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

摘要:佛教在唐代发展到顶峰,佛教的本土化渐趋成熟,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佛寺、

石窟、塔等佛教建筑的大规模兴建,佛教绘画、造像、壁画等特点显异,雕刻制作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唐代佛教美术佛像石窟雕刻

正文:

佛教从遥远而神秘的古印度传来,随着僧侣们孜孜不倦的脚步四处播撒姻缘,并将他的印记留在平原和山川。在历史上出现过的那些著名的佛塔寺院,到现在却难觅踪迹,唯有石窟中那些历尽沧桑的造像仍然细述着千年不变的主题。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时期,在此时期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的历史,对于佛教也是如此。由隋入唐以后,统治者对佛教的尊崇态度并没有改变,与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佛教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日益壮大,最后到达顶峰的过程,这其中尤以唐太宗到武则天统治结束的一段历史时期最为重要。唐太宗时期,不仅重视对佛经的翻译工作,还重建、新建了数量众多的佛寺,同时通过联姻和通商等对外交流,扩大了佛教的影响,此时的佛教不仅作为统治者稳定民心和政局的工具,也是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这位女皇帝对佛教大为推崇,佛窟的建造也因此得到极大支持而发展迅速,无论是雕刻技术还是艺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一)唐代佛像风格的变化

唐代佛窟及窟中佛像雕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佛窟建造最为兴盛时期,社会各方面所提供的充裕条件为各地石窟的开设提供了基础,使得唐代无论从石窟开凿的范围、规模还是数量与质量上说,都是我国石窟及石窟艺术的顶峰。石窟内不仅有各式佛像,还有面积广大而精美的壁画,是多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的精品。

唐代佛像的发展也分为几个不同时期。初唐时期,佛像风格多借鉴自北朝和隋代,所以在佛像中也反映出一些前朝的风格特点。由唐玄宗开始,唐代进入盛期,佛像风格也向着雄健、高大和生动过渡。而且受唐代以胖为美的影响,唐代佛像也转向饱满而圆润的形象,而对于佛像面部及着装的表现尤其细致,各式佛像显现出一种富丽、温和而庄严的风格。此外,与前朝的佛像相比,唐代佛像的动作和神态均更加多样和自由,佛像服装也体现了一些唐代着装的特色,呈现出向世俗化过渡的趋向。

(二)唐代石窟造诣的发展

唐代开凿的石窟以敦煌地区规模最为宏大。其中莫高窟现有的石窟中,唐代所开凿的石窟就占了总窟数的一半以上。

初唐石窟形制以殿堂式为主:覆斗顶,主室呈正方形,后壁(对窟门一壁)开一神龛,两侧一般不开龛,主室前一般有长方形前室,室外有盛饰彩画的木构连接各窟。佛像倚靠后壁,且体型巨大。

入唐以后的塑像人体比例变得协调,有很强的写实性,并渐渐脱离对后壁的倚靠,成为比较成熟的圆雕塑,而且以整铺的群像为主。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到了盛唐便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其技法之纯熟、形象之生动、境界之宏伟壮阔,都是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画家们更进一步通过形态、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内

心世界。一般来说佛陀形象作为崇拜的对象,保持着一贯的庄严而慈悲的外观,在菩萨的形象上则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如第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菩萨,她们或神情专注,听佛说法;或相互窃窃私语,而目光顾盼;或手舞足蹈作欢喜踊跃等等,不一而足。

又如第217窟龛两侧的观音和大势

至菩萨,穿着华丽,神情雍容,体现出唐代贵族妇女的面貌。

第159窟的菩萨像,如温婉的少女,无限妩媚。唐代画家往往通过对眼睛的刻画,传达出不同的表情,或沉思,或喜悦,或回眸含笑,或开心得意。一举足,一投足,俱现不同的姿态,

不同的风韵。

总之,唐代的人物不仅面容、体形姿态各异,还通过人物表情的细腻刻画来反映内心的精神世界,人物表现由早期的类型化表现进入了个性化表现时期,出现了大量不朽之作。

(三)唐代雕刻技术的提高

唐代是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雕刻艺术家们侧重于表现人物造型丰满圆润的肌体,优美健硕的身姿,具有浓厚的写实意味。佛像多水波或漩涡纹发髻,面相浑圆丰满,颈部刻出三道蚕纹线,宽肩细腰。佛身着僧祇支,外披袒右式偏衫,或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紧裹双腿,呈“曹衣出水”之式,衣裙下摆遮覆于佛座上,呈倒山字形。天龙山唐代菩萨像最富有活力,菩萨头束着唐代妇女常见的高发髻,眉眼细长,樱桃小嘴,面相丰满圆润,使人常常想起杨贵妃肥美的形象。菩萨颈戴华丽的项圈,手臂都有臂钏和手镯,双肩较宽,胸部和腹肌微微鼓起,雕刻出明显的乳房线,细腰窄臀,下身显得尤为修长。菩萨的身姿有优美的动感,整个身体扭成三道弯,显得婀娜多姿,妩媚动人。菩萨的装束尤为突出,上身斜缠着天衣,末端绕过右肩下至胸前翻出。头两侧冠带如长长的飘带一样从双肩搭下,伴随着身体的扭动而飘然下垂。这就是绘画史上常常提到的唐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典型风格。菩萨下身穿长裙,裙子紧贴着臀部和双腿,衣纹雕成“U”字形,圆形的衣褶表现出柔和的质感,如同出水芙蓉般优美。这也是绘画和雕塑家们所津津乐道的“曹衣出水”的典型风格。除了菩萨作立姿以外,还有许多胁侍菩萨像作盘坐或舒腿坐,下有仰覆高莲座,一副悠然自在的神态。在唐代以前坐姿菩萨仅见于未来要下生成佛的弥勒菩萨和表现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静思的思惟菩萨,现在出现众多的坐姿菩萨,似乎表明菩萨的地位在提高。

例如天龙山唐代菩萨像雕刻就十分成功,充分表现了唐代贵妇人那种丰腴富态、雍容华贵的形象。这种既是菩萨,又似贵妇的菩萨形象,使神祇与现实更为贴近,更为世俗社会所接受。弟子身着交领袈裟或双领下垂袈裟,身体出现明显的动态。天龙山造像的雕刻手法

和样式主要受到来自长安造像样式的影响。

后记:唐代是一个积极开放、进取的社会,对种种外来文化能够兼容并蓄,由此创造出

经济、文化繁荣的大唐盛世。文化事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塑画风格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水平很高的画家和雕塑家,如吴道子、杨惠之等。这种丰腴形象是南朝萧梁张僧繇所创造出来的,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南北朝晚期的塑画风格。传世的绘画作品,墓葬中的墓室壁画和陶俑,石窟寺内雕塑壁画,都是丰腴健壮的形象。不仅如此,张僧繇的塑画风格到唐代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盛唐绘画大师吴道子“是张僧繇后身也”。以塑像而享有盛名的杨惠之也师承张僧繇,而与吴道子齐名。唐代人都说:“(吴)道子画,(杨)惠之塑,夺得张僧繇神笔路。”所以说唐代塑画风格是南北朝塑画风格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更能体现唐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天龙山这种婀娜多姿的唐代造像形象正是继承和发展前朝塑画风格而创造出来的最佳实例。

在唐代,佛教艺术与中国其他宗教艺术因为有了更好的相互融会贯通的环境和氛围,中国唐代的艺术家们充分利用这种文化氛围,完成了外来艺术中国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转变,从而创造出中国式佛教艺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毋庸置疑,佛教艺术在唐代艺术中的发展是灿烂辉煌的,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重庆出版社《至尊佛陀》王其钧著

敦煌文艺出版社《佛教艺术》胡同庆安忠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游访敦煌莫高窟》张艳梅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敦煌艺术十讲》赵声良著

浅谈我国唐代以来绘画发展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浅谈我国唐代以来绘画发展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摘要】经济是为政治服务的,文化又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绘画的发展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绘画形式与之相对应。自唐代以来,绘画的发展很是乐观,世人多以琴棋书画精通而自豪,绘画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大量不同风格的画作涌现出来,充分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朝以来的社会现实与人民愿景。 关键字:时期、经济、绘画、发展、 唐朝可以说是国画的一个开拓时期。 唐朝时期经济在当时达到了鼎盛,人民生活富足,甚至奢华,社会制度开放,到处透漏一股富贵气息,牡丹花开富贵便在此时得名。自然不乏描绘唐人生活的画作涌现。如《女史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步辇图》等。 唐人崇尚佛教,自皇族以至庶民无不以禅为尊者。唐朝水墨画的最后完成标志着士人性格中禅道境界的最后完成。从水墨画的作画方式和水墨色彩等方面,我们可以深刻体悟到唐朝士人的禅道境界和宇宙观。如王维的《雪山行旅图》轴等。 唐瓷器、刺绣业也极为发达,这无疑也将绘画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高。唐三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政治格局蓬勃发展,经济极为繁盛,期间涌现出许多反映现实政治与人民生活的佳作,如郭熙的《早春图》就是创作于王安石变法后的第5年,主题明确而富有季节感,描绘了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时的深山景象,又如宫廷画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描绘了北宋末期的汴京的繁荣局面等。南宋李唐一系院体山水画则以水墨苍劲为特征,其形成除了画理因素、取景角度转换的地域因素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即南宋国运的变迁、李唐特殊的地位以及画家待遇的提升。 元朝时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特殊历史时期,统治阶级把人分成四等,汉人在此期间受尽了屈辱,许多文人便寄情山水,寓情于景,国画也因此有了极好的发展,其意境大多平淡空灵、清逸深远,凄凉中透漏些许无奈。著名的有吴镇的《墨竹谱》、《松泉图》等由于宋元时期陶瓷的迅猛发展,国画也随之更多的深入了寻常百姓家。 到了明代这个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宫廷画和文人画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与宋元相比,其画风严谨细腻之中多了一些轻灵气息,所用水

论唐代艺术的特色

唐朝的美术气势宏伟、富丽堂皇、赋予想象,在技巧上也有不少的建树。另外在书法、工艺美术、建筑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唐朝时期完成的。总结唐代艺术的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建筑方面: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其代表建筑为:永宁寺塔,广仁王庙,天台庵,南禅寺,佛光寺 (二)服饰方面: 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

浅谈中国雕塑发展史

浅谈中国雕塑发展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雕塑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游尽名山大川,走遍大城小镇,我们虽站在历史的截面上,但流逝的历史却留下了无尽的痕迹,司母戊大方鼎、秦始皇陵兵马俑、马踏匈奴石刻群雕、玉躯佛像、狮子园玉像、敦煌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大足石刻、泥彩塑千手观音、孙中山立像...... 欣赏艺术精品,推测雕塑这一古老技艺的发展历程。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都是依据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其具有极强装饰性。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是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利用雕塑艺术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超常的审美特征。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的时期。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个时期的雕塑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 隋唐时代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装饰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此时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宋代时期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元朝之前,蒙古族统治者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的特色。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为个人化、内聚性的风格。此时期各种小型的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有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成就。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许多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促进了中国各种形式雕塑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架上雕塑、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城市环境雕塑、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艺术都有了长足发展,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际交往频繁。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陶瓷、染织、刺绣、铜镜、金银器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唐代的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风格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 期。 唐代作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绚丽辉煌的时代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陶瓷:唐代早期的制瓷业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期以后,制瓷技术进步,瓷器质量提高,窑址林立,规模宏大。唐代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匀净﹑色泽温润,纹饰偏重造型﹑处理简练,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唐代晚期,以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制瓷技术高度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

美。唐代白瓷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白瓷釉色匀净,器形雍容饱满,胎体厚实细洁,瓷质坚硬。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唐代创造或发展了一些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2)染织: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庶,商业﹑手工业昌盛,贵族生活奢侈注重享乐,服饰竞求华贵,这些都促进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染技术的进步。唐代染织工艺有蜡缬,绞缬,夹缬,碱印,拓印等印染方法。 (3)刺绣:唐代刺绣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流行更广,制作工艺也有发展和创新,绣品做工精巧、色彩华丽,用途也更加广泛。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也有所发展和创新,除保留了传统的辫绣外,又创造出直针、缠针、套针、戗针、贴绢、锁绣、堆绫和缀珠等针法。戗针绣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绣品纹饰主要为花鸟,也有性格温驯的动物纹饰。

浅谈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88946902.html, 浅谈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作者:燕涵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 【摘要】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历史文化总是与周边国家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是在 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学与艺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面貌。那些外来音乐元素至今还在我们的土地上活跃着。 【关键词】隋唐;音乐文化;对外交流 一、“天人合一”的条件与环境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源远流长,而唐代则是中外交流的辉煌时期。唐代之所以能够达到鼎盛,首先要归功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并在政经文及外交等领域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后来唐朝的兴盛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其次初唐时,李渊父子推翻了隋朝政权,后又征服了东突厥与西域地区,并使朝鲜境内的高丽、百济王国屈膝称臣,使唐朝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政权。与此同时,有大批的移民迁入了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新贵族的出现对于原世袭制的旧贵族势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印度文化大量入侵的时期,伴随着印度天文学、数学、医学及语言学等学科的涌入,佛教哲学在这时已经渗透到了唐朝上流社会的生活之中。同时这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对外来物品表现出崇尚之情,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开始散漫到市民阶层之中。盛唐时,唐玄宗加以改进了运河,使得能在转运丝绢的同时,还能运来外国的奢侈品。良好的陆路和水路的交通状况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这种开放的社会气息和良好的外贸条件为当时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的音乐文化交流 唐朝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依托商业贸易往来顺带文化输出。在唐朝统治的三百多年里,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亞洲各国在政治、宗教、商业方面对唐朝浓厚的兴趣。使节们源源不断地进入唐朝并进献贡品以换取中央王朝的承认。在进献的贡品中,除了有各国的珍奇异宝,其他常见的和有影响的贡品是音乐,包括曲调、乐器、演奏者、舞蹈者。日本、缅甸等国家,都曾向唐朝皇帝献乐。直到今天,日本国内还非常完好地保存了由当时中国及朝鲜等亚洲大陆传入的雅乐(实际上是中国的宫廷燕乐),并使其得到了传承 与发展。唐朝的宫廷演奏者也大量的吸收了异族的管弦乐队,在“非正式的”宫廷燕乐演奏场合,欣赏外来音乐的习惯以及对外来音乐的热情,从宫廷传到了贵族之中而后又蔓延到市民阶层里。

浅谈唐宋美术特点

浅谈唐、宋、元的美术史 (李雪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03 2010441583) 【摘要】:唐、宋、元,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兼收并蓄、灿烂求备的时代。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历史流变已多有探讨,但将绘画发展纳入消费领域考察却鲜有人研究。事实上,绘画消费既是整个美术活动的目的和终点,又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开端和起点。忽视绘画消费对绘画创作、风格演变、理论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就难以解释一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本文即通过对唐代绘画的特点和影响的分析,从另一层面探讨唐代绘画发展的内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一封建社会的绘画有其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绘画的消涨起伏与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当绘画成熟至可传达人们的不同意思。 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进入本世纪的

略论唐代绝句艺术特点

略论唐代绝句艺术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就是在这一时期定型并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诗体。总观整个唐代诗坛,绝句的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绝句就是整个唐诗的缩影。清代王士缜就称“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同时由于绝句“篇只四语,而倚声为歌,能使听者低徊不倦。”(德潜<<说诗粹语>>)所以在唐代就曾广泛传唱。“考之开元、天宝以来,宫掖所传,梨园弟子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尔。”(王士缜<<唐人万首绝句选序>>)直到今天,绝句仍是人们喜爱的诗歌样式。那么,这种四句型的小诗,何以能千百年流传不衰呢?究其原因还在于唐代绝句具有灵活轻便、节短韵长、宜于抒情、便于吟诵的艺术特点。同时,为克服绝句短小而篇幅和它要尽可能容纳较多的容这样一个基本矛盾,有唐一代诗人充分施展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以高度的艺术概况力和成熟的诗歌技巧,大力挖掘绝句体裁上的艺术潜力,使绝句达到了“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施补华<<岘佣说诗>>)的艺术妙境,从而化其体裁的特点为艺术上的优美。 一、短小精粹 “离首即尾,离尾即首”,是绝句的体裁属性,也就是短的属性,因为它只有四句,最少二十字,最多也只有二十八字,所以绝句篇幅上的限度,决定了绝句作者在写作上不可能大肆铺,纵横开阖,必须在概况凝炼上下功夫,以使绝句做到“微尘中显大千,刹那间见终古。”的表达效果。这样,便形成了绝句短小精粹的特点。明代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绝句又诗之精者也。”绝句所固有的精粹特点,使得它在表现手法和表达容上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为严格地选择表达角度,尽量摄取表达容中最典型的片段加以表现;同时更严格地锤炼字句,以求达到“一语胜人千百”(清代翼<<瓯北诗话>>)的效果。 白曾以庐山瀑布为题材写过两首诗,题目都是《望庐山瀑布》。一首是

浅谈唐代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教坊”和“梨园” 学号:2009480064 欧亚09级学生张玉莹 授课老师文琳 2012. 1月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教坊”和“梨园” 编写摘要: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与历 代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社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的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首谈燕乐起源及其发展。 如上所述,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燕乐即宫廷燕乐,燕乐专指天子以及诸侯宴请宾客时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沉淀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宫廷燕乐沿用隋朝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时增为十部。“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1]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这就是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 唐代宫廷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高太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2]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 唐代“九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宫廷燕乐的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贞观年间,“景云现,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手机制作了《景云河清歌》,名为“燕乐”。这是一部宣扬帝王的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哲学上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艺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摘要:山水田园诗起源于晋代,其中代表是东晋时期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已是代代经典相传的佳句,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维和孟浩然成为当时的主流。这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优美典雅,风格恬静清秀,语言清丽洗练。整首诗句都体会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 东晋时期,陶渊明等人形成了一种东晋田园诗派,南朝山水诗派则以谢灵运、谢脁为主,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些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唐诗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繁荣的局面,山水诗出现了丽日惊天的奇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意境幽深,色彩雅淡,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唐代山水田园诗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在盛唐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国家昌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优越,为四处游山玩水,欣赏风景提供了一定得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当时的唐朝盛行佛道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以及追求自然的和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精神条件。文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不免的对风景和自然发起兴趣,诗歌的创作中就逐渐转变成描绘山川美景,乡村的田园风光为主题。进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不是影藏起来道德,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中最有特点的一种诗体。 山水田园诗的具体风格以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为主。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701-761)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诗代表了全盛的开元天宝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气象。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有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 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1] 2唐代服饰的特点 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 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摘要】: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曾占有主流地位。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语言精练、古代哲学精神、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形象大多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这个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魏晋的雕塑健朗和潇洒。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雕塑呈现丰富、端丽的风格,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性是中国古代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

李 欣 浅谈唐代陶瓷茶盏造型设计研究

浅谈唐代陶瓷茶盏造型设计研究 李欣陈思婷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214221) 摘要回顾历史,茶器的造型设计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它不仅仅是形状的设计,“茶有语,器有法”,茶具的设计应具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因素。本文通过对饮茶的习惯、社会的发展、人文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唐代陶瓷茶盏造型特征及装饰特点,接着对时代背景下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做出阐述与分析,最后提出今天的茶器设计应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接民族土壤的地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寻找本民族的那份厚重与力量。 关键词:陶瓷、茶盏造型、茶文化、茶器 茶兴于唐,饮茶必有器。唐代茶事的兴盛,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茶器。唐代陶瓷业与茶文化是继承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起来的,茶文化的推崇与制瓷业的发展,极大程度地推动了陶瓷茶盏的进一步发展。在“佛、道、儒”思想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陶瓷茶盏在造型设计上被赋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至此为后世陶瓷茶器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1唐代陶瓷茶盏产生的由来 (1)唐代饮茶风尚盛行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与陶瓷业发展的繁荣时期,说到饮茶器物,唐朝可谓是独立茶器时代的开始。《旧唐书?李玉传》中曾提到“茶为食物,无异于米。”,这一时期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皇室贵族,皆以饮茶为享乐。由于唐朝政策开放、百姓富足,人们对物质、精神的需求愈加强烈,这一时期的饮茶也并非仅仅停留在入药或解渴层面,而是将饮茶升华为艺术性质的精神享受阶段。唐代著名的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探讨了饮茶艺术,把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融入茶饮之中,由此开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 饮茶必有器,由于品茶技艺的提升,加之精神文化的融入,人们对饮茶器物的实用性、美观性、材质、色泽、造型、手感等的要求也就越高。由此,饮茶器具开始独立于生活器物,专为茶服务。唐代的制瓷业发展繁荣昌盛,陶瓷工艺与烧制技术的提高,为唐代专用陶瓷茶盏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 (2)唐代陶瓷茶盏的器型形成因素 茶盏的出现与饮茶方式、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在唐代之前饮茶方式较为粗放,后魏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这种饮茶方式称羮煮法,茶汤如粥状无异,由于比较粘稠,为便于盛饮,碗口较大,“六朝多潜腹、底平;隋代多深腹、直口、平底[1]。”吃饭、饮茶皆为通用。 唐中期由陆羽所创的煎茶法的流行与饮茶礼仪的推崇,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陶瓷茶器在使用功能与美观上的进一步改革,进而致使饮茶专用的茶器“茶盏”问世。 2唐代陶瓷茶盏造型特征及装饰特点 (1)南北的特征差异 唐代陶瓷业是在继承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起来的,由于制瓷业的发展,在陶瓷器皿的种类、造型、装饰等方面远超前朝。唐代盛行“煎茶法”,故对饮茶的杯盏要求特别讲究,且需求量大增,由南到北窑址遍布各地,唐代主要窑场大致分两部分,一是北方的邢窑,另一个是南方的越窑。茶盏在制作上由于烧制技术、泥料、釉料、地理环境等不同,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各有所长。“南青北白”之局面的中国陶瓷业,就是以南方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为代表而著称于世[2]。”唐代茶圣陆羽对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茶盏早有评论“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3]。”邢窑较越窑茶盏器型偏大,端庄大气、造型规范,素有“白如雪”之谓。越窑茶盏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胎体较薄,釉色莹润,从釉色和瓷质方面看越窑最为精妙,因此受到陆羽大力推崇。 (2)唐代陶瓷茶盏造型特征 唐代陶瓷茶盏在造型上总的来看,日渐注重于实用,初唐茶盏造型基本继承南北朝与隋代的风格,大多平底、直口、深腹类似饭碗,中唐时期越窑首创改平底为圈足,盏口与腹向外斜出,浅腹且璧形底,一般器型较小。这种茶盏是中唐时期典型的饮茶器具,到了晚唐时期茶盏的造型样式越来越丰富,

浅谈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与坐部立部伎之间的关系

浅谈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与坐部立部伎之间的关系浅谈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与坐部\立部伎之间的关系,艺术欣赏, 付嘉碧张文静约2142字 摘要随着时间的变迁,乐与伎之间的关系有着微妙的变化,到现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一转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造成这两种观点的原因又是什么。 关键词唐代部乐部伎关系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 1 两种观点 九、十部乐与坐、立部伎皆是我国唐代宫廷音乐的著名乐部。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历史时间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二部伎是九、十部乐的改变和替代。如廖辅叔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和沈知白先生的《中国音乐史纲要》均据此说。另一种观点认为二部伎不是九、十部乐的替代和重新划分,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转换关系。如秦序先生的论文《唐九、十部乐与二部伎之关系》,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张世彬先生的《中国音乐史论述稿》和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对此问题的看法等等。 2 造成两种观点出现的原因 唐代以来文献记载的模糊性。如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载:至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年号,642)十一月宴百寮,奏十部——先是伐高昌,收其乐付太常,至是增为十部伎——其后分为立、坐二部;还有《旧唐书?音乐志》: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新唐书?音乐志》:(玄宗)帝即位,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文献通考》中则干脆说玄宗分乐为坐、立二部。

分析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推断出二部伎的出现时间存在混淆,而这也是现今仍未解决的问题,仅能做保守推测,所以仅从“其后分为立、坐二部”的记载判断出二部伎是九、十部乐的转换和替代,或是九、十部乐的重新划分是很片面和武断的。 从性质上分析,唐代的九、十部乐的主要部分,是少数民族乐部和外国乐部,主 要功能是“炫耀武功,显示王朝强大,四方归服”,而二部伎具有相当多的雅乐(广义)性质,主要功能是唐帝王为自己歌功颂德。 从创作成分看,唐代的九、十部乐应是自南北朝以来流传于中国的各民族乐舞 的一个历史性总结,其继承成分明显地多于创作成分。而坐、立部伎则完全相反,它绝大部分是唐代的创作乐舞。 从所用的音乐(主要是乐器)看,唐代的九、十部乐“因隋旧制”,虽然在音域上有所扩展,但在音乐上仍使用自成体系的各族音乐。而二部伎从“杂以龟兹之声”和“合之钟磬,以响郊庙”可看出它的音乐仍以唐代最为流行的龟兹音乐为主,其中也包含西域与中原相融合的新的音乐成分。 从上演的形式看,唐代的九、十部乐是从第一伎《燕乐》开始,从头至尾通演各乐部,而二部伎则按需要,随时上演十四部中某一部或八部。 从实际待遇来看,胡乐直到开元二十四载才得“升”于堂上(《新唐书?礼乐志》)。再到天宝十三载,始“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这才打破历来“蕃、汉未尝杂奏”的藩篱(见元稹《立部伎》诗引太常丞宋允之说)。 九、十部乐各有专门的乐曲、舞曲,内容的丰富程度远非二部伎所能涵盖。而 且从舞人、乐工的人数及服饰的装扮上看,也没有继承和替代的痕迹。 3 结语 秦序先生在《唐九、十部乐与二部伎之关系》一文中从九、十部乐与二部伎的性质、形式内容多有不同和它们之间的平行与并列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得出上文所提到的第二种观点,对于他的这一结论,笔者持相同的看法。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唐朝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作画技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子,他是画工出身,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在画法技巧上,吴道子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富有立体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景物逼真,是山水画北派之祖。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解放后在陕西西安附近发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寿、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画。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场面宏伟,生动活泼,内容极其丰富,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耕地、收获、拉纤、伐木、射猎以及角抵、乐舞等。那些供养人画,更是当时历史的写真。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中国唐代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全国的统一,特别是唐代中期的一百多年间,政治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这一时期是中国绘画史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当时涌现了大批的著名画家,有记载的就有200多人。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吴道子创作的人物很有特色,与东晋(公元317--公元420年)顾恺之不同,他改变了以前画风那种粗细一样的"铁线描",善于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1年)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吴道子善于把握人物传神生动,注意整体形象的塑造,所画女子壁画十分精彩。他的风格影响到日本、韩国等地。 唐代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才很多。唐代早期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来自西域的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唐代中期的张萱、周和后期的卢楞伽、孙位等,都非常有名。周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唐代贵族妇女悠闲生活的一个片断,画面上共有五个贵妇人和一个挥着宫扇的宫女。这五个贵妇人的面容发式都很相似,她们有的在逗玩着小狗,有的在看手中采来的鲜花,有的在漫步,十分悠闲的样子,这是宫廷生活空虚、寂寞、平静的真实写照。妇女们身上的衣服色彩非常鲜艳华丽,周画得很逼真,连外面穿的很薄的纱衣,都画出了质感。唐代人物画家中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远古的中国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较高的艺术天分,且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实用性、宗教信仰、建筑装饰及墓葬陪葬等主要类型。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八大风格特征,主要为: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民间朴素表现风。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点发展出以装饰性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这些器物多由原本的实用意义渐渐地转变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另外还有建筑的装饰雕刻,南朝王陵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其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以外,还反映在明器和宗教造像艺术上。明器即随葬品,其中雕塑作品占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的造像,最为著名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和唐三彩的陶马,这些于当时并非纯粹的艺术品,它们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代表着活人及动物而陪葬。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十分突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明器,宗教造像还是建筑的雕刻,都反映了普遍的传统优久的装饰趣味,云岗大佛、南朝的石辟邪、相同时期的佛像对称的坐姿,袈裟的衣纹处理无不显示了浓厚的装饰性,经过处理的佛像包含了一种和蔼的亲切却又带有一种非人间的神秘感,原因在于,装饰不同于真实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装饰增强了佛像的严肃及神秘气氛。 中国古代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绘画性的表现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块面,而是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线条节奏和韵律,而色彩本身的变化也加强了这些雕的空间和体积感。受绘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佛像所表现的是线性语言。经过高度的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雕塑相比,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以平面表现,且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没有立体和空间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通常雕塑表面平滑,没有西方雕塑的细微起伏和明暗变化。 源自中国雕塑的装饰性,中国古代雕塑不追求再现,追求表现物象,孕育中国雕塑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也因而形成中国雕塑高度的异象性,了解中国艺术的切入点在于中国绘画,中国画不画光影,色彩仅表现固有色,造型与画面效果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和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与中国画的观念一致的,而且贯穿着整个古代雕塑史。当我们站在了这个欣赏角度上,面对西方雕塑时我们不仅会看到从形到神都准确得像真人一般而且会感到中国雕塑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形而上的东西。 因为意象性产生了中国雕塑语言的精练,中国雕塑的造像不在于精准,而多发于感觉和理解,以简明的语方而以少胜多而对耐人寻味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以夸张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中国古代雕塑产的重视“以形写神”也同中国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画,中国古代有“头者精明之主也”之说,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上就受到极高的重视,这种观念或许贯穿许多年,也因此中国古代雕塑及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然而,若究其比例之差乃吾之错误也,隆头部以外,艺者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没钱条件发挥美感,使人感受的不是比例结构比例的准确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 “温柔敦厚”是中华民族气质,受生活条件及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