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金融学概论题库

金融学概论题库

金融学概论题库
金融学概论题库

金融学概论题库

1.简述金融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答:金融的含义一般被简要概括为货币资金的流动与融通,即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与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一切与货币、信用相关的经济活动。在现代经济中,金融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其直接相联系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其他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金融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内容已涉及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切与货币信用相关的经济关系和活动。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的对象是货币。(2)金融的方式是信用。(3)金融活动涵盖了所有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4)金融活动的中介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在货币供需双方之间充当中介,它们既是货币信用业务的经营者,也是货币信用活动的组织者,是资金分配和调节的中心。(5)金融活动的场所是金融市场。

2.简述当前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答: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机构注重混业经营,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且融资趋向证券化;

(2)金融体系多元化,金融工具多样化;

(3)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自由化趋势明显;

(4)金融服务更加全面,且中间业务呈扩大化趋势;

(5)金融创新的脚步加快,金融监管更加灵活。

3.试分析金融学涵盖的基本内容。

答:金融学(finance)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支,是当代金融理论和实践

活动具有规律性认识的总和。它是当代经济、政治及科技环境下,以各种金融活动、金融关系、金融体系、金融运行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规律和业务实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体来看,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金融领域的一切理论、政策、制度、组织机构、业务技术等都属于它的研究范畴。

金融学的内容极其丰富,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基础理论;(2)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方针;(3)金融业务技术;(4)金融史。

4.说出一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金融创新,并分析它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的影响。答:网络银行。网络银行的发展趋势:

(1)从有形到无形——网络银行的发展加速银行虚拟化

(2)从封闭到开放一一电子货币的发展促进银行服务网络向全球开放

网络银行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促进商务创新;(2)促使经济活动虚拟化;(3)出现基础货币虚拟化的可能性。

5.货币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答:货币的出现与交换密不可分,交换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先是物物交换,然后是通过媒介进行交换,也就是先把需要交换的物品换做充当媒介的物品,然后再用充当媒介的物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逐渐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一种固定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就是货币。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起源于商品交换,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量的增加又促使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私有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归私人所有,而社会分工则使不同的劳动者生产不同的产品。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导致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私有制下的产品不会无偿提供给其他人,劳动者除了自己生产的这类产品以外无法得到其他产品,而每个劳动者的产品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这种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私有制经济的必然产物,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产品交换,也就是商品交换。货币是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6.活期存款为什么也是货币?它和现金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现代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两种:现金和存款货币。活期存款属于存款货币中最常见的一种,所以,活期存款也是货币。

活期存款和现金的区别:流动性不同,现金的流动性最强,活期存款稍次。联系:活期存款和现金都是现代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并且容易相互转换。

7.为什么要进行货币层次的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由于各种货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不同,对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有必要把货币形式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中央银行分层次区别对待,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货币层次的划分是指将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流动性的大小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够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使持有人不会因此而蒙受损失的能力。

8.简述电子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关系。

答: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与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是伴随着当今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银行转账清算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最新发展。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网络对虚拟的数字化货币实施储存、转账、购买和支付,比纸币、支票等信用货币更加快捷、方便和节约。

电子货币被认为是继金属铸币、纸币后的第三代货币,事实上,电子货币不过是一种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具有信用货币的基本属性。

9.社会经济生活为什么离不开货币?

答:在现代经济中,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货币。在生活中人们所需的各种商品或服务,都要用货币去购买或支付;人们劳动工作所取得的报酬——工资,也是

用货币支付;人们要积累、保存财富,主要方式是积攒货币或到银行储蓄。除个人外,企业、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同样离不开货币。财政收支也是用货币进行的。不仅国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离不开货币,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也无不伴随着货币的收支。可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货币已经融入并影响着经济运行。

10.简述信用的本质及其特征。

答:在经济学意义上,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其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者是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信用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期限性、偿还性、收益性和风险性。

11.信用形式演进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答:信用有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实物借贷是信用最初的形式,贷方把一定的实物贷给借方,借方到期以实物形式归还本金,并以实物形式支付利息。在商品货币关系还不普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实物借贷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借贷方式。实物借贷能够直接满足借方的某种具体需求,具有直接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但它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物物交易类似的重重困难,受到借贷品种和时空的限制。因此,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货币借贷逐渐取代实物借贷而成为信用的主要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也扩大了,实物借贷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逐渐在信用领域成为主要的借贷工具。货币借贷就是贷方把一定金额的货币贷给借方,借方到期以货币归还本金,并以货币支付利息。货币借贷同实物借贷相比,更灵活地适应借贷双方的要求,扩大了借贷的范围和规模。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并渗透到城乡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货币借贷逐渐取代了实物借贷,成为经济生活中主要的借贷形式。

12.为什么银行信用在现代信用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答: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

虽然先于银行信用出现,但它的局限性使其难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于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银行信用。银行通过办理商业票据的贴现或抵押贷款,将商业信用转变为银行信用。

首先,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规模上的局限性。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将社会上闲散的小额货币资金汇集起来,不仅能够满足小额资金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大额信用资金的需要。其次,银行信用还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因为货币资金是没有方向性限制的。无论是生产原材料的企业,还是生产成品的企业,都同样需要货币资金。银行既可以从上游企业吸收货币资金,贷放给下游企业,也可以反过来,从下游企业吸收货币资金,贷放给上游企业,这就使社会资金得到了灵活的运用。最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期限上的局限性。银行吸收的资金既有长期闲置不用的,也有短期闲置不用的,银行贷款有长期贷款,也有短期贷款。虽然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在期限上应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但银行信用在调剂资金期限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银行吸收的长期资金来源可以用于发放短期贷款,同样银行吸收的短期贷款也可以续短为长,用于长期资金的运用。总之,银行信用在规模、范围和期限等方面超越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信用形式,在现代信用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13.结合你自己或亲朋好友的经历谈谈信用卡消费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答:信用卡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消费者的申请对具有一定信用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工具。信用卡具有先消费、后付款的特点和发放循环贷款的作用。信用卡上印有持卡人姓名、签字、号码和每笔赊购的限额,持卡人可在本地或外地指定的商店、饭店等场所凭卡签字购物和支付费用,也可在银行提取一定限额的现金。到一定时期,由发卡银行向顾客和各家特约机构进行结算。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发卡数量和业务金额不断增长,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4.如何认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答:(1)西方经济学的观点

利息是与借贷资本相联系的一个经济范畴,并从借贷货币资本的表面运动来分析利息的来源和本质。而自马歇尔开始,对利息的研究则倾向于对利息来源的

分析,认为利息是与分配理论相联系的一个范畴,利息是社会总收入的一部分,是资本所有者的报酬。

(2)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对于利息的性质,马克思分别从利息的来源、利息与社会财富、利息与资金价格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马克思认为,利息的性质决定于利息的来源。借贷资本的利息来源于利润,是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通过借贷资本收取报酬的形式而占有的一部分利润,它反映了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关系。

15.试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计算银行5年期的储蓄存款利息,两种计息方法对借款人和银行各有什么影响?

答:单利法:F=P(1+r×n)

复利法:F=P×(1+r)n

采用复利法按照一定的利率,可以计算出一笔本金在若干年以后的本利和(终值)。

同样条件下,用单利法计算的利息少于用复利法计算的利息。从理论上说,复利法克服了单利法的缺点,反映了货币运动的客观规律,能完全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采用复利法计算货币的实际价值。

16.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利率可以划分为哪些种类?

答:(1)按照利率的时间期限划分,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2)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划分,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

(3)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划分,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4)按照利率的地位划分,基准利率和一般利率

(5)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划分,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6)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划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17.简要评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以及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古典经济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被认为是利率决定的一种长期解释,因为它所关注的因素——公众习惯的变化和资本生产力都是长期、变化缓慢的因素。而在20世纪30年代,凯思斯发展了短期利率理论,即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与古典经济学派的利率理论不同,凯恩斯的利率理论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理论,即是从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分析利率的决定,而不是从资本的供求关系来研究的,忽视储蓄、投资等实际因素对利率的影响。

18.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请结合我国利率市场改革的进展论述其必要性。

答: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市场资金借贷的利率由供求双方根据资金供求的情况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其必要性如下:

(1)有助于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

(2)是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3)是进一步深化汇率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9.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答: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如下:(1)融通资金。(2)资源配置。(3)转移和分散风险。(4)调节和反映经济状况。

20.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何区别?

答: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期限不同。资本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期限均为一年以上,长者可达数十年,有的甚至无期限,如无期公债和股票等。而货币市场上交易的则是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最短的则只有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2)作用不同。货币市场所融通的资金大多用于工商企业的短期周转资金,而资本市场上所融通的资金大多用于企业的创建、更新或扩充设备等。政府在资本市场上筹集长期资金则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和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3)风险程度不同。货币市场的信用工具,由于期限短,流动性高,通常价格不会发生剧烈变化,风险较小;而资本市场的信用工具,由于期限长,流动性较低,价格变动幅度较大,风险也比较高。

21.什么是初级市场?什么是二级市场?两者关系如何?

答:初级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或发行市场,是指新证券发行的场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建,必须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补充资金。此外,政府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单位也会发行有价证券筹集资金,这些融资活动都需要通过发行市场来实现。二级市场又称流通市场或次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的证券进行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市场。流通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易活动可以在固定的场所集中进行,也可以在不固定的场所分散进行。当股东想要转让股票或者债券持有人希望将尚未到期的债券提前变现时,均需要在流通市场上寻找买主。有意愿将资金投资于股票或债券等长期金融工具的投资者要进行投资时,也要进入流通市场,从希望提前变现的投资者手中购买证券。因此,流通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存在的必然前提,没有证券发行,自然也就谈不上证券的再次买卖;而发行市场也无法离开流通市场而单独存在,否则,新发行的证券就会由于缺乏流动性而难以推销出去,从而导致发行市场逐渐萎缩,以至于无法存在。

22.外汇的标价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汇率也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是各国货币之间相互交换时折算的比率,即以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一个国家通常要与不同国家发生贸易及非贸易往来,所以一国货币对很多货币都有汇率。

在外汇市场上,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

价法是对一定基数的外国货币单位,相当于多少本国货币单位来表示。间接标价法则是以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单位为基准,折合成多少外国货币单位来表示。例如,$ 100=¥691.81,在我国就是直接标价法,而在美国则是间接标价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只有英、美等少数国家采用间接标价法。

23.金融中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答:金融中介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财富分布是不均等的。就不同经济主体的货币财富的积累状况来看,当期收入和当期支出也是不相等的。一部分经济主体当期收入小于当期支出,入不敷出,处于赤字状态;而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当期收入大于当期支出,收大于支,处于盈余状态。同时,不同的市场主体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等各不相同,对未来市场的变化趋势感受也不同,投资和消费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产生了调剂资金余缺的需要。然而,货币资金余缺的调剂过程相当复杂,需要消耗不菲的成本,并且在调剂过程中还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而不同的经济主体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不同,其中一些经济主体希望能有效地转移或规避风险。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帮助融资双方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具体来看,金融中介的存在及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降低交易成本;

(2)克服信息不对称;

(3)减少金融风险;

(4)增强金融工具的流动性。

24.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有何区别?

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比较

25.简述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

答:目前,我国的金融中介体系按其地位和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类是各种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和各种商业银行;第三类是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第四类是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中外合资等外资金融机构。

26.试分析中央银行在金融中介体系中的地位。

答:中央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是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和金融管理当局。中央银行担负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供应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等重要职责,最终目的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27.如何理解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相互关系?

答:金融创新满足了多种金融需求,增强了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提供了多功能、高效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同时,便利了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及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从而使投资者的选择空间和抗风险能力都大大增强。金融业务的创新与金融机构的调整使金融体系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创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技术和金融市场增加了客户的投资、投机和保值机会,提升了获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证券化趋势加强。企业可以更多地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减少了客户对银行的过度依赖,降低了市场风险。

28.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灭有哪些值得我们汲取的教训?

答: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灭值得我们汲取的教训主要是:金融创新可能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

尽管金融创新为客户和银行控制风险提供了一定手段,但创新并不能消除风险,相反又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未按合同履约而引起损失的风险。金融创新会增加信用风险。例如,随着资产证券化趋势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多地投资于证券,使证券市场上鱼龙混杂,一些低档次的公司发行了大量的垃圾债券,增大了证券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价格、利率、指数等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金融创新为套期保值提供了工具,但一些金融衍生工具也会被投机者利用,投机活动反过来进一步加大汇率、利率的波动,增加了金融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波动。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可转让的金融资产不能迅速以接近其基本价值的价格出售而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金融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量迅速扩大,当一部分市场参与者同时要求兑现他们的巨额资产时,市场很可能没有能力实现,也就是说,当市场不能提供客户所要求的流动性时,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创新金融工具虽然有一定转移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单独某个机构或个人可能从中受益,但这些工具并未消除整体风险。而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全球化与一体化,金融机构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任何风险和危机都会迅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29.比较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异同。

答: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交易方程式,又称费雪方程式。M ·V =P ·T

剑桥学派分析了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方程式:

从形式上看,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K 不过是V 的倒数,但在理论上尤其是在分析方法上,剑桥方程式都有重要的进展:

KPY d M

(1)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V被认为是由社会经济制度与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包括工资支付间隔时间长短、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运输与通信状况等。而在剑桥方程式中,重点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行为,集中体现在比例系数K的取值上。影响K值大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主体对即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偏好;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对价格变动趋势的预期。剑桥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经济主体的动机联系起来,奠定了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理论基础。(2)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交易方程式重点放在货币流通上,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重点研究持币动机,除研究货币交易量外,还研究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数量。人们持有多少货币不仅是为了交易的需要,还可能留作不时之需。所以交易方程式也称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称现金余额说。

(3)尽管剑桥方程式将K视为常数,也同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名义收入决定货币数量的观点,但更加重视个人可以选择持有多少货币。持有货币作为财富保存的决定还取决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因为其他资产也有财富保存的作用。因此,剑桥方程式包含了K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如果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发生变动,K也就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动。这为后来的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留下了契机,为凯恩斯揭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重要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30.什么是货币均衡?它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何关系?

答: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货币均衡;如果货币供求不相等,则称为货币失衡,或货币供求的非均衡。若以Ms代表货币供给量,Md代表货币需求量,货币均衡公式表示为:

Md =Ms

货币供求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前提条件。当货币供求均衡,币值和物价稳定,货币流通正常,就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环境,为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也是货币供求均衡的基础。因为货币供求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总供求。社会总供求的规模决定了货币供求的总量,社会总供求的结构也规模决定了货币量的分布与结构。因此,货币均

衡实质上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反映。

在现代经济中,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就会产生市场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和社会不稳定的现象;相反,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就会出现市场疲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萧条的现象。政府调控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使社会在总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下运行。因此,人们常常通过对社会总供求的对比来观察货币均衡。社会供给的目的是获得等值的货币,是货币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而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由于货币供给形成的。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总供给,而货币需求则决定了货币供给。货币供求均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平衡的关键,如果货币供求不均衡,那么宏观经济的均衡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保持货币供给与经济中实际的货币需求相互适应,不仅对于金融市场,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31.造成货币非均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货币非均衡亦称货币失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从而使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非均衡可以表示为:Md ≠Ms

尽管各国金融管理当局都不遗余力地控制货币供给量,但事实证明,货币非均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货币失衡状态下,既可能存在过大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短缺,即Md>Ms,此时往往会出现通货紧缩;也可能存在货币需求较小而货币供给过多的情况,即Md<Ms,此时往往会出现通货膨胀。不管出现以上哪种情形,都会使市场价格和币值不稳定,因而给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还存在货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总量上大体保持均衡状态,但是由于货币的供给结构与相应的货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造成货币市场上局部货币短缺和局部货币供给过剩同时并存,商品市场上一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则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32.比较分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

答:由于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各国政府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将控制

和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课题予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宏观紧缩政策是各国对付通货膨胀的传统手段,也是运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1)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从而达到紧缩信贷规模、减少投资、压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提高再贴现率,以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缩小信贷规模;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证券,以减少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

(2)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等手段,来限制消费和投资,治理通货膨胀。在财政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削减财政支出可相应减少财政赤字,从而减少货币发行量,抑制总需求,对抑制财政赤字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比较奏效。但财政支出的许多项目具有支出刚性,可调节的幅度有限,因此增加税收就成为另一种常用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可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降低个人消费水平;而提高企业所得税可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抑制投资支出。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样,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危害。通货紧缩一旦形成,若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引发并加速经济衰退;可能引发银行危机;负财富效应。

面对通货紧缩,政府一方面应采取逆向经济政策,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把握好力度。近年来,各国政府针对通货紧缩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

(1)拉动内需。拉动内需即增加国内有效需求。国内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政府增加公共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投资品市场,增加就业;二是刺激私人部门和民间投资,主要通过降低税率、利率,增加信贷资金投放等措施,提高企业投资回报,增强其投资信心。消费需求的增加主要有增加政府采购、提高公共消费水平以及刺激居民个人消费。

(2)增加外部需求。通过促进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增加国外市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可以消化国内相对过剩的供给能力。在出现通货紧缩时,很多国家都采

取本币贬值策略,在国际贸易中争取一切有利条件增加出口、限制进口,以消化国内相对过剩的产品,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

(3)改善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由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造成供给相对过剩,同时又有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从各国实践来看,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的往往是那些低水平简单重复、缺乏卖点和技术含量的老式产品。因此,从供给方面治理通货紧缩,应从调整结构上下功夫,从产品创新上做文章。总之,引发通货紧缩的原因很多,治理的难度比较大,不是仅仅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能完全解决的,而必须借助于诸如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多管齐下,协调配合方能奏效。

33.英国为什么要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答:1979年保守党政府上台后,收入政策不再作为反通胀的工具,货币目标走上了舞台。之所以采用货币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定:第一,选择的总量目标与名义收入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至少是可以预测的关系;第二,更为重要的考虑是,通过公布货币目标,向金融市场和公众传达当局明确的反通胀政策,以影响对通货膨胀的未来预期。但实践表明这一办法并不成功。

1986年10月,由于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关系恶化,货币目标被废弃,货币当局转而关注汇率目标。1990年10月,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非正式的汇率目标被正式的汇率目标所替代。汇率目标在1992年前基本成功实现,但并未能阻止通货膨胀的上升。1992年英国遭遇欧洲汇率机制危机,同年9月宣布英镑贬值,暂时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任由英镑自由浮动。此时,货币当局面临的挑战是设计一个货币政策框架,既能降低通货膨胀,又能提高长期物价稳定政策的可信度。1992年10月,英国财政大臣宣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即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而不再依赖其他中介目标,如货币供应量等,货币指标只是作为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的参考指标。

34.英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答:英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标准化货币政策决策程序,中央银行与财政部及其他顾问按月召开会议;第二,通过出版英格兰

银行《通货膨胀报告》,提供英格兰银行对将出现的通货膨胀趋势的预期;第三,允许英格兰银行独立决策利率水平;第四,从1994年4月出版《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第五,1995年6月,重新规划英格兰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

35. 结合我国实际,说明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

答:(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2)通过利率调控和货币总量控制追求货币均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4)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5)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36.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诸多目标及其彼此间的关系?

答:一般来说,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要达到的目标,被称为最终目标,具体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综合性目标。然而,这一最终目标并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直接达到,而是需要一个很长的传递过程,在这个传递过程中,要经过各种经济变量的相互影响才能达到最终目标。挑选出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作为中央银行的监测指标,这样就延伸出了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而产生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一起共同组成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37.怎样区别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定义?如何选定这些指标?

答:(1)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的实施到最终目标的实现中间存在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及时了解货币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最终目标能否实现,客观上需要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设立一系列中介目标。一般而言,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等。

(2)操作目标。操作目标是与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密切相关的变量。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准确控制的一组指标,如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38.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及其作用原理是什么?试对其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政策

三大工具各有利弊。中央银行应依据经济形势的需要,不断选择适合的货币政策工具,扬长避短,交叉使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9.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进行协调配合?

答:(1)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紧”财政,使政府的支出和投资直接减少;“松”货币,使公众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资金,并使因增税而导致的收入减少得到补偿,其结果是调整了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投资结构。相反,“松”财政,直接扩大了政府的支出和投资;“紧”货币,使企业和公众的借贷数额减少和借贷成本增加,其结果是企业投资和居民的一般性投资减少。总量失衡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政府要达到以“扩张”或“紧缩”目的,一般同时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手段,即“双松”或“双紧”。

(2)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这两大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两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合,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配合。

40.根据本章所学知识,对我国最近五年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作出评价分析。答: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按照国务院、党中央的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41.简述金融创新的背景与原因。

答:金融创新的历史背景:金融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金融创新的历史背景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缘由:(1)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2)国际货币体系的更替。(3)全球性石油危机及石油美元的回流。

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1)科学技术革命。(2)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放松。

42.当今世界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1)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

(2)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发展。

(3)金融监管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

(4)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

(5)金融监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43.简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的影响。

答:《巴塞尔协议》是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银行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的常设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在瑞士的巴塞尔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简称。该协议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有效地扼制了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风险。

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这个协议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缺位的现实,突出强调了两点:第一,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第二,母国和东道国应共同承担的职责。1983年5月,修改后的《巴塞尔协议》推出。这个协议基本上是前一个协议的具体化和明细化,例如,明确了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责任和监督权力,分行、子行和合资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外汇活动及其头寸应由哪方负责,等等。

巴塞尔协议的实质性进步体现在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巴塞尔报告》主要有四部分内容:资本的分类;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1992年资本与资产的标准比例和

过渡期的实施安排;各国监管当局自由决定的范围。体现协议核心思想的是前两项,首先是资本的分类,其次是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

《巴塞尔报告》反映出其制定者监管思想的根本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监管视角从银行体外转向银行体内;监管重心从母国与东道国监管责权的分配转移到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监控;注重资本金监管机制的建设;过渡期及各国当局自由度的安排表。

44.什么是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存在什么风险?

答:金融衍生产品包括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和手段,买卖期权、期货交易等都可以归为此类。这类衍生产品可以对有形产品(如石油、金属、原材料等)进行交易,也可以对金融产品(如货币、利率以及股票指数等)进行交易。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产品并不会增加市场风险,若能恰当地运用,如用于套期保值,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对冲方法。但在其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其致命的危险,即在特定的交易过程中,投机者纯粹以买卖图利为目的,垫付少量的保证金炒买炒卖大额合约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往往无视交易潜在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那么这种投机行为就会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45.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应如何加强监管?

答:巴林事件提醒人们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凡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应对其交易活动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措施,包括交易头寸(指银行和金融机构可动用的款项)的限额、止损的限制、内部监督与稽核、扩大银行资本、进行多方位经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复杂化,资本活动的不确定性也愈发突出。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银行集团,应努力扩大自己的资本基础,进行多方位经营,做出合理的投资组合,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这样才能加大银行自身的安全系数并不断赢利。

46.香港的货币制度在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香港的货币制度稳定币值和稳定汇率的机制,为香港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做出

了积极贡献,也经受住了包括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内的大大小小的冲击。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资金外流的压力很快从汇率传导到利率,导致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然而迅即得以扭转,伴随着资金回流,利率又回落至正常水平。尽管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自身的制度缺陷,但迄今为止,它依然是支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货币制度基石。

47.香港的货币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答: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显示出不容抹杀的积极作用。首先,联系汇率制度迅速扭转了港币贬值的被动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政府宣布实行联系汇率制度以后,港元兑换美元的市场汇率迅速回升,不到一周便恢复至接近官方汇率的水平。另一方面,联系汇率制度有利于保持港元兑换美元的汇率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与对外经贸关系的协调。事实上任何一种货币制度都是适应特定时代经济环境的产物,香港的货币制度正是这样不断完善起来的。

48.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答:(1)加快信用立法工作

(2)建立征信数据库和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

(3)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规范发展

(4)加强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管理

49.我国应当如何发展多种信用形式?

答:与公司、企业的经营直接联系的信用主要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信用,无论是内债还是外债,都是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出现小规模的消费信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加速发展消费信用是重要举措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对国际信用,也从排斥转向发展和利用。

50.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的联系与区别?

答:现金交易是指证券交易成交以后,立即办理交割手续的交易方式。所谓交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