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而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自身发展水平的原因尤其显得更加突出,目前国内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研究并不十分充分和完善,本文对一例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进行个案研究,根据个案出现异常的行为,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行为矫正的手段,综合运用行为矫正中的各种方法,并辅之以家庭疗法和学校疗法,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最终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行为矫正;智力障碍儿童

【正文】

一、前言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1]。儿童骂人、打人、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都属于攻击性行为[2]。而弱智儿童由于其智能的不足,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弱[4]。韦小满等人的调查显示,智障儿童发生的不良行为中最多的就是攻击性行为,比例高达71.6%[3]。因此矫正攻击性行为也成为智障儿童训练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每个学派都秉承自己深刻的理论基础,对攻击性行为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解释和应对方案,可较为片面,如果只以一个理论模式为基点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矫正,效果未必彻底。因此,分析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各种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综合性干预教育措施来控制和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成为各界教育人士努力和关注的方向[5]。

行为矫正也称行为矫正方法,主要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有效的方法[6]。行为矫正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在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

尤其是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改变上,作用更为显著,目前,行为矫正法已经成功运用于弱智儿童的攻击行为中,但是国内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普通幼儿和问题行为青少年,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仅局限于运用行为矫正的个别方法及单独从学校或家庭出发对弱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某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从家庭和学校出发,综合运用行为矫正中的多种方法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有效矫正。

二、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研究对象

小鑫,男,2001年出生,是一名被人领养的弃婴,1岁时由于意外交通事故,造成头部受伤,额头有一条疤痕,受伤后对其头部进行绷带绑扎,而为期6个月的绑扎可能会对儿童的智力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几乎没有正常的交流,也从来不带其与外界接触。2岁时被确诊为患有癫痫,偶尔发作。5岁时进入某普通幼儿园幼儿园学习一年,期间,其学习成绩落后,癫痫会偶尔发作,遭到同学的歧视、排斥甚至打骂。在家呆了一年后进入成都市某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至今,表现为不合群、孤僻、容易冲动,经常无故打人、破坏教室环境、撕毁同学的东西,朝窗外扔东西。另外,对爸爸有一种惧怕心理,因为爸爸会打他。

(二)研究目的

通过个案研究的形式,根据个案出现的异常行为,分析原因、探索如何从家庭和学校出发,综合运用行为矫正中的多种方法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有效矫正,最终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三、研究方法

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原因分析法对个案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获得第一手资料。所采取的主要行为矫正方法包括:模仿

学习策略、正向行为支持、厌恶疗法。其他方法包括:个人社交技能训练、集体帮助、家庭环境的调整、学校教育的调整。

(一)个案资料收集

1.访谈

家长访谈:家境一般,养父母在外做生意,小鑫由爷爷在老家照顾,4岁时,爷爷经常带小鑫去老家附近的河边游玩,为了使孩子体格发育良好,教孩子往河里扔小石块。

普通幼儿园任教老师访谈:学习能力很差,不能完成一些基本的游戏和运动,癫痫小发作过两次,遭同学歧视、嘲笑、排斥,常一个人坐在校门口,有时也会去老师或学校工作人员的身旁转悠,后又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抢、扔东西,大吼大叫等。

特殊教育学校现任班主任访谈:刚进校时,大哭大闹,跑到学校大门处要求回家,在老师的细心呵护下,情绪好转,但由于不能和同伴很好的交流导致其性格变得更为内向,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情绪,经常撕、拉、打骂同学,常把玩具往窗户外扔,当老师特意安排其完成某项任务时,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很好的完成,如:分发玩具、抹桌子等。

2.行为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每天早上8:3O到下午3:5O之间。观察地点:教室内由笔者直接观察记录,室外活动由任课老师观察,笔者事后做记录和调查。观察持续了一个星期,采用了行为前后事件记录表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详见表1)。

表1 第一次观察时目标行为的出现情况(次)

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

图1 第一次观察时目标行为频率图

注:A 表示拿别人东西,B 表示抓人、打人,C 表示大闹、大吼,D 表示朝窗外扔东西。 图1的结果显示,目标行为B 和D 出现的次数较多,其他次数较少。由此可见,其出现的问题行为以攻击为主,此外,目标行为在家中(星期六和星期日)出现次数较少,学校(星期一到星期五)出现次数较多。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根据访谈和观察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其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朝窗外扔东西,抓人、打人,大闹、大吼,拿别人东西;特点是:在没有监护人监督的情况下,其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较多,反之较少;攻击性行为在学校出现的次数多于在家庭;其情绪不稳定时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较情绪稳定时多;综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家庭因素

小鑫是弃婴,缺少关爱,养父母嫌弃,让爷爷照顾,使其既没有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缺乏可以模仿的范式,形成了言语少、性格孤僻、倔强的特点;父母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因此错过了儿童语言、心理等发展的关键期,从而也造成其与同学交往困难;父母对小鑫的态度

越来越差,使用暴力管教,让孩子对暴力产生恐惧,并极力排斥,在心理上也逐渐形成一种防御意识;爷爷教育方式不当,教其往河里扔石子,长期以往让孩子对扔东西形成一种特有的爱好和行为习惯。

2.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环境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但是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问题儿童形成偏见等原因,容易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1]。小鑫在普通小学上过幼儿园,学习能力很差,不能完成一些基本的游戏和运动,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嘲笑、排斥,自尊心严重受损,随之出现了攻击行为;老师忽略小鑫的特殊性,没有个别辅导,也没有促使他融入集体,使其被排斥在同伴的边缘,找不到归属感;到特校后,同学障碍类别各异,各种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同伴间正常的人际交往,当老师不在时,其攻击性倾向又暴露了出来,其对扔东西形成一种习惯,所以当老师不在现场的时候,小鑫就经常往窗外扔玩具。

(三)具体干预措施

1.家庭环境的调整

家,是儿童的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12]。小鑫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父母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多和孩子聊天,不随意把小鑫寄宿在亲戚家、邻居家;教育方式要以引导为主,切勿使用暴力,根据学习情况,每天进行适当的辅导,多跟孩子说一些他感兴趣的话,周末或者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耍,在游玩的过程中和孩子进行感情的交流,逐步消退孩子对家长的惧怕心理;鼓励孩子和社区小朋友一起玩耍,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其与同伴进行交往,逐步建立其正常的人际关系网;及时改变爷爷的教育方式,如:停止练习往河里扔石子。

2.学校教育的调整

爱的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线,老师要从心理上去关心、爱护他,才能真正博得其信任,在生活上不仅要扮演老师的角色,还要扮演父母的角色,让他缺失的爱得以补偿。此外,学校教育策略的调整也很重要,教师要采取软硬两手抓、奖罚分明的措施:一方面帮助其了解环境,熟悉同学,鼓励其他同学与之交朋友、玩游戏,为其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积极参与集体生活,享受集体温暖,从而减弱紧张情绪,抑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教师言传身教,时刻提醒其他同学不要欺负小鑫,也耐心教导他要爱护其他小同学。

3.个人社交技能训练

由于额头有伤疤,害怕被人嘲笑,不敢接近陌生人,远离集体,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自卑。所以教师上课时应适当创设情境,有意识鼓励小鑫当众开口说话、与班上同学交往、玩游戏、参与集体活动,鼓励其模仿任课老师的动作、重复老师的发音、或在回答简单的问题时要求他重复其他儿童的正确回答,只要出现一点细微的进步,老师就会给予表扬,这样,既可以帮助他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又可以训练小鑫的语言表达能力。

4.集体帮助

由于小鑫对同学的攻击性行为往往出现在他想和同学接近、交往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因此,要教育其他同学不应该歧视或嘲笑小鑫,反而应该跟他主动接近、友好相处,对其一些不能自控的过激行为应采取谅解的态度,帮助他改正,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也带好头,下课时,主动和小鑫玩游戏,带动其他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耍;巧妙安排课堂活动,引导小鑫融入集体,参与课堂活动,例如:老师组织小朋友们表演“小蝌蚪找妈妈”,鼓励其扮演小蝌蚪,和其他小朋友完成节目表演,让他慢慢合群,消除敌对心理,有效地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5.行为矫正法

(1)模仿学习策略

模仿学习策略,是利用人们能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的倾向,来帮助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代替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那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习得那种行为[14]。家长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来引导他,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成长;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性格温和宽厚、行为方式良好的同学安排和他坐在一起,给与他更多的行为示范和榜样影响,多表扬同桌的优点,增强其模仿同桌学习的积极性。

(2)使用正向行为支持方法

正向行为支持使用系统的、个别化的策略来防止行为问题,创造积极的社会学习结果,其最终的目的在于,系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减少行为问题[13]。正向行为支持方法要求家长或者老师在小鑫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者建立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的时候,立即给予强化物和表扬。强化物包括他平时喜欢的东西如:糖果、玩具、小红花以及他能接受的社会性强化物如拥抱、握手、微笑、表扬、鼓励等。刚开始使用糖果奖励或者奖励他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从而强化他参与集体游戏的良好行为,当他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色的时候,则逐渐使用社会性强化物来代替,经常性地表扬其好的行为。比如中午打扫卫生,要去抢别人手里的拖把或垃圾桶,首先,不急着否定惩罚他,而是肯定赞扬其爱劳动的行为,其次告之可以和同学一起做,而不是用抢用打人的方式,并请其他同学教他怎么劳动,促进合作劳动行为,从而发展良好行为。

(3)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指在儿童出现某一不良行为后,立即给予某种惩罚物(又称厌恶刺激),或使其失去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也就是将儿童的不良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使儿童以后在类似情景下,该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至消除[17]。在征得家长同意

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

后,我们在训练的初期采用了厌恶疗法。当小鑫出现抓人、打人的情形时,我们就用一根橡皮筋套在其手腕上,当不良行为出现时,让他自已拉橡皮筋,作为一种惩罚措施。1个多月后,小鑫把手腕上的橡皮筋当成一种提示,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其攻击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达到使攻击性行为逐步消退的目的。当小鑫往窗外扔东西时,就扣除之前奖励给他的小红花,他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兑换到小礼物或者小玩具,表现出一种懊恼及悔恨,老师再对他进行耐心教育。

四、行为矫正效果

在家庭和学校的大力配合下,经过两个月多的训练,小鑫的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次数收集数据如表2和图2:

表2 第二次观察时目标行为的出现情况(次)

图2 第二次观察时目标行为频率图

注:A 表示拿别人东西,B 表示抓人、打人,C 表示大闹、大吼,D 表示朝窗外扔东西。 图2的结果显示,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总数相对于表1来说减少

很多。而且,目标行为B和D的次数大幅度减少,由此可见,小鑫由以前以攻击性行为为主的问题行为到现在发展为逐渐降低甚至消退,此外,目标行为在家中(星期六和星期日)出现次数和学校(星期一到星期五)出现次数相差不大。通过两个月多的训练,小鑫的攻击性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原来的每天打人三四次,到后来的二三天一次,一直到现在的一两个星期发生一次。现在小鑫已经能够在认知层面上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经常打人同学就不喜欢、不理他了;扔东西的行为也得到改善,不但自己不扔东西,而且还能监督其他小朋友不扔东西;家庭关系也要融洽许多;交往能力明显提高,在有人提醒时,会开口打招呼,基本能够回答他人提出的筒单的问题;性格也变得开朗很多,能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能主动地融入同伴群体,积极性也提高不少,会向老师报告事情,参与班级管理。

五、启示

(一)原因分析在行为矫正中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异常行为的形成是由弱到强逐步发展的过程,造成行为异常的原因往往又是复杂的[17]。因此在行为矫治前,一定要认真观察异常行为出现的情景、诱因、强弱变化,并全面分析其异常行为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再根据原因,运用相关方法,找到相应对策。在本案例当中,通过对异常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并从家庭和学校出发,找出引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不同原因,而后针对各种原因,综合运用行为矫正中的各种方法,并辅之以家庭疗法和学校疗法,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18]。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和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本案例中可以发现,该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家庭的残缺、教育方式的不恰当以及家长自身不良的行为榜样所导致。因

此,在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的同时,也对家长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教育。

(三)对儿童的问题行为矫正时,可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将多种治疗技术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在选择行为矫正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时,除了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外,还必须根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和反应,及时调整训练的步骤及方法,使整个训练持续渐进[6]。对于同时使用的多种治疗和训练方法时,一定要将这些方法和手段加以综合运用,使整个矫治的过程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以获得更好的治疗矫治效果,切忌单独使用、“各自为家”。在本案例中,不仅从儿童本人、班级集体、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着手,而且还将行为矫正中的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策略对问题行为进行矫正,循序渐进地使儿童的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四)谨慎使用厌恶疗法。由于本案例中受训者的行为问题较严重,我们不得不在训练初期采用了厌恶疗法中略带有体罚性质的方法,虽然该方法事前征得了儿童家长的同意,但训练者仍然认为如非必要,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此方法,以免对孩子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冯观富,王大延,陈东升.儿童偏差行为的辅导与治疗[M].北京:世界图书出

版社, 2003:22-83

[2] 黎莉,慕雯雯.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个案分析[J]. 南京特教学院

学报, 2008,(1): 44

[3] 冯江平主编.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46

[4] 何成奇,熊索劳,易文远,等.骨质疏松的运动防治[J].国外

医学:物理医学康复学分册,2000, (1):7—9

[5] 张骄,刘云艳. 攻击性儿童行为矫正和认知疗法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

育,2008,(1):89—91

[6] 李万兵. 我国行为矫正技术概况及其应用研究[J]. 四川心理科学,2OO4,

(4):11—13

[7] 徐继红. 行为矫正技术在多动症儿童身上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2008,(3):36-37

[8] 杜军,刘亚丰.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

(14):108—110

[9] 姚俊.重度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0,

(1):14—18

[10] 龚惠芳.一个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09,(4):29

[11] 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J].教育研究,2002 ,(2):53—

57

[12]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Ⅲ版社,l999:381

[13] 昌静.儿囊行为矫[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61

[14]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33—446

[15] 刘昊.正向行为支持法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

教育,2007,(3):26

[16] 赖铭次.特殊儿童常行为之诊断治疗[M].台北:白湾心理出版社,2000:

225

[17] 方俊明.现代特殊教育导论 [M].西安:陕西人民教出版社, l998:206

[18] 袁爱玲,吴楚琼.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1,(6):33

[19] 臧传武,郑芳芳. 低年级弱智儿童的行为矫正[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5):161

[20] 黄汝倩.行为矫正原理在视障儿童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4,(1):55—58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知道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给出罢了一下策略: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学前儿童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原因对策 【目录】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性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成因

初探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及矫正措施

初探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平水镇中心幼儿园王浙丽 一、问题的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家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可谓是家中的“小皇帝”。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家长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好斗,喜欢和小朋友打架,甚至闯祸。在幼儿园里,老师们也有同感,总能发现有些幼儿会对别人拳打脚踢,会抢夺别人的玩具。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现在有些孩子的性格奇怪,常常做出一些不良行为,特别是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许多不良的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他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原因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班幼儿的特点 中班幼儿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基本上的幼儿都能在班内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这说明幼儿已经有了交往意识。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他对我好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即“他打我”“他骂我”“他批评我”等。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而不再像小班幼儿那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及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角度,人们对攻击行为提出了不同的分类,得到了较广泛认可的是把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期攻击性行为存在如下特点: 1、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 2、幼儿攻击行为方式的改变。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攻击性行为呈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3、幼儿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在幼儿园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 件中。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父母的因素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父母自己如何表现。一个在家里因侵犯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在外边往往有更大的侵犯性。惩罚使孩子在家里限制了侵犯行为,但却等于鼓励了他在外面的侵犯行为,因为孩子模仿的是父母的侵犯行为。惩罚教育孩子在家里要老老实实,等于告诉他们,如果干了坏事不被发觉是不会被惩罚的,这样使儿童不是减少了侵犯行为,而是加剧了这一行为。 另外,经常在孩子面前暴露矛盾,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强攻击频率。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榜样的作用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自闭症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种,过去就有,但统计的发病率越 来越高。对自闭症的定义有很多种,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即人为地自我封闭于 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和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人的交往而产生的迟到是障碍的症 候群,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语言发育迟缓。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语,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言语的可 懂性差。 一、个案资料 本班有一名叫小王的男孩,7岁,患有自闭症。刚来校时,整天呆坐在位置上,不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全然一副与身边同伴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与他 交流比较吃力,要放慢速度,用简短 一、两个字进行对话。集体活动时,总漠然的呆在一边,不会主动参与,老师用很多种方法引导他参与集体活动,他都是不予理睬。即便是排队洗手等简单的活动,都需要老师走过去手把手的拉,更有的时候,即使老师带领他到活动场地,他也是旁若无人的定格在那里,什么也不动。很少讲话,即使讲话声音也很小,很低,经常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来吧?要吃。做了。”等 二、调查与分析 小王的自闭症是天生就有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王的语言发 展能力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弱,就不能和小朋友正常的交往,久而久之,小王 就产生自卑心理,不喜欢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小朋友接触,慢慢的演化成当旁 边一切事物不存在,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 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例如:嘴经 常地发出怪声;在教室、走廊、操场乱跑;手中总爱玩弄一些物品,如铅笔、 橡皮、笔袋等。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 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 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且生活不能自理,整天不去厕所,有时大小便 解在裤子上。针对他的这些行为,我决定在他身上实施训练,以帮助它缓解一 些较严重的症状,并努力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

教师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四、模仿 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崐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和预防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3-6岁是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儿童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儿童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因此,矫治和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必要的。 学前儿童的情感由情绪刺激引起情感体验,具有直觉性、易外露、不稳定、易受感染、易受暗示等特点,行为受情感直接指导调控,加上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模仿性又特强,都直接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家庭的溺爱、幼儿园玩具数量、活动空间密度的影响,也使攻击性行为更易出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与个性全面发展,从环境、情感着手,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孩子体验情感、宣泄情绪来保持自身心理和谐,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我们曾对100多例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出现80%左右的攻击性行为发生在室内,20%左右发生在室外。。而幼儿园的经费问题又通常不能满足对活动材料投放数量上的要求。在实践中发现“自带玩具”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法,一方面可以弥补幼儿园活动材料不充足的缺点,另一方面通过交换玩具可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孩子学会分享并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有效的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以自我为中心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儿童对别人的行为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间没有搞清楚对方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用敌意去判断别人的动机。另外,幼儿之间很容易产生行为上的相互模仿,一个不善攻击的幼儿在一个相互攻击的群体中,很快也会以攻击的形式对付其他幼儿。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在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后,应该心平气和地让他说出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这样会避免全盘否定他而导致其心里不服,因为儿童在攻击他人时总是自认为有理的。我们可以肯定其合理的部分,然后及时让他了解别人的动机是什么,接着讨论其行为的效果怎样?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什么样的行为更受欢迎,以及攻击行为发生后如何妥善处理?如何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好孩子?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此外,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关注:(1)点名表扬:在平时活动中只要发现一点友善行为,都及时给予正面鼓励-点名表扬。(2)游戏奖励:若他们出现较多或强度较大的友善行为,在自由游戏时间任其选一项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进行奖励,并引导全班幼儿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3)物质奖励:让全班小朋友对他们一周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由老师结合点名表扬、游戏奖励的情况综合确定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累积几个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手工作品、自制小玩具等)。通过以上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幼儿提高认知水平,逐步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注重体验,激起情感共鸣 幼儿期(3-6岁)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儿的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根据情感的本质特征及幼儿情感的发展特点规律,我们从“情感体验”、“表情表达”、“替代想象”、“自我调节”几个方面人手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情感体验。依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进行体验,从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为此教师要注重创设典型情景。如:让爱打架的小朋友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挨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让广大的教师和家长汲取经验和教训,正确的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并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心尽力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一、前言 小学生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培养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造成的,当然也与家庭教育方法粗暴分不开。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很容易造成学生自身不良的发展,如学习不刻苦、上课精力不集中、好斗等;还容易造成班级秩序的混乱,引起躁动,特别不利于班级良好的班风的形成,还可能影响到在社会上的声誉;有时还可能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交往和联系等等。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需要关心、耐心、爱心,积极和家庭联系,达成共识,使用适当的方法,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调整其心理因素,让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正常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刚,男孩,1996年10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时稍微调皮,但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主要目标。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爱插嘴,言语带有取乐性质,脑筋灵活,但是就是喜欢捉弄同学,表现出脾气暴躁,好打架。尤其是四年级的时候,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它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儿又挥拳欺侮小同学,有时还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周刚的原班主任一提起周刚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让他安静一天、半天。据周刚自己说,爷爷和爸爸脾气都很急躁,易怒,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据同学反映,周刚爸爸很凶,如果不听话,首先是“屁股伺候”。与其父交谈,其父显得力不从心,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了,打也打,骂也骂,可就是……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五年级一学年的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刚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一) 个案基本资料姓名贾舒涵性别女辅导教师范雪艳班级海豚班年龄 3 辅导时间2016.10 个案来源贾舒涵小朋友入园时间相对晚一些,可经过入园后一直情绪很难控制,不爱与周围小伙伴交流,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问题行为资料 贾舒涵:女,3岁半,幼儿园小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大部分时间由其 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其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 个案背景资料家庭生活:长期与爷爷奶奶居住, 特别依赖自己的奶奶,不愿与老师 与周围小伙伴交流。 个人状况:性格较为孤僻,很少主动与别 人交流。 分析和诊断幼儿长期由爷爷奶奶抚养,隔代抚养的老人对幼儿较为娇惯,且多数时间都在家里玩耍,很少有社会交往,从而导致幼儿较为孤僻。 辅导计划1.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给予幼儿自己经历与尝试的机会。 2.父母应多陪陪孩子,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更多的亲密感。 3.提供给幼儿更多锻炼的机会,给于她与社会交往的权利。 4.教师进行更加积极的引导,引导其与周围伙伴建立起良性的关系。

和 策略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小结

辅导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舒涵小朋友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这个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二) 时间幼儿行为实录分析教师指导策略 辅导经过2016.09 每天来幼儿园总是哭 哭啼啼,拉着妈妈的手不 愿放开,到班上后总是一 个人静静的坐,不和小朋 友一起玩 该幼儿由于幼 儿是插班生,因 此和其他小朋 友不太熟,有 时,想加入到他 们的游戏行列, 但是没有人主 动地请她,每一 次都是在老师 的帮助下加入 游戏,比较被 动,所以不能很 好地投入游戏。 据调查,该幼儿 自小到大,一直 由奶奶带着呆 在家里,极少出 去玩,更难与其 他幼儿交朋友。 加强爱心教育 通过谈心和故 事,启发引导幼 儿,使幼儿能模 仿故事中的人 物勇敢、主动地 和小朋友一起 玩,在此基础 上,教师时刻和 她保持亲密的 关系,并让其他 幼儿感觉到,从 而使其他幼儿 自内心发出想 和该幼儿交朋 友的愿望,私下 里,教师发动几 位能力强的幼 儿和该幼儿做 好朋友,带好做 游戏,经过三周 的努力,该幼儿 变得活泼多了, 也开口说话了, 能和别人一起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不论男孩女孩,多数小时候都有过拿开水浇蚂蚁窝的“经验”,还有淘气的男孩子更甚,会为抓到的壁虎“做手术”,边做还边开心的笑着,这个场景在我看来还是有些血腥和暴力的。而这样的暴力很容易激发幼儿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本身就是需要一定约束的,通过原则教育可以教会孩子将这样的行为慢慢转化,变得更加友善,避免攻击性行为。 1、勿创造攻击性行为的环境 良好家庭气氛有助于发展孩子友爱的性格,不极端,因此也就不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应少接触电视、电影及家庭的暴力镜头,少讲具攻击色彩的语言,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玩具等,创造平和的生活环境。 2、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 家长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制止,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变相鼓励,幼儿也会渐渐默认这样的行为并不是错误的,以至于越来越难控制。 3、适当的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最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因此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这些坏的情绪宣泄出去。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虐宠是一些具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表现,应当培养孩子的爱心,通过饲养真正体会细腻的情感,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亲善行为,这样可以从心理上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5、冷处理是个好方法 冷战是一种惩罚,对孩子犯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他明白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渐渐改掉这样的错误行为。 6、移情换位的引导措施

攻击性强的人对受害者的痛苦表情会置之不理,更加倍的去伤害对方,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能力,他无法去体会当自己是那个受害者时的感觉。因此,应当教会孩子从小换位思考,增强移情能力,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 7、以身作则是基础 家长的自身修养直接也是最重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因此,不要因为自己情绪不好便随意暴力,语言过激也不行,尽量为孩子做好榜样。 做好这几点,相信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丢掉“小魔王”的称号,成为一个懂事又有爱心的非攻击性的孩子! 宝宝爱尖叫如何制止 小柔柔是个爱尖叫的孩子,在小区里已经非常有名了,我是在她的妈妈说起后才知道,孩子的尖叫史已经有许久了,而妈妈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似乎都不起作用。孩子才两岁,吃得好睡得香,没人惹他,高兴或不高兴都要尖叫两声,常常把周围人吓一跳,妈妈问我,宝宝爱尖叫怎么才能制止? 尖叫并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她又不是尖叫不止,只是偶尔叫一下,也是她发泄的渠道,也许是她刚刚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还正在学习中,所以不要太在意,只需要正确的引导。 1、兴奋而尖叫 激动好玩的游戏会使她尖叫,因为她兴奋,这是一种自我表达。 2、无法表达而尖叫 有时孩子的情绪也会高涨或是低落,她还太小无法表达出来自己的情感时,会采取尖叫来发泄。 3、害怕而尖叫 外向的孩子害怕时都会发出尖叫声,这也是用来表达自我情绪。 4、模仿而尖叫 看着别人尖叫她觉得很好玩,也学着开始尖叫。 5、为引起注意而尖 她会用尖叫去试探家人,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意思是陪我玩一会儿吧,我好闷。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分类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分类 从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角度分析,教育研究方面对幼儿攻击性发展的特点有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比较广泛认可的是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不同的类型。工具性攻击主要是指幼儿为了获得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而作出的抢、夺、推、摔等动作,以毁坏物品为目的。而敌意性的攻击是指以身边的人为对象作出的打、踹、骂、咬等行为动作,伤害他人,有报复性、嫉妒性和迁怒性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危害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发生,容易形成习惯。主要是幼儿处于年龄小,与他人的交流接触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加上长辈的溺爱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对心中的不满会体现出攻击性行为,比如争抢玩具零食,破坏物品,踢打长辈等来表现。孩子的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制造一些小麻烦,一下打人,一下推人,行为控制能力差,家长、教师也非常头疼,讲道理时好像很明白,保证不再犯错,结果“屡教不改”,时常发生。 2、幼儿攻击性行为语言攻击较少,大多依靠身体的攻击来表现。幼儿的语言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表现方式上更多是用抓、打、踹、咬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回家跟父母告状,说被谁咬了,打了之类的,幼儿的是非观念模糊,很多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 3、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数据表明,男孩子的攻击性倾向比女孩子的更为突出,由于生理雄性激素水平的原因,男孩子身体强壮、性格易怒,所以更加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但会给同伴、家长造成危害,更会影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对社会的认知。一般而言,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人际关系较差,不受大家的欢迎,甚至对其避而远之。在幼儿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舒城县实验小学西校区赵永霞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积累一些经验,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抛开心理偏见,正确平等地看待这个孩子的优缺点,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尽心尽力,长期坚持,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前言: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问题。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攻击性行为会造成孩子很多不良的发展,如学习散漫,不关心他人,好斗等;在班级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校园安全隐患。矫正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应放正心态,耐心、细致,积极地走进家庭,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改变孩子的思想意识,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一、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剑,男孩,2005年11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本班三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刚入学时,在课上课下都显得比别的孩子要调皮,很多孩子刚上学,对老师多少有点“害怕”,可该同学第一节课,就在班里跑来跑去,不仅坐不住板凳,还在前面的女同学马尾辫里放了一条虫子,很是调皮。 下课了,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他男孩搞恶作,有时甚至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数学老师一提起周剑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是找同学看着他,叫他安静一会。据周剑自己说,爸爸和奶奶脾气都很急躁,容易发火。据同学反映,周剑爸爸很凶,如果考试没考好,首先是一顿打。与其父交谈,他爸爸也知道打骂不对,很苦恼不知该如何管教孩子,重复一句“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二年级一学年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剑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二、分析与讨论 根据心理学理论中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主知、造谣诬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们快乐的海洋,是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空间,他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愉快地生活,但是同样因为是孩子们所待的地方,所以就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行为。如:“老师,童童又打人了!”“张弛把瑶瑶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事端,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 关键词: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 我们在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而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大都是攻击性具体行动,如打人、推撞、抢夺玩具、破坏物品等,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它是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早期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怎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是个值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 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是一种不受欢 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也阻碍 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幼儿矫正对策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特别是小班幼儿常 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年龄越小的儿童攻击性 行为越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凡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同感,小班家长找老 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 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 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一 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别人,把 人家弄哭了。”在小班,由于一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幼儿的影响,常常导致受其欺负的小朋友产生心理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使得老师对家长的工作难做。而 且由于他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 大的限制。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对策 1.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能发展成现 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如果环境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 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的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 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 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的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2.直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有些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这些 孩子所能得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少于一般儿童。对于这一类孩子,父母、老师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要求家长一方面要加强自 身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对孩 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即使孩子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教会 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甜头”,如得到所需物品或受到家长的夸奖,攻击 性行为就会“定型”或加剧。家长的抚养方式研究和事实证明:冷漠的家长常会反 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 性的儿童。这些冷漠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 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值得重视的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得矫正策略 摘要:儿童得攻击性行为就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得社会性行为,也就是个体社会性发展得一个重要得方面。它阻碍了儿童得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得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得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正常开展与教学质量得提高。儿童攻击行为得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得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得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得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成因;矫正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得观察、实验得基础上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外部攻击与关系攻击。外部攻击就是指在挑衅者与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得对峙。如:同伴之间得冲突与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关系攻击就是指故意操纵与破坏她人得同伴关系从而伤害她人得行为。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儿童得攻击性行为就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得社会性行为,也就是个体社会性发展得一个重要得方面。它阻碍了儿童得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得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得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正常开展与教学质量得提高、本文在对儿童得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得基础上,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得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得策略,为有效得矫正与防止儿童得攻击性行为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得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得影响因素 一)、社会学习因素 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就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得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她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得行为。儿童得攻击行为就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得无知所造成得、 二)、可改变得因素 1、物得环境 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空旷得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环境中得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与攻击,要根据儿童得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得影响。需要改变得常常不就是儿童,而就是物得环境、

2021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成因;矫正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外部攻击是指在挑衅者和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的对峙。如: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对儿童的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

上,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为有效的矫正和防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学习因素 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的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他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的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的无知所造成的。 二)、可改变的因素 1、物的环境 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空旷的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环境中的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和攻击,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需要改变的常常不是儿童,而是物的环境。 2、对刺激过于敏感 学前阶段教学常是紧凑的、规律的、活动的、多姿多彩的,大多儿童适与此环境的刺激;但另一些儿童(如:自闭症儿童)可能因过度的颜色、噪音、活动量、运动量等刺激负荷不了而有攻

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摘要:学前是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从学前便有所表现,对其发展规律和形成的因素的研究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摘自《大众文艺》2011年24期《学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为影响其社会化与今后个性与行为的发展,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所以,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对于幼儿今后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预防和矫正对策 通过几次在幼儿园的见习,我发现攻击性行为不论是在大、中、小班都十分常见,并且如果没有及时矫正很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程度都不同。学前儿童正是出于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所做出的反应完全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应,对某个小朋友不满意就会抢夺他的玩具或者一些其他物品,或是说出一些不好的话语,严重的就会打人、踢人、咬人,以此来发泄自己紧张不安或者焦虑愤怒的情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性格的养成是有一定影响的,若是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没有养成控制自己情绪和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行为,那么对于孩子将来性格的发展十分的不利,更有甚者会让孩子误入歧途,对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想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受到挫折时,采取打人、踢人、咬人、扔东西、夺取别人东西等类似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以引起与别人的对立和争斗。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幼儿。在学龄前儿童期,男孩和女孩攻击性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行为事件,他们在受到攻击之后还击的可能性更多,自学龄前儿童期起,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解析 一、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二)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