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礼貌杂谈

礼貌杂谈

?礼貌杂谈
礼貌的层级性之分及这种层级性的把握
2010级7班 -潘丽霞 2010206
社会交往中,礼貌是维护公共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在言语交际中,由于用语不当,或出言粗鲁无礼,引起相互间的误解,导致交际上的失败的情况十分常见。因此使用礼貌语言能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社会关系,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从而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但是礼貌又具有层级性之分,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会展现完全不同的礼貌程度。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语言的礼貌性呢?如何在恰当的语境中说出最有礼貌的话语呢?

一 礼貌语言的层级性
(一)礼貌表达的程度之分,主要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Leech(1983)提出以下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礼貌程度的语用等级:

1·损益程度等级(The cost-benefit scale)Leech
礼貌原则诸准则中贯穿着一个中心内容,那就是尽量使他人得益和尽量使自己吃亏。因此,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区分说话的礼貌程度,那就是:听话人得益程度越大(或自己受损,吃亏越多),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级别也就越高。
2·选择程度等级(The optionality scale)
所谓选择程度,指说话人所说话语的直接程度和听话人接受该话语的自由度。作为礼貌等级,它应理解为说话人待人接物的热心程度。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话语内容使听话人得益,说话人的话说得越直率,强求听话人接收的愿望就越明显,话语就越能显出热情、好客;二是如果话语内容只使说话人得益,则说话人的话就要说得间接一些,谨慎一些,要给听话人留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因而显出话语的礼貌、得体。
3·间接程度等级(The indirectness scale)
话语说得越间接就越客气、有礼;说得越直率、越带强求的语气,当然就越不客气,越显得粗鲁、无礼。不过,通过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是否礼貌,其首要前提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损、益问题。如果话语内容有益于说话人,则语句越直接,越带强加于人的语气,当然是越不客气,越不礼貌;如这时说话人把话说得间接、婉转,客套话一大堆,当然就显得较为得体。基于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就可分析出礼貌语言的层级性。例如:

得体准则
a. 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lend me yourbike?
b. Will you lend me your bike?
c. Lend me your bike!
d.*You must lend me your bike!
在以上的例句中,a最为礼貌,b次之,c很不礼貌,d则不礼貌到了异常的地步(*句均为异常句)。

(二)可以依据面子威胁程度对礼貌语言进行划分,,那些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FTAs),实际上也就是“否定性的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它们总让听话人的面子得不到保全,因而总给听话

人带来不愉快。例如,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见解表示反对、反驳、批评,或是说话人借题发挥蔑视、谴责、讽刺、指控甚至侮辱听话人,以及说话人向听话人发出的命令、请求、建议、劝告、提醒、警告或威胁等等。表达这种否定性礼貌的语言自然就是否定性的礼貌语言。而那些保全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non-FTAs),也就可以归属于“肯定性的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即通常意义上的礼貌。它们总让听话人受益,并给听话人以愉快的感觉。比如,说话人向听话人提供服务、发出邀请,或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祝贺、赞扬等。表达这种肯定性礼貌的语言自然就是肯定性的礼貌语言。这样,依据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使他感到愉快或受益,我们把礼貌分为“否定性礼貌”(感到不愉快和受损)和“肯定性礼貌”(感到愉快和受益)。与之相对应,礼貌的语言也就有了“否定性礼貌语言”和“肯定性礼貌语言”两个大的范畴。下面让我们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分析。首先让我们看看总让听话人感到不愉快和受损的否定性礼貌及其语言表现形式。当说话人表达了如警告、讽刺、威胁、蔑视、指控、或侮辱等的意思时,它们让听话人感到不愉快的程度显然高于如表示不同意、抱怨、批评、劝告、建议、提醒时,因为它们一般是听话人不愿意接受的,比如:
(1)“Now, look here, Old woman,”Higginbotham bul-lied,“for the thousandth time
I’ve told you to keep your noseout of the business. I won’t tell you again.”( J.
London, Mar-tin Eden )
在这里,尽管希金波森用“Old
woman”这样一个普通的词而非“devil”之类的词来称呼他的妻子,但他对妻子的威胁却还是很明显的,她肯定感到不愉快和不愿接受。但是,像不同意、抱怨、批评、劝告、建议、提醒等,由于辞语委婉间接,听话人就不会那么不愉快,而且很容易加以接受。比如:
(2) “Someone ha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Leech)
在这个批评中,说话人用了代词“Someone”而非“you”来批评偷吃了蛋糕上的冰淇淋的孩子,这就赋予了这个批评一种间接和遥远的特色,也更易于孩子接受这个批评。请再看一例:
(3)A: Would you lend this book to me ?
B: I don’t lend this book to you .
C: I don’t lend this book to anyone.
这里,B和C都是对A的一种拒绝和不同意。但由于C使用不定代词“anyone”,而B用了第二人称代词“you”,因而C使这种拒绝具有了间接性和可接受性。因为在A看来,C的拒绝不是针对他个人的,他就可能对此表示接受。而B的拒绝则会让A觉得B对他有很大的不满才这样做。因此尽管B的本意和C相同,但B却使听话人非常难以接受。
因此,我们就把“否定性礼貌”中的警告、威胁、蔑视、指控、或

侮辱等归为“很不礼貌”。它们让听话人感到很不愉快,几乎不存在让听话人愿意接受的可能。如上例(1)。另外,我们可以把不同意、抱怨、批评、劝告、建议、提醒等言语归为“(一般的)不礼貌”,它们使听话人不愉快的程度要小,所以听话人有接受的可能。如上例(2)和(3)。这样,相应地,“否定性礼貌语言”也就可分为“很不礼貌的语言”和“不礼貌的语言”两个层级。当然,一种语言形式是否为“很不礼貌”(或“不礼貌”),应视其所表达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境而定。一般说话人向听话人提供服务、发出邀请之类的言语,采用一些特有的形式,会给对方留下充分的选择空间,使之更觉愉快,更易接受。请看下例:
(4)A:Do you like to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tomorrownight, Mr. Smith?
B:If you could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tomorrownight, I would be very glad.
很明显,B因使用了一个虚拟的条件句而给了对方更多的选择空间,所以比起A的邀请来,B的邀请使听话人更加感到愉快,更乐于接受。在这里,A、B两种形式都是“肯定性礼貌”和“肯定性礼貌语言”,但鉴于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我们可以把A这样的话语视为“基本的礼貌”层级,而把B之类的话语归为“有礼貌”层级;而它们的语言表现则分别为“基本礼貌语言”和“有礼貌的语言”。“有礼貌的语言”尽管让听话人感到愉快和受益,但其程度却不如那些表示尊敬、祝贺、赞扬之类的言语。当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祝贺、赞扬等时,听话人总能非常愉快地接受。因此它们应高于一般的“有礼貌”,可归属于“很有礼貌”的层级,其语言表现形式即为“很有礼貌的语言”。比如
(5) A:You look so beautiful in this new dress.
B: Thank you very much!
(6)A:老大爷,恭喜你抱孙子了!
B:呵呵,谢谢!谢谢!
像这样的对话,发话人真心赞美、尊敬、祝贺对方,答话人自然十分高兴,心怀感激。总之,在“肯定性礼貌语言”中,又有了“基本礼貌语言”、“有礼貌的语言”和“很有礼貌的语言”三个层级。当然,一个言语行为究竟属于三者中的哪一个,不仅要看它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还往往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这是一个必须具体分析的复杂问题,难以在一篇文章中完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礼貌大体分为五个层级:
①肯定性礼貌
a.基本礼貌
b.有礼貌
c.很有礼貌
②否定性礼貌
a.很不礼貌
b.不礼貌

很有礼貌→有礼貌→基本礼貌→不礼貌→很不礼貌

二 礼貌层级性的把握
(一)礼貌态度的程度把握
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文化中,都会有产生不同的意义,展现出不同礼貌程度,那么,我们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要用什么样的

礼貌用语呢?这是我们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Brown和Levinson的研究表明,人们根据以下三个因素来决定自己语言的礼貌程度:

(1)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这一距离越大,语言的礼貌程度就越高,比如说,人们在对陌生人说话时使用的语言比对自己的朋友说话礼貌得多。
(2) 对话双方之间的权力分布也对语言的礼貌程度起决定作用。听话人的权力越大,说话人的语言越礼貌。
(3)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强加于人的看法与接受程度不同。对强加于人很敏感的文化社团使用的语言比其他文化社团更礼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双方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势和话语的强加程度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的日常交际,帮助我们很好的实现礼貌态度的选择,到底应该很有礼貌呢?还是稍微有礼貌一点就可以了,上边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语言形式的选择上,以上几点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礼貌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二)礼貌语言表达式的选取
关于这个问题,我比较赞同侯老师的观点,在具体语言形式的选取上,我认为关联原则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主要是看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跟语境能够实现最佳关联性。例如:
(7) Otherwise Your Honor would not have rather accused me of loose behavior and
remissness of duty, in matters where I believe, I have rather exceeded than
fallen short of it.
说话人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讽刺。按理说,不应该使用这个表示尊称的词“Your Honor”(对公正的法官的尊称)来称呼听话人的,但是基于语境的考虑,“Your
Honor”在这里能够同语境实现最佳关联,通过敬语很好的表现出一种反讽意味,如果选用其他的语言表达式,却不一定能实现这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3.
[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 邓世俊.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A].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上海外教出版社,2002.
[4] 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5] 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Brown,P. and Levinson, S.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7]Hickey, Leo.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 CromwellPress Ltd,1998.
[8]Lakoff,R.t.Talking Power[M].New York:Basic Books. 1994.
[9]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Pragmatics[M].New York: Long-man, 1993.

2010级7班 唐云志 2010222
英汉礼貌原则的文化共性与差异
礼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文化中,并且涉及到人类交际的各个方面和各个

层面,从国家间的交往到个人之间的交往,从政治、经济领域到日常生活领域,无处不存在着礼貌的渗透作用。礼貌在人类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外交谈判中,礼貌能帮助交际双方达到各自的目的,而非礼貌常常使双方的谈判失败。在日常生活中,礼貌能使人获得朋友,而非礼貌往往使朋友受到伤害后由朋友变为陌生人甚至敌人。礼貌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但是,其意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既被看作一种手段或目的,也被看作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但是,在不同的礼貌界定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赞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
特别是在跨文化的交际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条件,映射出英汉礼貌的异质性表现和共性,因而了解礼貌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将有助于减少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 英汉礼貌原则的文化共性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任何社会或群体,人们的行为(包括言语行为)都由“礼貌”来制约,由“面子”或“面子的工夫”来维系。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礼貌都是普遍存在并受到高度重视的现象。著名语言学家何自然(1997)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即礼貌问题。由此看来,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行是否礼貌得体已成为影响人们交际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语言学家Lakoff(1973)认为,在某些类型的会话如非正式的交谈中,肯定并加强双方的关系比真正思想的交谈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礼貌的因素在会话的有效性中占了上风。
国际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
教授(1983:132)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群的言语习惯,提出了指导交际成功的礼貌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语用原则,该礼貌原则包括6个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有损于他
人的观点,做到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让别人受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利己的观点,做到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对他人的贬损,做到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自己对自己的表扬,做到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自己与别人观点上的不同,做到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自己与别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做到尽量减少对对方的反感,增加对对方的同情。
结合Leech
的理

论,顾曰国(1990)根据汉语文化的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respect)、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文雅(refinement)。并在此基础上,效法Leech 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
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指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求同原则:这与“脸”和“面子”有关,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要力求和谐一致。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由以上两种礼貌原则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为目的的,都是以贬己尊人,求同存异为核心的。而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即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国度中,人们有自己的礼貌方式。我国一向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这个民族比其他民族更讲礼貌。礼貌是普遍现象,是各民族都讲究的,只是各民族有各自的礼貌表达方式罢了。
二. 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西方礼貌概念的发展过程受法律和城市文明的双重影响,而汉文化礼貌概念的发展受圣人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孔子的“礼”之思想的影响。礼貌概念的核心在英语文化中为守法和城市文明,在汉语文化中则为贬低自己和尊敬别人。
因此,一些礼貌原则在英汉文化中均被遵守,而实际上这些原则在英汉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内容。

首先是谦虚准则。谦虚在英汉文化中均被遵守。然而怎么才算谦虚,这在英汉文化中的解释是不尽相同的。中国式礼貌在解释谦虚时往往是以贬低自己为前提的,甚至认为谦虚就是自贬。这种贬低自己常常发展到贬低自己所获得的成就甚至否认别人对他的称赞#
尽管目前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中国人在接受别人的称赞时总还是不那么坦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利奇所提出的谦虚准则为缩小
对自己的夸奖。这种缩小决不至于到贬低自己的程度。况且贬低自我在英语文化中不但不被认为是礼貌,而且还被认为是一种怪异甚至虚伪。因而可以说谦虚准则在汉语文化中比在英语文化中受到更高的重视。

其次是友好

准则。尽管它在英汉文化中都被解释成让人感到舒服。但是在一种文化中能让人感到舒服的一个话题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往往另当别论,比如发出邀请,在中国文化中,如仅邀请一次,对方往往会认为不够友好,同样,对方在接到一次邀请后就欣然同意也被认为是不恰当的行为。而在西方,不断地向对方发出重复的邀请被认为损害了对方的自由选择权,因而让对方感到不舒服。自然也就没遵守友好原则。

再次是热情准则。尽管英汉文化中都赞同对人热情。但是汉文化比英文化更重视这一准则案。而且英汉文化为实现热情所选择的话题常常相差甚远。汉语中的热情常常通过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来实现,这种热情准则常表现为关心
别人的私事,比如年龄、婚姻、子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文化中,特别是年长者通过过问年幼者这些事情来表明其热情,意欲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同样,中国文化中把一个陌生人称呼成一个家庭成员也是一种拉近双方心理距离的方式。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这种中国式的热情准则正好有悖于Lakoff所提出的“保持距离”
准则。依据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以这种内容展开的谈话常使接受者的消极面子感到威胁,同时也侵害了接受者的私生活权。英文化中的热情常限制于一定的范围内。例如当对方请求你帮忙时,你才能实施帮忙,此时所表
现出的热情和主动才是合适的。否则,这种帮忙不但不被认为是礼貌的行为,还被认为是一种侵害了对方自主权的不礼貌举动。
三. 小结
我们在承认礼貌原则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礼貌原则在内涵、方略以及侧重点因文化不同而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不同社会对不同准则的侧重,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之差异所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 1983.
[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4).
[4] 高航,面子礼貌与语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7,(2).
[5] 靳琰,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年9月14日.

浅析礼貌原则
2010级 王宝霞
引言
Leech的礼貌原则,是在Gri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其合作原则的补充和发展。Grice的合作原则着重在强调说话者或者听话者的合作以及不合作产生的会话含义,是解释和描述会话含义的产生的,而Leech的礼貌原则是说明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的。当然礼貌原则不是会话含义产生的唯一原因,只是其中之一。那Leech的礼貌原则具体内容是

什么呢?
一、Leech的礼貌原则及礼貌等级性
Leech的礼貌原则具体包括六点,如下:
1.得体准则(tact maxim) :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尽量少让自己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赞誉别人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双方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根据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 Leech是从说话人和听话人角度来分析他人受惠和自身受惠的。他(Leech 1983)提出了
“受益——受损”衡量表,即礼貌原则中的各条准则要求的使别人受益和使自己吃亏的程度的比例关系所导致的礼貌级别。从表中可以看出,同为祈使句的语言手段,听话人的损益程度不同,礼貌级别也就随之不同。如“Peel
the potatoes. ” 是说话人中最不礼貌的。

Peel the potatoes. 说话人代价 不够礼貌
Hand me the newspaper.
Sit down.
Look at that.
Enjoy your holiday.
Have another sandwich. 听话人的受益程度 非常礼貌

从表中的理解,我们可以想到: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是都或多或少的遵守礼貌原则的。对于听话人越受益的语言对于说话人来讲是越受损的,即是不礼貌的。听话人越受益,说话人就相应越受损,从而礼貌的程度就越高,礼貌的等级就越高,说话人总是牺牲对自己的礼貌来换取对听话人的礼貌,就是努力使用恰当的语言.来扩大自己的受损程度,以扩大听话者的受益程度。
关于礼貌的层级性,Clark & Schunk和钱厚生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Clark &
Schunk提出用七度标尺,即按“很礼貌,相当礼貌,有礼貌,既非有礼貌又非不礼貌,不礼貌,相当不礼貌和很不礼貌”划分礼貌的等级,然后分别对应于众请求句和应答句,并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发现有些表达方式的确在人们心目中比另一种更礼貌或更不礼貌,从而为对礼貌的量化研究铺平了道路。钱厚生(1993)在该标尺的基础上对礼貌语进行了赋值,即将礼貌语赋予正值,将不礼貌的语言赋予负值,从而更正确的表示了礼貌的属性和程度。
二、礼貌原则的不足
从以上Leech的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这六个准则: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赞誉准则和谦虚准则,还有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都是成对出现的。这是每一组

都是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去分析的,但是仔细品读,不难发现其不足之处。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得体准则(tact maxim) “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尽量少让自己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得益”和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意义有重叠的地方。
其次,礼貌的等级性这个量化标准没有办法把握。文中的“尽量减少和尽量增加”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我们无法判断。在日常交际中,一般都是说话者根据说话的场景和对象来控制这个礼貌的等级,无法做到量化和无法进行验证。
再次,交际中会存在双方都受损或者受益的情况。比如上面的句子“Peel the
potatoes.”说话者是让听话者去切土豆片,看似是说话人受惠,听话人受损的,但是假如听话者很不愿意去,这样岂不是使说话者没有受惠,而且丢了面子,也影响了两者的关系?再比如侯国金(侯国金
2008)中的说到的说话者向听话者借笔的三个例子,无论采用哪种说话方式,假如听话者借给了说话者笔,两人的关系就可以从“陌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这就是交际双方都受惠了。
最后,礼貌原则的得体性不足。礼貌的得体性受到场合、对象和文化的制约,不能简单的只从字面或者话语义去判断交际用语中的礼貌语不礼貌,尤其是文化差异大的交际双方,比如中国和西方国家,中国人在受到表扬时经常贬低自己,而西方则是欣然接受,并说声“thank
you”。
纵然礼貌原则有许多不足之处,但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为礼貌理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思路,为以后礼貌原则的更加完善提供了一个平台。接下来简要说下礼貌原则的发展。
三、礼貌原则的发展
礼貌原则一经提出,立即引来各个语言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发现了礼貌原则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威胁论”,把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并提出五条补全措施;有Lakoff“语用能力”两原则(清楚原则和礼貌原则);有顾曰国的汉文化中礼貌四要素;有王建华提出的“语用距离原则”,并区分了语言礼貌与话语礼貌;有侯国金提出的“语用标记礼貌切当论”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讲述。
小结
本文先由Grice的合作原则引出Leech的礼貌原则,阐述了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和礼貌的层级性,接着描述了礼貌原则的不足,最后简要介绍了下礼貌原则的发展。关于礼貌原则发展的具体内容,笔者会在将来的总结中具体阐述。本次文章中有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Leech.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何兆熊.2000.新编语用学

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侯国金.2008.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之路[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夏金成.浅谈礼貌原则的再解析[J]. https://www.sodocs.net/doc/be11620415.html,
范盈盈.2010.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J].考试周刊,40-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