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挖井基础开挖技术交底讲诉

挖井基础开挖技术交底讲诉

挖井基础开挖技术交底讲诉
挖井基础开挖技术交底讲诉

青荣城际铁路工程指挥部第X项目部

技术交底书

单位/部门:工程部(章)

技术负责人:交底人:被交底人:保存至竣工

竖直方向分层分步开挖施工,根据地质情况并按支护要求施工护壁,开挖路线沿线路横向从一侧向另一侧进行,分阶分步进行,严格执行竖直开挖的要求,弃土采用自卸车运至指定地点。

考虑挖井基础轮廓尺寸较小,且开挖深度较深,若施工作业面不能满足机械施工时采取人工开挖。

开挖至离设计标高30cm时,停止开挖, 请监理单位、地勘单位共同验槽,验槽通过后,人工挖除剩余土石。

施工期间应加强排水,在基坑四周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采用水泵将水排出基坑,避免基底长时间浸水变软。

基坑排水:基坑排水分为坑内排水和坑外排水。

坑内采用集水坑排水,在基坑内承台范围外对角位置低处挖2个集水井,并在周围挖边沟,使其低于基坑底面30~40cm,于集水井处采用水泵集中排除。

做好施工防护措施,配备塑料棚膜,对基坑周围及防护桩外侧高速公路护坡进行覆盖防雨,并在防护桩顶部路基侧位置处设拦水埂、导流槽,使原地面处雨水不流入基坑内,确保基坑周围不坍塌。

基坑围护:基坑顶部边缘1m范围内填筑筑土埂,土埂断面50*30cm,其上设置1.2m高钢管护栏,立管每2米1道,并采用密目防护网进行围挡,悬挂标志标牌,确保施工安全。夜间设红色警示标志。

基坑四周2m范围内不得堆放弃土。

3.2支护

参照设计图纸,即墨下行联络线跨济青大桥桥挖井基础设计墩位地质情况:一般地表覆土1m以内,下面多为σ0=300~1000Kpa玄武岩层,强度高,稳定性好,具有自稳性。鉴于此工况对井口粉质粘土深度范围进行护壁支护,护壁在井口设置锁口。支护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护壁厚度为20cm,设计采用C20砼,护壁内轮廓等于挖井基础外轮廓尺寸。施工时,基坑开挖与支护交替连续施工,支护的具体方法:

A、基础护壁型式

护壁混凝土竖直浇筑,每节护壁依进尺确定,高度可为1或2m,护壁厚度

为20cm。

基坑支护垂直护壁型式(h=粉质粘土厚度)

B、按照支护设计绑扎钢筋网片,注意确保护壁内侧净保护层厚度为35mm。护壁采用φ8mm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0*20cm,利于网片固定,在坑壁上可间隔1m梅花状设置锚固钢筋。

护壁配筋图如下:

钢筋网大样图

钢筋的连接必须符合现行铁路规范和技术指南的要求,在拐角处搭接头应错开设置。

C、模板安装

护壁砼模板根据现场实际采用大块组合钢模板或竹胶板,经测量班重新放样基础内轮廓线后进行定位,模板采用螺栓连接,加固方法采用钢管支架内撑法,钢管立杆间距2m布置,纵横向钢管两端采用顶托调节,顶托水平撑在模板竖肋上,模内放置撑筋,确保满足挖井基础结构尺寸要求。

D、护壁砼浇筑

护壁砼采用C20混凝土,浇筑前确保周边坑壁润湿且无杂质,采用溜槽或人工的方式入模,全断面一次成型法浇筑,先浇筑短边,后浇筑长边,采用机械振捣,现场配备50型插入式振捣棒,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护壁浇筑完成后采用土土工布覆盖养生,砼强度达到100%以上后,方可拆除模板。

3.3基底处理

验槽符合设计要求后,开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清理松散岩石、土屑、碎石块等,露出新鲜岩面,表面清洗干净。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和高程要满足设计要求。

当地下水丰富时,需找到出水口采取堵漏措施,堵漏措施采用浇筑混凝土法,若是坑壁流水,采用棉纱封堵后及时浇筑混凝土进行封堵。若是坑底涌水较多,对水眼进行开挖,进行混凝土换填封堵。浇筑基础混凝土前须保证坑内无明显积水现象,否则应人工清除。

3.4钢筋加工及安装

3.4.1挖井基础钢筋

挖井基础在顶部设置一层钢筋网片,采用HRB335 φ16mm螺纹钢筋,净保护层不小于7cm,钢筋间距按10cm均布。

3.4.2墩身钢筋预埋

墩身主筋伸入挖井基础300cm,为保证定位准确,墩身预埋筋采用设置内部加强箍圈和搭设内支架法固定。加强箍圈每隔2m设置1道,预埋筋底端设置1道箍圈,预埋钢筋与承台底层网片焊接。

墩身钢筋预埋作业必须在支架搭设完毕后进行,做好定位标记,施工时要注

意左右、前后对称安装,做到安装1根固定一根,为保证钢筋安装坡度符合设计要求,每根竖向钢筋必须至少有3点固定,在同一层面对钢筋笼前后侧直线段部分采用钢管绑定并与支架扣接牢靠,圆弧部分则采用加强箍圈进行加固固定到支架上。

3.4.3注意事项

①钢筋在第二加工厂内集中加工。钢筋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锈蚀和污染。露天堆置时,要垫高20cm以上并加以苫盖。钢筋的表面应洁净,使用前应将表面油渍、漆皮、鳞锈等清除干净。

②钢筋切断前,应根据来料的长短和所需长度进行配料,以使钢筋接头最少和节约钢筋。下料前应认真核对钢筋规格、级别及加工数量;下料后按种类和使用部位挂牌标明,并分别堆放。

③主筋必须采用对接焊形式接长。焊(连)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在受压区不得大于50%,钢筋接头应避开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同一连接区段”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

④钢筋安装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

1)在基底表面画线确定主筋的位置;

2)按画线位置进行钢筋摆放;

3)绑扎固定已经摆好的钢筋;

4)架设架立钢筋,待架立钢筋固定后,再进行上层钢筋的绑扎施工;

5)安置混凝土垫块,确保保护层厚度。

3.5混凝土施工

挖井基础混凝土利用护壁作模板就地浇筑,采用溜槽法浇筑,机械振捣。振捣器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橡胶管长度应满足施工要求,较基础高度应长1m左右,数量不少于4台,溜槽设置不少于2个。

混凝土浇筑作业人员主要工作内容有搭设溜槽、指挥罐车就位、放料、布料(移动溜槽位置)、振捣、收面、压光等工作。

混凝土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自高处向模板内倾斜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应采取以下措施:

当高处直接倾斜时,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

当倾落高度大于2m时,应设置串筒等辅助设施进行混凝土浇筑。

串筒出料口距混凝土浇筑面的高度不宜超过1m。

混凝土运输至现场后,在入模前应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入模温度及含气量进行检测,测定值应不超过理论配合比的控制范围需经现场试验人员检测合格后方可浇筑。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施工单位每拌制50m3或每工班测试不应少于一次。评定时以浇筑地点的测值为准。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理论配合比控制范围为:160~220mm。

混凝土拌合物的含气量,施工单位每拌制50m3或每工班测试不应少于一次。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理论配合比控制范围为:≥5%。

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施工单位每工班至少测温3次并填写测温记录,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0℃。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新浇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邻接的已硬化的混凝土或岩土介质表面温度的温差不得大于15℃。与新浇混凝土接触的已硬化混凝土、岩土介质、钢筋和模板的温度不得低于2℃。

现场制作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标准条件养护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样检查,其试件的制取与留置频率应符合以下规定:

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1次。

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1次。

现浇混凝土的每一结构部位,取样不得少于1次。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1组。

混凝土采用分区分层方法进行浇筑,分层厚度控制在30cm。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进行振捣,振捣时严禁碰撞钢筋和模型。振动器的捣固深度一般不超过棒长度2/3~3/4倍,振动时要快插慢拔,缓缓向上提拔振动棒,避免产生空洞,捣实均匀,减少混凝土表面气泡。振动棒插入下层混凝土中5~10cm,移动间距不超过40cm,与侧模保持5~10cm距离。对每一个振捣部位,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即混凝土即不再冒出气泡也不下沉为止,表面出现平坦泛浆,防止过振、漏振。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休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抹面时严禁洒水,并应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的质量。

3.6大体积混凝土要求

挖井基础混凝土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要求进行施工。控制好混凝土浇筑速度,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不得超过20℃),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振捣后50-100m深处的温度)不宜高于28℃。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大于45℃。新浇筑混凝土入模温度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表面温度的温差不得大于15℃。与新浇筑混凝土接触的已硬化混凝土、岩土介质、钢筋和模板的温度不得低于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应及时进行二次抹压处理。

温控措施及要求:

①监测点的布置范围以所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试区,在测试区内监测点的布置应考虑其代表性按平面分层布置;在基础平面对称轴线上,监测点不宜少于4处,布置应充分考虑结构的几何尺寸。

②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应布置外表、底面和中心温度测点。

③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芯部与表层温差、降温速率、环境温度及应变的测量,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应不少于4次;入模温度的测量,每工班不少于2次。

④本工程采用JDC-2型建筑电子测温仪,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按照要求埋设测温线,并监测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3.7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立即用土工布或彩条布遮阳,待砼初凝后,顶部用一层土工布覆盖,并洒水保湿,再覆盖一层塑料布,防止水分快速蒸发。洒水时,注意洒水量,严禁在基础基坑中积水,使基坑浸泡,以免对结构物产生不利影响。高温时期,砼养护要提高洒水频率,安排专人洒水,养护期28天。

3.8围护方案

基坑四周设置1.2m高钢管护栏,立管每2米1道,并采用密目防护网进行围挡,悬挂警示标志标牌,确保施工安全。夜间设红色警示标志及警示灯。

基坑四周2m范围内不得堆放弃土。

3.9 综合接地及沉降观测

根据图纸设计在承台底面设置一个环形钢筋,利用每根桩基础的一根结构钢筋做为接地钢筋。与承台环接钢筋可靠焊接。承台环接钢筋原则上可以利用承台底层结构钢筋,但是必须保证焊接。砼浇筑前浇筑后采用电阻测试仪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严格按照设计埋设沉降观测标,沉降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沉降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具体见下图。

四、施工工艺流程

挖井基础施工顺序为:平整场地→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基坑护壁→基坑防排水→基底处理→基底检验→钢筋安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

五、质量标准

严禁敞口开挖基坑,基坑平面位置和坑底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如下表所示:

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规定:

结构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如下表规定:

六、变形观测

1、挖井基础观测点设置

在基坑四周或护壁上埋设钢筋作为变形观测点,观测点的布置原则上每边不少于2处,中间1处,1/4边长1处,采用坐标法检测位移情况,开挖前即测量观测点坐标,记录XY值,作为初始值,然后按照频次测量后将数据与之对比,算出位移大小。

2、变形观测

开挖过程中必须对变形观测点进行平面坐标和高程测量,记录数据,观测次数控制:开挖过程中每工作台班原则上不少于2次,观测时间宜为施工前和施工结束时,当因故停工或开挖完成后,每天至少1次,当遇大雨后,应适当加密观测次数。每次观测后,测量人员必须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将结果报现场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核,形成记录。若出现数据异常时应首先告知现场负责人撤离施工人员,分析原因或采取一定安全措施后,才可继续开挖施工。

七、施工安全环保事项

1、对新进场和特殊工种的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准许其进入操作岗位。

2、操作人员必须配戴安全帽,不戴安全帽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3、在施工现场周围配备、架立并维护一切必要而合适的警告、危险、禁止等标志牌。特别是便道侧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4、机械设备夜间作业必须有充足的照明,夜间施工现场要有良好的照明设备。

5、设置上下基坑的爬梯。

6、应对基础边坡和孔壁的稳定进行监控,经常检查,及时进行支护,以免发生边坡跨塌事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