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王粲及其《登楼赋》

王粲及其《登楼赋》

王粲及其《登楼赋》
王粲及其《登楼赋》

王粲及其《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臬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这是王粲所作《登楼赋》中的第一段。在建安时代林林总总的辞赋中,有三篇赋最为著名。一篇是祢衡的《鹦鹉赋》,一篇是曹植的《洛神赋》,另一篇就是王粲的《登楼赋》。有人甚至认为在建安时代的赋作中,以此赋为第一,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即在其《楚辞后语》中引用“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话说:“粲诗有古风。《登楼》之作,去楚辞远,又不及汉,然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姑不论魏赋是否极于此,因题材不同难于比较,但若说古今游览、登临一类辞赋中以此赋为第一,大概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像鹦鹉洲因《鹦鹉赋》而著称一样,王粲作此赋所登之楼也因此以“仲宣楼”而闻名,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中即有“仲宣楼头春色深”之言。然而,这仲宣楼究竟在荆州何处,后人的意见不尽一致。盛宏之《荆州记》、郦道元《水经注》等认为是当阳城楼,《文选》五臣注说是江陵城楼,周绍稷《楚乘》则断之为襄阳城楼,以至于到明人王世贞作《仲宣楼记》时,在江陵、襄阳、当阳三处都有一城楼被命名为“仲宣楼”。从《登楼赋》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北弥陶牧,西接昭丘”来看,王粲所登者当为当阳东南隅的城楼,因为在那儿能望见江陵西的陶朱公冢及当阳东南的楚昭王墓,那两处当即为赋中所谓之“陶牧”、“昭丘”。然而王世贞则认为刘表始终据襄阳未离,仲宣依刘表,为幕下参佐,不应去襄阳而登他郡之城楼,故说仲宣楼宜“在襄阳,去赋事辞稍远,而于理为近”。王世贞的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襄阳滨临襄江、汉水,与赋中述及的漳水、沮水又隔得太远,尽管辞赋允许夸张、想像,也很难解释王粲何必舍近就远,所以一般仍认定真正的仲宣楼应在当阳。

《登楼赋》的第一段在描述了作者在登上城楼后所望见的胜景后,笔锋骤然一掉,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为转折,转入第二段对思乡怀归的铺叙,那么作者所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按籍贯说,王粲是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然而,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在东汉朝都位至三公,父亲王谦亦曾担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可见他的家族世居洛阳已久,他自己也出生在洛阳。他十四岁时,董卓迁献帝于长安,王粲一家也随而从居长安。就是在长安,他受到当时“才学显著”的蔡邕的赏识,称之为“异才”,甚至当众自称“吾不如也”,使王仲宣声誉鹊起,才十七岁就诏除黄门侍郎。因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作乱长安,王粲辞官不就,“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七哀诗》之一),流寓荆州,依附刘表,就是在荆州他作了这篇《登楼赋》。从他的这一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赋中所思念的“吾土”、“旧乡”,可以指洛阳、长安,也可指山阳高平,很难坐实,可以说是相对“荆蛮”而言的“中国”,亦即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因此在《登楼赋》第二段写思乡之情时,也多抽象的叙述,而少具体的描绘: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舃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这一段中,第一层次四句虚写离乡日久,忧思难任;第二层次八句写遥望故乡而不见;第三层次六句则以三则历史典故来说明无论穷达,在怀念故土上人情是相同的。所举的三则典故,也都是离开祖国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怀念:孔子在陈国遇困厄,对门生说:“归欤”,是

想回鲁国;楚人钟仪被囚禁在晋国军营,对晋君弹的是楚国的音乐;越人庄舃在楚国享受富贵,病中所吟唱的是越国的歌曲。这里也可看出王粲所怀念的“旧乡”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汉魏时代洛阳城遗址

在第二段之末,王粲虽说“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但其实他内心的苦闷与他在荆州的遭遇还是有很大关系的。王粲在荆州待了十六年之久,直到刘表卒,其子刘琮归顺曹操,他才随曹操回到北方。在这十六年中,他始终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陈寿《三国志》中说他不见重于刘表是因为“貌寝而体弱通侻”,也就是说貌不出众,身体瘦弱而又不修仪表;然而即使从《三国志》所载他对曹操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更重要的原因是刘表依仗荆州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而不重人才。那番话是曹操入襄阳后,在汉水之滨设酒宴庆功时,王粲借祝酒致辞的机会说的,原话是:“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可见以貌取人仅是刘表不重用王粲的很次要的原因,王粲即使体貌魁伟,恐怕也只能在刘表的小朝廷中居于一个点缀装饰的地位,难以有大用。

在《登楼赋》的第三段亦即末段中,王粲抒发了自己不被重用、无从舒展抱负的痛苦: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阗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赋中的“匏瓜”,即葫芦,“匏瓜”云云用《论语》中孔子的话:“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葫芦是中看不中吃的,所以孔子在不能施展抱负时发牢骚说:我难道是个葫芦吗?怎么能挂在那里光给人看而不能吃呢!“井渫”云,典出《易经》:“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意思是说井被淘清后,仍没人去喝它的水,令人感到痛心。这两个典故,充分表明了王粲对自己的才能具有多大的信心。

王粲的自负是有理由的。据《三国志》记载,他有迥异常人的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一次他与人同行,见到路边有一块碑,就把碑文读了一遍。后来,那同行者问他能否将碑文背诵出来,他说“能”。结果当场不漏一字地将碑文背诵出来。还有一次,旁观他人下围棋,快下完时棋盘突然坏了,棋子都满地乱滚。王粲就另取棋盘将方才的一局棋重摆了出来。下棋的人不信他能摆得一子不错,用手巾将棋局盖住,叫他再同样摆一局,结果两局棋果然一模一样。除记忆力特别强之外,王粲思维的敏捷也是惊人的,因此他善于作算术,也善于一气呵成地作诗文。他作诗文时常笔不停书,文不加点,并且终篇不改一字,以至于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早就打好了腹稿再写的。

正因为王粲有极强记忆力,自小又多读典籍,所以他具有“博物多识,问无不对”的才能。这一才能在他投曹操后得到极大的发挥。曹操建魏国,就常由王粲来负责兴建典章制度,为此他由军谋祭酒而迁拜侍中。王粲终于实现了他在《登楼赋》中所表达的“假高衢而骋力”的雄心,而不必夜不成寐地“怅盘桓以反侧”了。可惜的是,他在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的途中就患病死去,才活了四十一岁。

曹丕、曹植兄弟,对王粲都有特殊的好感,然而在王粲不幸逝世后,这兄弟二人表示哀思的方式却大相径庭。曹植以一篇洋洋洒洒附有序文的长篇诔辞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序文中表示了深切的悲怆之情,有“谁谓不痛!早世即冥;谁谓不伤,华繁中零”等语;诔辞中则盛称他的才学道:“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曹丕表示哀思的方式却很特殊。在王粲的灵柩下葬时,曹丕带他的官属一起来送丧,他对下属们说:“王粲生平喜欢学驴叫,让我们一起学一声驴叫来送送他吧。”于是他与下属一起学起驴叫来。不知在那两种雅俗迥异的表示哀思的方式中,王粲泉下有知,会更欣赏哪一种?

王粲《登楼赋》浅析(二)

王粲《登楼赋》浅析(二) 二、《登楼赋》的创作主旨 通读《登楼赋》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失意文人的真实形象,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抒发的淋漓尽致。当然要想真正体味王粲《登楼赋》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首先应了解王粲作此赋的社会时代背景。 《三国志·王粲传》载:“(粲)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6]王粲因避董卓之乱而离开长安前往荆州, 王粲认为投奔刘表可以辅佐他成就大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刘表却以貌取人,认为王粲“貌寝而体弱通”不予以重用,使得本想有一番作为的王粲大失所望,以致流寓荆州十余年。东汉建安十三年,荆州刘琮投降于曹操,王粲以降俘之身随军南下,途经麦城,登楼四望,感慨于自身的遭遇而写下这篇名作。 结合王粲的坎坷遭遇,关于《登楼赋》的创作主旨,笔者倾向于早期的研究观点即文本所体现的主题:思乡怀土的感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申的苦闷。文章第二段着重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凭轩槛以遥望兮”至“涕横坠而弗禁”[7]句描写了诗人因山水阻隔难归故乡而涕泗横流的情状,接着又以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归去不得的痛苦心情。然而麦城黄昏之时由“风萧瑟”、“天惨惨”、“兽狂顾”、“鸟相鸣”构成的灰暗图景又与作者黯淡的心理相吻合,使得作者的情感得到深层次的升华,这就是文章第三段所要抒发的怀才不遇之情。作者同样引用典故“惧匏瓜”、“畏井渫”来表达自己徒具才能不被重用的苦闷。而且尾句“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8]更是清晰而完整地体现出诗人穷愁潦倒、孤寂哀怨的形象。 思乡怀土和怀才不遇的情感是笔者在读《登楼赋》的过程中体味到的。随着对于王粲研究的不断成熟,还有学者从政治角度来探讨该赋的主旨内容。例如陈洪《故国情思,归用心曲——王粲<登楼赋>主旨辨》根据文章引用的典故提出该赋的核心是怀汉归曹,曹大中《<登楼赋>——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更是直接指出此赋是王粲写给曹魏集团看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是结合王粲的生平和仕宦经历来论述的,这是研究《登楼赋》的新角度,但是笔者认为一味地从政治角度揣度王粲的创作意图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弊。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登楼赋》

登楼赋译文及赏析20121216

【译文】 登上这城楼向四面观望,姑且借这闲暇来解忧消愁。看这城楼所处的环境呵,实在明亮宽敞少有匹敌。一边紧挨通向大河的清清的漳水,一边依傍弯弯的沮水中的长洲。背靠着宽广的高地,面临着低湿的沼泽地上的河流。北郊之外是陶朱公的坟地,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木果实盖满郊野,禾黍菽稷长满了田畴。虽然很美却不是我的故土,怎么值得在此稍作羁留! 遭逢动乱时势而迁徙流亡,白白度过了十二个春秋。心中眷恋着我的故土呵,谁能经受这无尽忧愁?依着栏杆向远方嘹望,对着北风敞开我的襟怀。极目遥望远方的平原,高高的荆山遮蔽了我的视野。道路曲折漫长而悠远,水流既长又深实难渡。悲叹故乡被阻隔,我禁不住涕泪横流。从前仲尼受困在陈蔡,不免发出“归去罢”的感叹之声。钟仪被幽禁在晋仍然弹奏楚国的曲调,庄舄在楚居高官临终犹呻吟着越国的乡音。人心相同都会怀念自己的故土,难道能因穷困、显达而有不同之心? 想那时光竟如此迅速地消逝,等待黄河水清不知何日来临。希望国家政局能统—安定呵,让我借助大道的力量来施展才华。只担忧匏瓜白白地挂着不被使用,更担心淘干净的井水却没人来喝。我这样漫步地徘徊,白天的太阳忽然迅捷地隐藏起来。凄凉萧瑟的风声一下子刮起来了,天空凄惨暗淡得无—点神色。野兽狂吼是想招引同类,鸟儿相鸣就会张翼齐飞。原野寂静得无一人行走,外出的行人却不敢停留。心情凄怆就会抒发感触,忧伤的情思更是悲痛凄伤。我沿着楼梯

的台阶慢慢而下,忧郁之气充满胸臆。已过了半夜我仍不能入睡,思绪徘徊实难以入眠。 【赏析1】 1.《登楼赋》是王粲所作,他投奔刘表而不见重视,深抱不遇的愁闷;同时看到战乱日炽,国家混乱,心中悲愤危惧,于是借“登楼”为题,寓情于景,写下了这首抒情名篇。 东汉末年,战乱日炽,汉献帝刚一即位,就被迫迁都长安。随后王粲也迁到长安,他看到关中政局混乱,又从长安奔赴荆州,投靠以招揽名士闻名的荆州剌史刘表。可刘表是个“多文少实”徒有虚名的人,见王粲“貌寝而体弱”,没有重用。王粲心中愁闷,因借“登楼”之机抒发他忧伤战乱、去国怀乡、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此赋依韵分成三段。首段写此楼所处的地理环境,由此产生了斯地虽美,却非久留之地的感慨。第二段侧重抒写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遭纷浊而迁徙兮”,说明他因时局混乱而辗转流亡到了荆州。第三段着重写对时局的忧伤和怀才不遇的愁闷。时光在流逝,“俟河清其未极”,深深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全文以铺叙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并把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各层自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徐徐道来,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笔。 盛行于两汉的赋,发展到六朝成为骈赋,至唐朝则成为律赋,到宋朝又发展成为文赋。两汉的赋接近于骚体,故称古赋。王粲的《登

王粲登楼赋

王粲字仲宣;曾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归事曹操,为丞相掾;“建安七子”之首;与曹植并称“曹王”;《七哀诗》。 内容提要 这是作者寄寓荆州时的一篇登临抒怀之作,以情景交融称誉后世。全文分为三层;“望”是景物变换的枢纽,“忧”是感情发展的基调。作者写登楼“销忧”,由“近望(白日景色)”而“遥望(北方故乡)”,最后又回到“近望(黄昏景色)”。在景色的变化中,作者的去国思乡和怀才不遇之愁,便由浅入深,由隐而显,愈来愈厚重,获得了淋漓尽致的成功表现。因此,“王粲登楼”四字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遇。 本文是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虽用 铺陈而不作连类繁举,在表现方法上对汉大赋的 传统有所突破,有诗化的倾向。作者采取了直接 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间接抒情多用景 物烘托和典故暗示,而写景则虚实相间,注重借 景抒情和因情设景。 《登楼赋》的创作时间 据曹植《王仲宣诔》所记,王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正月南征东吴途中;《三国志》本传称其“时年四十一”,所以,一般定其生年为公元177年。 《登楼赋》写作时间的下限为建安十三年(208)九月,即刘琮以荆州向曹操投降之前。据《三国志》本传“年十七……乃之荆州依刘表”等语,知其上限在献帝初平四年(193)。上下限之间相距约十五六年。 赋中第二层说到“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而迄今”,一“纪”十二年,由此可见,《登楼赋》应该作于靠近下限的几年,也即建安十至十三年间。学术界虽有种种推测,如缪钺《王粲行年考》称“建安十一二年间作”等,但均缺乏确凿的材料,还不能成为定论。 关于楼址所在

一、传统三说 《登楼赋》中作者所登之城楼,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当阳城说。当阳,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 (二)江陵城说。江陵,即今湖北省荆州市。 (三)麦城说。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县西南。 二、其他说法 王粲作《登楼赋》时在荆州刘表幕中,因为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是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及荆州牧的治所。所以又有襄阳城说。 讲析提纲 一、赋分三层(唐佚名撰《赋谱》) “古赋,段或多或少,若《登楼》三段(按:王粲《登楼赋》)、《天台》四段(按:孙绰《游天台山赋》)之类是也。”(录自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二、分析板书 (1)王粲是什么时代的人(单项)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末 期 D.魏晋时期 (2)王粲《登楼赋》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哪一篇作品比较接近(单项) A.《咏史诗》 B.《从军行》 C.《七哀 诗》 D.《杂诗》

王粲登楼赋赏析

二、王粲〈登樓賦〉賞析 (一)原文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二)王粲生平與文學成就 建安時期,曹操三父子以其政治地位和藝術實踐,總領文苑。繞其周圍的作家,最著名的當屬「建安七子」,而王粲即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顯著者。以下即從其生命歷程與文學成就兩方面來分析 1.生命歷程 (1)居故鄉、徙長安、流寓荊州 王粲為山陽高平人,其地約在今山東鄒縣西南。出生於名門族之家。曾祖王龔,東漢順帝時官居太尉,祖父王暢,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父王謙

任大將軍何進長史。後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並於初平元年(一九○)挾獻帝西遷長安,王謙、王粲父子亦隨同西遷,時粲十四歲。(十四歲前居故鄉) 抵長安,粲盡露頭角。名儒蔡邕不僅「倒屣迎之」,甚至想把「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其間,粲曾為司徒所辟召,又詔授為黃門侍郎,粲均辭而不就,旋與好友孫萌聯袂南下,投奔荊州,依附刺史劉表。因劉表和王粲屬同鄉,又曾受學於粲之祖父暢,故粲流遷即奔赴荊州。王粲居長安為十四至十七歲。 粲流寓荊州達十五年之久。劉表幕府中文學之士,當無人能與王粲相抗衡。故建安三年(一九八)長沙太守張羨起兵背叛劉表時,劉表即邀粲寫〈三輔論〉,申明「去暴舉順」之大義。甚至建安五年前後,粲更有〈荊州文學記官志〉一文,頌揚劉表延攬儒士,謀求經術。劉表原欲嫁女於粲,終而嫌粲貌寢形陋,將女兒嫁給粲之族兄王凱。王粲流寓荊州十五年,實未獲重用。王粲十七到三十二歲在荊州。 (2)歸魏的鄴下生活 建安十年九月曹操取得荊州,即擢用人才,辟召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王粲從此加入曹操幕下的文士行列中,與劉楨、徐幹、陳琳、楊脩、應瑒等文士相互酬贈,亦逐漸獲曹氏父子的青睞與信任,而遷升軍謀祭酒。曹操受封後,王粲更旋被任命為掌實權的侍中之一。二十三年(二一八)初春,曹操軍隊在居巢遇疫癘,並將病菌帶回鄴城,造成大災難,王粲無法倖免於難而離開人世,年四十一。三十二到四十一歲在鄴,死後被葬在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147 2.文學成就 147參見黃漢昌〈王粲登樓賦研究〉,中國文化復興月刊16卷6期,頁53;《三國志〃王粲傳》,《三國誌集解》,宏業書局頁531—532。

登楼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登楼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登楼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登楼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登楼赋文言文原文登楼赋 作者: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销忧[2]。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3],倚曲沮之长洲[4]。背坟衍之广陆兮[5],临皋隰之沃流[6]。北弥陶牧[7],西接昭丘[8]。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9]。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10]。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11]。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12]。钟仪幽而楚奏兮[13],庄舄显而越吟[14]。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15]。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16],畏井渫之莫食[17]。步栖迟以徙倚兮,

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18],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19]。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选自明刻本《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侍中集》 [东汉]王粲 登楼赋文言文翻译登上城楼向四处眺望啊,暂借此日来排遣忧愁。遍观这楼所处的环境啊,实在是明亮宽敞、世间稀有。一边挟带着清澄的漳水的通道啊,一边倚靠着弯曲的沮水的长洲。背靠着高而平的大片陆地啊,面对着低湿原野中的沃美水流。北面可到达陶乡的郊野,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坟丘。花卉果实遮蔽了田野,小米高粱长满了垅头。虽然真美却不是我的家乡啊,又哪里值得作片刻的停留! 遇到这混乱的世道而迁徙流亡啊,悠悠忽忽超过十二年而到了今天。情怀深切总想着返回故乡啊,谁能承受住沉重的感情负担?靠着栏杆向远方瞭望啊,迎着北风敞开了衣衫。平原广阔我极目远望啊,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了视线。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流悠长渡口深远。悲叹故乡的阻塞隔绝啊,止不住泪水纵横满面。当初孔子困在陈国啊,曾发出“回去吧”的哀叹。钟仪被囚禁仍演奏楚国的乐曲啊,庄舄显达了仍操着越国的乡言。人情在怀念故乡上是一样的啊,难道会因受困或显达而把心思改变! 想到时光的飞速流逝啊,等待黄河水清却不免令人失望。但愿王政能一旦安定啊,可以凭借清明的时世施展力量。我害怕象葫芦那样

王粲《登楼赋》

王粲《登楼赋》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简要了解中国文学史中“赋”这一文体的发展概况。 2.了解王粲的生平和文学上的成就。 3.体会作者在赋中所抒发的情感和心情。 二、王粲简介 王粲(177—217),东汉末年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先随献帝西迁长安,后因董卓党人李傕、郭氾举兵作乱,困扰长安,他南迁荆州,依附刘表门下十五年,一直未被重用。刘表死后,归事曹操,任右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又升军谋祭酒。曹丕立魏国时,官侍中。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文学创作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刘勰说他“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早七子之冠冕”。 三、赋简介 赋,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铺采离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此为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及到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此为内容上的特点。 最早以赋名篇的当为战国荀卿的《赋篇》,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当时颇为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四、解题 《登楼赋》为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时登当阳城楼所作。王粲本汉末三公王畅之孙,幼有才华,为时贤推重。刘表系皇族支裔,故时局扰乱时,士类争相趋附。但此人“外貌儒雅,内多疑忌”,身无济世之才,又无知人之明,满怀大志的王粲一直被屈抑下僚,不被重用。于是写下这篇登楼之作,抒发了作者登楼时所兴起的相关之思和离乱之感,倾吐了怀才不遇郁闷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作品从登楼览物写起,以黯然伤怀作结,这种写法开千百年登临之作的先河,多为后人遵循。 五、朗诵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

王粲登楼赋

王粲登楼赋 题解关键词 王粲字仲宣;曾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归事曹操,为丞相掾;“建安七子”之首;与曹植并称“曹王”;《七哀诗》。 内容提要 这是作者寄寓荆州时的一篇登临抒怀之作,以情景交融称誉后世。全文分为三层;“望”是景物变换的枢纽,“忧”是感情发展的基调。作者写登楼“销忧”,由“近望(白日景色)”而“遥望(北方故乡)”,最后又回到“近望(黄昏景色)”。在景色的变化中,作者的去国思乡和怀才不遇之愁,便由浅入深,由隐而显,愈来愈厚重,获得了淋漓尽致的成功表现。因此,“王粲登楼”四字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遇。 本文是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虽用 铺陈而不作连类繁举,在表现方法上对汉大赋的 传统有所突破,有诗化的倾向。作者采取了直接 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间接抒情多用景 物烘托和典故暗示,而写景则虚实相间,注重借 景抒情和因情设景。 《登楼赋》的创作时间

据曹植《王仲宣诔》所记,王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正月南征东吴途中;《三国志》本传称其“时年四十一”,所以,一般定其生年为公元177年。 《登楼赋》写作时间的下限为建安十三年(208)九月,即刘琮以荆州向曹操投降之前。据《三国志》本传“年十七……乃之荆州依刘表”等语,知其上限在献帝初平四年(193)。上下限之间相距约十五六年。 赋中第二层说到“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而迄今”,一“纪”十二年,由此可见,《登楼赋》应该作于靠近下限的几年,也即建安十至十三年间。学术界虽有种种推测,如缪钺《王粲行年考》称“建安十一二年间作”等,但均缺乏确凿的材料,还不能成为定论。 关于楼址所在 一、传统三说 《登楼赋》中作者所登之城楼,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当阳城说。当阳,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 (二)江陵城说。江陵,即今湖北省荆州市。 (三)麦城说。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县西南。 二、其他说法 王粲作《登楼赋》时在荆州刘表幕中,因为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是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及荆州牧的治所。所以又有襄阳城说。 讲析提纲

登楼赋

登楼赋 王粲 全赋共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引起的思乡之情。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三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 登楼赋 登上这座楼向四面瞻望,暂借假日销去我的心忧。看看这里所处的环境,宽阔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样的楼。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弯曲的沮水环绕着水中的长洲。楼的北面是地势高平的广袤原野,面临的洼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接陶朱公范蠡长眠的江陵,西接楚昭王当阳的坟丘。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黍稷累累布满了田畴。这地方确实美,但不是我的故乡,竟不能让我短暂地居留。 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啊,长长地超过了一纪直到如今。念念不忘想着回家啊,这种忧思,谁能承受它的蚀侵。靠着栏杆遥望啊,面对北风敞开胸襟。地势平坦可极目远望啊,挡住视线的是那荆山的高岑。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水荡漾长而深。故乡阻隔令人心悲啊,涕泪纵横而难禁。从前孔丘在陈遭受厄运啊,发出“归欤,归欤”的哀吟。

钟仪被囚弹出楚曲啊,庄骂显贵越免不了露出乡音。怀念故乡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会因为穷困或显达 日月一天天过去啊,黄河水清不知要到何日。希望国家能统一平定啊,凭借大道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力。担心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啊,井淘干净了,却无人来取食。在楼上徘徊漫步啊,大阳将在西匿。萧瑟的风声从四处吹来啊,天暗淡而无色。兽惊恐四顾寻找伙伴啊,鸟惊叫着张开双翼。原野上静寂无人啊,远行的人匆匆赶路来停息。内心凄凉悲怆啊,哀痛伤感而凄恻。循着阶梯下楼啊,闷气郁结,填塞胸臆。到半夜难以入睡啊,惆怅难耐,辗转反侧。 全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销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构成彳氐徊俯仰、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 情真词切,抒情浓郁。“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白居易《策林六十九》)作者饱受离乱之苦,“意有所郁结”,自然要发之于外。作者登上当阳城楼见景生情,触目兴叹,遂成《登楼赋》。通篇写愁,满纸悲情,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忧、河清未至之虑、乱离伤时之感交织一起,可谓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这些长期积压在作者胸中的郁闷之气,

登楼赋教案教学内容

登楼赋教案

《登楼赋》教案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思乡怀归、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掌握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感的。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文人都喜欢用典,一来表示自己知道的不少,二来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古今同情,也有寻找知音之感。搜索古今诗文,你会发现很多典故都是被反复引用的,比如“王粲登楼”。(投影打出有关的诗句,师读)王粲登楼,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叫王粲的人登上了一座高楼,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动作,比如我上课就得登楼,可是由于是特殊的人,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感,这四个字就不再寻常,而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大家打开王粲《登楼赋》。 二、指导欣赏: 1、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朗读一遍。注意里面一些字词的读音。(生朗读《登楼赋》,提出一些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登楼赋王粲 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销忧<2>。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3>,倚曲沮之长洲<4>。背坟衍之广陆兮<5>,临皋隰之沃流<6>。北弥陶牧<7>,西接昭丘<8>。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9>。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10>。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11>。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12>。钟仪幽而楚奏兮<13>,庄舄显而越吟<14>。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15>。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16>,畏井渫之莫食<17>。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18>,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19>。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中考文言文《登楼赋》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登楼赋》全文详细翻译导读:登楼赋 作者:王粲 登上这座楼向四面瞻望,暂借假日销去我的心忧。看看这里所处的环境,宽阔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样的楼。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弯曲的沮水环绕着水中的长洲。楼的北面是地势高平的广袤原野,面临的洼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接陶朱公范蠡长眠的江陵,西接楚昭王当阳的坟丘。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黍稷累累布满了田畴。这地方确实美,但不是我的故乡,竟不能让我短暂地居留。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啊,长长地超过了一纪直到如今。念念不忘想着回家啊,这种忧思,谁能承受它的蚀侵。靠着栏杆遥望啊,面对北风敞开胸襟。地势平坦可极目远望啊,挡住视线的是那荆山的高岑。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水荡漾长而深。故乡阻隔令人心悲啊,涕泪纵横而难禁。从前孔丘在陈遭受厄运啊,发出“归欤,归欤”的哀吟。钟仪被囚弹出楚曲啊,庄骂显贵越免不了露出乡音。怀念故乡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会因为穷困或显达而变心。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

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日月一天天过去啊,黄河水清不知要到何日。希望国家能统一平定啊,凭借大道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力。担心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啊,井淘干净了,却无人来取食。在楼上徘徊漫步啊,大阳将在西匿。萧瑟的风声从四处吹来啊,天暗淡而无色。兽惊恐四顾寻找伙伴啊,鸟惊叫着张开双翼。原野上静寂无人啊,远行的人匆匆赶路来停息。内心凄凉悲怆啊,哀痛伤感而凄恻。循着阶梯下楼啊,闷气郁结,填塞胸臆。到半夜难以入睡啊,惆怅难耐,辗转反侧。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王粲 登楼赋 译文和解释

王粲登楼赋译文和解释 ①选自《文选》卷十一,作者在荆州依刘表时登麦城(在现在湖北当阳东南)城楼而作。 ②兹:此。 ③销忧:解除忧虑。 ④斯宇之所处:指这座楼所处的环境。 ⑤实显敞而寡仇:此楼的宽阔敞亮很少能有与它相比的。寡,少。仇,匹敌。 ⑥挟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灾这里会合。挟,带。清障,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当阳,与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通浦,两条河流相通之处。 ⑦倚曲沮之长洲:弯曲的沮水中间是一块长形陆地。倚,靠。曲沮,弯曲的沮水。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南漳。当阳,与漳水会合。长洲,水中长形陆地。 ⑧背坟衍之广陆:楼北是地势较高的广袤原野.背,背靠,指北面.坟,高.衍,平.广陆,广袤的原野. ⑨临皋(gǎo)隰(xī)之沃流:楼南市地势低洼的低湿之地.临,面临,指南面.皋隰,水边低洼之地.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 ⑩北弥陶牧:北楼陶朱公所在的江陵.弥,接.陶牧,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牧,郊外.湖北江陵西有他陶朱公墓,故称陶牧. (11)昭丘:楚昭王德坟墓,在当阳郊外.

(12)华实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华,同”花”.(13)黍(shu)稷(ji)盈畴:农作物遍布田野.黍稷,泛指农作物. (14)信美:确实美. (15)吾土: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16)曾何足以少留:曾不能暂居一段.曾,竟. (17)遭纷浊而迁逝: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纷浊.纷乱混浊,比喻乱世. (18)漫逾纪以迄今:这种流亡生活已超过了十二年.逾,超过.纪,十二年.迄今,至今. (19)眷眷(juan):形容念念不忘. (20)孰忧思之可任:这种忧思谁能经受的住呢?任,承受。 (21)凭,倚,靠。 (22)开襟:敞开胸襟。 (23)蔽荆山之高岑(cen):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荆山,在湖北南漳。高岑:小而高的山。 (24)路逶迤(weiyi)而修迥:道路曲折漫长。修,长。迥,远。(25)川既漾而济深:河水荡漾而深,很难渡过。这两句是说路远水长归路艰难。 (26)悲旧乡之壅(yong)隔兮:想到与故乡阻塞隔绝就悲伤不已。壅,阻塞。 (27)涕横坠而弗禁:禁不住泪流满面。涕,眼泪。弗禁,止不住。(28)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据《论语?公冶长》记载,

登楼赋

第十三讲补充 一、《七哀诗》王粲 1、作者简介: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才思敏捷,年十七,授黄门待郎。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混战,长安大乱,他去荆州投奔刘表。因其貌不扬、落拓不羁而不受重用。客居荆州十五年间,时抒思乡之情。《登楼赋》即作于此时。刘表死后,他劝刘表的儿子刘琮降曹,后任丞相掾、军谋祭酒、待中等职。死于征讨孙吴的途中。在建安七子中,他的诗赋成就是紧高的。因为他遭乱流离,所以诗文较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的动乱、人民的苦难,情调悲凉。《七哀诗》、《登娄赋》是他的代表作。有辑本《王侍中集》。 2、题解:《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有鲜明的民间色彩。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 《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这一主题,是结尾四句点明的。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3、[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4:内容分析:赏析《七哀》,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1)

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Ⅰ) 一、建安风骨的定义极其特征 (1) (一)什么是建安风骨 (1) (二)建安风骨的特征 (1) 二、王粲《登楼赋》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1) (一)王粲《登楼赋》的内容 (2) (二)王粲《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 (3) 三、从王粲《登楼赋》的创作看建安风骨的显现 (4) (一)从王粲《登楼赋》写作背景看建安风骨感时怀事的创作特点 (4) (二)《从登楼赋》思想主旨看作者个人情感与建安风骨时代精神的融合 (5) (三)《登楼赋》看建安精神的形成及其特点 (5)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 摘要 从汉末到建安时期的这段时间,正值政局急剧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刻。各大主流文体也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当自西汉以来盛行的大赋已经被各种沉重的现实主义枷锁挤压得日薄西山的时候,一大批风格清新刚健的抒情小赋悄然登上文坛,小赋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与大赋的气息奄奄成为对比。而以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的赋作更是冠绝当代,王粲很得曹氏父子的欣赏,尤其是曹丕更是盛赞其文章,可与张衡蔡邕抗衡。王粲的作品,也确实不负魏文帝之期许,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高,让王粲不愧为一代文宗。本文试从王粲《登楼赋》为例,探讨抒情小赋的独特意义,以及《登楼赋》中所体现出的建安风骨。 关键词:王粲;《登楼赋》;抒情小赋;建安风骨

ABSTRACT 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Jian 'an period coincided with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he major mainstream literary styles are also undergoing drastic and profound changes,while the Great Fu that has prevailed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been squeezed by various heavy realistic shackles,a large number of style of fresh and vigorous lyric small Fu quietly boarded the literary world,small Fu show vitality,and big Fu become a contrast. Wang Can Wang Can,one of the seven sons of Kien An,is the best of his generation. He and his father,the Cao family,enjoyed Wang Can's works and Cao Pi in particular praised his works as a rival to Zhang Heng. Wang Can's works,indeed,live up to Cao Pi's expectations,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high,so that Wang Can worthy of a generation of scholars.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unique meaning of Lyric Xiao Fu and the Jianan character embodied in Tang Lou Fu from the example of Wang Can s Tang Lou Fu. KEY WORDS:Wang Can; Ode to climbing a building; Lyric Ode; Jianan Character

登楼赋

《登楼赋》 一、单项选择题 1.《登楼赋》的作者是 A.王粲 B.曹丕 C.曹操 D.曹植 2.《登楼赋》是一篇 A.骚体赋 B.散体大赋 C.骈体文赋 D.抒情小赋 3.《登楼赋》中“昔尼父之在陈兮”中的“尼父”指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4.《登楼赋》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A.情景交融 B.借景抒情 C.托物言志 D.欲扬先抑 5.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被誉为“七子之冠冕”的是 A.曹操 B.王粲 C.江淹 D.孔融 6.称赞王粲“《登楼赋》为魏晋之赋首”的是 A.刘勰 B.陆云 C.曹丕 D.钟嵘 7.《登楼赋》以一个( )字贯串全文。 A.登 B.忧 C.望 D.愤 二、多项选择题 1.《登楼赋》中作者以三个典故传达了去国思乡的愁情,下列属于这三个典故的有 A.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B.钟仪幽而楚奏兮 C.庄舄显而越吟

D.夜参半而不寐兮 2.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有 A.徐干 B.曹植 C.王粲 D.应玚 三、填空题 1.王粲是_________末年著名文学家。 2._________与曹植并称“曹王”。 3.“七子之冠冕”王粲以________见长。 四、名句默写题 1.登兹楼以四望兮,___________________ 2.实显敞而寡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挟清漳之通浦兮,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何足以少留! 5.遭纷浊而迁逝兮,___________________ 6.凭轩槛以遥望兮,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蔽荆山之高岑。 8._____________________, 川既漾而济深。9涕横坠而弗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昔尼父之在陈兮,__________________ 五、词语解释题 1.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 ..日以销忧。 聊: 暇: 销忧: 2.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 ..而寡仇。 显敞: 3.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挟: 4.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背: 临: 5.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信: 少: 6.遭纷浊 ..兮,漫逾纪以迄今。 ..而迁逝 纷浊: 迁逝: 7.情眷眷而怀归兮,孰优思之可任.?

王粲登高而赋志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请描述王粲登高而赋志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登楼赋》是王粲所作,他投奔刘表而不见重视,深抱不遇的愁闷;同时看到战乱日炽,国家混乱,心中悲愤危惧,于是借“登楼”为题,寓情于景,写下了《登楼赋》这首抒情名篇。 王粲登高眺望四周,心中感慨万千。他看见这座楼四周的景象。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但即使风景如斯的美丽,也无法抹去他内心的伤感,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写着意渲染寂寞凄凉的气氛,勾勒出一幅魂断城楼图,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怆惨恻,读来令人黯然神伤。这不是他的家乡,亦不是他该停留的地方。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遭纷浊而迂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更显诗人长期客居他乡,对家乡的思念。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生逢乱世,时局混乱,对时局忧虑,感叹天下太平之日何时能来临?“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这句诗深深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希望国家政局能统—安定,让他可以借助大道的力量来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抱负。“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

意忉怛而僭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原野寂静得无一人行走,外出的行人却不敢停留。心情凄怆就会抒发感触,忧伤的情思更是悲痛凄伤。诗人沿着楼梯的台阶慢慢而下,忧郁之气充满胸臆。全文以铺叙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并把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令读者动容。 王粲的《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 王粲的《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它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充分认识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有重要意义。 这篇赋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此赋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销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构成低徊俯仰、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 《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细处着笔,描写秋江的景物和各自的特点,以表现夔州特定的环境,渲染秋天苍凉萧瑟的气氛。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大处落墨,含无限于有

王粲登楼赋

王粲《登楼赋》 目的要求:掌握本文的艺术特点 了解辞赋发展的基本情况,理解本赋被视为汉末抒情 小赋代表作的原因。 一、作家介绍 王粲字仲宣;曾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归事曹操,为丞相掾;“建安七子”之首;与曹植并称“曹王”;《七哀诗》。 二、内容分析 关于抒情小赋本文是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是王粲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时所写,是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赋。虽用铺陈而不作连类繁举,在表现方法上对汉大赋的传统有所突破,有诗化的倾向。作者采取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间接抒情多用景物烘托和典故暗示,而写景则虚实相间,注重借景抒情和因情设景。 这是作者寄寓荆州时的一篇登临抒怀之作,以情景交融称誉后世。全文分为三层;“望”是景物变换的枢纽,“忧”是感情发展的基调。作者写登楼“销忧”,由“近望(白日景色)”而“遥望(北方故乡)”,最后又回到“近望(黄昏景色)”。在景色的变化中,作者的去国思乡和怀才不遇之愁,便由浅入深,由隐而显,愈来愈厚重,获得了淋漓尽致的成功表现。因此,“王粲登楼”四字在

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遇。王粲在赋中抒发的忧思,主要还不在个人的乡愁上,而在无法施展才能以实现平生志向、扭转汉末当时战乱局面的苦闷上,这也许就是建安文学精髓之所在,也是后人推崇王粲的一个重要原因。 赋中“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一节,写他看见异乡风物之美而引起的思乡怀土之情,特别深切感人。这篇赋还表现了作者处于乱世壮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一面。这篇赋写景和抒情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 用韵特点:第一段用隐密缩敛的流摄韵,让人读来有一种欲语还休的感觉。彷佛是作者对着眼前的景物,想发出心中的悲叹,却又发不出来,或者该说是把心中郁积的悲怀,在心底暗暗的吶喊。 第二段开始说出他心中的感伤,用深摄韵与曾摄韵。他在心中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感觉,强烈地舒发忧怨的情怀,彷佛急着把心中的不平之气一吐尽净一般。这样的悲叹,以深摄韵畅快地倾泄出来,洋洋洒洒一大段,然后再转用进而益上的曾摄韵,更表

登楼赋教案

《登楼赋》教案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思乡怀归、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掌握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感的。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文人都喜欢用典,一来表示自己知道的不少,二来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古今同情,也有寻找知音之感。搜索古今诗文,你会发现很多典故都是被反复引用的,比如“王粲登楼”。(投影打出有关的诗句,师读) 王粲登楼,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叫王粲的人登上了一座高楼,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动作,比如我上课就得登楼,可是由于是特殊的人,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感,这四个字就不再寻常,而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大家打开王粲《登楼赋》。 二、指导欣赏: 1、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朗读一遍。注意里面一些字词的读音。(生朗读《登楼赋》,提出一些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登楼赋王粲 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销忧<2>。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3>,倚曲沮之长洲<4>。背坟衍之广陆兮<5>,临皋隰之沃流<6>。北弥陶牧<7>,西接昭丘<8>。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9>。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10>。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11>。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12>。钟仪幽而楚奏兮<13>,庄舄显而越吟<14>。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15>。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16>,畏井渫之莫食<17>。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18>,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19>。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1>兹楼:指麦城城楼。关于王粲所登何楼,向有异说。《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以为是当阳城楼。《文选》刘良注则说为江陵城楼。按赋中所述“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和“西接昭丘”的位置,应为当阳东南、漳沮二水之间的麦城城楼。 <2>暇:通“假”,借。 <3>漳:漳水,在今湖北当阳县境内。浦: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 <4>沮(jū居):沮水,也在当阳境内,与漳水会合南流入长江。 <5>坟衍:地势高起为坟,广平为衍。 <6>皋隰(xí席):水边之地为皋,低湿之地为隰。 <7>陶:乡名,传说是陶朱公范蠡的葬地。牧:郊野。 <8>昭丘:楚昭王坟墓,在当阳县郊。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楚昭王是春秋时深知用人之道的明君。 <9>纪:一纪为十二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