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102020

适用专业:临床(四年制本科)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学分:56(56/0)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性质:必修

二、课程教学目的

《中医学》是临床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中医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属自然科学范畴。就是在今天,她仍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知识和常见证、病,常用中药方剂和针灸等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以中医学基础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综合应用,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并展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利用图标、标本、影像资料等教具进行讲授,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以方便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逐步具备中医思维,整体观念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诊察疾病、辨证分析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所学辨证理论与方法,对常见病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并具备基本的方药和针灸治疗方法。

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激发及培养学生的自助学习、思考能力,结合病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

考试于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平时以书面作业和留思考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理论考核成绩80%,平时成绩20%。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李家邦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第六版

2.贺志光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年第四版

3.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第二版

4.李飞主主编《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第三版

5.石学敏主编《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6.张廷模主编《中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第一版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七、教学基本内容及目标要求

理论部分

绪论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重点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基本把握: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3.一般把握:中医学的起源,方药学及针灸学和中医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

能力目标:

1.充分把握中医学包含的基本内容;

2.充分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熟练运用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3.把握中医源流,认识中医四部经典、金元四大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

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起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

4.中医方药学及针灸

5.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

[重点内容]

1.四部经典:成书的时间,作者,成就;

2.金元四大家著作,所属流派,对中医学的贡献。

[难点内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的过程。

[自学内容]

1.中医学临床各科现代发展进程。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1学时。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恒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

1、辨证的概念;

2、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四、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五、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

[重点内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难点内容]

1.证的内涵;

2.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概念与实例。

[自学内容]

1.中医学研究进展。

2.中西医的比较。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1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重点把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的内涵。

2.重点把握: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的内涵。

3.基本把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基本把握: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一般把握:元气论的内容,影响。

能力目标:

1.熟练运用阴阳学说理论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2.熟练运用五行学说的理论分析事物的五行属性、解释事物之间存在的运动变化规律。[教学内容]

一、元气论

1.元气论的内容;

2.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的概念;

2.阴阳学说的内容;

3.阴阳学说的应用。

三、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内容;

3.五行学说的应用。

[重点内容]

1.阴的概念,阳的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属性的特点;

2.阴阳对立,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内涵、意义。

3.五行的概念,事物五行归属。

[难点内容]

1.阴阳理论阐述病理变化,确定的治疗原则。

2.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应用。

3.五行理论解释脏腑相互之间的病理影响,确定的治则治法。

[自学内容]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6学时。

第二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重点把握:藏象学说概念,内涵,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2.重点把握:精、气、血、津液、神的内涵,生理功能。

3.基本把握: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病理之间的相互影响。

4.基本把握:经络学说的基本内容,体质的基本概念形成因素,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5.一般把握:体质学说的应用。

能力目标:

1.熟练运用藏象理论分析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作用。

2.具备应用精、气、血、津液、神理论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表现。

3.能够分析不同人的体质属性,可以运用体质理论指导治疗、养生。

第一节藏象学说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藏象学说概念

2.藏象学说基本内容

3.藏象学说主要特点

二、脏腑

1.五脏的基本内容、生理功能

2.六腑的基本内容、生理功能

3.奇恒之腑的基本内容、生理功能

4.脏腑之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

1. 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

2. 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的生理功能

3.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难点内容]

1.五脏六腑与西医中脏腑的区别

2.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3.脏腑生理功能与五行属性

[自学内容]

1.心包络的生理功能

2.六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6学时。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内容]

1.精的内涵,生成、分布、生理功能

2.气的概念,生成、分布、生理功能

3.血的概念,生成、分布、生理功能

4.津液的概念,生成、分布、生理功能

5.神的概念,生理功能,与精、气、血的关系

[重点内容]

1.精的生成,生理功能

2.气的生理功能、分类及其组成分布与功能

3.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4.神的概念

[难点内容]

1.津液代谢过程中参与的脏腑及各自生理功能

2.神的功能

3.精气神的关系

[自学内容]

精、气、血、津液、神生理功能失常时的病理表现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节经络学说

[教学内容]

1.经络学说的概念,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循行,主要生理功能

3.奇经八脉的组成,循行特点,主要功能

4.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分布,功能

[重点内容]

1.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交接、流注规律

2.奇经八脉的组成,主要生理功能

3.经别、别络的区别联系

[难点内容]

1.经络理论形成过程

2.经络的主要功能

[自学内容]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节体质

[教学内容]

1.体质学说的概念

2.体质学说形成因素

3.体质的分类

4.体质学说的应用

[重点内容]

1.阴阳平和质、偏阴体质、偏阳体质的表现,常见病理表现

[难点内容]

1.先天、后天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2.体质学说临床应用

[自学内容]

1.体质学说指导养生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病因病机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重点把握中医学认识病因的方法,对病因的分类;六淫、疠气、七情、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邪气、正气的概念,发病的基本原理。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

2.基本把握引起疫病流行的因素,饮食劳倦所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影响发病的因素。脏腑病机、内生“五邪”的病机特点。

3.一般把握结石形成的因素,其他病因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发病的途径及发病形式。六腑病机、奇恒之腑及经络的病机,疾病传变规律。

能力目标:

1.宏观把握不同疾病的病机变化中的共同规律。

2.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导致疾病的原因,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3.熟练运用藏象理论、阴阳理论、气血津液理论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第一节病因

[教学内容]

1.外感性致病因素

2.内伤性致病因素

3.病理产物及其他致病因素

4.发病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重点内容]

1.外感六淫的概念、共同特点、各自的致病特点

2.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3.正气、邪气的概念,发病中的作用

[难点内容]

1.痰饮水湿、瘀血的概念、形成、致病特点

2.结石形成的因素、致病特点

[自学内容]

1.禀赋异常致病的原理与临床表现

2.其他致病因素

3.影响发病的因素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二节病机

[教学内容]

1.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调等基本病机

2.内生“五邪”的基本概念、内容

3.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腑病机

4.经络病机

5.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重点内容]

1.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与病机转化

2.阴阳失调具体病机内容、病机特点、表现

3.气血失常的表现,气血关系失调的表现

4. 脏腑病机类别、表现、机制

[难点内容]

1. 津液生成、输布、代谢失常相关脏腑,表现

2.内生“五邪”的基本概念、内容

[自学内容]

1.经络病机与表现

2.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第四章四诊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重点把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识别,及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重点把握问诊的内容;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现在症中寒热、汗出、疼痛、头身胸腹不适、耳目、睡眠、饮食口味、二便、经带等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3.重点把握各种病变声音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4.重点把握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正常脉象的特点及其生理变异;28种脉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基本把握少神与神志异常的常见表现及病机;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的基本内容;望形体、望姿态的基本内容。望排出物的基本内容。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6.基本把握正常声音的特点。

7.基本把握脉象形成的原理,相兼脉的概念及常见相兼脉的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及脉症的顺逆和从舍。按诊的基本内容。

8.一般把握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

9.一般把握病体、排出物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10.一般把握问诊之目的和意义、小儿问诊的特点。

11.一般把握真脏脉的概念,诊妇人脉和小儿脉的特点;按诊的方法及意义。能力目标:

1.熟练运用基本原理指导望诊、闻诊、切诊、问诊的临床实践

2.熟练运用四诊的各种诊断方法收集疾病资料

3.能够辨识典型舌象与小儿指纹,典型脉象

第一节望诊

[教学内容]

一、全身望诊

1.望诊的概念、内容、目的和方法。

2.神的含义、望神的原理和意义、主要内容。

3.神气判断分类。

4.望神的注意事项。

5.望色:望色概念、诊病原理。

6.色泽的意义。

7.常色与病色:概念、特征、意义

8.五色主病:表现、分类主病、临床意义。

9.望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0.望形体:概念、原理和意义。

11.望姿态:概念、原理、意义。

二、局部望诊

1.局部望诊的意义及内容。

2.望头面:望头部;望面部异常表现、临床意义。

3.望五官:基本内容、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4.望躯体: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5.望四肢:动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6.望皮肤:表现、临床意义。

三、望排除物

1.望排出物:内容、原理。

2.望痰涎: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望呕吐物:表现、机理。

4.望大便:表现、机理。

5.望小便:表现、机理

四、小儿指纹

1.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源流、原理。

2.望小儿指纹方法: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操作手法。

3.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

4.病理小儿指纹的内容、意义。

五、望舌

(一)舌诊概说

1.舌诊的概念:舌,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

2.舌的组织结构

3.舌诊原理

4.舌诊的方法

5.舌诊的内容

6.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二)望舌质

1.舌神:特征及临床意义。

2.舌色:特征、临床意义及主病规律。

3.舌形:特征、临床意义及主病规律。正常舌形的特征。

4.舌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正常舌态的特征。

5.舌下络脉:观察方法、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三)望舌苔。

1.苔质: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苔色: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临床常见舌象及其主病。

(四)舌象分析与舌诊意义。

1.舌象分析要点:综合分析;动态分析。

2.舌诊的临床意义

3.危重舌象诊法:形、色变化。

4.舌诊研究进展。

[重点内容]

1. 五色主病:特征、表现、分类主病、临床意义

2. 望神的主要内容

3.望痰涎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4.望大小便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5.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6.正常舌象的特征和意义、正常舌象的生理变异

7.正常舌质的色、形、态的异常表现、一般临床意义及主病规律

8.常见舌苔在苔质、苔色方面的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难点内容]

1. 神的含义

2. 色泽的意义

3.常见特征性望诊征象的临床意义

4.望痰涎寒热的辨析

5.望大小便的临床表现及所主疾病

6.舌诊的原理

7.各类异常舌质的色、形、态的形成机理

8.舌象综合分析

[自学内容]

1.四诊的现代研究进展

2.四诊的客观化研究进展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二节闻诊

[教学内容]

1闻诊的概念及原理。

2.听声音

1)正常声音。

2)病变声音。

病理发声的含义、临床意义。

语言异常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闻呼吸的一般规律。特征、区别及意义。

常见咳声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呕吐的含义。特点及临床意义。

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嗅气味:病体气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病室异常气味的常见病证。

[重点内容]

1. 病变声音的辨析

[难点内容]

1.鉴别相似的病变语声如:少气与短气、呃逆与嗳气等。

2.鉴别金石不鸣与金破不鸣,谵语与郑声,哮与喘

[自学内容]

古籍经典中关于诊法的记载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节问诊

[教学内容]

1.问诊的意义、方法,主要内容。

2.问寒热。

1)含义、机理、表现、意义

2)寒热类型:概念、表现、机理、意义。

3.问汗。

1)问汗的内容。

2)汗的概念、分类、表现

3)“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

4.问疼痛。

疼痛的病因和病机

1)疼痛的性质

2)疼痛的部位

5.问头身胸腹不适:各症状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6.问耳目。

1)各种耳病概念及虚实鉴别。

2)目昏、雀目、歧视的异同。

7.问睡眠。

1)失眠、嗜睡的含义和意义

2)失眠、嗜睡的病机

3) 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8.问经带:内容、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重点内容]

1.头晕、耳鸣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问恶寒、恶风、寒战、畏寒;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3.汗出的常见异常表现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4.疼痛的性质;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及意义。

5.正常经带和异常经带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难点内容]

1.寒热产生的机理。

2.疼痛的病因和病机。

3.失眠、嗜睡的病机。

4.正常经带的形成机理

[自学内容]

问诊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节切诊[教学内容]

一、诊脉概述。

1.脉诊的概念:脉象、脉诊的含义。

2.脉诊原理,脉诊部位、方法、时间、体位和指法

3.正常脉象的概念、特征

4.常见脉象的含义、特征及临床意义、生理变异

5.妇人脉与小儿脉

6.脉诊临床应用

二、按诊

1.按诊的含义、方法

2.按诊的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内容]

1. 寸口诊脉方法。

2. 构成脉象的八要素。

3. 正常脉象的含义、特点及生理变异。

4. 常见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5.相似脉的鉴别。

6.相兼脉的概念及主病规律。

7.真脏脉的概念。

8.按诊的方法。

9.按脘腹中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内容]

1.脉诊原理。

2.理解三部九候法。

3.脉象要素的确定。

4.各种脉象的辨识及脉理。

5.相似脉的鉴别。

6.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7.常见脉象的感性认识。

8.按诊手法,如触、摸、按、叩的操作。

[自学内容]

脉象的客观化研究进展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五章辨证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重点把握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及阴阳辨证的基本内容。卫气营血辨证的定义。脏腑辨证的基本内容和在病理情况下,各脏腑产生的主要证候类型,临床表现产生机制和辨证要点。

2.基本把握各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的病变规律,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证候特点,传变规律

3.一般把握八纲辨证的源流,八纲辨证的意义。八纲证候之间的相兼、转化及真假关系。

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不同辨证的方法分析某些病例。

2.初步具备分析相兼证候、证候转化及证候真假的关系。

第一节八纲辨证

[教学内容]

1.概述: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意义、源流。

2.八纲基本证候:概念、临床表现、特点、分析及相对证的辨析。

3.各证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

4.各证候分析及虚证与实证的辨别。

[重点内容]

1.八纲辨证各证候的辨证方法

2.八纲辨证的应用

[难点内容]

1.阴阳辩证的方法

2.八纲辨证的具体应用

[自学内容]

八纲辨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二节脏腑辨证

[教学内容]

1.基本把握肝与胆病常见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基本把握心与小肠病常见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基本把握脾与胃病常见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基本把握肺与大肠病常见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5.基本把握肾与膀胱病常见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6.基本把握脏腑兼病常见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重点内容]

1.五脏常见证候的表现

2.五脏疾病相互之间区别联系

[难点内容]

五脏辨证方法,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1.五脏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2.五脏辨证的古籍论述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教学内容]

1.卫气营血辨证的起源,概念,与六经辨证的区别联系

2.卫分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3.气分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4.营分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5.血分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6.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规律

[重点内容]

1.卫分证、气分证的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2.卫气营血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对应的阶段

[难点内容]

1.营、血分证的证候分析

2.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自学内容]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节六经辨证[教学内容]

1.六经辨证内涵、应用

2.太阳病证的分型、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3.阳明病证的分型、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4.少阳病证的分型、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5.太阴病证的分型、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6.少阴病证的分型、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7.厥阴病证的分型、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8.六经传变规律

[重点内容]

1.六经病证的辨证要点

2.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内涵

[难点内容]

1.太阳蓄水、太阳蓄血的病机、表现

2.少阴寒化、少阴热化的病机、表现

[自学内容]

六经辨证的形成、发展过程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六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知识目标:

1.重点把握中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治疗特色,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概念、适应证、方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的内涵,适应症。

2.基本把握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神,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的概念。

3.一般把握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神,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的适应症和方法。

能力目标:

1.具备一定的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思想。

2.把握基本的防病、治病的原则,掌握基本治法。

[教学内容]

一、未病先防的内涵,组成

1.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主要方法

2.防止病邪侵袭的基本方法

二、既病防变的概念,主要方法

三、治疗原则与治法的概念

四、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的内涵,适应症。

[重点内容]

1.治病求本的法则: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

2.扶正祛邪的应用原则。

3.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适应症。

[难点内容]

1.正治的概念,正治又叫逆治,临床应用

2.反治的概念,应用,反治又叫顺治,临床应用

[自学内容]

1.三因治宜的概念,应用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七章中药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重点把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2.基本掌握中药配伍理论、中药的性能。

3.一般把握中药炮制、中药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具备一定药物药性理论知识,对于常见疾病能运用一定中药治疗。

2.具备基本药物炮制的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

一、中药概说

1.中药炮制的目的,意义,方法

2.中药的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内涵,意义,功效

3.有毒药物使用注意,预防措施,中毒原因

4.中药配伍的内容,配伍注意事项,中药的禁忌证

5.基本中药煎服方法

二、中药分类与常见中药举例

1.解表药的内涵,基本组成,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等常见解表药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2.祛风湿药的含义,基本组成,独活、秦艽等常见祛风湿药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3.祛湿药的含义,分类,藿香、苍术、茯苓、猪苓、银尘、木通等常见祛湿药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4.清热药的含义,分类,基本组成,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黄芩、黄连、黄柏、荷叶、青蒿、决明子、谷精草、银柴胡、地骨皮等常见清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5.消食药的含义,基本组成,山楂、鸡内金等常见消食药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6.泻下药的含义,分类,基本组成,大黄、芒硝、火麻仁、郁李仁、大戟等常见泻下药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7.祛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分类,基本组成,前胡、贝母、半夏、天南星、杏仁、款冬花等常见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8.温里药的含义,基本组成,附子、干姜等常见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9.理气药的含义,基本组成,陈皮、枳实等常见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10.活血药的含义,分类,基本组成,丹参、仙鹤草、白及等常见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11.补益药的含义,分类,基本组成,黄芪、熟地、当归、沙参、麦冬、鹿茸、杜仲等常见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12.固涩药的含义,分类,基本组成,麻黄根、五味子、肉豆蔻、乌梅、山茱萸、桑螵蛸、海螵蛸等常见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13.平肝熄风药的含义,分类,基本组成,天麻、钩藤等常见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14.安神药含义,分类,基本组成,朱砂、龙骨等常见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15.开窍药含义,分类,基本组成,麝香、苏合香等常见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16.驱虫药含义,分类,基本组成,使君子、槟榔等常见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重点内容]

1.常见中药的药性理论、功效主治,有毒等特殊中药的使用注意

2.有毒等特殊中药的配伍禁忌,用法用量

[难点内容]

1.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

2.药物配伍理论,十八反,十九畏

[自学内容]

其他常见药物的药性理论、功效主治、使用注意,常用计量

[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执笔人:王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 课程号(代码):50506225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42 学分:2.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上篇中医学基础 教学内容 1.绪论 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

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2.阴阳五行 2.1阴阳学说 2.1.1阴阳的基本含义 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2五行学说 2.2.1五行的基本含义 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气血津液 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 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 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 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脏腑经络 4.1五脏 4.1.1心的生理功能 4.1.2肺的生理功能 4.1.3脾的生理功能 4.1.4肝的生理功能 4.1.5肾的生理功能 4.2六腑 4.2.1胆的生理功能 4.2.2胃的生理功能 4.2.3小肠的生理功能 4.2.4大肠的生理功能 4.2.5膀胱的生理功能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 4."5周学时:5课程性质: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 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 春季。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 顺序910 11 12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Operating System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201313 学分:3学分 总学时:51学时(其中实验 9 学时) 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信息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51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2学时,上机实践教学9学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5 hours, Lab 0 hour) Main Points: Short history,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Objectives, Functions, Multiprogramming, Real-Time System, Batch system, Time-sharing system,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Chapter 2 Computer-System Structures ( 1.5 hours , Lab 0 hour)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中药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对本专业学生不做要求。 (二)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 李灿平、郭亚莎制定(修订)时间: 2006年 7 月所在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发展历史。同时讨论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1.1 操作系统的概念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重点: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 本节按器件工艺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节重点:多道程序系统的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理解多道程序系统概念。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本节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的类型、特点及适用的对象。 本节重点: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大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1.4 操作系统功能 本节简单介绍操作系统的五个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用户接口。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功能。 §1.5 计算机硬件简介 本节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自修。

§1.6 算法的描述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有关过程所用的描述算法。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本书所采用的描述算法。 §1.7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本节介绍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系统管理的观点,用户界面观点和进程管理观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三种观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本章主要讨论操作系统的两个用户接口,并以UNIX系统为例,简单介绍用户接口的使用操作方法。 §2.1 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介绍作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作业及作业组织(结构)。 本节重点: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作业的组织。 §2.2 作业的建立 本节介绍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和作业的建立过程。 本节重点:联机输入方式和Spooling系统,作业控制块PCB和作业的四个阶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理解Spooling系统,掌握作业建立的过程内容。理解作业的四个基本阶段。提交、后备、执行以及完成阶段。 §2.3 命令控制界面接口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命令接口界面。介绍命令接口的两种使用方式。讨论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本节重点:命令接口的使用方式。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命令接口的作用和使用方式。了解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2.4 系统调用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提供给编程人员的唯一接口,系统调用。同时讨论系统调用的分类。 本节重点:编程人员通过系统调用使用操作系统内核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系统调用的分类、理解系统调用的功能、掌握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2.5 UNIX用户界面 本节简单介绍UNIX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UNIX系统结构。同时讨论UNIX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分类功能和使用方法。 本节重点:UNIX系统的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UNIX系统的发展史,掌握UNIX系统的特点,理解UNIX系统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功能。 第三章进程管理 本章详细介绍进程和线程管理的有关概念和技术。 §3.1 进程的概念 本节介绍进程的基本概念。通过程序的并发执行,引出进程具有并发性特征的概念。同时讨论进程的各式各样的定义以及作业和进程的关系。 本节重点:进程的特征。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程序的并发执行,掌握进程的特征。 §3.2 进程的描述 本节介绍进程的静态描述以及进程上下文结构。 本节重点,进程的上下文结构。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进程的静态描述内容,掌握进程控制块PCB的作用和进程上下文结构。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 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供四年制药学、中药学专业使用)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审订安徽中医学院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 二〇一一年四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限修课程之一。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药学基础课和药学专业各课程奠定基础。 目的: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发生机制、意义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成果;要适当介绍国内外生理学新进展,以能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在理论课方面,本大纲所列的项目内容均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体现教学计划、教学时数及本学科教学目的,本大纲内容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要求“掌握”的内容,均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应用性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实验课部分包括实习和示教两部分,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及现代生理仪器的使用,验证、巩固和理解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生理学的先修课程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以及药学相关课程。学生 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和药学相关专业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

安全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安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Security Oper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TX104060适用专业:信息安全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学分数:3 总学时数:48 实验(上机)学时:8 考核方式:院系考 执笔者:赵锋编写日期:2010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安全操作系统》是面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它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又往往难于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与一般维护,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论 1、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的特性和主要功能。 2、理解:操作系统的主要类型,UNIX命令行格式,分时概念。 3、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时和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主要操作系统产品系列。 第二章:进程管理 1、掌握:进程定义,临界区概念,进程的状态及其变化,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2、理解:多道程序设计概念,进程的组成,进程管理的基本命令,信号量和P、V操作及其应用。 3、了解:进程间的通信。 第三章:作业管理 1.掌握: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功能,先来先服务法、时间片轮转法、优先级法。 2.理解:调度级别,性能评价标准,UNIX常用调度命令。 3.了解:Shell命令执行过程,其他调度算法。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掌握:用户程序的主要处理阶段及相应概念,分页和分段的概念,虚拟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System 课程编号: 讲授对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离散数学》、《FoxPro》、《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采用教材:《数据库系统概论》萨师煊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总学时:72 授课:64 上机:8 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为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众多学科提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学科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语言及数据库设计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具有开发和设计数据库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大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要求 1、理论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1、数据库系统概述 2 、数据模型 3 、数据库系统结构 4 、数据库管理系统 5 、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 (二)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数据库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 学习本章的重点在于将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把握方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一)课程内容 1 、关系模型 2 、关系数据结构 3 、关系的完整性 4、关系代数 (二)学习目的和要求 1、需要了解的:产系统数据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 沿革;关系演算的概念; 2、需要牢固掌握的: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牢 固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形化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及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领悟前贤配伍组方之要旨,培养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中医基础及临床的桥梁及纽带。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及前后课程的联系。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及配伍法则,培养分析、运用方剂以及据证组方求“变”的能力,为临证时熟练运用方剂,提升辨证、立法、处方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剂学的学习,首先要有扎实的中药学知识,其次要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及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3)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2.知识目标: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

解方剂及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掌握)方剂100首,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熟悉)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了解)方剂50首,了解其主要组成、功用及主治病证。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能正确分析和应用成方,具有初步的使用处方治疗疾病的能力;会背诵一、二级方剂的方歌;会使用三级方剂。 2)方法能力:有熟练运用以方测证法、以证析方法等分析、应用成方和独立处方治病的能力,以适应临床专业课用方需要,适应继续学习和立业创业的需要。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四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方剂及治法的关系;全面掌握一级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培养临床用方、组方的能力;难点是方剂组方原则和方剂药物配伍意义分析,重点章节是总论第二章方剂及治法、第六章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各论的第一~四章(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第六章(温里剂)、第八章(补益剂)、第十二~十四章(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和第十六~十七章(祛湿剂、祛痰剂)。难点章节是总论第六章,各论第一~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二~十四章和第十六~十七章,具体章节内容同上。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方剂学》教学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穿插学生自主课堂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案例氏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穿插法、取象比类法、PBL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中医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声象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