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2.1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研究学习后续知识对数函数与性质的必备基础知识.学习本节课,要体现本节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指数的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进行简单对数计算,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常用对数计算,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证明、应用对数运算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运算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运算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由导学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新知识,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将成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创设者,师生对话的聆听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对数是怎样定义的?

2.对数与指数有怎样的相互转化关系?

3.指数有哪些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新发现的创造都得以现有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因此,设计旧知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铺平了道路.

二.探究、发现对数运算性质

(一)猜想

问题:请从所学过的运算中,以一种为例,说明它有那些运算性质,类比这些性质你能猜想对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发现指明方向.

(二)探究、发现

自主完成下表,并从对数值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表中各列数据,你有哪些发现?这些发现中哪些是你已经得到的猜想,而其它猜想能否通过表中数据验证其正确性?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探究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

按小组讨论各自得到的成果,分析得出小组的总结性可行性成果,并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展示成果,然后师生对话,分析得出对数可能的运算性质:

如果0,1,0,0a a M N >≠>>且,那么有 1.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 2.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证明对数运算性质

根据课前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尝试证明对数的可能运算性质,并请学生板演展示自己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展示的精神.

请同学们观察证明过程,若有问题请指出.然后师生对话,给出完整的证明. 证明:设log ,log a a M x N y ==,则,x y a M a N == (1)x

y

x y

M N a a a +?=?= ,log ()log log a a a M N x y M N ∴?=+=+

(2)x y x y M a a a N -=÷=

,log log log a a a M x y M N N

∴=-=- (3)()n x n nx M a a == ,log log n a a M nx n M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对数运算性质 (一)例题

请学生自主完成下面例题,并请学生学生板演解题过程. 例1用log a x ,log a y ,log a z 表示下列各式:

(1)log

a xy z ;(2)log a

解:(1)log a

z

xy = log a (xy )- log a z = log a x +log a y -log a z ;

(2)log a

3

2z

y

x

= log a (x

2

y )-log a (3z )

= log a x 2

+log a y -log a 3z

= 2log a x +

21

log a y -3

1log a z .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752log (42)?;(2)解:(1)log 2(47

×25

)= log 247

+ log 22

5

= 7log 24+5 log 22 =7×2+5×1=19; (2)lg 5100 =

51lg102

=52lg10=25

. 师生给出评价结果,探讨解题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题的关键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题后反思的习惯 (二)巩固练习 课本75P 练习1,2,3

五.小结

六.作业

P习题2.2 A组3,4,5

课本

82

七.

教学评价:

长期的数学教学,常常缺少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一切数学结论似乎不要学生去寻找,那是前人的事,是数学家的事.这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猜想、计算、观察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去发现、证明数学结论,大致经历前人发现对数运算法则的过程.这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环境的设计者,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在教师的点拨下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高中数学《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高中数学《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对数的运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说明八个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对数与对数运算》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对数运算的三个性质和换底公式及其应用,是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归纳和类比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一步加深对指数函数的理解,为对数函数和高等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对数的概念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此外,本阶段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较强,而且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化简。 (2)掌握换底公式,并能将对数式转化为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归纳和类比、转化和化归、分析和综合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正确应用。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用具 计算机与计算器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首先在课本例5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和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为背景,结合幻灯片给出的地震时的部分图片,号召学生一起表达对地震中遇难的同胞的深切哀悼:默哀1分钟。然后提出和地震相关的三个问题:(1)地震的震级是怎样度量的呢? (2)震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3)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7.1级和5级地震的多少倍呢?它们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让学生讨论并猜想答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一方面,使学生回想起“举国同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教材分析:一、(一)教材内容简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主要研究: 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基本性质; 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来解决一些与对数有关的问题. (二)教材地位及编排依据 地位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指数函数以及对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可以说它是上述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函数模型.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编排依据:主要是从学生获取知识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数函数及其相关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并了解其图象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四)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使学生能初步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图象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难点:理解和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区分和不同条件下1?a10?a?的性质. a.认识底数与对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关键:二、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及确定依据 1 1、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满足.因此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 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给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学习方法及确定依据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 (1)自主性学习法:根据作图的常规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 (2)探究性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3)巩固反馈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三)教学手段

复数的运算说课稿

复数的运算说课稿 林萍萍 2012-10-2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依据新大纲及教材分析,复数四则运算是本章知识的重点。 2、新教材降低了对复数的要求,只要求学习复数的概念,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几何意义,加减乘除运算及加减的几何意义。因此,复数的概念,复数的代数运算是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实数运算法则和性质的比较,多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在复数的概念和复数的代数运算的教学中,应避免烦琐的计算,多利用复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3、将实数的运算通性、通法扩充到复数,是对数学知识的一种创新,有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二)学情分析: 1、学生以了解复数的概念与定义以及复数在数域内的地位。 2、学生知识经验与学习经验较为丰富,以具有类比知识点的学习方法。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算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复数的概念,复数的代数运算是重点 (五)教学难点: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法法则。教学方法:(六)启发式教学法关键:掌握复数加法、减法的定义和复数相等定义的运用。 二、说教法: 1、本节课通过复习整式的运算,复数的运算,通过类比思想体会整式的运算与复数的运算的共性,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例题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会复数运算的基础上归纳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学法: 1、复习已学知识,为本节课学习作铺垫。通过对数系学习的回忆,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让学生板演运算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动实现学习目标。 3、通过例题学会复数的运算,归纳运算简便方法。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对数与对数的运算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评价反思五个方面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主要阐述了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 一、说教材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与指数函数,明白了指数运算是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值,而对数是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两者是互逆的关系,而在这一章中,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指数的理解,又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也为高中数学探索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求解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式方法。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①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运算与指数运算的互逆关系,及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②掌握对数式和指数式的互化。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分析转化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与指数的类比以及对数概念的学习,树立事物发展的辩证发展和矛盾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设计意图:由于数学的学习还是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它的历史背景,因此我首先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是对数的定义,而对数和指数的转化实际上为我们后面学习反函数提供了依据,故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即是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其次,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也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所以本节课对他们进行了概念性的教学。而在能力和情感方面,希望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转化思想,和逆向思维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教学程序 (一)教学教法选择如下: 1.游戏教学法 2.讲练结合法 3.借助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对概念的内容有畏惧心理,缺乏主动性,但是高一学生的思想还是比较活跃的,对游戏活动的参加积极性较高,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是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而通过一些指数式和对数式互化题型层层深入进行讲练,对进一步理解两种式子的对照和对数定义起很大的作用,使学生能求一些简单的对数,及对a、x、N能知二求一。 注:学法指导:1.参与课堂,多动笔,多交流 2.产生成功感,提高对数学习的兴趣(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高中数学函数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 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贺燕 本节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这节课对数的概念是在之前指数运算和指数函数的学习基础之上展开学习的,对数首先作为一种运算是由指数式引出的,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对数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个式子有三个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两种运算,所以引入对数运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此外对数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log”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以便正确完成各种运算,由于对数和指数在概念上相通,使得对数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既掌握了推导过程又加深了“指对”关系的认识,这点要特别予以关注。 学情分析:对数运算符号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认识对数的一个障碍,其实与之前学生学习过的加减乘除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不过对数的运算符号写在前面,学生不习惯,所以在认识上感到困难。 本节重点是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掌握对数式和指数式的互化。难点是对数求值。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更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数的概念”这一知识更好的理解,结合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六部分:问题引入,概念深化,应用举例,巩固训练,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穿插运用。 本节讲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对数函数,对数概念与 =,指数概念有关,是在指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在一般对数定义log a N b >≠之后,给出两个特殊的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这样既为a a a (0,1) 学生以后读有关的科技书给出了初步知识,也使教材大大简化,只保留到学习对数函数知识够用即可。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2.1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课程标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研究学习后续知识对数函数与性质的必备基础知识.学习本节课,要体现本节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指数的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进行简单对数计算,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常用对数计算,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应用对数运算性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运算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运算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由导学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新知识,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将成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创设者,师生对话的聆听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对数是怎样定义的, 2.对数与指数有怎样的相互转化关系, 3.指数有哪些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新发现的创造都得以现有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因此~设计旧知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铺平了道路. 二(探究、发现对数运算性质 (一)猜想 问题:请从所学过的运算中,以一种为例,说明它有那些运算性质,类比这些性质你能猜想对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发现指明方向. (二)探究、发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说课稿[1]

必修一说课目录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I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III 函数的单调性V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VIII 指数函数X 对数函数说课稿XII 《幂函数》说课稿XIV 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XVI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 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 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

《对数函数》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对数函数》.对于这个课题,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与教法设计 教材的内容与地位 《对数函数》是人教B版必修1第三章内容.主要学习(1)对数函数的定义(2)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利用对数函数图像与性质进行初步应用. 对数函数是继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后所要研究的又一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学习对数函数既是对前面所学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学习其他函数奠定良好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学过指对互化原理,已经树立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而经过对一、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研究后,学生对函数研究思路有了更加理性的思维.但是对数是一个新出现的代数形式,学生在对数的四则运算方面掌握的并不好.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能借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根据上述教材内容与地位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对数函数的定义;通过探究例1会利用对数函数定义求相关函数的定义域; 2、会画出具体的对数函数图像; 3、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方式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定点等); 4、通过探究例2学会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大小.(已知真数大小,比较两个对数值大小;已知对数值大小,比较真数大小;已知对数值、真数大小判定底数范围。)获得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说课稿汇编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说课稿汇编 目录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2)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 (4) 函数的单调性 (6)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9) 指数函数 (11) 对数函数说课稿 (14) 《幂函数》说课稿 (16) 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 (19)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 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a b c d…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 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对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对数》,下面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从本节课的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数》这节内容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在学习指数和指数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对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幂的底数,次数和幂值各方面的认识,加强底数,次数和幂之间的换算和转化,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 2、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18学前教育4班。本班四十五个学生,全是女生,数学基础较差,尤其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缺乏,数据处理能力的薄弱。教学中多半采用形象直观,在教师慢慢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3、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以及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素质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因此,指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 3、掌握利用函数计算器求对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 2、会应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求对数值。 3、培养计算器工具使用技能。 (3)情感目标 1、体验计算器带来了便利,享受成功的快乐。 2、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养成科学,严谨,认真,规范,注意细节的习惯。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抽象的对对数缺乏感性认识,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 针对以上教学重点难点,我们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举例,结合指数式和对数式的关系进行引导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攻克难点。 二、教法分析。 通过指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学习指数和指数函数的一般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因此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引导法。3、动手实践。 三、学法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思维转换,去体验对数的概念和意义,同时进行动手做题,同位互对、相互交流,再次体验指数式和对数式之间的转化。通过这两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至5全部说课稿(精华)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

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 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 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 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 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1 a,b,c,d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 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 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 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 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 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 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 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 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银川市第二中学教师马哲 教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1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对数函数是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新教材引进的第二个基本初等函数,是学生继学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的运算后学习的。本节课通过一个关于细胞分裂次数的确定的实际问题,引入对数函数,既说明对数函数的概念来自实践,又便于学生接受。学生利用学习指数的方法来探索和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概括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函数是本章一类重要函数,蕴含着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根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 2、学生情况分析 课前先让学生复习学习指数函数的过程以及指数函数的性质,从而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列表、描点、连线,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像,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观察图像的特征,分别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四个方面分组讨论对数函数的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 二、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能借助计算机(几何画板软件)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实际 中的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判定,会进行同底数的对 数和不同底数的对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理解,深化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3.2.1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B 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小节的内容.上节课所学内容是指数函数,是本节课学习对数及其运算的基础.而本节课所学内容又是学习下节课对数函数的一个重要铺垫.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个重要的运算.指数与对数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刻画同一关系,表示为当0>a 且1≠a 时,b N N a a b =?=log . 二、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通过对上节课指数运算性质的学习,以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可以对简单的对数进行运算,也可以推导出对数的运算性质.在教师设计合理的引导过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地完成对数运算性质的发现,推导,证明,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相转化.2.利用对数表和计算器,求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3.理解和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4.能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进行对数的化简与运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得到对数的定义.2.从指数与对数的关系以及指数的运算性质,引导学生得到相应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

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对数的概念与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导,利用对数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进行对数的化简与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进行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从实际问题入手,诠释对数学习的需要;将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五、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问题导入)在上节课,我们研究细胞分裂得到,第x 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为x y 2=.给定分裂次数x ,可求出细胞个数y .在实际问题中,需要由细胞分裂若干次后的个数y ,计算分裂次数x .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对数. (引入概念)一般地,对于指数式N a b =,我们把“以a 为底N 的对数b ”记作N a log ,即N b a log =(0>a ,且1≠a ).其中,数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读作“b 等于以a 为底N 的对数”. 注:指数式N a b =与对数式N b a log =的相互转化. 根据对数的定义,得到对数N a log (0>a ,且1≠a )具有的性质: (1)N a N a =log .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课题:《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 教材:必修1(人教版)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函数的奇偶性(1)”。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教学效果反思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本章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奇偶性是学生在学了函数的概念和单调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函数图象整体对称性的.学习本节课对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以及为后面进一步学好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内容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根据我所在学校是一所普通的面向完中,学生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学生喜欢数学,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享受乐趣。由于学生刚上高一,很多同学还处于适应阶段,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循序渐进,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并能熟练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推导问题;能应用奇偶性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对数说课稿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对数与对数运算是人教a版,必修1第2.2.1节的内容,本节课是第一 课时,主讲对数的性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之后学习的,其主要内容 是对数概念及指对数互化、对数运算等内容。本节学习内容蕴含转化化归数学思想,类比与 对比等基本数学方法。对数与指数的互化是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巩固,也是后面学习对数 函数的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就已学习指数运算,在 2.1学习了指数函数的主要性质,对指数相关知识已很清晰;另外,学习函数时就已了解了 反函数意义,对学习本课已具备条件。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基本运算性质的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并用对数性质求值。 教学目标(根据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能进行指对数互化并可利用对数的简单性质求值。能力 目标:学生的对比分析、合情推理能力得到加强,体验转化化归思想。 a 3.从定义出发归纳对数恒等式及指对数互换: ①2=4=2 x?log24?log222?2 ②2=2 x?log22?1 ③一般地:logaan?n 可以看出,指对数互化只要按定义要求写即可,如果可写成对数恒等式形式就可化简。 (三)特殊对数 1.常用对数log10a 记为:lga 2.自然对数logea 记为:lna (四)从比较大小归纳单调性(相当于对数的单调性) 问题4:log23与log25的大小? 根据指对数互化:不妨设s= log23, t= log25 st则:2=3<2=5,根据指数函数单调性可知:s<t,即log23<log25 学生小组讨论由特殊到一般地大小规律。 一般地:①当a>1时,且m>n>0,logam?logan ②当0<a<1时,且m>n> (五)指数互化巩固性例练 例14-6①5=625 ②2=1/64 ③log1162xx2 例2: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值: 2①log64x= ②logx8?6 3 (六)回归引入问题 问题5:不等式3+2*3-9>0xx分两边求解:右边即3<3+2=log3x 左边:从指数函数图像可以看出:0<<log3(3?23)} (七)总结篇二:对数的概念- 说课稿 对数与对数的运算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 评价反思五个方面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主要阐述了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的问题。 一、说教材 《

高中数学必修一 对数与对数运算说课稿 优质课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说课人:尹斌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课题是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三章第2节对数及其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特色说明六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数”是学生深入学习了指数与指数函数后的一个崭新内容,既是对指数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后面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鉴于本节在教材中有这样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方面: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运算与指数运算互化过程,了 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 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再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对数的定义和指数与对数的互化确定为本节重点,对数的产生是数学发展的需要,在高中后继课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故认识对数是很必要的,又由于高一学生对概念理解能力较弱,很多学生不知从什么角度去分析、理解概念,因此将对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仅是授与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再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式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汇编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说课稿】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1)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5)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0) 1.2.1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18) 1.2.2函数表示方法说课稿 (22)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28) 1.3.2奇偶性 (38)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44)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44)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 (47)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56)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60)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60) 2.3《幂函数》说课稿 (67)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73)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73)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81)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88)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10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105)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08数学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集合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集合是高考的对象,在高考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节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数的运算说课稿定稿

《数的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的运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第一节“数与代数”内容的第二课时。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已完成小学数学新授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回顾,而本课是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进行整理复习,在这课之前,学生已经复习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着重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这节课其实就是“数的运算”第一课时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的异同。在整个数学学习中,运算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它既是对数的进一步认识,又为其他数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给出了两个供小组讨论交流的问题,先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运算意义,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整理性,然后对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体现了比较归纳的过程。最后,教材展示小精灵提醒学生注意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根据本课内容和复习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点: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含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方法的异同点和计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3、培养学生自主整理、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整理和复习”重在“理”,应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之更条理、更系统。但不能止步于“理”,要在加强知识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列表--整理。主要体现在运算意义的教学,让学生交流意义的同时体会到整理的方法。 讨论--比较。主要体现在运算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一个讨论、比较、归纳的数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自主学习、分析比较、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步:从知识体系中导入新课--从复习旧知中归纳知识结构--从综合练习中加强应用--从回顾课堂中完善整理。 课始,从知识体系中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体系,指出: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