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_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_刘中民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_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_刘中民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_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_刘中民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_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_刘中民

第21卷第8期

太平洋学报

Vol.21,No.82013年8月

PACIFIC JOURNAL

August 2013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刘中民

1

(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海权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启示。第一,

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表明,海权建设是以资本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性过程,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各领域,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应走综合性海权的发展道路。第二,

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制约,其成败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陆海统筹和平衡能力,

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陆海统筹的复合型海权发展道路。第三,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建设必须选择合适的限度和区域,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有限性、区域性海权的发展道路。第四,新兴海权的成败取决于新兴海权国家如何处理与既有海洋霸权的关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应妥善处理与美国海洋霸权的关系,走和平式海权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海权;大国兴衰;经验教训;海洋强国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049(2013)08-0074-10

收稿日期:2013-

05-09;修订日期:2013-07-01。作者简介:刘中民(1968—),男,河北唐山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①

胡锦涛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②[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隋丽君等译:《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James E.Auer ,Robyn Lim ,“The Maritime Basis of American Security in East Asia ”,Naval War College ,Winter 2001,Vol.54,No.1,pp.39-47.③[美]陆伯斌:“和平地理学:21世纪的东亚”,《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1期,第69-73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即“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

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①

进而为

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国际社会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以美国为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

中冲突”的重要形式。②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学

者罗伯特·罗斯(Robert Rose )先是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

种奇妙的

“和平地理学”。③

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

DOI:10.14015/https://www.sodocs.net/doc/bd8634887.html,ki.1004-8049.2013.08.008

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紧张关系”。①近年来,西方学界和媒体还不断炒作中国的海上“珍珠链战略”,渲染中国正在实行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两洋扩张战略。②在国内,有的学者从中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和安全战略的需要出发,疾呼中国需要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③有的学者则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④。

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英、美);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法、德);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英、美),有的国家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成为国家衰落的根源(如俄-苏)。因此,科学总结和借鉴历史上海洋强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无疑有助于中国实现海洋强国的建设目标。本文从海权发展的历史动力及支撑要素、海权发展的地缘政治制约、海权发展的限度、新兴海权与传统海洋霸权的关系四个方面,分析世界海权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记取历史经验:建设综合性

海洋强国

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机遇始于中世纪晚期的地理大发现,不同国家面对海洋的不同选择,尤其是东西方国家对历史机遇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命运。欧洲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东方国家尤其是创造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奇迹的中国,却与近代世界权势变革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一连串发问深刻地说明了明代中国与西方对海洋的不同认识和选择:“明朝的这些远航(指郑和下西洋),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为何是由宫廷太监而不是合股公司组织和领导;为何返航时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和长颈鹿,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生产商业利润的货物;为何接到中国皇帝命令便会完全、无可挽回地停止。”⑤世界海权兴衰的历史表明,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考察西方海权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其发展的历史线路是:商业冒险与劫掠式殖民扩张(葡萄牙、西班牙)———商业资本扩张(荷兰)———工业资本扩张(英国、美国)。其中,殖民地、海军构成了其重要的支撑,但最根本的历史动力及其支撑因素无疑是资本扩张的能力。世界历史还表明,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支撑性要素。在历史上,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技术革新,如葡萄牙的多桅帆船、荷兰的墨卡托航海图、英国的战列舰、美国的海军航空学等。世界霸权国不仅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

57

第8期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①②③④⑤Robert S.Ross,“China’s Naval Nationalism:Sources,

Prospects,and the U.S.Response”,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34,No.2,Fall2009,pp.46-81.

Robert D.Kaplan,“Center Stage for the21st Century:Pow-er Plays in the Indian Ocean”,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2009.

张文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①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2002年发表《处于十字路口的美国巨人》一文,对过去500年的世界霸权国家实力资源的演变进行了归纳(见表1),国内也有学者根据西方学者的观点对主要海权国家崛起模式进行了概括(见表2),从中都可以发现海权构成了大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条件。

表1主要国家及其实力资源(1500—2000年)②

时期主要国家资源

16世纪西班牙黄金、殖民地、雇佣军、王朝纽带

17世纪荷兰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法国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软实力)、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信贷

19世纪英国海军、自由准则(软实力)、岛屿位置(易于防守)、经济规模、科技领先地位、地理位置

20世纪美国军事力量和盟国、普及的文化和自由的国际机制(软实力)

21世纪美国技术领先地位、军事和经济规模、较实力、跨国通信的中心

表2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模式③

国家崛起模式

西班牙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

荷兰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

英国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

美国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海洋秩序)+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软实力

由此可见,海权国家要成就世界霸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因此,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必须走综合性海权的发展道路,避免将海权等同于海军,尤其要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而忽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社会因素的简单化思维。

现代意义的海权概念简单说来就是国家的海洋综合国力,是衡量国家海洋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各领域。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应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战略层面:从国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应以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为根本目标;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海洋战略应以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战略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根本目标。④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应该是包括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科技、海洋安全和海洋社会(文化)等战略,并彼此相互联系的系统战略体系。海洋经济战略的功能在于通过海洋开发与利用,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政治战略的功能在于处理国际关系领域的海洋矛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并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和军事战略;海洋管理战略的功能在于借助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海洋法律战略的功能在于海洋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服务于国际和国内海洋秩序的建立与完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的功能在于寻求海洋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并促进人类与海洋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海洋安全战略的功能在于应对海洋领域的传统军事安全以及形形色色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海洋社会(文化)战略的功能在于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海

67太平洋学报第21卷

①②③④详尽论述参见刘中民:“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

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2期,第9页。

[美]约瑟夫·奈:“处在十字路口的美国巨人”,载胡鞍钢、门洪华主编:《解读美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根据辛向阳“霸权崛起与挑战国家范式分析”一文的内容整理而成,参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刘中民著:《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3、14页。

洋社会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建构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良性模式,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海洋战略的各部分之间应该是相互融通、渗透与互补的关系,并服务于海洋发展大战略目标的实现。①

二、尊重现实条件:走陆海统筹的

复合型海权发展道路

从海权发展的地缘政治条件来看,相对于纯粹的海洋国家,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影响和制约,其成败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陆海统筹和平衡能力。因此,中国的海权发展要科学统筹海陆两个发展方向,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也必须走陆海平衡的复合型海权发展道路。

客观地讲,海权发展的地缘政治条件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关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否有利于海权的发展。就海权发展战略而言,地理因素对于海权发展的影响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对于地理因素利弊的战略处理和安排。这一问题对于英美等海洋国家相对容易,而对于兼具海洋与大陆属性的陆海复合国家如法国、德国、中国等则十分困难,其原因就在于陆海复合国家的国家战略始终深受其地缘环境双重属性的制约。我国的国际问题专家时殷弘先生认为,陆海复合国家面临的难题为:②

第一,陆海复合国家通常面临战略选择方向上的两难。法国和西班牙作为显赫一时的强国都有过海陆两个方向的发展机遇,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来自海洋和陆地的双重诱惑,受到双重诱惑的法国和西班牙都曾试图采取二者兼顾的路线,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很难长期做双料强国,因为任何国家的资源都难以同时成功地支持两个方向的战略努力,战略集中是在国家竞争中生存和取胜的前提。

第二,两线发展易受伤害性。陆海复合国家的地缘政治特点决定了它们在海上和陆上都容易受到攻击。17世纪下半叶荷兰与英法两国轮流开战,法国和西班牙这样的强国在霸权战争中也不时手忙脚乱地在海陆两个方向同时应付,经常为此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对于小国或走向衰落的国家来说,两线发展易受伤害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克服这一弱点,既需要运气,也需要极高的外交技巧和谋略。

第三,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国家资源分配分散化。陆海复合国家无论是面临战略选择的两难,还是受到两线发展易受伤害性的困扰,归根结底反映了一个资源分配分散化的问题。出于国家防御的基本需要,它们必须努力在海陆两个方面的发展保持一定平衡,有限的资源因此被分散使用。总的来看,陆海复合国家在成为两栖强国方面只取得了局部的和暂时的成功,资源的不集中妨碍了它们在任何一个发展方向上取得成绩。

第四,陆海复合这一地缘政治特征对一国的战略决策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海权或陆权国家而言,地缘政治特征的单一性带来了决策的简易性和政策的稳定性。而陆海复合国家由于存在海陆两个方面的发展机遇,故需要高超的决策者选定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所以,决策者是否拥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对国家前途至关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讲,陆海复合国家的兴衰常常受到较强的个人因素的影响。

在历史上,陆海复合国家地缘战略选择面临的困难突出表现为:

第一,如何处理陆海兼顾与平衡。历史上西班牙、法国、德国都因未能有效处理这一问题,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

第二,如何做到陆海兼顾中有重点。濒海强国在陆海兼顾时,一般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在兼顾的同时,注意根据威胁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或侧重陆地方向,或侧重海洋方向。但是,在现实中如何把握时机和幅度需要高超

77

第8期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①②详尽论述参见刘中民:“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战

略”,《中国海洋报》,2005年7月5日。

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的战略智慧。

第三,如何防止海陆强国联合包围。历史上所有的濒海强国都是被海陆强国联盟打败的,因此濒海强国应把防止海陆强国结盟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第四,保持军队结构平衡。由于濒海强国的主要威胁时常摇摆于陆地海洋之间,因此在和平时期就要注意保持陆海军平衡,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结构均衡的军队。海军建设周期长、丧失容易恢复难,更应放在长远的历史时期内加以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增强。①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仍然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影响和制约,并容易在战略选择上出现偏差与错误,进而影响国家的安全乃至国际地位。历史上欧洲陆海复合国家与近代中国的衰落均与未能有效处理海权与陆权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两线发展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固有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在历史上,应对陆疆的压力始终是处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防务重心,明朝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面对来自陆海的双重压力,并在清朝演变成日趋严重的“塞防”与“海防”危机并存局面。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深受陆海复合国家双重易受伤害性的困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陆海方向的双重挤压,国家的安全环境极其恶劣。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我国北部陆疆的安全环境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目前,中国与南亚陆上周边国家虽然仍然有中印等边界问题,但总体态势是好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西北和西南陆疆的安全环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而也为中国相对集中力量发展海权提供了较好的战略机遇期。在陆上安全环境相对改善的同时,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却不断上升。从捍卫领土完整的基本主权需求来看,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台海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几个问题。因此,中国在继续经营陆缘战略的同时,对海上战略进行适当倾斜的必要性在不断加强。③但是,历史上陆海复合国家海权发展的教训表明,作为陆海复合国家的中国,其海权发展必须走陆海统筹的发展道路,平衡陆海两个发展方向始终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面对的重大课题,同时也要求国家决策者拥有高超的战略统筹智慧。

三、俄苏兴衰的启示:中国应走有限性

海权的发展道路

从海权发展限度的角度看,俄罗斯和前苏联的海权发展既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俄苏海权兴衰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在于,中国既要通过发展海权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但又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走有限性、区域性海权的发展道路。

从16世纪开始,俄罗斯沿西、南、东三个方向走上全面追求海权的道路。在数百年的争夺中,海权的扩张固然构成了俄苏崛起的一个因素,但长远来看,对海权的过度追求又构成了俄苏走向衰落的根源之一。④

俄苏海权扩张的西线是西进波罗的海,进而进入大西洋,这是俄海洋战略最成功的部分,它直接促进了俄罗斯的崛起。西向扩张使其通过圣彼得堡的建立具有了海权国家的特性,避

87太平洋学报第21卷

①②③④程广中:“濒海强国参与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战略

与管理》,2001年第1期,第61-63页。

刘中民著:《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详尽论述参见刘中民:“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外交评论》,2005年第1期。

详尽论述参见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免了在西欧海权崛起后从属于西方的命运,而对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窃取更建立了其抵御西方的“缓冲地带”。在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这甚至是当时俄国避免跌入第三世界的原因之一,“俄国在近代的初期并没有像东欧那样变成第三世界的一个地区”,其原因在于俄国的“领土一直在大规模地、不间断地扩张”,“扩展为从波罗的海伸向太平洋的欧亚大帝国”。①俄苏海权扩张的南线是南下印度洋。彼得大帝确立了俄南下地中海、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印度洋的三条扩张路线,深刻影响了俄苏的对外战略。这一战略由于受到英美等海权国家的遏制而屡遭挫折,除早年在与奥斯曼土耳其的争夺中在黑海有所收获外,后来在土耳其、伊朗和阿拉伯国家、阿富汗三线都遭遇沉重打击。

俄苏海权扩张的东线是东进太平洋战略。俄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中国领土的蚕食而取得了通向太平洋的入海口海参崴,并以此为基地建立了太平洋舰队,成为俄苏在远东地区施加影响的主要砝码。但是东向扩张先是在日俄战争中惨遭败绩,而后在与美国的争夺中败下阵来,同时其过分贪婪的欲望,尤其是谋求通过建立联合舰队控制中国海军的无理要求,直接恶化了中苏关系。

从俄苏海权扩张取得的成果来看,三个方向的海权扩张,除南下目标没有实现外,在波罗的海、黑海和日本海,俄苏都打开了通向海洋的通道,从而使其身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地缘政治缺陷得以改变,这也许是俄罗斯在近代以来的权势争夺中占据重要一席的原因之一。但是,过分的海权扩张对俄苏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和消极影响,甚至说埋下了走向衰落的历史隐患:

第一,受内陆国家地缘政治结构以及过于贪婪的海权扩张野心的制约,俄苏背上了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的沉重负担,力不从心、难堪重负。俄苏“在夺取‘六海三洋’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基本趋向是在黑海两海峡、波斯湾和东北亚洲轮番出击。俄国对外政策的重心频繁转移,反映了它的霸权主义倾向与力不从心的深刻矛盾和虚弱本质。”②

第二,由于多方位的海权扩张,使得俄苏在战略上树敌太多而疲于应付,其经济与军事发展尤其是综合国力难以支撑。在俄苏的海权扩张中,俄苏几乎在各个方向都遭遇了严峻的挑战,英、法、德、日、美都曾经成为俄苏海权扩张的敌手,甚至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历史时期,俄罗斯要面对数个海陆强国的夹击。与此同时,土耳其、波斯(伊朗)、印度、阿拉伯国家、中国等地区性国家更会因成为俄苏陆海权力扩张的对象而与其发生矛盾或冲突,俄苏在其海权扩张的过程中几乎与上述所有国家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冲突,这是历史上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因此,虽然“俄国呼吸到了海洋的气息,但并不畅快,始终只是一个两只手发育极不平衡的巨人。在历次海战中,除了对相对弱小的瑞典海军、土耳其海军小有胜利,并与英国联手战胜过拿破仑的地中海的分舰队外,很难与英美海军,甚至德国、日本的海军争雄,并有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惨败的记录”。③

第三,地处欧亚内陆的俄苏,在许多地区需要征服并跨越数个陆权国家和地区才能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海洋,导致其不断将异族纳入帝国版图,造成地缘政治结构的异常复杂。俄罗斯的对外扩张形成了一种悖论:扩张的目的是为了安全,但扩张的结果却增添了新的不安全因素———新的种族地域集团的增加和新的可渗透边疆的增加。④

俄苏海权兴衰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在于,中国既要通过发展海权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但又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走有限性、区域性海权的发展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所处的复杂地缘环境、国家实力的有限性,同

97

第8期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①②③④[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迟越等译:《全球分裂》(上卷),

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9页。

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姚晓瑞:“地缘环境对俄国海军发展的影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108页。

龚洪烈:“俄罗斯外交:历史与现实”,《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2期。

时更取决于中国外交战略和海洋战略的多重需求。

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的国家大战略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求、主权需求和责任需求。从长远讲,三种需求的满足是互利的,但在局部的时间和空间内又会产生重大矛盾,甚至在同一需求自身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①中国国家大战略要满足多重战略需求这一基本现实,要求中国海洋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并有效弥合或减缓不同战略需求之间的矛盾张力,进而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实现。就主权需求与发展需求、责任需求的关系来说,中国既需要从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出发发展中国的海权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和海洋权益等主权利益,同时又面临着如何规避与周边国家的潜在海洋冲突,进而危及中国发展需求的满足,以及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的塑造等问题的挑战。它决定了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需求在于主权需求而非霸权需求,也决定了中国海权发展的有限性,决定了中国海权战略的构建不可能以全方位的远洋海权国家为目标,中国海权发展的性质也不会超出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国家捍卫海洋主权的需求。

因此,中国海权的有限发展绝不是以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为归宿和目的,中国所面临的来自陆地和海洋的多方向的多样性的安全压力决定了海权的有限性及其满足主权需求的性质,中国的综合国力根本无法建立美国式的全球海洋权力。②

四、美国崛起的启示:中国应走和平式

海权的发展道路

从新兴海权与既有海洋霸权关系的角度看,新兴海权的成败取决于新兴海权国家大战略的选择,即挑战既有霸权体系,还是融入国际体系并通过灵活的手段实现和平崛起。在历史上,德国因挑战英国的海洋霸权惨遭失败,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而美国则妥善处理了与英国海洋霸权的关系,以有限战争达到了“权力转移”的目的,实现了和平崛起。德国的教训和美国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在于,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应妥善处理与美国海洋霸权的关系,走和平式海权的发展道路。

在历史上,与大国崛起相伴随的往往是国际体系的动荡和战争。西方关于大国崛起引发国际冲突的“权力转移”理论认为,首先,崛起国家有扩张的本性,“崛起国家”之所以会扮演现有国际体系的“挑战国家”的角色,其原因在于对现存国际秩序的不满。③其次,“崛起大国挑战现有霸权”造成国际体系的动荡。④第三,新兴大国挑战既有领导者的霸权导致全球战争,具有周期性的特点。⑤第四,大陆霸权更容易因追求包括海权在内的世界霸权而扮演海洋霸权的挑战者角色。⑥这里需要我们思考和质疑的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新兴的陆权国家是否更具有易于扮演既有海洋霸权挑战者角色的倾向。就历史来看,法国与英国的冲突、德国与英国的冲突、俄国与英国对亚洲的争夺乃至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固然具有陆权与海权对抗的特点,但这并不代表只有陆海复合国家在发展海权的过程中必然充当海洋霸权的挑战者,事实上近代早期西班牙与葡萄牙、荷兰与葡萄牙、英国与荷兰之间对世界霸权的争夺,20世纪日本在东亚与英美的矛盾冲突都是在海权国家之间展开的。因此,尽管法、德、俄等陆海复合国家在追求海权的过程中与既有的海洋霸权发生了冲突,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只有陆权国家或陆海复合国家才

08太平洋学报第21卷

①②③④

⑤⑥王逸舟著:《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探寻新的视角与解

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323页。

详尽论述参见刘中民:“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2期,第13页。

Martin Wight,Power Politics,Edited by Hedley Bull and Carsten Holbraad,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8,p.144.

Hans J.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4th ed.,Alfred A.Knopf,1967,pp.36-37;John J.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Norton&Company Ltd.,2001,pp.18-19.

George Modelski,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7.

Stephen M.Walt,The Origins of Alliance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p.21.

能充当挑战者的角色,海权国家同样可以充当霸权挑战者的角色。在世界霸权挑战者的角色问题上,并不存在陆权国家或陆海复合国家固定充当挑战者的历史铁律。①

第二,新兴的海权国家是否具有和平崛起,进而避免与现存霸权冲突的可能。尽管德国对海权的追求确实酿成了世界性的冲突,但是美国海权的崛起在总体上并没有以挑战者的身份出现,而是通过总体的、循序渐进的外交战略完成的,基本上可以定位于和平崛起。因此,新兴国家的海权崛起并非只有暴力方式一种历史路径。德、美作为新兴国家在处理与传统海洋霸权关系上的不同结果表明,并不存在新兴海权国家与既有海洋霸权冲突的历史必然,其关键取决于新兴国家大战略的选择,即挑战既有霸权体系,还是融入国际体系并通过灵活的手段实现和平崛起。

在历史上,德国作为陆海复合国家,其最为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在于大陆,但德国选择盲目发展海权,背离了德国大陆性为主的地缘特征,海陆两个方向过多树敌而使陆海复合国家两线发展易受伤害性的弊端加剧,最终其挑战英国海洋霸权的战略选择遭到彻底失败。

但是,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其海权战略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美国并没有像德国那样直接挑战包括海权在内的英国世界霸权,而是将海权战略与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结合起来,进而规避扮演世界霸权的挑战者角色,相对平静地完成了国家的崛起,其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理好与当时海权霸主英国的关系,充分利用机遇跳跃式发展。其次,借鉴历史上英国成功的经验,善于维持陆上均势,利用陆地强国间的矛盾保持陆上力量平衡。第三,在具体问题上采取武力与和平双重手段并用的策略,并在海权扩张战略上采取了选择英国霸权较弱的太平洋作为重点扩张区域。②

美国海权的崛起过程尽管也是通过一系列扩张完成的,尽管也在局部与既有的海洋霸权英国发生过冲突,但是美国在总体上并没有以挑战者的身份出现,而是通过“孤立主义”、“门罗主义”、“威尔逊主义”等总体的、循序渐进的外交战略完成的,因此美国的崛起基本上可以定位于和平崛起。

因此,新兴国家的海权崛起并非只有暴力方式一种历史路径。除此以外,还必须考虑战前与战后、尤其是当下的国际体系的总体特征和时代主题的不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冲突构成了“二战”前国际体系的总体性、结构性特征,其内在矛盾在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大国的世界性扩张政策,殖民地的征服和控制构成了霸权争夺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在此过程中海权力量具有超乎其他力量的绝对重要性。但是,伴随战后以来世界非殖民化进程的完成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不断深化,尽管谋求地区性或全球性海权仍然是世界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权的战略重要性依旧存在,同时也是大国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它并不再构成历史上大国矛盾的结构性因素(如在“一战”前后大国围绕海军力量比例分配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海权功能也在日趋多元化,海军的外交功能,尤其是其维护海洋通道安全、处理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功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一切都表明,新兴国家在当下的海权发展尽管有可能导致大国关系的紧张,但已经不再是导致大国冲突的结构性矛盾。

在中国海权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处理与美国海洋霸权的关系,确保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不因中美冲突而中断,始终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必须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过加强中美的战略对话,澄清中美海权的不同性质。中美双方应通过战略沟通认识中美海权的不同性质,即美国海权是一种全球性、霸权主导性海权,而中国海权是一种区域性、有限性、主权性的海权,中国海权发展的性

18

第8期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①②刘中民著:《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

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63页。

详尽论述参见刘中民:“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2期,第10-12页。

质不会超出一个陆海复合国家捍卫海洋主权的需求,进而使彼此能够认识到双方在海权领域的矛盾不会构成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不容否认,当前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着来自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的危机与压力。近年来,中国的确有因东海问题、南海问题而加大、加快海权发展的必要性,并被美国视为挑战其亚太主导地位,进而有引发中美关系紧张乃至潜在冲突的可能性的存在。笔者认为,在中美关系的战略互动过程中,从中国方面而言不宜夸大和渲染中国海权与美国海权之间的矛盾,同时需要向美国表明中国的立场并力争获取美国的理解;美国方面则应该对中国面临的海洋权益危机及其解决此类危机所需要的海权发展予以理解,进而使双方都能够在认识到彼此海权不同性质的基础上,在主观上规避双方的海权冲突。①对此,美国尤其应该意识到,在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上,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意志是不容置疑的,但中国并非要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更没有将美国驱逐出亚太地区的企图和力量;美国还应该认识到,如果美国要凭借其在亚太地区的海权存在及其同盟体系阻遏中国国家主权追求的实现,美国将冒与中国发生冲突的风险。对于中国而言,也应该认可在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海权存在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中国也没有力量挑战这种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发挥着平衡该地区局势,维护太平洋海上通道安全的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在安全上的相互信任,规避或减少冲突。中美双方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彼此的海权性质及其发展,并力求规避冲突,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领域建立和加强海洋安全磋商机制,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因对对方军事活动发生误判而引发武装冲突或战争的危险。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美两国一直就建立和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进行对话,并达成了《关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协定》。②由于保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双方都不愿看到因海上事件导致两国关系紧张甚至引起意外武装冲突,因此两国都不会放弃或者弱化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从长远的角度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其内容也应该不断得以扩展并包括海洋非传统安全等领域,进而形成中美在海洋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机制。

第三,谨慎有序地推动包括海空军力量在内的海权力量的发展,实现以实力求和平。中国在继续推行以理性态度和原则解决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的同时,应根据需要适度推进海权力量的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以实力求和平创造条件。在处理海洋权益争端问题上,“搁置主权、共同开发”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做出的理性的选择,但就目前而言这一原则没有得到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有效配合,也没有找到具体的、适合的操作方案。相反,在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钓鱼岛争端和南海争端则呈不断加剧的态势。毫无疑问,和平对话仍将是未来中国处理海洋权益争端的理性选择,但真正要使这一原则得到相关各方的配合,恰恰需要中国有足够的海权尤其是海军力量的支撑。“如果中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同时办事公道,入情入理,……谨慎小心地处理与有关国家的海界争端,中国就能够既保障应有的海洋权益、对潜在的麻烦起到有效的威慑和抑制作用,又给世界展现一种友好和平、善于睦邻和促进共同发展的正面形象。”③

编辑战海霞王华

28太平洋学报第21卷

①②③刘中民:“海权问题与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矛盾的认知与

艰难的选择”,《外交评论》,2005年第6期,第58页。

关于该问题的详尽论述可参见钱春态:“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初析”,《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4期。

王逸舟著:《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探寻新的视角与解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

The Sea Power Strategy Choice of Constructing a Powerful

Maritime Nation for China

———The Sea Power and the Experiences and Revelation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LIU Zhongmin 1

(1.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e and fall of sea power in the world from four aspects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

s marine power construction.Firstly ,the hi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world sea power proves that the building of sea power is a comprehensive process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culture ,technology and other social factors ,and the innovation of capital and institution is the core of the building of sea power.As a result ,China should choose a comprehensive way in developing sea power.Secondly ,a land-sea country is con-strained by its geopolitical shortcomings ,and the key to victory of the sea power building is depending on its powerful land-sea balancing ability.China ’s maritime power construction should coordinate land and sea and take complex development under consideration.Thirdly ,the sea power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sea country must ascertain the moderate scale and proper region.China should choose a limited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way in developing the sea power.Finally ,the emerging sea power must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with traditional sea he-gemony.Meanwhile ,China should arrange cautiously the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s traditional sea he-gemony ,and should choose a peaceful road for sea pow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sea power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powerful maritime nations

3

8第8期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鲁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世界上各个大国的起起伏伏不断交织,不断创造着每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在这些历史中,不仅折射着人类的智慧,更是为后来者提供着真实的实例。通过分析大国崛起衰落的原因,剖析其中的必然因素,又助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 1500 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起的工业革命,而且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格局。随后,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不仅确立了新的自然观、新的社会观,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西欧自16 世纪以来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其中尤以英国最为明显。英国在17 世纪中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制度上来。封建制度的推翻,加速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英国产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和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富于革新和开拓精神。以科技为依据的技术革新,适应产业革命发展的国内政策,与放眼世界、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国外政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再到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产业革命完全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使之空前繁荣起来。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方面处于垄断地位。1870 年,其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15 %,生铁产量占50 %,棉花消费量占491 2 %;英国不仅向全世界供应工业品,而且还输出机器设备,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和铁路设备的制造。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1850 年英国贸易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海洋强国战略

浅析十八大之海洋强国战略 简介编辑 当前,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 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 洋强国加以保障。 ;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道路,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是对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海 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们党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战略大致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以反封锁、反霸权为主要特征的第一阶段,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出为重要标志的第二阶段,以实现海洋综合安全为核心内容的第三阶段,以及以建设和谐海洋为重要内涵的第四阶段。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应对国内外政治 经济新形势作出的全面性战略选择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内,储藏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非常可观。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经济已发展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对与海洋空间的依赖度大幅提高,海洋本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对与海上邻国领土争端与主权争议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的有效应对

在中国周边海域,围绕领海主权和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海上安全不容乐观。 (三)建设海洋强国是对日益激烈的大国海上战略竞争压力的有效回应 (四)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我国海上利益,防止受到日益频繁的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的必然选择 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海洋领域表现为海盗、海上恐怖主义行动、走私、贩毒等活动,其中覆盖范围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当属海盗与海上恐怖主义。 三、发展力量、塑造观念、制定战略,全方位、多角度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一)建设海洋强国要发展敢打必胜的强大海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首先,要坚持积极防御的海军战略,实施防御与进攻相协调的战略手段。在斗争方式的选择上,应当优先运用非战争方式,慎重运用战争方式。 其次,应当调整海军的防卫范围,实现近海的绝对安全与远洋的有效威慑。在新时期的海上军事斗争中,有效地控制近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控制住近海,才能形成大纵深、立体、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海上战略防御纵深,确保国家海上安全与利益不受侵犯。 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高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二)建设海洋强国要培养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强国观念党的十八大将建设海洋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 全民海洋意识的培养,进而树立海洋强国的观念。 1.要建立蓝色国土观念,全面认识海洋 通过教育、宣传等各种途径普及“蓝色国土观念”,使全民认识到中国领土并非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还包括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2011年第10卷第15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5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宣克祥 宣惠民 【摘 要】无论是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兴衰交替的苏联,国家兴衰荣辱都有其 内在必然。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 鉴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大国兴衰;中国崛起 【作者单位】宣克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宣惠民,上海市第二中学 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曾经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先兴后衰的苏联,所有国家的兴衰荣辱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适应国情特点,处理好陆地与海洋的关系 16世纪英国探险家罗利曾说:“能控制海洋的人便可控制世界贸易,而能控制世界贸易的人,便可控制陆地资源和 陆地本身。”英国陆地面积不大,当时人口只有几百万人,依靠陆地称雄欧洲是不大可能的。英国采取的战略不是跟其 他欧洲列强争夺土地,而是把主要国力集中在海上,迅速壮大海军力量。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称霸大西洋,并建立起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依靠海外殖民地向本土母体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财富。然而,中国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但那只不过是出于政治目的,宣敷教化于海外。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十分淡漠,不知道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在海洋战略方面,农本商末,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禁海闭关。中国人更多的是将一望无际的海洋当作天然使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各种盗版书 刊、非法音像制品、淫秽色情光碟被大量出售和出租,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中高档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流通渠道不够通畅。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导致非法及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粗俗的娱乐活动和非法经营活动乘虚而入,反文化现象较突出,农村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毒化。 六、文化生活贫乏,农民信仰严重缺失 调查显示,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平的显着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农民文化生活较贫乏,消费意识差,部分农民对文化需求缺乏长远的眼光,认识不到文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由此而来的是,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其主要表现是孝道的沦丧。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的老人都是与儿女分开居住。他们结婚后组成的新的核心家庭最初的财产积累主要是通过分家从父母和大家庭那里分得的。在农村,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除了负担父母基本的口粮外,其它的什么也没有了,甚至有些地方的少数农民连让父母活命的口粮都不愿意负担。这就促使农村的老人只能过着孤独悲苦的生活。 七、结构失衡,文化产品、服务有效供应不足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消费市场间存在需求大而有效供应不足的矛盾。大多数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服务是 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生产的,适合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相对较少,缺乏适合其需要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首先,农村文化产品粗糙。农民能够读得懂、用得上书籍不多,真正是面向农村发行的报刊屈指可数,有些“文化下乡” 也只是一个形象工程,缺乏实用性,农民并不感兴趣。从总体上看,政府部门没能够向基层提供足够的文化精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状态。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 入严重不足、 文化资源极为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活跃农村 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可以说,农村文化严重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农 村基层建设,影响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 ].光明日报,20062.徐俊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 3.疏仁华.论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境遇[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1·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观念基础与方法论

一、引言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一论断深以为然。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与海洋关系的日益密切,其在不断寻求推进海洋运输与商贸、海洋科技等海上力量发展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来自海洋方向上的种种挑战与干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维护海上和平、促进海洋环境合作等国际责任。鉴于此,步入21世纪后,中国承继了以往对“海洋强国”梦想的追求,在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方面,不断加快步伐。 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该纲要是中国第一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蓝图,而中国政府正是在这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08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建设海洋强国”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以前述两份报告为基础,中国的海洋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渐趋提升,而这无疑为“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基础。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正式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正式浮出水面。 随着“海洋强国”第一次上升到中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关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探讨不绝于耳。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发展的方向规划出现了巨大转变,由以往一味依赖陆地资源发展转向注重提升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陆海统筹,联动发展”的基本原则,虽然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的陆海兼顾特征,但无疑也第一次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方向的一次大的转向。对此,美国学者卡恩斯·洛德(Carnes Lord)也强调,与近些年中国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发展方向由陆向海的转变。在对中国“向海发展”持有肯定性、一致的看法之后,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探讨则更多聚焦于战略落实层面,其中的主要问题则大致有:一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容,二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干扰,三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纬度与限度。实际上,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落实是一个连贯而不可分割的过程,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及以中国对自身的认知为基础。鉴于此,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哲学问题,也即中国“海洋强国”发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随着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展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相对孤立的格局由此打破,而大国崛起的旅程也由此真正地揭开序幕。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兴衰发展史无疑对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是基础。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殖民领土,让18世纪的英国真真正正完成了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市场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建立论。亚当斯密的《国富》将自有资本和自由竞

争的理念将英国经济真正推向世界的中心,此后的百年自由经济理念在世界经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美国借此发展军事以及政治,促进国内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干预政策让美国迅速从经济萧条中缓过气来,得以筹备战争,也因此大发战争横财,在二战后成为西欧各国的大债主牢牢把握着欧洲经济的命脉,从此,美国发展为超级大国,且至今从未被超越。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大国的关键一项。中国曾经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落后于西方,之后一系列对经济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要发展的中国首先经济必须要抓起,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中国现今国情上说,这些成果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总之,由于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

论海洋强国梦

论海洋强国梦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共同的战略选择,是人类未来的出路。我国在实现海洋强国梦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阻挠,如何捍卫海权,如何发展海洋强国,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问题。 关键字:中国梦海洋强国梦海权 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把海洋强国战略列为政府重要工作任务。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建设海洋强国梦,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海洋强国梦,才会进一步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建设“海洋强国”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梦,正是我们中国梦的一部分.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实现海洋强国梦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首先必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并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强化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能力,建设现代渔业经济区。培植特色优势品种,加强水产养殖的规范管理,加快水产良种产业化,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健康生态养殖,强力防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于海洋经济发展过程。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海洋环保.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兼顾”的原则,在推进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使沿海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资源承载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环境生态化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快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是科技的创新发展。海洋资源的开采需要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公约》虽然规定国际海底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实行“平行开发”的原则,但由于各国综合国力相当悬殊,事实上难以平等。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和经济的高投入,便没有资格成为“先驱投资开发者”,也无力在深海矿藏开发中竞争。同时,在有争议海域实施的“共同开发”合作模式中,科技优势也有助于收益分配。当今海洋开发难度大、投资多、风险高、周期长,要想取得最好的开发效益,必然要以科技的高投入为前提。全国政协委员周祖翼指出“海洋科技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将海洋科技纳入到国家海洋战略,制定相关规划,同时设立国内涉海机构的联盟,整合研究力量和研究设施的建设等”。 目前,我国建设的“数字海洋”专项网络与真正的“数字海洋”应用服务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迫切需要在已有框架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功能提升、数据充实、产品丰富、服务拓展等,提升我国海洋信息应用服务能力。我国应该用高新海洋科技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继续推动我国海上科技的创新发展 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战略,已成为国家高层的战略考虑,海洋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如果没有关注海洋意识,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就很难实现可持续,我们的海洋强国之梦就不会真正实现。要想真正成为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必须强化国民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孩子的头脑中有了深刻的海洋意识,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就得到了普及。因此,依托公民教育,在孩子的知识体系中增添丰富的海洋知识,是普及、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重中之重。对孩子进行海洋意识灌输应讲究阶段性、层次性、连贯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层次中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教育。 中小学的海洋意识教育可以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增加南海知识的教材,突出对300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1):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光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好处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能够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以前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应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用心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2): 此刻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我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中国海洋强国梦

中国海洋强国梦 中国曾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有过一次通过海洋走出去的机会,不过被明朝的闭关锁国给耽误了。清末的海军实力据说是亚洲老大,这种“据说”延续到1894年。 甲午海战是关乎国运的一战,此战几乎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中国自此陷入一场半个世纪的内战中,而日本由此战跻身列强之中,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列强,没想到一个马背上打下的江山却断送在舟船之上。 而2010年中国海洋冲突的集中爆发,再次敲响了海洋问题的警钟, 或许这能成为中国的契机。反思国家海洋战略,建立海洋秩序及加强海上执法能力,方能奠定中国海洋强国的百年基业。再看当今中国,是否具有再次走出去的机会以及能力? 海权现状 应当承认,中国的海洋家底并不厚实。中国海洋国土绝对面积数位 居世界第四,但海洋面积和海洋资源相对贫乏。中国海岸线18000公里,岛屿线14000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中国对12海里以内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具有完全主权。连同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最长350海里的大陆架,中国有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水体、海床及其资源能源、海洋勘探和水体以上空域部分的管辖权。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加上4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中国总体管辖国土面积应是1420万平方公里。另外,在中国管辖区内,还有6500

多座岛屿。但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方面来看,不仅中国海洋国土总面积不算大,人均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更是极端贫乏,而且目前面临着被多方蚕食和瓜分的现实危险。 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渔业资源、石油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受到严重侵犯。中国46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150万~190万平方公里被相关国家觊觎或侵占。很多争议以前并不存在,各国历来对中国拥有黄海、东海、南海的主权并无异议,只是在近20年多来问题才突然增多。 让我们摊开地图:在北边的黄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有关国家与中国争夺相关海域;往南看,在东海日本单方坚持按照所谓的中线原则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日本还无视历史事实,一直占据主权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并只字不提其长期窃据的琉球群岛,刻意抹杀其历史文化。继续向南,在中国的南海水域,除中国控制6个礁和中国台湾驻守最大的太平岛外,共有39个岛礁被侵占,其中越南一国就占有27个,该国多次联合外国公司在中国海域进行所谓海洋勘探和开发石油。有关国家竟加紧开发资源,并把国际开采资金和公司引入其中,增大国际化力度和事实占领程度。一些国家也已确从油气开采中获得巨大实惠。 国际海洋法存在重大缺陷,无论从法理还是事实都存在巨大不公平性。而个别国家不严肃地引用联合国海洋法,不顾中国多次主权宣示和警告,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以往判例,无视现实地理条件与海洋法的理论界定之间的客观差异,不恰当引用其中对其有利

关于把我国建设成太平洋地区海洋强国的战略思考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不仅是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必然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海洋。 首先,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地球表面积约为5 l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3 6亿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1%。其次,海洋也是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3 6亿平方公里的海洋,被划分为沿海国家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五个法律地位不同的政治地理区域。其中,国际社会共有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2 517亿平方公里。第三,海洋是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学家由于发现了海洋蕴藏着巨量的资源和能源,而把海洋视为人类可以利用的“第六大洲”。第四,海洋是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最近几年,国际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都是在海上发生或从海上而来。可以说,国际安全,地区安全和沿海国家的安全,大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和威胁我国国家统一大业和国防安全的情况,很可能来自海上。 虽然我国疆域陆海兼备,但国人的海洋意识历来比较薄弱。中国急需提高和增强全民族自上而下的海洋意识。符合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海洋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观念:(1)国家管辖海域以外资源开发的观念。领海是领土的一部分,是海洋国土。沿海国家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具有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从资源专属权利的角度说,这些区域是准海洋国土。公海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土”;国际海底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因此世界各国都可以开发利用。(2)资源宝库的观念。海洋中有多种资源,必须把眼光转向海洋,越来越多地从海洋中获取物质财富。(3)全球通道的观念。虽然世界各大洲和岛屿被海洋隔开,但全球政治,尤其是经济联系都必须通过海洋进行,以世界大洋航线作为通道。(4)海洋健康的观念。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一个巨大威胁。树立海洋健康观念,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保护好海洋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5)海上安全的观念。财富来自海洋,危险也来自海洋,太平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太平的。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而一个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具体地说,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上的海洋大国,尤其是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前途光明。21世纪20年代,我们有可能成为经济总量排名前三位的经济大国。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继美国、俄国之后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强国。但是我们的海洋事业还不很强大,海洋力量还比较弱小,与我们整体国力发展水平相当不适应。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保证出海权,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海洋资源,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不能有效防御来自海上的威胁。 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不能成为海洋强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也不能算真正伟大的复兴了。因此,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我们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成为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二代人面前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战略任务。建设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之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强大的海上力量; (2)台湾问题解决之后,美国对我的威胁也将是长期的存在的; (3)由于处于太平洋西岸三个岛链包围之中,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我们就没有安全的出海通道; (4)从长期战略角度考虑,我们的海上近邻日本可能是最重要的潜在威胁; (5)韩国正在建设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蓝色海军",保卫包括其船舶出入台湾海峡在内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已是家喻户晓,那么,就先从国家与财富的关系说起。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

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学习历史上崛起的大国,更是我们难得的一笔重要财富。 纵观《大国崛起》中讲述的九个大国,体制创新是一个大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但却沉溺于封建体制,不思进取,最终霸主地位被象征资本主义文明——英国所取代。因为,英国在同一时期进行了艰辛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才打下了未来日不落帝国的体制——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先进文明的代表,使得工业先声在英国奏响,世界的天平也由此向西欧的一个偏僻小岛——英格兰倾斜。回顾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我们会更加清醒的意识到体制创新对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作用。19世纪是一个资本主义旋律在全世界激荡的时代。我们的邻居——日本,也避免不了与我们相同的命运。黑船事件之后,日本深刻认识到了封建体制的腐朽,决心文明开化。明治维新使日本得以避免中国的厄运。而此时的中国,还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醉生梦死,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华夏大地一片震惊。然而,为时已晚,中国的灾难从此以后接踵而至。西方世界里,似乎也同样上演着这一幕——法德战

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

2018高考冲刺: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20世纪60、70年代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原因:(1)、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与日本,在经济领域上对美国发起挑战,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第三世界兴起,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5、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霸主地位加强,妄图建立单极世界,霸权主义倾向有所增强。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战略地位相对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