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上册 音乐 说课稿汇集

八年级上册 音乐 说课稿汇集

八年级上册

让世界充满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初一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不再满足只了解自己身边的小环境,而是将眼光投向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怎样在音乐上满足他们的审美愿望呢?本节课希望以“爱”为主题,从角度、广度、深度上为同学们展现音乐的魅力,进而唤起他们感悟:祖国的新一代应该胸怀“让世界充满爱”的美好理想,担负起为世界奉献欢乐的社会责任;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与理解“音乐和情感”的关系,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以学唱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第二部)为主,欣赏郭峰的另一部力作《有你有我》;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汉城奥运会会歌,如《hand in hand》;贝多芬《欢乐颂》等等,以不同角度表现“爱”主题的作品。

3、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郭峰及其代表作品《让世界充满爱》,拓展音乐领域中有关表达“爱·和平·友谊”为主题的其他作品;初步了解美术中雕塑和摄影的魅力及其一部分表达该主题的作品。

2)、能力目标:能够对《让世界充满爱》(第二部分)与《欢乐颂》在音乐速度、力度、曲式结构和情感表达上的区别,感受、体会音乐在表达“爱·和平·友谊”这一主题的强大的说服力和号召力;能够以真挚、热烈的情感及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演唱并尝试用手语表达《让世界充满爱》(第二部分)的歌曲,加强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3)、情感目标:感受、体验音乐艺术在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在音乐的影响下,增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看一看、议一议,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在唱一唱、演一演的过程中感受、体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而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真正理解音乐在传情达意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明白无需任何语言表白,在音乐世界里,任何一条旋律都能扣动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情感,从而引发共鸣。通过比一比,让他们培养自信、勇敢、协作的态度,进而强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二、说教法: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把可能有真理的追求。”,通过对新的音乐课程目标的解读,我们明白“进行情感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音乐课最核心的目标”。所以,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爱、感受爱、表达爱。

本节课的内容涵盖面比较广,学科综合性较强,课堂教学要贯彻“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浅层次的,属于识记层面的知识要点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复习锻炼其自学的能力,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如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的介绍等。深层次的,属于理解运用层面的技能要求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比较分析等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如《让》和《欢》两首歌曲在音乐构成元素上的对比、音乐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等。

三、说学法:新《课标》着重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该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课前引导学生去体会来自师长、父母、朋友的关怀,寻找自己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种种“爱”的表现形式,感受这份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第一板块:凝结的爱。

播放:1、伤心的记忆:(十二张照片,背景音乐为反映二战题材的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插曲);

2、不懈的追求:(十二张照片,背景音乐为著名萨克斯演奏家肯尼金的《生命之喜悦》)。

提问:看过这一组照片之后,你想到了什么?听完这一段音乐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这段音乐旋律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教学设想:通过强烈的对比欣赏让学生体会不同音乐风格给人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享受,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2、讲授新课:第二板块:流淌的爱。

(1)、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第二部分)。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所认识、了解的郭峰。(教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评学生观点。)拓展:郭峰的另一部力作《有你有我》;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汉城奥运会会歌,如《hand in hand》等等。

(3)、教师钢琴弹奏歌曲旋律,要求学生轻声跟着视唱并用手划拍(4/4拍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歌曲旋律的重难点。针对个别节奏进行讲解,提醒学生注意音准,唱足每个个乐句结尾的四拍,并注意把握4/4拍子的节拍规律(强、弱、次强、次弱)。请学生到黑板上画两小节的旋律线,加强乐感的培养。教师针对个别点评。

(4)、学生根据音像资料模唱歌曲,教师在关键处以指挥提示节奏。

(5)、请学生简单概述歌曲的思想内容,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及方式来表达歌曲。(演唱方式、器乐表演等)

(6)、钢琴伴奏,再次习唱歌曲。

(7)、请个别学生依据刚才讨论的结果,进行表演,展示学生自己的视角,并给予鼓励。通过演一演、比一比,培养自信、勇敢、协作的态度。[教学设想:通过学唱歌曲,理解、感受《让世界充满爱》的内容及情感;加深相关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对比欣赏中培养学生发散性的多角度思维能力,了解同一题材在音乐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给人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课堂表演中培养学生自信和创新的精神。]

3、加强感受:第三板块:飞翔的爱。

(1)、学习用聋哑人的手语表达歌曲。(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可以请个别做得好的学生表演。不强调熟练程度,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会。)

(2)、聆听《欢乐颂》。(卡拉扬指挥的合唱版)

(3)、学生讨论回答,对比《让世界充满爱》和《欢乐颂》两首歌曲在速度、力度、曲式、情感方面的异同点。(4)、教师小结,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加强了对世界和平的理解和渴望,“爱·和平·友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永恒的追求,同时,我们也明白了音乐在传情达意中的巨大作用。当然,在短短的一堂课里,我们不能把这份爱说全说完整了,除了人类伟大的博爱,我们身边有的是更实实在在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如《烛光里的妈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等。

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以环保、和平、亲情、友情等“爱”的角度为创作中心的歌曲,并尝试唱一唱,下节课大家交流。[教学设想:通过《让》和《欢》两首歌曲的对比加深本节课的内容,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引深“音乐和情感”的关系,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理解音乐打好基础。]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爱与奉献”为主题,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手拉手》,知道音乐艺术在关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增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知道音乐艺术在关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教学过程:

一、爱心故事导入

1、展示四幅有关爱心的多媒体画面,教师在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中动情解说(A 非典事迹 B抗洪抢险

C 希望工程

D 汶川抗震救灾)

2、师:这四幅画面共同说明了一个怎样的情感主题?(让世界充满爱,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二、复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要求:以真挚、热烈的感情及自己喜爱的方式演唱歌曲

思考:说说歌曲为何会震撼许多人?(歌曲深切的表达了我们的心声,因为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应该互帮互助,相亲相爱)

三、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1、介绍:迈克尔.杰克逊

(1)出示漫画,问知道这是谁吗?(2)请学生谈谈对迈克尔.杰克逊的印象。

(3)出示迈克尔.杰克逊变脸组图。(4)欣赏视频:迈克尔.杰克逊MV

(5)教师总结,不能从单方面评论一个人,迈克尔.杰克逊不仅是出色的舞者、歌手,还是位大慈善家。

2、简介:来昂内尔.里奇

3、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1)欣赏全曲。:这首歌曲是为什么而创作?(2)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资料。

(3)引申:迈克尔.杰克逊为美国卡特里娜遭受飓风的灾民写歌。

四、欣赏《手拉手》

1、导入:我们同属一个世界,遇到困难我们要心连心,手拉手,团结一心就能战胜任何困难。

2、欣赏歌曲《手拉手》

思考:这首歌曲是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会歌,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开的,在哪里?

3、学生学唱合唱部分。

4、讨论:《手拉手》和《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表达了人类哪些愿望?(向往和平,安宁)。

五、拓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

1、导入:2008年奥运会在我们中国北京召开,又是暑假期间,相信同学们肯定都很关注吧,那谁知道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是什么?(《我和你》)谁演唱的?(刘欢、莎拉.布来曼)

2、欣赏MV《我和你》:思考:比较一下《手拉手》和《我和你》这两首歌曲,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3、学唱《我和你》

六、结束:1、师概括音乐艺术在关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在《我和你》的音乐中结束这节课。

《祭献之舞》教案

目标: 1、欣赏《祭献之舞》,聆听并能对《祭献之舞》音乐中所表现的野蛮、恐怖、怪诞有所领会。 2、知道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3、通过聆听《祭献之舞》能够产生对现代音乐表现方式进行探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聆听并能对《祭献之舞》音乐中所表现的野蛮、恐怖、怪诞有所领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舞剧《春之祭》的第二幕之《祭献之舞》录象片段,提问这段录象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学生观看录象并回答问题(录象播放,直接、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欣赏《祭献之舞》

1、播放《祭献之舞》,思考:此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2、介绍曲作者和背景材料

3、播放《祭献之舞》的各个音乐片段音乐,学生逐个思考音乐的节奏(是规整还是复杂?)、和声(是和谐还是不和谐?)、速度(是舒缓还是急促?)、力度(是微弱还是强劲?)、旋律(是清晰还是混乱?)、情绪(是稳重、平和还是兴奋、不安?)、乐器(是单一乐器演奏还是乐队全奏?)、音乐所表现的主题(是易于理解的还是奇特的、怪诞的?)

4、提问:讨论作曲家使用异常猛烈、紧张的节奏,大胆的和声,浓重的管弦乐配器,目的是为了表现什么主题?你喜欢这种音乐吗?为什么?1)、聆听《祭献之舞》,回答教师提问。2)、仔细聆听。

3)、仔细聆听《祭献之舞》的各个音乐片段,回答问题。4)、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多次聆听《祭献之舞》的各个片段音乐和完整聆听此曲,从音乐的各个要素(节奏、和声、速度、力度、旋律、情绪、乐器、主题等来分析、理解音乐,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曲的音乐特点).

三、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

1、分配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你们喜欢的方法和表现手段来进行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

2、让同学们自己评价哪个组表演得比较成功:1)各组讨论、排练; 2)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现各组的排练成果;3)各组评价并说说原因

通过排练和表演,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而且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四、小结

《走进西藏》说课

老师们,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进西藏》,这是一堂音乐综合实践课。

一、说教材:《走进西藏》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中的一首歌曲。这是一部歌颂人名好干部孔繁森的电视剧的主题歌,它运用了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进行创作,使歌曲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藏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的歌舞以它独特的魅力被广大人民所传唱、喜爱。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了解西藏风土人情的同时对西藏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西藏的向往,为更好地学习表现西藏音乐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饱览西藏风光、民俗风情,进行一次既愉快又有收获的旅行。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对西藏满怀着憧憬和向往,故本课从认识西藏着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

根据上述内容我特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西藏音乐与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技能目标:①能用明朗的情绪演唱《走进西藏》的第二部分。

②通过听、唱等形式体验感受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风格特点

③学习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用身体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四、说教法:藏族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西藏,我必须要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深入浅出的让学生走进西藏、了解西藏。本课采用了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外化三个阶段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把西藏的音乐、舞蹈与藏族美丽独特的景观和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相联系,从对藏族音乐、舞蹈鲜明特点的体验中来熟悉藏族风情,了解更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藏族民歌,并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藏族音乐的特点感受浓郁的藏家风情,从而激发他们对西藏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学重点:西藏民族音乐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

本课采用农远模式三的形式来进行一堂情景与娱乐相结合的教学尝试。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一、认识西藏、了解西藏

导入:“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这是个什么地方呢?”

1、播放《青藏高原》。那里雪山连绵,歌舞成群,可美啦!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这个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的民族——藏族看一看。做好准备,我们就要出发了!从藏族民歌风味歌曲入手,感受西藏,走进西藏

2、播放《走进西藏》风情片(以《走进西藏》为音乐背景)。视听结合了解西藏的风土人情,相互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

3讨论交流有关西藏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风土人情、歌舞等

【设计意图:从直观上感受西藏,引入藏族的风土人情,体现学科综合,扩大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学习内涵。同时,激发他们对西藏的向往。在看的基础上自由交流,学生学得轻松,也增强了看的效果。】

情感深入阶段——-二、走进西藏

(一)/藏歌嘹亮,感受藏族音乐

1、聆听《走进西藏》。(初听音乐,感受歌曲旋律。)

2、简介歌曲,及词曲作者(了解歌曲内容,体会歌曲内涵。)《走进西藏》是一部歌颂人民好干部孔繁森的电视剧的主

题曲。它运用了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进行创作。孔繁森:西藏阿里地委书记。誉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人民群众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张千一:作曲家,朝鲜族,辽宁沈阳人。主要作品:电视剧音乐《天路》;歌曲《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等。

【设计意图:“高原雪域”这一单元涉及的的范围较广,内容也丰富,本课选用张千一同志所作的《走进西藏》为重点,设计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以此贯穿始终。完整地聆听使学生对歌曲留有更完整的印象。】

3、复听歌曲,进一步感受旋律,体会歌曲情绪、节奏特点(复听歌曲,讨论交流,进一步感受藏族歌曲风格特点):第一部分节奏自由,旋律舒畅、宽广、开阔,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颇具高原山歌的特色。

中间过门节奏规整,旋律活泼。歌曲的第二部分节奏规整,音乐旋律优美、情绪明朗,带有舞蹈性。

4、学唱歌曲⑴让学生轻声跟唱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

⑵难点处理:重点学唱《走进西藏》的齐唱部分。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用降低调高或轻声演唱的方法妥善处理。

⑶能用明朗的情绪演唱《走进西藏》的第二部分

5丰富多彩的藏族民歌。(查找,能说出歌名,并哼唱旋律

6、结合歌曲,学跳藏族舞蹈(观看表演,了解西藏舞蹈动作简单,随意的特点。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歌曲。)

⑴欣赏藏族舞蹈片段;⑵学习基本的藏族舞蹈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在歌曲中真正走进西藏,用自己的歌声和舞蹈动作来感受西藏音乐风格,从而喜欢上这首歌,也让学生在喜欢的流行音乐的风格中来感受民族音乐的风采,最终让学生能理解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

拓展——三情感外化阶段

1、自选方法,演绎歌曲。(西藏民族风情、歌舞演绎)

从多方面表现歌曲的第二部分: a、打击乐伴奏 b、诗歌朗诵或创编歌词 c、综合:藏族民族风情展示

课外作业——三、走出西藏:收集西藏民歌。

【设计意图:以学生兴趣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践,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同时产生愉悦感、满足感,以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希望学生能喜欢西藏,喜欢西藏的歌,为西藏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最后我用西藏语问候一声“扎西德勒”。

《阿妈勒俄》教案

作品分析:1.《阿妈勒俄》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又在这首古典歌曲中融进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

《阿妈勒俄》为E商调、2/4拍,由两个乐段构成全曲。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而抒情。其中,部分旋律有离调现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第二乐段的旋律虽然也是优美抒情的,但其调性稳定,从而又使人们感到其情绪显得深沉。

纵观全歌,它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每个乐段的开始都用衬词起头。如:

其二,每个乐段的结尾都使用固定的旋律及衬词。如:

其三,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予以过渡。

2.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里自古以来就杂居着藏、汉、回、蒙古等民族的人民,这就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囊玛这种古典歌舞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囊玛的真正创造者是居住在西藏的各族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

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由于这种音乐体裁的室内特点,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一种“宫廷音乐”。其实,它来源于民间,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发展到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所以说,囊玛是从民间进入宫廷的,囊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其中难免存在封建的糟粕。因此,对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我们应采取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正确对待。

通常,囊玛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的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常在室内演出。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引子的旋律比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唱时有少量的舞蹈动作,也很少有队形上的变化。快板舞曲的音乐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囊玛的伴奏乐队多用以下几种乐器:竹笛、扬琴、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和串铃等。教学建议:

聆听《阿妈勒俄》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妈勒俄”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

在聆听《阿妈勒俄》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囊玛”的产生及发展简况、“囊玛”的结构特征以及它在艺术上的一般特征进行探索并具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唱脸谱》说课稿

一、说教材:《唱脸谱》是人音版第15册第三单元《梨园金曲》中的一首学唱曲目,是整个单元中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体裁为“戏歌”。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其歌词从外国人对京剧的称谓开始,称赞京剧艺术:“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 顶呱呱!”尔后,从各种人物的脸谱入手,进一步称颂其生动形象、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全曲用京剧曲调谱写而成,共两部分:歌曲的A段是通谱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曲作者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韵味十足。歌曲的B段是分节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均为两小节,保持着结构的完整;第四句“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通过节奏的伸展和使用花脸托腔,将长度扩充为八小节,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一张张“美佳佳”的脸谱。使全曲在高潮中完满地结束,唱出了我们对京剧艺术的骄傲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2.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3.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并能用一定的京剧韵味来演唱歌曲《唱脸谱》

难点:对节奏的把握和京剧韵味的模仿

四、说学情: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五、说教法: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教法和学法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准确的表现和感受作品的内容及情感。同时,又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是自己实践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自己尝试的结果,学习活动是充满探索性的创造活动。真正体现"快乐音乐"的宗旨。

六、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我在学习指导时围绕学习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戏歌的吟唱形式及艺术特色的表现。让学生尝试,讨论,表演等方法融合在一起。以兴趣促学练,以学练求巩固,以展示树榜样的教学中轻松愉快的达到教学目的。六、说教学程序:我主要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教学

一. 赏析与导入(看“脸谱”,说“脸谱”)

在京剧音乐声中,课件展示各种人物的脸谱,教师解说脸谱的产生,颜色,样式及各种脸谱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环节让学生从音乐、图像中来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印象,从而引入歌曲)

二.学唱《唱脸谱》:1、视频欣赏歌曲《唱脸谱》(让学生随着媒体画面,完整欣赏歌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欣赏的同时同学们思考问题:歌曲可以划分几部分,每部分的唱腔上有何不同?师生共同探讨回答上述问题:

第一部分其旋律汲取了京剧音乐的素材,采用通俗音乐的创作手法。第二部分完全使用京剧音乐的西皮唱腔,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2、学唱《唱脸谱》:C采用听唱,教唱,分组唱等方法突破这一难点。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反复聆听和观看这首戏歌的MTV,让学生在歌声与画面中去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及京剧的韵味,然后教师讲解这首戏歌的风格,演唱情趣等要素,通过探讨和体验的过程来完成这一教学过程。

3、解决难点:在学唱过程中,学生提出难点。(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放手让同学们自主地探究学习,改变以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也就是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难点突破:1.前半拍休止;长句“叫喳喳、、、、、、”

2.对艺术作品的处理,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京剧的韵味演唱,使学生能更加完整地掌握《唱脸谱》这首戏歌。)

三、思考与创作:为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收集有关的京剧流派及代表人物,自画脸谱或试着走一走京剧的台步。师生互评。(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发挥其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完成学习目的。)

最后小结:在优美的旋律,轻松的氛围中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进行美的教育的同时,体验上音乐课的乐趣。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浑身是胆雄赳赳》教案

教学要求: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一同探索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实践当中感受体验京剧的唱腔、板式及其音乐情绪,能分辨京剧行当、角色,知道京剧音乐中的文武场、脸谱、服饰等音乐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京剧艺术的行当及唱腔板式。

重点:了解我国国粹艺术京剧,要掌握最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的了解京剧艺术,体验及表现京剧韵味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个竞赛大比拼,看哪组能成为“最佳国粹艺术发扬组”!首先我们分成三大组,每抢答问题时都要举手,答对有分,落后的那组最后要有所惩罚

二.展开:(1)“抢答室”(主要是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

问题:京剧中的生旦净丑脸谱有何不同?京剧中的主要唱腔是?各自的特点?

“行头”指的是?(从中加以讲解:行头不仅指衣服一项,它分为乐衣盔杂把这四类后来又发展为六类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把子箱和旗包箱)

京剧乐队称为…?分别说出?且使用的乐器有?播放着两首作品让学生自己辨别(加以分析欣赏文场音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舞场音乐《浑身是胆雄赳赳》)生:略

师讲述这两乐曲所描述的事情:《浑身是胆雄赳赳》是根据现代京剧《红灯记》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中李玉和的同名唱段改编的器乐曲----李玉和被叛徒王连举出卖后,日寇宪兵队长鸠山以请李玉和“赴宴”“交朋友”的名义

将其逮捕,当时李玉和与家人告别时说出了一番语重心长地话。

(2)学习室

A. 大家知道古代哪个人物是最正直最爱平反冤案的人吗?生:略

我们从电视剧《包青天》里,更加了解了包拯这个人物,是那么的铁面无私的!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次包大人是审个什么案呢?

播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加以讲解(从唱腔上分析,属于西皮;讲解京剧板式是指节拍与节奏,不同的板式是与剧情的矛盾冲突角色所处的环境人物的性格及情绪表现等密切相关的!)这是传统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中包拯审判陈世美时的一段唱段

B.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

介绍:《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现代京剧,剧情:1939年,新四军某部转移,在阳澄湖畔沙家浜留下了18名伤员,为了伤员的安全,把任务交给了地下联络员阿庆嫂,与日寇勾结的胡传魁刁德一展开一场斗智的较量;

欣赏视频,结合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各自唱腔的表现特点:阿庆嫂---沉着勇敢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胡传魁---愚蠢残暴的草包司令形象;刁德一---凶诈的汉奸形象(师生讨论)

问题: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有什么不一样?(传统京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与现代京剧《智斗》对这两作品进行比较)。生:略(师生讨论)

(3)“实践室”(统分,落后组模仿动作)播放京剧人物姿态的图片,让分数落后的那组同学进行表演式的模仿

小结(3分):略

教学后记:虽然感觉上,京剧艺术很难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去观看去欣赏,但经过这两节课的学唱与欣赏,学生有所了解后,再加上有视频的欣赏,能直观的刺激学生们的感官,他们还是很愿意去学习有关京剧的艺术知识!学生也不会抗拒这门艺术了,反而还觉得挺有意思的,不要求学生能把这门国粹艺术发扬光大,但起码要对自己国家的艺术瑰宝有所熟悉与了解!!从而才能谈发扬!!

《美丽的村庄》说课稿

教材分析:歌曲《美丽的村庄》采用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由弱拍起始,节奏比较密集,其中,附点及切分节奏使音乐的动力感得到加强。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歌曲第二乐段开始部分的节奏疏密相间,其中的切分节奏刻意加长,而旋律主要呈上扬的趋势,使人们的情绪激昂、振奋,感情更加激动,由衷地表达出人们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这就与前面的音乐情绪形成了对比。其后半部分的音乐基本上是与第一乐段相呼应,从而使歌曲在对比之后又求得统一。

(新课标中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提倡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就应该把这些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完整的聆听教师的范唱,引导学生把握歌曲风格。

2.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并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聆听、模唱、感受等活动,懂得歌曲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创造性活动,有创意地为歌曲伴奏。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指导学法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歌曲的“听”“唱”“奏”,让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说教法:在本堂课中,重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基础,从激情、激趣到激起创造的欲望,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教学过程:(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的传授,现在要把这些都融入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与他们的情感态度、兴趣紧密结合,从而积累音乐的知识,提高感悟的能力。)

本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步激情

以声导入时,教师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让学生们感受到一种轻松、悠闲的情绪氛围,在美妙的音乐中产生美丽的遐想。通过游戏“灵活的舌头”,进行美妙声音的模仿。用la轻声高位地模唱出3333 3 3 | 2222 2 2 | 4444 4 4 | 5555 5 5 | 1111 1 1 |……等,老师用柯达依的手势进行指挥。用这种相互模唱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节奏 XXXX XX的印象,突破了唱歌教学中的难点,也有利于学生歌唱声音的统一和控制。这一练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深有浅地进行。

在范唱之前,老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周末去郊游或去乡村度假看作是一种时尚。因为,那可以让人更放松,并有更清新的空气。请欣赏《美丽的村庄》,它是让人如此向往和留恋。”然后教师通过范唱来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范围,老师能用眼神、表情、动作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并能喜欢此歌曲。此范唱要求教师能声情并茂,从而发挥学生的听觉想象力,达到激发情感的目的。

第二步激趣

在学习歌曲之初,让学生在曲谱和美丽的图画面前,完整感受音乐,激发兴趣,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有关情绪、快慢等方面)。问学生:你想对着这么美丽的村庄纵情歌唱吗?

接着用la来学唱旋律,在唱词的时候,也会产生困难,教师就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用以纠正学生有偏差的地方。特别是附点、换气、重音、四拍长音等地方。

第三步升华

在歌曲艺术处理时,通过找出最喜欢的乐句,分析歌曲的力度与情感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感悟音乐的过程。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要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当学生有感情地表现歌曲时,就要进入音乐的创编过程。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分组挑选合适的乐器和形式,对歌曲进行伴奏。分组表现之后,进行自评、互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获得学习的乐趣,把自己融入到“美丽的村庄”之中,领悟了歌曲的内涵。

当学生在《美丽的村庄》的伴奏音乐中离开教室时,我想学生们肯定会爱上这类活泼、热情的乡村音乐,感悟到音乐的内在魅力。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音版八上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交响曲)。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教学目标应该定在什么位置?如何根据学生的发展和要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进行合理有序的整合,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十五册第四单元第2课,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提倡学科综合,这节课综合了音乐与美术这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这两种艺术品种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这两种艺术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

这节课自始至终都围绕着音乐与绘画这个中心来展开、深入到总结归纳。音乐课我觉得应该要做到具有音乐性、艺术性、综合性和活动性,让学生在音乐课中获得更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本堂课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目标来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能够感受音画作品的美,找出音乐与绘画的要素,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联系。体会画面的情绪与音乐的情绪相一致的情感。②能够对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产生好奇心与探索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与表现,学生能初步感受、理解音乐与绘画的个性与共性。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及其他术形式来表现音乐。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讲解示范法,综合训练法、直观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认识手鼓、学习手鼓到能够演奏手鼓。

教学过程:这一节课是一堂音乐与绘画的艺术综合课,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师生共享的艺术品,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艺术作品的美,去探寻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通过欣赏作品鲍罗丁的交响音画作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听音乐联想画面,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欣赏绘画作品联想音画《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的音乐形象,学生通过哑剧、话剧、舞剧、音乐剧等形式表述了欣赏时的联想活动。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与绘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真正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倡和追求一种轻松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教学方式上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境,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欣赏、想象、模仿、交流、表演的过程中理解音乐文化,获得知识。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对于我自身来说,也提高了学科功底和专业水平,真正是受益匪浅。谢谢各位专家评委!

《图画展览会》说课

一、设计思想: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宽广的领域中创造性潜能,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打开心灵去完整欣赏音乐,从真实感受出发,以自己的喜爱方式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提高积极性,从而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内容。

二、教材分析:《图画展览会》是1874年穆索尔斯基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有感而写的。出于对挚友至诚的感情,出于对哈特曼作品的强烈印象,几乎一挥而就。在这个作品中,作曲家用音乐的手法通过一幅幅画面来描绘显示中的景物人物,用音乐的手法再现画作的精美构思和意境,给人以身临展厅的奇妙感受。作者去世后,被许多作曲家改编成不同版本的管弦乐曲。其中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922年的改编曲最为流行。整个作品由引子与起连接作用的“漫步”主题和十首带标题的乐曲构成。漫步主题平稳庄严,徐缓的节奏好似人们在展厅中款款漫步。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课以欣赏为主,结合体验、想象、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音画”有理性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聆听《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求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从真实感受出发以他们喜爱的方式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提高积极性,从而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内容。

3、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和介绍掌握“音画”这一概念,并了解穆索尔斯基这个音乐人物。

五、教学重点:欣赏《图画展览会》,体验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六、教学难点:让每一个学生从真实感受出发以他们喜爱的方式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参加过一些展览会呢?都有哪些展览会?(动漫展、汽车展、美术展、古玩展等等)这些展览会都是用看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奇特的展览会,那就是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

2、新课:音乐欣赏《图画展览会》

作者简介:穆索尔斯基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能当众演奏协奏曲,13岁进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他在军队里担任军官,并参加了“强力集团”的活动(“强力集团”又被称为“五人强力集团”、“强力五人集团”、“五人团”等。19世纪60年代,由俄国进步的青年作曲家组成的“强力集团”(即新俄罗斯乐派),是俄罗斯民族声乐艺术创作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在1858年,终于决定献身于音乐事业而脱离军队,他创作了

许多不朽的名作。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的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

作品介绍:《图画展览会》是1874年穆索尔斯基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有感而写的,穆索尔斯基参观哈特曼的纪念展览会后不久,又从展品中选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成了一套钢琴曲,叫作《图画展览会》。他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哀思和热情,写作时乐思和音调源源而来,几乎是一挥而就。《图画展览会》全曲共分十段,他们分别是:《侏儒》、《古堡》、《杜伊勒里宫的花园》、《牛车》、《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两个犹太人》、《李莫日市场》、《墓穴》、《鸡脚上的小屋》、《基辅大门》。

“漫步”主题:

师:每一段乐曲描绘一个特定的景物,而整个作品则用一个叫作“漫步”的主题贯穿和统一起来。这个主题是从哈特曼绘画中获得的灵感写出的,他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好像是穆索尔斯基自己,以及哈特曼的朋友,在展览会上走来走去。这个主题在乐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为整套乐曲的基础。好,说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图画展览会》欣赏图画吧。

欣赏《图画展览会》第四段《牛车》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请说说这段乐曲的情绪

2、请为这段乐曲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名字,并说出你的理由

原画是一幅风俗性画面:两头公牛托着一辆简陋的大车轮的牛车缓慢而过。乐曲由弱到强再到弱表现牛车由远而近又走向远方,不断反复的沉重迟缓的和弦好象缓慢沉重的车轮,由大号奏出的驾车人之歌具有一种不胜重负的悲戚之感。欣赏《图画展览会》第六段《两个犹太人》:

《两个犹太人》是《图画展览会》的第六段,乐曲中出现的撒母耳.戈登堡和什缪耶尔都是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 这两个犹太人,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羸弱、消瘦、哀怨,他们本来是哈特曼的两幅互不相干的肖像画中的人物,但在穆索尔斯基的这段乐曲中却聚在一起,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呢?请问:

1、你觉得乐曲中先出现的是哪一个,后出现的是谁,为什么?

撒母耳.戈登堡穆索尔斯基用间歇的节奏、出人不意的重音、减缓的速度,结合着每一个旋律音的意味深长的加重来表现它,好像这个人打着各种手势,比手划脚地不知在威吓,还是在劝说什么人似的。这个主题由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的齐奏奏出。

什缪耶尔机灵、神经质,在富人面前声音颤抖、趋附逢迎。由加弱音器的小号奏出。

2、你觉得穆索尔斯基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欣赏《图画展览会》第十段《基辅大门》并回答以下问题:

欣赏“基辅大门”的图片并介绍“基辅大门”的历史背景

问题:在穆索尔斯基的乐曲中《基辅大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穆索尔斯基的这首乐曲很好地表达出画面的基本内容,它包含三个互为对比的形象:

第一个是一首庄严的颂歌,它像巨人一样宏伟和有气魄。管乐器的合奏强调出它所特有的这一气质。

第二个音乐形象虔诚而严肃,使人联想到教堂中的祈祷。因为在图画中,除了城市外,还有一座教堂。作曲家在这里用音乐来描绘教堂里传出的唱诗声和祈祷声,且在这里表示对亡友的哀思。

第三个音乐形象是节日的钟声,钟声中又出现了“漫步”主题。鸣钟是古俄罗斯庆典仪式不可缺少的内容,乐曲中的钟声热烈辉煌,表现了古俄罗斯的节日气氛。最后,在尾声中,城门的主题越来越辉煌,呈现出欢腾的壮丽景象。

小结:

《牛车》:始终是沉重的中等的速度,表达着农民对他们不自由的生活和没有欢乐的艰苦劳动的悲痛感受。

《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穆索尔斯基用威风凛凛、傲慢粗暴的音乐形象和加弱音器的小号那机灵的音乐形象刻画了一富一穷的两个犹太人,使作品具有了典型的社会意义。

《基辅大门》:二二拍子的快板,庄严肃穆的,威风凛凛的。音乐是一首庄严的颂歌,象巨人一样气势宏伟。乐队的全

奏好象民众的欢腾,音乐在辉煌的音乐形象中气势磅礴地结束。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欣赏《图画展览会》,让我们真正走进了音乐,并发现要想读懂音乐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去体会,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鉴赏家。

交响诗《嘎达梅林》教案

课程目标:1、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从“情”的角度,更深一层次地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打破狭隘的民族观,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民族激情。 2、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作品的魅力所在。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点:欣赏草原、斗争、民歌主题、再现部的尾声

难点:分辨乐器的音色

教材分析: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女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毕业作品。20世纪初,我国一位蒙族英雄嘎达,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们起义,斗争长达五年之久,最后起义失败。这部作品以嘎达牺牲的历史故事为题材,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各部分的音乐主题均来源于蒙族民歌《嘎达梅林》。

交响诗这一体裁的作品学生普遍接触较少,不了解它,因而容易在主观上产生排斥的情绪,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课前去获取相关资料、学唱民歌主题,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并结合教师的课件,运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通过视、听、唱的全方位调动及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作品的魅力所在,更深一层次地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学设计:课前欣赏双人舞《嘎达梅林》(三宝作曲)

(一)播放马头琴齐奏《嘎达梅林》(幻灯+音像)

(二)导入新课:学生看完后说出它是属于哪个民族的。(蒙古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嘎达梅林》吧。(三)出示课题《嘎达梅林》(幻灯+音频)

1、请学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1)体裁知识:交响诗(2)作曲家辛沪光简介;

2、请学生演唱民歌《嘎达梅林》;

3、教师小结;

4、欣赏男中音独唱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幻灯+音频)

5、复习奏鸣曲式结构知识;

6、教师介绍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曲式结构(幻灯)

7、欣赏主题(幻灯+音频)

(1)草原主题(主部)思考:这个主题会使你想到什么?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2)斗争主题(副部)思考:这个主题让你感受到什么?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3)民歌主题思考:这个主题有何特点?为什么?(4)教师小结

8、欣赏草原、斗争主题(幻灯+音像)

9、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尾声)(幻灯+音像)思考:为什么音乐开始时选用这种音调?说出这段乐曲出现了哪些主题?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为什么说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以同名民歌为基本材料创作的?试将内蒙民歌《嘎达梅林》与课文引录的两个重要音乐主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音调上的联系。

(六)欣赏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幻灯+音像)下课

《我的祖家是歌乡》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首歌曲是流传在台湾高山族一带的民歌。它属于舞歌类的“欢乐舞曲”。歌曲通过赞美祖辈喜爱的风

俗习惯来表现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歌曲为c羽调式,2\4拍,单乐段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情绪欢快、热烈,带有舞蹈性。但是这首歌曲中很多一字多音是难点,并且要求气息悠长连贯,长音时值要唱足,声音用气息支撑。

2、学情分析:台湾歌曲及艺术形式,学生接触的较少,高山族就更不了解了,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多种途径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五年级的学生对歌曲情绪及声音的处理基本到位,但是歌曲中难点节奏还需教师的指导。

3、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体验台湾、高山族的风土人情及人文地理,感受与其相关的音乐艺术文化。

(2)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

4、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

难点:长音的时值饱满,“上山”的节奏和“我们”的旋律及节奏。

二、说教法:1、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了启发开放式教学法。

2、听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从音响中获得,所以我采用听唱法。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手法,动静结合,神情兼备,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各种感官的作用,从各层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法:学生通过听、看、想、动、讲等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感悟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1)跟着高山族民歌《阿里山的姑娘》律动走进教室,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课堂教学。

2)由《阿里山的姑娘》引入台湾,引入高山族,进而引入本课主题。

(二)感知与鉴赏: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岛,高山族的风土人情及舞蹈艺术,完成听觉与视觉的结合。

唱歌首先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教师出示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台湾岛及其舞蹈艺术——杵舞的魅力,学生被吸引,就会很投入,多种感官加入活动,完成听觉、视觉的结合。更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同时以音配画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熟悉歌曲,为下一步处理、演唱好歌曲做好准备。(三)节奏与律动: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喜爱的形式,以此为契机,以杵舞为引,让学生掌握节奏,掌握好节奏以后,师生合作,用简单的杵舞步伐跟着音乐进行律动,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感受杵舞这种民族舞蹈的形式。同时在律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歌曲,为以下更好的学习、处理歌曲做深入铺垫。

(四)新授歌曲: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情绪,处理、演唱歌曲;通过歌曲速度、情绪的对比,感受歌曲的不同风格;通过老师的范唱,学生的听唱,感受音乐的悦耳动听;通过肢体语言的表现,从而表达歌曲的意境及其理解与认识,更是对音乐感情抒发的体验。

歌曲中后两句的“我们”一字多音,节奏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是歌曲中的难点。老师通过问题及对比的方式来加以区分,如:”我们“的节奏是分开的还是靠紧的?两个”我们“在旋律上有什么不同?用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避免了错误的产生。接着让学生亲自跟着琴唱一唱,直观的感受两个”我们“的区别,提前解决这一难点。

歌曲中“上山”的节奏是另一个难点,“上”的后八分音符的连音往往被学生忽略或节奏把握不准。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连音八分音符的下面加了“ang”音,避免学生漏音现象,然后有节奏的读一读这一乐句,学生熟悉节奏后加上旋律,能很快掌握。

(五) 歌曲处理:在前面环节的铺垫下,学生对歌曲的情绪及声音的处理上基本到位。因此歌曲的处理主要在于长音的饱满与气息的连贯。“怎样能把长音唱满,使歌曲听起来饱满动情?”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唱的不足之处,同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发挥他们的独创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创作能力。当学生提出可以用X X XX X的节奏放在长音处时,让学生尝试体验,边唱边打拍节奏,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接着在长音处加上衬词,让学生知道歌曲中加上衬词能增加歌曲的氛围与意境,增强歌曲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性,使歌曲更有韵味,更完整统一。并通过师生互动,表现歌曲,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去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

情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性和实践性原则,

(六)拓展小结:当学生的情绪深深的融入歌曲美好的意境之中,深深的体验着台湾高山族的美丽淳朴的氛围之中,老师将情感进一步升华,让学生在深情的音乐中感受诗歌《乡愁》的意境。通过两种情绪的对比,激发学生盼望台湾能早日回归的美好愿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并通过歌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歌曲的精神内涵进一步的升华,使学生的心灵感受得到更深入洗礼,学生在这样的祝愿与期盼中结束课堂。

《五指山歌》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关注并喜欢黎族民歌,乐于对歌曲《五指山歌》相关的音乐要素进行探索。

2、能够用优美的歌声演唱《五指山歌》,尝试用海南方言演唱歌曲。

3、在欣赏、感受、演唱“啰呢调”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感受本黎族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聆听、演唱体验中感受民歌“啰呢调”的民歌风格,领略歌曲的精神内涵。。

难点:尝试用两种方言演唱《五指山歌》,尽可能准确的表现歌曲的风格和内涵。

教学过程:(一)引入

1、交流激趣

教师:同学们,说起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有很多风景名胜,有一座山是我们海南岛上最高的一座山,那是什么山呢?(五指山)。

教师:对,五指山!现在就让我们共同随着画面走进五指山。

课件:五指山风光视频

教师:五指山之所以成为海南乃至于全国的名山,名就名在于它美丽的自然景观;在于它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更在于它那天籁般的民歌旋律!

2、引入课题《五指山歌》。教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歌声走进五指山,走进那孕育着黎族民族文化和民歌的发源地!课件:展示课题——《五指山歌》

二、新课

1、学习歌曲

教师:现在就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具有海南独特风韵的歌曲,请大家在演唱前仔细观察,这首歌曲的拍号有什么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

课件:问题——仔细观察,这首歌曲的拍号有什么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

教师:我们先不忙于解释和回答,现在,请大家在演唱的体验中一起来寻找答案。

课件:《五指山歌》大歌页面

①感悟歌曲的意境美——聆听教师示范演唱。(用两种方言)

(请同学们思考、对比两种语言演唱的不同风格。)

②感受歌曲的旋律美——读谱(强调装饰音和变换的拍号的正确演唱)

③体会歌词的韵律美——方言念词(用节奏念词的方法并强调衬词的作用)

④享受歌曲的形象美——填词歌唱(要求:节奏从容、旋律舒畅、抒情性强,唱出美感)

⑤理解歌曲的节奏美——变拍子——知识点(音乐要素)丰富、流动而富于变化。

⑥音乐实践活动:★尝试用2/4拍演唱歌曲,对比音乐情绪有无变化?

★尝试改变速度和节奏,对歌曲的风格有无影响?★再次完整演唱歌曲。

课件:归纳——《五指山歌》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拍子记号——3/4拍,2/4拍,变换拍子使得歌曲更加丰富、流动而富于变化。

2、聆听两首不同演唱形式的《五指山歌》,对比歌曲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

★童声合唱《五指山歌》★男声独唱《新五指山歌》

教师:同学们,聆听欣赏了这些不同(现代、合唱、创作)的五指山歌,相信这首“啰呢调”的旋律已经根植在我们的心中。

3、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

教师:《五指山歌》是我们海南黎族民歌,我想我们应该对其音乐特点有所了解?

课件:《五指山歌》音乐特点介绍:

学生①:《五指山歌》正是海南人民依据“啰呢调”的调腔而创编的革命民歌。(“啰呢调”是杞黎中最为流行的调腔。它因歌曲开头时常用“啰呢”之类的衬词而得名。)其内容它歌唱红军胜利归来,嘲讽蒋军失败。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和问答的方式说明——正义的红军必将战胜反动的蒋家王朝。

学生②:黎族民歌的体裁——黎族各支系都有自己特定的传统音乐调腔。在传统音乐调腔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山歌、情歌、劈山栏歌(一种刀耕火种时唱的劳动山歌)、舂米谣(杵歌)、犁田歌、打硪歌、儿歌、叙事歌等民歌体裁。

教师:同学们介绍的很好,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明确歌曲《五指山歌》的音乐要素:

拍子速度力度旋律曲式情感

3/4拍和2/4拍

中速刚柔相济委婉舒畅、抒

情性强

二部曲构

第一乐段:沉稳而抒情;

第二乐段:坚定而自信

(三)拓展:欣赏一组赞美五指山的歌曲

教师:同学们,神奇美丽的五指山曾经让多少作曲家和歌者为它倾倒和动情,在这里,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组描写五指山的歌曲:

课件:多媒体播放歌曲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是五指山人》

《雨打芭蕉》说课

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选定广东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感受与体验广东音乐的地方风格,以及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广东音乐的内涵及艺术价值,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审美为核心,兴趣为动力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在创造性教学环节中,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表演创作,采取情境创设与启发式互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广东音乐的概念与特点,并在欣赏、思考、理解、描述与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音乐课本,第十五册第五单元。《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的早期佳作,乐曲通过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极富南国情趣,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那一连串分裂的短句,顿挫的节奏,犹如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芭蕉,使人联想到芭蕉婆娑起舞之态。

2.说学情:我们初二学生一般对广东音乐接触不多,经课前调查,70%以上学生不喜欢或不了解广东音乐,他们课前普遍认为广东音乐的内容比较陈旧,节奏和旋律与现代社会相差甚远,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广东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可利用学生爱展示自己的天性和现在最感兴趣的QQ群和空间提高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让学生喜欢我国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广东音乐的音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及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并认识了解《雨打芭蕉》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雨打芭蕉》,了解广东音乐概念,特点及主要乐器。

2.难点:由于中学生对广东音乐接触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课前可利用学生现在最感兴趣的QQ群和空

间布置任务,提高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让学生深入广东音乐的音乐特点,鼓励学生尝试简单的即兴表演活动。

七、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1.现在在国际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中国女子民乐乐团,她们演奏了刚才那首动听的曲子,这个乐团叫什么名字?女子十二乐坊。 2.她们用我们最淳朴的民族乐器演奏了很多好听的乐曲,你知道这个乐队里面有哪些民族乐器吗?二胡,琵琶,扬琴等

3.现在我们欣赏一首民族器乐曲《雨打芭蕉》认真思考回答。

【设计理念: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做铺垫,为一下教学做准备。】

初听《雨打芭蕉》

1.播放《雨打芭蕉》,并提出问题:

(1)、乐曲情绪?(2)、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民族乐器,乐曲里还出现了哪样特殊的乐器?

2.介绍请学生展示:广东音乐概念。

【设计理念:1.由乐曲导出高胡,再导出广东音乐,介绍概念,层层深入。2、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展现了学科整合的成果。】

(二)复听《雨打芭蕉》

1.该曲结构具有连续性,很难将其断然的划分成几个段落,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它分成3个部分欣赏(出示课件),总结每一段描绘的场景画面。

2.学唱第一部分旋律(教师出示课件上的旋律并弹奏)

1)..根据每段乐曲联想到的画面用语言总结。

2).一边学唱一边体验广东音乐的乐句特点。本环节着重分析作品中各音乐段落的变化,让学生能清晰地纵观全曲的整体布局,从而有利于学生了解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

延伸拓展实践与创造 1.你还知道广东音乐的哪些些乐曲?2.那现在来欣赏另外几首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紫竹调》《旱天雷》等的片段(教师用扬琴弹奏)。

课堂小结:中国的民族音乐如一支奇花独立于世界上,其民族器乐更为世人所慨叹。曾有许多次的民乐团到国外演出时,刚一结束,手中的乐器就被台下的观众“抢夺”去,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就这么一根竹子或木头,上面挖了几个洞或这样一做,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这节课学的广东音乐,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认真聆听反思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索广东音乐的的兴趣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踏雪寻梅》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第十五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踏雪寻梅》。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本单元的主题是“冬之韵”,教学时间正值元旦和新春佳节来临前夕,此单元在特定环境中——冬天(或者是下雪天),容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起来,更易把学生带到歌曲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踏雪寻梅》教学是我在此单元中设计的第一课时,为带变化再现的二段体,是一首简短而高雅的艺术歌曲,表现了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感受歌曲时代风格和高雅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

2.能生动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用富有表现力的歌声再现歌曲意境。

3.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并在聆听、比较、表现、创编等活动中充分体会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

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从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歌曲的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的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并即兴为歌曲创作伴奏,陪衬声部。

教具: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选用钢琴、多媒体课件、(双响筒、三角铁、碰铃等)打击乐器来进行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本课中我是采用以下教法来进行教学的—情境导入法预设悬念法谈话讨论法节奏律动法图谱示意法对比演示法

三、说学法: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展开学习—视觉图像法联想想象法模仿伴奏法对比听赏法模拟演唱法合作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这一部分,也是我说课的重点部分。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1、情境导入;

2、新课学习;

3、创造表现;

4、拓展延伸;

学生在《铃儿响叮当》的歌声中走进教室,由老师带领随音乐边跟唱边做律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易于教学环节展开。

1、情境导入。首先,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一组冬季的风光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感受冬天的美。随后出示:雪过天晴,白雪皑皑,红梅怒放的画面,问:“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有关雪和梅花的诗词,之后师小结:课件播放叮当声录音片断,听后让学生谈感受,并出示叮当声的歌谱,让学生用轻快的声音随琴练唱。此环节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冬之韵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做下良好的铺垫。

2、新课学习。

(1)聆听感受:完整的聆听歌曲《踏雪寻梅》,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

欣赏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例如: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悠闲的,怡然自得的等。

(2)多次聆听,学唱歌曲:

简单介绍词曲作者,并指导学生按节奏随《踏雪寻梅》的伴奏音乐读歌词,同时解决其中的生僻字“霁”和“灞桥”的读音及词意。

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课件出示整首曲谱,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的曲式为带再现的二段体,引导学生分析感受B段的哪一乐句与A段的曲调有相似之处?

学生聆听教师范唱歌曲,这时教师请学生用之前练过的“叮当”声为老师演唱的第一部分伴奏。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跟琴轻声的演唱歌曲。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合作,找出问题,发现难点,教师予以及时点拨。如:骑驴灞桥过的骑字轻巧的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字上,好花采的瓶供养,休止的半拍好比深深的闻了花的香味,感叹的唱出好字。在休止符处采用“向外张望,闻花香,听铃声”节奏律动的方法,来解决本句的难点。

(3)歌曲演唱处理,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找出歌曲中的力度记号。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感受力度记号,师生一起探讨四句“响叮当”的力度处理,用渐强来表现驴子由远及近,探讨歌曲每部分的演唱情绪,跟琴演唱加以巩固。

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多次聆听体验音乐,达到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师生合作解决难点,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审美体验中,注重挖掘歌曲的情感,声音的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

3、创造表现:此环节充分运用合作讨论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首先,我播放合唱《踏雪寻梅》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学生加入打击乐器表现音乐。

教师指导学生加入二声部练习,女生唱第一声部,男生唱第二声部,教师引导学生要注意声部间的和谐统一。学生分组讨论四句“响叮当”的唱法,采用分组递进的方式表现驴儿由远走进的清脆的铃声。教师指挥学生练唱。

4、拓展延伸:拓展欣赏喜剧小品《踏雪寻梅》再次巩固歌曲,并让学生欣赏一首关于雪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拓展升华了本课的内容。

结语:总结概括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课下搜集描绘冬天的诗词以及歌曲。最后,学生再次随着《铃儿响叮当》的音乐声拍手走出教室,在欢乐情绪中结束本课,令人回味无穷。

本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是一节音乐唱歌课,以音乐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方法灵活多样,做到有模式但不拘泥于模式。重、难点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在欣赏、歌唱、表演、比较、创编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做到了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溜冰圆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师生互动和欣赏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去体会乐曲内在的情感。

2、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圆舞曲的节奏特点。

教学重点:能较好的掌握圆舞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较好的去理解该曲。

教学方法:欣赏法、讨论法、参与法

教材分析:该管弦乐的作曲家埃米尔.瓦尔托伊费尔,

教学过程:一、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教师进行点名。

二、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我们在这学期学的歌曲里,有没有使用了三拍子的歌曲?有哪一些?速度有什么区别?有;《桑塔.露琪亚》、《夏日里最后的玫瑰》;前者稍快,后者稍慢。)

或(可以先放斯特劳斯的圆舞曲,皇帝圆舞曲、春之声、、、、、都可以。然后再放了一段乐曲之后一个人跳一段三拍子的旋转圆舞曲,再问大家。老师刚才播放的音乐有什么特点?舞蹈节奏怎么样?这两个问题引出今天要上三拍子的圆舞曲!)

或从“溜冰”的话题导入或者来段现场表演吸引学生的兴趣

2、你们还记得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吗?(强、弱、弱)

3、揭示课题: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欣赏管弦乐曲《溜冰圆舞曲》,请大家翻开课本P34页。

三、展开新课:

1、教师:这一单元讲的内容都是有关舞蹈音乐,而且都是三拍子的乐曲。我们今天主要是欣赏的是圆舞曲的音乐:你们知道什么叫圆舞曲吗?他跟其他三拍子歌曲有什么区别和特点?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是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一种拍子舞蹈,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圆舞曲特别强调第一拍重音较为突出,具有鲜明”的强、弱、弱“的节拍感。)

2、对该曲进行简单的介绍:该曲作与882年,作者瓦尔托伊费尔将圆舞曲和溜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乐曲采用维也纳舞曲形式,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及结尾组成。

3、教师:接下来,我们先完整的欣赏一遍《溜冰圆舞曲》,同学们在欣赏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每一段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并跟随音乐所到之处,根据音乐的速度手指作出相应的提示,音乐演奏得慢时请伸出一根手指,中速请伸出两根手指,快速请伸出三根手指。请同学们认真欣赏,待会我们要进行讨

4、欣赏管弦乐曲《溜冰圆舞曲》。(6:10分钟)

5、师生讨论:这首圆舞曲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可稍做引导。)

6、我们现在再分段仔细听一听:

1)、序曲:速度是怎样的?使用了什么乐器?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徐缓的;圆号;冬天的景色)

2)、第一圆舞曲:分主题A和B,两个主题,速度形成对比。让我们来唱一唱,并体会两个主题各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感受。

(主题A:宽广平稳,流畅明快,是人想到溜冰的人们舒展优美的舞姿;

主题B:运用了八分音符并强调起节奏,是乐曲充满了轻快活泼的情绪。)

3)、第二圆舞曲:分两个主题,主题A情绪欢快而有力,有声有色的描绘了溜冰场上大显身手的溜冰者洒脱的姿态。主题B出现急速的音乐片段,轻巧而诙谐,仿佛腰上系着铃铛的溜冰者在冰上表演滑稽的舞蹈动作。

4)、第三圆舞曲:分两个主题,主题A主要有弦乐奏出,具有与第一小圆舞曲同样舒展平稳、流畅悠闲的特点,而主题B轻巧活泼,与主题A形成了生动的情绪对比。

5)、第四圆舞曲:由整个乐队演奏出如同微风般柔和轻盈、委婉甜美的旋律,后面还有一段表现溜冰运动员在冰上作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动作的华彩乐段。

6)、结尾:欢乐的华彩段落之后,音乐进入结尾部分,再现开头的第一圆舞曲,并字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教师:我们分析完这首管弦乐曲,也对该曲有了进一步了解了,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不好?我们来个接力赛,这首曲子有四个小圆舞曲,第一圆舞曲代表第一组。。。如此类推,序曲和结尾我和大家一起来。现在给5分钟的时间为你们代表的圆舞曲中的主题添上简单的动作。(教师在旁进行指导)(6分钟)

教师:大家准备好了吗?仔细听音乐哦。(7分钟)(师生一起进行律动)

四、课堂总结

《变脸》资料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播放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舞节目《变脸》。

最后来一个演出照片的定格,待教师导言讲述完毕后再结束放映。

导言:同学们看到的这个节目,就是由省艺校南区的20个姑娘表演的,他们精彩的变脸让观众大饱眼福。不知同学们知不知道,川剧变脸绝技,是一代又一代川剧艺人在舞台表演中不断地摸索、创造出来的,是300多年来历代川剧艺人呕心沥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们要学习川剧《变脸》,也是讲述有关川剧的变脸艺术的。很凑巧的是课文名也叫《变脸》,它是由我国当著名的剧作家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代表剧目。

导言:魏明伦,四川内江人。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四十余年未换单位。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创作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戏本。八十年代末期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代表剧作有:《四姑娘》、《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变脸》等;散文杂文集《巴山鬼话》等作品

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他的剧本《变脸》就是以这一绝活为背景而创作的一个代表作。

第三单元 梨园金曲

一、教学目标

(一)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能够感受、体验京剧的唱腔(含用京剧音乐改编的器乐曲在内)、板式及其音乐情绪,能初步地分辨京剧的行当、角色,知道京剧音乐中的文武场、脸谱、服饰等音乐文化知识。

(三)能够模仿京剧的韵味学习《唱脸谱》,并尽可能背唱这首戏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