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法国近现代史概况

法国近现代史概况

法国近现代史概况

法国近现代史概况

一.法国政权更迭:1789—1876年的变化为重点

法国封建势力、农民、资产阶级力量变化。工业革命

1.极盛时期:(1643—1715)路易十四改革→称霸欧洲波旁王朝的统治

2.衰落时期:(1715—1789)资本主义发展→七年战争失败

3.灭亡时期:(1789 )大革命;目的: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时期:(1789.9.14—1792.8)1792.8月革命、大资产阶级

德国历史

德国历史 史前至早期历史 日耳曼时期 德国地界, 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克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其后,“日耳曼族”这个概念才逐渐介绍到罗马人的世界里。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南部(包括丹麦)及其临近地区的一些民族,他们的文化及宗教相

当接近,所以成为一个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为北欧地区气候转坏,该地区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到西元前450年时,他们分布于莱茵河沿岸,南至阿尔卑斯山以北,东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维斯杜拉河Vistula)的地区之内。到了西元前2世纪,这些民族又开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动,而开始与罗马世界有较多的接触。 日耳曼部落虽是以语言、血统、生活习惯、文化及信仰为族群的指标,但因散居之故,个别差异可以相当大。所以西元4世纪起的大规模族群迁移时,并不是整个血缘民族集体行动,而是以较小的氏族组织为单位。历史学家将这些移动的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个大类别。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纪时居住在西起莱茵河,东至卫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达北海的这些族群 民族大迁徙 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蛮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迁徙。罗马奴隶制

德国近现代化

德国近现代化初探 摘要:19世纪,德国进入了以普鲁士为主导的社会现代化,使德国清除了分裂状态,走向统一,德国的现代化的发展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英法美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德国(德意志);统一;现代化 一、德国近代化历程与特点 近现代化问题在德国一经出现便与德国的统一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德意志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实上,近代英国和法国早就确立了统一的民族同家,解决了统一问题。而此时的德意志诸邦还在相互厮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的意识还很淡漠。不得不说,真正改变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力量,并非来自德意志内部,而是来自邻邦发起的战争——拿破仑战争。 从1800年的马伦哥战役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同封建欧洲进行了历时15年的战争。毗邻法兰西的德意志受战争的打击最为巨大。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的失败及《普兰斯堡和约》的签订和“莱茵联邦”的建立直接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至此,形式上的德意志国家不复存在。1806、1807年普鲁士军队和普俄联军的失败及《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使普鲁士这个曾经拥有30万平方公里土地,逾1000万人口和25万军队的强邦,连同它那自称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以及曾被资产阶级视为进步和理性之所在的开明专制主义精神一道.陷于全面崩溃的境地。拿破仑军事上的胜利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的胜利。以普奥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败反映了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分裂的诸侯专制统治的没落。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了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兴起和成长。 1803年.德意志有关邦在拿破仑战争打击下召开的一个全帝国代表会议取消了112个邦国,使邦国数减少到30几个,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更为重要的是,战争中产生了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上义,人们意识到:落后足由国家的分裂造成的,于是,新的社会力量出现了,它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丰义为旗帜,要求国家统一和政治自由。在它看来,自由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普鲁士虽然元气大伤,但它是全德惟一独立的国家,是德意志希望之所在,只有复兴普鲁士才能统一德意志、复兴德意志。因此,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共话改革。同时,军事上的惨败使普于无力实行专制统治,也意识到了对封建农奴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自由主义贵族和民族主义者得以推行政革,拯救德意志,出现了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这一改革为德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开始走上了现代化,又为德意志提供了统一的力量。与此同时,拿破仑在莱茵兰地区推行的资本主义改造使莱茵兰成为德意志境内最先转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地区,促成了一个德意志现代工商业资产阶级,为普鲁士改革者提供了可借鉴和效法的榜样。1815年后莱茵兰最发达地区归属普鲁土并成为此后德意志现代化的火车头,它不仅发展成为全德的重工业基地,而且成为德意志自由和统一运动的中心。 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工业开始繁荣、活跃起来。三、四十年代是德意志现代化的起动阶段。德意志现代化一经起动便与德意志的统一事业息息相关。拿破仑战争虽然归并了大量的诸侯国,但德意志依然处于30多个邦国的分而治之之下。这种分裂局面在德意志现代化启动之后愈来愈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民族分裂问题的克服已成为德意志现代化必须突破的关卡。德意志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和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和全德铁路系统所作的努力,把德意志现代化的进步和实现民族统一的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在考研范围内所占比例近1/4,主要题目类型均有覆盖(填空,名词,画图,简答,论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记忆和论述两大类,记忆类考点集中在与现代派建筑相关的内容,而分析类则很有特点,往往是整份考卷中最为灵活的题目,可谓仁者见仁,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大方向有适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靠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西方近代史纲的核心线索很明确,就是现代派建筑,具体又可分为产生,发展,兴盛,流变等几个环节。 产生 产生的背景有以下: 现代建筑产生之前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各种复古风格和折衷主义,(各自的代表作…)总的来说古典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桎楛,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新建筑的产生,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技术背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出现,从根本上打下了新建筑形式产生的基础,(如最早应用生铁的一批建筑如赛文桥,水晶宫等,最早的大跨结构,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蒙马特教堂,最早的电梯otis,最早的钢框架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等等,还需总结) 思想背景,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积极方面,反对古典样式的束缚,开始了新风格的探索,但消极方面,它的某些思想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比如热衷于手工艺的表现,这与工业革命的进步潮流又有相悖的地方。 探索与发展 早期的探索大致从两个方向,即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和理性的技术角度与建造方式的探索,其中后者更为本质和重要。 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 1)新艺术运动(在各国家的不同表现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作品需总结) 起始,比利时 在德国,青年风格派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与维也纳分离派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麦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 荷兰,贝尔拉赫 芬兰,老沙利宁 等 2)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绘画流派:立体主义(毕加索·亚维农少女),表现主义(蒙德里安)等 建筑上的表现: 荷兰风格派 俄国结构主义 3)其它 表现主义,探讨混凝土的塑性表现力 意大利未来派(伊利亚·桑等),对未来建筑与城市形象的想象,包括巨型尺度的建筑,城市立体交通,强调速度和机器的力量(当时无一建成但很有远见,后来大都实

法国近代史概括

法国近代史概括: 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发展,直至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法国是世界近代史上阶级斗争最激烈、政治发展最曲折的国家,从1789年到1871年先后经历五次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各阶级、各党派创造和试验了各种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和行政法律制度。由于法国是欧洲最先进的大国之一,法国的政治文化对于世界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 史学界一般以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作为法国近代史的开端。在革命之前,以绝对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为特征的旧制度已衰落式微。频繁的对外战争、宫廷的奢靡浪费和贵族的免税特权致使波旁王朝陷入难以解决的财政危机。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激励了改革社会的普遍愿望。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与旧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开始。这次革命鲜明地宣布自由、平等、法制和民主原则,坚决废除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在与国内外反动保守势力的搏斗中,人民群众被广泛地发动起来,推动革命沿上升路线发展,从1789年到1794年先后经历了立宪君主制、吉伦特派共和国和雅各宾派民主专政。1794年热月政变结束了恐怖统治,但未能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稳定下来。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将军通过雾月政变上台,于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拿破仑在国内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在国外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使法国一度称霸欧洲。1814年拿破仑被反法联军击败而退位。1815年3月他重返法国,建百日王朝,6月在滑铁卢彻底失败。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章》,承认大革命所确立的经济秩序和自由权利。法国的经济开始从多年战争的破坏中恢复。1824年查理十世继位后倒行逆施,背弃《宪章》,激起社会上普遍的不满。1830年7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代之以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普为国王的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实行立宪君主制,政权落入大资产阶级手中。政府残酷镇压30年代初的工人运动(如1831年和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和共和运动,以确保资产阶级的秩序。工业革命开始展开,纺织业和铁路建设发展较快。40年代,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日益增长。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中迅速流传。中小资产阶级要求扩大选举权。政府拒绝改革,激发了1848年2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建立起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革命的显著特征是工人阶级为争取权利而奋勇战斗。工人代表也进入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对此深感恐惧。是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遭到残酷镇压。12月,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的迷恋,当选为总统。1851年12月,他发动政变,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翌年,加冕称帝,自称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稳定了法国政局,鼓励经济发展。在第二帝国时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国成为欧洲的工业大国。政治体制也由50年代的专制帝国演变为60年代的自由帝国,议会的权力逐步恢复,出版、集会、结社和罢工等权利被肯定。共和运动、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逐渐兴起。拿破仑三世为谋求军事和外交威望,

德国专题史复习

德国史 阶段一:统一前的德国概况 一、统一前的德国 1、政治状况: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 四分五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如果说统一前的德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也不算过分。18世纪中后期,普鲁士和奥地利改革,国力增强,其中,改革后的普鲁士实力发展迅速,从原来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居欧洲强国之列。为了维护本国以及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普、奥积极干涉法国大革命,是反法同盟中的主角。 2、经济状况:15世纪莱茵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普鲁士经济发展较快。 3、思想状况: ①文艺复兴: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思潮扩展到德国(代表:伊拉斯谟),自然科学也随之出现(代表:开普勒)。 ②宗教改革:16世纪早期开始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领导人物:马丁·路德,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 主张: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因信称义);主张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僧侣也可以婚配和还俗;还对教皇和教会的极端权力提出了异议;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授予的,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用德文进行翻译《圣经》。 B 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C 影响: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教会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逐渐削弱;它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阶段二:德国统一和向帝国主义过渡 一、确立的政治前提:——德意志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背景原因 ①封建割据状态阻碍了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民族、民主意识觉醒,要求统一的思想产生并发展。 ③普鲁士的强大,促进统一条件的成熟 ④目的:统一国家,发展经济,加强国际竞争力。 2、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 ①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 ②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结果奥地利退出联邦,普鲁士最终确立了统一大业的领导地位,这是完成统一的关键一步;次年北方统一。 ③1870年普法战争(了解色当战役)。南方基本统一;不久南北合并。 ④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标志统一。 3、评价: ①进步性:结束了封建割据的状态,形成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德国史研究综述

关于德国历史的研究动态 摘要:德国历史的发展有世界历史的一般性,也有其独特性,有待于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文就德国历史发展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件进行探究。 关键词:德国历史研究成果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 国内近几年关于德国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几部专著性质的著作和许多论文。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对于德国整体历史的研究。丁建弘的《德国通史》是作者对德国史的总结性著作,其内容丰富,视野广阔,尤其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德国历史,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评析,多有精辟之见,并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观点。吴友法、黄正柏主编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侧重于从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视角,论述了近代以来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认为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德国具有经济发展迅速而政治改革滞后的特点,并探讨了二战后联邦德国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大体同步,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重新崛起的历史及其经验。吴友法、邢来顺等合著《当代德国——命运多舛的世界新秀》涵盖了20 世纪德国政治、经济、外交、分裂与统一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并对德国从毁灭到复兴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进行一些总结,内容丰富。 对于中期期德国的发展的研究。崔鹏在《试述神圣罗马帝国从统一到分裂的演变及原因》中指出神圣罗马帝国从统一到分裂的原因有选举制度下的制衡,神圣光环下的争夺,罗马情结下的追寻,皇帝寿命下的混乱的等原因。朱兵在《试论“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经济的影响》中主张“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德意志的政治版图因为这场战争而更加四分五裂,文化上的分裂状态也由此加剧。“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经济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是消极的,虽然兼有某些积极的成分。马晓旭在《欧洲“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政治的影响》中认为,战争的过程体现了利益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需要,持久与残酷的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一方面使德意志民族陷入分裂与落后状态,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其积极意义。使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兴起。宗教信仰自由的确立。各教派和谐生存,减少了国内不稳定因素。袁露阳在《略论傅斯麦与德意志统一运动》中认为,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成为一个“从上面进行的普奋士的革命者”,充当了自上而下革命的主角,采用“自上

大国崛起之法国篇

《大国崛起》法国篇读后感 《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1789年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三个共和国。激烈而反复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消耗着法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动荡的局势使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的大国之路因而变得格外曲折。 法国的崛起,可以归结为“一个思想,两个事件,三个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一个思想”。法国的思想用三个词概括就是:自由,平等,博爱。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体系,是直接传承于“启蒙运动”的进步思想。.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令人民能享有真正的人权,并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正是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以及狄德罗等“启蒙先驱”思想的引导下,法国开启了大革命之路,也真正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之路。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正式通过。它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该事件从根本上推翻了皇权统治,为人权和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发展,并在全世界发挥作用。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两个事件”,即“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扩张”。然而,这两个事件又无法脱离我们所说的“三个人物”,即,路易十四,拿破仑和戴高乐。 首先谈到的是路易十四。路易十六通过高度的集中统治,将法国带入鼎盛时期。他强调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他把他个人对艺术的喜好,带入了整个国家,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路易十四亲自创办了法兰西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喜剧学院,建筑学院和科学学院。这一时期的古典主义艺术发展到了高峰,也对后来思想的解放有着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路易十四对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也作出了“意外贡献”。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其财政大臣柯尔培尔执行重商主义政策。具体政策如下:1.吸引和鼓励外国工匠到本国来,以提高本国手工业水平或者扩大本国工业范围;2. 推行保护关税; 3. 政府积极帮助建立新工业和改造旧工业; 4. 由政府把过去行会对工业生产的管制扩大到全国范围,通过政府的干预、监督来保证工人的技术和产品的质量。 重商主义作为一种政策来说本质上是封建性的,但它的理论思想却是资产阶级的。商主义虽主要是一种经济政策,但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西欧国家组织发展的许多特点:它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考虑问题,反映并巩固了国家的民族性;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全国性政策,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加以推行,反映了国家的中央集权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国家机构社会职能方面的变化。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巩固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另一方面,重商主义的许多思想都属于早期资本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国重商主义发展的背后实质是封建王朝的推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国家过度干预经济,限制了经济的自由发展,专制政府的苛捐杂税,铺张浪费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革命。

德国 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

概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sterreich)和普鲁士(Prussia)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 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GDR;Die Democratik,Deutsche Democratishe Republik,der DDR); 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G,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两个国家。 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近现代法国教育的发展史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 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 (一)历史背景 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 新教: 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 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2、中等学校 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有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它们以拉丁语及“七艺”科目为教学内容,经院主义气息十分浓厚。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得力量仅次于耶稣会。圣乐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拉丁文的教学不重文法而重阅读原著,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圣乐会的教育活动一直继续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法国的中等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3、高等学校 到18世纪法国共有22所大学,超过其他欧洲各国,其学术水平在西欧也很高。法国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大多产生于中世纪。在16世纪前后,巴黎大学已拥有许多个学院。与初等和中等教育一样,这一时期法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天主教会的管辖之下。大学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经典;排斥新教徒,从1638年起还停止向新教徒颁发学位;同时极力扼杀进步思想,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尔维修的著作都被巴黎大学列为禁书。在当时的大学

法国概况论文

浅谈法国文化—浪漫风情 法国概况 王香怡 2015017188 英语1503 世界上的国家数不胜数,世界上有特点的国家也绝不在少数,然而像法国这样充满魅力、独具特色的国家就称得上是屈指可数了。法国,世界上最美的国家之一,古老精致的建筑,历史悠久的文学,享誉世界的香水,浓厚醇香的红酒,古老的浪漫主义和尖端的现代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法国特色文化的话,那绝对就是浪漫。法国的浪漫多情与高贵优雅充分的在其文化中体现出来。 法国有着众多的特色文化,而葡萄酒文化就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法国的历史不断进步以及文明的成长和发展,法国的葡萄酒文化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并且走向了世界,为世界人民所称道。法国葡萄酒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来到了法国马赛地区,在掠夺和侵占的同时,带来了葡萄树和葡萄栽培技术。公元前51年,凯撒大帝征服了高卢(法国人的祖先被称作高卢人,罗马帝国将今天的法国称作高卢)地区。自此,正式地葡萄树栽培在此展开。 随着葡萄种植区域不断向北扩展,公元3世纪,法国的一些城市,如波尔多、勃艮第,开始为供不应求的葡萄酒市场酿制葡萄酒。公元6世纪,随着教会的兴起以及其不断地发展,葡萄酒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且人们对高品质葡萄酒的追求不减,从而加快了法国葡萄酒业发展的脚步。在其发展过程中,法国的独特地理环境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不尽相同,也为葡萄的品质提供了保证。中世纪时,葡萄酒已发展成为法国的主要出口货物。而到今天,法国的葡萄酒不但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已经成为法国独有的文化,在世界上赢得了赞扬与喜爱。 和葡萄酒文化相提并论的,自然就是法国的餐饮文化了。法国,是一个很会享受的国家,而这一点,可以通过它的餐饮文化完美体现。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

德国史尔雅网课答案

1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是德国选侯制度时期的诸侯国:(B) A、托莱多 B、普鲁士 C、里斯本 D、迦太基 2 【单选题】普鲁士联合奥地利首先对抗的国家是:(D)。 A、俄罗斯 B、意大利 C、比利时 D、丹麦 3 【单选题】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灭亡是在:(C)。 A、962年 B、1640年 C、1806年

D、1038年 4 【判断题】维也纳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意大利问题而展开的。(×)5 【判断题】联合国是一个邦联。(√) 德国史序言(二) 1 【单选题】 德意志吞并奥地利时,两国人民的态度是()。 A、 德国人民支持,奥地利人民反对 B、 德国人民反对,奥地利人民支持 C、 两国人民都较为支持 D、 两国人民都较为反对

【单选题】德意志第三帝国是由(D)建立的。 A、俾斯麦 B、罗斯福 C、拿破仑 D、希特勒 3 【单选题】俾斯麦成就的是:(B)。 A、德意志第一帝国 B、德意志第二帝国 C、德意志第三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4 【判断题】《圣日尔曼条约》中受到约束和制裁的国家是意大利。(×)5 【判断题】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的。(√) 德国史序言(三)

【单选题】魏玛共和国结束的时间是:(D)。 A、1930年 B、1931年 C、1932年 D、1933年 2 【单选题】东德和西德重归统一的时间是在:(C)。 A、1989年11月6日 B、1988年3月21日 C、1990年10月3日 D、1990年1月30日 3 【单选题】德国历史上极端民主时期是:(D)。 A、俾斯麦统治时期 B、纳粹时期 C、奥地利统治时期

法国概况2

(3)自然地理 法国是一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国家,位于北纬42度和51度之间。法国西临大西洋,西北与英国隔英吉利海峡相望,东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相接,东面和瑞士为邻,东南与意大利相连,南边则是地中海并和西班牙接壤。至2009年1月1日止,法国全国人口为65073482人,其中本土人口为62448977人,海外省2624505人,在欧盟中仅次于德国,位列第二。法国国土呈六角形状,对边距离大约为一千千米,国土面积达632834平方千米,其中海外省占88868

平方千米。法国地势较低,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低于海拔250米。东南部地势较高,有中央高原、朗格尔高原和佛日山脉。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平原和低矮丘陵。法国境内河流众多,纵横交错,主要的河流有塞纳河、加龙河、卢瓦尔河和罗纳河。 面积: 面积为551602万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岛)。法国三面邻海,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 位置: 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la Manche)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la mer du Nord)、英吉利海峡(la Manche)、大西洋(l’o céan Atlantique)和地中海(la mer Méditerranée)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la Corse)是法国最大岛屿。 边界: 法国领土与十一个国家接壤,其中包括海外省与海外领土。法国陆地国境线总长有4082千米,其中:

730千米与巴西接壤(法属圭亚那), 623千米与西班牙接壤, 620千米与比利时接壤, 573千米与瑞士接壤, 510千米与苏里南接壤(法属圭亚那), 488千米与意大利接壤, 451千米与德国接壤, 73千米与卢森堡接壤, 56千米与安道尔接壤, 10.2千米与荷兰接壤(在圣马丁岛,与荷属安的列斯接壤), 4.4千米与摩纳哥接壤, 法国海岸线长度为3085千米。海拔最低的地点在列莫耶,海拔只有- 4 米;海拔最高处在勃朗峰,达到4810米。 地形: 倒写的“S”形法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西北部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海西区块,东南部则是以山地高原为主的阿尔卑斯区块。两者的分界线呈一个倒写的“S”形状。平原和丘陵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三,其中平原占三分之二;高原和山地占其余的四分之一,其中高原占五分之一。东部是阿尔卑斯山脉(les Alpes);中南部为中央高原(le Massif

世界现代史概述

世界现代史概述 世界现代史是继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之后,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以生产力为标准,所谓人类文明,迄今为止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可以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的,生产力的突破会带动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历史大转变呈现出阶段性。上个世纪之交,人类文明正处于这样一个现代化转型时期,世界现代史就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后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科学革命为前提的,技术的发明进入了按照原理主动创新的阶段,大多数成果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取得了突破,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新兴工业的兴起又带动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新兴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并且向大型化发展。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企业的大型化迫切需要合理地调配企业内部资源,由此又引起管理革命,标准化和流水线逐渐普及推广。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管理革命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引起社会的变迁。 首先,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在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超过了农业,工业中技术性强的新兴工业部门的比重逐渐增加。由此,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也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人口,工人阶级人数空前增加,成为任何人无法忽视的社会力量。同时,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组成的新中间阶层在19世纪末期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其次,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也需要新的投资场所。19世纪末期,近代以来以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世界经济呈现出加速的趋势,到世纪之交,世界领土瓜分完毕,所有民族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完成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全球范围内,现代化的发展并不平衡。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并进入现代化新阶段的只有少数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日本。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 随着垄断资本的形成,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些国家中,工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全面的适应性社会变革没有及时进行,引起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剧。 这些国家又分为两种类型。英国、法国、美国属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比较平衡,工业生产力的增长带动了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政治上也确立了民主制,自由民主思想比较普及。这类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是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转型问题。德国、俄国、日本属于传导型现代化国家,富国强兵是推进现代化的目标,造成现代化集中于工业化,农业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政治上实行的是专制制度,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因此,德、俄、日三国不仅要解决原发性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现代化转型期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需要进一步清除传统因素,全面推进现代化,所以这种类型国家的动荡要激烈得多。与欧美、日本相比,亚、非、拉广大地区尚未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区。在受到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内部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能够启动现代化的因素。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在亚、非、拉地区,由于自身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西方殖民侵略所带来的现代因素的深入程度不同,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总体上看,亚、非、拉国家需要在取得民族独立的基础上, 对国内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这预示着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和努力。纵向的现代化已经经历了四

九年级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综合材料题附答案

九年级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综合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民大会由年满20岁的全权公民组成,大约每10天在雅典卫城召开一次会议。在会上,公民都可以登台演讲,对事关国家的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 材料二:元老院由300名元老组成。元老或是贵族显要,或是退职高官。元老院拥有军事领导权、外交权、财政权和宗教监督权,实际上是国家最高的行政和监督机构。执政官有两人,是共和国的首脑和军事统帅,由选举产生,权力均等,任期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分别是哪两个国家的什么样的机构? (2)这两个国家的统治存在着哪些异同? (3)材料一的民主存在着哪些局限性? 2、阅读下列材料: 法典规定,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要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 (1)上述材料和图片(右图)反映的是世界古代史上哪个国家的哪部法典? (2)该法典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或价值是什么? (3)从法典内容看,它实质上维护的是谁的利益 3、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日本历史上有两次成功的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请回答: (1)日本大化改新时在位的天皇是谁? (2)这次改革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 (3)日本改革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中国哪个朝代的封建制度的学习?这对中国今天的发展或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世界在发生巨变。在神学笼罩的黑暗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勇敢地探险者找到了沟通世界的新航路,腐朽的封建城堡在风雨中动摇,资本主义新时代即将到来。 ——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着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荷兰、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摘编自白海军著《2049,相信中国》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为什么会被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德意志(Deutsch)又做何解呢?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一下这些称谓的起源,以便从历史的演进中更好的了解现代德国的产生。 “日耳曼尼亚”是一个拉丁语词汇,很有可能起源于凯尔特语,是罗马和高卢人对莱茵河以东,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部落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称谓。而这些部落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这只是外界对他们的一种称谓。 “德意志”一词源于古日耳曼语“Diutisc”(由theoda,即民众一词而来),这个称谓的第一次在公元800年左右的法兰克人的教会文献中,指的是莱茵河对岸的部落所讲的方言。慢慢的这些生活在现在德国版图上的居民由于共同的语言产生认同感,这个古日耳曼语的称谓最终演化为现代德语中的“Deutsch”。 无论是“日耳曼尼亚”还是“德意志”最初的起源都是其它民族对民族意识尚未觉醒的德国人的称谓。德意志民族构成复杂,在现代德国人既有古日耳曼人的血统,也保有斯拉夫民族的特征,在漫长历史的演变中,德意志民族融合了来自不同种族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史。 现代德国的发展过程不同于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后者由一个核心向外发展,如意大利由罗马发展而来,法国由法兰西岛发展而来。相反德国是由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人民聚合法发展而来。 简单的把现代的德国人称为古代日耳曼人的后裔是不恰当的,他们实际上是多种民族的聚合体。 日耳曼与罗马 已知的最早的日耳曼部落居住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之后日耳曼人不断向南迁徙,其中的一支,条顿人逐渐定居于德意志地区。不断扩大的部落同时受到来自东方的压力——匈奴人入侵西欧,他们只得不断向南迁徙,并最终与当时的“文明世界”罗马发生了接触。 公元84年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修筑了一条东南走向的类似中国古代长城的“界墙”,以抵御日耳曼人的不断南迁。同时在莱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科隆、特里尔、美因兹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这个时期。此后,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和平相处近200年。 “界墙”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日耳曼部落迁徙浪潮,越发显得无能为力;而来自蛮荒之地的部落民面对罗马高度发达的文化倾慕不已。多番博弈后,日耳曼人怀着复杂的心情臣服于罗马。 臣服罗马之前,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可以用“不毛之地”来形容,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评论到“这是一片气候恶劣、土壤贫瘠、地理上毫无吸引力的土地,一个不会使非当地土著者向往的鬼地方。”欧洲南部充沛的阳光、丰富的物产吸引着他们向南迁徙,而罗马的灿烂的文明又让他们自惭形秽。 日耳曼人陷入矛盾,一方面他们要忠实于他们的日耳曼人出身,但同时又要效忠于罗马。他们既是部落民,同时又是罗马战士,时而为罗马与自己的亲族作战,时而又倒戈相向。较量与妥协中,德意志的先民逐渐接受了罗马的文明,包括基督教、行政体制和部分生活方式。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鲁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法兰克帝国 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部落在昔日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众多的日耳曼王国之中,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一枝独秀,异军突起。他们的首领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承认了拜占庭皇帝的权威,并从他那里获得了罗马执政官的称号,成了西罗马帝国实质上的皇位继承者。 尽管建立起了国家的形式,但法兰克人却没能继承罗马的政治体系,社会动荡不安,家族内部也充斥着政变、阴谋和父子相残。 混乱中,一个凭借担任墨洛温家族的宫相职务而发迹的家族崛起,加洛林家族篡位夺权。在治理国家上他们比墨洛温家族有了很大进步,加洛林王朝摒弃了许多日耳曼人的野蛮习惯,养成了温文尔雅的举止,形成了初步的政治思想,对文明产生了兴趣。如果说墨洛温王朝对基督教还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加洛林家族则是基督教的积极卫道者和传播者。 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教皇失去了世俗力量的保护,与远在拜占庭的皇帝,同时也是拜占庭基督教的领袖发生了矛盾,不得不转向寻求法兰克人的保护。法兰克的领袖查理来到罗马调停矛盾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圣诞节弥撒上加冕他为“罗马人皇帝”——史称“查理大帝”(德语为卡尔大帝Karl der Gro?e)。 卡尔大帝死后.帝国开始分裂。843年签订的“凡尔登条约”(Vertrag von Verdun)和870年的“墨尔森条约”(Vertrag von Mersen)使帝国分裂成三部分:莱茵河左岸操罗马语(拉丁语)的西法兰克王国、莱茵河右岸操日耳曼语的东法兰克王国和中部地区。这三个地区日后发展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911年,加洛林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驾崩,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推选康拉德(Konrad:911-918在位)为国王。德国史学家一般把公元911年康拉德当选国王视为法兰克帝国的彻底崩溃和德意志史的开端。从此东法兰克王国被看作德意志国家,康拉德一世也被看作第一任德意志国王。。

法国概况

1、六边形国家(un hexagone regulier) 2、西北海洋性气候(le climat oceanique au nord-ouest) 东南地中海气候(le climat mediterraneen au sud-est) 东北大陆性气候(le climat continental au nord-est) 山区气候(le climat de montagne) 3、最著名的河(la Seine)最长最美的河(la Loire) 最短的河(la Garonne)水量最大的河(la Rhone) 内河运输河流(la Rhin) 4、四个海外省 D。O。M(①Guadeloupe ②Martintique ③Reunion ④Guyane) 四个海外领地T。O。M(Novelle Caledonie;Polynesie;iles wallis et Futuna;les terres australes et antarctiques) 两个地方行政区(Mayotte et Saint-Pierre et Miquelon) 5、法国的第一个名字 la Gaule 6、1789年法国大革命 La Revolution fransaise de 1789 7、巴黎公社 La commune de Paris 8、法国国庆日 La fete nationale fransaise est le 14 juillet 9、共产党 PC(le parti communisite)绿党les《verts》 10、总体任期五年 cinq ans 11、欧盟 l’UE 12、经济全球化 la mondialisation de l’economie 13、la France est la sixieme puissance economique du monde 14、la France est le troisieme pays recepteur de tourisme dans le monde 15、Cette obligation s’applique a partir de 6 ans 16、世界杯 le coupe du monde de football 17、法国最重要的节日 noel et paques 18、法国的国花 Iris鸢尾 19、法国奢侈品牌香奈儿chanel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 迪奥Dior 鳄鱼Lacoste 20、C’est Francesco Procopio de Coltelli qui a cree le premier cafémoderne a Paris 21、On boit du vin blanche avec du poisson et du vin rouge avec de la viande 22、L’embleme(象征)de la france est le coq (公鸡) 23、法国现任总统(Francois Hollande奥朗德) 24、法国至今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2007年萨科奇上任 25 共产党PC 生态主义者或称绿党右翼:保护法兰西联盟 ————加框为四大政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