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课时补充习题.2

第1课时补充习题.2

第1课时补充习题.2
第1课时补充习题.2

补充习题1.看图列式计算。

3.在○里填上“+”或“×”。

3○3=9 2○3=6 3○3=6

6○4=10 1○2=3 3○1=3

4.连一连。

5×3 4×3 3×3 2×3

9 15 12 6 3

3×4 3×5 3×1 3×2

大气环境(一)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车辆中学刘彩侠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本节既是对宇宙中的地球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一切天气现象都与大气运动有关,因此,要分析天气与气候,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通过身边实例引入新课,讲课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探究题激发学生兴趣。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为学生详细、生动的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的知识,为后面大气的运动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记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抽象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来说,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就在身边。但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可以说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身边的天气现象及其变化入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已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借助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3. 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自然现象,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二)难点: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的保温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示范教案(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第三节大气环境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主要介绍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 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清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高空和近地面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在理解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全球气压带、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也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 第四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中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并运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作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

示范教案(大气环境 第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这时桌子上方的日光灯却在不停地晃动。请同学们考虑这是为什么? 生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 师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板书: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推进新课 师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 试问: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生大气稳定状态,如图2所示。 师据图讲解,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P也大。那么在A高空由于ρ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两地高空的高气压。 另外在B、C两地放一些大冰块,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C两地的小密度(图3)。也就是形成了B、C两地高空的低气压。 而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 两地则为高气压。就形成了如图4的等压面。

上空的空气便从A地分别向B、C两侧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其上升的空气。这样就形成了环流,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图5)。 师在上述热力环流中,A处近地面为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是否近地面的气压比高空低? 学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所说的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这里的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也就是要么同在高空,要么同在近地面的气压比较。 而对同一地区,气压总是近地面要比高空高。(画图示范) 因为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 显然a点比b点的空气柱要长,因此,也就是说越靠近地面气压就越高,在同一地区就不需要比较气压,而我们讲的气压的高低指的是不同地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因此上图中A点是近地面的气压,也就永远大于高空的气压。 师举例联想印证上述结论:初中物理课上,我们做过一个演示实验,即观察量筒壁不同高度小孔的水喷的远近的实验,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实际是最下面的孔水喷的最远。 投影:

7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地球除自转周期较短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上没有。 师回答得非常好。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境 板书: 第三节大气环境 推进新课

师(投影图片)身背氧气筒的登山运动员的登山图。 师(提问)登山运动员登山时为什么要背着氧气筒呢? 生(思考后回答)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投影: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师(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师激励性评价,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题。 问题探究:读上图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层?为什么? (2)飞机飞行在哪一层?为什么该层最适合飞机飞行? 生合作探究并回答 师(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

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案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 教案过程: [引入]“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读图2-23]提问: 1、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 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体和固体杂质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过渡]大气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44页表格] 讨论: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大气,被大气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 2、除了吸收可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还 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 [过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热量到哪里去了?(地面吸收)地面吸收热量后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称地面辐射。地面的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也要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结合44页表格及图2-24,或者制作课件] 讨论:1、地面对外辐射之后,热量又传递到哪里? 2、大气如何留住一部分地面辐射? 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也具有了温度,因此大气也能进行辐射。结合图2-24(或者课件),大气的热量又将如何传递? [小结]大气射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请问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下大气逆辐射会强一些呢?答案是阴天,因为此时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水汽含量较大。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也是同样的道理。[活动]45页思考题。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看过雪景?为什么我们汕头没下过雪而哈尔滨年年都能把冰雕雪景作为旅游资源?(温度差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会产生温度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图2-26] [小结]因此,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体现在温度上就是产生温度差异。 [板书]1、纬度因素 [过渡]是不是同一纬度上的任何地区就不存在温度差异? 要求学生查找地图,在北纬23.5度非洲找到撒哈拉沙漠,举例:把鸡蛋埋进沙漠中间的沙堆中,几分钟之后鸡蛋熟了。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北纬23.5度上,为什么我们在土里埋鸡蛋,鸡蛋就不会被煮熟? [小结]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图2-27] [板书]2、下垫面因素 [自由阅读46页最后一段以及阅读材料] 进行探究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导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这时桌子上方的日光灯却在不停地晃动。请同学们考虑这是为什么? 生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 师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板书: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推进新课 师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 试问: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生大气稳定状态,如图2所示。 师据图讲解,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P也大。那么在A高空由于ρ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两地高空的高气压。 另外在B、C两地放一些大冰块,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C两地的小密度(图3)。也就是形成了B、C两地高空的低气压。 而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 两地则为高气压。就形成了如图4的等压面。

上空的空气便从A地分别向B、C两侧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其上升的空气。这样就形成了环流,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图5)。 师在上述热力环流中,A处近地面为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是否近地面的气压比高空低? 学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所说的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这里的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也就是要么同在高空,要么同在近地面的气压比较。 而对同一地区,气压总是近地面要比高空高。(画图示范) 因为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 显然a点比b点的空气柱要长,因此,也就是说越靠近地面气压就越高,在同一地区就不需要比较气压,而我们讲的气压的高低指的是不同地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因此上图中A点是近地面的气压,也就永远大于高空的气压。 师举例联想印证上述结论:初中物理课上,我们做过一个演示实验,即观察量筒壁不同高度小孔的水喷的远近的实验,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实际是最下面的孔水喷的最远。 投影:

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 C.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 点。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 图片。教学难点: 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课时课型。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 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C,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地球上有大气 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 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 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 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

示范教案(大气环境 第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风向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何特点? 生①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具体过程可叙述为 ②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大气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我们前面所学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板书: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推进新课 师那么导致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生阅读教材,并回答(主要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投影: “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赤道与极地间的空气会怎样运动呢? 生思考回答,并绘出赤道与极地间热力环流图。 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师这种因不同纬度冷热不均,而使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带,两极地区形成高气压带的影响因素,被称为热力因素。 师借助投影图(或板图)总结分析: 以上情况的出现,只局限于地球不动、地表均匀,形成的是单圈环流。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现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大气运动的情况。 首先要了解低纬环流和信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境导学案(第一课时)1

1.天宫一号运载火箭飞行过程中将穿越地球大气的哪三层?读图分析 分组归纳2.如果我们跟随火箭升空同步测量外界气温,那么在穿越对流层和平流层时气温分别如何变化?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_________ 而 __________ ;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_________ 而 __________ ; 3.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知识点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阅读课本44页,完成以下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三种方式。(2)完成下列表格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2 )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3)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小组展示 案例分析小组合作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1、阅读教材44—45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2 )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呢? (3)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是什么?(对流层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4 )影响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短;物体温度愈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 波长愈长。 2、阅读教材44—45页容,读图2-25完成: (1 )把下列词语标注在下图适当的位置。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据图,简述保温作用的过程。 3、专家答疑: (1 )早春时期,为防止果树冻伤,果农往往夜间在果园熏烟,直至气温回升到受冻临界温度以上时熄灭。为什么熏烟能防止果树冻伤?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分组归纳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总结归纳 案例分析小组合作

大气环境(教案1)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 教学过程: [引入]“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 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我们即将学习的 大气环境。 [读图2-23]提问: 1 、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 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 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体和固体杂质 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过渡]大气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44页表格] 讨论: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大气,被大气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 2、除了吸收可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还有哪几种形 式?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 [过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热量到哪里去了?(地面吸收)地面吸收热量后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称地面辐射。地面的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

长也要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 结合44 页表格及图2-24 ,或者制作课件] 讨论:1、地面对外辐射之后,热量又传递到哪里? 2、大气如何留住一部分地面辐射? 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也具有了温度,因此大气也能进行辐射。结合图2-24 (或者课件),大气的热量又将如何传递? [ 小结] 大气射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请问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下大气逆辐射会强一些呢?答案是阴天,因为此时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水汽含量较大。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也是同样的道理。 [ 活动]45 页思考题。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 过渡]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雪景?为什么我们汕头没下过雪而哈尔滨年年都能把冰雕雪景作为旅游资源?(温度差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会产生温度差异? [ 引导学生分析图2-26] [ 小结] 因此,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体现在温度上就是产生温度差异。 [ 板书]1 、纬度因素 [ 过渡] 是不是同一纬度上的任何地区就不存在温度差异? 要求学生查找地图,在北纬23.5 度非洲找到撒哈拉沙漠,举例:把鸡蛋 埋进沙漠中间的沙堆中,几分钟之后鸡蛋熟了。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北纬23.5 度上,为什么我们在土里埋鸡蛋,鸡蛋就不会被煮熟? [ 小结] 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 读图2-27] [ 板书]2 、下垫面因素 [ 自由阅读46 页最后一段以及阅读材料] 进行探究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 实验装置] 酒精灯,大透明杯

2.3大气环境(第5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第5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各学习小组分别推选一名代表,将课前搜集整理好的有关北京、上海、海口、兰州 生 师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给长江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进行初步的 板书: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推进新课 师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反气旋及两者结合形成的锋面气旋。我们首先来 板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师要了解锋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团? 生气团是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如温度、湿度、 师“一定范围内”说的是气团的空间尺度;“物理属性匀一”意味着气团内部的一致性;那么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按照气团本身的属性,以及它与经过地区的热力差异,通常将其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两大类,比下垫面(如陆地表面、海洋表面)温度高的 板书: 1.气团的概念 师小结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是单调的,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 板 2.锋面系统 ①实验准备:透明的长方形的中间有凹槽的玻璃容器、隔板、蓝色冷水、红色热水、冰块、实验报告等。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里,一侧放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蓝色液体,其顶盖上面放有冰块;另一侧放温度较高、比重较小的红色液体,中间用一隔板把两种液体隔开。 现象:在短时间内,可以见到蓝色液体渗入到红色液体之下,并形成了一个倾斜的分界 推论: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形成一个倾斜(形态)的交界面,即锋面。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位于锋面的上方,并沿锋面上升。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

第二章 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1)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4年12月28日早晨,一架亚航QZ8501航班客机从印尼泗水飞往新加坡途中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后坠毁,机上载有162人全部遇难。这架客机飞行员最后一次与空管中心通话是在清晨6时12分,当时飞行员“要求左转并提升至38000英尺(11582米)避风”,但是空管中心没有立即同意他的请求。同学们,为什么飞行员认为提高飞行高度,飞机会更安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寻大气层的秘密。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理解各层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 一、大气垂直分层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①,空气②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③,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④后⑤。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⑥吸收 ⑦吸收波长较短的⑧;⑨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散射和⑩。 2.地面辐射 (1)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 (2)影响因素: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3.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作用。 【答案】①降低②对流③升高④降低⑤升高 ⑥选择性⑦臭氧⑧紫外线⑨水汽⑩反射纬度保温 1.可作为“地球的天然屏障”的是哪一层?人类活动对这一层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人类排放大量的氟氯烃,导致臭氧减少。 2.玻璃温室的保温原理是什么?

【提示】温室顶棚的玻璃窗(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顺利地进入温室内部,温室内部接收太阳辐射以后,也要向外放出地面辐射,但这种地面长波辐射却难以穿透温室顶棚的玻璃窗(塑料薄膜),使得从太阳辐射那里获得的能量得以保存在大棚内部。 1.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的是()。 A.平流层大气的逆温现象 B.对流层大气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 C.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D.海拔越高,气压越高,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 【解析】“高处不胜寒”是关键词,体现了对流层大气垂直方向上气温递减的现象。 【答案】 B 2.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有()。 ①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落后和日出前仍有一段时间天空是明亮的②夏天天空多云,白天气温不太高③阴天的室外和晴天的室内,没有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也是明亮的④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夏天白天多云,反射强,气温不高;多云的夜晚因大气逆辐射强,气温比晴朗的夜晚高。 【答案】 C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3~4题。 3.下列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4.影响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的顺序是①→④→②。第4题,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的主要热源,因此应该为箭头②。 【答案】 3.B 4.B 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互动探究]结合教材图2-23“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及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