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现代文学史 笔记

现代文学史 笔记

现代文学史 笔记
现代文学史 笔记

新时期初期文艺复苏

(一)80年代文艺的生态环境

·文革结束

·拨乱反正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发展经济

·艺术民主的提出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二)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号前后,人民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伤痕文学的发端)(三)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四)文艺观念的论争

1、文艺与政治观念的论争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3、关于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

80年代前期的文艺思潮

(一)文学取得了与社会现实生活同步的发展

1、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11月)标志着“伤痕文学”的出现。

2、反思文学。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3、付出的诗人的创作。作品:艾青《化石》公刘《沉思》

4、改革文学

(二)文学论争

1、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一)新的审美建构,具有新的审美独立性。

(二)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三)文学论争

1、寻根文学。文化意识的勃动。

汪曾祺《受戒》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陆文夫《美食家》邓友梅《那五》

2、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安忆《三恋》莫言《红高粱》

刘恒《伏羲伏羲》

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1)先锋小说。(强调先写什么,重点些什么)

莫言《透明的胡萝卜》、《红高粱》格非《褐色鸟群》

马原《甘底斯的诱惑》残雪《山上的小屋》余华《四月三日事件》

(2)新写实小说。——还原生活本身,追求客观冷静叙述。

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

刘恒《狗日的粮食》刘震云《一地鸡毛》

4、文学主体性的讨论(P147)

5、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80年代小说

一、伤痕文学

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韩少功《月兰》古华《芙蓉镇》

张贤亮(p175)

(1)(1936—),江苏胎县人,生于南京。

(2)作品: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

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孙子》《绿化树》《浪漫的黑夜》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无法苏醒》《习惯死亡》

(3)张贤亮小说的题材

1、取材于自身经历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反映和省思。

2、写农民的命运和际遇,探究人性和人心,但也因大胆的性行为而引起过争议。《邢老汉与狗》

伤痕文学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1、精神意识的荒芜和畸形

2、心灵情感的压抑和残缺

3、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二、反思文学

1979年2月,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产生的初步标志。

1、反思文学内容

(1)建国以来的各种运动和“左倾”思潮对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古华《芙蓉镇》)

(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精神上的烙印。(《五个女人一条绳子》)

(3)对党和人民关系的省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王蒙《蝴蝶》)

(4)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及国民性的分析和针砭。(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2、代表作品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刘真《黑暗》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古华《芙蓉镇》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挣不断的红丝线》路遥《人生》

叶文玲《心香》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月食》王蒙《蝴蝶》

张贤亮作品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抗抗《北极光》

3、反思文学概述

历史反思;现实反思;生命反思。

(1)张贤亮(p175)

(2)谌容(p173)

谌容:(1936—),祖籍四川巫山县,生于湖北汉口,原名谌德容。

第一部长篇小说《万年青》(1975)

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1979)《人到中年》(1980)(秦波)

(3)古华

原名罗鸿玉,湖南郴州嘉禾县人,现族居加拿大。

代表作品:《芙蓉镇》《美丽崔豆杉》《爬满青藤的小木屋》

三、改革文学

(一)特点

1、呼唤改革,及时快捷做出反映和描写。

2、力图整体反映改革的时代,有高扬着理想希望的不可逆转复杂性。

3、创造了一批改革开拓者心中的英雄形象。

(二)代表

1、蒋子龙(p153)

(1941—),出生于河北省沧县。

短篇《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2、高晓声(p154)

(1)作品:①“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陈奂生出国》。②《李顺大造屋》。

(2)创作特点:

①喜写乡土题材,表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的变迁。②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西方技

巧。③运用了多种手段,个性化细节,幽默语言塑造人物性格,塑造中国农民典型形象。

3、贾平凹(p184)

(1)(1952—),陕西丹凤人,原名贾平娃。

(2)作品集:《兵娃》《姊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

长篇小说《浮躁》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诗集《空白》等

(3)《满月儿》

(4)《腊月·正月》韩玄子和王才

(5)太多的性爱场面描写

开创了“关窗”叙述模式

□□□(此处作者删去了……字)

四、寻根文学

(一)概念——80前后,当现代派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渊源。

(二)作家:莫言、王安忆、韩少功

作品:《爸爸爸》《红高粱》

(三)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反思与寻找;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

(四)寻根小说显著特点

(1)鲜明的地域特点

(2)现代意识

(3)创作手法上传统与现代的相容性

(五)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态度

1、文化批评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感

3、原始生命型。莫言《红高粱》

(六)其它作家

1、汪曾祺(p180-181)

(1)(1920—1997),江苏高邮人。

(2)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评论集《晚翠文谈》《汪曾祺自选集》

(3)《受戒》

①主人公明海、英子

②《受戒》的特点:没有集中故事情节,叙述不受约束,信马由缰;主人公应是“桃花源”

式的自然纯朴生活。

(4)汪曾祺小说创作特点

①乡土风情描写,对传统古典美学境界的钟爱;

②超脱的人生境界和健康的人性呼唤与追求;

③叙述的诗化和散文化;

④语言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富有节奏感;

⑤创作观念是对当时和当下小说创作功利化追求的反驳,是多样化审美境界的开拓。

2、王安忆(p157)

(1)(1954—),出生于南京,茹志鹃女儿。

(2)力作《小鲍庄》

(3)“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3、韩少功(P157)

(1)《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

(2)前期:悲剧

后期:寻根意识

(3)《爸爸爸》

①描写地点——鸡头寨

寨里的人和自然具有神奇的交感和渗透;

语言上有荆楚遗风。

②丙崽:喜剧性人物——豆耍、戏弄、欺侮的对象;

悲剧人物——仲裁缝同情保护的客体;

“丙仙”,成为“打冤”汉子们顶礼膜拜的崇高巫师。

(4)《马桥词典》

①政治故事(如马疤子、盐早的故事)

②民间风俗故事(乡间日常生活,如志煌的故事)

③即使在乡间世界也找不到正常话语来解释的人。(如万玉、芳鸣)

4、阿诚(P156)

(1)(1949—),北京人,原名钟阿城。

(2)《棋王》《树王》《孩子玩》

知青小说

(一)“知青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1、70年代后—80年代初,“伤痕性质”的小说,写作苦难经历。如《蹉跎崩》、竹林《生活的路》

2、80年代前,对知青生活的肯定。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雪》

3、80年代中期,“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

张杭《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二)知青小说特点

(可能还缺少内容)

先锋小说

(一)概念:1985年开始,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作品形式,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注重语言实验。(二)代表作家:马原、苏童、格非

(三)特点:

(1)文化上,对旧有意义的反叛和消解。

(2)文学观念上,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对真实历史和历史本质的追逐,放弃对现实的反映,只是自我涉嫌功能。

(3)文体特征上叙述游弋,结构散乱。

(四)与寻根文学的异同

同:拓宽的束缚和限制

异:先锋小说仍坚持启蒙主义理论

(五)莫言

1、莫言(p187)

(1)(1956—),山东高密人,原名管谟业。

(2)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3)《透明的红萝卜》

①感觉魔幻②奇异的情境③魔幻的意象

(4)《红高粱》

主人公:“爷爷”余占鳌、“奶奶”戴凤莲

(5),莫言的焦虑:①“莽汉主义”②超越知识分子的道德,重新复活个体生命力量③全力伸张个体生命力

2、余华(p194)

(1)浙江海盐人。

(2)作品:《死亡叙述》《爱情故事》《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沙漏式布局)、《许三观卖血记》,长篇《活着》

3、苏童(P194)

(1)原名,苏州童忠贵

(2)《妻妾成群》、《米》

80年代诗歌

一、80年代诗歌概述

(一)天安门诗歌运动

(二)归来诗人诗歌的共同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失去的岁月”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

3、沉思中也有执着

(三)艾青归来后诗歌特征:

1、主题:关注民族和人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2、取材和抒情:——从具体现实生活中把握超现实的体验,具体描写推出象征性的意义

3、艺术表现特征: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出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例如《镜子》

朦胧诗(P201)

(一)概述——指舒婷、顾城、多多、江河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二)特征:1、思想内容上,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角度对动乱时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失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

2、艺术特征:象征化、意象化

(三)1、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2、北岛

(1)主要作品:《问答》《一切》

(2)a、清醒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隐喻、象征印象相结合

b、诗歌特质:精神特质;关键词“NO”;

强烈的否定意识、怀疑批判精神,不妥协的意志,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3、顾城

(1)诗集《无名小说》《黑眼睛》《古城诗集》,长篇小说《英儿》(与妻子谢烨合著)

(2)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童话诗人”,追求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

(3)《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新生代诗人

(1)代表人物:于坚、吕德安

(2)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的总体特征;反意象、反修辞、口语化的语言特征

(3)朦胧诗人杨炼a《大雁塔》和新生代诗人韩东b《有关大雁塔区别》

1、诗人体验:a、注重族团集体语境下的人生体验,在外部世界勘探呈现作为主体的人、群体意识、忧患意识,尊严与理性,自强主义、人道主义;

b、注重个体语境下的生命体验,在内部世界勘探中呈现自我的分裂和漂流,反解自我的完整和统一;反理性,自戕。

2、意象态度:a、重意象多意蕴的营造;精致典雅;b、讲究生活流,增加了叙事因素,呈现出碎片化叙述。心态流叙述,拆除深度意象

3、审美态度:a、崇高、优美、和谐;b、审丑、粗鄙化

4、感情化:a、崇尚激情;b、反抒情、冷抒情;零度情感介入

5、语言:a、意识形态暴力;b、口语化色彩

(4)a、于坚《零档案》

b、伊沙《饿死诗人》

3、海子(1964-1989),原名査海生,安徽怀宁县人,长在农村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影响诗人是先知……

80年代戏剧

一、1977年,《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新生

(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1977-1979)

1、揭批“四人帮”

《丹心谱》(苏叙阳)《于无声处》(宗福先)

2、从“神话”走向“人化”

《陈毅市长》(沙叶新)

3、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报春花》(崔德志)《假如我是有的》(沙叶新)

4、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

《左邻右舍》(苏叙阳)《小井胡同》(李龙云)

(二)探索戏剧的特征:

一、形式革新

(1)结构散化,叙事成分增加

(2)戏剧时空自由转换,不同类别的时空互叠

(3)象征、隐喻、荒诞手法的运用

(4)人物心理活动的舞台亮相

(5)借用音乐、舞蹈等追求戏剧的综合性

二、内容的革新

(1)思考人的价值与生存意义

(2)对人内心的透视和灵魂分析

(3)主题诗化、哲理化、多义性

80年代探索剧作家:高行健

(三)小剧场运动时期

·立足戏剧本体,进行本土化追求,以现实主义为主,吸取西方现代派戏剧美学观

《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1、沙叶新

<1>生于南京,回族人

<2>《假如我是真的》《大幕已经拉开》《寻找男子汉》《无标题对话》

<3>创作特色:a、社会责任感;b、敢于表现时代生活,针砭时弊;c、平民意识;d、忠于历史真实,力避神化而求人化;e、喜剧风格,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严肃而深刻的主题。《寻找男子汉》2、高行健

<1>生于江西赣州,现为法籍华人,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绝对信号》

a、主观化的时空结构方式;

b、舞台语言上也具有开创性

<3>《车站》(1983)——无场次多声部生活抒情戏剧

<4>《野人》(1985)——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5>《彼岸》

80年代散文

新特征: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创作主体对文体意识的自觉,追求审美意识觉醒

巴金《随想录》(怀念萧珊)【其妻子】、《小狗包弟》)

史铁生(1951——2010)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代表作《我与地坛》(1991)

三、80年代报告文学评述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90年代文学概述

第一讲90年代文学价值裂变

(一)文学失去了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寞的发展时期。

(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等——对现代的焦灼)

(二)文学逃逸了社会活动中心,开始向边缘话语飘移

(三)商业主义大潮突起,“精英”文化受挫

商业化思潮的胜利进军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悲壮抵抗

1、作家世俗化,不少作家下海经商,由传统文人变成经济型文化人

2、作家为钱写作,出现了期货作家、企业文学和货币评论

3、采用商业手段,自我包装、推销

4、亚文学、软文学冲刺市场

5、严肃文学媚俗化,如“布老虎丛书”的名号就显示出一种讨人喜欢的姿态。

(二)雅俗文学的对立共存与互补

1、通俗文学——投合大众审美情趣满足大众阅读需要为目的的文学读物

(1)纯为供旅人游客等消闲解闷的“快餐式”文字

(2)随处可见的以武大、言情、纪实、揭秘等类的文学读物

2、高雅文学(严肃文学、纯文学)

它以承载较多的文化社会功能

(三)市民话语和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相互渗透和互拒

1、市民话语——社会群体的生活话语和精神话语

作品:《烦恼人生》《一地鸡毛》《冷也好热也好》(80年代后期新写实小说

(90年代新市民小说)社会群体性的特征:绝不浪费而最讲实务

(四)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发展和现代主义的东方化蜕变

开放性:

(1)a、新写实小说——逼进人的生存真实;b、新历史小说——悬置规律,必然性等过去认为的历史铁则;c、新状态小说——逼进人的心灵世界。

(2)a、西方虚无主义,融合了东方宿命精神、老庄的避世精神。“不是让人迷失在开心馆”而且“淹没在烦恼人生的无奈叹息中”。b、普遍采用客观低调的叙述语调

第二讲90年代文学的六大模式

一、文学旗帜的演化

由为人生——为生存;写人生理想和集体的历史使命——;《人到中年》;

二、文学审美信念的哗变

(一)用原生态的琐屑生活与充满折磨的生存环境来消解崇高。刘震云《人到中年》、王蒙《组织不来了个年轻人》

(二)视文学如“玩”如“游戏”,对崇高结晶来的真善美不屑一瞥,用戏谑与调侃去亵渎崇高。王朔《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是你爸爸》《过把瘾就死》《玩的就是心跳》

三、文学回视历史的变焦

写本质——写本色

1、历史小说艺术化——历史本色;李锐《传说之死》

2、历史的必然性与人生性格命运的逻辑性——偶然性

3、人际关系、社会冲突——人与自然的关系;陈建功《放生》

五、文学扫描的热点

人和外部社会的冲突——人生缺点和心理误区;例,方方那个《桃花灿烂》

六、文学价值的震荡

·从文学功能说,传统上是教育、认识、娱乐三大功能构成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冲荡,归根到底将引起队伍的解构与文化心态的变化

第一节新写实小说

一、概述

1、80年代末90年代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代表作:刘恒《狗日的粮食》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

2、展示下层社会的庸常生态,注重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表达对认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索;对琐事的关注

二、新写实小说主要内容

(一)关注社会卑微人物的卑琐人生,突出他们窘困的生存状态

1、刘恒《狗日的粮食》;

2、方方《行云流水》

(二)突出执着的生命状态,在平凡的婚外恋生活中感受平凡的生命的存在

1、池莉《太阳出世》

2、叶兆言《艳歌》

3、方方《》结婚车》

4、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三)对家长里短的世俗生活的叙写,展示人们灰色的精神状态

1、方方《落日》P24

2.刘震云《新兵连》:“他人即是地狱”的争夺

三、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点:

(一)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

刘恒《四条汉字》

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二)生活流式的叙述结构

不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

不中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重生活的“纯态实施”的原生美

不重情节的跌宕起伏,而重细节的生活化

结构作品:

以人物恋爱结婚的生活流

以官场争权夺利的矛盾

以人生的发展历程

按主要事件的发生顺序

1、新写实小说以极为通俗的语言叙写世俗人生、俗风俗尚、透露出浓郁的民族色彩;

2、大多描写引车卖浆者滞留的生活,注重对本色生活的描摹而常常不避粗俗。

(1)池莉《太阳出世》(2)池莉《你是一条河》

(三)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

《一地鸡毛》《黑洞》

四、新写实小说——日常生活的卑微性

(一)池莉《烦恼人生》

1.“形三而实一”的人称设置

主人公:印加厚

2.还原“生活的原生态”

半夜惊叫

洗漱

车上、轮渡上、早点

迟到、操作工在、评奖金、土地雅丽

饭里有虫、儿子寿酒、江南下来信、初恋情人夏玲

厂长批评、接儿子、再过渡轮、女疯子、家中苦乐

3.印加厚的“梦”(6个梦)

第四次,朋友江南下的来信勾起往事回忆:“少年的梦”连番涌现

第五次,轮渡上的梦,被女疯子惊醒

第六次,进入梦乡前的一颗,提醒自己一切是梦。

。。。。。。。

印加厚八县市当成是“梦境”,把“梦境”当成是现实,显然他对现实不满。(二)刘震云《一地鸡毛》

1.小材在“单位”中的经历

“世界说起来很大,中国人说起来很多,但每个人迫切需要处理和对付的,其实就是周围那么几个人”

2.几个人和几件事

(1)分梨,○1守卫照应,其一种象征性作用,主要写主人公的命运

○2同“分离”

○3分梨有着神奇的主宰力量

(2)入党

3.家庭生活

淹没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中

五、都市平民:重复与理想化《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一)平民与后精英对话

(二)平民生活状态:安居乐业

(三)单调重复及其意义

第一次,体温表发生爆炸

第二次,把事件讲给汉珍听

第三次,汉珍到燕华家,讲给燕华和几个女人听

。。。。。。。

(四)重复市民思想

从叙述人的严重,重复是良性的

安于平淡生活的单调并善于平中见奇,自得其乐,是当今杜诗应当具备的一种积极态度。

六、杜诗嬉游者:从行为的狂欢到言语的狂欢

王朔:叛逆性

《过把瘾就死》《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顽主》及其“续篇”《一点正经没有》

(一)替补与狂欢

“三T”公司:替人解雇,替人解闷,替人难过,简称“三T”

“三”——一概言其多,“替”——替换,替补

“三替”是全面的全能的替补

(二)行为的狂欢

1.当人惯于循规蹈矩的走,嬉游者故意无所事事的嬉戏和游荡的行为,本身就带有挑衅和叛逆意味

2.“无赖”

3.想旧体制的代理人——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的挑战,是嬉游者反叛行为的重要方面

(三)言语的狂欢

(四)脏话

(五)调侃

第二节.新体验小说

一、概述

1993.9.25《北京文学》编辑部邀请陈建功等青年作家

二、新体验小说艺术特征

(一)亲历性:创作基点

(二)现实性:叙事方式

(三)体验性:情感内涵

(四)平易性:审美风范

(一)亲历性:毕淑敏《预约死亡》

袁一强《“祥子”的后人》

李功达《枯坐街头》

齐林庚《殡仪馆里的故事》

(二)现实性

1.常常以第一人称所见所闻叙写作家的亲历的生活,描绘“我”所接触的人和事,有事以作家华敏为作品的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李功达的《枯坐街头》

王梓夫《破译桃花冲》

2.作家以亲历者的亲历过程构成作品,顺时序的叙事结构。不追求情节曲折跌宕,中师亲历过程真实生动,看重作品的架构的自然流畅。

刘庆邦《家道》王梓夫《破译桃花冲》

3.展示生活本身

(三)体验性

袁一强《“祥子”的后人》(《体验板爷儿》的酸甜苦辣)

(四)平易性

1.苦清生《流浪京都》、

三、得与失新体验小说历史审视

不足:缺少虚构特性魅力

第三节新市民小说

一、概述

二、新市民小说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手上的星光:市民生活的奋斗与挣扎

胡丹娃《假面女人》

(二)爱又如何:市民社会的性爱与欲望

1、张欣《爱又如何》

2、陈丹燕《女友间》

3、唐斌《我要越狱》

4、宋子平《演绎爱情》

(三)放飞的希望:市民社会的思考与批判

1.对金钱物质的过渡崇尚和追求,在市民社会里出现了人情淡泊冷暖的现象

薛友津《轻飘飘的感觉》

杨东明《浮生何寄》

2.现代都市社会对金钱无语的贪婪追求;人性的沦落与异化

秦和涛《我是一头逃工的狼》

罗雨君《唯你无忧馆》

李栋梁《死亡游戏》

3.思考市民社会问题,深刻提示官场不正之风

郭启祥《修炼》

王霄夫《人间烟火》

何冰《诚实的骗局》

一、九十年代文学创作里呈现出一种非理性化的色彩

方方《落日》

邱华栋《眼睛的盛宴》

陈丹《女友河》

二、九十年代文学创作表现出一种生活化倾向

三、九十年代文学创作展现出一种平民化的追求

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不足之处:

1.缺乏历史深度和人性的深度,“恶与丑”的展示

2.缺乏对具有时代色彩、历史意味着重大事件关注;忽略生活素材选择与提炼

3.缺乏对所写的平民生活异彩与思考,缺少与先进人物的关注,具有平民化倾向

4.

第十五章当代其他作家

田耳(1776——)

(一)本名田永,湖南凤凰人,1999年开始写作

(二)作品:

短篇小说:《衣钵》《重叠影像》《环形线》《一个人张灯结彩》《你痒吗》《姓田的村们》《围猎》

长篇小说:《风蚀地带》

(三)朱民作家对田耳的评价

……..他的艺术感很强,能精彩把握住周围世界的脉搏,走进人们心中。——王安忆

一个优秀作家是应该能够立足小天地……——陈思和

……...他的小说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召力——王德威

一、《衣钵》

(一)李可的毕业实习

(二)李可强烈的出走冲动与实践(曾经)

(三)乡土社会的存在方式

第一,神圣法事的执行者。苗老司、汉老司

第二,祭拜的神灵祖先神,我i大神王(汉老司)

第三,神圣的法事

二、“吃人”话语的建构与还原

(一)鲁迅笔下的“吃人”主题

1.《狂人日记》

2.1925《等下漫笔》

3.鲁迅关注“吃人”问题的缘由

“……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

4.“食人民族”的说法

(1)“食人民族”的说法是一种文化遭遇的产物

(2)“食人民族”的说法被挪用为文化批判的工具,上升到民族、国家、过敏性的批判(二)田耳笔下的“吃人描写”

1.凌博士与丁博士对巫蛊的调查

2.围绕明思溥的《中国人的性格》展开议论(用26种否定来写中国人的性格)

3.《掰月亮砸人》的巫魅世界观

例:巫杵岩——一个充满邪恶力量的世界观

(三)狗小“吃人”——“吃人”话语的建构与还原

鲁迅建构

田耳还原

王小波(1952—1997)

一、作品:《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我的精神家园》《浪漫骑士》

《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

妻子李银河,两人属于精神恋爱,丁克家族

两人共同研究性,婚姻

剧本《东宫西宫》,同性恋

二、《一直特立独行的猪》

(一)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生存的环境——文革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

“八大样板戏”

(二)人们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欣赏

1.“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欣赏它的派头儿…..”

2.文章末尾:“我已经40多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三、《黄金时代》

(一)知青生活的别样描写(王二、陈清扬)

(二)性语话解释了“文革”旗舰的社会权利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题b及参考答案

平顶山学院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卷 B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20世纪20年代,全国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其中,周作人等人发起组织了___________,郭沫若等人 发起组织了____________。 2.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__,散文诗集是_________。 3. 《铸剑》中塑造的复仇主人者形象是___________。 4. 1920年,胡适出版了诗集__________,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新诗别集,体现了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_,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5. 闻一多诗论的核心“三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__________,他们演__________。 7. 周作人的散文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风格,体现了他“叛徒”和“隐士”的双重人格。 8. 茅盾的长篇处女作是____________。 9. 老舍的带有科幻色彩的寓言体小说是_____________。 10. 巴金的小说____________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但是还没有跳出“革命+恋爱”的模式。 11. 戴望舒由于成名作的巨大影响,所以被称为____________。 12. 报告文学《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13.将“幽默”一词引进中国,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实践的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在“小说界革命”中,有人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观念,这个人是: A. 康有为B 梁启超C 陈独秀D 李大钊 2 文学革命初期在《新青年》杂志上演出“双簧戏“的是: A.胡适和陈独秀 B.鲁迅和周作人 C.钱玄同和刘半农 D.沈尹默和叶绍钧 3. 因为发现了礼教吃人的本质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之声的鲁迅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阿Q 正传》 C.《祝福》 D.《社戏》 ││││││││││ ( 第 一 页 ) │││││││ 共 五 页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密 封 线

【自考复习】【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历年真题及答案】200704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

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5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 均无分。 1.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原话是() A.以人的生活为材料的文字 B.视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文字 C.合乎礼教道德的生活的文字 D.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2.以翻译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文学社团是() A.浅草社 B.未名社 C.莽原社 D.狂飙社 3.1928年发生的革命文学论争的两方主要是() A.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 B.创造社——太阳社 C.太阳社——新月社 D.左联——“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4.“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B.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C.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D.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学 5.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 A.反帝国主义 B. 反对国民党统治 C.反封建 D.阶级斗争 6.下列能概括鲁迅杂文主要思想内容的是() A.对帝国主义的抨击 B.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揭露 C.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D.歌颂人民革命 7.最能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诗篇或诗集是() A.胡适的《尝试集》 B.周作人的《小河》 C.郭沫若的《女神》 D.朱自清的《毁灭》 8.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刊物是() A.《新潮》 B.《语丝》 C.《每周评论》 D.《新月》 9.“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出自郁达夫下列作品中的() A.《南迁》 B. 《沉沦》 C. 《春风沉醉的晚上》 D. 《薄奠》 10.冯文炳的《竹林的故事》主要表现了() A.村民的愚昧与无知 B.农村劳动者的贫穷与痛苦 C.乡村劳动妇女的本色美 D.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 11. 属于茅盾《子夜》中创造的民族资本家形象是() A.周朴园 B.吴荪甫 第 1 页共7 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1.填空题15个共15分 2.选择题5个共10分 3.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4.简答题3个共30分 5.论述题一个20分 填空题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分期 1917~1927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也叫五四文学) 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学) 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 2.周作人20年代早期文学观点:独立美与无形功利 3.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点 ①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②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③别出心裁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④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5.孙犁和《白洋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 6.曹禺的《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7.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蒲风、穆牧天、任钧(森堡)、杨骚 8.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代表作品:《沉伦》代表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怀鲁迅》《薄奠》 9.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0.文学革命的标志(胡适与陈独秀发表的一篇文章):《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11.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故事新编》的写作手法以及涉及这三部小说的细节 ①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②《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③细节: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呐喊》包括《狂人日记》和《社戏》,《彷徨》包括《祝福》《离婚》《伤逝》;《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2.许地山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创作特点 代表作品:《缀网劳蛛》尚洁: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基督徒,具有博爱的宗教精神。与世无争、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宽容大度。同时具有一

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一、1917—1927 文学革命 二、1928—1937革命文学 三、1937—1947 抗战 第一章思想启蒙与文学重建 第一节文学革命运动 一、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 1、三个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性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文学革命》,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1915年9月《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发起人:陈独秀,胡适,胡提出“八条纲领”,刊载于《新青年》被称为“中国文界之雷声”。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标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917.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二、“人的发现”和“人的文学” 1、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2、是否有人道主义作为区分“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 3、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是从动物进化的。 三、新旧文学观念之激战 1、响应方: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双簧会”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2、反对方:①林纾:发表《妖梦》和《荆生》痛骂陈、胡、钱玄同 辩:钱玄同和刘半农“双簧信” 林纾发表《论古文之不宜废》 辩:蔡元培《答林秦南书》 ②学衡派:根据地:南京东南大学(1922)刊物:《学衡》杂志 总编辑:吴宓主要撰稿人:胡先骕和梅光迪 论战以新青年胜利告终 ③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号召:读经救国。 第二节创作尝试和社团文学 一、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后”在北京诞生。 2、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耕济之 3、代用刊物:《小说月报》,又创办了《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诗》等月刊 4、三个方面成绩显著:A、提倡“为人生”文学,B、大力介绍外国文学,C、推动写实主义“平民文学”创作 5、杰出代表:①朱自清。A家庭小品《背影》《给亡妇》,B海外游记《欧游杂记》《伦敦杂记》,C写景美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特点: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他的抒情长诗《毁灭》问世后,诗坛的赞誉由他短诗转向长诗。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酝酿期:1840-1898; 发生期:1898-1917; 发展期:1917-1949 (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 (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 (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 (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 (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 ——梁启超提出。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 “新文体” ——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 小说界革命 ——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备注]完全根据考试大纲整理归纳的自考资料[07120802] 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科目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样本) 一、基础知识(含填空、单选和多选)(344)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 ⑴第一个十年(1917-1927); ⑵第二个十年(1928-1937); ⑶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 ⑴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 ⑵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 ⑶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⑵三种文化思想: 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

②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 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晚清时期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 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334.长篇小说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中篇小说邵子南的《地雷阵》,短篇小说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 341.周立波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342.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343.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歌领域

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小抄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串讲

0537 -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样 本 完整版共8页)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年的文学运动 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二章 鲁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第三节 杂文 第四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三章 郭沫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女神》等诗集 第三节 《屈原》等历史剧 第四章 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胡适周作人 第三节 叶绍钧 许地山 王统照 第四节 冰心朱自清庐隐 第五节 郁达夫 第六节 闻一多徐志摩 第七节 冯文炳冯至李金发 第五章 茅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蚀》 第三节 《子夜》 第四节 短篇小说及散文 第六章 老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骆驼样子》 第三节 《四世同堂》 第七章 巴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家》 第三节 《寒夜》 第八章 沈从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边城》、《长河》 第三节 短篇小说与散文 第九章 曹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雷雨》,《日出》 第三节 《北京人》 第十章 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蒋光慈 柔石 殷夫 第三节 了玲 第四节 张天翼 沙汀 艾芜 第五节 田汉 洪深 第六节 林语堂 何其芳 第七节 叶紫 吴组缃 萧军 萧红 第八节 戴望舒 臧克家 第九节 张恨水 第十一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艾青 第三节 田间 穆旦 第四节 夏衍 陈白尘 李 健吾 第五节 路翎 钱钟书 第六节 张爱玲 第七节 徐訏 无名氏 第十二章 1937—1949年的 文学创作(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赵树理 第三节 孙犁 周立波 第四节 《白毛女》 第五节 《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梁启超的贡献: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 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 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文体的特点:”务求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 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裘廷梁.梁启超开创了写议论文、政论文. 1911年辛亥革命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热情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激烈批判封建道德,批驳 遗老们欲把孔教定为国教、列 入宪法的荒谬主张.一场反对 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 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如狂飚 突起,迅猛展开.1917年1月, 《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 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胡 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 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 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 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 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 命论》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 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 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 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 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于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①提出”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 对非人的文学.”他解释”人的 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 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所 谓”肉”,是”相信人的一切生活 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 满足”;所谓”灵”,是指”逐渐向 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 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的人 的”内面生活”.②”人的文学, 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他把”人 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 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 记录研究的文字”. 《平民文学》的思想内容:周 作人在1918年还写有《平民 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 的要求》.《平民文学》提出” 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强调平 民文学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 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 实,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 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 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 翻译文学剧作家:陈独秀、胡 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 刘半农、沈雁冰(茅盾) 等,1918年5月《新青年》出 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 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 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 义》. 1、《什么是新文学》一文,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指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光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 2、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1917年~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 双簧戏: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 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他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 1、倡导者在对待古代文学方面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2、倡导者的观点,对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多少有些消极影响. 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 彻底反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 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 深刻的文化革命.2、作为新文 化运动一个重要方面的文学 革命,也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 过的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 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 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 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 命.3、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 道”、”代圣贤立信”的旧文学 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 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 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 想.4、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 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 建和小说形式的革命,特别是 以白话代替文言 ,使白话文学 立于正宗地位.5、文学革命使 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 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 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 个崭新的时代,开始向现代化 迈进 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 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 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 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 1月成立 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他们有刊物《小说月报》,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如果是文学研究会的简答+(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穆木天,当时都是留日学生,出版有《创造季刊》.他们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崇天才,讲神会,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都是欧美留学生.开始时是聚餐会性质,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4月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北京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同人刊物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等.其主张和态度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鲁迅说《语丝》有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散文和杂文的刊物. 文学革命时期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还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飚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鲁迅最早的散文诗集:《野草》,他创办的社团有:莽草社、未名社、语丝社.先叫浅草社后叫沉钟社.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李金发是象征诗派.中国话剧运动开始于1907年,一批爱好戏剧的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吴春柳社 . 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二是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 “爱美的”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1921年3月,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 出版《戏剧》月刊.田汉的南国社成立于1923年. 第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对新文学发生重大影响.第二,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茅盾、郑振铎这时期写了许多论文,介绍、宣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比起文学革命倡导者来,他们是更自觉、更有意识、更系统、更理论化地宣传了现实主义.在创作方面,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尤其是主干人物叶绍钧、冰心、庐隐等,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由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 实现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 一时.第三,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 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 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第四,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这一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成为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泱泱大潮. 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表了一批文学论文,阐述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论见解.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第三,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第四,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青年的知识分子不出于绝望逃避,便是反抗斗争.”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这些青年的要求. 李金发和穆木天、王独清、冯 乃超等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出版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王独清《圣母像前》. 早在1919年就发生过”问题 与主义”之争,这是第一次公开论争.是年7月,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随即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徐枕亚有 《玉梨魂》,李涵秋有《广陵潮》. 1、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 乐作用,有其合理一面,但把” 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 一目的是错误的.鸳蝴派中一 些较好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 意义和艺术价值,不能一概否 定.2、今天,也不能把这一流派 完全看成是新文学的对立面, 或称之为现代文学中的逆流.这一流派的出现有其社会和 文学自身的原因,在从古代小 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这 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技巧等 方面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 用. 学衡派:吴宓主编的《学衡》 杂志于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 有梅光迪、胡先骕等,主张”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