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论文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论文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论文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年级 2009级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传播学

学号 10095127

姓名辛迪

任课教师薛东琪

完成时间 2012.4.1

成绩

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

内容摘要:2012年GDP增速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模式,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以及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将导致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深度回落,但市场情绪的稳定、房地产政策的松动、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换届效应的全面显现将使宏观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明显反弹,但全年的宏观景气程度依然偏低。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增长

一.中国经济形势现状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在意大利和希腊债务问题双重夹击下进一步恶化,金融市场风险重新高企,引发汇率结构调整、国际资本异动以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进一步下挫。这将使2012年,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以及悲观预期弥漫的四重外部压力。

(二)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处于加速恶化阶段,但全面调整还没有出现,局部调整和房地产市场的内部调整依然是第四季度的主流。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的前提下,2012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将出现包括交易、价格、投资在内的全面回落的调整。但本轮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在本质上是政策调控的产物,将以经营策略与价格调整为核心,它不是资产负债恶化型的调整,因此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和全面抛售,更不会引起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不过,地方财政对于土地的依赖以及9%的经济增长社会约束线,决定了本轮房地产调整的幅度不会超过25%。2012年第二季度地方政府可能采取大量的松动策略,第三季度中央政府可能逐步放松“限贷”,然后放松“限购”,但房地产业下行的惯性决定了全面回落是2012年房地产调整的基本模式。

(三)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加剧、地方投融资平台还债高峰期的到来,2011年所显现的金融扭曲和金融风险进一步显化,资金流动速度将进一步减缓。但由于中国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个体的资产负债状况依然良好,经济泡沫的治理、中国金融扭曲的纠正以及金融风险的释放,不会引发系统性的风险危机。

(四)在经济回缓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将全面回落,“经济泡沫”将全面消胀,这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将从2011年的“稳通胀”和“去泡沫”转向“稳增长”、“保民生”与“纠扭曲”,也将导致政府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较大幅度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工具的配合使用,将使2012年在纠正2011年全面出现的资源错配和金融扭曲的同时适度增加流动性;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民生政策的配合使用,将使在政策性投资规模适度提高的同时民生支出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对冲房地产与外部环境带来的下行冲击,

使2012年GDP增速呈现“前低后扬”的运行态势,中国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

二、2011年与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一)2012年GDP增速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模式,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以及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将导致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深度回落,但市场情绪的稳定、房地产政策的松动、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换届效应的全面显现将使宏观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明显反弹,但全年的宏观景气程度依然偏低。201 2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将出现持续回落,经济增速将跌破9%,但第四季度可能出现明显反弹,单季度同比增速可能达到9.4%左右,从而使全年增速回升到9. 2%-9.3%的水平。

(二)从供给角度来看,第一产业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支农投入加大的作用下,增速将有明显提升,增速将从2011年的4.2%提升到4.4%;而第二产业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下出现持续下滑,增速从2011年的10.8%下滑到10.6%,与房地产相关的重工业受到的影响较大;而第三产业借助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和在服务业投入增加的作用下,改变了2011年大幅度回落的态势,增速达到9.1%,与2011年持平。

(三)2012年消费将在两大类力量的作用下出现名义增速回落,但实际增速略有提升的局面。

其中,下行力量包括:

(1)整体经济的回落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将导致消费信心进一步低迷;

(2)经济增速回落导致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增长态势不乐观;

(3)深层次的收入分配结构的进一步恶化导致消费者收入基础弱化;

(4)房地产销售和价格回落导致房地产相关消费持续回落,例如家具消费、装修消费;

(5)资产价格波动透过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导致中高端消费疲软,例如高档餐饮和贵金属饰品等。

而上行力量包括:

(1)政府将进一步出台消费刺激政策,对汽车、家电等消费提出刺激措施;

(2)透过降低关税和消费税等措施刺激中高端消费;

(3)政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民生投入来间接拉动消费。

这两种力量基本保持平衡的态势,从而导致2012年名义消费增速达到16.7%,实际消费增速为1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与2011年持平。

(四)2012年是政策性投资与市场性投资相互交替的一年。为寻求经济相对平稳的运行,政府将出台放松政策,加大投资规划的实施,使政策性投资力度大幅度上扬,以弥补市场性投资在外需和房地产下滑的作用下大幅度下降的缺口,全年预计增速为22.3%,实际增速比2011年略有下降。

(1)由于经济预期与库存周期的作用,原材料去库存将进一步进行,而生产成本的被动存货投资可能上升,从而存货投资总体略有上升。

(2)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可能导致商品房投资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1 5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问题开始显现,投资增速下降以及整体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将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幅度可能接近5个百分点。

(3)外需的下滑导致制造业投资的下滑,按照测算,出口下滑可能达到3个多百分点,引致的投资下滑将达到2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

(4)为了稳定宏观经济,对冲外需下滑、消费疲软、房地产市场变异等下行力量,政府将在2012年启动“内需不外需、投资不消费”的调控措施,通过放松货币政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松动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管控等手段,在第二季度大力推动“十二五”战略规划和各种区域规划,提高基础建设、重点项目、农业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投入,从而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扬,对冲前期投资下滑的力量。

(五)2012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动力进一步受阻、贸易冲突和汇率冲突的加剧等原因,中国贸易总额增速出现进一步回落,仅为18.7%,比2011年下滑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为17.4%,进口增速为21.7%,贸易顺差为14 90亿美元,比2011年减少8.9%,“贸易再平衡”速度加快。

(1)根据广交会第110期的订单状况以及PMI指数中的订单指数的判断,2 012年初期,中国出口将出现明显回落。第110期广交会出口成交379亿美元,增速仅为3%,同时订单中短单占比居高不下,长单比重仍偏低,其中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比达到88%。

(2)根据中国贸易与世界贸易之间的弹性关系,可以初步估算,在世界贸易增速进一步回落0.3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的前提下,2012年中国国际贸易总额下滑的幅度将达到2.1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

(3)如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2012年前两个季度出现全面恶化的情况,欧洲经济出现全面萧条,中国贸易增速将出现超过8个百分点的回落。

(4)中美贸易冲突可能由于大选年以及汇率法案等因素而升级,从而导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受到较大的影响。

(5)2012年中国贸易增速回落的格局,将从2011年欧美板块回落为主导的模式,转变为全面回落的格局。东亚板块很可能由于受到国际资本波动的影响,难以保持目前一枝独秀的局面。

(6)由于受到中国原材料去库存的影响,中国进口也会出现回落,但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对冲,下滑幅度不会太大。

(六)2012年是中国“金融扭曲”加剧与金融风险进一步积累的一年。因此,纠正“金融扭曲”,疏通金融资源配置是2012年的重点。政府一方面在清理各种民间融资和表外融资的基础上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使资金循环出现政策性下滑的力量,但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的总量与结构性放松的并行,总体货币环境有所改善。预计全年信贷投放将保持在8万亿元左右,M1,M2在2012年的增速将有所上扬,预计为16.2%和17.1%。

(1)房地产市场逆转、国际资本流动的进-步加剧,将使中国民间融资的问题进一步显化。而土地市场的大幅度下滑将进一步加剧地方财政的缺口,导致地方政府存在进一步挖掘非规范性融资的动力。与此同时,2008-2010年刺激计划带来的质量不高的贷款所引发的银行呆坏账问题也开始显现,银行风险也将进一步提高。2012年中国将面临风险控制与金融秩序治理的压力。

(2)为保证超过50万亿元的在建项目的持续进行,信贷总量必须得到较大的提高。

(3)为适应9.2%的GDP增速、6.1%的GDP平减指数以及整体放缓的货币流通速度,M2增速不宜低于17%,由此倒算,2012年存款总量增长将达到12万亿元~13万亿元,贷款规模可以达到8.5万亿左右。但考虑目前金融扭曲较大、金融风险累积较大,总量约束可以适度偏紧。

(七)2012年由于宏观经济的持续放缓、经济泡沫的逆转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持续回冷,物价水平将出现回落,CPI为3.4%。产出缺口等指标表明,2012年中国实际GDP增速及其绝对水平基本比其潜在产出水平略低,整体宏观经济景气状态有偏冷的取向。

(1)从技术角度上讲,由于翘尾因素的回落、居住类住房价格的回落以及制成品类价格的回落,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CPI将步入加速回落的通道,这种格局将延续至2012年。

(2)由于民间融资链条的局部断裂、表外融资的清理和规范全面展开、房地产资金的全面恶化以及经济泡沫的全面逆转等因素,中国流动性即使在货币投放力度加强的前提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内生性放缓将直接导致2012年整体流动性增速的回缓。这直接导致前期货币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大幅度放缓。

(3)国家大宗商品市场将出现高位震荡,逐步回落的趋势较为明显,这将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减弱。但是,如果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相对平稳地度过,美元指数出现较大回落,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很有可能存在走高的可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全面大幅度逆转的概率较小。同时,由于气候的问题,国际粮食价格也可能存在变异的可能。

(4)2009-2012年连续14%以上的工资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中国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难以完全对冲工资总量的提升,单位劳动成本将持续上扬,这使中国在未来3年一5年都可能面临3%~4%的成本推动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5)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将进一步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出口的下滑和房地产的逆转将使中国PPI上涨水平大幅度回落,进而逐步减缓上游价格的传递压力。

(6)潜在产出缺口显示中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依然偏冷,因此核心CPI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7)2012年依然面临个别商品大幅度波动的压力,例如粮食价格随着国际市场变化而出现异动,猪肉价格随着猪肉生产周期的逆转,由“猪肉狂涨”转变为“卖猪难”。因此,市场监测的压力依然较大。

五、政策建议

2012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趋缓的一年,“外部经济的放缓与动荡”、“房地产市场的逆转”以及“金融风险与金融扭曲的加剧”等主导中国经济下行的力量。因此,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通胀”转移到“稳增长”、“控风险”与“纠扭曲”之上。

(一)由于存在中国增长与就业之间不对称的关系,跌破9%的增速放缓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但鉴于目前中国结构性问题的持续恶化,以及2008-2010年大规模刺激计划带来的强烈的后遗症等因素,2012年不宜出台新的大规模刺激计划,特别是简单化的、重复性的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不应出台。不过,在外需下滑幅度较大、消费疲软的前提下,还是应当启动“内需补外需、投资补消费”的政策

调整。在适度调整投资结构的基础上,“稳投资”应当是工作的核心,因此,投资不能回调太快,也不能扩张太快。

(二)金融扭曲和资源错配带来的风险防范与治理,应当成为2012年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之一。

(三)房地产调控依然是中国“去泡沫”的核心,鉴于目前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局部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阶段,以“限购”和“限贷”为核心的房地产政策不能松动。对于未来政策调控的节奏应当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相应的预案制定。

(四)货币政策应当根据物价发展趋势、金融风险治理的步骤、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增长的变化进行调整。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应当从年初的“定向宽松、总量微调”的定位向“总体宽松”的定位逐步转变,不宜在短期内进行大幅度根本性调整。为适合9.2%左右的经济增长、3.3%左右的CPI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内生性的放缓,M2增速应当处于17%~18%区间,信贷规模确定在不低于8万亿元的水平,利率水平基本保持不动。

(五)及时出台以减税、增加支出为主体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积极财政的实施在“调结构”与“稳增长”之间寻找到契合点。

(六)高度关注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重点监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展,中国政府应当提前防御欧洲债务危机深化所带来的各种震荡,除了外需回落之外,还必须重点监控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异。对于中美汇率冲突的加剧,中国政府应当有应对的预案。

(七)消费刺激政策应当持续推出,不宜将消费加速和消费升级视为短期行政化干预的产物。

(八)201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依然处于持续恶化的阶段,治理结构性问题必须有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World Bank.World Economic Outlook.http://https://www.sodocs.net/doc/b99128363.html,/,2011—10—28.

[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报告2010-201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ECB.Monthly Bulletin.http://www.ecb.int/home/html/index.en.html,201 1—10—28.

[4]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http://https://www.sodocs.net/doc/b99128363.html,/external/index.htm,201 1—10-28.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论土地私有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题目论土地私有 姓名与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所在学院(系)

论土地私有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引起极大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后,国内外学界和媒体均发出强大的要求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声音。各方学者对农村土地所有权该不该私有化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本文将结合时事及各专家观点,总结土地私有化的可能带来的好处与弊端并分析了其可行性。 关键字:土地私有、农民利益、社会保障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增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三农”问题就是近年来引起极大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后,国内外学界和媒体均发出强大的要求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声音,且其中大部分来自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各方学者对农村土地所有权该不该私有化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用明确的语言重申:“土地家庭承包制”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长久不变。但是关于土地私有制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本文将结合时事及各专家观点总结土地私有化的可能带来的好处与弊端及其可行性,并谈谈个人看法。 土地私有化的可能带来的好处 好处一:土地私有化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此观点来自产权学派和制度学派的科斯定理,认为市场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界定。该理论在土地私有的语境中被具体表述为:农地的产权强度越高,作为生产要素,它被合理配置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土地私有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长期投入土地私有者认为土地私有之后,土地是农民自己的,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将会提高,而且农民会尽力培养土壤肥力,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然而土地私有可以提高效率的理论到底有没有在土地领域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是支持和反对土地私有的人们的巨大分歧。反对方认为土地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增长对策分析 2、某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分析 3、某地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4、某地出口贸易与FDI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5、某区域国际垂直分工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6、某地跨国公司投资对其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7、国际产业转移与某地利用外资的关系分析 8、某地国际贸易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9、某地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其传统产业的关系研究 10、某国基础能源价格水平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11、政府货币政策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12、某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13、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4、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效应分析 16、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7、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18、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9、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与途径 20、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理论基础与途径

21、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与投资途径 2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证分析 24、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因与治理机制 25、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6、我国投资效率与国际比较研究 27、公共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实证分析 28、工资提高对企业经营影响程度评价及优化建议 29、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30、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31、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32、民营银行的地位和与发展机制 3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34、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35、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6、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农业现代化 37、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创新中的利益保障制度 38、边境区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实证分析 39、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 40、农村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 上海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0年上海全年举办的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会展年总收入占全国近50%,已成为国内会展业实力最强的城市。通过世博会的举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背景: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在“十二五”规划刚刚起步的这个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当代中国经济专科选修课论文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 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 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 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完整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成就都离不开计划经济。但是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这使得本来应该生机 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 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 革才是必由之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 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它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 过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我国迎接各种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 世纪末,我国已经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等。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 重要成员。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一方面,我们 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我们的市场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当代中国经济论文.doc

第一,适度的区域经济差距促进生产要素区际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由于要素禀赋和地理区位的差异,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并最终达到动态平衡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获得最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适度的区域经济差距符合各地区的现实状况,并且引导要素进一步从过剩向稀缺地区集中。张秀生和陈慧女(2008)认为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而这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理论的。改革开放初期,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策略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总量,充分验证了 这一点。 第二,适度的区域经济差距减小了全国经济发展的风险。在改革开放初期,出于国情的复杂,我国选择了渐进式改革道路。这个渐进不仅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实质是以发展速度的稍微减慢获得了较低的改革风险,符合风险最小化的方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沿海沿江发达地区肩负着为后进地区探索改革经验,提供开放窗口的任务,同时也相应获得了更高经济水平的“风险溢价”,这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 第三,适度的区域经济差距是区际分工和竞争的基础。各个地区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并为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潜在可能。这是因为后进地区的经济主体不甘于较低的分工水平和不利的交易条件,必然要努力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而发达地区的经济主体面对后进地区的竞争和追赶,为了保持较高的利润率,也不会放下前进的脚步。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使区际分工合作成为可能,并加剧了区际经济在竞争中发展。 消极效应 第一,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条件下,地方政府的税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法制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就成为了地方政府利己动机的必然结果。于潇和范力达(1998)认为区域发展机会不均等与区域不平衡扩大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区域经济的封闭性,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区域发展机会不均等和区域经济不平衡加剧的条件下,各地为了维护本地区的利益将纷纷采取地方保护政策,限制商品自由流通,最终阻碍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第二,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固定汇率并且资本账户管制下,发达地区在获得贸易收益的同时也可能输入通货膨胀并提高要素报酬水平。当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时,随着流动要素过度流向发达地区,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地由发达地区向后进地区传导,而后进地区滞后的收入水平加剧了后进地区承受通货膨胀的压力,最终使国民经济发生停滞和动荡。 第三,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将不可避免地使后进地区失去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要素和技术基础,并进而使发达地区失去升级产业结构的动力。张军扩和冯杰(2006)认为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传统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历长期快速增长后,增速回落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理性成分,对其造成的影响从短期来看是负面的,但长期来看,则有利于促进这类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面对如今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作为国家能够为这一现状做出何种努力呢? 1.加快中西部地区体制创新。 在我国现阶段,制度因素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国家相关产业结构政策指导下进行,政府必须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持。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地区当前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化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中国经济论文

摘要,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20世纪中国的经济是出于一个非常的低谷时期,经济得不到发展,中国经济地位在世界上出于落后时期。现代的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的经济进过一个低谷时期后开始了改革开放加入到了世界经济行列之中,经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的经济得到全新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工业都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前进着,但中国事情都会是两面性的,中国经济融入到全球化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利益,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所以我国要正确认识现代世界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判判断,既不能错过眼前的大好机遇也不能盲目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地位,机遇,挑战,方针、 正文,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国际资本跨境流动加快,但保护主义依然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障碍。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尔峰会上指出,“我们应该坚定不移推进自由贸易,坚定不移恪守历次峰会承诺,坚定不移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取消已有的贸易保护措施”。这是我国政府向世界的宣示。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主席的讲话精神,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机遇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而全球化又给我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1)dxg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

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

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

经济形势 如今,每每谈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都离不开互联网。而过去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话题都是根据国家政策泛泛而谈,没有从根本上谈及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今天中国经济需要站在互联网角度论经济形势,互联网发展之快影响之广已毋庸置疑。最近两年我听得最多关于经济资讯的就是:新的经济格局就要来了;现在经济必然遭遇重新洗牌,少则3年。多则7年。今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的改革方案无不与互联网直接或间接挂钩。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的一轮的经济格局中,我们也许成不了经济运作的制定者,但我们至少可以成为跟风者。 当今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三大互联网龙头企业,逐渐形成中国互联网的三鼎足立。目前,作为互联网基本骨干之一——数据显示,腾讯以7亿多的用户确保其互联网的霸主地位;搜索引擎老大百度更是占据了70%以上的用户搜索量;而刚过去一个月的双11,阿里更是以其不断刷新的记录明示着互联网巨大的威力。一些嗅觉敏锐的传统企业似乎已经嗅到互联网的甜头也都纷纷向互联网进军,围着几位互联网老大转、争分着互联网的一杯羹。的确,大树底下好乘凉!殊不知,当树足够大时便会遮挡更多的阳光,生长于大树下的各个企业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命资源,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了。最明显的信号就是:最近非常瞩目的3Q大战,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对比中国与美国的数据,从十年来上市公司的现市值来看,中国企业十几年来都是三大互联网在领跑,而2007年以后更是荒漠到没有一家新生的互联网大企业,或许这就是互联网垄断带给小企业的冲击;而美国的上市企业,无论是老牌企业还是新生企业都能得到很好很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google的反垄断诉讼,就没有后来的facebook;没有欧盟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就没有现在的youtube。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对互联网发展的认识不全面导致的,互联网发展之快速是不容置疑的,而发展互联网并不是越快越好,互联网发展需要稳妥渐进推进,要统筹兼顾,形成一个健康平衡态势;否则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模式。 互联网发展已成大趋势。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产生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潜在的消费市场不可估量;而且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纷纷进军到互联网上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格局应互联网而产生;一场自创的“消费者节”双“11”,

当代中国经济论文95974

如何缩小中国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甘红宇 目录: 经济差异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 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如何解决当前经济差异问题 作为大学生,在这样下如何取舍未来工作去向 正文: 从最早的设立经济特区,到开放口岸,再到西部大开发,至如今的中部崛起,我们都可以从这些宏观政策中窥得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那么什么事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呢。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致使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至于产生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我想大概可以分为三点 1、资源禀赋的差异,这个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 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 发展水平等。 2、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这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作用尤 其明显,譬如西部大开发等政策。 3、历史和文化的差异,譬如中国受两千年来封建文化的通知,使得与自然经济相适应 的小农沂水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居民们存在着进球不足而守成 有余的现象。 那么,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今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到底是怎样的情况。我将从各区域的一些数据来介绍。 一是,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2009 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40800 元,19862 元,18286 元; 二是,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显著,2009 年东中西部地区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 总值之比分别为 98.45%,86.39%,86.26%; 三是,地区间财政收入不平衡,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分别为 18786.6亿元,5039.6亿元,6056.4亿元; 四是,地区间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不同 ,2009 年东中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分别为67.63%,7.54%,9.35%。以上东部地区为不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东部十省。 从这些数据我么不难看出,如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有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那么区域经济差异对我们的经济的发展到底是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有着不良作用,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还是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利弊分析的。

2016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模板

《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号:1503140214 班级:机电1521 任课教师:张彬 时间:2016年6月4日星期六 2016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 内容提要: 关键词:世界经济环境,经济、2016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日前提醒,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令人失望且不平稳”。世界银行也预测,面对多项周期性和结构性不利因素,全球经济增速在2016—2017年将只有“小幅度改善” 总体判断复苏乏力态势难改 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复苏乏力态势。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和长期增长率不高现象并存,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率下滑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方向不一致,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外汇与金融市场动荡,地缘政治变化和自然灾变等,都可能对世界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干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预计2016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可能仅为3.0%左右。 全球物价形势也将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总需求不足,是2015年主要国家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大宗商品价格在2016年仍将低位震荡,总体来看可能只有小幅度上行,难以推动全球物价水平上涨。美联储加息不仅抑制本国需求扩张,而且将降低欧元区、日本和其他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放缓局面仍将持续,经济金融风险加大还将进一步抑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扩张。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还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当然,巴西和俄罗斯等少部分新兴经济体处于物价高涨和GDP负增长并存的滞胀阶段,这些国家需要付出较大代价调整,较长时间后才能恢复到物价和经济增长同时稳定的局面。 全球贸易低增长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曾于2010年—2011年间恢复到20%左右。2012年开始,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急剧下跌,2012年—2014年间,基本保持在3%左右。2015年全球贸易低迷状况进一步恶化,全球货物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全球贸易低迷主要因为全球需求不旺、世界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制造业转向主要依靠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扩张趋势放慢,国际贸易谈判进展缓慢。这几个因素在2016年仍将继续抑制国际贸易增长。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将提高贸易保护和竞争性汇率贬值的风险。同时,也应看到,在全球贸易增长下降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增长趋势可能得到加强。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等12个国家签署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意味着区域贸易谈判和新型国际贸易规则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不过,由于该协定最早于2017年生效,它对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的正面效果极其有限。 国际直接投资将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将更为活跃。国际直接投资至今没有恢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的高峰。2015年全球并购活动开始增加,国际直接投资有企稳趋势。2016年国际直接投资仍将继续稳定增长,但难有大幅扩张。与此同时,跨境资本流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 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浅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1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保障房建设提速 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房价持续上扬、保障房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能否在2011年发生转折?事实表明,房地产调控的高压势头有增无减,同时中央反复强调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应该说,不管调控如何继续,保障房建设已不容有丝毫懈怠。从全国来看,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量的目标定在1000万套,相比上一年任务几乎翻番;从“十二五”规划看,要实现从目前保障性住房占城镇住房不及7%,到“十二五”末提高到20%的目标,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尽管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可为完善住房保障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撑,但保障房建设或仍有些难以绕过的坎,如巨额投入、土地保障、分配公平以及任务执行者的责任与利益平衡问题。 我们看到,为了确保供应量,在保障房建设资金、用地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关政策倾斜:央行、银监会要求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金融服务工作,据《2011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上半年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累计新增908亿元,比年初增长54.8%,高出同期商品房开发贷款48.3个百分点;土地供应方面,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做到应保尽保,特别是要求保障性住房和中小户型商品房的供地不能低于整个住房供地总量的70%,并成为刚性指标。 专家认为,加快保障房建设,实际上是对我国住房保障长期弱化的一次“补课”,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以缓解住房结构性短缺的阶段。随着规划目标的实现,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得到较大提升。 正如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所言,“十二五”时期,在全面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再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通过双轮驱动,使住房的保有量和居住人口的数量实现一个基本的平衡。上述制度设计也正是基于我国住房绝对量不足的事实,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务工人员进城也使得城市住房需求增加。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记者,保障房建设是当前房地产调控的重要一役,将与市场供应相互呼应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双轮驱动。此轮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住房供应量,尤其是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扭转商品房独大的局面;另一方面,保障房供应量的增加可以减少商品房的供应压力,以平衡预期而稳定房价,避免因商品房供求关系紧张而造成的价格畸形。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比作促进房地产稳定发展的“两把钥匙”,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房屋有效供给,将有利于房价的稳定和房地产的平稳健康发展。另外,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也有利于稳定房价,降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成本。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出于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考虑,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速度上有所回落。而从具体的发展成就来看,我国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同时民生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以下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浅要分析。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 2.75,比上年缩小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

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2015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各项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我国的消费结构中,网络零售下的通讯器材如手机、电脑等是其中的消费热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得益于产品的高速更新,这个消费热点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使网络零售成为占据全国零售总额较重比例的经济体。除此之外,绿色食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也在现阶段获得显著的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而下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稳妥的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问题、人口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作出相应的改革。在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相关政策,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