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统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第6课时 商的近似数 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第6课时 商的近似数 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第6课时 商的近似数 教案

第4课时商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四的第10~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找到和“求积的近似值”的联系.2.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8.785

2.864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书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商的近似数练习题

商的近似数练习题 1、填一填 (1) 0.9367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 (2)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位数(),再将()“四舍五入”。 (3) 13÷14的商保留一位小数要除到第( )位,约是( );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第( )位,约是( )。 2. 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填在下表中。 3. 求下面各题的商的近似值。 56.29÷6.1 99÷101 28.74÷313.1÷4.9 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63.8÷87 0.68÷0.95 18÷7 53.3÷4.7 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精确到0.1 保留整数 4.张师傅8小时做零件617个,平均每小时约做零件多少个?(得数保留整数) 5.我国有五大淡水湖,其中鄱阳湖最大,面积为2933平方千米,巢湖居第五,面积

为770平方千米。鄱阳湖的面积约是巢湖面积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6.一架飞机0.5小时飞行166.5千米,一只燕子每小时飞行94.5千米,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路程约是燕子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 7.木工师傅做一个方桌面,需木板0.65平方米。现有6.34平方米的木板,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方桌面?(得数保留整数) 8.一列火车每小时行65.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用了9.3小时,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166千米,从甲城到乙城需要多少小时?(保留两位小数) 9.王叔叔进了一箱苹果重40千克,批发价是192元,打开箱子发现苹果烂了3千克,这箱苹果至少平均每千克卖多少元才能保证盈利不低于20元? 10.为了鼓励节约用电,某市电力公司规定了以下的电费计算方法:每月用电不超过100千瓦时,按每千瓦时0.52元收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千瓦时,超过的部分按每千瓦时0.6元收费。张叔叔家十月份付电费64.4元,用电约多少千瓦时?(结果保留整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1教案

《平均数1》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涞源一小城关校区杨海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0-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 1.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班哪位同学的身高最高? 师:那你的身高呢?

师:现在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第一组的同学和第二组的同学哪组的身高更高一些? 师:那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均数? 生:平均体重、平均速度、平均价格......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平均数 2.感知平均数,进行质疑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哪些知识? 生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2: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3: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4:平时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常用到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师:学习新知识,我们往往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下环保小组周末收集的矿泉水情况。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请你提出一个与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教案

小数除法 第五课时 商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除法计算中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2、能理解商的近似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求近似数。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法计算中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正确求出商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

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2页例6情境图。 阅读情境图中的信息,并问:怎样解决爸爸提出的问题呢? 引导学生自主列算式,并试着计算:19.4÷12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发现除不尽。这时,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通过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实际计算钱数时应该算到分,因为分是人民币的最小单位;也可以算到角,因为现在买东西时已经不用分了。 教师小结:根据我们的生活实际,当所买的商品数量少的时候,可以保留整数,或者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两位小数。当然如果数量很多的时候,通常会计算到分,这就要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进行取近似数了。看来取近似数一种是按照要求去取,一种是按照实际情况去取。(板书:按要求取,按需要取。) 然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算到分和角时分别需要保留几位小数? (算到分要保留两位小数,算到角就要保留一位小数。) 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除的时候应该怎么算? 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算出三位小数,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算出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 教学设计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知 问题1:校联欢会要从七、八年级各招幕一名主持人,现有八年级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普通话、形象的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应试者形象普通话 甲8580 乙9075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水平更重要一些,选择乙;有的认为形象分更重要的,选择甲;甚至有的认为无法做出选择。同学们各抒己见的过程也是同学们思考感悟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继续提问:如果校组委会想找一名普通话能力较强的主持人,那普通话、 形象成绩按6: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 该录取谁? 学生计算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有“法”可循,即:用各个数据与他们的权的乘积的和除以各项权的和。 一般地,若n 个数x 1, x 2, …, 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强调权的意义:数据的重要程度,权衡轻重和分量的大小。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公式,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归纳思想方法 。 (二)指导应用,强化新知 例1: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选手演讲内容(50%) 演讲能力(40%) 演讲效果(10%) A 859595B 95 85 95 请确定两人的名次? 112212n n n x w x w x w w w w ++???+++???+

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 数教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7-29页例2、例3,第29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得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问:①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②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问: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问: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8.1 平均数》(共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讨论与启发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 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组:X= =91(分) 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 乙小组:X= = 91(分) 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 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 ,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 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 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 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 (1)X= (X 1+X 2+…+X n ) ——算术平均数 (2)X= (f 1+f 2+…f k =n) ——利用加权求平均数 (3)X=X'+a ——利用基准求平均数 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 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3、练习:P213 利用计算器 (1)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 (2)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年龄,哪支球队队员的年龄更为年轻? 4、加权平均数: 95+99…+92+92 30 95×4+99×4+87×4+90×5+86×5+88×2+92×3+100+94+80 30 n 1 x 1f 1+x 2f 2+x 3f 3+…x k f k f 1+f 2+f 3…+f k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

八年级数学上册4_4近似数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课题:4.4 近似数 学习目标: 姓名: 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能按照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 (1)班级中的人数是否是精确数?全球有40亿人收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这里40亿是精确数吗? (2)生活中,有些数据是准确的,有些是近似的,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问题探究】 问题1: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准确值,哪些是近似数? (1)某同学的身高1.58米 (2)中国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 (3)北京市大约有1300万人口 (4)那座山高出海平面3875米 问题2:探讨如何确定近似数 取一个数的近似值有多种方法,四舍五入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例如,圆周率=3.1415926… 取π≈3,就是精确到个位(或精确到1), 取π≈3.1,就是精确到十分位(或精确到0.1), 取π≈3.14,就是精确到百分位(或精确到0.01), 取π≈3.142,就是精确到千分位(或精确到0.001). 问题3:小亮的体重为43.954kg,请按下列要求分别取近似值: (1)精确到1kg (2)精确到0.1kg (3)精确到0.01kg 问题4: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值,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地球上七大洲的面积约为149480000km2(精确到10000000) (2)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面积为4383.8m2(精确到100m2)

(3)0.000077nm(精确到0.00001nm) 问题5:下列各数是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指出它们分别精确到哪一位. (1)3.6万(2)8千(3)0.41万 (4) 4 10 79 .3?(5)6 10 040 .5? (6)2.40 问题6:按照括号里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 0.34482(精确到百分位) 1.5046(精确到0.01) 603400(精确到千位) 0.0697(精确到千分位) 2.953(保留一位小数) 2.953(保留整数) 三.【变式拓展】 问题7:数a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为1.8;数b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为1.80,a、b是否表示同一个数,为什么? 变式:近似数m ≈3.3,求m的取值范围. 问题8:探究. (1)胜利农场养鸡35467只,一个个体户养鸡13530只(四舍五入到十位),光明农场养鸡64800只(四舍五入到百位),要比较他们养鸡的多少,胜利农场养鸡数应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数时,误差会少些. (2)张娟和李敏在讨论问题. 张娟:如果你把7498近似到千位数,你就会得到7000. 李敏:不,我有另外一种解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首先将7498近似到百位得7500,接着把7500近似到千位,就得到8000. 张娟:…… 你怎样评价张娟和李敏的说法呢? 四.【总结提升】 1.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运动会呀? 生:喜欢。 师:嗯,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运动的小朋友。那你最喜欢哪项运动呢?生: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跳绳;我喜欢打篮球 师:我听到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篮球,光明小学的篮球比赛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吧。仔细观察,体育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我们队比分落后,下一个应该派谁上场呢? 师:嗯,这位同学读得真响亮。比分落后了,如果你是体育老师,你会派怎样的队员上场呢? 生:应该派水平高的同学上场;应该派投篮投得准的上场;应该拍比分高的同学上场 师:对于让谁上场,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下面老师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体育老师是不是应该拍一个整体水平高的队员上场呀。 生:对。 师:下面是七号和八号球员的几场比赛的得分,你来判断一下,到底谁的整体水平较高一些呢?同学们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提出一个方案来帮助体育老师。 生:(互相讨论) 师:嗯,这位同学已经想出了一个方案,你来说一下。

生:我认为应该吧七号和八号的得分分别加起来比较他们的和。 师:(根据这位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看一下这位同学给出的方案,你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案公平吗?哦,这位同学你来说 一下。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 生:因为七号队员上场的次数是三次,而八号球员上场的次数是四次。师:嗯,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对,八号球员上场比起好多一次,加起来肯定会超过七号球员的。这种方案行不通了,谁还能提出别的方 案来?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我们可以用他们的平均分数来比较。 师:嗯,真不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平均数,下面和老师一起板书一下课题。 (师生齐读平均数) 师:那怎么来计算这两位队员的平均得分呢?同学们思考一下。老师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出七号和八号球员的得分,做了一个条形 统计图,一格表示一分,先看一下七号球员的得分情况统计图。生:(仔细观察) 师:通过这个图形你能得出七号球员的平均得分吗?有的同学会说,要是七号球员每场的得分都是一样的就非常好比较了。你看在这 个统计图上能不能实现? 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人教版八下数学【教案】 加权平均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加权平均数 一、教与学目标: 1、让学生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三、教与学方法:探究与自学教学法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下表是小红和小明参加一次演讲比赛的得分情况: 计算得出: 85+70+80+85=320 90+75+75+80=320 两人的总分相等,似乎不相上下? 作为演讲比赛的选手,你认为小明和小红谁更优秀?你用什么方法说明谁更优秀? (通过这一情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给出对四项得分适当划分比例,突出各项成绩在总分中所起的作用,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仿做教材 (2)例2中的4:4:2表示应聘者期末各科平均成绩、作文比赛成绩和口头表达能力等项目在评聘中的重要程度。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____________。 (3)一般地,如果n个n个数据1x,2x,……,n x的重要程度用连比

1f :2f :…:k f 表示,其中1f ,2f ,…,k f 也叫做数据1x ,2x ,……,n x 的_______,那 么这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做教材 2、合作交流: 小颖在做例2时,用的是以下算式,判断小颖做得是否合理? 解:∵4+4+2=10 .20102 .40104== ∴小颖、小亮、大刚的个人总分分别是: 92.60.2950.496.4088=?+?+? 91.40.2950.490.4091=?+?+? 84.20.2930.482.4082=?+?+? (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并与例3做对比) 3、精讲点拨: 例题: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0.01)? (2)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的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权数的作用很大,那么权数有何意义?) (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常用权数来反映对应的数据的重要程度,权数越大的数据越重要.)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求21、32、43、54的加权平均数. 测试项目[来 测试成绩 甲 乙 丙 笔试 75 80 90 面试 93 70 68 民主评议 50 80 70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八年级平均数教案一

20.1.1平均数(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从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当所要考察的总体的个数很多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了解总体,看下面的问题: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实验田进行试验,得到了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此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选择种子时所关心的问题。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呢?这要用到本章将要学习的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的方差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们都可以作为数据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这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发生疑问后,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活动2 问题:【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读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 师:前几天,学校举行了“1分钟投篮挑战赛”,大家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生:(齐)想! (1)小米进行三次投篮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米,你猜他1分钟投进了几个球?(生猜)好,看他到底投进了几个? 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米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你们会同意他的要求吗?说出你得理由。 师:大家都很大度,都同意他再投。看来1分钟确实不能反映他投篮的真实水平。 师:不过,小米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米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小米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到底是多少呢?“5个” 师:这3次数据,你想用哪次来表示他一分钟投篮水平?为什么? 那么大家都是一致通过,用“5个”来代表小米的一分钟投篮水平。 小米 师:我们在每次数据都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用这个数据来表示他的一分钟投篮水平 (2) 大米进行三次投篮。 现在大家来看,第二个出场的是大米。你猜,他在第一个1分钟里投进了几个球? 到底投了几个呢?老师把他的情况贴出来。(板书:贴) (师出示大米第一次投中的个数:1个) 第一次,他投的是1个。(板书:1个,第一次) 第二次,他可不服输了,看他投了几个?看第三次投了几个? 看,1个,8个,3个,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大米,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生:我觉得可以用8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8个。 生:我不同意。小米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1个和3个,怎么能用8来表示呢? 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8来表示,对小米来说—— 生:(齐)不公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8.785 2.864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

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书上的作业。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案

平均数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14个、13个、13个、15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引导学生: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 1.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解决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收集了一组平均数。出示: 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八年级数学上册 14.4 近似数专题训练 (新版)冀教版

专题一 近似数、精确度与科学记数法综合 1.近似数4 2.3010?精确到( ) A.百分位 B.个位 C.百位 D.千位 2.某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建筑面积约为359800平方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精确到千位)是( ) A.535.910?平方米 B.53.6010?平方米 C.53.5910?平方米 D.435.910?平方米 3. -5076449精确到十万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_________. 专题二 近似数与最值综合 4.把四位数x 先四舍五入到十位,所得的数为y ,再四舍五入到百位,所得的数为z ,再四舍五入到千位,恰好是2千,则x 的最小值,最大值分别是( ) A.1500,2400 B.1450,2400 C.1445,2444 D.1444,2445 5.若一个数a 利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是2.56,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2.54 2.57a << B.2.545 2.575a << C.2.555 2.565a ≤< D.2.555 2.565a <≤ 6.张华与李丽的身高都约是21.710?cm ,但张华说自己比李丽大约高9cm ,有这种可能吗?若有可能,请说明理由. 专题三 近似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7.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某市计划将100吨救灾物资运往灾区,若每辆车可装15吨,则至少需用多少辆车运送? 8.某服装店有布200平方米,若做一套西装需用布3平方米,那么这些布最多可做多少套西装? 状元笔记 【知识要点】

1.近似数 接近实际的数或在计算中按要求所取的与某个准确数接近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近似数. 2.近似数与精确度 (1)在很多情况下,常采用四舍五入法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 (2)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 【温馨提示】 1.实际问题中取近似数的方法还有去尾法和进一法,需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2.近似数为小数时末尾不能随意添上0或去掉0,否则精确度就不同了. 【方法技巧】 注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的取法:近似数10n a ?(110,n n ≤<为正整数)中a 的末位数字在10n a ?的原数中在哪一位上,就说10n a ?精确到哪一位. 参考答案 1.C 解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10n a ?(110,n n ≤<为正整数)精确到哪一位,看末位数字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商的近似数教案

3商的近似数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教材第32页例6) 二、教学目标 1.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三、重点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难点:1.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2.比较求商的近似值与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

一、复习引入 1.用“四舍五入”法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一位小数。 2.61 4.179.257.038.96 2.用“四舍五入”法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1.832 4.347 3.29510.403 3.求下面各题积的近似数。 0.34×0.78(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4.08(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都会打羽毛球吗?那同学们知道打羽毛球除了羽毛球拍还需要什么吗? (羽毛球) 师:今天王鹏的爸爸也给爱好打羽毛球的王鹏买了一筒羽毛球。(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6) (2)理清题意。 师:爸爸给王鹏新买了一筒羽毛球,爸爸提出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这筒羽毛球19.4元,一筒是12个,1个羽毛球大约多少钱? (3)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板书:19.4÷12≈ (4)尝试计算。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发现除不尽。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通过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实际计算钱数时应该算到分,因为分是人民币的最小单位;也可以算到角,因为现在买东西时已经不用分了。 (5)总结:根据我们的生活实际,当所买的商品数量少的时候,可以保留整数,或者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两位小数。当然如果数量很多的时候,通常会计算到分,这就要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进行取近似数了。看来取近似数一种是按照要求去取,一种是按照实际情况去取。 (6)引导学生想一想:算到分和角时分别需要保留几位小数? (算到分要保留两位小数,算到角就要保留一位小数) (7)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除的时候应该怎么算? 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算出三位小数,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算出两位小数,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 (8)让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19.4÷1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热门-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题卡、磁扣等。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吧?我们班级的同学也特别喜欢搬运玻璃球的游戏。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场30秒的运球比赛,不过看比赛有个任务,请第一、二、三组的同学分别为女1、2、3号选手计数,第四、五、六组同学分别为男1、2、3号选手计数。听清楚了吗?请看大屏幕。 二、讲授新知

1、探究平均数的方法 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请小组长统计一下选手的成绩。我们用1个磁扣表示运了1个球,请组长们汇报运球数,把运球的个数贴到黑板上。(说一个贴一个) 师:大家看,他们每人各运了几个球? 师:请同学们观察,如果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你认为 哪组成绩好?为什么? 生:男生成绩好。女生总数12,男生总数15。 师:对,我们比较总数,可以看出男生队成绩更好。 师:大家能不能再分别找出一个数能代表每一组的平均 水平,让他们比一比,还很公平。 生:用3或者2等表示,教师要抓住问其他同学,用3 代表这一组每个人的成绩可不可以。(2号7个,用3不合适) 生:4. 师:用4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男生队用几表示呢? 生:5. 师:那么请大家借助手中题卡,小组合作,画一画,写 一写。用什么方法得到4或者5的。想一想,为什么用这个4 或5可以代表每组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