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政治概论

国际政治概论

国际政治概论
国际政治概论

2007-12-51第五讲国际政治中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2、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3、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

4、全球生态问题的宏观控制 二、一体化理论 1、国际一体化的条件及其进程

2、安全联盟与地区经济共同体 三、依附论和经济发展理论

1、依附论的理论渊源

2、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和行动

3、跨国企业的经济渗透和政治影响

4、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

5、依附论和发展理论的评价

6、南北关系的发展趋势

四、国际社会

英国学派及其国际社会理论 五、文化与文明

全球文化

文明的冲突

世界宗教与国际社会2007-12-52

第五讲国际政治中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国际政治与经济

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2、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3、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

4、全球经济和生态问题的宏观控制

5: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英美等国学者力图改变国际关系就是国际政治这种观念,加之世界经济的日益相互依存以及迄今仍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参与世界经济这一客观事实,他们开始研究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逐渐形成。

2007-12-545:1:1:1 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经济本是不能拆开的一对。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都重视两者之间,尤其是国家财富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政治经济学因此而在18世纪末的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得到普遍应用。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从分工开始,论述交换、货币、价格、价值、工资、利润、地租、资本和各国财富的积累等,建立了政治经济学体系。但《国富论》既以自由经济为出发,在资本主义实际发展过程中,又逐步确立了“国家越少过问经济越好”的原则,经济与政治便越来越称为两门独立的学科; 1922年詹姆士·布鲁斯的《国际关系》出版后,了解过去的战争与和平正式成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对象,于是,国际关系就等于国际政治,与经济分道扬镳。2007-12-555:1:1:2 政治与经济 1960’s 末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西欧、第三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产油国和跨国公司的生产、交换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美国的影响力相对下降、大国政治关系的变革、南北矛盾,以及全球性贫困、发展、生态平衡、人口控制等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国际政治观已经不能很好的回答国际关系中出现的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政治经济学这门古老的学科重新流行起来。只不过关心的重点不再是亚当·斯密的某个国家的经济进步,而是作为整体的世界经济的发展。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学》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他提出发达国家多边协调和管理世界经济,否则贸易与货币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一切好处将丧失殆尽。 1970

年MIT 经济学教授金德尔伯格的《权力与金钱: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是第一部融合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论述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著作,但在方法上仍未脱国际经济学的窠臼。

1970年伦敦经济学院苏珊·斯特兰奇在《相互忽视的国际经济学和国际关系》一文中指出,传统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无法了解当今世界,必须改革,……在政治和经济结合的基础上,可能有助于深入探讨国际关系。

在他们的推动下,国际政治经济学或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在1970’s 中期起在西方走红。政治的对抗和经济的依存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题。

5:1:2 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作为整体的国际经济关系

双边/多边的国家经济关系

双边/多边的国家政治关系

世界政治

2007-12-575:1:3 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2007-12-585:1:4 全球经济和生态问题的宏观控制 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政治压力

得到改善的微观经济政策 贸易和投资的兴盛

地区GDP 的增长: 1970-2015

信息技术的扩散

不断增强的私营部门的发展动力

2007-12-5105:2 一体化理论 1、国际一体化的条件及其进程

2、安全联盟与地区经济共同体2007-12-5115:2:1 一体化的原因

全球体系是由一系列区域体系组合而成的。因此,要研究全球体系就必须认真分析区域体系,其结果就是一体化理论。从理论本身的逻辑发展看,一体化是相互依存的更高发展阶段,抑或说一体化是相互依存的最理想状态。关于一体化的原因,西方理论界有多种解释。

其一、认为政治体系之所以形成团结一致的局面并保持它,是因为它的成员在程序和实质问题上都保持意见一致,关于程序和实质问题的意见越是一致,政治体系的一体化程度就越高;

其二、认为政治体系之所以形成团结一致的局面并保持它,是因为存在着武力和武力威胁;

其三、大多数理论家是按功能主义来理解一体化的原因的,认为现代世界处于相互依存状态,各国政府所担负的属于技术和非政治性的任务大大增加了,国家对许多问题已无法解决。正因为如此,建立各种国际组织显然能为此提供解决办法,并可能最终要靠地区性或全球性组织对技术问题进行更加严密的处理和解决。

5:2:1a 一体化的概念

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

利昂·林德伯格在关于欧共体的论著中确定为:(1)各国放弃独立推行对外政策和关键的国内政策的愿望和能力,转而谋求做出联合决定或把决策活动委托给新的中央机构的过程;(2)说服若干不同环境的政治领导人将其愿望和政治活动转向一个新中心的过程。

埃米特依·埃特奥尼把一体化说成是一种状态,政治共同体是否能有效控制暴力手段的使用是衡量其一体化水平的标准。

约翰·德弗雷将一体化视为一种结构和体制,国际一体化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政治活动的体制化。

约翰·盖尔顿在理解一体化时,则描述了若干旨在确定一体化条件的模式:作为价值一体化的平均制度模式和等级制度模式;作为行为一体化的行为相似性模式和相互依存模式;另外,作为表现诸组成部分与整体之间交换的一体化,有忠诚模式和分配模式。

2007-12-5135:2:1b 区域一体化的类型 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EU )

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 区域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 )2007-12-5145:2:1c 当前一体化运动的特征 当前一体化运动的特征

第一、一体化以经济为主,政治、军事和社会等别的领域与其相比要难得多;

第二、具有演进性,且以国际组织的法律形式体现出来;

第三、一体化运动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一体化比较快,有的则比较慢,而全球一体化更为不易。

之所以有这些特征,其原因有三点:

一是区域性较全球性更可为一体化提供地域、历史、文化、语言相近和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相同的客观条件;

二是政治、军事领域较经济领域敏感和重要;

三是国际组织的法律形式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5:2:2a 安全联盟与地区经济共同体

联盟是国家维持和获得权力与利益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国家间结盟与反结盟的斗争贯穿了人类近现代历史,而合纵连横和联盟交锋的结果往往关系到大国的兴衰、地区的稳定以及新旧国际格局的转换。

联盟的含义似乎显而易见,但迄今为止学术界仍未对此概念的界定达成一致的看法。

早在20世纪60年代阿诺德·沃尔弗斯就认为,“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主权国家之间作出的关于相互进行军事援助的承诺。这种承诺与那些松散的合作协定不同,一旦签订包含着承诺的军事协定,国家便正式许诺与其他国家一起对抗共同的敌人。”这种界定主要强调了联盟的军事性质,回避了联盟的政治性质,属于传统现实主义的联盟理论。

格伦·斯奈德(Glenn H. Snyder)则从共同体面临的安全威胁考虑,认为联盟是“两个或多个主权国家之间利用武力对付外来威胁而形成的一种正式联合”。1990年,他还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对联盟的定义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正:“联盟是为维护成员国的安全或扩大其权势而组成的关于使用(或不使用)武力的正式国家联合,这种联合针对其他特定国家,不论这些国家是否被明确地写入条约中”。格伦·斯奈德对联盟的界定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联盟观。

学术界还有一部分人同意这样一种界定:联盟是两国或多国之间为具体目的而合作的正式协定或条约。这种界定体现了冷战结束以来联盟的形式、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即联盟不仅具备传统的政治和军事功能,而且拥有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功能。

2007-12-5165:2:2b 安全联盟与地区经济共同体 尽管从文字表述来看,目前学术界对联盟的界定大相径庭,但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联盟的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联盟的关键内容在于成员体在安全和军事领域内的合作与承诺,通常规定成员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负有使用武力、或考虑使用武力的义务。这使联盟有别于一些经济、社会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第二、联盟通常针对某一或某些外部的特定国家,或是外部不确定的威胁。这使得联盟的性质与国际组织相区别,如欧盟、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前者合作具有外向性,后者合作则具有内向性。

第三、构成联盟的主体通常是主权国家,即联盟是政府之间的组织,而不是其他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恐怖主义组织和地区性政府组织。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联盟成员之间有实际的安全合作行为,如战时或平时提供军事装备、出售武器、经济援助、联合演习、情报合作、提供军事基地、高层互访、发表联合声明等,至少有提供以上这些援助的决心和意愿。

--孙德刚:《国际安全之联盟理论探析》,《欧洲》2004年第4期。

2007-12-517

5:3 依附论和经济发展理论

1、依附论的理论渊源

2、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和行动

3、跨国企业的经济渗透和政治影响

4、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

5、依附论和发展理论的评价

6、南北关系的发展趋势

5:3:1:1依附论

依附论从一种经济与政治的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论证当代发展中的边缘国家与西方发达中心国家之间的发展问题,因而,从一种学科角度上讲,依附论应划归为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种理论流派。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有新自由主义的相互依存论、新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

2007-12-5195:3:1:2 依附的定义

对于依附的概念,一般而言,普遍接受的是多斯桑托斯关于依附的定义: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某些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影响。当有些国家(主导国)能够扩展和自我发展,而另一些国家(依附国)只是这种经济扩展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扩展对依附国的发展或产生积极的影响,或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时两种或两种以上经济形式之间以及这些国家和世界贸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就采取了依附的形式。 从这一概念出发,依附论探讨了不同的国家(主要为中心与外围国家)在依附中的不同的结果。如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更多的是从这种不平等的依附关系中获得发展和优势;而对于不发达国家而言,则情况相反,即依附的存在是外围国家不发达的根源或一个主要的因素之一。即使是从这种相互依存中获得好处也只是发达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结果,或者说,不发达国家应充分利用这些外部条件,实现自身的发展。总之,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愈发展,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就愈加深。

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所言,依附论是将马克思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参合在一起,是对二者的有机结合。依附论从思想方法和理论渊源上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手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分析,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依附论又是一种经济民族主义的体现。对于依附论而言,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放在第一位的。2007-12-5205:3:2 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和行动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表现:

1.国际生产体系中的旧的国际分工;

2.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

3.国际资本流动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4.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支配与从属关系;

5.国际金融关系中的不平等关系;

6.技术转让中的控制与受控制;

7.在国际经济和货币组织中无权或少权。

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第49页。5:3:3 跨国企业的经济渗透和政治影响 作为国际经济主角的跨国公司,其目标主要是营利,它是以商业规则和经济要素最佳配置要求进行全球化、无国界方式运作的。随着经济政治的高度融合,其影响必定会进入过去完全由国家主控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关系领域。它既要国家为其发展提供保护、帮助和给予各种优惠与便利,又要以各种方式、手段促使国家改变政策与行动,或者采取抗拒国家政策的方法达到营利的目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跨国公司既是其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国实力的象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跨国公司给它们带来了资本、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商业的现代化。因此,国家需要跨国公司,也愿意与跨国公司分享权力。 跨国企业对母公司的政府和投资东道国政府的外交政策都有直接影响;跨国企业制定国际规则,等。

2007-12-522

5:3:4:1 发展的含义(1) 人人都希望发展,每个国家都在为发展而奋斗。但什么是发

展?存在着众说纷纭的解释。

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说,发展一直是意味着一个原来或多或少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国民经济,具有能够产生和支持每年

5%~7%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能力。另外一种常用的发展

指标是人均GNP 的增长,这意味着发展是指快于人口增长率的

产量增长。在广义上,人均实际GNP (水平或增长率)被用来

衡量一国人民的经济福利水平。

一些理论也强调发展中国家与国民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发展是指在生产和就业中,农业部门份额减少,工业

(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升的现象和过程。工业化是这一结构变

动过程的核心。当然,经济学家们也并非都忽视了非经济方面。一些“社会指标”,如识字率、教育、卫生保健条件等因素也为

人们谈论。但总的说来,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基本上被

视为一种经济现象,人均GNP 的增长或GNP 总量的增长会为国

家带来好处,这些好处会通过创造就业和其他经济机会的形成使国民自然受惠。2007-12-523

5:3:4:2 发展的含义(2) 虽然许多国家在20世纪50和60年代出现了增长,但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70年代,对发展的不同解释出现了。发展不仅仅是增长,在一个增长着的经济中,贫困、不平等和失业的减少或根除也是发展的重要内容。

西尔斯指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提出的问题是:贫困发生了什么变化?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收入)不平等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这三方面都从原来的高水平下降了,这个国家无疑正经历着发展时期。如果这三项中的一种或两种,甚至全部三项都在恶化,即使这个国家人均收入翻了番,也不能说它在发展。这样一种对发展含义的界定已较传统的定义更为广泛和深刻,然而它们仍然局限于纯粹的经济学范围。

不发达不仅仅是国家贫困问题,它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在疾病与死亡面前一种个人的和社会的软弱无力感,是当一个人摸索着理解变动不定时的困惑和无知,是对控制事态进程起决定作用的人物的屈从,是面对饥饿和自然灾害时的绝望。不发达状态是一个整体,发展因此也必须理解为整体,它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既包括经济增长,不平等和贫困的减少或消除,也包括社会结构的变迁,大众心态和国家制度的改变。 缪尔达尔曾将发展定义为“全部社会体系的向上运动”,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在制订第二个十年(1970—1980)国际发展战略时,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社会变革”,正是反映了

对发展作为一个多方面变化过程的认识。5:3:4:3 发展的含义(3) 托达罗(M.P.TM )在其《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一书中,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美好需要定义,人道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以下三个基本方面或核心观念还是可以作为讨论的基础的。

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绝对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美好生活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会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会流行的观念将物质福利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第三,发展的含义中还应包括自由的概念。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而是一种更基本意义上的自由,是指摆脱异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束缚,摆脱自然界、愚昧、他人、苦难、风俗习惯和教条主义的奴役。刘易斯曾强调指出:“经济增长的好处不在于财富增进幸福,而在于财富扩大了人类选择的范围。”财富能使人获得他在贫困中所不具有的对自然环境的更大控制能力。财富也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闲暇,拥有更多的产品和劳务,或者使人否定这些物质需要的重耍性,过一种沉思冥想的生活。

概括起来说,发展是改进入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

2007-12-5255:3:4:4 政治发展(1) 所有的文明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发达程度不同的政治遗产与现实政治结构,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事实,政治发展乃是与人类的政治生活相伴随的。于是,人们对于人类自身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现实的各种观察、分析和研究,在事实上也就是一种政治发展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治发展问题乃是人类政治生活始终面临的基本问题,而政治发展研究也就很自然地成了政治科学永恒的主题。 然而,在政治科学当中,真正有意识地对“政治发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却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首先在美国开始的。正如在政治发展研究中建树颇丰的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 ·亨廷顿(SamuelP. Huntington )和乔治·I·多明格斯(Jorge I.Dominguez )所说的:“政治发展的研究起源于50年代,但有意识地使这一研究概念化和系统化,只是60年代的事情。”所以,在“70年代初期,政治发展这一词汇在政治学的词汇和概念库中还是个新来者。”(注:[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复耘译,第148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

2007-12-5265:3:4:5 政治发展(2) 从内容来看,“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同时也意味着政治关系各种外延形态和表现形式的发展变化。因此,它包括政治行为性质、主体、方向、方式的变革和调整,政治体系性质、基本构成和运行方式的变革,政治文化取向、观念、情感、态度、认识、思想、理论规范的变革和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是全部社会政治的变革和调整。” 现代政治发展一般采取“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两种形式。 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根本性质变过程,是从根本上否定和彻底改变既存政治关系、政治体系与政治文化等等,而用一种新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模式取而代之;

政治改革则是在保持既存政治关系、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的主体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针对现存政治关系、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的自我完善和改进,属于政治关系的量变。

(注: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第3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5:3:4:6 白鲁恂(Lucian Pye )的政治发展理论 白鲁恂在他的《政治发展面面观》一书中,将学者们对政治发展涵义的界定概括为十个方: (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 (2)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工业化使政治形态出现许多共性,因而所有工业化社会无论实行民主政治与否,都有一套相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标准,此即政治发展; (3)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非现代化社会向现代已经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 (4)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式;

(5)政治发展主要是国家行政与法制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 (6)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上而下政治动员和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均达成政治发展;

(7)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

(8)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即一个社会能够理性且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

(9)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及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

(10)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

Lucian Pye,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6), Chap. II.

2007-12-5285:3:5a 依附论和发展理论的评价(1) 依附论在与政治发展理论及其观点的对比中取得了明显的理论优势。依附论学派批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途径过于单一和缺乏历史观。他们将其视野扩展到政治经济学领域、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和历史文化的层面。依附理论学者从三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分析体系。

其一,他们认为世界体系事实上被分为发达的“中心”国家和“低度发展”的“边缘”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从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中心国家追求成长和经济扩张的结果。

其二,他们强调国家在发展和政治变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认为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方面,都需要国家有足够的能力采取果断的行动。

其三,他们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多样性,并逐渐地认识到本土因素对其长期发展进程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与政治发展理论相比较,依附理论的确为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更具完整性和合理性的解释模式。2007-12-529

5:3:5b 依附论和发展理论的评价(2) 然而,依附论本身也存在缺陷。依附论的困境首先来自于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实例,也有失败的实例,依附理论学派由此也分化为积极的依附理论学派和消极的依附理论学派。当前者热烈讨论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完成了从传统的权威主义向本土特色的民主转型时,而后者却指出其新型民主制度受传统制度渗透而表现出的不确定性。 一些批评者指出,依附理论所解释的只是发展中国家转型时期的事实,因此只能算是一种过渡的理论。

更有人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进程中,很少有国家在发展中不受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大影响。如果把本土模式看作是一种全新的道路,而不是一种务实的政治策略,其发展前景将是暗淡的。

激进的批评者则把问题提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攻击依附论的主要“贡献”不是为该地区所发生的事实提供具有洞察力的指导,反而是为该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结提供了意识形态的论据,因此,依附论所呈现的只是一种狭隘而且短暂的观点而已。 可以看出,政治发展理论和依附理论在追求普适性意义的过程中都先后遇到了理论上和价值上的困境。同时,由于复杂的国际现实背景和不同价值观的卷入,使得理论上的辩论因意识形态因素而更加的复杂化。

5:3:6a 南北问题

1.发展援助问题

2.贸易保护主义问题

3.技术转让问题

4.石油供需问题

5.保护生态环境问题

6.毒品生产和销售问题

7.移民问题

8.恐怖主义问题

9.人权问题

10.对待全球化的立场问题

王和兴:《论当代南北关系十大问题》,《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6期。

2007-12-5315:3:6b 南北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南北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 二、南北间国际分工向水平方向转变 三、相互妥协是南北双方的必然选择 四、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构成挑战 五、南北矛盾不会发展到严重对抗 六、南北合作携手解决全球性问题 七、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八、通过南北对话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王和兴:《全球化时代的南北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2期。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序言 一、填空题 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1919年英国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国际政治系,为国政治专业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2.理解国际政治现象需要具备两类知识,即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需要掌握三种基本研究方法,即历史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3.分析的四种模式是指描述、解释、规范性分析和处方。 二、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 2.世界政治指研究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区别于国际政治) 3.国际关系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关系。 三、简答题 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特点。 ?复杂性:不仅涉及政治,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生态、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跨学科性: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都比政治学要宽泛的多,该领域的学者们认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对于国际政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包容性? 3.列举至少三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名称和期刊名称。 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原名不列颠国际事务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外交评论》。。。 第二章理解国际政治 一、填空题 1.国际政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 二、名词解释 1.权力 指一个国际行为体对其他国际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通常分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潜在权力和现实权力、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 2.安全困境 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 3.集体安全 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三、简答题 1.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核心观点。

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讲: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流派分析 一、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那句名言:“雅典人权力的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畏惧,这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认为:君主必须按照与普通人不同的道德观来行事,以确保国家生存。政治的特征就是利益冲突。 霍布斯:人类“无休止地渴望和追求权力,直到死亡来临。”“没有武力保证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 黑格尔认为:国家在相互关系中都是自治的实体,条约的效力以各国的意志为基础,作为整体的意志要谋求自己的利益,所以这种利益就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主导了国家间的关系。国家拥有“个体的整体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国家具有客观现实性,国家独立于公民之外而存在,而且超越于普通人的道德之上。 马克思韦伯认为:“每一个政治实体都本能地希望其相邻的实体是容小的弱小的而非强大的。而且,由于每个大的政治共同体都是潜在威望追求者,因此相对相邻的政治共同体来说就是一个潜在威胁。于是,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就因其强大而总是处于危险之中。” 意图和结果的道德,绝对道德与责任道德的关系。道德信念无法同行为后果相分离,行为后果反过来要追究责任道德的、并赋予道德责任以具体含义。责任道德的含义是:具体政治行为必须用具体标准来判断,不能用抽象、普遍的标准来判断。所以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政治不是道德哲学的实践,政治领导人代表国家利益,为确保国家生存,政治领导人必须有一套与文明社会中个人行为准则不同的行为准则,可以采取文明社会中能接受的政策。 二、权力与国际行为 国家存在于一个无政府体系中,国家政策的基础是以权力为后盾的国家利益,国际无政府体系中包括权力分配,权力是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权力一般定义为:“一个行为体能迫使另一个行为体按自己意志行事的能力。” 权力是可以测量的,沃尔兹认为国家实力由人口和领土的规模、资源条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组成,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一国的权力来自它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 国家实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有效使用力量”才能形成权力。 三、汉斯?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六原则 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

国际政治概论 学习体会

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部分:回顾课本。 国际政治学揭示的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首先,国际政治行为体和国际体系为我们对了解课程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第一章主要讲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定义、类型和一般特征,以及国家主权的相关内容。第二章主要讲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合作和国际机制四个概念,霍布斯、洛克和康德文化下的国际体系,以及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体系。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包括权力均衡体系和霸权体系,自由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日益成为行为体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的网络结构,代表人物如罗伯特·基欧汉。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温特,认为知识的分配是国际结构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安全、冲突和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主要讲了国家安全、安全困境、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四个概念,以及安全观和新安全观,掌握非传统安全的特点,以及它和传统安全观的区别。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主要讲了分析冲突、战争的起因,世界联邦主义、集体安全、第三方介入和功能主义这四个解决的模型,联合国的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以及维和的三原则。对外政策和外交中,首先要理解外交和对外政策含义,国家如何制定对外政策,其依据和影响因素,从马议的“海权说”到麦金德“陆权说”到杜黑“制空权”,都说明了地理因素不容忽视,当代外交则包括公共、多边和首脑外交,掌握多边外交原因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当代外交的讨价还价的五个过程和四个注意因素。 最后,我们学习了以环境问题、恐怖主义、民族主义为背景的世界政治。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主要讲了人类面临的多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内容和主要特点,以及环境问题使得生存空间和资源产生变化,这导致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恐怖主义主要讲述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等诱因下恐怖主义的演进历程,以及恐怖主义对政治进程及国家关系、世界安全、民族、种族、宗教的重要影响,反恐的国内法和国际法都得到了完善,反恐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加强。民族主义主要讲述了四个概念,即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等原因,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分离,民族主义在七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战争,它与战争是密切相关的,在当代社会,通过国际协调来帮助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1.1复习笔记 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 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 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 1.关于知识的学习 进行国际政治专业学习,必须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经验主义的知识,另一类是概念与理论知识。 (1)经验主义的知识 ①含义 经验主义的知识主要指有关国际关系的各种具体事实,包括各种国际互动的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也包括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及国际制度的重要数据与信息等。 ②内容

《国际政治学概论》

《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计划(四年级) 第一课 A Field of Silence (第七册) 课时:2 周,共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课时背景知识及课文讲解 1、介绍美国著名女诗人散文家Annie Dillard(1945-)生平; 2、介绍作家主要著作:作品探讨对世界的哲学理解和人生的意义; 3、介绍作者的玄学思想; 4、介绍捷克小说家Milan Kundra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 5、过渡到课文:提醒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考虑课文的主题; 6、课文讲解与讨论:P. 82-P. 88倒数第二段。 第3-4课时继续课文讲解 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完成全篇课文。 第5-6课时课文的语篇分析 1、描述文介绍; 2、客观描述(objective description); 3、印象描述(impressionistic description); 4、描述文中细节的运用; 5、描述文中修辞手段的运用; 6、详细讨论A field of Silence 的描述性特征(descriptive features); 7、讨论A field of Silence 的主题。 第7-8课时讨论课文后面的练习 思考题: 1、作家在课文中具体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具有诗歌一般的美感? 2、作家是如何驾驭语言使得silence 具有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 3、在课文中silence 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是什么? 第二课New York (第七册) 课时:2 周,共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课时背景知识及课文讲解 1、介绍美国作家Gay Talese 及主要作品; 2、讨论纽约; 3、过渡到课文:提醒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考虑课文的主题; 4、课文讲解与讨论:P. 109-P. 111第一段结束。 第3-4课时继续课文讲解 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P. 111第二段开始到P. 115第一段结束。 第5-6课时继续课文讲解并课文的语篇分析 1、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完成全篇课文;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概论王逸舟 4.民族主义 4.1.民族问题是普遍的、是热点的、敏感的、复杂的,族际意识将充当新纪元不同人群存在的一种重要标识 4.2.民族的概念——揭示出民族的复杂性 1、框架性概念:(1)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2)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民族的产生:两种说法 (1)产生的标志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以及野蛮婚姻制度的废止 (2)指现代民族,以西欧为典型的、资本主义时代产生和壮大的、披上了现代国家外衣的民族 3、划分民族的标准:主客观两种 (1)主观标准:衡量特定区域内人们的意识整体,强调一个民族就是一种灵魂和精神原则;任何一个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是该共同体的成员,并希望保持对其的认同,就算一个民族 (2)客观标准:坚持族际的血缘原则和地域原则,强调是一个种族或若干血缘因素经过社会变迁产生的结果 (3)综合标准:民族须生成于特定的区域、文化或语言环境,要借助血缘的、种族的纽带才能结合成某种共同体,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裂变或脱节,但历史上培育出的民族情感已无法割断,后者以成为民族存在的象征和支柱 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概念更看重文化心理层面,国家则是一个政治单位和法律概念 4.3.民族主义的不同作用 1、积极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 2、消极的评价:冷战结束以来,民族分裂主义和各种离心倾向

3、对于民族主义作用的判断:关键在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作用是好是坏,要看“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是否与既得利益者——已获得国际承认的国家政权、各种正式的和官方的国际组织等相合拍 (1)单质的民族国家里 (2)多元的民族国家里:由于“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的缘故,国家往往没有排在效忠链条的首位 4.4.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 1、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很多场合是有差别的 2、民族利益的概念难以界定,包括“客观标准”(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综合国力),和“主观标准”(道德、合法性或意识形态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定义者本身 4.5.民族主义的多种形态 1、部族民族主义 (1)部族概述:多半以种族和血缘为基础,建立在“族际”差异之上,可以是跨国界的;另一方面又与种族有别,具有明确无误的地域范围、无可争议的部族首领等特征 (2)部族民族主义的作用:决定战争和权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政治立场主要是按部族利益表达的,对部族的忠诚超越了对国家的忠诚 (3)部族民族主义的现状:属于一种古老的、有狭隘地方特征的民族主义,至今未能适应现代国家体系的激烈竞争 2、种族民族主义 (1)概述:强调本民族无论在精神上或血统上或实践能力上均高于其他民族,在这种意识形态支配下实行种族歧视行为。 (2)产生:较发达而畸形的社会矛盾的产物 (3)主要内容:种族有优劣高下之分,优秀民族有防止自己不受低等民族污染的权力,世界秩序需由强者支配,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适用于各国内部和国家间的种族民族关系。 3、宗教民族主义 (1)苏联的解体,给伊斯兰意识的复苏和扩展提供了机遇。整体而言,伊斯兰区域的宗教民族主义方兴未艾,充满不确定性。 (2)通常所说的伊斯兰国家:居民的主体是穆斯林;国家元首由穆斯林担任;国家尊重信仰自由,保护、弘扬伊斯兰文化传统

国际政治概论历年真题01-11

2001年 《国际政治概论》(代码315)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国家利益 3、“大国否决权” 4、地缘政治学 5、“文明冲突论” 6、欧安组织 7、国际政治秩序 8、“新干涉主义”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怎样看待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2、试述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及发展。 3、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 2002年 《国际政治概论》(代码315)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不结盟运动 2、强权政治 3、相互威慑战略 4、上海合作组织 5、“民主和平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2、简述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3、简述冷战后国际安全观念的扩展。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联合国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试论科技进步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003年 《国际政治概论》(代码315)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多边外交 3、民族国家 4、分权与制衡原则 5、内阁制政府 6、主权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 1、西方国家议会的职权。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 3、“新干涉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4、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66分) 1、20世纪末以来,国际社会出现“新安全观”的背景及其意义何在。 2、试论当代非政府组织的崛起及其作用和影响。 3、试比较分析英、美两党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2004年 《国际政治概论》(代码315)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1、复合相互依存 2、“安全困境” 3、联合国维和行动 4、责任制内阁 5、违宪审查制度 6、国务院总理负责制 7、国家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当前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2、简述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因素。 3、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4、简述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试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对国际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 2、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格局。 3、你对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何认识? 2005年 《国际政治概论》(代码315) 一、名词解释: 1、软权力 2、多边外交 3、民主和平论 4、国家利益 5、总统制政府 6、预选制 7、违宪审查制 二、简答题:(任选3个) 1、比较传统安全观与新安全观的不同 2、权力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3、西方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涵义 4、西方多党制的特点、优点和弊端 三、论述题:(1、2题选一个,3题必答)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⑴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汉斯·摩根索) 2、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时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 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3、理想主义:现代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形成最 早的一个学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理想主义的主要主张:第一,人性可以改造; 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第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第六,公众舆论也可确保世界和平。 4、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修 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等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卡尔。战后该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汉斯·摩根索及其《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主要主张:第一,人性本恶;第二,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它;第三,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第四,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式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第五,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第六,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 5、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是肯尼思·沃尔兹1979 年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修正、改造和补救。新现实主义的两个修正:⑴目的与手段: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家最关心的是安全;⑵原因与结果:权力政治是国家与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6、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亦称跨国主义、国际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或契约制度主义等。是对传统现实主 义进行的“科学的修正和补救”。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一书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与现实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不仅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关注更广泛的行为者和更复杂的国际关系,不仅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而且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问题。由于这一理论强调以国际制度和国际机构来管理相互依赖,因此人们认为它继承了理想主义的传统,因而获得了“新自由主义”之名。 7、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标志是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 表的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成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标志是1992年温特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90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标志是1999年温特出版《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建构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强调共有理念。第二,有目的之行为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表达一种整体主义或曰“结构主义”的研究方式。 又被称为“结构理论主义”。 8、国际社会:是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复习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 (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一战前后的事情。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 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 (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 (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 (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 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 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 二.方法论概述 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 1.系统层次。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

国际政治学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省略) 二、名词解释题 1、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3、国际社会: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4、国际政治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5、国家实力:也称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6、无政府状态: 一是指没有政府或缺乏控制;二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导致的没有法律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三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人人享有完全自由的乌托邦社会;四是指单纯 的缺乏秩序(与政治和政府无关)。因此根据常识,人们常常认为无政府就意味着混乱(chaos) 和无序(disorder) 或者(是缺乏健全的、真正有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和法律体系,不存在一个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或国际机构来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使有某种国际机构,也缺乏强制性的力量和措施来保障国际规范和法律执行的国际社会。) 7、蝴蝶效应:用混沌学的语言说就是,一个混沌系统将一个很小的微观扰动放大为宏观行为的能力。 8、集体安全: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9、国际冲突: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反抗行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10、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的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重点总结

国际政治概论王逸舟 导论 分析视角和工具 权力政治分析:也叫现实主义学派,主流学派之一。注重本国的利益和地位,以及国际权力争夺的战略和技巧。比较受各国决策部门重视。 国际制度分析:也叫自由主义学派。看重国际组织、规则和制度在塑造各国行为和增进各方利益方面的作用,强调经济相互依赖对政治安全事务的外溢效应。 基金批判分析:常被称为座椅观点。基本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宰的现行国际只需持批判和否定立场,主张从阶级斗争和世界革命的角度,辨别国际危机的性质和各国政策的是非。建构主义分析:特点是专究行为主体间的认知与互动,强调制度、国家、权力、威胁等均为相互建构之果,不存在恒定的体系或动因。 文化认同分析:侧重解剖国际政治安全重大事件背后的种族血缘、宗教文化、历史根源,把身份、认同、族群同异等范畴作为分析要件。 历史主义分析:注重经验事实,强调历史启迪,对孤本尤为看重。排斥信息时代的所谓方法论,加上历史研究创新不易,近来呈现某种颓势。 哲理主义分析:多半有宏大的全球视野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多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看待人类的整体性问题。通常不太注重国家需求及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 计量统计分析:擅长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定量研究,对数据、模型、实验结果的可验证性等指标要求严格。 2.全球化 2.1.争论中的定义 经济学角度: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大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 社会学角度:工业化、都市化在全球普及→社会同构现象 文化学角度:新艺术占据文化市场的世界潮流,各国知识分子影响力不约而同下降 政治学角度: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和弱小主权国家受制的趋势 历史学角度: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现代化过程,指地球逐渐变小、人的视野逐渐扩大、国家间互动逐渐增强、世界体系的扩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第二章:国际关系行为体 名词解释: 非国家行为体 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国际事务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其影响是: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事务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国际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可被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狭义:指在三个以上国家活动、拥有两个以上国家成员、在两个以上国家筹资的非政府组织。广义:指除了狭义上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外,还包括了具有国际性的所有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各种活动主要表现为: ①从事信息咨询活动;②游说各国政府和国际政府间组织,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③在全球问题和其他许多重大问题上,影响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对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等。 但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既难以拥有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程度的政治权利和权威,也缺乏大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其拥有的影响力更多来自其所具有的到的权威。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意愿和目标只有借助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 思考题: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1.基本特征: ①拥有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它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超国家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 国际组织、政党和宗教组织,但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②拥有区别于其他实体的独特利益。(国际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体都具有自己的、与其他的 行为体相区别的特殊利益。特殊利益决定了不同行为体在国际社会追求的目标各自不 同,制约着个行为体之间的冲突、矛盾、妥协与合作) ③具有一定的对外行为能力,并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和作用。(对外行为能力主要指具 有对外行为的资格) #上述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他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

福师大国际政治学概论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文明冲突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即认为冷战结束之后,随着意识形态冲突不再是国家间冲突的主要内容,文明或文化冲突将越来越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 教文明)之间的冲突? 2.国际社会 3.国际行为主体 4 5 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基本特征 二、简答题: 1.简述博弈论在国际政治方法论的运用。 答:最常见的国际政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囚犯的困境”、“针对不平等的威胁对策”和“协调博弈”等等。其中又分为“零——和”或“定数——

和”、“非零——和”或“变量——和”、“两方”和“多方”的博弈模型。?在西方研究国际问题的大多数学者看来,博弈论模型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借以分析国家间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理论方法。这种理论方法的假定前提是从事国际间博弈的都是理性的行为者,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都面临一种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就可能造成不同的成本和收益的既定报偿结构或环境。? 传统的博弈论强调国家间冲突的本质,以“零——和博弈”为基本研究模式。 多轮次的博弈对国家交易行为的影响。 2 ? ? ? 端,维护国际和平环境,都是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 另外,具体就某一国家来说,制定和实行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战略、自力更生是谋求发展的根本所在。少数发展中国家现在成为新兴工业国,甚至可脐身发达国家的行列,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很有力的证明,值得高度重视。 3.简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答:(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事务,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间的相互交往,能够发生对外行为,能够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并对整个国际政治体系发生作用。??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国际行为主体以各自利益的特殊性为基本特征,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区别关键在于利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由于各自利益的相互差异,决定了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从而构成了国际社会的矛盾、冲突、 (?3? 发挥其职能作用。??(?4? 4.简述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答:(1)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在减弱“极化”世界的趋势。当今世界“多极化”中“极”的内涵与历史上、特别是冷战时期的“极化”世界将有重大区别。冷战时期“极”的内涵更多地表现为“斥”,而当今多极化中的“极”将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异”,即在相异性的同时,带有吸引力、影响力、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相关概念 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其特征是:a、必须具有行为能力,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事务并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b、具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c、拥有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能够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的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d、在国际关系中以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形式出现。分为基本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基本类型。分类:国际关系基本行为主体—主权国家;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种族集团、跨国公司、政党组织等等。 国家行为体: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最有组织、有影响力的行为主体。从国际法的角度,国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有定居的居民、有固定的领土、有一定的政权组织、具有主权。它的重要性在于:a、是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国际关系的基础。b、是现代国际关系一切问题的萌芽。c、非国家行为体也受主权国家的制约。 非国家行为体: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将国际组织两大类。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到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也正在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的特点是: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影响: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某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概念有双重含义,人们也通常作这样的界定:一是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的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二是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意义:一国只有拥有国家主权,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才能独立自主制定对外政策,参加国际关系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才能确立自己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主权让渡在国际社会中日益频繁,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自愿性、平等性、共享性。在当代,随着霸权主义的盛行和国际组织影响的扩大,国家的主权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政府间组织:是指若干主权国家为达到一定共同目标,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创立的国家间的组织,属于非国家行为体。构成具备三要素:成员国之间有合作的政治意愿;组织之中要有一定的结构或形式;组织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按照区域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按照政治、社会角度划分,可分为军事、经济、技术性国际组织。 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是私人的国际群体或协会,他们共同追求跨国的利益,同政府间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不是由政府发起的,他们是由不定期的由来自不同民族的公民群体组织、资助和管理的。特点是:对国际政治事务的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他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促进了较大的跨国合作;在很多领域和政府间组织形成相互协商与合作的关系,有力推动跨国合作。从国际法的角度而言,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不具备国际法主体的资格,但他们在国际社会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这并不影响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包括:国际性政党组织、国际性宗教组织、国际性政治活动、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精编资料

国际政治概论王逸舟 5.地缘政治 5.1.地缘政治的定义 1、定义:强调以地理分析为基础,注重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的内在联系 2、解释:领土国家是国际政治力量的主要单元;气候、植被、土壤、位置、矿物资源、海拔高度、陆块分布等因素构成“地球自然性质” 3、主要论点:(1)权力本身根植于地球的天然物性;(2)国土是国家实力的必要条件 4、地缘政治观的根本:在于把国家间关系放到地球物理环境中看待。地缘政治观点必须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5、地缘政治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实力中心的动态移动变化所决定的战略区域 6、地缘政治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产生后才出现的一种现象 5.2.苏联解体的深刻含义 综述:冷战的结束和苏联集团的瓦解,打破了旧的权力构造,形塑出一批新的实力中心核心的边缘地带。产生出一批地区强国,形成复合型的力量支点,恰逢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地区一体化,给了它们施展的机会。 1、新的“破碎地带”被挤压出来,为释放某地区长期受抑的冲突潜能创造了条件。(巴尔干和独联体地带) 2、全球层次的政治发生改组

中欧 巴尔干和东南欧前东方集团 国家 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 中欧:美国和西欧从俄罗斯夺回的势力范围 德国势力圈:奥地利、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原属苏联的波罗的海小国3、原苏联、东欧地区成为全球政治转换最剧烈、政治地理变化最大的区域 两极时代稳定的原因:体系中的中小国家的主权由体系中的大国限制,从而限制了它们自发产生的导致争端的权利需求。各国认可或接受现状。 4、传统的霸权约束消失,非洲的自然疆界、文化疆界和几何疆界发生了明显的更动,依据是宗教、民族、种族的各种差异 5.3.三大热点群 1、沿原苏联集团的主要势力范围分布的“破碎地带” (1)民族成分错综复杂、宗教林立;民族矛盾和边界争端普遍存在 (2)主要变量:俄罗斯缓慢复苏,欲重新确立世界大国形象,力争在独联体内部取得主导2、新月形地带 (1)范围: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新成立的某些中亚国家,直至中东和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北非地区的一片伊斯兰地带 (2)地位及影响:国际局势动乱的主要根源,威胁到了欧洲侧翼,还对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发出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