的大家庭里,终日愁米愁面,当然也受过不少的苦,没有母亲这一把保护伞,有苦无处诉,她的青年时代是在愁苦中度过的。 至于我自己,我虽然不是自幼丧母,但是,六岁就离开母亲,没有母爱的滋味,我尝得透而又透。我大学还没有毕业,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这使我抱恨终天,成为我的“永久的悔”。我的脾气,不能说是暴躁,而是急躁。想到干什么,必须立刻干成,否则就坐卧不安。我还不能说自己是个坏人,因为,除了为自己考虑外,我还能为别人考虑。我坚决反对曹操的“宁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 就是这样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 为什么说是一个温馨的家呢?首先是因为我们家六十年来没有吵过一次架,甚至没有红过一次脸。我想,这即使不能算是绝无仅有,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把这样一个家庭称之为温馨不正是恰如其分吗? 我们全家都尊敬老祖,她是我们家的功臣。正当我们家经济濒于破产的时候,从天上掉下一个馅儿饼来:我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我并没有什么凌云的壮志,只不过是想苦熬两年,镀上一层金,回国来好抢得一只好饭碗,如此而已。焉知两年一变而成了十一年。如果不是老祖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让一老,我的叔父;二中,老祖和德华;二小,我的女儿和儿子,能够有一口饭吃,才得度过灾难。否则,我们家早已家破人亡了。这样一位大大的功臣,我们焉能不尊敬呢? 如果真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的话,那就是老祖和德华。她们忙忙叨叨买菜、做饭,等到饭一做好,她俩却坐在旁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自己只吃残羹剩饭。这逼得我不由不从内心深处尊敬她们。 我们的家庭成员,除了“万物之灵”的人以外,还有几个并非万物之灵的猫……在白天,我出去散步,两只猫就跟在我后面,我上山,它们也上山;我下来,它们也跟着下来。这成为燕园中一道著名的风景线,名传遐迩。 然而,光阴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到了今天,人猫俱亡,我们的家庭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形单影只,过了一段寂寞凄苦的生活。 天无绝人之路。隔了不久,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的学生,了解到我的情况之后,立刻伸出了爱援之手,使我又萌生了活下去的勇气。其中有一位天天到我家来“打工”,为我操吃操穿,读信念报,招待来宾,处理杂务,不是亲属,胜似亲属。让我深深感觉到,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活毕竟是“美丽的”(我讨厌这个词儿,姑一用之)。如果没有这些友爱和帮助,我恐怕早已登上了八宝山,与人世“拜拜”了。 那些非万物之灵的家庭成员如今数目也增多了。我现在有四只纯种的、从家乡带来的波

英语翻译

1.苹果公司(Apple Inc)不仅在中国有生产线,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一片大好。对中 国消费者来说,苹果是最受推崇的品牌之一。2012年调查人员发现,苹果生产的电子产品在北京的一所精英中学的渗透度比在美国城市的一所精英中学还要广。目前,中国有 2.7亿人已经能买得起苹果手机,随着收入的提高,每年还会增加5700万人。简而言之, 苹果的产品目前在中国的销售速度非常快而且甚至可能更快。一些业内专家预测,几年之内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苹果最大的市场。(199) Apple Inc. not only has production lines in China, its sales there are also booming. For Chinese consumers, Apple is one of their most admired brands. A survey in 2012 by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penetration of electronic products from the company at an elite high school in Beijing was greater than that at one in an American city. At present, 270 million people in China can already afford Apple’s products, and as income increases, each year there will be another 57 million able to. In short, Apple’s products are selling fast and likely to sell even faster in China. Some industry experts predict that China will overtake America to become Apple’s larg est market within a few years. 生产线a production line 最受推崇的品牌the most admired brand 渗透度penetration 电子产品an electronic product 精英中学an elite high school 可能be likely to 预测predict 超过overtake 2.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许多最优秀人才赴海外留学,但学成归国的只有少数。中 国人才流失(brain drain)现象严重。面对全球化的世界,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具备国际教育背景的人才。因此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引进海外人才的项目,成功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进入国企、教育机构和商业园区工作。如今,每年都有超过15万的海外留学生回国。他们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相连,从商业、政治以及流行文化上着手,帮助中国走向世界。(191) Many of China's best and brightest talents have left to study abroad since the late 1970s, however, only a minority have returned. The country experienced a serious brain drain. Faced with a globalized world, more and more jobs in China need skilled people wit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China, therefore, launches a series of projects aimed at the introduction of overseas talents, which has successfully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students abroad back home to work in state companie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business districts. Now, more than 150 thousand overseas students come back every year. They link China’s economy to the world, helping to connect China to commerce, politics and popular culture abroad. 海外人才overseas talents 全球化世界globalized world 开展launch 一系列 a series of 国企state companies 教育机构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商业园区business districts 相连link …to

英语翻译

一、第一集—Heart of the Dragon 二、第二集—Shangri-La 三、第三集—Tibet It's home to more than 50 distinct ethnic groups and a wide range of traditional lifestyles, often in close partnership with nature. We know that China faces immens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ut there is great beauty here, too. China is home to the world's highest mountains, vast deserts ranging from searing hot to mind-numbing cold. Steaming forests harbouring rare creatures. Grassy plains beneath vast horizons. And rich tropical seas. Now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we can explore the whole of this great country, meet some of the surprising and exotic creatures that live here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ople and wildlife of China to the remarkable landscape in which they live. 这里是五十多个民族的故乡,有着各式各样贴近自然的传统生活方式。我们都知道中国面对着着众多社会、环境问题。但这里也存在着令人惊叹的美丽。中国有着世界最高山峰,无垠的沙漠,从令人窒息的炙热到麻木大脑的寒冷,那蒸笼般的森林中隐匿各种珍稀生物,天际下广阔无垠的草原以及富饶的热带海洋。现在,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深入探索这片伟大的土地,接触栖息于此的珍奇生物,思考中国这片神奇土地上人与野生世界的关系。 This vertical gorge in Guizhou Province is a focal point for the region's wildlife. This is one of the world's rarest primates, Francois'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闽县(今)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

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译才并世数严、林”,林纤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是与严复齐名的人物。鲁迅小时候就是林纤译作的一个极为热心的读者。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爱好的一种读物。”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就深受林纤译

季羡林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一、季羡林篇: (一)个人成就 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1]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散文随笔 《幽径悲剧》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清塘荷韵》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 《成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 《做人与处世》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永久的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课 (三)人物评价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温家宝评)[14] 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四)美文精读 1、忘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

英语翻译

Passage 1 Socrates was a classical Greek philosopher who is credited with laying the fundamentals(基础)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He is a mysterious figure known chiefly through the accounts of later classical writers, especially the writing of his most famous student Plate. Socrates has become well known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ethics. His method of teaching, known as the Socratic Method,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to stimula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explain ideas remains commonly used tool in a wide range of discussions. He also make important and last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epistemology(认知论)and logic, and the influence of his ideas and approach remains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Western philosophy that followed. Socrates was the most colorfu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hilosophy. His fame was widespread in his own time, and his name soon became a household word although he constructed no philosophical system, established no school, and founded no sect(宗派).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人们主要通过后来的一些古典作家的叙述,尤其是他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的作品去了解他。苏格拉底以他对伦理学的贡献而闻名。他的教学法亦称为苏格拉底法,即通过提问和回答来激发批判性思维以及阐述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当代:新中国成立后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 ?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 ?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 ?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 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 ?严复(最著名)信、达、雅 ?梁启超“通学、通文” ?马建忠“善译” ?林则徐 ?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 ?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胡适、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 ?朱光潜 ?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2010级学生:王淑苹 学号:2009312011198 戈宝权(1913.2.15—2000.5.15),笔名葆荃、北辰、苏牧,汉族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台城,清华大学肄业,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 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市台城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曾在家乡读过多级小学、高等小学和师范。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在大学时,学习英、法、日语,自学世界语,后又学习俄语,为他日后从事外国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戈宝权从三十年代初期即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他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五十余种,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写过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论文若干篇,主要有《普希金在中国》、《冈察洛夫和中国》、《屠格涅夫和中国文学》、《托尔斯泰和中国》、《契柯夫和中国》、《高尔基和中国革命斗争》、《罗曼.罗兰与中国》、《泰戈尔和中国》等论文。许多被译成俄、英、法、德、葡、日、西班牙和世界语及东欧各种文学,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重视。 个人作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戈宝权看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他着重研究了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著有《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阿Q正传>在国外》等书,论文有《鲁迅和史沫特莱的友谊》、《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友谊》、《鲁迅和增田涉》、《鲁迅和普实克》、《鲁迅和爱先珂》等。还对郭沫若和茅盾进行了研究,写有《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和《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文。 戈宝权于1932年进上海《时事新报》当编辑。1935年去莫斯科,担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抗战期间,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解放后,按照周总理的任命,负责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1954年7月回国,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一直到现在。 成就及荣誉 戈宝权以“外交官”、学者的身份,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和应邀访问与讲学。他访问过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出席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第二次亚非作家会议;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学术讨论会;应邀到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学。该校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这是巴黎第八大学授予第一个外国学者的名誉博士学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讲坛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操着东台方言的声音。

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

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 季羡林的一生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只有多了解季羡林的资料后世的读书人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中的精华。季羡林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家,他学识渊博,拥有很高的文化。但是这样一个博学的伟大的人,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季羡林在跟随叔叔去读书的时候,有机会读到各种优秀历史书籍,像儒家经典。在小学中学这个阶段,季羡林不仅学习国学,还在放学的空闲时间,学习英语。在上了高中后,恰逢遇到了日本侵略,因此在这一年都没有机会读书,可是这时季羡林已经对文学研究颇有造诣了,季羡林已经有能力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内容,此时季羡林也对英语已经掌握了不少,他已经有能力翻译一些外国的著名文学作品。通过季羡林的不懈努力,在高考后进入了中国首府大学清华大学,季羡林的专业主攻语言学,在大学的这个阶段,季羡林不仅熟练的掌握了英文,还学习了其他小语种,像德语。 在清华大学,季羡林得到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参加学校交换生的选拔,季羡林成功入选,于是季羡林便去德国继续深造了,在德国,季羡林不仅进一步学习德语,还学习了梵文,俄文,阿拉伯语等。季羡林此时已经掌握了多国的语言,这为他日后的外国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季羡林已经在一所著名的大学教书了。在德国的这所大学,季羡林完成硕士与博士的学业,并且得到了相应的文凭。

这时的季羡林凭借他对多国语言的精通,已经很出名了。在完成学业后,季羡林又回到了祖国,进入北京大学担任职务。以上便是一部分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品格季承对于自己的父亲始终是无法理解和释怀的,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出国留学,回来后又对他的母亲冷漠,这是季承心病的主要根源。但是在德国期间,季羡林曾经和一位德国女人有过感情,但是他知道自己是有家庭子女的,为了身上的责任他毅然回国。这样的人其实非常有责任感的,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季羡林人品吗?他明明可以放弃,可是却毅然承担,只能说明季羡林人品非常的出众,他是一个自制力和责任感都非常强的一个人。 除此之外,其实季羡林人品在其他问题上也可以看的出来。在学术研讨和工作中,季羡林总是耐心的倾听每一个后辈的观点和言论,细心的指导和用心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季羡林还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场所提拔这些年轻有为的后辈。而且在和自己同时代的人们身上,季羡林也愿意谦虚的学习,季羡林人品定然是好的,是让人无话可说的。 在生活中,季羡林同样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虽然有保姆在,他也愿意自己清洗床单被罩,自己能做的,绝不愿意麻烦别人。而在其他事情上,季羡林也是非常出色的,他愿意自己设立奖学金制度,鼓励每一个出色的学生。 季羡林墓在什么地方季羡林是一个丰富而伟大的学者,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们敬佩不已。季羡林的逝世让许多人扼腕叹息,在

英语翻译

参考译文 New Experiencing English Book4 Unit1 绿化,永无止境 【1】环保主义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校园。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零浪费”运动场到纽约州瓦瑟学院2007级学生献给学校的价值10 000美元的太阳能电池板,你可以看到环保运动已经蔓延到了全国。环保意识已经深入学生们的内心,他们通过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来推进回收再利用,并且大幅减少学生宿舍能源的使用。学校里还开设了一些与环境相关的课程与专业,甚至还设立了一些奖学金。这些新的举措是很有意义的。高等教育明确定位,不仅要为社会培养有环保意识的公民,还要培养环保工程师、环保建筑师和环保政策的制定者。康奈尔大学的校长戴维·斯科顿说得好:“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2】想要探寻环保运动已经广泛开展的证据,只需关注全国各大学都热衷参与的“回收狂”(RecycleMania)竞赛便能找到答案。2008年的冠军不是像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这些以环保著称的著名学府,而是密歇根州的一所微不足道的学院——卡拉马祖学院。在历时十周的比赛中,卡拉马祖学院的同学们共回收利用了59%的废物。(哈佛是27%,斯坦福是30%)。回收俱乐部的成员们开展了名为“宿舍风暴”的活动,在每个寝室埋伏了同学来专门观察和宣传那些减少浪费的行为和美德。他们还从校内垃圾桶里收集可回收材料——甚至运送泡沫塑料和废旧电脑到公司,以便加工后再利用。他们把废弃的书拆开来使得纸张可以再利用。一些旧的椅子、杯子、扬声器,甚至一台钢琴也在校园的二手货交易地重获新生,这里满屋子都是一些二手货,当然还是免费的。 【3】从杜克大学里带有环保屋顶的“智慧屋”(一个同时可作为绿色生活实验室的宿舍)到加利福尼亚大学默塞德新校区,那里的所有建筑都达到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环保建筑也如春笋般突然出现在校园中。位于南卡罗莱纳州格林维尔市的福尔曼大学也实施了一项最不寻常的计划。2008年6月,福尔曼大学与《南方生活》杂志协力创建了名为“绝壁村舍”的太阳能展示区。它占地3 400平方英尺(315.9平方米),在将来也许会成为环保主义者的梦想住宅。它拥有地热、有机花园、竹子地板(因为竹子长得快)和符合美国能源之星环保标准的设备。有了室外的太阳能板和室内的能源节约技术,这间屋子产生的能源比它所消耗的能源多6到10倍。一年以后,“绝壁村舍”将向外界开放。此后,该建筑将变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心,该中心将开设一系列关于绿色生活的课程。【4】对于那些想要找寻更严谨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的人来说,选择是很多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开设了100多门涉及了从工程学到大气科学等领域的课程。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校长拉里·爱德华·彭利说:“学生们可以和那些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和制造新能源的教授们一起学习和工作。”几年前,工程学专业的学生们就提出了改造雪上汽车中二冲程发动机的方法,此方法可以使汽车更环保,更节能。一家名为Envirofit国际集团的公司正在亚洲地区销售这种技术,以帮助减少机动人力车带来的污染。当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巨大的风力田建成后,学生们也将能够参与相关的多领域研究项目。 【5】能给人们提供学习机会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的迪金森学院在政治系和历史系开设了70多门与环保相关的课程。环境历史学家杰里米·维特尔说:“人类改造了环境,环境也影响着人类事件。”他提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时期,当恶劣的沙尘暴毁坏了大量的农田后,政府不得不介入表层土的保护问题。福尔曼大学甚至还在核心课程里增加了环保方面的课程,如可

翻译家

草婴 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 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董乐山 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傅雷 (1908-1966)翻译家。字怒安。上海南汇人。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