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油藏工程重点

油藏工程重点

油藏工程重点
油藏工程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油藏、油田开发、油藏工程

油藏: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

油田开发:依据详探成果和必要的生产开发试验,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商业价值的油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并对油田进行建设和投产,使油田按预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果长期生产,直至开发结束。

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油藏地质、油藏物理、地球物理(测井、物探等)、渗流力学、采油工程等方面成果,以及提供的信息资料,对油藏中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进行评价、预测、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具有整体性、连续性、长期性。

2、详探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所开展的工作、及其目的和任务。

1)以含油层系为基础的地质研究;储层特征及储层流体物性;天然能量评价;生产能力(含吸水能力

2)A地震细测工作目的:主要查明油藏构造情况,以便用较少的资料完成详探任务。任务:目的层构造形态清楚;断层(走向、落差、倾角)情况清楚;含油圈闭面积清楚。

B钻详探资料井(取心资料井)目的:直接认识油层,为布置生产井网提供依据。任务:认识油层本身性质和特征及变化规律;探边、探断层。

C油井试油和试采目的:打详探井的成果—静态资料成果试采任务:认识油井生产能力,特别是分布稳定的主力油层的生产能力及其产量递减情况;认识油层天然能量的大小以及驱动类型和驱动能量的转化;认识油层的连通情况和层间干扰情况;认识生产井的合理工艺技术和油层改造措施;落实某些影响生产的地质因素,如边界影响、断层封闭情况等,为今后合理布井和研究注采系统提供依据。

D开辟生产试验区目的:进一步认识油田静态和动态规律,指导油田全面投入开发。

任务:详细解剖储油层情况;研究井网的适应性;研究油井、油藏生产动态;研究采油工艺、集输工艺、油层改造措施。

3、试油、试采、基础井网、生产试验区;

试油:在油井完成后,把油、气、水从地层中诱到地面上来并经过专门测试取得各种资料的工作。

试采:分单元按不同含油层系进行的,需要选择能够代表这一地区或这一层特征的油井,按生产井要求试油后,以较高的产量较长时期地稳定试采。

基础井网:以某一主要含油层为目标而首先设计的基本生产井和注水井,是开发区的第一套正式开发井网。

生产试验区:在详探程度高的地区,划出一块具有代表性面积,用正规井网正式投入开发,并进行各项开发试验。

4、开辟生产试验区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进一步认识油田静态和动态规律,指导油田全面投入开发。

要求(原则):生产实验区开辟的位置和范围对全油田应具有代表性;试验区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把试验区对全油田合理开发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试验区要具有一定的规模;试验区的开辟应尽可能考虑地面建设。

5、基础井网,以及基础井网的目的

基础井网:在油藏描述及试验区开发试验研究基础上,选择最可靠、最稳定的油层(主力含油层)或层系,布置第一套正式开发井网。

基础井网的主要任务:⑴合理开发主力层位,建成一定生产规模;⑵兼探开发区的其它油层,解决探井、资料井没有完成的任务。

6 掌握储量、丰度、单储系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储量: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的蕴藏量。

丰度:

单储系数:

7 掌握油藏气藏的储量,丰度及单储系数的计算。(同上)

8 了解储量的分级和计算方法。

油气储量可以分为探明储量、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三级

储量计算方法:类比法;容积法;物质平衡法;产量递减法;矿场不稳定试井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统计方法。

9 掌握驱动方式的概念以及地层中存在的驱油能量。

驱动方式:油层在开发过程中,某一种能量起主导驱油作用。

驱油能量:油藏中流体和岩石的弹性能;溶解于原油中的天热气膨胀能;边水和底水的压能和弹性能;气顶气的膨胀能;重力能。

10 了解各种驱动方式的产生条件和适用油藏。

11 掌握各种驱动类型油藏的生产特征,以及动态特征变化的机理。了解驱动方式的转化。

驱动方式产生条件:

封闭弹性驱——形成条件:无底水或边水不活跃,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机理:流体和岩石颗粒膨胀,地层压实。生产特征:压力下降,产量下降,气

油比稳定。

溶解气驱动——形成条件:无边水、底水或注入水,无气顶,

或有边水但很不活跃,油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机理:溶解

气膨胀。

气顶驱动——有气顶,无水区或弱水驱,油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伴随溶解气膨胀。生产特征:

水压驱动——有边底水,有露头,或人工注水。生产特征:

重力驱动——油层比较厚,倾角大,渗透性好,开采后期。

12影响气顶驱等驱动采收率的因素。

1)气顶膨胀驱油速度;2)油藏类型(构造断层);3)油性质(密度、粘度);4)钻采工艺技术;5)井网密度及开发层系。

13 开发层系划分的概念、从多油层储层非均质特征说明层系划分的必要性。

开发层系划分:把特征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的一套生产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14 掌握层系划分的意义和原则

层系划分意义:1)有利于发挥个油层的作用,为油层比较均衡开采打下基础,减少层间矛盾;2)提高采油速度,缩短开发时间;3)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最终采收率;3)适应采油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

层系划分原则:1)同一层系内的油层物性应当接近,尤其渗透率要接近。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储量。3)各开发层系间必须有良好的隔层。4)要考虑到采油工艺技术水平,相邻油层尽可能组合在一起。

15 注水时机的定义、特点、优点、适用条件。

早期注水:在油田投产的同时进行注水,或是在油层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之前就及时进行注水,使油层压力始终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或原始油层压力附近。

特点:1)油层内不脱气,原油性质保持较好;2)油层内只是油水二相流动,渗流特征清楚;3)油井产能高——自喷期长;4)采油速度高——较长的稳产期

适用:地饱压差相对较小的油田

晚期注水:开采初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在溶解气驱之后注水。

特点:1)驱动方式转为溶解气驱;2)注水后,可能形成油气水三相渗流;3)产量不能保持稳定。优点:开发初期投资少,原油成本低。

适用:原油性质好,天然能量足,中、小型油田。

中期注水:初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当地层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以下,气油比上升到最大值之前开始注水。

特点:1)随注水压力恢复,地层压力略低于饱和压力,形成水驱混气油方式;2)注水后,地层压力恢复到饱和压力以上,获得较高产量。

适用:地饱压差较大、天然能量相对较大的油田。

16 注水方式定义及主要的注水方式

注水方式:注水井在油层所处的地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

注水方式分类:边缘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

17边缘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的适用条件及其优点和局限性。

切割距:两个注水井排之间的相邻距离。

边缘注水——适用条件:1)适用于中小型油田,油层结构比较完整;2)油层分布比较稳定,含油边界位置清楚;3)外部和内部连通性好,流动系数高。优点:1)油水边界比较完整,水线推进均匀;2)控制比较容易,无水采收率和低含水采收率高;3)注水井少,注入设备投资少。缺点:在较大油田的构造顶部效果差,易出现弹性驱或溶解气驱;注入水利用率不高。

切割注水——适用条件:1)油层大面积分布,有一定的延伸长度;2)注水井排与生产井排连通性好;3)较好的流动系数。优点:1)根据地质情况,选择最佳切割方向机切割区的宽度;2)便于修改原来的注水方式;3)可以优先开采高产地带,使产量达到时间要求。

缺点:1)不适应非均质严重的油田—水线推进不均匀;2)注水井间干扰大—吸水能力降低。面积注水——把注水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适用条件:1)油层分布不规则,延伸性差;2)油层渗透性差,流动系数低;3)面积分布大,构造不完整,断层分布复杂;4)适用于强化采油。优点:1)所有生产井置于注水井第一线,有利于油井收效;2)注水面积大,收效快;3)油井有多向供水条件,采油速度高;4)便于调整。

18基本的面积注水井网的画法,以及油水井数比,井网密度、控制面积的计算方法

m—生产井数与注水井数之比。F—每口注水井控制的面积。S—钻井密度(每口井的控制面积)(一)正方形井网系统1)直线系统M=1:1,F=2a2,S=a2;2)反五点系统M=1:1,F=2a2,S=a2;3)反九点系统M=3:1,F=4a2,S=a2;4)反七点系统—斜七点M=2:1,F=3a2,S=a2。

(二)三角形井网系统1)直线系统M=1:1,F=1.732a2,S=0.866a2;2)反七点系统M=2:1,F=2.598a2,S=0.886a2;3)反九点系统M=3:1,F=3.464a2,S=0.866a2。

五点法与反九点法面积井网各自有何特点?

五点系统:油水井分布均匀,相邻井点位置构成正方形,油井在注水井正方形的中心,构成一个注水电元,此时m=1:1,F=2a2,S=a2,这是一种常用的常用强注强采的注采方式。

反九点系统:每一个注水单元为一个正方形,其中有一口注水井和八口生产井,注水井位于注水单元中央,四口生产井布在四个角(称为角井)另四口生产井布于正方形四个边上(称为边井)此时m=3:1,F=4a2,S=a2.

19 面积和体积波及系数定义,影响水驱波及系数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面积波及系数:水淹面积与井网控制面积之比。

体积波及系数:水所波及到的孔隙体积所研究的注水单元的孔隙体积之比。

影响Ev因素:1)注水井网类型;2)油水流度比;3)油层非均质性;4)重力分异;5)毛细管力;6)注水速度。

20 断块、断块油田、复杂断块油田,及其面积划分特点

断块:被断层分割开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不同规模的地质体。断块油田:在一定构造背景基础上,以断块油藏为主的油田。复杂断块油田:含油面积小于1km2的断块油藏,且地质储量占油田总储量50%以上的断块油田。

面积划分特点:1)大断块油藏:含有面积>1.0km2; 2)较大断块油藏:0.4km2<含油面积<=1.0km2 3)中断块油藏:0.2km2<含油面积<=0.4km2; 4)小断块油藏:0.1km2<含油面积<=0.2km2;5)碎块油藏含油面积<0.1km2

21了解断块油田的开发方法-滚动开发基本工作程序

滚动开发基本工作程序: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及时调整和逐步完善

整体部署——根据断块区钻探资料并结合地震细测资料,从认识主力断块与开发主力断块与开发主力断块的需要出发,以本块主力含油层系为主,设想一套开发井网,作为钻井实施基础;分步实施——在设想井网基础上,根据断块区存在的地质问题,分批逐步加以解决,先打关键井,后打一般开发井;及时调整——根据关键井的资料进行研究,按新的认识及时调整原来设想井网的部署,提出下一批井位,以适应本断块区的特点;逐步完善——一般经过几次调整,补打少量开发井,就能较好地控制主力含油断块,逐步形成开发井网。

22 掌握什么是弹塑性,了解弹塑性油藏的开发特征

弹塑性:油气储层随着地层压力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可逆性或部分不可逆变形。

开发特征:1)油层压力保持在原始油层压力水平上,或者保持在不使油层渗透率明显下降的一定水平上;2)制定合理压差,岩石要承受弹塑性变形,在合理压差下,生产井的产量会达到最高,进一步增加压差时,油井产量开始剧烈下降;3)试油应在较小压差下进行;4)合理井底压力能保护套管不受挤压。

23 油田开发方案的主要内容,其中油藏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1)油田概况;2)油藏地质及描述;3)油藏工程设计;4)钻井工程设计;5)采油工程设计;6)地面工程设计;7)经济评价;8)方案实施要求。

油藏工程工程设计内容:开发原则;层系划分与组合;开发方式;井网和井距;确定布井范围;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经济评价。

24 掌握开发调整的几种主要的方法,以及基本的井网变换的形式。

开发调整主要方法:1)层系调整;2)井网调整;3)驱动方式调整;4)工作制度调整。

5)开采工艺调整

25 概念设计和开发设计的油藏地质模型的主要差别?

26 合理注采井网要满足的条件。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式。

满足条件:1)有较高的水驱控制程度;2)适应压差油层的渗流特点,达到一定的采油速度;3)保证有一定的单井控制储量;4)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7 一般方案实施要求的主要内容

1)提出钻井、投产、转注程序、运行计划及特殊技术要求;2)提出开发试验安排及要求;3)

预测增产措施工作量。

28 叙述9类油藏的主要开发细则。

1)中高渗多层砂岩油藏:对于大、中型砂岩油藏,如果不具备充分的天然水驱条件,必须适时注水,保持油藏能量开采,不允许出现油藏压力低于饱和压力的情况。

2)低渗砂岩油藏:要在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采取低污染的钻井,完井措施,早期压裂改造油层,提高单井产量,具备注水注入条件的油藏,要保持油藏压力开采;

3)气顶油藏:要充分考虑天然气顶能量的利用。具备气驱条件的,要实施气驱开采,不具备气驱条件的,可考虑油气同采,或采用保护气顶的开采方式,但必须严格防止油气互窜,造成气源损失,要论证射孔顶界位置;

4)边底水油藏:边底水能量充足的油藏要采用天然能量开采,要研究合理的采油速度和生产压差,要计算防止底水锥进的极限压差和极限产量,要论证射孔底界位置;

5)裂缝性层状砂岩油藏:要搞清裂缝发育规律,需要实施人工注水的油藏,要模拟亚牛最佳井排方向,要考虑沿裂缝走向布置注水井,掌握合适的注水强度,防止水窜;

6)高凝油、高含蜡油藏: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油层温度和井筒温度,采用注水开发时,注水井应在投注前采取预处理措施,防止井筒附近油层析蜡。生产井要求控制井底流压,防止井底附近大量脱气;

7)凝析气藏或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当凝析气油含量大于200g/m3时,必须采取保持压力方式开采,油层压力要高于露点压力。当应用循环注气开采时,如果采出气体中凝析油含量低于经济极限,可转为降低开采;

8)碳酸盐岩及变质岩、火成岩油藏:这些油藏一般具有双孔隙介质性质,储集层多呈块状分布,要注意控制底水锥进,在取得最大水淹,体积和驱油效率的前提下,确定合理采油速度;

9)重油油藏:进行开发可行性研究,筛选开采方法,在经济、技术条件允许下,采用热力开采。 【第二章】

1 推导(考虑重力或毛管力或二者)分流量方程,影响因素。?

()()()?????

?????????? ???-??++=>-+??=???? ??++--+??=-+??=--?=?=

-==+=??

? ??+???=??? ??+???-=qt g x p f a g x p f A q g x p q f g x p q f u k k u k k q f q q f q q g x p u k k q g x p u k k e oA o w w w w e w o

w t oA t w w wA t w

o o oA t w w rw w ro t w o t w w w o t w w w rwA w o o o roA o αρλλλλρρλλλαρλαρλλλαραρsin 1,sin 11q 212sin 1sin 1,,,1,q ,q sin ,sin q o o —)()),((—)(—得令根据分流量定义:总体流量

影响含水率大小因素:流体物性参数、油水相界面情况、地层性质、生产参数

2 含水率、含水上升率、视粘度、平均视粘度、无水采油期、无水采收率、端点流度比、采出程度、注入倍数、采油速度、

含水率:指采出的液体中水占得比例。含水上升率:每采出1%的地质储量,含水率上升的百分数。视粘度:rw rD r λλλ+=-11,平均视粘度:??--=20201r 1dx

dx λλ

无水采油期:

无水采收率:一个油藏或一个开发区不含水时累计采油量与该油藏或开发区的地质储量比。 端点流度比:

采出程度:从开始到某一时刻采出的油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注入倍数:累计注入量除以孔隙体积。采油速度:年采出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3

见水前或见水后的油藏平均含水饱和度计算公式与方法。

4底水锥进:油井生产时的压力梯度使近井地带的油气界面降低,油水界面升高。油层之上较轻的气及油层下面较重的水使流体梯度得以平衡。这些平衡力使油气及油水界面呈锥状分布。 5稳定锥进:如果油井以定产量生产而且泄油区域内的压力梯度也保持稳定,就达到了稳定状态。此时,如果油井中动力(粘滞力)小于重力,那么已形成的气或水的锥进就不会到达井筒,锥进也不会前进或后退,形成一个稳定锥进。

6不稳定锥进:如果井底流动压差足以克服重力作用,不稳定锥进就会继续推进,并最终突入井中。

7临界产量:如果油井的产量小于临界产量,

将形成某一稳定的锥状体,其顶部不再向上

扩展,因此,只要油井的产量o q 小于临界产

量ocrit q 生产,底水锥状体就是稳定的,当油

井产量o q 超过临界产量ocrit q 时,油水接触面

将随着油井的生产不断上升,水锥体变得不稳定,并一直上升窜入井底,临界产量就是底水锥

体稳定和不稳定的临界盾。

突破时间:

8 水锥体上升高度影响因素

锥体的上升高度取决于由水油密度差引起的重力与重力垂向压力梯度的平衡。

9 理解面积注水产量公式,能根据不同面积法进行化简。

10 剩余油、残余油及其饱和度

剩余油:在任意驱替阶段,储层中剩余的含油量。

残余油饱和度:在驱替过程中,其饱和度必须超过某一特定值,也就是残余油饱和度,在这一饱和度下油相留在孔隙中不流动。

剩余油饱和度:在驱替过程中,将有剩余油存在,在数量上用一大于残余油饱和度的值来表征。

11、毛管数物理意义及其对剩余油流动性的影响

ow

rw ca vu ?=N ,对剩余油流动性的影响,当5ca 10N -*<时,剩余油不可流动;当5ca 10N -*

>时,剩余油可流动性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571010-*-<

毛细管数的相关关系是不同的。

12、油田开发调整中常用的水动力学方法

水动力学方法:周期注水;改变液流方向;强化注采系统的变形井网;补充点状和完善井排状注水系统;提高排液量;堵水与调剖技术;各种调整方法的结合。

13、周期注水及其机理,影响周期注水效果的因素

周期注水机理:周期注水就是周期性地改变注入量和采出量,在地层中造成不稳定的压力场,使流体在地层中不断地重新分布,从而使注入水在层间压力差的作用下发生层间渗流,促进毛管吸渗作用,增大注入水波及系数及洗油效率,提高采收率。

影响周期注水效果的因素:一是地层参数,包括层状非均质性和各层间的水动力不连通程度;二是注水方式参数,包括周期注水前注水前开采时间、注水变化幅度和注水频率等指标。

14、一般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富集区域)

1)断层附近地区。边界断层附近,常留下较大剩余油集中区,井间断层附近也常留下小块滞留区。2)岩性复杂地区。包括河道砂体的没滩或边滩等部位,以及岩性尖灭线附近地区等。3)现有井网控制不住的小砂体或狭长条形砂体等。4)注采系统不完善地区。注采井网布置不规则地区,如注水井过少的地区或受效方向少的井附近等。 【第三章】

1、试井、试井分析、试井的分类,试井的作用。

试井:油气水井测试机分析的简称。

试井分析:应用渗流力学理论,分析测试数据,反求油层和井的动态参数。是渗流理论在开发中的直接应用。也是检验油气渗流理论正确与否或符合油田实际的重要方法。

试井的分类:评价单井地层特性的试井方法1)压力降落试井 2)压力恢复试井 3)中途测试——油井 4)注入能力测试、压力降落测试——水井

评价两井连通性的试井方法 1)干扰试井 2)脉冲试井

2、无穷大地层基本解及其简化形式。?

3、Horner 方法MDH 方法 的推导和比较?

4、平均地层压力的求取方法及过程。

1)MBH 方法:每口井供油面积内的平均地层压力与供油形状、大小和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有关,用镜像映射法和叠加原理处理了外界封闭油藏形状,井的相对位置各不相同的25种几何条件,基本包括了实际上所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油藏形状和布井方式,将计算结果绘制成图版,图版从无因次的MBH 压力为纵坐标()()

m p p quB p p kh DMBH -=?-=*-*303.21021.9p 4,m 为径向流动阶段Horner 曲线所对应的直线段的斜率。应用时,首先利用压力恢复资料的不稳定流动数据计算地层参数kh 、s 和p*等,其次由生产时间计算无因次时间tDA ,最后从相应几何条件的标准图版上得到pDMBH ,从而推算出平均地层压力。2)Dietz 法

5、地层系数、流动系数、井筒存储系数、导压系数、表皮系数

地层系数:地层有效渗透率×有效厚度 表示生产能力大小 kh

流动系数:kh/u 流体在岩层中流动的难易程度

井筒存储系数:改变单位井底压力时,井筒存储或释放的流体体积。

导压系数:表示油层传递压力性能好坏的参数。

表皮系数:由于钻井液的侵入,射开不完善、酸化、压裂等原因,在井筒周围有一个很小的环状区域,这个区域的渗透率与油层不同,因此当原油从油层流入井筒时产生一个附加压力降,这种效应叫做表皮效应,表皮效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用表皮系数表示:S=w s s r r k ln 1k ??? ??-

6、典型压力恢复曲线特征(定性分析),边界影响、井筒影响?

7、表皮因子:表皮效应性质的严重程度称表皮因子。在评价地层渗透性遭受外界因素影响程度时,用表皮因子评价该地层的受影响程度的大小。 当表皮因子大于零时表示地层有流动阻力或地层存在损害。 当表皮因子小于零时表示降低了流动阻力或增加了流入面积,改善了地层渗透性。

井筒存储效应:即井筒靠其中原油的压缩等原因储存原油或靠释放井筒中的压缩原有的弹性能量等原因排出原油的能力,用来描述井筒储集效应的强弱程度。

8、拟稳态条件下压降与时间关系()??

???????? ??---=t r E kh QuB p t r i i ηπ44,p 2 9、形状因子、无因次时间、无因次压力

无因次时间:D w oA t A

r A t 26.3t ==η, 无因次压力:地层压力经过无量纲化得到???

? ??++=s t r A DA w 8686.0303.24lg 84lg 51.1P 2D π,无因次半径:t uC ts φR 86.33r =

10、确定地质储量、到边界距离 t

x t oi oi uC kt d mC qBS S φ422.1,04167.0V N p ==?= 11、Y 函数:单位产量下的井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率

Y 函数探边:利用压降(或压力恢复)曲线来判断是否存在断层和油水边界的方法。 调查半径:在某个时刻压力波所传播最远径向距离。

12、双重介质油藏,拟稳态窜流、不稳态窜流?

双重介质油藏是存在天然裂缝的油藏,在实际分析中这种油藏常视为由两种孔隙介质组成,即基岩块介质和裂缝介质,两种介质均匀分布,油藏中任何一个体积单元都存在这两种介质。

13、双重孔隙介质流动模型、以及流动形态的三个阶段。

模型:基岩系统—>裂缝系统—>井筒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开井,裂缝系统中的原油流入井筒,但基岩块系统仍保持原来的状态,没有流动发生。这是裂缝系统中的流动,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裂缝系统中的原油减少,压力下降,基岩块与裂缝中存在压差,原油从基岩块中进入裂缝中,这是两种孔隙介质中的流动,这一阶段的压力变化不能与均质图版拟合。

第三阶段:裂缝和基岩中压力同时下降,反映的是整个系统即基岩块与裂缝总的特征

14、弹性储容比:()m m f f f f C C C φφφ+=w

窜流系数:反映双重介质地层中低渗透系统中流体流向高渗透系统

截距差Dp :w m 1lg D p = 斜率:h

k quB f 31021.12m -?= 15、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的特点

1)运用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和数值模拟方法,使试井解释从理论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2)由于考虑了井筒储存和井壁污染对压力动态的影响,确立了早期资料的解释方法,在早期数据中获得了有用信息; 3)完善了常规试井分析方法,给出了半对数直线段开始的大致时间,提高了半对数曲线分析的可靠性; 4)通过实测压力数据曲线和理论图版中无因次压力和无因次时间曲线的拟合,可以对油藏参数进行局部或全面的分析,并能获得常规分析方法中无法获得的一些参数值; 5)利用导数曲线可以识别不同的油藏模型,对有目的的油藏分析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提高了分析精度;6)整个解释过程是一个“边解释边检验”的过程,几乎对每一个流动阶段的识别以及每个参数的计算都可以从两种不同的途径来获取,然后进行结果的比较,准确性较好;7)对最后的解释结果进行模拟检验和历史拟合,因此提高了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四章】

1、物质平衡方法的平衡原理

油藏物质平衡方法的基本原理:将油藏看成体积不变的容器,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某一时刻,采出的流体量加上地下剩余的储存量等于流体的原始储量。

2、推导综合驱动方式下物质平衡方程?

3、能写出各种驱动形式下的物质平衡方程(水驱,弹性驱、刚性驱替、溶解气驱动)

形成的条件及其方程

1)考虑岩石和束缚水的弹性膨胀时,水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为:p B C B w w oi e w

p i e o ?-+-=)w B N N p (,p oi

w oi wc o e C S C S S C 1C ++= 2)考虑气顶驱、含油区及岩石和束缚水的弹性膨胀体积时,气顶驱物质平衡方程为:

()[]()()p B C S C S S m B B B mB B R R B B B R R B oi p oi w oi

wc gi gi g oi g s si oi o g

s p o p ???????+++-+-+--+=11N N 3)考虑岩石和束缚水的弹性膨胀体积时,溶解气驱物质平衡方程为: ()[]()p B C S C S S B R R B B B R R B oi p oi w oi wc g s si oi o g s p o ????

? ??++-+--+=1N N p 4)弹性驱物质平衡方程:p B C B N oi e o

p ?=

N 4、水侵系数:表示每降低一个单位压力,单位时间向油层侵入的边水体积。

弹性产率:单位压降下的累积采出地下体积

弹性采收率: 综合压缩系数:p o

wc o w o e C S C S S C 1C ++= 5、驱动指数及其各种驱动指数的表达式

驱动指数:各种液体的膨胀量占总采出液量的百分比,说明各种驱动力的大小。

气顶驱动指数:F B B B B gi

gi g oi

m -N 天然水驱驱动指数:w e B F

W 注入水驱驱动指数:w i B F W 溶解气驱驱动指数:()F

B R g S si -R N 弹性驱驱动指数:()()F

B B N

C S C S S p B m oi o p oi w oi wi oi -+???? ??+?+11N 6、体积系数:地层条件下的原油体积与地面条件下原油体积。

二相体积系数:表示地层溶气原油由于压力变化而引起的地层中油、气体体积变化的总和。

生产气油比:每采出1t 原油伴随采出的天然气量。

亏空体积:

7、各驱动方式下的储量核实的方法?

8、溶解气驱动下:饱和度方程、瞬时气油比方程

饱和度方程:()wi ob

o p o S B B N -???? ??-==1N 1S 总孔隙体积剩余原油体积 瞬时气油比方程:s g o o g o g R B B u u k k +??=

R 9、溶解气驱动动态预测的方法步骤?

10、水侵量计算的四种形式、及其计算表达式 ?

11、水淹角分数、确定水侵系数方法?

12、了解物质平衡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物质平衡方法的优点:本方法依赖的地质资料较少,对于断块岩性和裂缝油藏等目前尚难准确地确定其含油面积,地层厚度比及其他地质参数的变化规律的油藏,运用物质平衡方法研究时,能避免某些复杂地质因素给储量计算和动态分析带来的困难,而获得较满意的结果,物质平衡方法还有原理简单,运算容易,便于掌握等优点。

物质平衡方法的局限性:1)压力很难精确确定,压力时物质平衡方程必不可少的参数。

2)油层脱气过程与实验室不一致,一次与多次脱气的体积系数与溶解气油比不同,会因计量基数不同,给储量计算带来误差。3)生产统计资料中,往往是油的计算比较准确,水和气的计量不准确。4)存在气顶的油藏是地质测井资料求出的,但油水和油气常没有明显的界面,存在过渡带,这就给油区和气顶的划分带来误差。

13、了解水驱规律的推导思路,掌握基本水驱规律方程及其应用、参数(斜率、截距)的物理意义。 水驱规律基本公式:()

b W a p p log log N -= 物理意义:水驱油藏在含水达到一定程度后,累积产油量与累积产水量的关系曲线在半对数坐标上一条直线。

a 物理意义:累积产水量上升10倍(一个对数周期)所能获得的采油量,反映了水驱油田的驱油效果和开发方式的有效程度。

14、水油比与累积产水量的关系 ?

15、用水驱曲线评价开发调整与措施效果的方法 ?

16、修正水驱规律公式: ()[]b C W a p p log log N -+=

以及修正参数的推导:先在未经校正的水驱曲线上取三点1、2、3让其横坐标之间有如下关系: ()31221N p p p N N +=,三个纵坐标为1W p 、2W p 和3W p 2312312W C 2

P P P P p p W W W W W -+-?-=

17、产量递减率的基本定义: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变化率dt

Q d Q 1-D ?= 18、任意时刻的递减率与初始产量、初始递减率的关系:n O O Q Q D D ???

? ??= 19、产量递减类型:指数递减、双曲递减、调和递减。 及判断标准:由递减指数n 判断递减类型,当n=1时为调和递减,当0

表达式为——指数递减:常数==o D D ,双曲递减:()t

nD D o o +=1t D ,调和递减:()t

D D o o +=1t D ;递减规律应用于预测未来的产量指标和可采储量。 20、三种递减规律的递减快慢程度顺序、递减周期、半周期

递减速度取决于n 和Do,由快到慢的递减速度顺序为:指数递减>双曲递减>调和递减

油田基础知识

1、地层静压全称为地层静止压力,也叫油层压力,是指油井在关井后,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时所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简称静压。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静压是衡量地层能量的标志。静压的变化与注入和采出油、气、水体积的大小有关。 2、原始地层压力:油层在未开采前,从探井中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3、静水柱压力:井口到油层中部的水柱压力。 4、压力系数: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之比。等于1时,属于正常地层压力;大于1时,称为高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为高压异常;小于1时,称为低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低压异常。主要是用它来判别地层压力是否异常的一个主要参数。但是有人说用1来做标准就笼统了,不同的区块有不同的常压值,一般油田都是0.8-1.2是正常值,小于则是低压区,大于则是高压区。它对钻井、修井、射孔等工程有重要作用,油层高压异常地层钻井修井过程中要加大压井液的密度,防井喷;低压异常地层钻井修井时,要相应降低压井液的密度,防止井漏,污染地层。地层压力系数也是确定开发层系的一个重要依据,相同压力体系的地层可以用同一套井网开发,不同压力体系的地层需要不同的井网进行开发,否则层间干扰太大,不能有效发挥地层产能,有时可能造成井下倒灌现象的发生。 5、原油体积系数:是指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汽体积比值 6、井筒储存效应与井筒储存系数:在油井测试过程中,由于井筒中的流体的可压缩性,关井后地层流体继续向井内聚集,开井后地层流体不能立刻流入井筒,这种现象称为井筒储存效应。描述这种现象大小的物理量为井筒储存系数,定义为与地层相通的井筒内流体体积的改变量与井底压力改变量的比值。 7、原油的体积系数:原油在地面的体积与地下体积的比值。 8、微电极电阻率微梯度电阻率与深浅双侧向电阻率的区别 (1)深、浅侧向分别测量原状地层、侵入带电阻率,因为存在裂缝时泥浆侵入对深、浅侧向的影响不同,用其幅度差判断裂缝:通常正差异一般为高角度缝,负差异为低角度缝,无幅度差就没缝或者是非渗透层; (2)微电极系测井测量得到微梯度、微电位电阻率,微梯度一般反映泥饼、微电位一般反映冲洗带,二者之差主要用来判断是否为渗透性地层,裂缝发育时地层渗透性较好,从道理上讲是可以用微电极反映出来的。但因为二者测量探测深度都非常浅,对裂缝不够敏感,用得少。 (3)如果地层基质物性较好,即使没有裂缝发育,同样会造成深浅侧向差异,因此反映裂缝并不准。通常常规测井曲线判断裂缝很难。

油藏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油藏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在自然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下,在油藏中驱油能量一般有:油藏中流体和岩石的弹性能、溶解于原油中的天然气膨胀能、边水和底水的压能和弹性能、气顶气的膨胀能和重力能 2、开发调整的主要类型有层系调整、井网调整、驱动方式调整、工作制度调整和采油工艺调整。 3、油藏动态分析方法一般分为历史拟合、动态预测、校正和完善三个阶段。 4、层系组合与井网部署是相互依存的,但两者各有侧重。层系划分主要解决纵向非均质性问题;井网部署则主要解决平面非均质性问题。 5、采用边缘注水方式时,注水井排一般与油水边界平行,能够受到注水井排有效影响的生产井排数一般不多于 3 。 6、产量递减的快慢取决于递减率、递减指数两个参数的大小。 7、在双重介质试井分析中,先后出现的两条直线斜率的关系是平行,两直线间的纵向截距差反映弹性储容比的大小。 8、动态分析方法计算的地质储量一般__<_(>、=或<)容积法确定的地质储量,因为它一般指__动用_储量。 9、在底水锥进中,锥体的上升速度取决于该点处的势梯度、垂向渗透率。 10、油藏的驱动方式可分为弹性驱动、溶解气驱、水压驱动、气压驱动和重力驱动 11、列举三种以三角形为基础的井网方式反七点(歪四点)、七点系统、交错排状系统 12、在应用渗流阻力法进行反七点面积注水开发指标计算时,见水前从注水井底到生产井底一般视为三个渗流阻力区;见水后从注水井底到生产井底一般视为二个渗流阻力区。 13、在递减指数相同的情况下,初始递减率越大,则产量递减越__快 _,在初始递减率相同的情况下,递减指数越大,则产量的递减速度越慢 _。 14、直线封闭断层附近一口生产井,在试井分析中先后出现两条直线,其中第二条直线的斜率是第一条直线斜率的2 倍。 15、油气藏储量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探明储量三级。 16、列举三种以正方形为基础的井网方式五点法、九点法、歪七点法。 17、注水方式分为边缘注水、切割注水和面积注水。 二、名词解释 1、单储系数:单位面积单位厚度油藏中的储量。 2、面积注水:是指将注水井和油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的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进 行注水和采油的系统。 3、含水上升率:单位时间内含水率上升的值或采出单位地质油藏含水率上升的值。 4、驱动指数:油藏中某一种驱油能量占总驱油能量的百分数。 5、流动系数:为地层渗透率乘以有效厚度,除以流体粘度。 6、采收率:油田报废时的累积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7、井网密度:单位面积油藏上的井数或单井控制的油藏面积。 8、采油速度:年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9、注水方式:注水井在油藏中所处的部位及注水井与生产井的排列关系 10、递减率:单位时间内产量的递减分数。 11、基础井网:以某一主要含油层为目标而首先设计的基本生产井和注水井,是开发区的第一套正式井网。

(建筑工程设计)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建筑工程设计)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日期:2008年3月2日 目录 第一章油藏地质评价 (1) 第二章储量计算与评价 (8) 第三章油气藏产能评价 (10) 第四章开发方案设计 (14) 第五章油气藏开发指标计算 (17) 第六章经济评价 (22) 第七章最佳方案确定 (25) 第八章方案实施要求 (25) 第一章油(气)藏地质评价 一个构造或地区在完钻第一口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即开始了油气藏评价阶段。油气藏评价,主要是根据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取芯资料、岩芯分析、流

体化验和试采等资料,对油气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识、评价和描述油藏,搞清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查明油气藏的储量规模;形成油气藏(井)的产能特征,初步研究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为科学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一、油气藏地质特征 利用Petrel软件对cugb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得出cugb油藏的三维地质构造图(见图1-1)。 图1-1 cugb油藏三维地质构造图 (一)构造特征 由图知:此构造模型为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为典型的背斜构造;在东南和西北方向分别被两条大断裂所断开,圈闭明显受断层控制,故构造命名为“断背斜构造”。 (1) 构造形态: 断背斜构造油藏,长轴长:4.5Km, 短轴长:2.0Km 比值:2.25:1,为短轴背斜。 (2) 圈闭研究: 闭合面积:4.07km,闭合幅度150m。 (3)断层研究: 两条断层,其中西北断层延伸4.89km,东南断层延伸2.836km。 (二) 油气层特征:

石大远程在线考试----《油藏工程》主观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试 《油藏工程》 学习中心:西安学习中心姓名:申世洲学号: 133096 关于课程考试违规作弊的说明 1、提交文件中涉嫌抄袭内容(包括抄袭网上、书籍、报刊杂志及其他已有论文),带有明显外校标记,不符合学院要求或学生本人情况,或存在查明出处的内容或其他可疑字样者,判为抄袭,成绩为“0”。 2、两人或两人以上答题内容或用语有50%以上相同者判为雷同,成绩为“0”。 3、所提交试卷或材料没有对老师题目进行作答或提交内容与该课程要求完全不相干者,认定为“白卷”或“错卷”,成绩为“0”。 一、题型: 简答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二、题目 1.简答题。请解释采出程度、递减率、注水方式、驱动指数、地质储量等名词的意思(10分) 答:①采出程度:某一时间段内的累积产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②递减率:油、气田开发一定时间后,产量将按照一定的规律递减,递减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产量递减的百分数。 ③注水方式:注水方式即是注采系统,其指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 ④驱动指数:某种驱油能量占总驱油能量的百分数。 ⑤地质储量:油藏未开发前油藏孔隙体积中所含油气的总和。 简述油田勘探开发的过程一般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以及常见的注水方式?(10分)(提示:参考课件第一章第一节和第四节) 答:①.油田勘探开发的过程一般划分预探,详探和全面开发三个阶

段。 ②.常见的注水方式有边缘注水、切割注水和面积注水三种方式。 2.简答题。试写出甲、乙型水驱特征曲线基本关系式(10分),并简述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10分)。(提示:参考课件第四章第二节) 答:①. 甲、乙型水驱特征曲线基本关系式 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基本关系式:lg(W P +C)=A+BN P 乙型水驱特征曲线基本关系式:lg(WOR)=A+BN P ②.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动态预测,预测累油、累水和水油比等; 2) 采收率标定,当含水率(水油比)为极限值时可计算N P ,从而计算最终采收率; 3) 判断措施效果,当水驱曲线变平缓时效果好,变陡时效果差。 2. 简答题。油田开发调整的主要方式有哪些?(10分)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主要有哪些?(10分)(提示:参考课件第一章第七节及第二章第五节) 答:①.油田开发调整的主要方式有层系调整、井网调整、驱动方式调整、工作制度调整和开采工艺调整。 ②.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主要有周期注水、改变液流方向、强化注采系统和变化井网、提液、补充点状和完善排状注水、调配堵水等。 4.案例分析题。某油田地质储量为N ,开发到T 0时刻,累计生产原油N P0,产量为Q 0,此时油田产量开始以初始递减率为D 0的指数递减规律递减,到T 1时刻产量递减到0.5Q 0,此后又按调和递减规律递减,求到T 2时刻油田的产量(10分)和采出程度(10分)(提示:参考课件第四章第三节) 答:T1时刻的累油量:0 000000125.0D Q D Q Q D Q Q N P =-=-=

石油个人实习总结

实习总结 本人从xxx年x月xx日任职于xxxxxxxxxxxxx。于xxx年x月,在单位领导的特意安排下,我来到xxxxxxxxxxxxxx实习。在来到开发室实习的第一天,我就能深刻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了关心和爱护的集体,xxxxxxxxxxx热情地给我介绍了xxxxx的基本情况,然后在xxxxxxxx办公室给我安排了座位,并专门安排师傅为我实习作指导。来到xxxxxxxx办公室,师傅们非常热情地与我交谈,关心我在xxx的生活,让我顿时感觉到开发室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大家庭。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在开发室的xxxx个月实习期即将结束,现对这段时间的实习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实习目的 实习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把学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的最好的锻炼机会,也是由大学生的角色向从业者角色转变的一个非常好的过渡阶段,更是大学生培养自身工作能力的磨刀石。作为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能否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好实习内容,培养好工作能力,显的尤为重要。 通过实习,熟悉油藏工程方案的主要内容,以及油藏动态分析方法,了解xxxxxxxxxx目前的主力油藏(xxxx油藏和xxxx油藏)的地质情况和开发现状;学习和掌握用于油藏方案设计和动态分析的相关软件,例如PEOffice、GeoMap、ResForm和Eclipse等。 二、实习内容 1、油藏工程方案的学习 通过参与xxxxxxxxxxxxx日常科研生产工作,并结合油藏工程原理及相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油藏工程关于井网井距、开发方式等相关内容。在xxxx的悉心指导下,结合xxxxxxxxxxxx油藏工程方案,采用经济极限法、采油速度法和注采平衡法等三种方法计算xxxx油藏的合理井网密度,由于不同的计算方法考虑的角度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导致计算结果有所差异,可综合考虑得到合理的井网密度。 在xxx油藏xxxxxx项目中,应用xxxx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和xxxx

油田开发中油藏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油田开发中油藏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油田开发中油藏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摘要:油藏工程技术是实现油气田开发方案的重要手段,是决定油田产量高低、采油速度快慢、最终采收率大小、经济效益的优劣等重要问题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5个阶段和各自的工艺技术状况,介绍了与我国油藏相适应的5套油藏工程技术方法,指出了采油工程技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油藏工程技术应用发展 油藏工程技术发展阶段 一、探索、试验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初) 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田获得解放,当时共有生产井48口,年产原油6. 9×104t,再加上延长15口井和独山子11口油井,全国年产原油总计7. 7×104t。1950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玉门油田被列为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一开始油井都靠天然能量开采,压力下降,油井停喷, 1953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编制了老君庙第一个顶部注气、边部注水的开发方案。为砂岩油藏配套开采上述技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成为全国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良好开端。 二、分层开采工艺配套技术发展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陆相砂岩油藏含油层系多、彼此差异大、互相干扰严重,针对这些特点,玉门局和克拉玛依油田对分层注水、分层多管开采进行了探索。60年代大庆油田根据砂岩油藏多层同时开采的特点,研究开发了一整套以分层注水为中心的采油工艺技术。 1、分层注水

大庆采用早期内部切割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采,采用笼统注水时因注入水沿高渗透层带突进,含水上升快,开采效果差,为此开展了同井分层注水技术。 2、分层采油 发挥低渗透层的潜力进行自喷井分采,可分单管封隔器、双管分采和油套管分采三种形式。 3、分层测试 研究发展了对自喷采油井产出剖面和注水井注入剖面进行分层测试、对有杆泵抽油井进行环空测试、油水界面测试及有杆泵井下诊断、无杆泵流压测试等技术。 4、分层改造 压裂酸化工艺是油田增产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多种油藏类型采油工艺技术(70年代到80年代) 1、复杂断块油藏采油工艺技术 根据复杂断块油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断层上下盘互相分隔构成独立的开发单元等特点,采用滚动勘探开发方法,注水及油层改造因地制宜,达到少井多产,稀井高产,形成了复杂断块配套的工艺技术。 2、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开采技术 潜山油藏以任丘油田为代表,与砂岩油藏完全不同,油气储存在孔隙、裂缝和溶洞中,下部由地层水衬托,成为底水块状油藏。以任丘奥陶系、震旦系油藏为主,初产高、递减快,油田开采中形成了碳酸盐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doc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日期:2008年3月2日

目录 第一章油藏地质评价 (1) 第二章储量计算与评价 (8) 第三章油气藏产能评价 (10) 第四章开发方案设计 (14) 第五章油气藏开发指标计算 (17) 第六章经济评价 (22) 第七章最佳方案确定 (25) 第八章方案实施要求 (25)

第一章油(气)藏地质评价 一个构造或地区在完钻第一口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即开始了油气藏评价阶段。油气藏评价,主要是根据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取芯资料、岩芯分析、流体化验和试采等资料,对油气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识、评价和描述油藏,搞清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查明油气藏的储量规模;形成油气藏(井)的产能特征,初步研究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为科学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一、油气藏地质特征 利用Petrel软件对cugb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得出cugb油藏的三维地质构造图(见图1-1)。 图1-1 cugb油藏三维地质构造图 (一)构造特征 由图知:此构造模型为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为典型的背斜构造;在东南和西北方向分别被两条大断裂所断开,圈闭明显受断层控制,故构造命名为“断背斜构造”。 (1) 构造形态: 断背斜构造油藏,长轴长:4.5Km, 短轴长:2.0Km 比值:2.25:1,为短轴背斜。 (2) 圈闭研究: 闭合面积:4.07km2,闭合幅度150m。

(3)断层研究: 两条断层,其中西北断层延伸4.89km ,东南断层延伸2.836km 。 (二) 油气层特征: 油水界面判定: C3 井4930-4940m 段电阻率为低值0.6,小于C1 井4835-4875m 、C2 井4810-4850m 、C 3井4900-4930m 三井段高值3.8,故为水层,以上3段为油层。 深度校正: 平台高出地面6m ,地面海拔94m ,故油水界面在构造图上实际对应的等深线为4930-(6+94)=4830.0m 由C 1、C 2、C 3井的测井解释数据可知本设计研究中只有一个油层,没有隔层(见图1-2)。 图1-2 CUGB 油藏构造图 (三) 储层岩石物性特征分析 表1-1 储层物性参数表 〈1〉岩石矿物分析:由C 1井中的50块样品,C 2中的60块样品,C 3井的70块样品的分析结果:石英76%,长石4%,岩屑20%(其中泥质5%,灰质7%)。可推断该层段岩石为:岩屑质石英砂岩。 水 水 C1 C2 C3 40m 40m 30m 油 -4810m -4900m -4835m

油藏工程师述职报告

油藏工程师述职报告 篇一:油藏中级职称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上午好! 我叫xx,xxxx年7月毕业于xx大学石油工程专业,xxxx 年获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自xxxx年到目前一直担任采油xx队地质技术员,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和工作能力。先后被评为优秀“科技增油先锋”、“三八红旗手”,获得采油厂科技论文、合理化建议、单井优秀方案等多个奖项。现将近几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精雕细刻,点滴挖潜,实现了开发的优质高效。 完成原油生产任务,实现所辖区的油水井的最大生产能力,是我们地质技术员的主要工作。在工作中始终遵循“挖潜无止境,吨也是油”的开发管理理念,努力改善开发效果,让每口井达到最大最合理的生产能力。对于所管辖注聚区井实施产量分级管理、分类预警模式,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治理措施,细化节点管理,有效控制了该区块递减,延长了见效高峰期,见效高峰期累计xx个月。对于后续水驱,精细注采管理,油井调整防砂结构实现有效提液,水井细分注入强化有效注水,加大注采调配力度,使转后续水区的自然递减

控制在计划范围之类。从而实现了xxxx年到xxxx年连续x 年完成原油生产任务。 2、精益求精,强基固本,实现了管理的提速增效 老油田的开发潜力,不仅体现在资源和技术上,更为重要的是管理的精益求精和精细深化。由于产量资源接替不足,我提出了资料录取的“精、准、细、严”的要求,完善了本队班组油水井分析制度的建立,每月组织队上进行简单的油水井分析,实现人人懂分析,人人会分析,营造了良好的上产氛围。同时加强产量监控,坚持一日一分析、三日一检查、五日一诊断,做到问题有发现、问题有对策、问题有解决,对问题井一追到底,不达目标不放过,保障产量的平稳运行。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技术领域延伸方面还存在不足,理论水平与实际工作结合的还不够紧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改进工作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力争把工作干得更好。 以上是我的述职报告,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篇二:采油工程师述职报告(共6篇) 精选范文:采油工程师述职报告(共6篇)我叫xxx,xx 年出生于xx,xx学历,中共党员,采油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勤勤恳恳、踏实努力地干好本职工作。1981年7月

油藏工程基础知识

1 单储系数:单位面积单位厚度油藏中的储量。 2 面积注水:是指将注水井和油井按一定的几形状和密度均匀的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进行注水和采油的系统 3 井网密度:单位面积油藏上的井数或单井控制的油藏面积。 4 注水式(开采式):注水井在油藏中所处的部位及注水井与生产井的排列关系。 5 油藏的压力系统:对于每口探井和评价井,准确确定该井的原始地层压力,绘制压力与埋深的关系图。 6 油藏的温度系统:指由不同探井所测静温与相应埋深的关系图,也可称静温梯度图。 7 重力驱:靠原油自身的重力驱油至井的驱动。 8 储量丰度:单位面积控制的地质储量。 9储采比(储量寿命):某年度的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量的比值。 10 原油最终采收率:指油田废弃时采出的累积总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11 采出程度:到计算时间为止所采出的总采油量和地质储量的比值。 12 采油速度:指油田或气田年产量和地质储量的比值。 13划分开发层系:把储层和流体特征相近的含油小层组合在一起,与其它层分开,用单独一套井网进行开发。 14 边缘注水:指注水井按一定的规则分布在油水边界附近进行注水的一种布井形式。 15 点状注水:是指注水井零星地分布在开发区,常作为其它注水式的一种补充形式。 16 驱动指数:油藏中某一种驱油能量占总驱油能量的百分数。 17 流动系数:为地层渗透率乘以有效厚度,除以流体粘度。 18 采收率:油田报废时的累积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19 含水上升率:单位时间含水率上升的值或采出单位地质油藏含水率上升的值。 20 基础井网:以某一主要含油层为目标而首先设计的基本生产井和注水井,是开发区的第一套正式井网。 21 详探阶段的任务:1、以含油层系为基础的地质研究2、储层特征及储层流体物性3、储量估算-油田建设规模4、天然能量评价-天然能量的利用、转注时机5、生产能力(含吸水能力)-井数、井网 22 生产试验区的主要任务:1、详细解剖储油层情况;2、研究井网;3、研究生产动态;4、研究采油工艺、集输工艺、油层改造措施。 23 油田开发案编制步骤1.油藏描述2.油藏工程研究3.采油工程研究4.油田地面工程研究5.油田开发案的经济评价6.油田开发案的综合评价与优选 24 油田开发案编制容:1油田地质情况2流体物性3储量计算(指开发储量及其核实情况)4油田开发原则5油藏驱动类型6油藏温度压力系统7开发层系、井网、开采式、注采系统8钻井工程和完井法9采油工艺技术10油气水的地面集输和处理11开采指标12经济分析13实施要求。 25 弹性驱开采特征:油藏压力不断降低,日产油量不断降低,瞬时生产气油比不变,一般处于无水采油期,变化很小. 26 溶解气驱开采特征:油藏压力不断降低,日产油量不断降低,瞬时生产气油比变化剧烈,一般处于无水采油期,变化很小. 27 刚性水驱生产特点:油藏在生产过程中油层压力不变,井底流压不变,压降越大,采油量越大,压降不变,采液量不变;油井见水后产油量急剧下降;生产气油比始终不变(开采过程中气全部呈溶解状态)

油藏工程试题(后附答案)

油藏工程复习题(后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16分,每个2分) 1、采出程度:某时刻的累积产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2、递减率:单位时间内的产率变化率。 3、注水方式:注水井在油藏中所处的部位以及注水井和油井之间的排列关系。 4、驱动指数:某种驱动能量占总驱动能量的百分数 5、弹性产率:单位压降下依靠油藏中的弹性采出液的地下体积。 6、地质储量: 油藏未开发前油藏孔隙体积中所含油气的总和。 7、含水上升率:单位采出程度下的含水变化量。 8、驱油效率:注入水或者溶剂波及到的孔隙体积中采出的油量与被注水波及到的地质储量之比。 二、填空题(20分,每题2分) 1.油田勘探开发的过程一般可以划分、和三个阶段。2.常见的注水方式有、、。 3.当封闭油藏系统中一口井压力传播到边界,渗流达到拟稳态时,井底压力和成直线关系,一般根据此关系可求得。 4.油田开发调整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 、。 5.油藏中常见的天然能量有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动态分析方法计算的地质储量一般容积法确定的地质储量,因为它一般指储量。 7.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 。 8.试井中探边Y函数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 。9.双重介质油藏中流体的流动阶段可分为、、 。 10.水侵系数的含义是。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弹性产率 2. 底水锥进 3. 驱动指数 4. 单储系数 5. 面积波及系数 三、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叙述MBH 法求取平均地层压力的方法与步骤。 2. 试写出甲、乙型水驱特征曲线基本关系式,并简述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3. 试绘图并说明溶解气驱油藏开采特征。 4. 试分析常规试井分析方法早期、晚期资料偏离直线段的原因。 5. 试画出反五点、反七点、反九点的井网示意图,并写出各井网的油水井数比。 四、应用题(共40分) 1.推导天然水驱油藏物质平衡方程(油藏压力高于泡点压力)及驱动指数表达式。(8分) 2.一维油水两相非活塞式水驱油,当出水端含水饱和度为we S (wf we S S )时,利用图解法确定此时油层内平均含水饱和度w S ,并用公式表示此时油藏的采出程度。(岩石孔隙体积为p V ,束缚水饱和度为wc S )。(8分) 3.某油田地质储量为N ,开发到T 0时刻,累计生产原油N P0,产量为Q 0,此时油田产量开始以初始递减率为D 0的指数递减规律递减,到T 1时刻产量递减到0.5Q 0,此后又按调和递减规律递减,求到 T 2时刻油田的产量和采出程度。(12 分)

油藏工程答案(A卷)

B 卷第 1 页 共 3 页 2006─2007 学年 第二学期 《油藏工程》课程考试试卷(A 卷) 注意:1、本试卷共 2 页 2、考试形式: 一纸开卷 3、考试时间: 120分钟 4、适用专业: 石油工程 5、班级、学号、姓名必须写在指定地方 1 水驱特征曲线 累积产水和累积产油在半对数坐标下,所表示的线形关系曲线 (3分) 2 递减率 单位时间的产量变化率 (3分) 3 注采比 单位时间注入的水量与采出液量的地下体积的比值 (3分) 4 井网密度 单位面积上的油水井数 (3分) 5 驱动方式 油层在开采过程中依靠哪种能量来驱油 (3分) 6面积注水 把注水井和生产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 (3分) 二、问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油田开发方针的制定应考虑哪几个方面的关系? 答:编制油田开发方针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采油速度,以什么样的速度进行开发; ②油田地下能量的利用和补充; ③油田最终采收率的大小; (3分) ④油田稳产年限; ⑤油田开发经济效果; ⑥各类工艺技术水平; (6分) ⑦对环境的影响。以上几个因素往往是相互依赖和相互矛盾的,在编制开发方针时应统筹兼顾,全面考虑。 2 切割注水的适用条件及特点是什么? 答:条件有三:①油层大面积稳定分布,注水井排上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切割水线②保证 一个切割区内布置的生产井与生产井都有着较好的联通性③油层具有一定的流动系数,(3分) 特点 ①可根据油田地质的特征,选择井排形式,最佳方向及切割距;② 可根据开发间得到的详细地质构造质料,修改所采用的注水方式; ③可优先开采高产地带,使产量很快达到设计水平;④在油层渗透性有方向性时,用切割井网控制注入水的流向,可得到较好的开发效果;⑤切割区内的油井普遍受到水驱的效果。 (6分) 3 简述影响井网密度的因素. 答:影响井网密度的因素如下: ① 非均质性, ② 油层深度, (2分) ③黏度的变化, ④是否强化注水, (4 分) ⑤ 渗透率 ( 6分) 4 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地质因素:①天然能量的类型和大小;②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③油气藏地质构造形态。 (2分) (二) 油田开发和开采工艺技术对采收率的影响: ①油气藏层系的划分;②布井方式和井网密度的选择;③油井工作制度的选择和油藏压力的保持程度;④完井方法和开采方式;⑤增产措施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效果;⑥提高采收率的二次、三次采油方式的应用规模和效果。 ( 6分) 5 简述溶解气驱油藏的开发特征? 答: (1)地层压力随时间增长而较快减少; (2分)

石油工程概论心得

石油工程基础学习心得 班级:应化11102班 姓名:张炳杰 班级序号:31

在选课时,当我看到石油工程这几个字时,在想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作为应化的学生,与油田挂钩的专业,这是必不可少的必备知识!在绪论部分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目前我国的石油工程的发展情况,分别从钻井和采油两个方面来阐述早期的钻井与采油技术到目前的三采所具备的钻井与采油技术,让我们了解到石油工程的发展历史。此外还联系到我院的与油田合作情况,为我们作了详细阐述,同时作为一名应化的学生,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现在石油的开采的难度越发的困难,对与其相关的专业的挑战也越发多。顾名思义,石油工程即为主要为开采具有工业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提供技术基础。石油工程学本身具有广泛的基础,充分吸收了工程学、地质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和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其主要内容是石油工程领域覆盖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三个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工程领域,也就是覆盖了石油开发生产的全过程,并交叉涉及到油气勘探的一些基本内容。 一.石油资源及我国石油现状: 石油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能源物资,对于石油的形成,众说纷纭。主要两种不同的学说即有机与无机生成,大部分专家认同有机生成学说。认为:古代生物的遗骸在浅海、海湾、内陆湖泊等地沉积下来,并被新的沉积物迅速埋藏起来,使这些有机物不被氧化而保存下来。随着上部沉积物的不断增厚,温度和压力的升高,有机物便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和特殊的环境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最后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首先接触到的是油藏工程,说到油藏就要谈到油

气藏。油气藏:石油工程的直接对象(或目的层)是油气的储集地,即油气藏。它通常被定义为: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体。油气在具体孔隙(裂缝)性和渗透性,并为同一动力学系统的最简单的岩层中聚集就形成了油气藏。条件是:有一定数量的运移着的油气、有遮挡物(不渗透性岩层)的作用,阻止了它们继续运移,而在具有孔隙性(裂缝性)地层(又叫储集层)聚集起来。油藏主要是液态碳氢化合物,气藏主要是气态碳氢化合物。一个油田可以是一个油、气藏,也可以是包括多个油、气藏。结合作业现场对于身处地层的原油需要了解其处于地层中的原油的物性,地层油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并溶解有大量的天然气,其物性与地面原油有很大的差别,如粘度、密度和压缩系数等。在油藏开采过程中,随压力、温度的降低以及油中溶解气的不断释出,地层油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渗油计算及开采工艺设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一直是全球消费极高的能源。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多,已成为世界上石油须有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每年需求增长的单一最大推动者,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占到全国原油消费的9.7%。在全球能源供应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和有限的国内生产,使得我国石油供形势严重依赖进口。 我国石油供求关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石油消费快速增长。我国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家,保持石油需求年增长约5.8%的趋势。二是国内石油产出有限、增速缓慢。近十年来,国内的石油

油藏工程在线考试

课程编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核《油藏工程》 一、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油田开发的程序。 1、合理的油田开发程序就就是正确的处理好认识油田与开发油田的矛盾,把勘探与开发油田的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分阶段、有步骤的开发油田。其开发程序为: (1)在以见油的构造与构造带上,根据构造形态合理布置探井,迅速控制含有面积。 (2)在以控制含有面积内打一批资料井,全面了解油层的物理性质在纵向与横向的变化情 况。 (3)采用分区分层的试油试采方法,求得油层生产能力的参数。 (4)在以控制含有面积内开辟生产试验区。 (5)根据岩心、测井与试油试采等进行综合的研究,做出油层分层对比图、构造图与断层 分布图,确定油层类型,然后做出油田开发设计。 (6)根据最可靠最稳定的油层钻一套基础井网。 (7)在生产井与注水井投产后收集实际的产量与压力资料进行研究,修改原来的设计指标,定出具体的各开发时期的配产配注方案。 2、井网密度对开发效果的好坏起决定性的作用,对非均质油层稀井网将使储量损失增加,这可在剩余油饱与度高的部分钻加密井,改善开发效果⑤对均质油藏,井网密度的影响就是不大。 (2) 布置井网时应满足的条件: ①能提供所需要的采油能力 ②提供足够的注水速度,以确保所需要的采油能力③以最小的产水量达到最大的采收率 ④设法利用油藏的非均质性的差异、地层裂缝、倾角等方面的因素⑤能适合现有的井网,打最少的新井与邻近各区的注水方案相协调。 3.解释常规试井分析方法早期、晚期资料偏离直线段的各种原因。 (1)早期段:主要反映井筒或近井地层影响 ①井筒储存效应,井筒储存流体或续流对井底压力的影响,主要就是由地面开关井造成的; ②表皮效应,钻井与完井过程中,由于泥浆渗入,黏土分散,泥饼及水泥的存在,以及地 层部分打开,射孔不足,孔眼堵塞等,使井筒附近地层中存在污染带,造成井筒附近地层渗透率下降,在渗流过程中存在附加的压力降。 (2)晚期段:外边界作用阶段 ①如果为无限大油藏,径向流动阶段一直延续下去。②若有封闭边界: A、过渡段,径向流动阶段到边界影响的阶段; B、拟稳态流动阶段,主要反映封闭边界的影响。 C、拟稳态流动阶段:任意时刻地层内压力下降速度相等; ③若有定压边界: A、过渡段,径向流动阶段到边界影响的阶段; B、稳定流动阶段,主要反映定压边界的影响。稳态流动阶段:地层内压力不随时间变化; 4.简述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 (1) 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以保证各油层对注水方式与井网具有共同 的适应性,减少开采过程中的层间矛盾。 (2) 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以保证油田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并具有 较长的稳产时间与达到较好的经济指标。 (3)各开发层系间必须具有良好的隔层,以便在注水开发的条件下,层系间能严格的分开, 确保层系间不发生串通与干扰。

油气集输知识总结

绪论 1、油田集输系统的功能:将分散在油田各处的油井产物加以收集;分离成原油、伴生天然气和采出水;进行必要的净化、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油田商品(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和天然汽油)以及这些商品的储存和外输;同时油气集输系统还为油藏工程提供分析油藏动态的基础信息,使油藏工作者能加深对油藏的认识。 2、油气集输的流程和分类: a从油井到集中处理站的流程称集油流程;从集中处理站到矿场油库的流程称输油流程。 b国内外的集油流程大体为三大类:产量特高的油井、计量站集油流程、多井串联集油流程。 c我国石油界常按流程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命名集油流程,具体有: 按集油加热方式分为:不加热集油流程、井场加热流程、热水伴热流程、蒸气伴热流程、掺热水集油流程、掺热油集油流程、掺蒸气集油流程。 按集油管网的形态分为:树枝状集油流程、辐射状集油流程、环状集油流程、多井串联集油流程。 按集油系统的布站级数:流程内只有集中处理站的称为一级布站;有计量站和集中处理站的称为二级布站;三级布站有计量站、转接站、集中处理站。 按流程的密闭性分为:开式集油流程和密闭集油流程。 3、气田集气系统与油田集输系统不同的是:a气藏压力一般较高;b从气藏至用户,气体处在同一高压、密闭的水力系统内,集气、加工、净化、输气、用气等环节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c集气系统内会形成固态水合物堵塞管线和设备,因此防止水合物形成是集气系统的重要工作;d 气田气与油田伴生气组成不同。 第二章 1、平衡常数K:它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气液两相平衡时,物系中组分i在气相与液相中浓度之比。平衡常数K可作为组分挥发性强弱的衡量标准。K i=y i/x i 2、蒸馏:使多组分混合物原料发生部分汽化或部分冷凝的相变,气相内浓集了原料中的易挥发组分,而液相内浓集了原料中的难挥发组分,使原料按挥发度不同实施一定程度的分离,这一工艺称蒸馏。 蒸馏共有三种方式:闪蒸、简单蒸馏、精馏。 3、闪蒸:原料以某种方式被加热和或减压至部分汽化,进入容器空间内,在一定压力、温度下,气液两相迅即分离,得到气液相产物,称为闪蒸。 4、精馏:精馏是使液体混合物依据各组分挥发度不同而达到较完善分离,产品收率较高的一种蒸馏操作。 5、气液相平衡状态: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组成一定的物系,当气液两相接触时,相间将发生物质交换,直至各相的性质(如温度、压力和气、液相组成等)不再变化为止。达到这种状态时,称该物系处于气液相平衡状态。 6、原油的分类: a按组成分类:烷烃>75%为石蜡基,环烷烃>75%为环烷基,芳香烃>50%为芳香基,沥青质>50%为沥青基。b按气油比分类可将油气井井流分为:死油、黑油、挥发性原油、凝析气、湿气、干气。 c按硫含量分类:把硫含量高的原油称为酸性原油。 d按收缩性分类:低收缩原油、高收缩原油。 e按相对密度和粘度分类:普通原油、重质原油、特重质原油、天然沥青。f我国原油分类,按关键馏分分类:以常压沸点250-275℃和395-425℃两个关键馏分油的密度来划分原油级别。 7、天然气的分类:天然气包括:气藏气、凝析气藏气、油藏伴生气。 a按相特性分类:干气、湿气、凝析气、伴生气。 b按酸气含量分类:H2S>1%或CO2>2%的天然气称为酸性天然气,否则称为“甜”性天然气。 c按液烃含量分类:贫气、富气、极富气。第三章 1、混输管路:用一条管路输送一口 或多口油气井所产产物的管路,只要 管路内存在气液两相,都称为油气混 输管路。 2、流动密度:单位时间内流过管截 面的两相混合物的质量和体积之比。 意义:流动密度常用来计算气液混合 物沿管路流动时的摩阻损失。 3、真实密度:在ΔL长度管段内气液 混合物质量与其体积之比。意义:真 实密度用于计算由于管路高程变化 引起的附加压力损失。 4、按管路工作的范围和性质,集输 管路可分为:出油管,采气管,集油、 集气管,输油、输气管。 5、折算系数:在气液两相混输管路 摩擦压降的计算中,常使用折算系数 把两相流动的压降梯度与单相流动 的压降梯度相关联。 6、Alves将两相流的流型分为:气泡 流、气团流、分层流、波浪流、段塞 流、环状流、弥散流。 Taitel和Dukler根据气液界面的结 构特征和管壁压力波动的功率频谱 密度记录图的特征,将气液两相流动 分成三种基本流型:分离流、间歇流、 分散流。 7、测定流型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类:a 目测法,包括肉眼观察、高速摄影; b测定某一参数的波动量并与流型建 立某种联系,例如测量压力波动、探 针与管壁间导电率波动、x射线被管 内流体吸收量的波动等;c由辐射射 线的吸收量确定气液混合物的密度 和流型,如x射线照相、多束γ射线 密度计等。 8、与气液单相管路相比,油气或油 气水多相流管路计算特点:a流型变 化多;b存在相同能量消耗;c存在 相间传质;d流动不稳定;e非牛顿 流体和水合物,在油田的多相流管路 内,油水混合物为非牛顿流体,其表 观粘度随剪切历史和剪切强度而变。 在气田的多相流管路内,在高压、低 温条件下管路内可能形成固态水合 物。 9、段塞流可分为三类:水动力段塞 流、地形起伏诱发段塞流、强烈段塞 流。 10、强烈段塞流一个周期内的四个过 程:立管底部堵塞、立管排液、液塞 加速、立管排气(看书P201,有可 能展开考简答题)。 强烈段塞流的抑制:强烈段塞流的抑 制就是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即破坏出 油管的气液分层流动并防止立管底 部被液体堵塞。其方法较多,基本上 从设计和增加附加设备两方面解决。 例如:a减小立管直径,增加出油管 压力和立管内的气液流速;b立管底 部注气,减小立管内气液混合物柱的 静压,使气体带液能力增强;c采用 海底气液分离器或海底液塞捕集器; d在海底或平台利用多相泵增压;e 立管顶部节流。 11、清管的目的:a定期清管是提高 管路输送效率的有效措施b在管路竣 工阶段,可清除管内杂质c可为管路 内壁涂敷树脂类防腐层d对湿天然气 管路,投产前需用清管器和干燥剂对 管路进行干燥,防止残留水与天然气 生成水合物。 12、管路干燥的方法:a用液氨干燥 管路;b用露点-60℃的、极干燥的空 气推动清管器;c用甲醇吸收管内水 分。 13、多相泵的优点:a减少边缘井井 口回压,增加油井产量,延长油井寿 命;b对于产量和储量不大的边缘油 田,能降低生产成本,使边缘油田得 以经济开采;c与常规流程相比,采 用多相泵的占地面积小、生产流程简 单、流程的密闭性好。 14、对多相泵的要求:a能适应气液 体积流量和气液比大幅变化的能力; b有较强的抗磨、抗蚀能力;c能适 应不同环境的要求。 第四章 1、分离器按功能可分为:油气两相 分离器、油气水三相分离器、计量分 离器、生产分离器;从高气液比流体 中分离出夹带油滴的涤气器;用于分 离从高压降为低压时,液体及其释放 气体的闪蒸罐;用于高气液比管线分 离气体和游离液体的分液器等。 2、立式、卧式分离器优缺点比较:a 在立式分离器重力沉降和集液区内, 分散相运动方向与连续相运动方向 相反,而在卧式分离器内,两者相互 垂直。显然,卧式分离器的气液机械 分离性能优于立式;b在卧式分离器 内,气液界面面积大,有利于分离器 内气液达到相平衡,即在相同气液处 理量下,卧式分离器尺寸较小,制造 成本较低;c卧式分离器有较大的集 液区体积,适合处理发泡原油和伴生 气的分离以及油气水三相分离;d来 液流量变化时,卧式分离器的液位变 化较小,缓冲能力较强,能向下游设 备提供较稳定的流量;e卧式分离器 还有易于安装、检查、保养,易于制 成橇装装置等优点;f立式分离器适 合于处理含固态杂质较多的油气混 合物,可以在底部设置排污口定期排 污;g立式分离器占地面积小,这对 海洋采油、采气至关重要;h立式分 离器液位控制灵敏;i对于普通油气 分离,特别是可能存在乳状液、泡沫 或用于高气油比油气混合物时,卧式 分离器较经济;在气油比很高和气体 流量较小时(如涤气器),常采用立 式分离器。 3、立式分离器中,油滴能沉降的必 要条件:油滴的沉降速度v d必须等于 或大于气体在流通截面上的平均流 速v g,即v d≥v g。 在卧式分离器中,油滴能沉降至集液 区的必要条件:油滴沉降至气液界面 所需的时间应小于或等于油滴随气 体流过重力沉降区所需时间。 4、分离器基本组成:入口分流器, 重力沉降区,集液区,捕雾器,压力、 液位控制,安全防护部件。 5、对分离器的质量要求:原油脱气 程度、天然气通过分离器后的质量增 加百分数、气体带液率k o 、液体带气 率k g、气体和原油在分离器内必需的 停留时间、气体的允许流速。 6、经重力沉降后,气体内所携带的 油滴粒径应小于150~500μm,常用捕 雾器以碰撞和聚结原理从气流中分 离这种小油滴,捕雾器中分出的液珠 直径应小于100μm。捕雾器可分为: 折板式捕雾器、丝网式捕雾器、填料 式捕雾器、离心式捕雾器。 7、发泡原油:有些原油所含气泡上 升至油气界面后并不立即破裂,在气 泡消失前有一段寿命,使许多气泡聚 集在油面上形成泡沫层,泡沫层的体 积甚至可占分离器容积的一半,具有 这种性质的原油称发泡原油。 原油发泡危害:a液位控制困难;b 减小了重力沉降和集液区的有效体 积,使油气分离工况恶化;c气体中 带油量和原油中带气量增多。 原因:由于原油内存在许多天然表面 活性剂,如胶质、沥青质、蜡、微小 固体杂质等,分散在原油内的这些天 然表面活性剂会浓集于原油表层内, 降低了原油的表面能,因而气泡不易 破裂、形成较稳定的泡沫层。 抑制措施:a降低分离器上游油气混 合物的流速,以降低油气流动中所受 的剪切力;b分离器采用的入口分流 器应能避免流体发生剧烈湍流,减小 入口分离器压降避免析出较多的溶 解气;c增大分离器集液区体积,使 原油在分离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 使泡沫破灭;d使用消泡剂;e提高 油气混合物分离温度。 8、分离器内部构件:入口分流器(功 能:a减小流体动量,有效地进行气 液初步分离;b尽量使分出的气液在 各自的流道内分布均匀;c防止分出 液体的破碎和液体的再携带)、防涡 器(防止漩涡产生)、防波板(阻止 液面波浪的传播)、消泡板(使气泡 聚结、破灭)。分离器各种内部构件 作用:强化油气平衡分离和机械分离 作用,减小分离器外形尺寸。 9、分离方式:一级分离、连续分离、 多级分离。 一次分离:一次分离是指混合物的气 液两相在保持接触条件下逐渐降低 压力,最后流入常压储罐,在罐内实 行气液分离。 连续分离:随油气混合物在管路内压 力的降低,不断的将析出的平衡气排 出,直至压力降为常压,平衡气亦最 终排除干净,剩下的液相进入储罐。 多级分离:指油气两相保持接触条件 下,压力降至某一数值时,把压降过 程中析出的气体排出;脱除气体的原 油继续沿管路流动,压力降到另一较 低值时,把该段降压过程中从油中析 出的气体排出,如此反复,直至系统 的压力降为常压,产品进入储罐为 止。每排一次气,作为一级;排几次 气,称为几级分离。 多级分离的优点:a多级分离所得的 储罐原油收率高,密度小,组成合理; b多级分离所得储罐原油中C1含量 少,蒸汽压低,蒸发损失少;c多级 分离所得天然气数量少,重组分在气 体中的比例少;d多级分离能充分利 用地层能量、减少输气成本。 10、液体再携带是气液分离的逆过 程,即已得到分离的液体再次被气体 卷起成油雾,随气体流出分离器。 非发泡原油在分离器内停留时间为 1-3min,发泡原油5-20min。 11、★用分子运动学理论来解释多级 分离为什么会获得较多的液体量,而 且液体相组合较合理? 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本来应处 于液态的分子量较大的烃类,在多元 物系中所以能有分子进入气相,以及 在纯态时呈气态的烃类在多元物系 中所以能部分存在于液相中,其原因 是:在多元物系中,运动速度较高的 轻组分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与速度低 的重组分分子相撞击,使前者失去原 本可以使其进入气相的能量,而后者 获得能量进入气相,这种现象称为携 带作用。平衡物系压力较高时,分子 间距小、分子间引力大,分子需具备 较大能量才能进入气相。能量低的重 组分分子进入气相更困难,所以平衡 物系内气相数量较少,重组分在气相 中的浓度也较低。气体排出愈及时, 以后携带蒸发的机率愈少。由此可以 得出如下结论:连续分离所得的液体 量最多,一次平衡分离所得的液量最 少,多级分离居中。 第五章 1、原油处理是指对原油脱水、脱盐、 脱除泥砂等机械杂质。 2、原油处理的目的:a满足对商品原 油水含量、盐含量的行业或国家标 准;b商品原油交易时要扣除原油水 含量,原油密度则按含水原油密度 计;c从井口到矿场油库,原油在收 集、矿场加工、储存过程中,不时需 要加热升温,原油含水增大了燃料消 耗,占用了部分集油、加热、加工资 源,增加了原油生产成本;d原油含 水增加了原油粘度和管输费用;e原 油内的含盐水常引起金属管路和运 输设备的结垢与腐蚀,泥砂等固体杂 质使泵、管路和其他设备产生激烈的 机械磨损,降低管路和设备的使用寿 命;f影响炼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3、原油中水存在的形式:原油中所 含的水分,有的在常温下用静止沉降 法短时间内就能从油中分离出来,这 类水称为游离水;有的则很难用沉降 法从油中分离出来,这类水称为乳化 水,它与原油的混合物称为油水乳状 液,或原油乳状液。 4、形成乳状液的三个条件:a系统中 必须存在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或微量 相溶)的液体;b有强烈的搅动,使 一种液体破碎成微小的液滴分散于 另一种液体中;c要有乳化剂的存在, 使分散的微小液滴能稳定地存在于 另一种液体中。 5、形成乳状液的因素:a原油中含水 并有足够数量的天然乳化剂是生成 原油乳状液的内在因素b在石油生产 中还常使用缓蚀剂、杀菌剂、润湿剂 和强化采油的各种化学剂等都是促 使生成乳状液的乳化剂;c各种强化 采油方法都会促使生成稳定的原油 乳状液,如油层压裂、酸化、修井等 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剂常产生特别稳 定的乳状液;d井筒和地面集输系统 内的压力骤降、伴生气析出、泵对油 水增压、清管、油气混输等都会强烈 搅拌油和水,促使乳状液的形成和稳 定。 6、乳状液预防的方法:a尽量减少对 油水混合物的剪切和搅拌;b尽早脱 水。 7、乳状液稳定性是指乳状液抗油水 分层的能力。 试述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任选5个)? a分散相粒径。分散相粒径愈小,愈 均匀,乳状液愈稳定;b外相原油粘 度。在同样剪切条件下,外相原油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