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感受诚信》说课稿

《感受诚信》说课稿

《感受诚信》说课稿
《感受诚信》说课稿

《感受诚信》说课稿

将台小学张宏艳

一、说教材

《感受诚信》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是在中年级“诚实守信”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学习本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对“在复杂的社会中怎样待人”这一教学内容所作的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讲诚信就是说话真实,待人真诚,说到做到。知道诚信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方法与过程:对不诚不信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愤怒,对自己的失信感到内疚和自责。愿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愿意为建造诚信社会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做到说话真实,待人真诚,说到做到。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诚信的要求和重要性,并能够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四、说教法

在分析教材内容和教材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六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我将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情境创设法、活动体验法、情绪调节法、讨论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五、说学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在学法指导上,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计划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欣赏、辩论、诚信签名等形式亲身体验,合作探究。

六、说教学程序

(一)看图猜成语,引入心灵

出示图片,猜猜成语。

一个鼎,九匹马,一堆金子。答案是: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今天就让我们共同《与诚信“签约”》(板书课题)所以说,诚实的内涵: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美好道德的核心,是各种良好品格的基础。诚实就是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说实话,做实事,不虚伪,不夸大其辞,不文过饰非。

(二)活动体验、入境动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在课中设计了“实话实说”“情景表演”“唇枪舌剑”“善意的谎言”“诚信调查”五个活动,让学生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环境设身处地体验、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引发学生思考。

活动一:实话实说

课件出示,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小事,让学生正确辨别出生活中的

诚信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各组派代表发言并归纳出“诚信的要求”: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践行诺言。(粘贴板书)活动二:情景表演

在学生已经明确了“诚信要求”的基础上,课件出示情景对话,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发生吗?他们做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做?然后小组合作,把自己的想法演一演。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按诚信的要求做事,达到以境引情、入境动情的目的。

活动三:唇枪舌剑

新课标要求:品德课的设置要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意识强的特点,本环节设计了一场“小小辩论赛”。以“海尔集团老总挥锤砸烂76台质量不合格冰箱的行为是浪费资源还是诚信表现?”为题,组织全班学生通过辩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诚信的现实意义,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活动四:善意的谎言

课件出示事例,问:妈妈的行为与我们平常所说的骗人行为是否一样?为什么?什么情况可以不说实话?1、涉及他人隐私; 2、涉及某种机密; 3、保护他人自尊; 4、善意的谎言; 5、某种默契的沉默。

在生活中,存在一种“善意的谎言”。在某些情况下,出于善意的目的,需要对真实加以掩饰。这种掩饰是为了别人,而且不损害社会上其他人的利益。

活动五:诚信调查

学生通过前面三个活动已经知道了诚信的要求、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这里通过一份《诚信问卷调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诚信度,为在“诚信承诺书”上签名做好准备。

(三)化情为行,教育延伸

在本课即将结束之时,请全班学生,有秩序地在“诚信承诺书”上签名。正是由于这些承诺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

这时,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本课:只有做到了“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践行诺言”,我们的生活中才会盛开美丽的“诚信”之花。

结束语:

各位领导,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方案,希望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外部学习活动内化为道德认识,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谢谢!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

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 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 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 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 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 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个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理解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准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点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因为初中阶段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实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为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往往存有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实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协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说课人:XXX XXX中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说设计理念 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是现阶段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改变的一种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养成自觉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九一八事变》学习网页,通过网页与教材互补来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要求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 (1)本课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处理办法:通过组织学生查看教学网站资料及相关纪录片,使学生掌握事变的经过,并能

《感受生命的意义》教案

生命的追问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要辩证看待。第一种观 点强调我们每个人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 价值,不要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从这个角度来 说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认为人只是为自己活,只 顾自己而不管别人的需要,“人不为己天诛地 灭”,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看到了 人的生命是相互关联的,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 出自己的爱心,这样的生命是值得的,也是有价 值的,但是如果认为只有别人重要,自己只是为 别人而活,也是错误的。 下发慧广法师《生命的意义》摘录片段材料 思考:文章给你什么启示?什么样的一生是 有意义、值得过的? 举例分析: 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 的一生是值得的; 举例分析: 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 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生 是值得的; 举例分析: 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 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阅读材料 举例分析 讲授新课二、发现我的生命 活动:

第二目 发现我的生命 每人下发一张纸,画一条自己的生命之河 在左端开始的地方标示自己的出生(可以画 一婴儿时期的头像) 在右端标示现在的自己(画一幅现在的自画 像) 回忆自己生命历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重要 的事情?在河流的相应位置上点出时间点,画一 朵浪花出来,在浪花里简单说明当时发生的事 情,并用几个词表示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意义。 思考:这些经历对你的生命有怎样的意义? 在这些不同的生命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 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 生道路。 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 PPT出示情境《参加志愿者活动》 讨论: 几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怎样不同的 意义? 总结:同样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不同的人 会有不同的目的,有人是借此回报社会;有人是 为自己做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是为了得 到奖章;有人是为了得到荣誉……他们也会各自 获得不同的意义,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 按照老师指示 进行绘制 小组分享交流 自己的生命故 事并交流感受 探索自己生命的 历程,感受过去 的人生经历给自 己带来的影响, 发现其中蕴藏的 意义。 引导学生体悟同 样参加一个活 动,不同的人会 获得不同的意 义,从而明确对 每个人来说,生 命的意义是具体 的,我们要自己 发现和创造自己 生命的意义。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祖国五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一个个政权的更迭,一个个王朝的兴衰。以下是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了解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极格局,初步了解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了解与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这个环节,使得新课与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根据学案预习,并且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华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根据我的教学对象及新课标要求,我自主设置四个步骤来完成主体部分的教学。 步骤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战后的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感受生命的意义

感受生命的意义 第1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台湾大众银行网络发布广告短片?梦骑士?,短片由真实故事改编,用5个老人环岛旅行实现梦想的故事追问观众:人为什么活着?结尾打出一个字:梦 1.播放视频:?梦骑士?。 2.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是值得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生命的追问 1.人为什么活着? 〔1〕在网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网友提供了多个答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为了自己而活; 2〕为了亲人而活着; 3〕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4〕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 5〕不知道,但是还是想活着(盲目);

6〕为了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7〕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有探讨必要)。 〔2〕你的观点是什么?你希望自己怎样活着?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对于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人活在世上,我们都希望自己不成为他人和社会的负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并且担当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 2.怎样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1〕利用?雷锋日记?进行过渡,并提问:自己的生命对社会(整个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伟人事例:〔1〕孙中山先生把他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2〕毛泽东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3〕邓小平同志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教师小结:〔1〕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为绽放生命价值而活是值得的)〔2〕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为救助他人而活是值得的)〔3〕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为全社会或全人类而活更是值得的!) 目标导学二:发现我的生命 1.我的生命线〔教材P113〕 〔1〕回忆历程:可让学生准备好A4纸,把纸横过来,中间画一条河,说明这是我们自己的生命之河。 〔2〕让学生在左端开始的地方贴上出生时的照片〔如果没有,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上去〕在右端贴上最近照片〔如果没有,可以给自己画个自画像〕。 〔3〕学生回忆自己生命历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重要的事情,在河流的相应位置上标出时间点,画一朵浪花出来,在浪花里简要说明当时发生的事情,并用几个字表示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意义。

初中历史说课稿[1]

初中历史说课稿-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 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

10.1感受生命的意义 精品教案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 第1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晰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知道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 发现和创造 能力目标 学会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学会发现自己生命的 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台湾大众银行网络发布广告短片《梦骑士》,短片由真实故事改编,用5个老人环岛旅行实现梦想的故事追问观众:人为什么活着?结尾打出一个字:梦。 1.播放视频:《梦骑士》。

2.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是值得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生命的追问 1.人为什么活着? (1)在网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网友提供了多个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为了自己而活;②为了亲人而活着;③活着就是为了活着;④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⑤不知道,但是还是想活着(盲目);⑥为了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⑦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有探讨必要)。 (2)你的观点是什么?你希望自己怎样活着?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人活在世上,我们都希望自己不成为他人和社会的负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并且担当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 2.怎样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利用《雷锋日记》进行过渡,并提问:自己的生命对社会(整个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伟人事例:(1)孙中山先生把他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2)毛泽东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3)邓小平同志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中华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初中历史说课模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 号考生.鞠躬!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具体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个方面来进行我对本节课的说课。 (教材分析)首先,谈谈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人教版..... ,主要内容包括??…;本课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或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的作用。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我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整体来说具有 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但是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的积累比较缺乏。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首先是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理解……;认识……,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现象/事件的能力。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感受…,树立…,培养…,激发…。 (重点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立为??…,难点是??…。 (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问题情境法、分组合作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认真思考、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地参与课堂,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激发学生对??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完整)初中历史说课稿完整版

初中历史《中日甲午战争》 说 课 稿 考号:xxxxxxxx 姓名:xxxxxxxxx 报考学校:xxxxxxxxxx

中日甲午战争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侵略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情,围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过程与方法:在感知、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2、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认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知道以黄海海战为代表的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及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 难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应积极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说课课件

初中历史说课课件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初中历史说课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说课课件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一课是课标川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4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

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

初中历史说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初中历史说课教案:太平天国运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历史说课稿1

初中历史说课稿-《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三册第24课内容。现就这一课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说教材分析 1、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的两部分内容都突出了一个“新”。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因此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重点课之一。 2、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及意义 (2)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性质及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辨证关系的 认识能力 德育渗透点: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力量,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通过亲自整理资料,亲身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人格和正确的人生之信念 美育渗透点:(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让国人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同时也说明了民主和科学才是最美

(2)感受五四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美,感受五四青年坚强不屈的意志美。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 由于学生能力及思想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对两 次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因此本课重点应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这两处的处理我是通过互动讨论法,在学生自学并展示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然后再指导其深入讨论、释疑而解决的。 本课的难点是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该问题涉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教材中又未明确说明,以初二学生目前的知识层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采用了对比法,结合五四运动意义的讲解,让学生讨论对比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两个已熟知事物的异同,然后再上升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并使用图表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样便顺利的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 开始的。 二、说教法 在说教法之前,我想先得分析一下学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