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学教学中形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数学教学中形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数学教学中形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数学教学中形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认知的过程。由于学生数学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欠缺,当学生把教材知识结构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时,会发生认知冲突。所谓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认知冲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1、创设情境,透发认知冲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地学习。如在“垂径定理的推广及应用”的教学中,先创设如下情境:一位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形的玻璃台板敲破了,还剩下如图1所示的一大块,她很想配一块与原来同样大小的玻璃台板。你能否设法帮她画出一个与原来台板一样大的圆吗?画圆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剩下的这块玻璃找到原台板的圆心。找圆心的方法与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会产生暂时的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原有知识的不完整性,从而对所学的

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的讲授做了很好的情感和心理铺垫,会大大提高

课堂的教学效果。

图1

2、找“结合点”,激发认知冲突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材内容,发掘“结合点”,有针对地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利用新旧知识的差异,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开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新概念的出现往往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如在“实数”教学中,教师先举例: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cm,则它的对角线是多少?学生很快得出2cm的结果。再问:2是什么数?当学生将2与已学过的有理数范围内的数的概念进行对比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也会在心理上产生求知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学生将终身难忘。

3、激起矛盾,制造认知冲突

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和学生的思维误区,以副有挑战性、探索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素材,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的心理需求,

从而激起认知冲突。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教学中,在学习 “SAS ”的判定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即“SSA ”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虽然同样有“两边一角”,但是由于相对位置的改变,学生在认知中会产生冲突。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下题(作思维铺垫):画出△ABC ,使∠A=30°,AB=3cm, BC=2 cm 。问:这样的三角形能画几个,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再让学生按 ∠A 是锐角、直角、钝角的三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学生通过画图探索和推理,分析“SSA ”的各种全等与否的情况,让学生始终处于认知冲突之中,不断提供新的刺激因素。这样会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深刻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和辨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分类思想。

4、设置陷阱,暗设认知冲突

利用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易错点或肓点,设置相应的知识陷阱,引诱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此举对“纠错”或“究错”十分有效。如在“韦达定理”教学中,教师设置下题让学生解答:已知a 、b 是方程x 2+6x +4=0的两个根,求a a b +b b a 的值。由于多数学生容易疏忽了对a 、b 符号的讨论,误以为a 、b 是正数,求得结果为4。教师追问a 、b 是什么数?如何判断?让学生自己反省和纠错。又如在“等比性质”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求解:已知k c

b a b

c a a c b =+=+=+,求k 的值。学生由于疏忽等比性质中的附加条件,求得k =2。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重温等比性质,分析错因,探究正确求解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对知识、思想方法和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和提炼,使学生更加完善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5、隐含条件,挖掘认知冲突

数学题目中,多数已知条件是显性的,但有些条件是隐含在题目的文字、式子和图形中,需要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察觉,用严谨的思维去仔细分析,善于抓住知识的要点和结构特征,才能发掘隐含条件。但往往由于学生没有及时发现隐含条件,导致中途“卡题”或出错。利用隐含条件是形成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策略,会让学生产生“山穷水复疑无路”的迷茫,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迫切愿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反思解题过程,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使学生产生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如在“二次根式”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二次根性的性质,可举下列:化简442+-x x -(32-x )2,若学生没有发现2x -3≥0的隐含条件,那么必错无疑。教师让学生用x =0代入原式尝试,会出现如何结果?此时,也许会“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样能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严谨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6、变向思维,萌发认知冲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使学生形成多向、灵活善变的思维,避免学生用一种习惯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施加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放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韦达定理”教学中,有如下一个问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K x+k2+2k+1=0至多有一个负数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如果学生分有唯一个负等根、一个正根一个负根、两个正根、无实根几方面讨论,那么不仅解题过程烦琐,而且容易出错。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即至多有一个负数根的反面是至少两个负数根,而一元二次方程至多只能有两个负数根,利用韦达定理和根的判别式,求出方程有两个负数根时k的取值范围是k≤-1/2且k≠-1,排除这种情况,得到方程至多有一个负数根时k的取值范围是k>-1/2且k=-1,问题顺利得到解决。反证法就是典型的变向思维方式。

7、变式训练,强化认知冲突

变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数学习题教学中,不能把思路局限于一个问题中或问题的一种状态下,应善于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设问角度、求解的目标或图形的形状作适当改变,加强变式训练,强化认知冲突。如在“零指数、负指数”教学中,先让学生练习:已知(n2-n-1)-2=1,求n的值。再将题目改变:已知(n2-n-1)n-2=1,求n的值。前者仅仅考虑n2-n-1=±1的情况,而后者不仅要考虑底数,而且还要考虑指数,增加了限制因素,思维方面显得更加复杂,很容易强化认知冲突。通过变式训练,还能克服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绝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思维。

在几何教学中,经常利用图形的动态变换实行变式训练。通过图形的动态变换,引发图形的形状、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变化,而这种变换往往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都在不断改变,随着探究程度的深入,不断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冲突,揭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如在“三角形中位线”一节课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借助于度量和推平行线的方法猜想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然后让学生沿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合作探究证明方法,学生很容易得到如图2的平行四边形和相应的证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继续合作探究:能否将上述两个图形继续分割并“拼图”,得到其它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或矩形吗?你能得出新的证明方法吗?学生会得到如图3、4这两种较特殊的图形和相应的证法。教师追问:如将△ADE从A点沿任意一条直线剪开(如图5)行吗?你还能发现其它方法吗?学生会发现如图6的拼法。学生通过经历上述的操作、探究、尝试、讨论和推理等过程,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经常让学生探索各种动态变换的规律,并展开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2

想象的翅膀,作大胆而合理的猜想和推理,力求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上能获得新的突破,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8、设计障碍,巧设认知冲突

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意拉大思维的跨度,或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用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巧妙地设置思维障碍,让学生经历思维上的挫折,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上,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函数的应用教学中,设

计下题让学生解答:方程2x-x2=

x

2

的正根有几个?学生首先会采用方程思想求解,但由于去分母后得到方程x3-2 x2+2=0,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法求解,在思维上形成障碍,学生的心理产生改变解题策略的欲望。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函数图像法求近似解,学生会感受

到学习的乐趣。又如在“圆锥的有关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7,已知圆锥的母线长为6cm,底面半径为2cm,A C中点D点有一块糖,若

一只蚂蚁从B点出发,绕圆锥侧面爬到D点吃糖,问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在解题过程中,如何在曲面上确定蚂蚁的路径,它的长如何求,学生会感到很困

惑。当教师将圆锥侧面展开时,学生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条曲面上的曲线,就

是展开面上的线段B D,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了。

9、联系实际,挖掘认识冲突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挖掘认识冲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背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在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下题:一巡逻艇和一货轮同时从A港口前往相距100千米的B港口,巡逻艇和货轮的速度分别为100千米/时和20

千米/时,巡逻艇不停的往返于A、B两港口巡逻(忽略巡逻艇调头的时间),问出发多长时间两船第三次相遇?在何处相遇?如果运用算术或方程的方法解题,则很难求出结果;如果运用函数思想解题,那么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这必将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设计函数的方法,画出函数图像,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很容易求出结果。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以及探究问题的新奇、兴奋与获

图7

得成功后的愉悦。

10、及时评价,引发认知冲突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知识价值的评价、解题错因的分析、一题多解的评析和实践操作方案的优化等均可引起学习的认知冲突。如在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上册三种统计图知识后,教师追问:你觉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分别在什么情景下用各种不同统计图?学生通过分析、思辨、评价等过程,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育价值。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阵米华.《探究性学习需要预习吗》, 中国数学教育杂志, 2007年10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对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对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已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的基础知识来要求,搞好的研究与教学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的 “数学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本来生动活泼的,由于被淹没在大量的“加、减、乘、除和 乘方、开方运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的技能 训练”以及“大量的人为编造的以致脱离实际的所谓应用题”和“各种各样的解题技巧、解题模式的训练”中,而失去了其应有 的魅力和价值,学生也许学到了不少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却很少 甚至根本没有领悟到其内在的本质,只有知识的“躯体”而无思 想的“灵魂”,谈何“素养”? 那么,究竟如何通过的渗透与应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层 次上的数学教育呢?我的体会有三: 一、要重视数学思想史的介绍。 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中的功能,使学生学习到数学家们探索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的巨大价值。如小学阶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圆周率的推导、素数理论的建立……,初中阶段无理方程、高次 方程的解法、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正边形和圆的关系等等、等等……

二、要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未来的数课程将力求形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 现代数学观念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引导学生 学习某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出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系列,让学 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设置的问题,要 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并解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功地学 到知识,而且学到统摄知识的,从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真理的奥妙 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重点突出基本的的介绍和渗透。 我有幸教过八年的初中和近三年的小学,较详细地了解义教 育阶段的数学教材,深感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渗透以下几种类型 的: ()、宏观型的如抽象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归纳猜想等; ()、逻辑型的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特殊化等; ()、技巧型的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 据我的统计,义务教阶段数学教材中频数分布排列前六位的是:数学模型、演绎、抽象概括、化归、特殊化和归纳猜想。值 得注意的是,在当前数学教学和教学检测中,我仅对以上六种中 的演绎法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对其它方法的重视则不够。事实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docx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2.使学生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体会画图、转化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用价值,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灵活运用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展开联想,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1)果园里苹果树与梨树棵数的比是4:3。 (2)一瓶果汁,喝了。 根据上面的分数与比,你能想到些什么? 要求学生由题中的已知条件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用分数和比等形式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这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揭示课题,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今天的学习任务是选择合适的问题转化策略,把一个陌生的、较难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会解答的问题。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要求学生围绕导学单自主探索研究。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小组合作,围绕导学单自学 导学单: (1)认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 (2)独立想一想可以应用什么策略解决,试着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 (3)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解决时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4)在组长的安排下,各组整理好不同的方法,准备大组交流。 2.交流学习收获,完善认知结构。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想法。 大家可能有的方法如下: 方法1:画线段图,看出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利用女生人数21人,先求出总人数,再求出男生人数。 方法2:把“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转化成男、女生人数的比是2:3,按比例分配求出男生人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这也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一些困惑。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认知冲突

浅谈引发学生“认识冲突”在教学中的作用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或不同认知主体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前种情况可称之为主体内认知冲突,后种情况可称之为主体间认知冲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也会有意设置一些问题,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应该如何处理呢?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已由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与未知之间的冲突。通过引发冲突,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要学的动机,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之中。新课程强调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调“从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开始进行教学。结合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如下几种策略: 1、布置学生完成需要新旧知识才能完成的、感兴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产生“不会、有困难、费时间、结果出现很大分歧”等困惑。这样的冲突营造,一般可以安排在课下的实践活动当中或课伊始,教师创设一个学生喜欢、感兴趣、跃跃欲试要完成,但马上就产生困难的情景。例如:二年级教学“两位数加以位数进位加法”,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算题。待学生都感觉到会的情况下,老师出了一个需要进位的题目“26+8=?”,这时,学生出了问题:有的得34,有的得24,有的得28……到底哪一个对?学生带着这样的冲突来学习新课。 2、引发学生对新课内容作出预测,调动学生进行验证预测未知的欲望。这样的冲突营造,一般安排在课伊始。课题的题目、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新鲜时。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将新的课题或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猜想学习的内容,预测问题改如何解决。 二、引导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学习理解新的知识、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总会由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通过引发冲突,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要学的动机,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之中。 三、在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研讨时,注意抓住学生出现的意见冲突,将典型的问题摆出来,引发大家的辩论。学生经过独立学习、小组学习,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即使是老师认可的定论,也会有学生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这些冲突的解决恰恰是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的关键因素。 从学生的认知冲突着手组织教学 新课程关注课堂生态,倡导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意义得以展现的基本表现。——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进行资料查找、处理、实践操作、凝神思考、主动探究、热烈讨论甚至激烈的辩论,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全身心投入思维活跃,态度积极,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在积极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灵性。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不断学习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待人,产生切身的积极体验,学生内心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人产生成功的喜悦,实现这自我。 学生的课堂学习,使学生调动自身的潜能,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理解掌握和问题的解决是一种学生与周围环境包括人、事物、自然、文本交互作用的生活

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但学生对这个工具掌握得不是很牢固,数学基础很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种运算法则掌握不牢固。计算的速度慢、准确性差;二是数学思维定势严重,缺乏变通,解答问题的方法单一,更是缺乏发散、求异的创新思维;三是解题思路不清晰,不能形成数学语言,逻辑推理能力差,不能熟练的运用公式、定律、定理;四是数学应用能力差,主要表现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 以上问题是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的师生观不正确。 上课时,总喜欢摆出老师的威严,总喜欢说些树立老师威信的话语,以为这样学生会一心一意地听老师讲关键方法;或者上课前就对学生说,这节课的知识很难,不听就不会做,课一开始就给学生设立了障碍点,学生学时,总是被动的听,总是带着一种神秘的复杂感,此时,他们的思维受到抑制,很难进入到理解的最佳状态。这样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而效果并不好。教师忽略学生的反映,总认为解题的方法,老师已经对每种类型一一讲解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做呢,于是责备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说学生不太爱开动脑筋,使学生不断地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教学时,还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尤其是“重结果、轻过程”,忽视算理教学,忽视思维训练,解题与思维训练脱节等现象严重。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照搬现成的教案教学,个别教师甚至出现知识性失误。 三、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的是分数、名次,实质上注重的是片面竞争.片面的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实践证明,片面地强调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给儿童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学习时不会主动的去发现、思考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明显不好。 四、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教学时,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方法过于单一、过于死板。不敢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归纳。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建立和谐而平等的师生观。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学生不会做,说明更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就越应该耐心的帮助他们,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纠正传统的教学观,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适时、及时地采用多媒体技术;也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洞察实际背景材料中的数学关系。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正文: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操作,如计算、测量、丈量、统计、设计等通过尝试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其中形成学习兴趣。 第二、注重对学生习惯、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对培养、发展学生智力、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科学观念大有益处。这也是新课程标准里所强调得最多的。 1、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尤其需要学生通力合作解决问题.同时学会与不同的人交流与合作,这样的人才不仅富于合作,而且最终更有竞争力.正如叶其孝教授所言:“数学建模的教学已突破纯数学建模的教学已突破纯粹由教师讲、学生听、作习题的模式,学生的主动介入多了,师生间、学生间交流多了……”合作的本领,这是数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显得抽象、理论,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有困难。很多教师也反映,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突出,这成了数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一、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具备知识性 课堂教学一般是40分钟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有情境的 导入,新知识的讲授,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以及简要的课堂小结,这每个过程都离不开一个中心,那就是知识性,在每个环节都不可以疏忽它,它的存在才不至于偏离本节课堂主要讲的内容,因此要授课的知识点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末。 例如,在讲对称轴的一节公开课中,刚开始上课时,老师应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对称的风筝。老师就问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有什么想法呢?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老师,谁 最先发明的风筝。这个问题显然与今天要讲的内容不相符,老师就给学生们讲自己也不清楚,因此布置了任务让学生们放学了回家搜索是谁最早发明的风筝。然后教师又问还有其他学生有其他想法吗?另一位同学答道:老师,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这个问题也脱离了要讲的主要内容,因此,老师又解释道现在你们的知识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到你们上高中大学学习了物理和数学知识,你们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他的引导提问方式出现了问题,导师学生的发现与新知的讲授(即对称轴)没有联系。因此,老师赶紧转变发问:同学们,从几何图形上看,这些风筝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很快

就有同学回答他们左右对折可以重叠。这样,就引入了对称轴的相关教学,从而老师才能顺利进行教学。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师在刚开始发问时由于提出问题出现失误,导师学生偏离了即将讲授的新知,最终导致教学过程中浪费了至少5分钟的时间。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知识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刚开始的教学情境引入,还是新知的讲授过程。如果哪个过程偏离了新知识,那么课堂都是美中不足的,以上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具备思维性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数学课堂要具有思维性,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们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让学生们对问题的不同讨论碰撞火花,相互探讨,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千奇百怪的思绪,但是教师不应遏制学生的想法,应顺着他们的思考和推理,让学生们最终自己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案有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长期下来,还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能成为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讲授《位置的确定》时,教师一般采取的是在多媒体上展示网格图,然后在上面相应的标出一些点,让学生们回答这些点该如何表达,在这些题上,学生是纯粹的根据老师的对应方法直接给出点的表示,而不知道为什么用数对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有问学生怎么样表示这个点,而没有为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所以,重视概念教学,优化概念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深入思考的问题。但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教师对概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处理时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概念的外显(即定义的描述),而忽略了概念的内涵(即本质属性与特征),较多的是死记硬背、通过习题的反复操练来巩固概念,学生生厌,而且也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和把握不到位。没有真正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致使一些概念的外在特征给学生带来了认知上的偏差。 3、孤立地学习数学概念。教师往往执行于教材编排,把一些概念分课时逐一进行教学,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掌握零零碎碎,缺乏一定的体系,从而使得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上增加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4、概念与应用脱节。学习概念后需要通过应用环节来巩固概念的理解和内化,但发现有时练习的跟进与针对性不强;还发现学生在应用中,往往会忽略概念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去推理辨析,把概念给架空了。 5、重视和优化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学的硬功夫和必备能力。引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和能力。教师也在大量的实践中,深刻洞悉、把握规律,勤于反思、创造性驾驭,不断提升教学智慧。> 因此,优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有不容低估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向智慧型教师发展的一个途径,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2、研究述评: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还是比较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而相对比较忽视概念建立和概念巩固的作用和实效,在后两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理性框架和实践的积累。往往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探索;重计算轻过程等。目前一线教师还缺失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深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还没有做到具体细化到每一个概念的教学,教学实例比较缺乏。这也将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以后有所收获的方面。 1、关于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往往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而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希望通过一些课堂实例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2、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加,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内涵会比较相近,学生容易混淆;由于教师没有主动地去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有的学生常常会在变式题或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面前,表现得束手无策;由于概念之间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教师这一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促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

《促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策略》 一、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冲突? (一) 精彩的课堂为什么“精彩”? 解析:精彩的课堂让听课者感受到是一种享受,课堂呈现出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碰撞的产生一定是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打破自身原有的认知“平衡”,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完善认知,获取新知。 (二)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冲突? 解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不同的原有认知结构,学生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通过“冲突”的不断化解又会实现新的平衡与发展。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认知冲突如同思维的导火索,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回顾课堂教学,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一帆风顺”的课堂 一位教师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首先出示8÷2、12÷3、16÷4、2400÷600几个算式,学生口算结果之后,教师指令性很强的让学生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谁变、谁不变,接着带领学生研究被

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一系列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总结出商不变的性质。 这节课可谓是非常“一帆风顺”,但“一帆风顺”的背后引发我们思考:原本抽象的知识为什么学生掌握起来这样一帆风顺?学生的头脑中难道没有新旧知识的冲击?在一帆风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真的“一帆风顺”?为什么没有“激情燃烧”的研究热情?根源在于教师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窄,学生不需要更多的思考就能获得结论,自然难于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充满风波”的课堂 另一位教师在执教此内容时,是这样处理的:“要想让商不变,被除数、除数有没有变化规律呢”?学生在汇报中,初步发现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一位学生质疑12÷3=4和16÷4=4两个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就不具有规律变化,学生认为: 12乘哪个整数也得不到16,3乘哪个整数也得不到4。他的话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在僵持中老师没有急于包办代替,而是不紧不慢地反问学生:“如果没有规律,商为什么也相等呢?3乘哪个数得4呢?”此时,教室安静极了,学生陷入沉思,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小声地说“咱们动笔算一算不就知道了吗!”许多学生的脸上也露出惊喜的表情,有的学生还自言自语“我怎么没想到!”,“真是的,快算一算!”……(学生的认识由被除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非0的自然数,到同时乘相同的小数,是充满思维矛盾的,这个认识的产生是艰难的)当学生意见达成一致时,老师没并有急于抽象概括,似乎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面完小:舒小梅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我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自从来到小学任教以来,我才发现:不仅是隔行如隔山,就算是同一个行业的不同阶段工作方式也有着如此明显的不同。所以现在我只能算是一个新手,在数学教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缺少经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需要学习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跟学生相处之道,因此工作十分的忙碌辛苦。但这几年也是我教学生涯最快乐的。真正进入工作的状态后,我的身心都重新得到了洗练。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和个人理念。 1、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主要以鼓励为主,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常见的问题是计算的速度慢和正确率低。而这两个问题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影响最大,也最容易打击孩子的信心。我考虑从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开始。利用数字卡片、算式条、速算本来对孩子进行训练,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如果孩子上课时能第一个算出结果,那肯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会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不过,计算训练比较枯燥,我还用星级方式进行鼓励,比如三十题正确二十五算3星,积累星星可以换奖品、兑红旗等。"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

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生活是最好的教师,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强调让孩子在学习中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确实,认识人民币,认识钟表,加减,统计,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等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内容,都在生活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练习。 2、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保护。老师是孩子最直接、最亲密的保护者,我们不仅要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更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可能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不如别的孩子那么优秀,同时也可能学习起来缺乏自信,调皮捣蛋,与老师对抗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作老师的反思过自身吗?比如我们与孩子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是如何想象孩子的呢?在他稚嫩的肩膀上能扛些什么呢?他的小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他的眼睛滴溜溜、骨碌碌的转着在寻找着什么呢?在孩子每天所表现出的行为之中我们发现了孩子的什么,以及我们对孩子抱着什么幻想呢?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能学会自信;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有时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表扬,都可以在孩子身上转化为无穷的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美好而脆弱的心灵。当我们的爱注入孩子心田时,我们的爱就会转化为孩子对知识和世界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良性发展。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期待。孩子的学习不是单纯的、封闭的、没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心 得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 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

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可以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简算的困惑 “简便计算”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简单、方便的计算,它是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一、学完简便运算,常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道题目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同时也经常发现,在刚学过简便计算后,或题目中有明确的简便计算的要求时,学生会用简便方法去计算,但是在平时的计算中就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用简便方法去做题了,而在解决问题中能用简算得更寥寥无几。这说明“简便计算”没有引发他们的内在需求,简算意识还很差。 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不用简便方法的话他可以正确的算出得数,而用了简便方法后反而错了。 为此,我不禁反思,作为教师该如何强化学生的简便意识呢?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上传: 谢龙更新时间:2013-3-6 23:29:26

从学生的认知冲突着手组织教学

从学生的认知冲突着手组织教学 新课程关注课堂生态,倡导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意义得以展现的基本表现。——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进行资料查找、处理、实践操作、凝神思考、主动探究、热烈讨论甚至激烈的辩论,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全身心投入,思维活跃,态度积极,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在积极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灵性。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不断学习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待人,产生切身的积极体验,学生内心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人产生成功的喜悦,实现这自我。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学生调动自身的潜能,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理解掌握和问题的解决是一种学生与周围环境包括人、事物、自然、文本交互作用的生活过程)。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促成学生主动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生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以及相互之间的认识差异,也就是认知冲突——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对新的观点、现象进行解释;运用原来的方法对新的问题困难不能解决;得出的结论、认识、观点、体验、做法因人而异,出现不同,从而,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心理学上将之成为“失衡”。当人心里失去平衡时,本能地会产生一种需要平衡的需求,从学习的意义上讲,就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读书、倾听、观察、操作实践、实验、查阅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合作研讨)——全身心的潜能得到调动和开掘,紧张而兴奋,全身心投入,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心理平衡。人们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儿童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发展的。 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冲突的产生,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 当学生主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自主)并且自发地产生冲突时,心理失衡感会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王小吾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五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

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关于数学教学心得体会集合九篇 一、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三会:会听讲,会学习,会做作业。我经常告诉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代替。 会听讲:即做好课前准备,细心倾听老师的讲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全神贯注,集中精力。 会做作业:要求学生先复习再做作业,作业时,思考可能涉及到方法、技巧,并从要求书写规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会做作业。 二、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三、随时与学生交心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也不止在课堂上,课余时间,我尽量多地与学生聊天,让他们觉得老师真心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的学习担心,让他们心底里感到老师时刻为他们好,即 使受惩罚的学生,只要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会自觉学习这门学科;也会把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困难及时告诉我,课外交流,让学生放 下包袱必无芥蒂,在课堂内、外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说出自己真 实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四、有效教学 在开县第六届骨干教师培训期间,进修校李胜利教师给我们提出了有效教学要回答三个问题: 1、把学生带向哪里 2、如何把学生带向那里

3、如何确信你把学生带向了那里 ●把学生带向哪里--教学准备,实际是教学的重心前移,进行课 前准备是高效课堂重点。包括调研学习情况,研究教学资源,明确 教学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包括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课标》要求,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 学任务,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 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 ●如何把学生带向那里—教学实施,借鉴中感悟,实践中探索, 学习中升华,反思中前进。我的课堂教学实施,注重每一个细节, 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针对性地设置例题和练习,最大 限度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收获,而且不同的教 学实施过程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如何确信你把学生带向了那里—教学评估,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希望被鼓励,初中生也不例外。表扬是老师对学生一 种肯定,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好表扬”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 心理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是可以用点头表示肯定、赞许;用鼓励的话来激励;还可 以用师生鼓掌、等形式。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到 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物和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 学的实用性。 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 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使数学成为必要 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