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程标准分析: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课程标准: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此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达到理解,并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另外,课标还提到了给定直线,圆的方程等几何要素,因此处理本节内容的前提,要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并能根据方程找到圆的圆心和半径,同时还要理解和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贯穿始末的就是用坐标的思想解决几何的问题。综上所述,本节内容从课标的角度讲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它在高考中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A版教材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从位置上讲,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另外,初中已经学过了几何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高中课本的重提,是平面几何问题的深化,用坐标的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的精髓,它为以后处理圆锥曲线了铺垫,另外,本节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重大。

教学建议分析:

1.我们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因此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法支持。

2.求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和公共弦长我们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教学三维目标:

注:A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重点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B级目标:面向部分学生,重点针对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

1.知识与技能

A级目标:①能根据给定圆的方程,用几何和坐标的方法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B级目标:②若两圆相交,会求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及公共弦长

B级目标:③理解几何问题坐标化的思想,深入了解解析几何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结合教师引导,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得到判断圆

与圆的位置关系。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

思想。

教学重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求弦长问题

教学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配合独立思考,课堂练习。

教学策略:通过复习旧知识以此联系新知识,引导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得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不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采用启发发现式,交流合作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三角尺,粉笔,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与探究

1.组织学生上网查找地理资料,了解“日食”形成的原因,探究日食形成过程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搜集生活中关于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例子。

3.手工制作两张圆的卡片,一大一小,演示两圆的运动过程,体会五种位置关系。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活动:1.请学生简述日食形成过程中的数学问题,并举出生活中与两圆的位置关系有关的例子。

2.请学生演示两圆的运动过程,引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与他人的劳动成果,充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再次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深刻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注:上述活动的结果可由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弱的C类生总结,可以提高该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初中时,我们是如何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的?

生:利用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和与差之间的关系判断。

师:给出具体的情况吗?

生:可以。(简述过程)

注:上述问题交给C类生或B类学生,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师:好,非常好(给出多媒体幻灯片)

设21O O 的长度为d

外离r R d

+> 外切r R d += 相交R r d r R +<<-

内切r R d -= 内含r R d -<

师: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都用了哪些方法? 生:几何和坐标法

师:能说说坐标法的思路吗?

生: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消元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用

?判断,

直线与圆相交?>?0;直线与圆相切?=?0 ; 直线与圆相离?

C 类学生,一方面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一方面激发学习热情 师:很好(给肯定的评价)如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生:几何法和坐标法(注:全班学生一起得到结论)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并为本节内容提供学习思路和方法。

三.推进新课

自主探究:

1.例题:0244:,

0882;2

22221=---+=-+++y x y x C y x y x C 圆已知圆

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若相交求出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及公共弦长?(幻灯片) 问题:①.你能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个方程表示的圆吗?

②.根据你所画的图形,可以直观的判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如何把这些直观的事实

转化为数学语言呢?

③.如何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呢?具体步骤是什么?

活动: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思考。并关注多少学生利用图形求解,对这些学生给予及时表扬。教师在下面巡视,选出代表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让学生板演格式,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纠正。

3.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的能力。

4.加强数形结合的意识。

注: 进行板演的学生可以选择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强的A 类生,目的是具有示范性,同时也可以发现学生遇到的障碍,及时给予帮助。

讨论结果:1.图

2.学生板演几何法和坐标法的做题步骤

解法一:平面几何(略)

解法二:坐标法,联立方程组

()()???=---+=-+++20244088222221y x y x y x y x ①-②得012=-+y x

③ 由③得 21x y -=带入①,并整理得 0322=--x x ④

方程④的判别式 016>=?

所以方程④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21,x x 即而可以求出21,y y 因此两圆有不同的交点()()2211,,y x B y x A ,只判断不求解

所以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相交。

师:很好。谁来说说坐标法的思想是什么?

生:圆与圆相交?>?0;圆与圆相切?=?0 ; 圆与圆相离?

注:可由班级中的B 类生给出结论,以此提高能力。(面向班级全体学生,实现A 级目标) 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总结用坐标法和几何法判断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步骤(书写板书)

2.问题:已知上题中的两圆相交,你能否求出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活动:学生审题,思考交流,探讨解题思路,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求出两圆的交点坐标,利用两点式公式就可以求出直线方程。

生2:求出两圆连心弦的斜率,因为公共弦所在直线与连心线垂直,则可根据121-=?k k 得

到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斜率。又由中点坐标求出中点,点斜式方程。

师:很好,大家的方法很好,那么你从发现了什么问题啊?

生:坐标法中的③式就是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师:呵呵,好的,请你在图上做出方程③的图。你们的发现对吗?

生:是,原来我们已经求出公共弦所在的方程!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几何问题坐标化的思想,体现数

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验证探究的结论,以此获得成就感。

师总结:这样以来,两圆的公共点的问题就转化为直线012=-+y x

与,0882;221=-+++y x y x C 圆(或者0244:222=---+y x y x C )

公共点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来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什么思想?

生:化归的思想。

注: 上述过程B 级目标的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使问题进一步深化。

3.问题:你能求出公共弦长吗?

生1:设圆心到公共弦的距离为圆心为d,圆的半径为r 利用关系222d r -=公共弦长 生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21221y y x x d -+-=求出两圆的交点坐标。

活动:教师首先给予评价,及时表扬学生,选出代表进行两种方法的板演。

注:学生能够基本完成目标,选出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强的A 类学生处理,具有示范性。(面

向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提高能力,B 级目标的实现)

设计意图:此问是对几何法与坐标法解决问题的深化,也是又一次的对比。再一次强调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能训练

练习:,015222221=-+--+a y ax y x C :已知圆0424:2

222=+--+a y ax y x C ()0>a ,试求为何值时两圆a ①相切②相交③相离?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坐标法和几何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并通过此题比较几何

法和坐标法各自适用的优点。

练习:已知圆076:221=-++x y x C 和0276:2

22=-++y y x C 相交,求出公共弦所

在直线方程和公共弦长?

设计意图:巩固利用坐标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1.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

2.你能比较几何法和坐标法各自使用的特点吗?

3.学习过程中,我们提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再一次将方法升华。

六.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课本A 组习题1,2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作业:《走向高考》课堂能力训练(部分学生,重在能力的提高)

选做作业: 096:,0524:222221=---+=---+y x y x C y x y x C 已知圆

在平面上找一点P ,过点P 引两圆的切线并使它们都等于26(面向班级中

学有余力的同学)

设计意图:实现目标分层,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课下取得收获,能力得到提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在做完后,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此有这样的一些想法,首先,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跟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例子,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今后在教学中,尽可能把生活中的例子引进数学中,让学生更容易学习,也就会更喜欢学习。在自主探究的环节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不要过多的担心学生不按照老师的思路走,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让学生板演例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可以适当的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意识的分层提问,目的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基本上达到了分层目标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深层次的研究课标和教材,让我们的分层教学落到实处,发挥的更好。本节课中,教师与学生合作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有成就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时刻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不容易探究到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就是两圆的方程做差得到的方程,因此简单的问题没有得到意料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能够考虑到这些问题,课堂上临时决定让学生做出直线,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还是完成了教学。

高中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定圆的方程,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到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逐步养成自觉应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给定圆的方程,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用坐标法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㈠复习导入、展示目标 问题:如何利用代数与几何方法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前面我们运用直线与圆的方程,研究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用圆的方程,讨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㈡检查预习、交流展示 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呢? 2.如何判断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呢? ㈢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探究一:用圆的方程怎样判断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例1.已知圆 C 1:01322 2 =++++y x y x ,圆C 2 : 02342 2 =++++y x y x ,是 判断圆C 1 与圆C 2 的位置关系. 解析:方法一,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就是看由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法二,可以依据连心线的长与两半径长的和或两半径长的差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法一) 圆C 1 的方程配方,得4 923)1(2 2 = +?? ? ??++y x . 圆心的坐标是??? ??- -23,1,半径长2 3 1 =r . 圆C 2 的方程配方,得4 1723)2(2 2 = +? ? ? ??++y x .

圆心的坐标是?? ? ??--23,2,半径长 2 172= r . 连心线的距离为1, 217321+= +r r ,2 3 1721-=-r r . 因为 2 17 312317+<<-, 所以两圆相交. (法二) 方程 01322 2 =++++y x y x 与02342 2 =++++ y x y x 相减,得 2 1 = x 把2 1= x 代入01322 2=++++y x y x ,得 011242 =++y y 因为根的判别式016144>-=?,所以方程011242 =++y y 有两个实数根,因此两 圆相交. 点评:巩固用方程判断圆与圆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 变式2 2 2 2 (1)(2)(2)1(2)(5)16x y x y ++-=-+-=与的位置关系 解:根据题意得,两圆的半径分别为1214r r ==和,两圆的圆心距 5.d == 因为 12d r r =+,所以两圆外切. ㈣反馈测试 导学案当堂检测 ㈤总结反思、共同提高 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1)由两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确定; (2)依据连心线的长与两半径长的和12r r +或两半径的差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 【板书设计】 一.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相离,无交点 (2)外切,一个交点 (3)相交,两个交点;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47 等比数列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研究另一种特殊数列———等比数列.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发现过程及应用,难点是应用.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基本知识,并熟练加以运用.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能力. 3. 感受等比数列丰富的现实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由于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研究类似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所以应多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注意运用类比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清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区别,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与等差数列相比等比数列须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没有零项、q≠0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比较.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特殊数列: 1.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面一类特殊数列.下图是某种细胞分裂的模型. 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下面的数列: 1,2,4,8,… 2. 一种计算机病毒可以查找计算机中的地址薄,通过电子函件进行传播.如果把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一轮,函件接收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二轮,依此类推.假设每一轮每一台计算机都感染20台计算机,那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这种病毒每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 1,20,202,203,…

(3)除了单利,银行还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滚利”.按照复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例如,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钱,年利率是%,那么按照复利,5年内各年末得到的本利和分别是(计算时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表47-1 时间年初本金(元)年末本利和(元) 第1年10000 10000× 第2年10000×10000× 第3年10000×10000× 第4年10000×10000× 第5年10000×10000×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下面的数列: 10000×10198,10000×101982,10000×101983,10000×101984,10000×101985. 问题:回忆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我们对这些数列应作如何研究 二、建立模型 结合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分析和探究,发现这些数列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问题] 1. q可以为0吗有没有既是等差,又是等比的数列 2. 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把等差数列的定义中的“差”换成了“比”,同样,你能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吗如果能得出,试用以上例子加以检验. 对于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n-1)d,即a1与(n-1)个d的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为an等于a1与(n-1)个q的乘积,即an=a1qn-1.上面的几个例子都满足通项公式. 3. 你如何论证上述公式的正确性.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肖海霞 学习目标:1、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由点到圆心的距离决定; 2、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3、会画三角形的外接圆,熟识相关概念 学习过程 一、点与圆的位置三种位置关系 生活现象:阅读课本P53页,这一现象体现了平面内...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如图1所示,设⊙O 的半径为r , A 点在圆内,OA r B 点在圆上,OB r C 点在圆外,OC r 反之,在同一平面上.....,已知的半径为r ⊙O ,和A ,B ,C 三点: 若OA >r ,则A 点在圆 ; 若OB <r ,则B 点在圆 ; 若OC=r ,则C 点在圆 。 二、多少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 问题:在圆上的点有 多个,那么究竟多少个点就可以确定一个圆呢? 试一试 画图准备: 1、圆的 确定圆的大小,圆 确定圆的位置; 也就是说,若如果圆的 和 确定了, 那么,这个圆就确定了。 2、如图2,点O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上的任意一点,则有OA OB 图2 画图: 1、画过一个点的圆。 右图,已知一个点A ,画过A 点的圆. 小结:经过一定点的圆可以画 个。 图 1 o B A A

2、画过两个点的圆。 右图,已知两个点A 、B ,画经过A 、B 两点的圆. 提示:画这个圆的关键是找到圆心, 画出来的圆要同时经过A 、B 两点, 那么圆心到这两点距离 ,可见, 圆心在线段AB 的 上。 小结:经过两定点的圆可以画 个,但这些圆的圆心在线段的 上 3、画过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的圆。 提示:如果A 、B 、C 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那么经过A 、B 两点所画的圆的圆心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而经过B 、C 两点所画的圆的圆心在 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上,此时,这 两条垂直平分线一定相交,设交点为O , 则OA =OB =OC ,于是以O 为圆心, OA 为半径画圆,便可画出经过A 、B 、C 三点的圆. 小结: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 个圆. 三、概括 我们已经知道,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如图:如果⊙O 经过△ABC 的三个顶点, 则⊙O 叫做△ABC 的 ,圆心O 叫 做△ABC 的 ,反过来,△ABC 叫做 ⊙O 的 。 △ABC 的外心就是AC 、BC 、AB 边的 交点。 四、分组练习 A B C B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 活动1,请以点o 为起始点,移动你手上的硬币,观察归纳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用铅笔刻描画出你得出的情况。 课堂练习:【A 组】 1、右图中有两圆的位置关系有 , 未出现的位置关系是 2、判断对错 1)、若两圆有两个公共点,则两圆相交( ) 2)、如果两圆没有交点,所以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外离。( ) 3)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这两圆外切. ( ) 4)、当O 1O 2=0时,两圆是同心圆. ( ) 3、⊙O 1和⊙O 2的半径分别为2cm 和5cm,在下列情况下,分别求出两圆的圆心距d 的取值范围:

(1)外离________ (2)外切________ (3)相交____________(4)内切________ (5)内含___________ 4、⊙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求⊙O1和⊙O2的位置关系.设: (1)O1O2=8cm______ (2)O1O2=7cm _______ (3)O1O2=5cm ______ (4)O1O2=1cm _________ (5)O1O2=0cm _______ 5:如图⊙O的半径为5cm,点P是⊙O外一点, OP=8cm。若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求⊙P的半径? 【B组】 6:如图,在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A的半径为1,⊙B的半径为2, 1)、使⊙A与静止的⊙B外切,那么⊙A 由图示位置需向右平移个单位。 2)、使⊙A与静止的⊙B内切,那么⊙A由图示位置需向右平移个单位。 A B 【C组】 7在ABC中,AB=3,BC=5,AC=6,分别以顶点A,B,C为圆心的三个圆两两外切,求这三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 8、分别以1厘米、2厘米、4厘米为半径,用圆规画圆,使他们两两外切。如何画最快?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 ?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了解两圆的位置关系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模拟“日食”活动,经历观察、抽象类比、交流、想象、应用等过程,学会提炼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节探索,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经历探究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两圆相对运动产生“交点个数”的形成过程及两圆的半径与圆心距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圆和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及其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 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练习巩固法 学习方法:观察分析法、探究归纳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日食”过程 问:月亮与太阳的圆形轮廓有哪几种位置关系?(通过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 (二) 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问:用两个圆形纸片模拟“日食”过程,在黑板上贴出你发现的不同位置关系。 且一起来给它们命名: 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议一议 观察五种位置关系下的交点个数,你能根据“交点个数”对这五种位置进行分类吗?请讨论。 在上图中抽离出五种情况的几何图形, 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相切时,切点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 回顾: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联系。 相离?d>r 相切?d=r 相交?dr)。 探索: 半径不等的两圆位置关系与d、R、r(R>r)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展示电脑的动画过程。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相交时d、R、r三条线段所构成的三角形,从而得到关系。 ①外离?d>R+r ②外切?d=R+r ③相交?R-r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案

28.2.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定义, 2.掌握用数量关系来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用数量关系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研讨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有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一些图形 在现实生活中,圆与圆有不同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吗?我们如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些问题待学习完这节课后就可以得到解决。 二、用公共点的个数阐述两圆的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圆,把一枚硬币当作另一个圆,在纸上移动这枚硬币,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和公共点的个数。 上图(1)、(2)、(3)所示,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两个圆相离,其中 又叫做外离, 又叫做内含。 中两圆的圆心相同,这两个圆还可以叫做同心圆。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上图(4)、(5)所示.其中 又叫做外切, 又叫做内切。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如图 所示。 (填写序号) 奥运会五环

三、用数量关系识别两圆的位置关系 思考: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圆心距(两圆圆心的距离)d 为9,你能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吗?若圆心距d 分别为8、6、4、2、1、0时,它们的位置关系又如何呢? 利用以上的思考题让同学们画图或想象,概括出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具有什么关系。 (1)两圆外离 d R r ?> +; (2)两圆外切d R r ?=+; (3)两圆外离R r d R r ?-<<+; (4)两圆外离d R r ?=-; (5)两圆外离0d R r ?≤<-; (填<、=、>号) 两圆的位置关系可表示成下列数轴的形式。 要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要牢牢抓住两个特殊点,即外切和内切两点,当圆心距刚好等于两圆的半径和时,两圆 ,等于两圆的半径差时,两圆 。若圆心距处于半径和与半径差之间时,两圆 ,大于两圆半径和时,两圆 ,小于两圆半径差时,两圆 。 四、例题与练习 例1、已知⊙A 、⊙B 相切,圆心距为10 cm ,其中⊙A 的半径为4 cm ,求⊙B 的半径。(提示: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设⊙B 的半径为R . (1) 如果两圆外切,那么 (2) 如果两圆内切,那么 所以⊙B 的半径为 cm 或 cm 。 例2、两圆的半径的比为2:3,内切时的圆心距等于8c m ,那么这两圆相交时圆心距的范围是多少? 解: 练习:课本P54 练习1、2、3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同样也用数量关系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关系式比较多,也难于忘记,如果同学们能够掌握用数轴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理解起来就会更深刻,记忆也会更容易。 六、作业 P55 习题8、9 教学反思: 0R-r R+r 外离相交外切内切内含d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上海市真如中学常一耕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 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中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精品公开课教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学习目标】 1、会熟练地运用几何法和代数法判断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2、能熟练地解决求公共弦方程和公共弦长问题. 【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给出,有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课堂.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 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2>你能分别用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吗? 结论:<1>外离、 外切、相交、内切、 内含(特殊情况:同 心圆);<2>①几何 法:若两圆的半径分 别为21r r 、,两圆的圆心距为d ,则两圆的位置关系判断如表所示:②代数法:联立两圆的方程组成方程组.则方程组解的个数与两圆的位置关系如表所示. 思考:当r R d +<时,两圆一定相交吗? 题型一: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几何法与代数法) 例题:自学教材例3,体会两种方法的优劣,然后用代数法和几何法独立完成教材第130页的练习. 【教学效果】:需要学生能用几何法和代数法两种方法来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求公共弦方程及公共弦长问题 <3>将两个圆的方程相减(把两圆方程中22y x 、的系数化简为相同),我们就能得到两圆的公共弦方程(如果存在的话),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4>若已知两圆的方程(相交),让你求公共弦长,你能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吗?试着想一下! 结论:<3>若将两圆的方程相减,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即直线方程,由于它过两圆的交点,所以它是相交两圆的公共弦方程;<4>先求出公共弦方程,然后根据点(圆心)到直线距离公式求出弦心距,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公共弦长. 题型二:求公共弦方程、公共弦长问题 例题:已知圆0162:2 21=+-++y x y x C ,圆222y x C +:- 01124=-+y x ,求两圆的公共线所在的直线方程及公共弦长. 结论:设两圆的交点为),(),(2211y x B y x A 、,则A 、B 两点满足方程组016222=+-++y x y x 且2 2y x +-01124=-+y x ,将两个方程相减得0643=+-y x ,即为两圆公共弦所在的方程.易知圆1C 的圆心(-1, 3),半径r=3.,下面我们可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求得点1C 到直线的距离为5/943/|63431|22=++?-?-=d .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图形得到AB=222d r -=24/5,即两圆的公共弦长为24/5. 【教学效果】:公共弦问题在高考中常以选择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3、与两圆相切的有关问题 与两圆相切的问题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的讲解,只能试举一例,管

高中人教版数学必修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精品导学案

必修2 第四章 §4-3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 129-132完成下面填空 1. 两圆的的位置关系 (1)设两圆半径分别为12,r r ,圆心距为d 若两圆相外离,则 ,公切线条数为 若两圆相外切,则 ,公切线条数为 若两圆相交,则 , 公切线条数为 若两圆内切,则 ,公切线条数为 若两圆内含,则 ,公切线条数为 (2) 设两圆0:111221=++++F y E x D y x C ,0:222222=++++F y E x D y x C ,若两圆相交,则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2.圆系方程 ①以点),(00y x C 为圆心的圆系方程为 ②过圆0:22=++++F Ey Dx y x C 和直线0:=++c by ax l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③过两圆0:111221=++++F y E x D y x C ,0:222222=++++F y E x D y x C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不表示圆2C ) 【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 已知圆1C :2(1)x ++2(1)y -=1,圆2C 与圆1C 关于直线10x y --=对称,则圆2C 的方程为( ) A.2(2)x ++2(2)y -=1 B.2(2)x -+2(2)y +=1 C.2(2)x ++2(2)y +=1 D.2(2)x -+2(2)y -=1 2.两个圆1C :2222x y x y +++-2=0与2C :2242x y x y +--+1=0的公切线有 且仅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3.圆1C :22()(2)x m y -++=9与圆2C :2(1)x ++2()y m -=4外切,则m 的值 为( ). A. 2 B. -5 C. 2或-5 D. 不确定 4.两圆:x 2 + y 2 + 6 x + 4y = 0及x 2+y 2 + 4x + 2y – 4 =0的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为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 已知圆1C :22660x y x +--=①,圆2C :22460x y y +--=②(1)试判 断两圆的位置关系;(2)求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复习]高中数学课题教学设计案例.docx

高中数学课程可选内容的资源 ——数学建模、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案例 1.升旗中的数学问题 (一)问题情景和任务 问题情景:在不同地区,同一天的H出和H落吋间不尽相同;对一个地区而言,H岀日落时间又是随FI期的变化而变化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伴着太阳升起、伴着太阳降落,下表给出了是天安门广场2003年部分LI期的升、降旗时刻表: 任务1:试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分析升、降旗时间变化的人致规律;建立坐标系,将以上数据描在坐标系中; 任务2:分别建立I」出时间和I」落时间关于I」期的近似函数模型;利用你建立的函数模型,计算“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的升、降旗时间; 任务3:利用年鉴、互联网或其它资料,查阅北京天安门2003年升旗时间表,检验模型的准确度,分析误差原因,考虑如何改进口己的模型。 任务4:你所生活地区(城市、省、乡村等)某年不同的日期的“日出和FI落”的时间, 建立一个函数关系。 (二)实施建议与说明 通过对升旗中数学问题的求解和讨论,进一步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体验数学

建模的基木过程,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理解用函数拟合数据的方法,捉高对数据的 观察、分析、处理、从中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探求活动屮,要特别重视观察、分析、处理数据的一般方法、现代技术的合理使用、数学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原因分析。 1?组成学习探究小组,集体讨论,互相启发,形成可行的探究方案,独立思考,完成每个人的“成果报告”。 2.任务1的建议: 为了便于在坐标系中观察表中数据,选择适当的计最单位,如升旗时刻以10分之为一个单位,H期可以天为单位,即1月1 H为第0天,12月31日为第364天;可借助图形计算器或其它工具绘制各点, 3.任务2的建议: 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访问家长、地理老师等,结合散点图,选择学过的适当函数, 作为刻画该关系的模型;要应注意关键数据(如最早升(降)旗时间和最迟升(降)旗时间等)在确定拟合函数参数小的作用; 4.任务3的建议: 根据观察坐标平而上所绘制点的走向趋势,对以考虑分段拟合函数。 5.“成果报告”的书写建议 成果报告可以下表形式呈现。 表1:探究学习成果报告表年级 ________ 班—完成时间_________

最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中学穆秀明 一、教学内容: 圆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不仅在日常 生活中的许多物体是圆形的,而且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方面都 看以看到圆,圆的许多性质集中反映了事物内部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一般与 特殊的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等等,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是 让学生比较系统的研究圆的概念、性质、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的 关系以及一些与圆有关的计算问题。结合圆的有关知识,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所以这一章的教学,在初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课的内容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与圆有关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第二种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它的探索是在学习了点和 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节课中,利用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大 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数量关系的方法为学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依据,本 节课学习方法的形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为后续的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探索并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能够利用公共点个数和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能够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发现、总结的过程,提高观察、比较、概括的

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2)在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运用类比的方法,体会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能够利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解决有关的几何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难点:理解和灵活运用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的性质的以及小学学过圆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研究这种特殊的曲线图形。在经历了探索点和圆位置关系之后,学生初步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初步形成了探索的方法、具备了独立探索的能力。所以,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时学生会类比点和圆位置关系进行探索,但预计部分学生会照搬点和圆位置关系套用在直线和圆位置关系上,另一部分学生则会在独立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这种位置关系与点和圆位置关系的区别,从而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上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多媒体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1、利用多媒体把海上日出的景色淋漓尽致的演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把生活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实例更加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对知识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 姓名: 一、复习引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两圆1C 与2C 的半径分别为R r ,,圆心距为12=C C d 。 (二)自主探究:如何根据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类比回顾:

典例(教材P129页例3)已知圆2212880C x y x y +++-=:, 2224420C x y x y +---=:,试判断圆1C 与圆2C 的位置关系? (三)形成方法: 典例变式1:判定圆221210240C x y x y ++--=:,222440C x y x y +--=:的位置关系?

(四)问题再探: 思考1:在典例中,设两圆相交于A 、B 两点,如何求相交弦AB 的直线方程?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2:在典例中,怎么求公共弦AB 的长? (五)提升练习: 典例变式2:已知圆2212880C x y x y +++-=:, 2222108410(0)C x y x y r r +---+=>:,当r 为何值时,两圆的位置关系为外切? 相交?内含?

(六)课堂小结: 绵中精品小练习及两个思考探究题: 探究1:对比直线的交点系方程,当圆2211110C x y D x E y F ++++=:与圆 2222220C x y D x E y F ++++=:相交时,方程 ()2222111222+0x y D x E y F x y D x E y F λ++++++++=可以表示什么曲线? 探究2:已知两圆2211110C x y D x E y F ++++=:与2222220C x y D x E y F ++++=: 当1C 与2C 相交时,直线()()()1212120l D D x E E y F F -+-+-=:表示两圆的公共弦方程。那么,当两圆相切或是相离时,直线l 是否有一定的几何特征呢?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总汇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 (下部) 19、正弦定理(2) 一、教学容分析 本节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普高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 角的概念的推广

31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把学生学习的角从不大于周角的非负角扩充到任意角,使角有正角、负角和零角.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在这节课中,重点是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难点是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符号语言正确地表示出来.理解任意角的概念,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通过数形结合来认识角的几何表示和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是学好这节的关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体会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 2. 理解象限角的概念、意义及表示方法,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3. 通过对“由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到“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而形成角”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感受“动”与“静”的对立与统一.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事物,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任务分析 这节课概念很多,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钟表上指针的转动、体操运动员的转体、自行车轮子上的某点的运动等)了解引入任意角的必要性及实际意义,变抽象为具体.另外,可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演示] 1. 观览车的运动. 2. 体操运动员、跳台跳板运动员的前、后转体动作. 3. 钟表秒针的转动. 4. 自行车轮子的滚动.

[问题] 1. 如果观览车两边各站一人,当观览车转了两周时,他们观察到的观览车上的某个座位上的游客进行了怎样的旋转,旋转了多大的角 2. 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按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 3. 钟表上的秒针(当时间过了时)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转动了多大角 4. 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 显然,这些角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识范围.本节课将在已掌握的0°~360°角的范围的基础上,把角的概念加以推广,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作好准备. 二、建立模型 1. 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 在平面内,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有两个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习惯上规定,按逆时针旋转而成的角叫作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作负角;当射线没有旋转时,我们也把它看成一个角,叫作零角. 2. 象限角 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时,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把这个角叫作第几象限的角.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3. 终边相同的角 在坐标系中作出390°,-330°角的终边,不难发现,它们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并且这两个角都可以表示成0°~360°角与k个(k∈Z)周角的和,即 390°=30°+360°,(k=1); -330°=30°-360°,(k=-1). 设S={β|β=30°+k·360°,k∈Z},则390°,-330°角都是S中的元素,30°角也是S中的元素(此时k=0).容易看出,所有与30°角终边相同的角,连同30°角在内,都是S中的元素;反过来,集合S中的任一元素均与30°角终边相同.一般地,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β|β=α+k·360°,k∈Z},即任一与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求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三、解释应用 [例题] 1. 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