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中韩服饰文化

浅谈中韩服饰文化

浅谈中韩服饰文化
浅谈中韩服饰文化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中韩服饰文化

学生姓名:顾志成

所在系、专业:经济贸易与应用外语系、应用韩语班级:韩语5081

指导教师:洪凤淑

日期:2010年5月31日

摘要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服饰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联系极其密切,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对服饰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从中韩服饰构成上的区别出发,论述了中韩服饰的相通之处及中韩服饰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与交流。

关键词:服饰服饰文化传统服饰现代服饰

要旨

????????????, ???????????????, ??????????????. ??????????, ?????, ??????????.?????????????, ???????????????????????, ?????????????????????????, ??????????????????????????????. ???????????????????????????, ???????????????????????????????????????, ??????, ???????, ???, ????????????, ???????????????????????????????,???????????.??????????????????????????????, ?????????????????, ?????????????????????????????????????????????????.

???: ????????????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要旨 (2)

目录 (3)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中韩服饰结构上的区别.............................................................................................. 错误!未定义书签。

韩国服饰构成 (8)

中国服饰构成 (8)

2、中韩服饰文化的根源和基础的比较 (5)

中韩传统文化的异同 (8)

中韩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的异同 (8)

3、中韩服饰文化表现形式和风格的比较 (6)

中韩服饰在儒家美学上的类同 (8)

中韩服饰在设计上的不同之处 (8)

结束语 (8)

4、致谢 (8)

5、参考文献 (8)

服饰作为与人类共存在的最为基本的要素之一,同与之相关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们通过人们身着的服装样式的形态,色样,纹样,素材等特征,可以判断出着衣者的身份及审美意识。从某个角度来说,人的服饰文化的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服饰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同样的,服饰文化本身由于具有地域性和流行时尚性的特点,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其服饰文化的特点是各有不同的。通过对人类的服饰文化发展与演变过程来认识不同民族地域服饰文化的形成于特点,促进民族间服饰文化的交流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中韩服饰结构上的区别

韩国服饰构成

传统的朝鲜服饰大体上由上衣,裤子,裙子,靴,冠帽,腰带,耳饰,项圈,戒指,腕饰等众多因素一起形成基本的结构,分为礼仪服和平常服。礼仪服主要在婚事或者丧失等正式场合上所用的服饰,平常服则是在日常生活中所用。此外,也有工作服。平常服一般由上衣和裤子及简单的裙子等组成,具有朴实无华和简洁明快的民族审美特点。

在朝鲜民族的服饰基本形态中,具有典型特征的可以认定为上衣,朝鲜民族服饰的上衣从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在其设计中都有着非常严密的结构和名称,具体的分别为衣襟,衬领,飘带,下摆等。朝鲜民族服饰的上衣最为典型的特征是不论男女服饰,均利用右侧前襟与左侧前襟上的两个长飘带在右前胸系上一个非常明显的蝴蝶结,使左右两襟不用纽扣就可以自然的加以连接,在实际中起到了既美观又起着御寒和遮掩胸部的双重作用。朝鲜民族服饰中的上衣在设计上在上领,下摆(前后),长袖等部分采用的是流畅而自然的曲线,使其穿着后在不同的运动状态及运动过程中都可以形成优美的造型,这种独特的设计方式还有能够让上衣坚挺同时可以通风等实用性功能。朝鲜民族服饰的上衣的衬领,飘带和袖口的镶边采用恰当合理的色彩搭配,达到了在整体的设计上有着不可忽视的装饰作用。朝鲜服饰中的上衣,随着年代的变化和不同氏族服饰的衣襟,衬领,飘带,镶边等的颜色和长度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的。具体地讲在朝鲜时代的早期,女式服饰的上衣衣襟的长度约为六十六厘米;而到了后期,却逐渐缩为五十五厘米。发展为基本与袖子的直线形成一致的状态。

与上衣相比,在朝鲜服饰中的裙子和衬裤的结构要单纯的多。这种把腰带和裙子连接起来的简单的形态是通过一块大四角形的布来完成的,特征是色彩单纯,在视觉上与制作精巧的上衣形成对比,展示了朝鲜民族崇尚自然美和原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朝鲜服饰的裙子虽然均长至人的脚踩,可是上衣在设计中却较短,因此朝鲜女性在裙子的腰部系上一根白色的腰带,这根带子的加入,使得服饰在腰部以上的部位鼓出一部分,因为腰部以上的裙子如果提得太高便会让裙子里面的白色衬裤从膝盖以下露出来。通过这样的穿法可以方便劳作,有些年轻女性或艺妓也通过这种穿着方式来突显身材。

中国服饰构成

中国的传统服装结构与韩国服饰相比宽松飘逸,在外形上强调纵向感觉。衣服从领口的部位开始下垂,在设计中不强调肩部,采用的是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简形的袍或裙的构成因素组成。这种服饰使得人显得修长,特别对人的四肢有拔长感。这种服装外形的设计弥补了东方民族矮小身材的

脸部较为柔和的线条相搭配。

从中国服饰的构成因素来看,典型的中国服装的局部结构特征的斜交领,对开V领,直立领,衣服下摆两侧开权,清代箭袍前后左右开四权以及前开衣型的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等。在中国服饰的交领系统中,有右枉和左枉之分。右枉指衣襟由左向右掩,是汉文化代表特点之一。至于袖形属于平面结构,也被赋予了不同时代的特色如可分为汉代的琵琶修,隋唐的窄袖,宋代的大袖,清代的马蹄袖等等。

二,中韩服饰文化的根源和基础的比较

中韩传统文化的异同

中国哲学有其悠久的历史,有诸多的流派。其中最具代表的有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观念。这三大流派在汉代以后相互碰撞,融会贯通,加上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长期统治,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体系,而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占有主要地位。

韩国有比较悠长的哲学发展的历史,一是有自己本土的哲学思想,二是又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儒家思想在三国时期传入韩国,儒家的天命观影响了韩国哲学思想。后宋代程朱理学的传入,使“天人合一”思想开始在韩国占主要位置。

中韩的传统哲学是儒家文化,这就奠定了中韩传统文化相同的基础。

但是,毕竟中韩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地域、环境、历史发展等的不同造成他们本土文化具有民族性,有着自己浓厚的民族风格,即便基础同是儒家文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本土文化的熏陶下必会衍变,儒家文化中会显现出自身国家的观念,思想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因此还是具有差异性的。

中韩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的异同

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封建帝国大门被打开后,西方文化开始进入。直至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更是全方位的渗入。中外文化交流带来的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冲突与汇合、交融为文化繁荣提供新的机遇,中国文化在传统中接受西方文化,发展具有传统和现代的新文化模式。

韩国则是受到美国、日本的殖民统治,日本人将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与武士道精神投射到韩国社会,其文化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韩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美国对韩国的影响更主要。美国在韩国光复后通过军政统治和对政府成立工作的参与,以后的三年战争和随之开始的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大规模的援助,其作用和影响已渗透到韩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就这样,西方文化与韩国本土文化也开始冲突、融合、转化,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主、西方基督教伦理为辅的新儒家伦理。

可见,中韩文化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化,具有相同性。

但中韩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西方哲学、文化及价值观对中韩文化形成冲击上看,韩国在这方面比中国更为突出。主要因为美国对韩国的深刻影响,使韩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身上更为明显。

任何的服饰文化,都应该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说时代性在这边可以用西方对其的影响来说明,那么,中韩的服饰文化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

相同性差异性

1.都有类似的儒家哲学思想与文化;

2.都受西方文化影响

1.中韩各自的本土文化形成各自传统文化的差异;

2.西方文化对两国影响的程度不同,韩国更西化

三,中韩服饰文化表现形式和风格的比较

中韩服饰在儒家美学上的类同

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和美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由此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产生如“意境”、“意象”、“神韵”等体现“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概念。中国传统服装在平面展开的结构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结构是平面的、宽松的外轮廓,自由、放松的直线型造型,充分体现出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观。色彩运用中国传统的红、绿、兰、黄等色,与自然的色系相融合。特别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图案的运用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容性。而传统织造工艺的发展,刺绣、滚边、镶嵌等方法使中国服饰的“装饰”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而韩服的特征是色彩,纹路,装饰等很随意。它外轮廓线条自然、柔和、放松,布料的色彩及装饰变化协调。它的美可以从款式结构的展开和对外空间的占有以及色彩、图案中看出与自然的融合及亲和力,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儒家美学。

从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点上看,中韩的服饰文化有着相同的美学基础。

中韩服饰在设计上的不同之处

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辛亥革命,封建统治的推翻,使得中国新的服饰文化逐渐形成。“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服饰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20世纪初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服装在本质上吸收了西方服饰观念,在服装结构上有了一些立体的认识——对西方分析的思维方式的阐释,旗袍则是中西服饰文化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迅猛进入,更是造成了本土服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而后逐渐融合。

中国当代服装,就是传统服饰文化和西方服饰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服饰的形式、风格开始被西方同化,但不难看出,西化形式的背后,不时透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理念。可以说,中国当代服装风格是多元化的。

韩国的现代服饰文化则是美国、日本在韩国的殖民统治后,与韩国本土传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韩国当代服装风格多种多样,艺术思想自由而开放。韩国著名设计师安德列·金的设计明显体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在正装的款式结构中体现出西方服饰美学的特征。它强调人体的结构美,服装结构性强,服装板型严谨,适合人体。正装的设计是受日本服饰文化影响较大,精致、典雅、工整、严谨、含蓄、高档。休闲装类则多体现美国自由、民主和豪放的风格。

相比之下,中国的当代服装设计虽受西方服饰文化及风格影响但依据本民族文化,较之韩国服装更具民族性。而韩国服饰设计观念上西化趋向重,所呈现出的服饰风格比中国服装更具有西化性。

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1.有着相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基础;

2.受到西方服饰文化风格影响

1.中国在受到西方影响同时,传统文化观念较多地蕴含在其中;

2.韩国服饰西化倾向较强,风格多样

结束语

中国与韩国,相邻之邦,从服饰上就可以看出从古到今彼此交流不曾间断。

中韩服饰文化比较,包括儒家哲学,美学,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服饰文化,服饰设计,历史与现状,设计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层次,历史的深层次的比较出中韩服饰文化相同之处与差异性。中韩服饰因其儒家哲学,美学,文化和具有服饰文化的相同性。由于不同民族与区域,不要本土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外来文化以及对西方文化接受程度的不同,表现出诸多差异性。运用哲学,美学,文化以及设计比较的方式,其目的是从服饰文化的根源研究,找出差异性,以便于中韩服饰在走向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将通过不同服饰文化的汇合交融与不断创新。中韩服饰的创新归根到底是取决于需求,包括文化,设计,科技,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多层次的需要。通过比较找出中韩服饰文化的异同之处,有利于中韩服饰未来的发展。两种服饰文化进行碰撞、汇合、交融从而不断地创新,这不仅对中韩两国的服装业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对世界服装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致谢

五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五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洪凤淑老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顾志成

2010.5

参考文献

[1]韦荣慧:《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戴伯龙:《民族服饰》,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

[3]邢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4]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5]元裕盛:《浅析中韩服饰的文化共享》,《科技风》2008年5期

[6]赵静:《浅析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中韩服装》,《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17卷6期

问题:1摘要译文中的部分翻译需要重新整理;

2页眉写得不规范;

3目录内容不够具体;

4正文结构基本合理,不过参照内容偏多,个人观点和论证偏少;

5无结论和致谢。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中韩文化关系

中韩文化关系 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取得了迅速、全面发展,目前已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中韩文化交流作为中韩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有力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相信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对韩剧、韩国料理、韩国服装、化妆品等情有独钟。而很多韩国人也很迷恋中国工夫、中国美食等。这不得不归功于中韩文化交流。 两国文化交流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成果显著,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因为中韩两国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共同拥有汉字文化圈以及儒教、佛教思想为基础的相同的文化,在古代就有文化交流借鉴的实践,并且韩国深受中国儒学的影响,所以中韩双方有文化认同感。在当代,中韩双方不论是官方合作还是民间交流都不断拓展深化,并取得了卓越成效,中韩文化日、文化周、文化月接踵而来,双方互动非常活跃,“韩流”和“汉风”交相呼应,韩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已经不仅局限于古典领域,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现代文化也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韩国朋友关心和重视。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加强双方文化产业合作是共同做大文化“蛋糕”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的合作正处于互利共赢的局面。中国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坐落于韩国首尔,迄今以来举办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样,韩国在中国开设的文化院也很活跃,活动丰富,使中国人不出国门就能了解、体验韩国文化。文化中心为两国人民开启了了解对方的窗口,架起了增进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中韩文化交流虽然进行地如火如荼,但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中韩两国建交时间不长,之前还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隔绝,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还不够,双方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如何冷静对待,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保证中韩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是摆在双方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中韩双方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加深理解,加强互信,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实现在文化领域的双赢。因为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可以更好地增加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及人文沟通,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合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文化正成为承载中韩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使者。

中国传统文化与服饰

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服装 衣 “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此衣即指上衣。“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直领是衣领从颈jǐng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ù。《说文·糸sī部》:“绔kù,胫jìng衣也。从糸,夸声。”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袴表示生活好。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初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意为用刀裁衣。《说文·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衣”字皆变成了“礻”。(示字旁)求裘 “求”、“裘”原本一字,其形像毛在外的皮衣,与“衣”字相似。 “求”字是在“衣”字的基础上加了外毛形象,其本义就是皮衣。今北方牧羊人所穿羊皮皮衣犹是羊毛在外。此字金文作,是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又”,这是表音的声符,由甲骨文的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求”,《说文》古文作,此当是金文字形的约写,也是今天“求”字的原形。由于约写后不能明确显示原义,故有些金文又在约写形体上加上了“衣”旁,作,演化为今天的“裘”字。古文字一字异形的现象很普遍,受字形系统严密化发展的影响,这种现象或者是只流传一个字形,其他异形被淘汰;或者是分别承担不同的意义而共同流传下来,“求”、“裘”的发展属于后一种情况,“裘”专表本义,而“求”则借作寻找等词义的字形。这种分化不是立时进行的,所以在早期,“裘”也可表寻找等义,如《诗经·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pí是裘。” 表 “表”字本义是穿在外边的衣服,与内衣相对,古称内衣为“中”或“中衣”,称外衣为“表”或“上衣”。《说文·衣部》:“表,上衣也。”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字,字形由“衣”和“毛”组成,因为古代皮衣是毛在外,故以衣毛表示在外的衣服。《说文·衣部》“表”字之下:“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徐锴kǎi注:“古以皮为裘,毛皆在

最新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知识分享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 1.1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中日韩文化

小议 中日韩文化差异

日本和韩国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但是三个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独特看法,无论是文化、音乐、饮食等等,现在让我们看看三个国家一些比较特别的差异。 红色中国原色韩国杂色日本 对中国人来说,红色意味着吉兆和财运,即所谓红红火火。过春节时,门框上贴上红对联,过元宵节挂上红灯笼,新娘新婚穿红色的礼服...... 日本人则避免鲜艳的颜色,喜欢灰和淡褐色等中间色。我把这种中间色称为杂色。日本年轻女性的时装,多为淡褐色的套装和藏青色的制服;日本男性的时装也和女性的一样有同样的杂色倾向。 韩国人在服装和色彩感觉上比中国和日本都要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得多。比如,赤、橙、黄、绿、青等,全是原色。崇尚个人主义的韩国人,是用鲜艳夺目的时装来突出自己的个性,强调自我的主张;中国人没有韩国人那么强烈的个人主义主张,但是却以红色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意志,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兼顾社会集团的意志;在东亚,日本人最无个性,习惯于集团主义,所以色彩偏于杂色,款式趋于统一。 韩国人“表现”,中国人“含蓄”日本人“被动” 在韩国在店铺的陈列窗里,肯定摆着华丽的、高级的、大的货物,也就是尽摆好东西。在顾客出入的地方放着好东西,里边放普通的小东西。有一家脸谱店也是前面摆着最大最贵的,越往里去东西就越小。 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去古玩店,最外面象征性地摆一些小东西,不值钱的;店家听客人说想要什么样的货之后,才从最里面拿出藏好的宝贝给你看。 从这个现象里,我发现了潜藏其中的民族性差异。就是说,韩国人有重表现的性格。而中国人则有善于隐蔽、不溢于言表的性格。 韩国的招牌美得无与伦比,服装和物品的原色系列设计能够让人一下子过目难忘;日本的[设计稳重清洁,让人感到“寂静”;中国的设计,既不华丽也不清洁,让人感到有一种悠然、留有空白的有待完成的沉重。 在中国,大多认为韩国的旅游者是最热闹的外国人。日本人,总是跟在中国旅行社的导游身后,一边静静地记笔记一边配合导游工作;可是韩国人,也许是由于个性强,什么事总是个人意志优先,不守规矩,所以带他们总是很累。 韩国人表现激情最典型的是一句口头禅“唉沟”。韩国人张口不离的“唉沟”,既是悲痛的时候发出的咏叹,也是感激时发出的感叹。让我们看一下飞机遇难者家属的行为,韩国人是捶打地面,放声大哭;而日本人则默默地哭泣。 最近韩国出了一本书:《会表现的人最美》。书名本身就是这种国民性的最好表达。要是日本的话,恐怕书名就会变成《表现慎重的人最美》。比起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不表现的韩国人,中国人当然具有大陆化的强烈表现力,但却不像韩国人那样为表现而表现。中国人控制表现,更注重强烈的隐蔽意识。中国成语“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就是这一隐蔽意识的最好说明。在著名的《菜根谭》里,有这样的教诲: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6、新中国时期: 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 (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

最新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精品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为主体。从藏族服饰佩戴搭配的特点与审美的运用可以去了解研究藏族服饰配件所蕴藏的民族信仰和传统遗留痕迹及其现实意义,挖掘藏族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该民族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情趣展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藏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服饰色彩 和其他民族一样,藏族服饰色彩是藏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藏族在服饰色彩上有着自己的喜好,服饰的色彩多是由藏蓝、纯白两色构成。在广袤的牧场上、辽阔的平原上,穿着藏蓝或白色服饰的藏族人,把高原揉进了和谐、绚丽的构图之中。藏蓝、纯白两色的选择,对于高寒的西藏来说,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同时也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蕴和宗教情感。藏族服饰对于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大胆,普遍使用纯度极高。 (二)服饰纹样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三)服饰中的数字 藏民族也通过数字等比较简单的象征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求。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看作吉祥数[4],在奇数中特别崇尚 “3”“9”“13”等,如藏族人辨别瑟珠:“瑟”上小圈称为眼,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的瑟珠被视为珍品。饰物中若能达至“9”数,则会让佩者分外满足,,被看成灵验的护身物。这是因为“9”是一种神圣的数字。108在佛教中是重要的吉祥数字。由于数字的特殊属性可以互渗,108作为9和12的公倍数而具有特殊的力量。因而在青海牧区,妇女有辫发108根的习惯。康南稻城姑娘下着五彩百褶裙,其折皱多至108道,为当地农区特有的盛装。 (四)佩饰 藏族佩饰纹样是藏族人民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在用自己的智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藏族佩饰以其生动、简洁、抽象的图案化造型语言统一于变化统一的美的法则之中,这些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严密的藏族佩饰装饰体系。它的起源一部分出于炫耀勇敢和力量,以引起异性的好感与注意的心理;一部分来自于取悦鬼神,求得神灵对他们的生命、生存保佑和庇护的宗教理念;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标志种族、民族归属和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 二、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神性和人性的高度融合 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从形态而言,藏族服饰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层面和具体的世俗观念层面。这两个层面既相互矛盾对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说课材料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 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浅谈古代服饰文化与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的变化与发展摘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服饰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服饰与社会服饰等级差别服饰发展变化 郭沫若同志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①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事实证明,世界各名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世代意识的体现。因此,服饰问题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上古时代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②。 夏商时代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时期。阶级对立、等级制度在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社会082 姚吉53号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

中国服饰文化鉴赏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08级医学信息管理1班姓名:麻胜瑶 学号:2008084018 中国服饰文化鉴赏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观察来往形形色色的服饰,衣着打扮或正式或休闲,或修身或宽松,或潮流或复古,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服装的类型和衣着打扮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更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生活习性。服饰中常见的有女生可爱的韩版服装,男生宽松的运动、休闲服,女人有穿着精神干练的职业装,男人有正式的西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我们都有相应的服装饰品与之相配。如果把服装服饰瞎搭、混搭,则可能事与愿违,无法达到预期美的效果!服饰在我们生活中也尤其重要:假如一名毕业大学生去参加一个面试,如果服装打扮潮流另类,或是鲜艳亮丽,会给面试官的印象极为不好,为此失去一份难得的工作也不无可能;假如我们去参加一个时装周,主题是以欧美风情为主,我们不可能穿着中国古典的旗袍,那么了解相关的服饰文化就是必要的了。 世界之大,悠悠众国,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底蕴,一种传统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含义。服饰可以表现一个时代的特征,更可以呈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和文明精神。了解服饰的背后,更多的是其历史、政治和经济,这些都渗透在文化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服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灿烂的文化,辉煌的遗物为世人所瞩目。而中国服饰文化更是中国文化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相互渗透及影响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具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得体的文化。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的进行了几十万年,

……浅谈民族文化与服饰民俗的的关系

民族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带有本民族特点、反映本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民俗,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民俗便无由生根。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我所要论述的是物质民俗中的服饰民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民俗习惯也有不同的服饰。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服饰民俗。 第一,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群的衣着装饰,也是由低到高,由遮体保暖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发展变化,从长过程来讲是逐步的、渐进的,既有其相对的稳定期,也有其突变期。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在服装服饰上,有的民族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无区别,但细品确也有某些相异之处。这就是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性的真实反映。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 第二,各民族服饰民俗是独特民族文化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更主要的是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根本支撑,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民族服装服饰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这种赋予文化内涵的服装服饰,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这些服装服饰,大都由各民族人民自己动手,从纺线到织布,到刺绣到成衣。而且这种手工制作技艺大都是祖传的,不带有任何伪造、模仿的痕迹。有的民族的服装服饰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层次、多体型,适合多种类型的人穿戴。这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图一案,一花一叶,都是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出来的。而且在民族特质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寻常的艺术特点,堪称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比如,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第三、服饰民俗是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一个民族特质文化的孕育和发展,都源于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服装服饰的发展变化是与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第四、不同的民族反应不同的装饰习俗,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比如,蒙古族妇女用于头上的装饰品多为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的长绸子缠头。男子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羊皮帽,

中韩文化矛盾的冲突

班级:10G物流二班姓名:徐晴晴学号:10103080232 中韩文化矛盾的冲突 韩中之间经济交流日趋活跃,但两国国民间的文化矛盾却时不时就浮出水面。这其中,有在受大众过激情绪支配的大环境下,两国一些个人的失误被网络迅速传播,并被扩大和戏剧化的原因。但在此,我想对中国大众文化主权意识的扩散现象深表担忧。 文化并不能像一种商品或发明主张所有权。如果一种文化具有普遍价值,便会被世界人民所共享。如果中国文化传统能够在世界各国流行,那么这不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侵害,而是对中国文化优越性及其普遍价值的一种证明。 而且,一些中国曾经舍弃过的文化在其他地区得到完好保存和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曾遭五四运动否定的儒教文化,在韩国就得到很好的保存,并变身为一种独特的韩国文化。同样,仔细观察中国的独特生活文化,也可以发现其融合了世界很多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与文明。这些就是文化的属性,即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进行交流、传播、变形和修改。中国曲阜的孔子祭奠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韩国儒学者就在复原其传统仪式上提供过帮助。 一种文化和文物均源自某个地区或组织,但这些都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产。在保护和尊重文化的同时,应该视文化为可共享的公共财产。因此,我们不能主张文化主权或否定某种文化在其他地区以特殊形态存在,而是应该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解释文化。 在分析为何韩中之间的文化矛盾尤其突出的时候,将文化商业化是不合理的。当下的中国遵循“经济第一”主义,把所有东西套进经济利益的框架内,文化也被视为商品。于是,企业间的竞争意识就被用来处理文化问题。此外,将文化视为政治手段,助长文化爱国主义,也是值得商榷的。 虽然韩中之间的文化交流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对于韩中文化交往的未来,我是持乐观态度的。两国建交时间短,对文化理解的不足,文化交流的不够充分,才会导致如今韩中之间出现“成长痛”的现象。所以,今后一段时间,两国的知识分子、媒体和文化产业从业者们都应作出认真而积极的努力,并扩大两国人民的直接接触和交流。这样,就能让两国民众体会和保持两国间的文化亲密感,才能摆脱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跨越人为的关系界限。 一、中韩文化交流中冲突的表现 第一,韩国“公然掠夺我国文化”,挑起文化之争。主要表现在:2006年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2009年又出现了经韩国学者“考证”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的说法。 第二,以“高句丽问题”为代表的历史领域的问题。在此问题上中国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古代(隋唐时期)东北边疆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曾建立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亦名高句丽);大约在同一时期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顾学界以“王氏高丽”称之,但经考证韩国历史上的王氏高丽与此高句丽并没有直接渊源关系。但是,韩国学者包括民间普遍持相反观点,并将此问题从学术争论引入政治领域,向中国抗议干涉相关学术成果的出版与发表。 二、中韩文化交流冲突的归因分析 历史原因:从历史角度来看“韩国文化的源流是广泛的接受和学习中国文化并将之发展成为本国的文化的”。因此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朝鲜半岛也就有意无意的参与了这种共同文化的构建,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但自从上世纪开始,经济上挺起腰杆子的韩国人,无时无刻都在寻求文化意义上的独立,而环视其传统文化却到处都充斥着中国文化的影子。因此,要想完成本国民族文化的独立,要么全盘否定,自己凭空再造,这当然不可能,于是乎,高调的掠夺和批判无疑成了最佳途径。

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文化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民族特色。 (3)了解中国传统服饰中凝聚的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 2、教学时数: 3课时 3、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以服饰变迁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汇是一种双向互动。 (3)以唐代服饰的创新求变为例,说明唐朝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4)为什么说中国服饰至清初又出现一大变迁? (5)为什么说服饰文化中凝聚着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 (6)何谓“五服”?为什么说五服制是中国礼文化的组成部分? (7)中国传统的服饰制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4、课外阅读文献: (1)高汉玉、屠恒贤主编:《衣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周迅、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第二至第八编、第十二编),重庆出版社,1995。 (3)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5、讲授提纲: 第一节纺织技术的发展 产生服饰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织物,古代麻织、丝织和棉纺织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一) 麻织 1. 传说:伏羲氏养蚕织绵;神农氏“教民桑麻以为布帛” 2. 远古主要纺织材料: (1)葛 (2)大麻(汉麻) (3)苎麻(中国草) (二) 丝绸 1、周代蚕桑和丝织得到长足发展,东周时期已有足踏织机。 2、汉代丝织成就辉煌,丝织衣料总称“缯帛”,可细分为缟、素、纨、锦、罗、纱、绢等近20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丝织品。 3. 唐代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发明双面锦织造法。 4. 宋元时期创造了织金工艺,锦缎中用金配色,图案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5. 明清丝织工艺精美绝伦,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以丝织品闻名天下,民间刺绣工艺也得到空前发展。 (三)棉纺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