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透视原理

透视原理

透视原理
透视原理

透视原理

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透视的画法

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素描时,大多是以对三个面所进行的观察方法来

决定立方体的表现。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

深度,这就涉及到透视规律。

透视分一点透视(又称平行透视),两点透视(又称成角透视)及三点透视三类。

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

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

正方形(如图1)。

两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

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如图2)

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

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如图3)。

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

规律。

前面所讲的立方体透视图法适用全部物体,本节就说明一下圆及圆柱体透视,分解

如下:

圆柱体透视:

和前面的圆相比较,里面的圆当然是被缩小了,但仍然是完全的相似形。两个椭圆

是平行的面,但里面的那个被缩小了,此时,椭圆的长轴(未绘)与长方体的边不

平行。两个椭圆的面失掉了平行性,也不是相似形。

素描理论

一.何谓素描:

1.素描( DRAWING )、速写( SKETCH )、。

2.由木炭,铅笔,钢笔等,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称做素描。素描是一

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的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艺术家杂志,论素描--

萧如松)

3.素描通常意味着可于平面留下痕迹的方法,如蜡笔,炭笔,钢笔,画笔,墨水,

及纸张,其它还包括在湿濡的陶土,沾了墨水的布条,金属,石器,容器或布的表

面所造成的磨损。 (艺术视觉百科全书)

4.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一般称谓。素描具备了自然律动感,观者从欣赏过程中可感

受这一点。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横切关系,并包括节奏,主动与被动的

周围环境,平面,体积,色调,及质感。

5.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

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

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6.在西洋美术辞典(雄狮图书公司出版)这本书中,与素描相关的解释,只有速写一项,文中认为作品或作品部份的粗略草图,是艺术家针对光影、构图和全幅之规模

等要点所作的研究和探讨;它是全幅画的初步构图或其中之一。一幅出自风景画家

的速写素描通常是一幅小而快的记录,用来表现风景的光线效果,同时也是为了将

来重新作画时的构想作准备。

二.素描的地位:

1.素描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2.素描是其它艺术的必然基础,尤其是水彩,油画,版画,雕刻(浮雕),另外对平

面设计,也是画草图的必要基础。素描虽然被视为是两度空间的艺术,不需要颜色

及第三度空间,却也同时暗示这两者。

3.素描是画家工作的最后成果,也可以作为复制或摹写的基础,但以它的性质而言,它是独特的。虽然各种艺术不一定都要先绘出素描稿,但素描却是一切观赏艺术的

基础。在作画时往往预先勾出轮廓作为草稿,然后用色彩渲染,当艺术作品完成时,素描稿常被掩没或销毁。因此,素描只是一种技术准备。到14世纪末,素描不再

仅是附属品,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有着广泛的表现范畴:能表现体积、空间、深度、实质和动作。文艺复兴以后,素描已不仅只有实用地位,而是成为能代表人

类创作能力的艺术品。

三.素描的技法和种类:

1.线和线条技法,素描的要素是线,但是线在实质上却是不存在的,它只代表物体、

颜色和平面的边界,用来作为物体的幻觉表现。直到近代,线才被人们认为是形式

的自发要素,并且独立于被描绘的物体之外。

2.素描是用线条来组成物体的形象,并且描绘于平面之上,藉由线条形式引起观者

的联想。例如两条线相交所构成的角形,可以被认为是某平面的边界;另外加上第

三条线可以在画面上造成立体感。弧形的线条可以象征拱顶,交会聚集的线条可表

现深度。人们可以从线条的变化当中,得到可以领会的形象。因此透过线条的手段,单纯的轮廓勾勒可以发展成精致的素描。

3.在素描中可以用线条区分立体与平面,至于色彩明暗是为了加强和厘清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线条的开始,消失和中断来画出边界,并且形成平面,也

可使色彩至边界而上。线条的粗细能表现物体的变化,甚至光和影也可用线条的笔

触变化表现出来。

4.素描的线条技法还需要平面技法的辅助。平面技法在使用炭粉笔时,在明暗对照上可用擦笔法。而更重要的是使用毛笔画法,因为毛笔能发挥笔触的宽度和笔调的强

度并且能增加空间感和立体感。素描也可用多色画笔作为基本材料,用来加强素描

效果以及素描的艺术性。

四.素描工具:

1.素描的工具种类很多,如石笔、炭笔、铁笔、粉笔、毛笔、铅笔和钢笔等;也有用钻子和金钢石作画的。工具的不同关系着素描的性质和构图,工具也能影响画家的

情绪和技巧。

2.工具的选用取决于画家所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一般认为,干笔适宜作清晰的线条,水笔宜于表现平面;精美的笔触可用毛笔挥洒,而广阔的田野则可用铅笔或粉笔去

勾勒。炭笔是两者都可兼用的。

3.以作品尺寸而言,大幅素描作品适宜用木炭来画,对于轮廓、照应等可经长久的时间细细研究、分析。至于铅笔适合较小尺寸,很少大张的铅笔画,而钢笔画则更小了,往往在插画上用得较多。

五.素描题材:

1.素描原是为绘画、雕刻等艺术服务的,后因其流畅、充实和美观,发展成为独立

的艺术。其题材可以取自任何事物,不受拘束,一般以肖像和风景为主,而西方的

素描常是人物和静物,到了19世纪又出现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素描。其它还有想

象和抽象素描、艺术性建筑素描等。

2.至于20世纪的素描似乎是反映不安、动荡和科学进步的。其中一些以表现线条豪放为特色。还有一些画家试图把生活纳入几何图形中 (立体派)。

3.在20世纪各流派中也有X射线式的技法,即同时看到外部和内部。表现主义画

家追求『表现一个场面的感情而不是描绘事物的现实外表』,超现实主义者则着重

表现潜意识心理。

4.除以上所列举各种形式的素描之外,还有实用性和技术性素描。实用素描要清晰

地记载一件客观事物,从总体上说,它不重审美,而突出技术设计。实用素描包括

为科学目的而作的插图与说明。很多艺术家作过科学说明的素描。

5.文学作品中的素描插图,一般是为某段文字描写而作的图画说明,但因它表现了画家特有笔法风格,至今还享有崇高的艺术声誉。与此相关的还有漫画,这是用于社

会批评而创作的一种假定性图画。并由此而发展成连环图画,进而演变成现代卡通

动画片。

六.素描线条的演变:

1.线条的解放:(安格尔对绘画线条的革新)

(1).在古典主义法则笼罩之下,线条本身除了被用作『完美比例』的度量外,它的功能是被抑制的。

(2).安格尔最大的贡献便是打破将线条仅限于对物象比例描绘的限制,而拓展到图案花纹的形式。

(3).对安格尔而言,人体的比例并不求自『自然』或实证的实现,他运用曲线在画面上探求人体之比例位置与姿势。这种直接运用线条在画面的处理,强调画面的平面性,使事物本身之重要性,附属于形式要求之下。

(4).讲求结构与形式,而不惜更改事物原有比例以配合整体视觉完整,同时并介入了图案花纹式之构图。

2.强调线条本身意义与表达的特质。

3.线条的运作成为个人内在律动与情感的抒发:

(1).一个线条在画面的行进的痕迹,乃接受自创作者内在自发性律动的影响。

(2).德拉克洛瓦将个人感情强烈投射在线之运用,不只将线条的功能远脱离古典传统,并将素描积极推向绘画,使绘画上明显笔触的物质性增强,奠定现代绘画发展的基础。

七.东方的素描:

1.西方人认为,纯素描在远东极负盛名,多数的中国及日本艺术家都只作所谓的毛笔素描,他们不采用不透明的颜料,而以直接的笔触造成整体。在波斯--瑞札,阿巴西( RIZA ABBASI,1565年)也同样不用颜色而以书法线条来表现创作,把其思路幻

想透过笔和刷子表现出来。

2.我国的山水,兰竹,花鸟,水墨画,实在完全是一种素描,自由潇洒素雅的感觉。虽然寥寥几笔,可是这里面也含着与油画同样的条件。也要有气韵,有强弱,有力量。

3.中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已出现了素描,到汉朝末年,以线描为其特色的壁画已有很多,北魏和唐朝以后,中国素描画即相当普遍地出现在绢、纸和册页上。

八. 艺术家对素描的态度:

不少艺术家曾临摹其它艺术家的素描,如鲁本斯(RUBENS;公元1577~1640年)、林布兰特 (REM.BRANDT;公元1609~1669年)及梵谷 (VAN GOGH;公元

1853~1890年)。临摹者藉素描以学习人师的风格及语汇,以便再创高峰。这是学习素描极重要的一步,也是准备作画的不二法门。以下是艺术家对素描的态度:

1.一种特殊风格:窦加(DEGAS),罗特列克(LAUTREC),梵谷(VAN GOGH)

2.兴趣:林布兰(REM.BRANDT),哥雅(GOYA)

3.复制用:杜米埃(DAUMIER),季斯(GUYS)

4.为鉴赏家而作:卡拉齐(CARACCI)兄弟,保罗.布利尔(PAUL BRIL),拉法吉(LAFAGE)

5.用素描作馈赠:米开朗基罗(附录一)

九.常用的素描用语:

1.明度:色相明亮或沈暗的程度。

2.比例:一部份跟另一部份或整体在量或尺寸方面的关系。

3.构图:各部份的一种配置法,依照经过设计的格式,一致的比例,或重

复的体系去安排。

4.轮廓线:描述前进或后退的形状之变化方面的一条断续线或连续线。

5.平衡:在设计或绘画里,各项元素达到均衡的状态。

6.线影:平行或靠近得足以形成一个面的断续线。

7.立体表现法:控制明暗的逐渐变化以创造实体形式的错觉效果,使物体

有三度空间的特质。

十.认识素描中的明暗

1.何谓明暗:(任学生自由联想发挥,唤起旧经验)

2.明暗产生的原因:有光源(不论是自然光源、人工光源)照射,才会产生明暗;没有光,我们的眼睛将看不到任何东西。

3.明暗的基本法则:

(1).光源直射处(向光)是明亮部。

(2).光源照射不到之处(背光)是黑暗部。

(3).反射光所形成的是中间灰色部分。

4.利用铅笔表现明暗的方法:

(1).铅笔直立地以尖端来画时,画出来的线较明了而坚实;铅笔斜侧起来以尖端的腹部来画时,笔触及线条都比较模糊而柔弱。

(2).笔触的方向要整理才不致混乱。

5.铅笔画使用橡皮擦注意事项:

(1).初学时往往总觉得画一笔不满意时,就马上用橡皮擦去了,第二次画得不对时又再擦去,这是最不好的习惯。一则容易伤害画纸使纸张留下疤痕,再则画时就越画越无把握了,所以应极力避免。

(2).当第一笔画不对时,尽可再画上第二笔,如此画时就有一个标准,容易改正,等浓淡明暗一切都画好之后,再把不用之处的铅笔线,用橡皮轻轻擦去,这样整幅画面就清楚可爱多了。

(3).其实画面上许多无用的线痕,通常到最后都会被暗的部份遮没了, 我们只需把露

出的部份擦去,这样也较为省力。同时不用的线痕,往往无形中成为主体的衬托物,所以不但不擦去无害于画面,有时反而收到无形的效果,这是我们不可不注意的地方。

6.画面宾主表现:

(1).前面的,较近的东西,都应表现得强烈而明确;后面的,较远的东西,都应表现得柔

弱而模糊。

(2).主体应表现得明确显著,从属的客物则应以衬托主物为目的。

一、什么是素描

素描,就是用单一的颜色(包括一切固体材料——铅笔、木炭、炭精捧、垩笔等

和液体材料——水墨、水彩、水粉等)来表现对象,是一种单色画,它是与彩绘相对

而言的一个名词概念。从造型能力的训练来说,素描就是用单色去写生,通过形体

结构、轮廓、比例、构图、运动、线条及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的运用来表现客观物象,借以训练我们的造型能力,进而从中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美”。因此,素描的实践应包含造型能力的训练与审美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仅靠造型能力是不能取得专业的成功的,他还必须具备健

康的审美观。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艺术家的修养、品格、感情、意识等诸因素往

往对前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所谓“画如其人”。这虽不是本书讨论的问题,但顺带三言两语,对读者相信会有所启迪。

二、为什么要学习素描

《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规矩也就是法则,知识必须循规蹈矩,循序渐进,苦练勤学,才能获得。

素描是一切美术的造型基础,是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一切

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课程;是一门造型艺术的基础科学。既是科学,就来不得半点

虚假与取巧。初学美术的人,要获得较好的造型能力,必须具有重视规矩和尊重科

学的精神,在启蒙阶段,首先应该扎扎实实地努力学好素描,舍此而绝无捷径可行。

所以,素描练习是学习各种美术专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基本功,是技术性

很强的基本练习,是初学美术者的一门必修课,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三、素描的任务

作为基础训练的素描其学习任务有两项:

一是研究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二是表现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

说得再具体些,要画好素描就要彻底地分析物体的结构原理,研究对象的每一

个物体的构造,要立体地观察所描绘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对象最强烈的特征

所在,才能掌握作画的整体性,做到整体地、立体地去表现对象。这就是作为基础

素描的基本要求。

四、关于素描术语的一些基本概念

1.形体结构

“形”是指物象的形状,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体”、则指的是物象的体积,

即物象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形与体两者是联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任何物象有体才

有形,见形必有体。

结构指的是物象结合构成的各自规律。客观物象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形体特征。

例如苹果

的结构决定了它基本是圆形的球状体,等等。

2.线条与明暗调子

线条与明暗调子是素描造型的两种基本手段,在艺术表现上各有特点,两者亦

可兼揉互济、相辅相成。用线条造型重于结构,它概括性强,生动有力;用明暗调

子表现物象则重于体积、光感、质感,有较强的直觉效果,具有真实感。而二者结

合作为表现手段亦同样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用线条旁加渲染凹

凸技法的也不乏典范。至于采用哪种表现手段,这取决于作者本人的风格及作品的

要求。但是,作为素描基础训练,特别是初学入门阶段,还是以全面学习不同的表

现手法为宜,这对增长见识、提高欣赏力是大有益处的。

3.体积感与空间感

物体所占据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的三度空间,就是它本身的体积范围。素描中

的体积感是我们表现物体三度空间范围的效果。

空间感是画幅中物象与物象、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物象之间的空间距离感觉;

此外,还应包括作者与画中景物的空间距离效果。表现空间感除了近大远小的形体

透视原理之外,还要运用近实远虚,以及近鲜明、远灰暗的色彩透视对比手法。

4.质量感

客观物象都属于一定的物质,石膏、布料、玻璃、金属均分属于不同的质。量

即物象的体积及重量。不同质的物象具有不同的体积与重量,前者必须通过后者的

存在而显现,质与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同的物象还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不

同的质地、不同的固有色和不同的光泽等,我们描绘不同的物象时,可以因物制宜,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可充分利用工具材料的原有条件,这包括线条、笔触、水分、纸张、布纹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

量感在作画的过程中的表现是很重要的,要画好物体的量感,这与作者的气质、修养等很有关系。忽略了物体体积与质感的表现,就不能使画出来的东西有分量,

这与初学者简单概念地理解对象有关。

5.整体感与完整性

素描的整体感是指作画过程中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言。

素描的完整性则是根据作品的目的要求,画面达到既定的完整的艺术效果。完

整性并非巨细不漏的繁琐描写,面面俱到的磨纫工不仅会破坏画面的整体关系,而

且使画面失去了完整性。有时,画面看似寥寥几笔,但已达到作画的目的,亦不失为一幅佳作。

虽然整体感不能代替完整性,但整体感却是完整性的基础,一幅完整性好的作品,画面的整体感一定是比较强的。

慨说终究是概说,以上谈到的问题只是一个粗略的介绍,很多问题在以后的章节里将作具体详细的论述,在此不赘述。

石膏像静物

1 素描被看作是进入美术大门的必经之路,因为这一训练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囊括了艺术的全部基础领域.

2 写生即是直接对照实物画画,要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素描正常的教学往往从几何石膏形体人手,因为几何体的构成万物复杂形体的基本元素.

4 写生的内容包括空间,比例,透视等视觉造型因素的要求.

5 石膏像的写生训练是重多艺术院校的必修课,因为它所具有的色调单一,静止不动的特点便于学生更好地从观察研究形体.

6 素描训练的第一步往往是从静物写生人手,通过这一训练可以使我们对周围现实中一切形体的多样性有所了解.

7 素描画表现物体有空间,形体,体积,结构,光影等内容.

8 石膏像的写生使学生有可能因他们在画人物模特时所不能达到的那种精确性来研究形体.

9 石膏几何体的写生的掌握是对其它复杂形体规律表现的前提条件。

10 石膏像不仅在研究比例,关系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容易地处理活的模特而且由于石膏像中体现出的是概括的形体。

11 石膏像是经过艺术家的提炼之后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自觉地呼吸到艺术气息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提高。

12 完成了石膏像的练习自然地就进入到人像练习,人像相对石膏像更为的丰富,因为人是有生命的。

13 从视觉上,当我们在某一角度观察形体时该形体的外缘由于透视的原因,缩减而成为较细的边缘线这是轮廓线。

14 两个面之间转折的交界处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隐晦线这是结构线。

15 在作画过程中把形体各部分在空间位置上相关的各点联系起来,用假定性的线条引导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强化空间感的表现这叫辅助线。

16 从对形象的主观感受和表现意图出发,在作画中采用意象的强调的或表现性的线条,这是主观用线。

静物写生的构图

面对一组静物,如何将其转置于画面的空间结构之中,我们称之为构图。一种独具匠心的画面构图会使你的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而构图能力的培养是有其艺术

的形式规则可循的,具体来说,一幅静物写生的构图安排,主要根据物象的组合与

你的感受确定是竖幅画面还是横幅画面,然后在这个空间中运用对比、节奏、平衡

等因素,充分体现自己的感受和意图,表现出对象的特定气氛。对于考生来说,构

图能力应有两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一是摆静物、组织物体的能力训练。因为在日

常的静物写生训练中,大量的时间是需要考生独立完成写生练习的,所以对静物写

生的构图安排,不仅体现在画面中,而且还直接反映在对写生对象的摆设和组织上。二是如何在画面中取景,即以何种视角来确立画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考生应培养

自己的应变组织能力,因为在色彩静物写生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是已确定的静物内容,而考生的考位是随机和偶然的,这就要求考生能在静物的任何角度熟练、合理

地组织画面的构图,使它符合构图原则,使作品产生美感。

上述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构图的原理和规则。无论是竖画幅还是横画幅,构图的美学原则主要是既要有对比和变化,又要能和谐统一,最忌呆板、平均、完全对称及无对比关系的画面,因为这将令人感到非常乏味

和沉闷。画面如果有聚散疏密和主次对比,有内在的接合及非等量的面积和形状的

左右平衡,就会产生生动、多变、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懂得这一规则,会使我们

的构图千变万化,并展现其特有的魅力。

构图的摆布应首先考虑主要物体与次要物体及陪衬物体的定位,即何者为主,

何者为次,画面的中心在哪部分。主体物可以是一件较大的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组

合物;次要物体一般在面积上应小于主体物;而陪衬和点缀物的单体面积则应更小

一些;衬布的选择与摆设应考虑画面的色调联系。

静物的组织与安排,有了主次、大小变化就能使我们较容易地制造丰富的对比

和变化。在物体的摆设安排上,每个人的艺术趣味不同,对比、节奏、平衡的表现

也会因人而异。一般来讲,主体物旁边应有次要物体重叠组合,陪衬物应不规则地

摆放在四周。如一个陶罐与一个酒瓶靠得较近,四周是一些小的水果和几个鸡蛋,

这样就会因大小、高低、聚散等对比因素而产生美感。

如果在选定静物时没有注意大小、主次对比因素,都以相近的距离分散地出现

在画面中,例如用三个同样大小的陶罐均等距离地摆放,那将会造成没有主体中心,画面平均、呆板的现象。有些静物写生全是苹果,形状大小都很近似,那又如何来

理解主灰、大小的对比因素呢?其实这并不矛盾。你细心地去观察这一类优秀的静

物写生作品,就会发现它一般都是用几个苹果重叠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面积”相对较大的“中心”,周围的苹果则以自然松散、错落有致的摆放与主体物形成陪

衬关系。这其间的聚散、疏密是经过精心考虑和安排的,只是因不露痕迹而显得自

然罢了。

作为画面的构图安排与静物的摆放原则是一致的,如果说有些不同的话,那就

是考生在面对特定角度的静物进行写生时,可根据需要对画面中出现的个别物体作

适当的移位处理,以符合整体画面的构图形式的美感规则。此外,主体物忌放在画

面的正中心位置,因为这样会给人呆板、僵死的感觉,向中心线以外略偏移一些才

会让人感觉舒服。画面中的静物应尽量避免出现在同一条线上或等距离位置上,而

应错落有致、聚散有法。“疏可跑马,密不通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画面的构图一般有三角形构图、复合三角形构图、椭圆形构图、S形构图、V

形构图等。

素描头像的基本要求

素描头像的训练,除了要有目的性以外,还必须具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只有在学习中自觉地按照这些原理去做,抓住基本法则,才能较快地掌握造型的规

律和方法。

观察方法

当我们开始写生时,面对着模特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感觉,尽管这种感受比较深刻,

但如果只停留在初步的印象上来作画,就会被模特表面的细节所迷惑,促使你无法

深入下去,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视觉中的错觉而导致画面的种种错误,因此这种初

步的视觉感受必须深化,即从感性的初级阶段上升到理性分析的阶段,树立正确的

观察方法,其原因就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头像写生时,始终把新鲜的视觉感受与分析研究对象结合

起来,通过这样长期反复的实践,端正观察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整体观

在作画时始终坚持整体地观察对象,这是头像写生训练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

为在素描写生中没有任何孤立的东西,它是秩序、综合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体。培

养整体观察的能力,做到写生时纵观全局,这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在作画的

时候,如果我们看到什么画什么,不仅会使画面失去绘画中所必须遵守的主次虚实

关系,而且会导致顾此失被,因小失大,造成形体比例上的错误。有一句艺术格言“画鼻子时看耳朵”,因此实际写生时当然不可能各局部同时画,但看对象时应纵观全局,各个部分的关系以一次观察所见为标准,不能以数次观察、不同时间所见为标准。如画头的基本形时,就必须同时注意它与颈部和肩部的关系。在处理明暗调子

时也是如此,有时把这分画得暗一点,目的足为了使另一部分提壳;减弱这一部分

是为了突出那一部分,这些都足以整体关系为着眼点。总而言之,由于我们描绘的

对象是一个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论是结构关系、比例关系、黑

白关系、体面关系、面和线关系,都是相对存在,互相制约的,如果画时孤立片面

地去对待,最终必定会失去画面的整体统一。由此可见,整体观察,它不仅是一个

观察和表现的方法问题,也是一个思维方式方法问题。

自古以来,有成就的画家,始终把整体关系放在首位,在整体关系基本正确的前提下,再求局部的精致变化。画局部,看整体,反复交替,互相促进。如果局部破坏

了整体,画面就会出现混乱,然而仅有大关系,没有局部的深入刻画,整体便是空

洞的。整体的充实,足由局部精致表现来反映的,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为了达到局—部与局部之间,以及局部与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准备,首先要从确定大关系人手,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作画步骤,从大至小,由简人繁地逐步深入,同时要注意画面各局部之间的进展,始终保持相应的关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比较检

验和调整。

柯罗曾经说“我从来不急于画细节,我首先注意一幅画的大体和特征.....”

立体观念

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它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组合而成的,即三维空间。许多考

生由于缺乏关于物体的体积是由面构成的原理,尽管他们有着正常的视觉,但只能

画出宽度和高度的二维空间,却不能画出深度,把立体感表现出来。值得明确的是,任何物体都要以三度空间来测量,缺一不可。

在学习素描的开始,就应培养学生用立体观念去对待客观世界所有物象,并通过多

种手法,把它们表现出来。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更加明确。因为,素描虽然也有表现对象质感、体感以及不同色感的任务,比如画头像时,眼

睛是透明的,头发蓬松而颜色较深;但它们首先都应具有立体感。学生在开始观察时,总是看不到它的体积而仅看到对象的不同颜色。所以他不能把深色的受光部画亮,也不能把浅色的背光部画深。物体各种固有色的观念,影响他们去研究物体受

光后的明暗变化。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可以采取对石膏几何体的写生来理解物体由

面所构成的原理,这个原理对于表现其它复杂的形体具有普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树立起在空间深度上塑造形体而不是在平面上描绘这一概念,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需要掌握透视知识和注意培养这种观察认识物象的习惯,才能正确把握物体在画面

上的恰当位置,做到看得立体,画得立体。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作者的感受和艺术素养,取决于作者的精神表现,即

内心世界的表达。作者的感受越深,在感情上越是能鲜明地感受到对象精神的美和

形象的美,就越能进行有效的艺术概括。如作画开始,先观察研究,画面是强还是弱、色调是明快还是深沉等等,在感受对象的基础上,分析主次关系,前后虚实关系,这样由表象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把握,画面上的形象就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

感染力。绘画训练是技术训练,同时也是艺术训练,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作

画实践中,描绘活动同时也是表现活动,是作画人眼中、脑中、手下的同一件事情。素描实践只讲技术不讲艺术,只能说是训练画匠。造型艺术不讲艺术规律和艺术表现,就无所谓艺术教育,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

艺术表现要付诸于形式,成为视觉感受的具体形象。画面构图的主次虚实处理,用

笔的抑扬顿挫,和谐的韵律节奏等等构成了形式美。在学习中,各种形式美因素也

是从观察、感受物象中升华出来并运用于艺术实践的。倘若不顾对象故意摆弄玄虚,在画面上搞形式游戏,这是基础训练中不可取的。

素描头像与头部形体结构

要想画好一幅素描头像,首先要认识这个形象。怎样才能了解和掌握它呢? 这就要求我们从形象的结构特征出发,对人物形体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理解,才会在今后学

习中取得可喜进步。

素描造型的基本手段

素描造型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考虑再三,仅谈两种表现手法:即线条

和明暗。

线条

线条是一种明确的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能直接地、概括地勾划出对象的形体特

征和形体结构,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随着对象的不同,要求用不同的

线条表现。从艺术大师不同画风比较中,就可以认识到这种表现领域的广泛性。

线条还有一种表现节奏的作用,轻重起伏波纹式线条,或刚柔相间、长短穿插、曲

直弯转、抑扬顿挫的线条,给人以音乐的节奏感。门采尔《轧铁工人》的画中就给

我们这种心理效果。

线条在素描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把握形体,还能对所要表现的物象做出有力的判断。

素描训练无论采取哪种手段,开始都要用线确定所有的关系。用不同种线条来寻找

形体,—用多条重要的辅助线划分比例定位置;用长直线画大的形体关系;用切线

画出小的结构转折关系;用重线、实在线表现近处和暗部;用淡线、虚线表现亮部

和迟远的部分。在素描训练中通过对线的探索,逐渐认识线在绘画中的作用,并能

通过线条创造美的造型。

明暗

明暗是表现物象立体感、空间感的有力阶段,对其真实地表现对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明暗素描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象的形体结构、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和色度、物象的空间距离感等等,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有较强的直觉效果。在早期的

绘画中,就有人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手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这种手段的成熟,形成了明暗造型的科学法则。这时期的三杰:达?芬奇、米

开郎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的研究实践把前人的经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暗现象的产生是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反映,建立在物理光学的基础上。没有光就不

能产生明暗。倘若光线射在某一立体物体上,就不难看到不同的明暗现象。由此可见,明暗现象的产生,是物体受光线照射的结果。

同一个物体虽然由于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而出现不同的明暗变化,但是光线不会改

变对象的结构,因为对象的结构是固定的,而光线是可变的。所以,物体明度调子

的变化,结构是主体,光线是客体。物体受光后出现受光部和背光部,即明、暗两

大系统。由于物体结构的各种起伏变化,明暗层次的变化是很多的。我们把这种变

化所具有的一定规律,归纳起来称作明暗五调子,即:亮部、中间色、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其中亮部和中间色属于物体的受光部,明暗交界线和反光、投影属于

背光部。它们构成物体的明暗两大关系。

五调子的规律是塑造立体感的主要法则,也是表现质感、量感、空间感的重要手段。素描造型正确地表现出这种关系,就可达到十分真实的效果。明暗交界线是由亮部

向暗部转折的部分。这个最暗的部分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条重的线,它有宽窄、浓淡虚实等变化,其特点是由光源的强弱和物象的形体特征所决定。我们非常重视

明暗交界线的变化,是因为它在造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暗交界线是区别物

象面的不同朝向和起伏特征的重要标志。暗部与反光是一个整体。反光部很自然地

统一在暗部。过亮或过暗都会影响物象体积和空间的塑造,画得过亮,同亮部的中

间色重复,显得孤立,影响整体协调的统一。

中间色是物体固有色中心区域,也是比较细致、复杂的,它是明暗分界线的壳部的

过渡面,是个不易观察清楚而又要认真研究和刻画的重要部分,同时,它应和暗部

自然地衔接起来。投影在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

描学习中,应注意掌握投影的形体变化和虚实关系。

五官的造型特征

为正确生动地画好这些部分,不仅要熟悉它们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更重要的是理解

五官由于面部表现变化而形成的相互关系。不注意五官周围肌肉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表现就不自然。

眼:

眼睛是由瞳孔、角膜、眼角组成球形嵌在眼睛窝里,上、下眼睑包裹在眼球外,上

下眼脸的边缘长有睫毛,呈放射状。上眼睑,睫毛较粗长向上翘,下眼睑睫毛细而

短向下弯。

两只眼球的运动是联合一致的,视点在同一个方向上,由于头部的扭动,眼睛出现

了不同的透视变化。

眼睛的形状不同,有圆、扁、宽、双眼皮、单眼皮等区别。

年龄段不同,眼睛的形状也不同。有的人内眼角低,外眼角高;有的人内外眼角较平,观察表现应认真注意区分。

眉毛:

眉头起自眶上缘内角,向外延展,越眶而过成为眉梢,分上、下两列,下列呈放射状,内稠外稀,上列覆于下列之上,起势向下,内侧直而刚,并且常因背光而显得

深暗,外侧呈弧形,因受光显得轻柔弯曲。人的眉毛形状、走向、浓淡、长短、宽

窄都不尽相同,是显示年龄、性别、性格、表情的有力标志。

鼻:

鼻隆起于面部,呈三角状,有鼻根和鼻底两部分组成。鼻上部的隆起是鼻骨,它小

而结实,其形状决定了鼻子的长、宽等。鼻骨下边连接鼻软骨,包括鼻中隔软骨、

鼻侧软骨和鼻翼软骨,鼻翼可随呼吸或表情张缩。鼻子的形状很多,因人而异,有

高的、肥厚的、也有尖细的或扁平的等等,都是形象特征的概括。鼻孔的形状随鼻

形而变化,特别与鼻翼有很大的关系。

嘴:

嘴,就形状来说,是由覆于上、下颅骨和牙齿之上的双唇所决定的。颌骨和牙齿形

成的弧度直接影响双唇的曲直。嘴形的不同,就是由颅骨和牙齿的弧线所定型的。

嘴唇由口轮匝肌组成,上下牙齿生在半圆形的上下颅骨齿槽内,外部是呈圆形体积。上唇中间皮肤表面有条凹,称人中。嘴唇的表面有唇纹,各人的唇纹形状不同。上、下唇的活动十分灵活,彼此呼应,不仅对发音有很重要的作用,对表情也有直接的

影响。

耳:

耳朵由外耳轮、对耳轮、耳屏、对耳屏、哥垂组成,是软骨组织,具有一定的弹性,形似水饺。耳朵稍斜长在头部的两侧。在学习时除了弄清它的结构外,还应注意它

的体积。

头部形体结构

人的头部结构较复杂,我们应以研究造型为目的,为更好地理解头部的体积,将人

的头部予以几何化的归纳。头部骨路是头部造型的本质所在。它是处在圆球体和立

方体之间,从整体上可以概括成一个圆球或立方体或楔形之间的复合体。用立方体

概括头部,便于掌握头部的空间结构。头骨有几个突出的点,我们叫它骨点。这些

骨点通过面部肌肉显示出来。从额头的额结节到眉弓、颞线、颧骨结节和下颌结节

骨点的连接,便构成了头部不同面的转折。由此可以看出眉、眼、鼻、嘴是处在一

个面上,耳朵是长在两个侧面上。

头部比例

人的五官位置和形态特征各有差异,这是前人概括的头部的基本比例,有长三停,

横五眼。正面看人物头部,从发际到眉毛,从眉毛到鼻头,从鼻头到下颌等距离的

三段为三停。两只耳朵中间的距离为五只眼睛的长度。成人眼睛在头部的二分之一处,儿童和老人略在三分之一以下。眉外角弓到下眼眶,再到鼻翼上缘,三点之间

的距离相等,两耳在眉与鼻尖之间的平行线内。这些普通化的头部比例只能作为写

生开始时的参考,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正确区别不同的形态结构,才能

体现所描绘对象的个性特征。

如何画好素描头像

一、人物的基本形不准确。包括头部动势,头部的外轮廓以及脸部轮廓,五官

位置,人像与脖子和肩的关系等等。

二、对头部结构的不理解。缺乏解剖知识,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紧紧地抓住

骨骼和主要肌肉来表现,使得形体松散,线条、明暗不能落在实处。

三、立体观念不强。由于几何石膏立体清晰易辨,而头部形体比较复杂,往往

陷入局部的描摹之中而忽略立体地观察与表现,缺乏应有的深度。四、整体感不强。不厌其烦地抠眼、鼻、嘴。头发、耳朵草草了事,脖子与肩的关系不予重视,画面

凌乱而不协调。

五、不注意顶骨的位置。因头发覆盖住头颅,往往将额骨与顶骨之间缩短,看

上去极不舒服。凡此种种,说明有些考生尚不能宏观上把握整体感,掌握基本形,

深入中讲究完整的处理画面,常常被细枝末节所缠。必须提高艺术修养,在观察方法、作画步骤方面亟待提高。下面,我结合头像素描概要谈谈作画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构思、构图。考生在作画前要养成观察对象的特征、酝酿自己情绪的

习惯。根据对象的职业、年龄、气质、爱好等考虑该如何表现,最后欲达到怎样的

效果。成竹在胸,下笔就大胆潇洒。不要仓促作画,构图时注意人物位置是否合适

以及人物前方的空间要大些。虽然这是老生常谈,却是决定整幅画是否完整舒服的

关键。

第二步,狠抓轮廓。这点非常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墙基不堪设想。轮廓即墙基,要抓准,就要抓住头部基本形、五官位置、明暗交界线的位置、

头与肩的关系。要画准轮廓,就必须整体观察,整体比较,多运用辅助线帮助确定

位置。在抓外形时要狠抓特征,要画得像。外形初见端倪,形象呼之欲出。就如公

园门口的艺人用剪子剪影,轻而易举地将人物形象显现出来,尽管看不清过细的内

部结构,我们照样能够认出他来。有些同学不注意这一步,形还非常含糊,便匆匆

忙忙去画五官了。这样画出来的画怎么能逼近对象呢!在画准外形的基础上,五官

位置也需狠下功夫。在画五官时要注意中轴线的运用,除绝对正面外,中轴线根据

头的动态呈孤线,很多同学不理解这一点,画稍侧的角度,头总是转不过去,当然

感觉就很差。五官位置可以根据三停五眼的基本规律,在共性中找出人与人的形象

特征,画出人与人的千差万别。在打轮廓时要注意眉、眼、鼻、耳的长和宽以及厚

度的位置。如果这一步画不准千万不要深入,更不能上明暗。画眉毛要注意眼窝上

下凹处的骨点和通过颞骨处凸的转折所呈现的眉深眉淡。画眼则要将四个眼角处于

一条平行线上,否则眼睛就有高低,感觉不舒服。画眼很重要,上眼皮和下眼睑有

区别,一般上眼皮较重,原因是有厚度,且眼睫毛较深,阴影投射在眼球上,往往

这里是整幅画的最深处,很有神,也易将眼球包在眼皮之中。下眼睑受光,要亮,

不然就如戏妆了。嘴的刻划也关系到人的表情。首先要确定上下嘴唇的厚薄,还要

注意嘴唇不能用线勾得过死,嘴的上翘下垂,非常微妙。画耳要与眼鼻嘴联系起来看,有些考生不愿多画耳朵,甚至将耳朵当作负担。要么虚不过去,影响空间,要

么跳得厉害,破坏整体。明暗交界线是决定头部深度、体积的关键,颧骨处在交界

线最突出部位,有高有低,有突出也有柔和,可视特征而定。尽管受光处颧骨不那

么明显,但必须与暗部对称地画。顺便说一下,人物写生非常重要的是对称,诸如

两眼、两耳、两个鼻孔等都要同时考虑。头发固有色是黑色。只要仔细分析,绝不

是漆黑一片,也同样有明暗对比。头发是在颅骨上形成的,发型、明暗都必须考虑

结构。头发力争画得蓬松,富有质感。

第三步,深入刻划。此时要好好审视一番,看看哪些部位最深、最强烈,就从

这些地方着手,一般先从眉、眼、鼻、颞骨处开始,一下子即可抓住特征,画出大

的关系,但是一定要避免抓住一点反反复复盯着画,使局部画得过分而关系失调。

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可根据对象特征来考虑,如角度有些偏,颧骨比较突出,有的

剑眉浓重而富个性,有的眼睛炯炯有神,那就由此展开。在深入中要始终保持整体

关系,明白一幅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幅画面的整体感,完整感,如果只是将笔墨

停留在五官上,以为是画龙点睛,而忽视其它方面,整个画面就不会好。我们在看

画展时,总是站在较远处端详整幅画,对某些部分感兴趣,再走近细观,没有人看

画展时直冲到画前死盯着局部看,如果那样岂不滑稽可笑?在深入中首先着眼于整

个画面的明暗对比,我将它比作为主要矛盾。然后是暗的与暗的比,亮的与亮的比,我将它比作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抓住了大的关系,又注意了微妙

的关系,整个画面就有主有次,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深入。每深入一层,即从最凸

处开始,带动次明部。画眼注意整个眼轮匝肌周围的关系,画嘴考虑口轮匝肌的块面,画鼻注意鼻骨、鼻翼与脸颊的联系。同时,还要考虑这一局部在整个脸部中的

比例关系。总之,在深入中时时考虑整体,主次各得其所。

第四步,调整。一般考生画画时总喜欢一个劲地往下画,直至结束,感到气都

喘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琢磨一下,留出15-20分钟的时间调整大的关系。其实这样的想法很要不得。调整既是深入也是概括,使画面的总体效果更趋完整,要做减法,将琐碎的细节综合起来,加强大关系。调整还是考生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究竟以

怎样的画面效果呈现在主考官面前,以怎样的画面效果在众多的考生中出类拔萃,

这点值得深思。要画好人像,特别要画得像。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地将人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机械式的描摹,好像人物形象是一个模型里刻出来的,总是那么呆板、没有生气。人物要画得像,首先是形神兼备,注重人物内在性格和情绪的刻划。只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意眉、眼、嘴的情绪变化的表现,在神情最为自然、生

动的时刻来画,就能使画面有生气。我觉得形神兼备是人像写生的最高要求,绝不

是在技巧提高之后才去追求。

总之要画好人像素描,获得扎实的基础,精确的造型能力,还是要靠多画才能

得到。俗话说,“熟能生巧”,技巧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同时还要多看好的范画,提高鉴赏力,进而大胆地多方面地进行尝试,不断提高绘画水平,实现自己的理想。青年素描头像步骤

1.用虚线在画面上轻轻定出从头到下颌的位置,根据头部的基本形体,用长线淡淡定出大的轮廓,注意头、颈、肩的穿插关系,构图不易过满。

2.找出大的几何关系,确定五官位置和比例,轻轻画出头部的中轴线,把握好五官的透视关系,如颧骨、眼、鼻子、嘴等。

3.画大体色调关系,从明暗交界线着手,胆子要大,注意虚实变化,表现时不能简单地处理,要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变化。

4.深入刻画是在完成大体色调的基础上,从明暗交界线开始逐步向亮部推移,注意中间色的微妙变化,控制浓淡和调子相互衔接,以及面部的结构穿插。刻画完之后,到远处观察一下总体效果,努力追忆最初的感觉,对明暗、结构、透视、神态等进

行认真观察、分析,并予以适当调整,但不可处处都改,影响画面的艺术效果。

素描考试的基本要求和注意点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训练一个人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

手段。因此,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都把它列为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并作为高师美术

专业新生入学考试的一门主要科目。

近年来,我省高师美术招生素描考试一般采用石膏头像写生。这是由于石膏本

身是纯白的,没有其它色相的干扰,在光线照射下,不仅轮廓清晰、结构明确,而

且明暗调子层次分明,为考生抓好形提供方便的条件;石膏像作为大家熟悉的参照物,使素描阅卷教师对试卷上石膏像造型准确度的判析,一目了然。这也说明抓准形,是高师素描考试的一个主要出发点。

我省高师美术专业招生考试,对一张合格的素描试卷的要求是:

一、形体的比例、结构和造型特征准确形准,俗称“象”,这是写实手法的要求。

而写实手法的前提是尊重对象,即要求主观认识服从客观规律,通过“应物象形”去

掌握合乎形式美的造型规律。造型特征的淮确足以形体比例和结构的准确为基础的。

石膏像从总体到各局部之间的位置都存在着大小、长短、宽窄的比例关系,不同石膏像由于不同特点的结构,产生了各部结构之间各不相同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石膏像的不同造型特征。如阿格里巴的头颅结构圆浑结实,鼻子坚挺有力,下巴方正厚实,形成了力量型的特征;伏尔泰脑门高大,颧高,鼻尖,颏凸,形成了冷静、尖酸刻薄的思想型的特征。

二、对体量、空间、质感及精神特点有一定的表现力量感、质感和空间感是物体的共同属性。这些因素在画面上是通过透视法的运用和刚柔曲直的线条、明暗调子的处理及块面的转折来实现的。这里有考生观察、领会的问题,又有素描表现技法的运用问题。石膏像的精神特点的表达,除了抓淮形体的比例和结构之外,也有赖于上述量感,质感和空间感的技法的表现。

三、画面构图饱满,虚实处理得当,整体效果好构图完整饱满,轻重得当,主体突出是试卷完整性的一个决定因素。虚实关系指形象表达的主次和强弱的恰当处理,也指画面线条、明暗、块面处理产生的节奏感,它是产生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整体效果除形象整体的造型效果之外,也指画面黑、白、灰处理得当、协调统一、不散、不灰、不乱、这是形成画面整体艺术效果的关键。考生要在四开铅画纸上用三个小时完成一个石膏头像的写生,并非易事。

从我省历年高师美术专业招生素描考试的卷面情况看,除部分优秀者外,一般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克服?在此略举几项,以供参考。

一、画面构图不当。或画得过大,甚至把石膏像某些部分挤出了画面;或画得过小,空白过多,主体不突出;或画得过偏,左右失去平衡;或画得过高,顶天不着地;或画得过低,沉地不着天。这些毛病都会损害画面效果和成绩的提高。考生若能在落笔之前心中先有一个主体部位的权衡和上下左右的测定,然后用短线定出石膏像的中心线和上下的位置,再根据头部朝向和明暗调子的具体情况定出左右的位置,构图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二、形不准,即所画形象与实际对象相差甚远,走样过多,或变形太大。要克服这一问题,在作画时抓住打轮廓这一环节。首先。要注意石膏像大的形体结构和各部之间的大小,长短的比例关系。然后,在下笔时,结合透视,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抓住形体的结构,按相互间的比例一步步地定位、勾形,并作反复的比较和判断,使整个造型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准确到位。

三、造型平板,缺乏空间感和立体感。

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树立很强的形体观念,其中“体”是核心。在平面的纸上要表现好三维空间中的深度感,必须正确运用焦点透视法。这是表现空间感,立体感的主要手段,要高度重视。

第二,注意明暗调子的透视效果,即靠近你的部位明暗对比要强烈,远的即减弱。

第三,在刻画和塑造对象时,离你近的应画得具体一些,远的可简略一些,即远虚近实。

四、画面松散,显得脏、灰、碎、乱。这是考生缺乏整体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所致。整体效果是画面的艺术效果,也是评判一幅素描好坏的重要标准。

要想避免上述毛病的发生,

首先,在观察时要有整体的观念,要看大局、抓主体、分主次,不能看一点画一点,平均对待,以便有效地克服脏与灰的毛病。

第二,要遵循从整体出发,先画整体后画局部,最后又回归整体的素描表现的基本程序。在深入刻画时必须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局部细节不能画得过多、过细、过重而“跳”出画面。这是避免花、碎、乱的关键

第三,把对比的方法贯穿于从大体到深入,从调整到概括全过程的始终。整体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是依托对比方法来实现的,也是一幅素描试卷克服松散而获取良好的整体效果的根本手段。

(完整word版)透视学教案_图文(精)

教案纸系环艺专业 08艺术1 班级任课教师 章节 第章 节题目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透视 时间2008年 9 月 22日星期一第三四节 教学 目的 认识透视的概念与用途;初步了解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教学重点 (结合高职特点提出重点思路)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1、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2、近大远小与消失 3、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拟采用的教学方法)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再进行边画边讲,在最后示范给学生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教 具、 图表 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教学内容及设计时间分配 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占据的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正如一只手与一幢高楼相比微不足道,手在远处几

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移动,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竟能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就是常言所说一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窗子,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可以在很小的窗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这个过程就是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把这个透视图转画到纸面上就叫做写生。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的变化规律,就构成了绘画中特定的"透视学”。 一、基本术语: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

透视原理

目录- 1- 透视现象? 2- 为何有透视法? 3- 透视法的基本概念–视点 4- 透视法的基本概念–消失点/灭点 5- 均分方法 6- 透视法的基本概念–消失线 7- 各种透视系统概述 8- 1点透视(中央透视,平行透视) 9- 2点透视(成角透视) 10- 3点透视 11- 曲线透视(Curvilinear Perspectives) 12- 基本场景构图思路 - 焦距(视域) 13- 基本场景构图思路 - 视角 14- 基本场景构图思路 - 练习和实例(实例差一点) 标注"未完"的小节,表示还没完成```` 欢迎反馈。 1- 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用简单的平面几何原理就能解答。 光在物体上漫反射,直线传播,摄入人眼视域后成像; 不同物体的空间距离是各异的,观察越远的物体,其摄入视域的可见范围越窄。于是人看到的景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如下图,硬币和箭靶在不同距离上的成像,可以是显得一样大。 图片如下: 2- 为何有透视法? 测量是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走在街上,一砖一瓦都有各自的坐标和尺寸, 所有的建筑都有直棱直角的框架,没有测量这些便不可能完成。 透视法的目的就是要将物体成比例的在画面上呈现。 这也是为何透视法的很多特点都是基于平行和正交关系, 而且学习时总要练习打“格子”。 3- 透视法的基本概念–视点 视点位于视觉投影平面的中央,表示观察者的正方向。

后面小节对各种透视构图的全局描述,视点都设在构图正中央,表示“正视它”,以便观察。有个重要的概念要注意,视点并不代表观察者的位置,而只表示观察方向。 图片如下: 4- 透视法的基本概念–消失点/灭点 一般透视法中,空间里的平行线,如果不与视觉平面平行,它们必须在极远处某一点上聚合,就是灭点。 以下是随意画3个面在空间中的透视结构(用了1点透视的概念)。 图片如下: 5- 均分方法 上面一节的示意图使用了等分透视空间的方法,下面介绍两个常用的。 通过局部的几何关系,均分空间内的线和面 图片如下:

什么是透视规律与原理 透视有哪些种类

什么是透视规律与原理透视有哪些种类 绘画法理论术语。“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规律,透视作图时所运用的将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到二维平面上的基本规律。包括直线透视规律和曲线透视规律。 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因此,透视分为二类:即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 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 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 ○1纵透视。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即近低远高。在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中经常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在儿童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所有物体都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物体没有近大远小的区别,只是通过物体的高低位置来体现透视感。现代很多画家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描绘出的世界往往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 ○2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这里不同于焦点透视中的斜透视。 ○3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在儿童画中,小朋友们往往采用混合式的绘画空间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主要的空间表现方式就是"左右上下关系"和"部分遮挡关系"。同时遮挡法也让在有限的画面内表现更多内容成为可能。 ○4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这也是现代线性透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5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在佛寺中常见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渐膨大,实际上就是近缩法的运用,使人在其下仰视时避免过度的近大远小变化并得到完整的视觉印象。 ○6空气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同时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 ○7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

素描透视原理

素描透视原理 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透视的画法: 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素描时,大多是以对三个面所进行的观察方法来决定立方体的表现。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深度,这就涉及到透视规律。 透视分一点透视(又称平行透视),两点透视(又称成角透视)及三点透视三类。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 两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 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 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 1平行透视当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一个面与画者的位置呈平行状态时,画者所看到的是它面产生的透视变化。 2成角透视当立方体的一个角正对画者时,立方体所有的面都产生透视变化几何透视法包括三个要素:视平线,一般是指画者平视时与眼睛高度平行的假设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心点,是指视觉中心。它位于画者的核心

基本透视原理

基本透视原理 透视的基本原理是“近大远小”,离得近的物体,看起来就大,离得远的物体,看起来就小。视线中的物体远到差不多快在视线中消失的时候,在视觉概念上就变成一个点,如图4-2-5所示 图4-2-5近大远小示意图 读者现在有了第一个透视学上的具体位置标记,那就是远到即将在视线中消失的物体,在观察者的视线中是一个“点”的概念,这个相对观察者来说处于视线可见范围内最远处的位置标记称之为“灭点”。 人类的视线是沿着近大远小的透视轨迹在视野上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视线延伸到最远处就到达灭点的位置。这些从近到远的透视轨迹,叫做“透视线”,这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透视位置标记,无数根透视线向灭点延伸,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空间,如图4-2-6所示。 图4-2-6透视线和灭点的方向关系 在下图中,读者可以看到在由透视线和灭点组成的透视空间中,还有一些横向的线将整个立体空间划分为一个个面积相等的格子。根据近大远小的原理,这些面积相等的格子,位置越远的,在画面上就显得越小,创作者可以让这些格子作为安排物体在立体空间中位置的标尺。并可以较为直观地衡量出同等体积的物体,在距离越远的时候,比例会缩小到何种程度,如图4-2-7所示。这些标记透视位置面积大小的格子,称之为“透视格”。

图4-2-7透视格示意图 用纵线和横线、灭点将画面划分为虚拟的立体空间区域之后,创作者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在这个空间中绘制虚拟立体的角色动作。如果创作者在画面上没有先用透视线、透视格和灭点来形成空间概念,而是直接在白纸上贸然下笔,绘制出各种物体,即使是感觉上有参照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在具体的物体位置、比例上仍然会出现明显的透视错误,例如远处的物体仍然显得过大,近处的物体显得过小等等。 由透视格、透视线和灭点形成的点、线、面这三种空间标记,对创作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画面透视位置参照物。除非对透视理论的使用已经相当纯熟的画家。否则不建议单凭感觉来安排透视关系。 按照人类的观察习惯,画面的透视角度可以分为三种:平视、仰视和俯视。 1.平视 平视是人类最常用的视线角度。一般来说,平视的视野中有明显的地平线,地平线就是指远处地面或海面上的所有灭点集结起来,最终在观察者视野中构成“一条横线”的概念,如图4-2-8所示。

透析机结构及原理

血液透析机结构 血液透析机是是比较复杂的高精度血液净化设备,主要由体外血液循环系统、透析液通路、电路控制与监测、人机交互装置组成。血液透析机工作时:透析用浓缩液和透析用水经过透析液供给系统配制成合格的透析液,通过血液透析器,与血液循环系统引出的病人血液进行溶质弥散、渗透和超滤等作用清除血液中的尿毒;作用后的病人血液通过血液监护警报系统返回病人体内,同时透析后的液体作为透析废液由透析液通路系统排出;不断循环往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完成整个透析过程。 一、体外血液循环系统 体外血液循环系统部分主要包括血液血泵、肝素泵、动静脉压监测和空气监测及静脉管夹等。 (1)血泵 血液透析时,血泵用来克服体外血液循环管路和透析器的阻力,推动血液循环以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 由于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是脉动形式,从而血泵多采用蠕动泵,通过滚轴顶部压迫血液循环管路,再通过泵头的转动推动血液蠕动前进。 血液透析机上没有血液流量检测装置,血液流量是通过检测血泵转速间接计算出来,血泵转速通过光耦传感器检测。病人的血流情况与各种毒素的清除有关,因此血泵滚轴顶部与凹槽间距设定一定要精确。血泵停转时,泵头可以压紧血液管路而不产生血液泄露,但也不能压得过紧,否则,会使滚轴顶部与管道间摩擦阻力过大使马达超负荷运行而减少使用寿命。管路也有可能因为压得过紧而破裂,发生事故。同时管道压得过紧也会导致红细胞破裂而发生溶血,危害病人健康。当然血液管路也不可压得太松,压得太松则血泵转动时会有血液回流,造成血液流量测量不准,从而造成毒素清除量不准,影响治疗效果。 (2)肝素泵 由于病人的血液在体外循环,很容易发生凝血现象,因此必须向病人体内注入肝素防止发生凝血。肝素泵相当于临床上应用的微量注射泵,用以持续向病人血液中注射肝素。肝素泵通常采用电动机推动注射器式,肝素泵的流量和起止时间由电脑控制。 (3)动静脉压监测 动脉压监测用来监测透析器内血栓、凝固和压力的变化。当血流不足时,动脉压就会降低;当透析器内有凝血和血栓形成时,动脉压就会升高;静脉压监测用来监测管路血液回流的压力。当透析器凝血或血栓形成、血

什么是透视规律与原理透视有哪些种类

什么是透视规律与原理透视有哪些种类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什么是透视规律与原理透视有哪些种类 绘画法理论术语。“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规律,透视作图时所运用的将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到二维平面上的基本规律。包括直线透视规律和曲线透视规律。 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因此,透视分为二类:即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 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 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 ○1纵透视。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即近低远高。在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中经常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在儿童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所有物体都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物体没有近大远小的区别,只是通过物体的高低位置来体现

透视感。现代很多画家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描绘出的世界往往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 ○2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这里不同于焦点透视中的斜透视。 ○3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在儿童画中,小朋友们往往采用混合式的绘画空间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主要的空间表现方式就是"左右上下关系"和"部分遮挡关系"。同时遮挡法也让在有限的画面内表现更多内容成为可能。 ○4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这也是现代线性透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5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在佛寺中常见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渐膨大,实际上就是近缩法的运用,使人在其下仰视时避免过度的近大远小变化并得到完整的视觉印象。 ○6空气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同时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

素描基本透视原理

素描基本透视原理 (一)透视原理 为什么会有透视效果?因为人的双眼对一件东西而言,其实双眼是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的,所以东西会有往后紧缩的感觉。那么必然会交会在无限远处的点,透视的要决在于定消失点。越近的东西两眼看它的角度差越大,越远的东西两眼看它的角度差越小,很远的东西两眼看他的角度几乎一样,因此放得离你近的东西,紧缩感常较强烈,所以说画静物一定要注意透视。 (二)透视方法 透视方法的定义,简单的说是把眼睛所见的景物,投影在眼前一个平面,在此平面上描绘景物的方法。在透视投影中,观者眼睛称为视点,而延伸至远方的平行线会交于一点,称消失点;如果说到这还不知道意思,想想向前延伸的铁轨吧。因我们所绘制的物体不同等等因素,有所谓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所谓的一点透视和多点透视其实说穿了都是相同的,(通常)在后方找一点消失点,然后,让所有的视线集到它就是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就是往左往右各找一点消失点,三点透视就是往左往右往上(下)各找一点消失点,让体积往左往右往上(下) 都有紧缩的效果。 1.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2、两点透视(成角透视) 两点透视就是一张图中有两个消失点的透视图,通常用来表现建筑物正面与侧面同时存在的图画。直线和视线与水平线垂直相交,但横线与视

线水平线并不平行。 3、三点透视 通常透视图要画得好,大概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磨练,没有必要花这么多的功夫去磨透视图,只要有透视的概念和正确的观念,配合软件,就能创造出正确比例的构图。这个部分只是要帮助我们在草稿阶段有个好的开始而已。不到做到最后效果出来了,发现透有问题,再好的作品也是一样遗憾。 4、三点透视(多点透视) 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

透视学基本原理

透视学基本原理 《透视学原理》内容包括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曲线透视;阴影透视;透视分割、延伸及放大;透视网格法;透视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等。 一、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 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平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当观者直接面对景物,可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表达在画面之上。通过画面上线条的特别安排,来组成人与物,或物与物的空间关系,令其具有视觉上立体及距离的表象。 2、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有两个透视消失点, 因而得名。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平线上。成角透视在画面上的构成,先从各景物最接近观者视线的边界开始。景物会从这条边界往两侧消失,直到水平线处的两个消失点。 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於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阔、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於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 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此第三个消失点可作的为高度空间的透视表达,而消失点正在水平线之上或下。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上,正好象徵物体往高空伸展,观者仰头看著物体。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下,则可采用作为表达物体往地心延伸,观者是垂头观看著物体。

透视的基本规律与表现方法

第四讲透视的基本规律与表现方法 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因此,透视分为二类:即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 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 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 1、透视常用名词: (1)画面:假设的透视图形产生的透明平面; (2)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 (3)视距:眼睛与假设透明平面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4)视高:画者眼睛的高低程度; (5)视线:画者眼睛视线达到景物的连线; (6)视域:或称视野、视圈,画者看到景物时的空间范围; (7)视锥:视域近小远大的圆锥体形状; (8)视平线:与画者眼睛所处高度平行的水平线; (9)原线:与透明画面平行的线段,没有纵深角度变化,只有近长远短、近粗远细的变化; (10)变线:与透明画面成纵深角度的线段、透视方向有了变化,本来相互平行的线段出现近宽远窄直至消失到一点的现象; (11)灭点:即消失点,是变线的消失灭点;中心视点:是视平线正对视点的中心点,是直角度变线的灭点; (12)距点:由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称为视距,如果将视距分别标在主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称距点; (13)余点:视平线上除主点和距点外,其余的消失点,即各成角变线的(14)

透视学-教案

透视学教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含实践)。课程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法,辅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能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环境绘制出透视图的基本技能。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构图方式; (2)掌握绘制的物体空间的尺寸,为绘制透视图的比例打下基础; (3)掌握特定环境的透视变化因素; (4)掌握几种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2.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具有徒手作图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透视图的能力; (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透视技法的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较强的设计意识; (2)具有艺术的.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与思想。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1: 1.透视的基本概念 2.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术语 3.透视的基本规律(法则) 4.确定物体形状的基本透视方法 5.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概念;平行透视设计构图画面特点;构图画面框架建立过程;物体比例的设置;室内或室外场景平行透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剖析典型案例。 教学实施: 一.透视的定义 “透视”(Perspicere)即“透而视之”。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

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 二.透视三要素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三.透视的名词术语 1.视点EP(Eye Point):画者眼睛所在的位置。 2.停点SP(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也称驻点。 3.画面 PP(Picture Piane ):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形必备的条件。 4.中心视线CVR(Central Visv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视中线.中视线.视轴。 5.视心CV(Center Of Vision):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称心点.主点.视心点。 6.视平线VH(View Horizon):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 7.视平面HP(Horizontal Piane):视平线所在的水平面 8.视高H(Height):视点到立点的垂直距离。 9.视距D(Distance):视点到视心点的垂直距离。 10.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11.基面GP(Gra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立点的所在面。 12.基线GL(Gra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13.灭点VP(V)(Vanishing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也称消失点。 14.中心视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点所做的视平线的垂线,也叫中垂线。15.测点M(Measvring):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也称量点.测量点。 16.视角SA(Sight Angl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上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当视角过大时,透视图形会产生不正常的变形。 17.视域(Visual Threshold):固定视点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绘画上通常采用600以内的视域作画。60°视角左右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18.地平线HL(Horizon Line):平原上看到的天空与地面的交接线。投影在画面上与视平线重合。 19. 距点DP(Distance Point):以视心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圆称作视距圆,圆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称为距点。常用到的是视距圆与视平线的两个交点。是所有平行于地面.与画面成45°角的平行直线的灭点。 20.余点RP(Rest Point):余角透视中在视平线上,除了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它灭点都叫余点。

素描的透视原理基本分析

素描的透视原理基本分析 透视的基本原理是“近大远小”,离得近的物体,看起来就大,离得远的物体,看起来就小。 视线中的物体远到差不多快在视线中消失的时候,在视觉概念上就变成一个点, 读者现在有了第一个透视学上的具体位置标记,那就是远到即将在视线中消失的物体,在观察者的视线中是一个“点”的概念,这个相对观察者来说处于视线可见范围内最远处的位置 标记称之为“灭点”。 人类的视线是沿着近大远小的透视轨迹在视野上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视线延伸到最远处就到达灭点的位置。这些从近到远的透视轨迹,叫做“透视线”,这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透视位置标记,无数根透视线向灭点延伸,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空间, 在下图中,读者可以看到在由透视线和灭点组成的透视空间中,还有一些横向的线将整个立体空间划分为一个个面积相等的格子。根据近大远小的原理,这些面积相等的格子,位置越远的,在画面上就显得越小,创作者可以让这些格子作为安排物体在立体空间中位置的标尺。并可以较为直观地衡量出同等体积的物体,在距离越远的时候,比例会缩小到何种程度,如图4-2-7所示。这些标记透视位置面积大小的格子,称之为“透视格”。 用纵线和横线、灭点将画面划分为虚拟的立体空间区域之后,创作者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在这个空间中绘制虚拟立体的角色动作。如果创作者在画面上没有先用透视线、透视格和灭点来形成空间概念,而是直接在白纸上贸然下笔,绘制出各种物体,即使是感觉上有参照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在具体的物体位置、比例上仍然会出现明显的透视错误,例如远处的物 体仍然显得过大,近处的物体显得过小等等。 由透视格、透视线和灭点形成的点、线、面这三种空间标记,对创作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画面透视位置参照物。除非对透视理论的使用已经相当纯熟的画家。否则不建议单凭感觉 来安排透视关系。 按照人类的观察习惯,画面的透视角度可以分为三种:平视、仰视和俯视。 1.平视 平视是人类最常用的视线角度。一般来说,平视的视野中有明显的地平线,地平线就是指远处地面或海面上的所有灭点集结起来,最终在观察者视野中构成“一条横线”的概念,所有的灭点在画面中最后都消失于地平线上,这就是平视角度。平视角度容许有多个灭

透视的基本原理

透视的基本原理 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透视的画法 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素描时,大多是以对三个面所进行的观察方法来决定立方体的表现。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深度,这就涉及到透视规律。 透视分一点透视(又称平行透视),两点透视(又称成角透视)及三点透视三类。 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 两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

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 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

圆及圆柱体透视 图(一)为正圆,A=B,a=b。 图(二)为圆的透视图,视觉上A=B,但a

[策划书]透视学基本原理

[策划书]透视学基本原理 透视学基本原理 一、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 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平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当观者直接面对景物,可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表达在画面之上。通过画面上线条的特别安排,来组成人与物,或物与物的空间关系,令其具有视觉上立体及距离的表象。 2、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有两个透视消失点, 因而得名。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平线上。成角透视在画面上的构成,先从各景物最接近观者视线的边界开始。景物会从这条边界往两侧消失,直到水平线处的两个消失点。 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於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阔、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於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 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此第三个消失点可作的为高度空间的透视表达,而消失点正在水平线之上或下。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上,正好象徵物体往高空伸

透视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透视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平面设计制作、动漫绘制、绘制装饰效果图中,我们经常会 涉及立体空间效果等方面的知识,这就涉及到透视原理。透视原理在平面设计制作中,通过运用三维空间效果在实际操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在模仿绘制三维空间立体效果时产生绚烂的平面效果,设计人员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效果。 1透视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与价值 (1)在平面设计中,很多方面需要运用透视原理。我按照效果分为纯二维绘制和模仿三维绘制两类。纯二维绘制的平面图可以在字体特效、图标设计、广告等方面实现,这类相对制作要求简单,只要能表现出相对夸张而且有视觉冲击的立体效果即可。模仿三维绘制可以在虚拟空间、建筑效果、动漫效果、手绘效果图等方面实现,这类相对制作要求较高,需要认真学习透视的各种原理以及如何使用操作的方法,否则当设计人员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巨大精力后却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 (2)透视原理在字体特效中的运用。字体特效也常用在图标的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平面设计人员会在不要求精准的情况下,利用近似夸张的效果模仿真实的立体效果,做微小的创意处理,这时平面色彩的变化就会形成更强的冲击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3)透视原理在动漫中的运用。当很多人回忆儿时看到的动画片时,很多人能如数家珍的回忆起许多有代表性的动画片。故事情节当然是第一位的,这与好的剧本和功力深厚的导演是分不开的。更重

要的是动漫的场景很唯美,很舒服。细细品味画面,当中就会发现许多的场景就是利用透视的原理绘制的。例如绘制带长廊的古屋中对话,镜头由户外推入室内,跟随屋中人谈话分成的多个镜头场景。这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没什么差别,只是经过专业化处理的画面颜色、光效上更好看了。 (4)透视原理在虚拟空间中的运用。品牌连锁店要求统一形象,包括统一的店面设计和内部装修。专业平面设计为其制作的效果图用处不大,还要找到装修公司重新设计,浪费精力和财力。 2模仿人眼的透视原理 透视原理常运用于室内外设计效果图的制作。在三维软件中, 摆放虚拟摄像机,调整空间位置、拍摄方向角度和适当的焦距,点击渲染命令就能简单的模仿人眼睛所看到的事物的景象。经过在软件中的调整一系列命令后,一张张立体逼真效果的美图就呈现在眼前。很多室内设计师、动画设计师等都是这么制作立体效果图的。尽管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过透视效果的原理,可是透视原理就是在运用在摄像机模拟的效果中体现着。 透视原理就是模仿人的眼睛看事物的原理而研究出的理论。像 摄像机拍摄照片和录影带、虚拟摄像机渲染虚拟效果图等,都是透视的原理的忠实体现。这些图像由于有专业的设备作为辅助,还是相对容易做到专业水准的。现在虽然可以在三维软件中用三维效果转换为二维效果,但是制作人员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制作整个三维场景,可最后转换出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果平面设计人员懂得透视原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