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精品文档5页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精品文档5页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

初中地理学科既涉及地貌、水体、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又涉及民族、建筑、宗教、园林、风俗、历史等人文资源,可谓包罗万象。要把这些内容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是最有效的办法。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师更多的是借助影像、图片、图表、音效等素材和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在多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模拟导游”。

“模拟导游”教学法就是以“旅游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课堂“旅游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导、出、议、总、测”(即“导游、出游、议游、总游、测游”)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对学生的观察、比较、思维、综合等地理能力及地理技能的训练。在此,笔者以《秦岭―淮河线》为例,探索运用“模拟导游”教学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

一、导游

笔者在设计《秦岭―淮河线》的课堂教学时,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导游”,把课程背景设计成在秦岭和淮河一带旅游,所设计的旅游路线是:登秦岭―游淮河―看南北风景―品南北美食。

首先,播放电视纪录片《大秦岭》片头,让学生感受到“试登秦岭看秦川”的雄伟气势,然后介绍秦岭名称的由来:秦岭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所以这座横亘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岭。在秦岭的荫庇下,秦王朝不但完成了中华一统的伟大霸业,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

“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是一座影响中国的伟大山脉。再播放《秦岭》地理知识影音,学生从中了解:秦岭就像一堵高1500米、长800公里的墙,阻隔南北气流运动,成为中国南北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形成的原因;从汉江谷地到太白峰,一天中可以经历四季;丰富的森林资源、多变的地理环境使秦岭成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重要一员。让学生初探秦岭―淮河线重要的地理意义。

二、出游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分组代表各个地理区域,借助收集到的资料,模拟“外出旅游”。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准备工作:(1)上课前,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南方人”与“北方人”,学生自愿组队并收集相关资料。(2)各组确定导游员3名,游客多名,评论员3名。(3)各组的导游员要按照指定的区域编写导游稿并事先练习;每个游客要事先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两三个问题;评论员要根据现场评出“金牌导游”2名,“最佳游客”3名。

出游过程:(1)教师设置相关的背景声音(如火车行进的声音),进行解说:“我们现在乘坐火车沿洛湛铁路到河南,途中将经过湖南、湖北、河南,最终到达秦岭(甘肃、陕西)与淮河(安徽、江苏)。我们还将游览河北、山东等地方。大家可沿途看一看这一带的地形、气候、植被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2)由分别代表南方、北方的几个导游员以各地的“地哩”身份主持导游工作,开始模拟导游。如南方导游分别介绍广西、湖南、湖北的旅游景点及美食;北方导游分别介绍陕西、河北、山东的具有北方特色的景点和美食。代表游客的学生提问,并说说旅游感受。(3)

评论员根据现场表现评出“金牌导游”和“最佳游客”。

通过模拟“外出旅游”,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并促使其去思考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也为接下来的“议游”环节做了铺垫。

三、议游

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发挥其为生活服务的意义。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议游环节就是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的互动环节。在议游环节,应组织学生对上一环节“外出旅游”进行讨论,阐述个人在“模拟旅游”中的收获。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其中,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和讨论。

笔者是这样操作的:把全班学生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两组,分别介绍自己的家乡,然后从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对比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既了解到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也学会了如何提取“出游”过程中的有效地理信息,同时,其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合作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四、总游

总游,顾名思义就是对前面的“旅游”环节进行系统的总结,让学生再次回到预设的情景,把“出游”时看到的人、物、景等总体重温一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地理知识。该教学环节,笔者是利用板书设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