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概述

(1)心理: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能动性(3)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动力性。(4)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

(5)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

卫生: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心理卫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比如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压力缓解等。

二、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之一:心理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与处理。

目标之二:继续保持并增进个人健康状态。对内,培养个人心理的抵抗力,防止不良适应的产生;对外,应培养个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适应能力。

三、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

(1)自我意识良好:自知和自爱(实现方式: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自我评价)

(2)社会功能良好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积极劳动实践

四、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

1.西方思想渊源

西方:(1)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人体包括四种体液分别对应四种人格特征,分别为:黑胆汁、黄胆汁、红血液、黏液;

(2)柏拉图:健康人格需要理性、精神、食欲能力、“性爱”的协调一致。精神失常主要由躯体因素造成,部分心理因素和神学因素。

2.中国思想渊源

(1)春秋之初的管仲在《管子.内业》把善心、定心、全心、大心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并提出养心之术:正静、平正、守一。

(2)孔子思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老子思想:养心之本(恬淡、素朴、清净、知足)、处世之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维持心理健康(知足不辱,知之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荀子思想:用“补伦就中”来维持心理平衡。

1、西方的观点有哪些?

(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重视生物、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整合作用。

(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的作用。

(4)认识到正常、和谐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作用

2.古代中国的观点:

(1)整体恒动论

(2)养心之道和健身之术

(3)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七情致病:喜伤阳、怒伤肝、思伤脾、忧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惊伤胆。)

五、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世界心理卫生运动

1792年比奈提出改革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1908年美国保险公司职员比尔斯《自觉之心》

1908年,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

1909年,“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APA)

1930年,华盛顿召开第一节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8年,国际心理健康代表大会发表《心理健康和世界公民》

1960年,被世卫组织和世心联合会定为“国际心理健康年”

2.心理卫生运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改善精神疾病人的待遇—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身心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医学模式)

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3.中国心理卫生运动

1917年,北大哲学系开设心理学课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2年,《心理》创刊

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958年,对神经衰弱患者的综合治疗

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师大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

六、学校心理卫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

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得、志、体、美、劳、健全人格、心理能力(情绪管理、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压力应对……)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成长密切相关(家庭、同辈、社会)

3、中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6、7小学低年级10-13小学高年级<15、16初中阶段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1)心理上的成人感---半成熟状态

(2)心理断乳---精神依托性

(3)心理闭锁性---需求理解交流

(4)自以为是的成就感---挫折感、自卑

(5)需求独立--对成年人的依赖

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健康的概念

1.英文用三个词标志疾病:

Disease——躯体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生物学角度。即疾病

illness——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头痛、焦虑。心理学角度即病感

Sickness——病人生病了,不能履行社会职责,失去健康人应有的行为社会学角度即病患

2.“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

二、健康10标准:

(1)充沛的经历

(2)态度积极,承担责任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适应外界变化,应变能力强

(5)自我控制能力、抗干扰能力强

(6)体重适中,身体均匀,肢体协调

(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8)牙齿健康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均匀。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10标准:

(1)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

(3)理想符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5)人格完整与和谐

(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

本科教材(何艳茹)

(1)智力正常、认知能力正常

(2)情绪正常(愉快、积极、稳定)

(3)意志健康(自觉、果断、坚持、自制)

(4)心理与行为协调统一,受意志支配

(5)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个性(人格)

(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

(7)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自身、环境、社会)

四、针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注意事项--原则

1.是以外部的行为表现来作为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客观性)

2.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可能出现偶尔的不健康行为或表现。(动态性)

3.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导向性)

4.判断个体健康与否的原则(同一性)

(1)心理与外部环境协调统一

(2)心理与行为协调统一

(3)个体人格稳定

第二节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因素:循证医学(精神疾病、自杀、性格)

二、体质因素:体型说(暂未可支持性证据)

三、器质性疾病:脑损伤、代谢性疾病、药物中毒

四、性别和年龄因素:特殊神经递质或血液成分,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第三节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

1.亲子关系

(1)出生顺序会影响亲子关系

(2)亲子关系的类型

(3)不健全的双亲关系

2.父母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

◎家庭和乐、吵闹或令人焦虑不安,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影响父母教养子女的因素有:

(1)从父母得來的经验

(2)父母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3)孩子的脾气有强大的影响力

二、冲突、挫折和防御机制

1.心理冲突: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矛盾心理状态。

类型:勒温:双趋冲突(鱼和熊掌)、双避冲突(前有狼后有虎)、趋-避冲突(吸引与排斥并存)

情绪反应:焦虑、失望、烦躁、抑郁,失眠

2.挫折:挫折是指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而无法达到目标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不快、烦恼、苦闷和沮丧等情绪反应。

挫折的产生,必须包括以下条件:

①必须有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挫折情境

②主体对此有所知觉并产生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3.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此概念,并构成其人格理论的概念之一。人们面对紧张情境时的一种应对方式

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通过潜意识活动所产生的一种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和稳定的适应性心理反应

三、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三个特征:

(1)借助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减弱、回避或克服消极的情绪状态

(2)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涉及对现实的歪曲

(3)个体在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通常自己并未意识,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

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

1、否认(鸵鸟政策),指把已经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此来逃避心

理挫折和痛苦感。掩耳盗铃

2、曲解:挫折出现时,主观上把客观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个体内心需要和维护自尊心“虎落平阳被犬欺”

3、投射:指把自己所具有,但又为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信念、态度、意念、欲望等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退行:指当遇到困难时,常常“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付困难,或利用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的现实问题或痛苦。

5、幻想:指当个人无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时,企图以一种非现实的想象的情境来逃避挫折情境,以得到自我满足

6、转移:个体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发泄自己的情感,转而发泄到比较弱小、较为可靠或能够接受的其他对象上,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迁怒于人”

7、合理化:指潜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这种理由为自己接受,其目的是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个人自尊,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

8、反向: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我没有咬手指头”

9、升华:个体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0、幽默:“我早知道,打雷过后,一定会下雨的”。

11、压抑(潜抑):把为社会道德规范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思想、情感等在尚未觉察时压抑在潜意识层,或把痛苦的记忆予以选择性遗忘,从而免受动机、紧张、焦虑而形成的心理压力。

压抑是所有心理防御机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方法

五、心理防御机制的功能

(1)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心理挫折,使人表现出自信、进取的倾向,有助于适应和战胜挫折,化解困境。

(2)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出自我欺骗、退缩逃避的倾向,虽然能暂时缓解内心冲突,但从长远来看,会阻碍个体面对现实,妨碍积极进取,有时还会使个体陷入更大的挫折和冲突的情境之中,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反应,进而影响人生的健康发展。

六、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

1.应激: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表现出的心身紧张状态。

察觉——个体的认知评价

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即应激源

能力——个体内部和外部的资源

心身紧张状态——即应激反应。通过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

(二)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

1、工作有关的因素

2、家庭和婚姻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

4、个人健康问题

5、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因素

6、经济问题

(三)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1、正性生活事件:获得性或满足性事件

指个人人为对自己的心身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

2、负性生活事件:多为丧失性事件

指个人人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四、心理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应激所致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1)应激的生理反应

1、神经系统的反应: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

2、内分泌系统的反应:通过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

3、免疫系统的反应:长期或较强烈的应激会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2)应激的心理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

(3)应激的行为反应:伴随应激的心理反应,个体往往会采取一些行为来减轻或消除这些反应,使机体能够顺应环境变化,这就是应激的行为反应。

3)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转换性行为

五、心理应激与健康

有人因短期应激而发展起了建设性应对策略,导致了个体的积极改变;有的人却出现严重的身心功能障碍(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应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长期的、超过人的适应能力的心理应激会造成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损害

第三章:学校心理辅导

辅导:既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又是一个过程。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则从心理辅导的特征上,来界定它的内涵,认为心理辅导有六个方面的特征:

1.主要着重于正常人;

2.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3.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

4.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

5.研究个人在制定总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

6.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

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1984年),心理辅导工作的特征

1.建立在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工作。特点是:平等、理解、尊重、信任;

2.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一种专门方法;

3.是辅导人员通过言语等手段对当事人给予指导帮助的过程。

学校心理辅导的2种类型

1.适应性辅导:主要针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适用辅导性特点:

(1)辅导对象是身心发展正常,但是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

(2)所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辅导对象的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3)强调教育的原则,重视辅导对象理性的作用;

(4)主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交往、升学就业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涉及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5)适应性辅导伴随学生学校生涯的整个过程。

2.发展性辅导:主要是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特点:1.对象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但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

2.着重解决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

3.强调发展的原则,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4.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适应性辅导与发展性辅导的区别:适应性辅导主要解决学生与环境的协调问题(环境包括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而发展性辅导则致力于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侧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致性

(1).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的一致。工作对象是人,工作任务都是改变人,工作的形式是借助于语言的影响。

(2).在职能上是互相衔接。心理辅导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其积极影响。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的,密不可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思想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为缺乏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才会造成心理问题。如缺乏长远的人生奋斗目标,当近期目标得以实现时,很快陷入空虚无聊和抑郁状态。

5.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1)所达到的目标不同

(2)内容上的差异

(3)工作角色上的不同

(4)工作方法不同

6.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1)有助于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有助于深入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特点;

(3)运用心理辅导的尊重、理解、信任等原则,可减少思想政治教育阻力

(4)真实了解学生思想深层次的问题

7、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特征

(1)心理辅导目标的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的;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性特点

(2)心理辅导的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心理辅导应是多层面的。

(4)通过学校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8、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

(1)提高认识能力,矫正其不良认识;

(2)具有情绪调控能力;

(3)具有健全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4)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5)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6)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

(7)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增加职业知识,为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

(8)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提高其自我预防心理变异的能力。

9、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1)认知发展:让学生了解自身认知发展水平,挖掘自身智能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良认知,学会调控;(2)情绪稳定:了解情绪变化特点,通过调控手段,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情绪状态(3)意志优化:提高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不为偶发诱因所驱使。指导学生就会挫折刺激,增强心理承受力,具备果断坚强的意志品质。

(4)个性完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对待自己、他人、集体的好态度与行为反应

(5)学习适应: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6)人际和谐: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规律,能与人和睦相处,悦纳他人和自己,从而减少冲突

(7)职业适应: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职业价值观,了解自我职业取向和就业意愿,正确处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关系

(8)心理障碍预防:对于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症状及表现形式有所了解和认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预防心理变异的能力。对于心理障碍,知道如何去寻求心理治疗

10、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整体性:两方面:一是学生德志体美劳与知、情、意、心理活动及个性全面整体发展;二是心理辅导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目标的协调一致。

(2)主体性:把学生作为辅导活动的主体。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三是采用有效方法让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绪,研究解决办法办法。

(3)活动性: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让学生在各种与实际情境中去讨论、体验、训练等。调动学生自觉主动精神。

(4)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面向全体是指学校心理辅导的价值在于中小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上;个别对待原则是指心理辅导中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5)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及时预防学生心理疾患及行为偏差的产生,要注意心理辅导的关键时期,可塑期11、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辅导课:课程化,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展形式1是课堂讲授或知识讲座;2是活动课程。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以教学或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专门的活动。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1是在教学目标中强化心理素质的内容,三维目标具体化,2是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心理辅导的原则,通过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课堂学习效果。3是挖掘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的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素材,创设心理辅导的情境,加以教育。

(3)个别心理辅导:常见方法,以一对一的方式。有门诊辅导、设立热线电话,个别会谈、咨询等。(4)小组心理辅导:又称团体辅导,是辅导人员面对一组学生。

12、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专门素质要求

(1)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特殊的职业道德;

(3)特殊的智能结构;

(4)健全的人格

第四章学校心理辅导的操作过程

第1节心理辅导的操作步骤

一、开始阶段,“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

1.建立辅导关系:辅导人员与来访者必须建立起信任、真诚、接纳的辅导关系,这是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为此,要求辅导人员:

(1)初次会谈时,即向来寻求指导和帮助的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自我介绍,也可以用微笑或一个引导学生坐下的手势等形式开始辅导;

(2)初次会谈时,辅导人员可以就辅导的性质、限度、角色、目标以及特殊关系等向对方做出解释;(3)对来访者要热情有礼、耐心慎重,装束整洁得体,行为举止落落大方。

(4)建立并保持积极的辅导关系,还需要辅导人员掌握一些有用的方法,如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准确的同情和真诚。

2.掌握来访者的资料。主要是收集与来访者有关的各种资料,通过会谈、观察、倾听、心理测验等方式,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1来访者的基本情况;2心理问题。

3.进行分析、鉴别与诊断:

(1)确定心理问题的类型与性质,决定辅导的适应性;

(2)分析心理问题的程度,以区别对待;

(3)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一般原因分析和深层原因分析。

二、指导与帮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制定辅导目标、选择辅导方案、实施指导帮助。

1.制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目标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

(1)必须由辅导双方共同制定目标;

(2)保证心理辅导目标的针对性;

(3)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统一;

(4)心理辅导目标必须具体、可行。

2.确定辅导方案主要内容:

(1)所采取辅导方法的目标;

(2)该方法的实施要求,即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以及不做什么;

(3)该方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告知来访者必须对心理辅导过程抱有足够信心,所有的改变都是循序渐进的。

3.实施指导与帮助:与来访者共同选择并制定方案计划后,就进入指导与帮助的实施过程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巩固效果、追踪调查两项任务。

1.巩固效果的具体工作包括:

(1)向来访者指出其已经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说明已基本达到既定的辅导目标;

(2)辅导人员须与来访者一同就其心理问题和辅导过程作一个回顾总结;

(3)指导来访者巩固已有的进步,并将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逐步稳定、内化为来访者的观念、行为方式和能力。

2.追踪调查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填写信息反馈表

(2)约请来访者定期前来面谈;

(3)访问他人。

三种结果:辅导效果显著(结束心理辅导);辅导有效(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辅导效果不大(问题基本没有解决)。

两种结束方式:一是拉长两次会谈的时间;二是减少每次会谈的时间。

第2节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

一、倾听的技术

倾听:心理辅导过程的基本环节。它能使辅导人员了解来访者的情况,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来访者对辅导人员产生信任和亲切感。倾听是辅导工作中的基本技术。

(1)非语言关注:辅导人员运用目光接触、身体语言、空间距离、沉默等非语言的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来关注来访者的方式。

(2)重复: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再向起做全部或部分地复述。

作用:1、帮助辅导人员验证自己是否理解了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

2、可使来访者意识到辅导人员在注意听他谈话,从而对继续表达起到鼓励作用。

3、由于重复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关键内容,由此可以使来访者后记谈话的主题得到明确,沿着被重

复的内容继续深入下去。

4、重复有时使来访者杂乱无章的内容得到清理、归纳,从而帮助来访者对问题进行自我审视。

注意事项:1、辅导员可以使用自己的话,但是某些敏感性词汇仍以来访者为主;

2、不要增加或减少来访者的思想;

3、尽量避免专业词汇,口语化;不要过度使用。

(3)重读: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内容中认为重要的字获此以强调性语气进行重复。

作用:1、引导来访者注意其忽略或未说清楚部分;

2、表明对来访者谈话中关键词的注意。

(4)询问:包含开放式询问(70%,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封闭式询问(30%,即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信息量小、资料准确)

(5)摘要:辅导人员把来访者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并以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6)情感反应: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出的情绪情感的理解与反应。

作用:1、促进辅导双方情感的沟通;

2、有助于来访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

3、有助于检验辅导人员对来访者理解的准确性。

二、影响的技术

(1)指导:辅导人员直截了当的知识来访者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说如何做。包含一般性指导和特异性指导(依据某一理论派别)。

(2)解释:为来访者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说,是辅导人员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者的问题、困扰作出合理化的说明,从而使来访者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变其思想、观念与行为。

注意事项:1、解释要与来访者的思想方式相符合;

2、最好的解释是来访者的自我解释;

3、解释的运用适度;

4、解释的方式需要有个别差异。

(3)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是指辅导人员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及生活等与来访者共同分担或分享。

自我开放的原因:1、让来访者感到辅导员是普通人,咨访双方地位平等;

2、辅导员的适度自我开放可以增加来访者的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包含两类:1、辅导员自己对来访者的体验和感受;

2、辅导员向来访者谈与辅导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4)影响性摘要:辅导人员将自己所谈的主题、观点、意见等信息,经整理组织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

作用:1、使来访者系统清晰地了解辅导人员的意见建议;

2、为辅导人员增加新的意见或建议;

3、暗示一个会谈阶段或一个主题的结束。

三、观察的技术

观察的技术:咨访双方的交流包含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两种。

(1)目光注视:对方面部,在其嘴、头顶、两侧面颊范围内活动为好。

(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达。

(3)身体语言:手势和身体姿态。

(4)声音特征:语调、语速、语气。

(5)空间距离:咨访双方的距离以符合辅导关系的建立,彼此感到适宜为原则。我国认为一米左右为宜。(5)沉默(卡瓦纳):

1、创造性沉默(来访者对自己刚刚说的话、刚刚发生的感受的一种内省反应)

2、自发性沉(源于不知下面该说什么好)

3、冲突性沉默(可能由于害怕、愤怒或愧疚而引起、也许是内心正经历着某种抉择)

引发沉默的原因:

1、辅导人员本身对辅导缺乏热心,会谈中也很少主动以言语来与来访者沟通;

2、辅导人员在会谈中,尚未理清自己的思路;

3、经过辅导员考虑后有计划、主动发起的沉默。

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沉默?(P71)(应用)

答:(1)若来访者表现的创造性沉默,便是它集中精力沉浸于思绪和感受之中,,此时辅导人员最好也保持沉默,不要有引人注目的动作,以免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2)若来访者表现的是一种自发性沉默,这是来访者往往没有找到一个话题或脑子里思绪很乱,来访者的目光游离不定,或以征询的目光看着辅导人员。这种情况下辅导双方都有压力,辅导人员应立即有所反应。(3)若来访者表现的是一种冲突性沉默,辅导人员就需要注意和分辨来访者的情绪表现,结合谈话上下文内容,估计对方的冲突所在,然后针对不同情况给予鼓励、保证,主动谈自己的看法等。如果一时难以判断,应该向来访者表明准备倾听、接纳、正视这一问题的态度。

第五章学校心理辅导的评估技术

第一节心理评估概述

一、心理评估的价值

(1)心理评估对学生适应性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价值

(2)心理评估对学生发展性问题的辅导具有重要作用

(3)心理评估对学生中最在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二、心理评估的过程

(1)确定评估目标:是心理评估的开端,它决定着评估的行为导向和效果,如果评估目标不明确,就难以把握住必要的信息,难以做到有意识、有系统的搜集资料并把握问题的实质,收不到好的评估效果。(2)收集资料:主要任务是了解被评估者的基本情况,了解其身心发展状况、特点及有关家庭与社会背景,主要目的是在于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生的有关情况,为判断其心理问题提供素材。

(3)实施测量: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检验和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

(4)综合评定:对获得的感性材料和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加工,并根据一定的判定标准或理论模式得出评论结果的过程。

三、心理评估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在心理评估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被评估者的客观心理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评估,防止主观臆断,更不允许猜测虚构。

(2)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评估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观点对被评估的心理现象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合研究,同时对被评估的心理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分析。

(3)动态性原则:是指辅导员要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力求作动态的考察,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和外部影响的脉络,防止僵化的评估模式对评估工作的干扰。

(4)综合性原则:是指在心理评估过程中除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外,还要根据需要结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取得最佳的评估结果。

(5)指导性原则:是指导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出评估后,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更好的促进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6)保密性原则:1、不公开来访者的姓名;

2、为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内容保密;

3、拒绝关于来访者情况的调查;

4、尊重来访者的合理的要求。

第二节心理评估法

一、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定义: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访者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及日常生活等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操作步骤:

1、确定明晰的观察目的和对象,心理评估中的观察不同于日常观察的主要之处在于有明确的目标性。

2、选择使用适当的观察类型和方法。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完全参与观察和非完全参与观察。

一、观察法

(三)观察的种类:

1、实况详录法

4、轶事记录法

2、时间取样法

3、事件取样法

5、频率计数图示法

6、清单法

(四)运用观察法的要求:

1.观察法应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力

2.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3.尽量避免主观心理效应的不良影响

4.把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二、谈话法

(一)谈话法的定义:是辅导员根据心理评估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与来访者面对面的谈话方式,直接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

(二)谈话法的优点:1、灵活性大;2、回答率高;3、能有效地控制调查环境;4、有利于深入探讨问题;

5、所得资料真实;

6、可解除来访者的顾虑;

7、不受来访者的局面文字能力限制,适合于广泛的对象,包括低年龄儿童和没有文化的人;

8、是调查方法中最亲切、最深入的方式。

缺点:1、所需的时间长,耗费个人精力多;2、对谈话结果难以做出定量分析;3、对谈话者的资格、态度、教学、谈话技巧要求较高;4、易使来访者产生“警戒心理”或不愉快情绪;5、不适用于对那些口语表达能力差的人使用。

(三)谈话法的操作程序与技巧

1.制定谈话的计划

2.准备谈话需要的工具

3.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效果

5.有效记录谈话内容

三、问卷法

(一)问卷法的定义:是通过书面形式,以设计的项目或问题为中介收集评估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二)问卷法优点:1、省时、省力、省经费,简单易行;2、对评估对象的行为及心理影响小;3、可控可量化;4、可以搜集到观察法无法观察到的东西;5、时间、地点、情境不受限,形式灵活;6、可以给评估对象足够时间思考。

缺点:1、难度大;2、可靠度难以把控;3、可信度难以把控;4、问题数量存在两难抉择。

(三)问卷法的步骤:

1、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问卷类型。问卷一般可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和图画型三种。

2、问卷的编制:一个完整的问卷一般是由题目、指导语、问题、编码、结束语、实施情况记录等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

3、问卷的评价:对问卷的评价主要包括对问卷的评价和效度的评价。

4、问卷的实施与处理:主要包括评估对象的选择和问卷的收集两个方面。

四、测验法

(一)测验法的定义: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或手段。是通过测量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二)特点:1、具有间接性;

2、具有典型性;

3、具有系统性;

4、具有科学性。

(三)心理测验在心理评估中独特的价值

1、利用心理测验可以客观的收集到心理评估所需的资料

2、利用心理测验有利于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3、利用心理测验可以提高心理评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利用心理测验可以提高心理评估的工作效率

(四)心理测验的分类

1、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学绩测验。按功能可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

2、按测验对象的数量,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两种形式。

3、按测验的材料,可分为文字式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4、按测验的应用,可分为教育测验、职业测验和临床测验。

(五)常用心理测验的内容分为智能测验、人格测验、情绪测验、学习测验、行为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六)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

1、正确认识心理测验;

2、保护测验内容,防止滥用测验;

3、做一名合格的测验者,维护心理测验的声誉;

4、根据测验的目的与对象特点,选用适宜的心理测验;

5、应慎重地解释与使用心理测验结果。

(七)心理测验即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有关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技术有:

1、做好测验的组织与准备;

2、建立与来访者间协调的关系;

3、标准化实施测验;

4、全面、科学地分析心理测验结果。

第六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一、理论基础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性欲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以性力为动力的。性心理的发展,依次通过五个阶段:(1)婴幼儿期性欲,包括口腔期和肛门期;大约在1-2岁

(2)儿童期性欲,包括恋母期和恋父期;年龄在3-6岁

(3)潜伏期性欲,又称少年早期;年龄在6-12岁

(4)青春期性欲,通过正常的性行为求得满足。

4、精神分析学说的修正

(1)第一次修正是在本世纪初,阿德勒和荣格修正的重点在于幼儿性欲学说;

(2)第二次修正在三四十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为代表,创立了新弗洛伊德主义。

二、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2.辅导目标: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3.辅导关系:强调辅导员隐藏的角色,以使来访者能将他们的情感投身到辅导员身上,辅导员与来访者要相互信任,又要保持一定距离,以保持辅导员所必须的客观性,避免来访者产生某种形式的抗拒。

4.辅导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5.具体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1自由联想

让病人在一个比较安静与光线适当的房间内,躺在沙发床上随意进行联想。治疗医生则坐在病人身后,倾听他的讲话。

自由联想法的最终目的:是发掘病人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把他们带到意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方法2释梦(梦的工作)

(1)象征化:用一种中性事物来象征、替代一种所忌讳的事物,以减少或引起梦中自我的痛苦或创伤。(2)移置: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转移和投身于另一个对象方面去。

(3)凝缩: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

(4)投射: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愿望或意念投射于他人,以减轻对自我的谴责。

(5)变形: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6)二次加工

方法3移情

1、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2、两个特征:反应的强烈性与不相适应性;反应的的持久性

3、正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的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

负移情: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

方法4阻抗

1、阻抗:又称“抗拒作用”,指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辅导重心偏移。

2、应对策略:

(1)要解除戒备心理;

(2)要正确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的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抗

方法5阐释

阐释:指症状的无意识的隐义和动机揭露出来使其进入意识的一种方法,是克服阻抗的主要方法。

阐释的过程:辅导员对来访者的一些本质问题加以解释、引导和劝阻,使来访者理解自己一直没有理解的心理事件,把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的想法和行为与可以理解的往事联系起来,使来访者逐渐理解移情的性质,从而使症状逐渐消失。

三、贡献与局限

心理分析理论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辅导模式,它强调潜意识对行为的重要作用,重视婴幼儿期心身发展的意义,所创立的一些方法和技术都有积极的贡献。为其后许多新的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参考。但由于这种方法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施行,需对来访者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限制了它的推广;本身潜意识的作用,过分强调婴幼儿期的发展,特别是过分强调婴幼儿期的性经验,都使这一理论受到局限。

第二节行为转变法

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艾森克、沃尔帕提出系统脱敏法。斯金纳首先提出行为治疗问题。

一、基础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由华生提出的,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狗的条件反射;艾森克提出了学习过程的特殊理论;班杜拉的模仿理论。

二、辅导方法

1、辅导原理:把辅导重点放在直接消除或纠正适应不良或异常行为上,不去研究、分析行为的内在动机,只以特殊行为为目标,并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模仿学习等行为转变技术予以改变。

2、辅导目标:主要是消除不良行为。并代之更有效的行为

3、辅导关系:辅导员主要担任主动与指导的角色帮助来访者实现更有效的行为

4、辅导过程:

(1)了解来访者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来访才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确定辅导目标。

(3)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使其有所了解,而消除因无知产生的不必要疑虑和心理阻抗,确立信心并主动配合。

(4)辅导员运用专门的心理辅导技术或配合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实施辅导方案。采取何种行为治疗技术应根据其适应症加以选择。

(5)根据行为辅导技术的性质及来访者行为改变的情况,分别给予阳性强化或给予惩罚。以期改变不良行为,塑造良好行为,或以新行为代替旧行为。

(6)根据来访者行为变化情况,调整辅导方法,同时让来访者本人能够掌握和使用,以巩固疗效并将疗效扩展到日常生活环境中去。

5、具体方法:放松法、系统脱敏法、厌恶法、暴露法、代币法、生物反馈法

方法1放松法

基本步骤:选择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无干扰环境,让来访者舒服地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体验紧张放松的感觉,逐步进行主要肌肉群紧张和放松练习。

方法2系统脱敏法

1、定义:沃尔帕首创。它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绪,并通过心理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2、基本步骤:排列焦虑等级层次表;放松训练,以全身肌肉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系统脱敏过程,进行焦虑反应与肌肉放松技术结合训练,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

方法3厌恶法

1、定义: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须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

2、常用的厌恶刺激包含物理刺激、化学刺激、想象中的厌恶刺激

方法4暴露法

1、定义:与系统脱敏法相反,开始即让来访才进入最使其恐惧的情境中,或是让他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直接置身于严重恐怖的环境,以加深来访者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采取堵耳朵、闭眼睛、哭喊等逃避行为。

2、适合焦虑和恐怖倾向的辅导。

方法5代币制(正强化)

1、定义:通过强化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当来访者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予奖励,使该行为得以强化。

2、注意事项:确定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确定代币类型、选择支持代币的强化物、建立代币兑换规则

方法6生物反馈法

1、定义:借助现代电子仪器将来访者体内生理机能予以描记,并转换呈声光等反馈信号,使来访者能根据

这些反馈信号,有意识地学习调控自己的内脏功能和身体功能,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三、贡献与局限

行为转变法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心理辅导方法之一,把辅导重点放在外显的特殊行为上,有明确的辅导目标和结果,方法源自于实证性研究,较客观、科学;效果立竿见影;操作性强。因此深受辅导员的欢迎。但它不适用于水准较高,渴望高度成长的来访者;只治标不治本,难以改变行为深层问题,使来访者成为被操纵、控制的对象;辅导员只顾及来访者的细枝末节问题,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个人中心法

主要代表人物为卡尔.罗杰斯,他于1951年后发表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形成了个人中心法,被视为继心理分析法、行为转变法之后的心理辅导理论的“第三种势力”。

一、理论基础:人本主义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强调人体所具有的现实潜在能力;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至高无上的动机,强调辅导员和来访者的平等协调、情感沟通和心理交融的关系;强调充分调动来访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二、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个人中心法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辅导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力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2、辅导目标:基本目标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与信任的气氛,在这个氛围中,来访者通过利用辅导关系进行自我探索,能以更开放、更自信与更积极的愿望进行辅导。

3、辅导关系:非常重视辅导关系,认为辅导员自身的特质(包括真诚、温暖、积极尊重、共情等)决定了辅导的关系,应使来访者能把他们在辅导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转换应用到辅导之外的人际关系上。

4、辅导过程:来访者求助—辅导员说明—鼓励—接纳否定情感—来访者成长萌动—接纳肯定情感—来访者自我接纳—澄清—效果—扩大效果—全面成长—辅导结束。

5、具体方法:个人中心法更多提供的是一种辅导的理论而非方法。因强调辅导态度的重要性,认为融洽的辅导关系是辅导获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提出了建立适宜的辅导气氛的三种最重要的态度: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和移情的理解(共情)。

方法1、2真诚、积极地尊重

真诚:将真正的自我表现出来,让来访者了解你也是一个人,并非只是扮演某一个角色。

积极地尊重:包每个来访者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既接纳他的长处,也宽容他的短处,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更大程度地表达自己。

方法3移情的理解

移情的理解:也称共情,辅导员放下个人的参照标准,试着将自己融入来访者的感觉世界中,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并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更深入的进行自我探讨,自我了解,产生被接纳被理解的感受。包含两个步骤:精确地感受来访者的世界,以口语的形势与来访者分享你对他的了解。

三、贡献与局限

个人中心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存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辅导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辅导员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个人中心法不适于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用于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并且过分忽视历史因素,不在意辅导员价值观的影响。

第四节认知重建法

20世纪50~50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有艾利斯、贝克、麦肯鲍姆等。认为可以通过调解认知过程来达到减轻或消除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目的。

一、理论基础:认知理论的出发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认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等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艾利斯认为,人生来便具有用理性信念对搞非理性信念的潜能。高度重视来访者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失败行为看成是来访者不良认知的结果。

二、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认知重建法的主要着眼点是来访者的认知问题,企图通过改变来访者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改变所呈现出的心理问题。

2、辅导目标:主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找出他头脑中不现实的、不合理的错误、扭曲的观点,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减少扭曲的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及行为的不良后果。

3、辅导关系:辅导员的中心任务是教给来访者一些自我了解与改变的方法。辅导员更多扮演的是一位教师与指导者的角色,而来访者则处于学生或学习者的地位上。

4、辅导过程:(1)监察消极的自动化思想;(2)向来访者指出心理问题的实际来源;(3)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来访者减轻症状;(4)主要任务帮助来访者巩固效果达到认知重建。

5、具体方法:运用较多的有三栏目技术、自我指导训练、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合理情绪自助量表等。

方法1三栏目技术

1、基本假设:人的感觉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而是受人的认知影响。

2、三个步骤:(1)训练来访者自己意识到并记录下内心的自责思想;(2)弄清这些思想失真的根源;(3)练习对它们的反击,发展更加现实的自我评价系统。

三栏包含:随想(自责)栏,认知失真栏,合理反应栏

方法2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1、定义:帮助来访者向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以动摇其信念。

2、方法:找到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通过辩论,以积极提问(包含质疑式和夸张式)的方式促使来访者主动思考。

方法3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1、莫兹比发展。

2、基本步骤:(1)让来访者生动地想象引起其情绪困扰的情境;(2)要求来访者保持想象这一情景,但帮助他把消极情绪改变为适度情绪;(3)停止想象,要求来访者讲述他是怎样想才使情绪发生变化的。方法4合理情绪自助表

这是由艾利斯在美国纽约创立的理性—情绪治疗研究所特制的一种表格,将认知重建的内容模式化,可以由来访者自己填写,也可由来访者依此自己对自己进行辅导,既简单又易于操作。

使用方法:先想AC,再找B,再做辩论D,最后写出E效果

A诱发事件(面临我感到情绪困扰或产生自损行动之前发生的事件、思想或感受)C后果或情况(在我身上出现的,也是我想要改变的情绪困扰或自损行为J)B信念(导致我产生情绪困扰或自损行为的非理性信念)D辩论(与圈出的非理性信念辩论)E有效的理性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的更改信念)

第七章: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与方法

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总目标

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调节中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让学生懂得自我心理保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素质全面,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

二、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具体目标

一、角色扮演法

(一)定义: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二)原则:(1)自愿原则,不要勉强让学生扮演;(2)鼓励学生把角色扮演当作一种游戏;(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非学生身上;(4)活跃课堂气氛,给予表演者支持和激励。

(三)常用方法:

(1)相声表演。适用对象:中高年级学生。教育活动内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心理训练。

(2)哑剧表演。适用对象:中小学各年级。教育活动内容:情感教育和交往指导。

(3)角色互换。对象:中小学各年级。教育活动内容:自我意识训练、情感教育、个性塑造和交往指导。(4)小品表演。适用对象:中高年级学生。教育内容:自我意识、情感、个性、交往等方面的训练。二、价值观辨析法

(一)定义: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

(二)原则:(1)首先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2)教师必须无批判地对待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和观点;(3)向学生提问以帮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

(三)常用方法:(1)小组讨论法。适用对象:中高年级学生。教育内容: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态度、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2)两难问题法。适用对象:不同年级学生。教育内容:中小学生个性塑造和品德形成等。

(3)脑力激荡法。适用对象:各年级学生。教育内容:智力训练。

三、榜样引导法

(一)定义: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

(二)原则:(1)榜样的选取必须是可亲、可敬、可信并与学习者有相似性;(2)榜样行为的展现应是渐进的;(3)呈现榜样的同时,最好配以讲评,突出模仿行为;(4)促使学生大胆模仿;(5)及时强化模仿行为。

(三)常用方法:(1)参观、访问。适用对象:中小学各年级。教育内容:个性塑造、美感形成,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媒体教学。适用对象:不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可涉及多个方面。

四、行为强化法

(一)定义: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几个概念:(1)强化。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2)正强化。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3)负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4)惩罚。指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理论基础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二)原则:(1)多运用正强化,少使用负强化和惩罚;(2)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改变那些不良行为习惯;(3)强化物和强化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定;(4)强化时有必要对学生伴随说理教育。

常用方法:(1)奖励;是一种正强化。可以分为社会性奖励、物质性奖励和活动性奖励。运用该方法时要注意:奖励的行为应是具体的;奖励的选择遵循多次奖励仍不满足为原则;鼓励学生自我奖励。

(2)惩罚;是一种负强化。运用惩罚时要注意:避免不适当的惩罚,如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应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罚其事,轻责其人;惩罚伴随说理教育,以提高惩罚效果;力戒惩罚后又立即给予奖励。(3)强化不相容反应;即把不强化那个不合社会要求的反应同强化别一个与顺应不良行为显然对抗的合乎社会要求的反应相结合,借以消除顺应不良反应的方法。适用对象:不同年级的学生。教育内容:针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正。

第八章中小学生的认知卫生与辅导

第一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卫生问题

一、发展性认知卫生问题

1.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观察力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2)观察缺乏精确性;

(3)观察缺乏顺序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记忆力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

(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注意力发展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间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想象力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3)想象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思维发展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2.初中生认知发展特点

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自觉性增强;

(2)观察的持久性增强;

(3)观察的精确性日益提高。

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有意性进一步加强;

(2)意义记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3)抽象记忆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注意力发展的特点:

(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2)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

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有意想象逐渐占主要地位;

(2)想象日趋现实化;

(3)创造想象日益发展。

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主导地位;

(2)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提高。

中小学生适应性认知卫生问题的具体表现:

(1)过分概括化。具体表现:一方面,表现在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上,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别人稍有过错,就认为他“很坏”、“无一可取”,对人全盘否定。

(2)绝对化要求。具体表现: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和判断,常与“应该”、“必须”之类的词联系在一起。

(3)极端化。具体表现:要么全对,要么全错;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

第二节中小学生认知卫生问题辅导

一、发展性认知卫生问题辅导

1.记忆力训练

(1)保持信心;

(2)集中注意力;

(3)理解后记忆;

(4)探寻规律;

(5)运用联想;

(6)多种感官参与;

(7)不断复习;

(8)掌握记忆方法:第一形象记忆法;第二歌诀记忆法;第三联想记忆法;第四情感记忆法。

一、发展性认知卫生问题辅导

2.注意力训练

(1)明确学习目标;

(2)学会积极暗示;

(3)建立学习兴趣;

(4)外化心理负担;

(5)保证身体健康:消除疲劳的方法有默语、自言自语、横卧、与别人谈天或站起来走动等。其中横卧效果最好。

(6)避免单调;

(7)选择适宜的学习环境;

(8)合理运用“代替法”:代替法是指在处理重要而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先用已经熟悉和做惯了方法或为消除杂念,待精神逐渐集中后,再回过头来做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9)适当运用“渐进注意法”:从5分钟入手,训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3.思维训练

(1)改变听课方式;

(2)作业中要有思考的内容;

(3)要有丰富的知识;

(4)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适应性认知卫生问题辅导

(重点在于辨别各种适应性认知问题的表现)

1.过分概括

(1)症状:认为“人应该得到自己生活中每一位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辅导要点:这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每个人其存在的价值,别人的评价也必然存在褒贬的不同,更何况我们无法要求别人没有误会和偏见,大可不必因为别人的非议而伤心失意。人应该关注别人的评价,但这种关注是为了从中吸取对自己的发展有益的东西,因此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对我们都是有用的。人更需要关注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把精力和时间用在考虑怎么尽力做得更好、用在积极实在的行动上。

2.追求完美

(1)症状表现:认为“一个人应该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

(2)辅导要点: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要求。事实上没有人能在各方面都能力十足,成就卓著。一个人要求事事非成功不可,一定得胜过别人,是非理性的。“有所得,必有所失”,人不可能万事顺利,失败在所难免,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全,事事比人强。

3.虚拟陈述

(1)症状表现:认为“事情应该按自己喜欢和期望的去发展,否则便是很糟糕,很可怕的。”

(2)辅导要点:客观事物的发有其规律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主观要求事物这样或那样发展,否则就闷闷不乐甚至暴跳如雷,这是不明智的。理性的做法是自觉地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当事情有可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1!咨询的特征: 1.咨询体现着对来访者进行帮忙的人际关系没。 2.咨询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 3.心理咨询属于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同异: 相同点:二者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常常是一致的,二者进行工作的对象常常是相似的,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二者是相似的,二者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不同点: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复或已复原的病人,心理治疗则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工作的。心理咨询所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则主要为某些神经症,某些性变态,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康复中的精神病人。心理咨询用时短,心理治疗治疗费时较长,治疗由几次到几十次不等。心理治疗在意识层次进行,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无意识领域进行工作。心理咨询工作是更为直接地针对某些有限的具体的目标进行的,心理治疗的目的则比较模糊,其目标使人产生改变和进步。 3!咨询与心理卫生在我国的发展阶段:启动阶段、空白阶段、准备阶段、初步发展阶段。 4!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区别:目的,内容,理论基础,方式。 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的职责:(1.对来访者负责(2.帮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求助者成长,自立自强,使之能够自己面对和处理个人生活中的各种困难。(3.保密的原则 6!心理治疗者注意的问题:(1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一方面是提高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提高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的能力的认识)(2提高对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来访者互相影响关系的认识;(3提高对自己专业职责及专业道德的认识。 7!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对专业人员的要求: (1.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的职责(对来访者负责,帮助的根本目的,保密原则)(3对治疗者与咨询者个人的要求 8!对治疗者与咨询者的个人的要求:(1要有帮助别人的心(2要有敏锐的感觉及了解心理的能力(3要有神经病理的知识(4要有丰富的经验(5要保持中立无私的立场(6自己要有健康的心理与态度。 9!来访者自己对自己的事物做选择的原因: (1治疗者认为做好的解决的途径,对来访者未见得是最好的(2问题是来访者遇到的,只有来访者自己去解决,因为这是来访者的生活,没有人可以替代他生活。(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促使来访者成长,自强自立。 10!治疗联盟的过程: 1.积极的情绪体验 2.自尊心的提高3,移情式的改进4、认同作用 10-1治疗关系的特征: 独特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专业限制 10-2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共情积极关注尊重和温暖真诚可信具体化即时性对峙 10-3.与治疗关系有关的其他影响因素:1具体化(一是澄清具体事实,二是搞明白来访者所说的词汇的具体含义。具体化决定着治疗的质量,也影响着治疗关系的建立,因为只有真正理解对方的经历,处境,感情等,才有可能达到共情的境地)2即时化(鼓励来访者更多的自我暴露,也是促进他们与治疗者进行更为开诚布公的交流)3对峙:艾维说对峙时指出存在于各种态度,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穆哥特伊德认为对峙涉及3中类型的矛盾:来访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来访者思想,感受与其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来访者想象的世界与治疗者所看到的真实的世界之间的差异。贝伦森体验式,教导式,强力式,微弱式和鼓励式5种不同类型的对峙。 10-4霍维茨在解释心理治疗中来访者的变化时如何产生是强调指出,这种关系是通过人际关系中那些支持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他把这种关系称为治疗的联盟。这种联盟的建立是为了帮助来访者以更为合适的方式思考,行事。通过这种联盟的内化,来访者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11!准确的共情反应步骤: (1治疗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2以言语准确的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3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 12!伊根对峙的方式: 对峙应该在高级准确的共情基础上进行,否则对峙就可能是无效的甚至对治疗是有破坏作用的,其次,治疗者对对峙的应用应是试验性的,这一点在治疗的最初阶段尤为重要,第三,对峙是涉及来访者本 人以及治疗者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交流 方式之一,其中先决条件是对峙者之间已 建立某种程度的相互关系,第四,对峙应 以逐步接近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来访 者有机会同化治疗者所说的东西,是对峙 更为有效。艾维等人把积极关注,尊重与 温暖,真诚以及具体化等都看作是达到共 情的核心条件。 13!心理治疗中的会谈可分为: 收集资料式会谈(基本)诊断式会谈心 理治疗式会谈 13-1收集资料式会谈的目的 是收集与治疗者问题有关的资料、信息。 一般用一次会谈也可能用半次会谈时间 13-2诊断式会谈的目的 是首先要区分来访者是否适合进行心理 治疗,其次是分清来访者的问题到底出在 哪里,什么是对方的主要问题。 13-3心理治疗式会谈的目的是要帮助来 访者产生某种改变。耗时最多 14!倾听的技巧: 开放式问题(什么,怎么)、封闭式问题 (是,不是?具有收集信息,澄清事实, 缩小讨论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某些特 定问题)鼓励(奥,嗯)、说明语句,对 感情的反应(你觉得……)、总结 15!会谈中的非言语技巧:目光接触与身 体语汇,其他非言语的技巧。停顿的三个 作用:留下言语的韵味,求的同意领会, 加强听者的紧张状态,这实际上是让对方 参与其中的艺术。 16!非言语行为的观察技术:伊根认为, 一个有效的治疗者应学会倾听和理解下 列非言语行为,躯体行为,面部表情,声 音特证,自发的生理反应,个人的生理特 征,个人的总体印象。 17!影响对方的技巧: 解释指导提供信息或忠告自我暴露 反馈逻辑推论影响式总结 18!指导方式的类型:指导语言的改变 特殊的建议或指示自由联想式的指导 角色式指导训练性指导 19!卡瓦纳德沉默现象的分类:创造性的 沉默自发性的沉默冲动性的沉默 20!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特征: (1存在思维障碍,最常见的是妄想,妄 想是指病人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 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2存在思维 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前者表现为话 讲了半天,中心松散或无主题,后者表现 为概念混乱和奇怪的逻辑推理。(3感知 觉障碍,幻觉,幻听和幻视。(4情感方 面障碍,对人冷漠。精神分裂的病人,从 不主动求医,除非家人,亲友送来看病, 他们对自身的疾病状态,没有自知力,这 一点与神经症病人迫切求医的情况迥然 不同。 21!躁狂抑郁症病人: 当病人处于躁狂状态时,表现为情绪高 涨,始终很快活,谈笑风声,他们觉得脑 子变得好使了,比平常聪明多了,可以在 短时间内学出大量信件,文章。当病人处 于抑郁状态时情况相反,他们表现为情绪 极为低落,抑郁,常常愁眉不展,伤心落 泪。所有的精神病人都不适合进行心理咨 询与治疗,但自知力已恢复的康复病人也 可以作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对象。 22!人格障碍的分类: 反社会偏执型冲动型分裂性强迫性 表演性 23!心理测验的分类: 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种技能测验,诊 断测验 24!对来访者的分析和确认的过程是最初 步骤; 了解问题的详细情况问题形成的可能原 因对问题的分析表面的问题与深层次的 问题把问题具体化 25!有关心理诊断方面的论述(艾维 1. 关于来访者的问题。治疗者必须在来访者 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她们找出事情 的来龙去脉,2.关于来访者是怎样看待世 界的。3.关于来访者所处的情景和周围环 境。来访者重要的环境因素有七中,个人 的,性别的,家庭的,种族的,地方的, 社会阶层和文化的4.关于治疗者的基本 理论倾向5。关于来访者将来要干什么) 58!提问方式: 1向来访者提问时要注意问话的方式2提 问题尽可能简单,口语化,使对方感到易 于理解并能很快抓住要领,不要使用很多 术语3把大问题小化。 26!记录的内容: 1.来访者的基本信息 2.来访日期、治疗 个案编号、治疗者姓名3、来访者叙述内 容4、确认来访者的主要问题、处理意见 及方式 27!心理治疗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来访者 成长,自强自立,使之能够自己面对和处 理个人生活中各种问题。心理分析治疗的 目的,时要消除神经症症状,使自我变得 强壮有力;行为治疗的目标是要改变不适 应的行为,消除行为缺陷,来访者中心治 疗法的治疗目标是对自我经验和体验采 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就有责任感,自尊, 能接受他人;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目标是 思维的合理性和适度的情绪反应等。 28!心理治疗的目标: 医学的目标与心理学的目标;中间目标和 终极目标(帕洛夫,所有心理治疗的最终 目标都是要减少焦虑,提高来访者的生理 机能和社会能力。);内部目标与外部目标 (内:来访者自己对自己所提出的目标, 外:由其他人对来访者提出的);一般性 目标与特殊性目标;矫正、发展和预防目 标;综合目标。 29!杰何达提出6条心理健康的标准(综 合目标): (1对自身的态度:包括能有意识地对自 身进行适当的探索,自我概念的现实性, 能够接受自我,现实地评价自身的长处和 短处(2成长,发展或自我实现的方式及 程度:包括实现自己各种能力及才干的动 机水平。(3主要心理机能的整合程度: 包括各种心理能量的适应的动态平衡(4 自主性或对于各种社会影响的独立性:遵 从自身内部标准,行为有一定之规(5对 现实知觉的适应性:没有错误的知觉,对 于所见到的和所预期的事物重视其实际 证据(6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人际关系适 应,能够够适应环境的要求。 30!影响治疗目标的因素:(1对来访者 来说:来访者的问题经济条件生活水 平时间 (2对治疗者来说: 专业训练程度治疗理论差异工作时间 长短 31!治疗的过程的阶段: (1.心理诊断过程主要任务是对来访者 问题的确认,制定治疗目标,(2帮助和 改变阶段主要目的是帮助者改变其认 知、情绪或行为(3.结束阶段主要任务是 帮助来访者巩固其治疗所获得成果,适应 结束治疗的情况 31-1心理诊断情阶段的工作:1.信息的 收集 2.心理诊断(任务主要是对来访者 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确认)3.信息反 馈 4.咨询目标的确立(应该注意:治疗 目标是具体的,现实可行的,心理学的目 标,分轻重缓急的,应经常进行评价) 31-2帮助和改变阶段的问题:1.治疗者 的责任2、领悟(第一种作用是能使其问 题严重程度降低,并能使对方心理上真正 强健起来的心理平衡第二是可以为其改 变其外显行为提供心理依据)3、支持4 反塑造5,、移情6、反移情7 对峙8解 释 31-3.结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治疗者 还要帮助来访者从新回顾治疗要点,检查 治疗目标实现的情况,进一步巩固治疗所 取得成果。 32!阻力的表现形式: (1、对会谈时间及规定的消极态度(2、 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治疗者有关的问题上 (3、回避问题的方式(包括问题的回答 和问题的转移)(4、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33!阻力产生的原因;(卡瓦纳) 1阻力来自于成长中的痛苦2、阻力来自 机能性的行为失调3、阻力来自对抗治疗 或治疗者的心理动机 34!应付阻力的要点: 1、解除戒备心理 2、正确的进行诊断和 分析3、以诚恳的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 力 35!应付阻力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阻力, 了解阻力产生的原因,以便最终超越这种 阻力,使治疗取得进展。关键是要调动对 方的积极性,使之能与治疗者一同寻找阻 力的来源,认清阻力的产生源泉 36!来自治疗者的干扰 1,产生于满足自身需要的干扰(1)在私 人关系方面,(如想建立友谊又想建立治 疗关系时)(2)其他个人需要的满足(治 疗者想控制他人或治疗者固守世界观,某 种治疗理论)2,与治疗者个人缺点有关 的干扰(1)治疗者的个人问题,如治疗 者也存在这个缺点(2)治疗者的刻板印 象或移情3,干扰者的某些具体表现:卡 瓦纳,(迟到,不认真倾听来访者说话, 走神,打瞌睡)。 37!治疗者面对的难题 1,缺乏自信心。不自信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缺乏治疗经验、对治疗技术的 方法不能灵活运用造成的(需增加治疗经 验),另一种是治疗者对自身的评价偏低 所致(需自己对自己做改变对自身认知的 工作)。所以(1),明确帮助来访者的可 能性: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和发展自 己,另一方面也要承认自己的能力限度。 (2)对自身优势的认识治疗者在治疗过 程中,相对来访者讲有许多优势。2,治 疗出现失误: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向来访者 承认自己的失误。其次柿尽可能消除自己 失误带来的影响。3,治疗者自身的苦恼。 38!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心理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一 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 活动。弗洛伊德:人的精神生活是由意识, 前意识,意识组成。 无意识(潜意识):两个含义,1、指人们 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 能意识到。2、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 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其中所 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中去的,即其 中的经验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 分。 三者的关系: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无 意识、前意识之间所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 平衡。前意识与意识之间虽然有界限却无 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之间的内容与意 识之间的内容相互转换非常容易,是转瞬 即成的事情。而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到 意识中来则非常困难。在意识中似乎有一 种抵抗力,起着检察官或看守人(后用自 我,超我代替)的作用——严防无意识中 的观念进入意识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运 动的,向外推的,而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 量,向下向内压紧。这就是所谓压抑。 压抑的功能是把主体的精力和回忆、各种 欲望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他们在 意识中出现。但这些东西并未消失,是存 在于无意识中。 39!人格构成说 1.本我、自我和超我(1)本我,(快乐 原则)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 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 动所组成的。特性:是无意识的,是无理 性的,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 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贮 藏库;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 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2)自我,(现 实原则)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 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 分。特性: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而主要是 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 对本我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 东西扰乱意识;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 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3) 超我,(道德原则)称为理想自我,道德 典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 德化了的自我。特性:从自我中分化出来, 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是父母权威的内化, 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可分为自我理想— —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 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主要作用是 监督和控制自我。 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同时服侍 着三个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焦 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 一定的方式解决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 身的威胁。 40!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 抵消反向形成 41!性心理的发展: 口欲阶段(0-1)肛欲阶段(1-3)性器欲 阶段(3-6)潜伏期(6-12)青春期阶段 (12-18) 41-1弗洛伊德:人在幼年时期,对异性 双亲的眷恋现象是人类普遍存的特征之 一。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是用于说 明此问题的术语 42!心理治疗(神经症)的方法: 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解释 43!心理分析治疗的适宜对象是 癔病强迫症恐怖症病人 44!治疗实施过程: 1,治疗对象的选择和治疗规则。心理分 析治疗的对象是癔症、强迫症和恐怖症 病人。病人半卧在躺椅上,治疗者坐在躺 椅的一侧后面。环境要静,不应受到打扰, 此外不能有其他人在场听2,治疗实施过 程。试验性分析阶段——正式治建立治疗 的同盟关系)——第二阶段移情的出现及 其解释——第三阶段修通或扩通——第 四阶段治疗的结束阶段 45!中国的认识领悟疗法 钟友彬 一、理论与方法主要遵循心理分析的理 论与原则 二、领悟的本质:钟友彬认为治疗的目的 是要消除病人的症状,而症状的消除需有 病人对治疗者解释的领悟。病人的领悟是 在治疗者引导下达到的,因此疗效的取得 不在于揭示了幼年的精神创伤,而在于病 人对治疗者解释的信任,这就是领悟的本 质。领悟的内容是治疗者灌输给病人的, 病人自感以前的想法及行为可笑,自己抛 弃了原有的态度、行为,使症状得以消失。 一次治疗的过程是一个治疗者与病人交 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特别需要病人主观努 力的过程。 三、治疗的适应症及步骤(1)适应症主 要为强迫症、恐怖症某些类型的性变态 (如露阴症、挨擦症、窥阴症)等(2) 采用直接会面交谈方式(3)初次会见时, 让病人和家属叙述症状产生和发展的历 史及症状的具体表现(4)可询问病人的 生活史,但不要深挖过去。(5)引导病人, 并和他一起分析症状的性质。(6)当病人 对上述解释和分析有了初步认识和体会 后,再进一步解释病的根源在于过去。 46!行为治疗一词最早由斯金纳等人于 1945年提出。基本理论主要来自行为主 义的学习原理,有三部分组成:经典的条 件反射,操作条件作用,模仿学习。

精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XX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中,脑力激荡法属于( B ) A.角色扮演法B.价值观辨析法C.行为强化法D.榜样引导法 2.心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意识、注意等属于( A ) A.心理状态B.心理过程C.个性心理D.社会性 3.某些特殊人格常常成为某些神经症的发病基础。具有“富有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的人容易得( D )A.强迫症B.精神分裂症C.躁狂抑郁症D.癔病 4.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学生适用的心理辅导是( C ) A.适应性辅导B.教育性辅导C.发展性辅导D.学习性辅导 5.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是( A ) A.成长问题B.人生观问题C.价值观问题D.态度问题 6.开始阶段是心理辅导的第一步。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中不包括 ...( D ) A.建立辅导关系B.掌握学生的材料C.进行分析诊断D.制定辅导目标 7.自我开放属于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中的(B) A.倾听的技术B.影响的技术C.观察的技术D.评估的技术 8.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中奉行现实原则的是(C ) A.本我B.超我C.自我D.原我 9.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者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D ) A.象征化B.移置C.投射D.变形 10.最先提出“行为治疗”概念的是( A ) A.斯金纳B.班杜拉C.拉斯D.华生 11.不适用于水准较高、渴望高度成长的来访者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B ) A.精神分析法B.行为转变法C.个人中心法D.认知重建法 12.有的学生把苦闷和痛苦统统写在纸上,写完后不管是不是拿给老师看,总感到内心轻松多了。这是(B ) A.自我催眠B.合理宣泄法C.自主训练法D.呼吸调节法 13.对于不良个性引起的对抗行为,一般采用的调整方法中不包括( D ) A.纠正不良认知B.自尊要恰到好处C.行为重塑D.改变其所处环境 14.“感到精神疲乏,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进度减慢甚至停滞”,具有上述症状和表现的学习卫生问题被称为( C )A.注意力分散B.意志薄弱C.学习疲劳D.学习方法不当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良好的交往原则的是( B ) A.真诚B.亲密C.宽容D.互助互利 l6.有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对问题的看法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属于( C ) A.自私B.羞怯C.自我中心D.退缩 17.满灌疗法可以用来治疗( A ) A.恐怖症B.抑郁症C.多动症D.疑病症 18.神经衰弱产生的基础是( D ) A.精神刺激B.过度疲劳C.营养不良D.心理素质 19.可以用来改善注意力分散的方法中不包括( D ) A.早睡早起B.自我减压C.放松训练法D.暴露法 20.个体获得社会自我,习得社会角色的最重要时期是( B ) A.幼儿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健全的积极意志品质,表现为意志的(ABCE )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部分章节知识归纳对比

三栏目技术 基本假设:人的感觉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而是受人的认知影响。三个步骤:训练来访者自己 意识到并记录下内心的自责思想;弄清这些思想失真的根源;联系对它们的反击,发展更加现实的自我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帮助来访者向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以动摇其信念。方法:找到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通过辩论,以积极提问(包含质疑式和夸张式)的方式促使来访者主动思考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墨兹比发展。方法:让来访者生动地想象引起其情绪困扰的情境;要求来访者保持想象这一情景,但帮 助他把消极情绪改变为适度情绪;停止想象,要求来访者讲述他是怎样想才使情绪发生变化的) 合理情绪自助表:艾里斯发展,先想AC,再找B,再做辩论D,最后写出E效果

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人和环境 正确看待自己接受自己;以发展为动力;不要完全以“我”为核心;不要自悲自怜;不要伤害自己 正确看待他人喜欢他人;容忍他人的观点;重视他人;不要总想支配他人;不要依赖他人;借鉴他人看法 正确看待环境热爱生活;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体验逆境与失败;适应环境;珍惜现在 端正认识,悦纳自我;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弃旧图新,勇于创造;磨炼意志,迎难而上;与人为善,满怀热情;热爱学习、工作;改变环境,激发好奇;自我监督,及时纠正;将自己已经由于拖延而造成的教训找出来,列在纸上,每天看一遍激励 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生活中一帆风顺;片面的自我认识;自居作用 用于承认自己自负;挖掘根源;采取措施 找原因;独立自主解决困难;制定一些计划 原因:家庭环境、严重的心理创伤;身染疾病或残疾有不公平待遇;人机交往中遇挫折 主动与人交往;深交几个朋友;多参加活动;主动关心别人 原因:放任的家庭教育;受父母影响;过去经历;过分自卑;对抗 方法:认识本质;欢迎不同意见;学会角色互换;找信得过的老师、朋友,征求意见

继续教育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继续教育 第一章理论基础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健康 一、健康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健康的解释是: ①(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②(事物)情况正常,没有缺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它明确地告诉人们,我们必须与传统的“无病即是健康”的生理学上的健康思想区分开来,健康不仅意味着具有健全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定义为:“一个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健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全面理解健康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思想: (1)全面理解健康的含义,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四个方

面。 (2)健康是人的基本人权,它与人的“生命、财产”一样不容侵犯。健康是每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要求个体具备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 (3)健康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需求,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社会是由人构成并通过个体发挥作用的,人是构成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社会必然要通过个人的健康来支持,以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这样维护和保证社会的健康也就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健康的社会地位,而且在价值取向上需要培养人们共同的社会健康观 (4)在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健康意识,提高活动效率和生活质量,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一章理论基础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健康 一、健康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健康的解释是: ①(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中小学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

《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课题主持人: 陈虹,开明出版社副社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副主编,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健康 一、健康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健康的解释是: ①(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②(事物)情况正常,没有缺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它明确地告诉人们,我们必须与传统的“无病即是健康”的生理学上的健康思想区分开来,健康不仅意味着具有健全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定义为:“一个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健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全面理解健康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思想: (1)全面理解健康的含义,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四个方面。 (2)健康是人的基本人权,它与人的“生命、财产”一样不容侵犯。健康是每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要求个体具备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 (3)健康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需求,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社会是由人构成并通过个体发挥作用的,人是构成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社会必然要通过个人的健康来支持,以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这样维护和保证社会的健康也就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健康的社会地位,而且在价值取向上需要培养人们共同的社会健康观 (4)在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健康意识,提高活动效率和生活质量,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二节心理异常 很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 据估计,在同一时刻里,几乎可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并且, 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目前,一般有关心理异常的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心理异常的类别 1、神经官能症:是一种轻微的心理异常。常因挫折与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一种持久性的精神紧张与焦虑,以致对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常见的有焦虑反应、恐怖症、神经衰弱、疑病症、癔症、抑郁症。 2、心理过程障碍:在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困扰。如: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以及综合性的意志障碍和智力障碍。 3、人格障碍:最主要特征是有一种引起不适应行为的显性人格品质,这种不适应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的,他自己很少或根本不为自己感到焦虑。主要表现为人格型式障碍、人格特质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性行为异常:是一种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的歪曲。分为:功能障碍,对象歪曲,活动歪曲、反社会。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社工本科复习题)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复习题(本科) 1、真诚可信是罗杰斯提倡的。 2、拉扎勒斯指出,治疗者的言语性的自我暴露具有开辟治疗的交流渠道的功效。 3、精神分裂症病人常常存在思维障碍,最常见的一种是妄想。 4、系统脱敏法是最早应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是由沃尔朴最生发明及应用 5、来访者中心治疗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倡导者是卡尔·罗杰斯。他于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 6、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为ABC理论 7、绝对化的要求这一特征是最常见的。 8、“顺应自然”是森田疗法中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9、为所当为是对顺应自然的治疗原则的充实和补充。 10、1986年卡拉瑟则报告有多达400多种以上的心理治疗学派。 11、折衷主义治疗最早是由宋恩所倡导的。 12、“快速综合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心天、王景和、李崇培等人。李心天总结为“悟践疗法”。 13、霍维茨把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关系叫作治疗的联盟。 14、行为治疗式的解释可能是,与人交往是来访者感到害怕、紧张、焦虑,采取某些逃避措施后,紧张害怕的心情有所缓和,焦虑下降。 15、指导是最有影响力的技巧。 16、曾文星等在综合了心理学与医学的观点之后,也曾提出了心理健康者应具备的有关条件。 17、从治疗者的角度看,每一治疗者所受的专业训练不同,所遵循的治疗理论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治疗目标的制定。 18、阻力就是来访者对问题的回避。 19、来访者为自己的症状或问题行为辩护,这是对治疗者的明显抵触。 20、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21、自由联想法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作的。 22、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 23、塑造是通过强化的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中、种适应性行为的模式。 24、消退法采用的方式是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消弱以致消失。 25、来访者中心治疗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倡导者是卡尔·罗杰斯 多选 一、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1、共情2、积极关注3、尊重与温暖4、真诚可信。 二、与治疗有关的其他影响因素:具体化、即时化和对峙这三个基本因素,帕特森又将其列入行动的维度。 三、对峙可分为:体验式、教导式、强力式、微弱式和鼓励式几种, 四、心理治疗中的会谈按作用划分可分为:收集资料式会谈,诊断(或评估)式会谈,心理治疗式会谈, 五、倾听的基本技巧: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鼓励、说明、对来访者感情的反映和总结等六、影响对方的技巧1、 解释2、指导3、忠告与 信息4、自我暴露5、反 馈6、逻辑推理7、影响 性总结 七、森田疗法分1、住院 2、门诊治疗 八、其他非言语性的技 巧,说话的语气、语调 及速度就是其中之一。 九、伊根认为,一个有 效的治疗者应学会“倾 听”和理解下列非言语 的行为:1躯体行为,2 面部表情,3声音特征, 4自发的生理反应,5个 人的生理特征,6个人的 总体印象。 十、心理测验的种类很 多,若按测验目的来看 可分为:智力测验,人 格测验,特种技能测 验,诊断测验几种类 型。 十一、心理分析治疗的 方法:1自由联想2释梦 3阻抗4移情5解释 十二、行为治疗的基本 理论主要来自行为主义 的学习原理,主要包括 以下三部分:1、经典的 条件反射原理;2、操作 条件作用原理;3、模仿 学习的原理。 十三、行为治疗过程中 的主要内容:1确认来访 者的不良行为2以适当 的技术方法对不良行为 进行矫正3记录靶行为 的基线水平及变化过 程,以评价治疗过程。 十四、行为观察方法常 用的有:1频数测量2反 应分类3间隔记录4持 续时间 十五、角色扮演方法如 下:1问题及情境说明2 角色分配3治疗者的指 示语4信息反馈5模仿 学习6结束时的工作。 十六、强化的类型:1正 强化2负强化3正惩罚4 负惩罚 十七、强化的方法:1塑 造2代币管制法3消退 法 十八、对于人们所持有 的不合理的信念,韦斯 勒等总结出以下三个特 征:绝对化的要求;过 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十九、森田曾根据其对 “神经质”的实质的理 解将其划分为:普通神 经质、强迫观念症和发 作性神经质三种类型。 二十、住院治疗过程分 为4期:绝对卧床期、 轻工作期、重工作期和 生活训练期。 二十一、咨询的特征:1咨 询体现着对来访者进行帮 助的人际关系。2咨询是一 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3它 属于一个特殊的服务领 域。 二十二、新中国的心理咨 询与心理治疗的四个阶段 1、启动阶段 2、空白阶段 3、准备阶段 4、初步发展 阶段 二十三、对峙常常涉及来 访者3种类型的矛盾:来 访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 我之间差异;来访者的思 维、感受与其实际行动之 羊的差异;来访者的想像 的世界与治疗者所看到的 真实世界之差异。 二十四、列举几种不同类 型的指导方式:1指导语言 的改变。2特殊的建议或指 示。3自由联想式的指导。 角色性指导。5训练性指导 二十万、干扰的某些具体 表现:1迟到或取消已约定 的治疗时间2不认真倾听 来访者的谈话3会谈时走 神或打瞌睡4会谈时不是 讨论来访者的问题而是谈 论自己的事情5常常忘记 来访者的信息6给来访者 提出不可以做到的要求7 突然认为来访者有另一个 “特殊问题”而把来访者 介绍给其他治疗者8拒绝 与来访者讨论对方认为是 很重要的问题9以讽刺的 口吻对来访者讲话10与来 访者讨论治疗者自己感觉 兴趣的问题,而这种讨论 并非有助于来访者问题的 解决。 二十六、班都拉曾对社会 模仿学习进行分析将其分 为下述四个过程:1注意的 过程2保持的过程3运动 的再现过程4动机建立过 程 二十七、指导式的治疗者 最常用的技术依次为:1提 出非常特定的问题2讨论 说明或提供与问题或治疗 相关的信息3指出对话的 主题4向来访者提出活动 方面的建议5确认来访者 谈话的主题6列出证据, 说服来访者采纳行动的建 议7指出需要纠正的问题 或条件。 二十八、非指导的治疗者 常用的会谈技巧顺序如 下:1以某种方式确认来访 者表达自己时所反映出的 情感与态度2确认或说明 来访者的行为举止所反映 的情感与态度3指出对话 的主题4确认来访者谈话 的主题5提出非常特定的 问题6讨论、说明或提供 与问题或治疗相关的信息7根据来访者的 情况确定会谈情境。 二十九、根据罗杰斯的理论提出真诚交流 所应注意的事项:1从角色中解放出来。 指治疗者不论在那种情况中都是真诚的, 不必隐瞒在自己专业角色的背后;2自发 性的交流3非防御的态度4一致性。指治 疗者应言行一致,表里一致;5自我暴露 治疗者应以真诚的态度,通过言语和非言 语行为表达其感情。 三十、生存欲的含义包括:1希望健康地 生存2希望更好的生活,希望被人尊重3 求知欲强、肯努力4希望成为伟大的幸福 人5希望向上发展等项内容。 三十一、咨询的特征:1、体现着对来访者 进行帮助的人际关系;2、有一系列的心理 活动在内;3、它属于一个特殊的服务领 域。 三十二、新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4 个阶段:1、启动阶段;2、空白阶段;3、 准备阶段;4、初步发展阶段。 三十三、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的4个范 畴:1、量的准则;2、质的准则;3、关系 准则;4、方式准则。 三十四、治疗的不同阶段:1、心理诊断阶 段;2、帮助和改变阶段;3、结束阶段。 判断改错 1、收集资料式会谈是会谈的最基本形式。 2、身体语汇中最有用的一种是身体姿势的 改变。 3、凝视着空间的某一点也许可以看作是这 种沉默的一种标志。 4、MMPI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影响最 大的人格量表 5、帮助和改变的阶段是心理治疗工作中最 重要的阶段,是治疗者任务最重的阶段。 6、阻力就是来访者对问题的回避。 7、会谈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的对话式交 流。 8、心理分析治疗的适宜对象是癔病、强迫 症和恐怖病人。 9、行为治疗一词最早是由斯金纳等人于 1954年提出的。 10、收集材料式会谈是会谈的基本形式 11、解释是最重要的影响技巧,解释能给 来访者提供一种新的认识他们的问题和自 身的方式。 12、诊断式会谈的目的首先是要区分来访 者是否适合心理治疗,其次是要分清来访 者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什么是对方的主要 问题。 13、心理治疗式会谈是要帮助来访者产生 某种改变。 14、会谈的场所应为可以隔音的房间,这 样才能满足保密要求 15、鼓励是指对来访者所说的话的简短的 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讲 下去或强调对方所讲的某部分内容。这是 最简单的技巧之一。 16、对方讲话时,一定要用目光表示你的 关注;自己谈话时,有时视线可以简短的 离开对方。 17、创造性沉默是来访者在会谈过程中对 他自己刚才所说的话、所体验到的感觉的 一种反应。 18、帮助和改变阶段是治疗中的重要阶 段,治疗的效益常由此产生。 19、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使用的技术。

2003年4月自学考试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

全国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 课程代码:0046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结构中遵循“快乐原则”的部分是( )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意识 2.在长期进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会把自己对父母、亲人等的感情和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辅导员身上,把他作为自己的父母、亲人等,这是( ) A.阻抗 B.移情 C.阐释 D.自由联想 3.下列不是心理冲突表现的是( ) A.个人同时存在着相互对立或排斥的动机冲突 B.实现某种目标应采取的途径与方法的取舍冲突 C.合理化 D.行为动机与内心标准的冲突 4.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这种行为转变法是( ) A.暴露法 B.系统脱敏法 C.厌恶法 D.放松法 5.在民主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善于与人相处,情绪健康,个性发展全面,这主要表明下列哪个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A.父母亲的婚姻关系 B.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 C.父母亲的职业 D.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 6.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不包括( ) A.基本目标和任务一致 B.职能互相衔接 C.工作方法一致 D.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融合 7.辅导员放下个人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立场去看待问题,这是( ) A.移情的理解 B.无条件的积极尊重 C.真诚 D.关注 8.下列哪个选项是行为转变法的基本原理?( ) A.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 B.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焦虑情绪 C.通过改变来访者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出的心理问题 D.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合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常用的榜样引导法的是( ) A.媒体教学 B.参观 C.小品表演 D.访问 10.卡尔·罗杰斯创立了下列哪种心理辅导方法?( ) A.精神分析法 B.系统脱敏法 C.个人中心法 D.合理情绪疗法 11.下列选项中不是发展性辅导特点的是( ) A.辅导对象是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及答案汇集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2009年7月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中,脑力激荡法属于() A.角色扮演法B.价值观辨析法C.行为强化法D.榜样引导法 2.心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意识、注意等属于()A心理状态B心理过程C个性心理D社会性3.某些特殊人格常常成为某些神经症的发病基础。具有“富有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的人容易得()A.强迫症B.精神分裂症C.躁狂抑郁症D.癔病 4.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学生适用的心理辅导是() A.适应性辅导B.教育性辅导C.发展性辅导D.学习性辅导 5.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是()A.成长问题B.人生观问题C.价值观问题D.态度问题6.开始阶段是心理辅导的第一步。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中不包括() A.建立辅导关系B.掌握学生的材料C.进行分析诊断D.制定辅导目标 7.自我开放属于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中的() A.倾听的技术B.影响的技术C.观察的技术D.评估的技术 8.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中奉行现实原则的是()A.本我B超我C.自我D.原我9.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者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 A.象征化B.移置C.投射D.变形 10.最先提出“行为治疗”概念的是()A.斯金纳B.班杜拉C.拉斯D.华生 11.不适用于水准较高、渴望高度成长的来访者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精神分析法B.行为转变法C.个人中心法D.认知重建法 12.有的学生把苦闷和痛苦统统写在纸上,写完后不管是不是拿给老师看,总感到内心轻松多了。这是()A.自我催眠B.合理宣泄法C.自主训练法D.呼吸调节法 13.对于不良个性引起的对抗行为,一般采用的调整方法中不包括() A.纠正不良认知B.自尊要恰到好处C.行为重塑D.改变其所处环境 14.“感到精神疲乏,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进度减慢甚至停滞”,具有上述症状和表现的学习卫生问题被称为()A.注意力分散B.意志薄弱C学习疲劳D.学习方法不当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的交往原则的是()A.真诚B.亲密C.宽容D.互助互利 l6.有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对问题的看法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属于() A.自私B.羞怯C.自我中心D.退缩 17.满灌疗法可以用来治疗()A.恐怖症B.抑郁症C.多动症D.疑病症 18.神经衰弱产生的基础是()A.精神刺激B.过度疲劳C.营养不良D.心理素质 19.可以用来改善注意力分散的方法中不包括()A早睡早起B.自我减压C放松训练法D.暴露法20.个体获得社会自我,习得社会角色的最重要时期是() A.幼儿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健全的积极意志品质,表现为意志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持性D.协调性E.自制力 2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体采用的主要防御机制的是()A.合理化B.升华C否认D幽默E投射 23.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包括()

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浙江省历年试题 (1)

浙江省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试题 课程代码:0028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布拉默确立的咨询特质除了“自我意识性”和“合道德的行为”之外,还有()。 A.温暖 B.尊重 C.共感 D.兴趣 2.()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一切历史阶段一切人的两大任务。 A.创造 B.生存 C.适应 D.顺应 3.在咨询者变项中,对咨询改变影响最大的是咨询者的()。 A.专业经验 B.个人特点 C.态度特质 D.专业训练 4.在咨询的问题探索阶段,评价方案的三个指标为有效性、可行性和()。 A.替代性 B.有用性 C.准确性 D.经济性 5.()开始以科学和人道的态度对待精神疾患的治疗。 A.盖伦 B.皮内尔 C.希波克拉底 D.科恩 6.弗洛伊德把()比喻成一个要事奉三位主人的仆人。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客我 7.奥尔坡特的健全人格模型是()。 A.成熟的人 B.自我实现的人 C.理想的自我 D.充分发挥机能的人 8.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的典型例子。 A.投射 B.置换 C.合理化 D.退行 9.在人际认知中,我们通常会犯“以己度人”的错误,这实际上是一种()。 A.幻相关 B.类化 C.投射 D.选择性知觉 10.在行为治疗过程中,行为功能分析应分别考察行为的“前导事件”、“结果行为”和()。 A.过程行为 B.行为后效 C.中介事件 D.相关行为 11.在会谈中,“目光凝视空间的某一点”是()的典型反应。 -第1 页共5 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更新了“四肢健全,无病、不虚弱”的健康理念。197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明确地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1989 年,世卫组织对健康又做出了最新补充:“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这种健康的定义,标志着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社会-心理-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不再仅仅限于生物学领域,而是与社会、心理、精神、环境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则是:心理健康包括一切旨在维持和改进心理卫生的种种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对于人们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并对发现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拟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四个主要方面来描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自我认识方面-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人能否认识自我,是否有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自我认识有两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 即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