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凯里城市总体规划(16654)

凯里城市总体规划(16654)

凯里城市总体规划(16654)
凯里城市总体规划(16654)

凯里城市总体规划

(2009-2030)

凯里市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

为加快实施“城镇带州战略”,推进“大凯里”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由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负责规划的凯里市第三轮城市规划(2007——2025年)修编近期完成,这为凯里今后的建设描绘了蓝图。

一、规划范围

1、市域规划区:凯里行政区域面积;

2、城市规划区:东至三棵树、开怀,西至麻江下司;

3、中心城区:现凯里市建成区;

二、区域定位:

1、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体化:黔东区域性中心城市,黔东南州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城市职能的国际化与专业化: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苗、侗文化旅游中心。完成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阶段性目标;打造旅游休闲城市,实现区域城市错位发展。

3、城市特色的地域化与个性化:充分融入苗侗民族文化、体现地域性和唯一性。

三、城市建设目标:

将凯里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旅游接待能力和苗侗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现代化城市。

四、产业发展定位:

贵州东南部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基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中国西部具有国际影响的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城市。

五、区域城镇空间的基本框架:

“一心”:凯里市中心城区是一级中心,含现城区、开发区片区、开怀片区、下司片区。

“三轴”:1、沿国道65为主轴线,依托其联系下司、开发区、主城区、三棵树组成,是凯里重要的聚合轴,可以和麻江、台江联动发展。

2、西翼次轴线,依托省道306、308及今后联系凯里厦蓉高速公路的快速干道形成,联系炉山、万潮等城镇,远景可实现和丹寨、黄平的联动。

3、东翼次轴线,依托省308和凯里至旁海公路展开。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生产力布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人口与城镇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空间管制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主要城镇给水排水规划. (7)

第八节电力电信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节能源结构规划 . (8)

第十节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节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保障.................................................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节城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节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 (1)

第一节城市性质及规模 (1)

第二节规划策略与发展目标 (2)

第三节城市发展方向 (2)

第四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3)

第五节总体布局 (5)

第六节综合交通规划 (12)

第七节空间管制规划 (22)

第八节绿地系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节给水排水规划 ......................................................................................... 26 第十节电力电信规划 .. (28)

第十一节环保环卫规划 (28)

第十二节燃气工程规划 (29)

第十三节重要基础设施布局 (30)

第十四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30)

第十五节住房建设规划 (31)

第十六节旧城改造规划 (32)

第十七节城市形象设计及景观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八节综合防灾规划.. (35)

第四章开发时序分析 (38)

第五章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38)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凯里-麻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推进凯里-麻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特编制《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

体现“科学发展观”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科学系统的观点,敢于解放思想、放开思路,对城市的定位、城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拓展、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城市形象特色等方向作深入的研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扩容进程,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注重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凯里-麻江城市。

第3条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凯里-麻江城市丰厚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为基础,立足于城市建设和扩容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内居民提供享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

第4条规划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五)《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六)《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

(七)《黔东南州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待批稿)

(八)《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

(九)《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凯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规范、政策

(十二)《凯里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十三)《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5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共21年;

其中:2009-2015年为近期,6年;

2016-2030年为远期,15年。

第6条规划层次

本规划按二个层次进行: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工作是明确规划设计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凯里-麻江城市各级城镇的分工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配置,确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原则,明确空间管制范围,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二)城区总体布局:主要工作是确定凯里-麻江城市的性质、职能、合理的城市规模和发展目标,研究城市合理的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型态及功能划分,明确城市特色,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合理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第7条规划范围

为合理引导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划范围为三个层次。

(一)市域规划区:包括凯里市和麻江县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分别是1222.2km2和1305.9km2,总共为2528.1km2。

(二)城市规划区: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控制地区,其中凯里市范围包括城西、大十字、西门、洗马河、湾溪办事处和鸭塘、舟溪、三棵树镇、凯里经济开发区以及炉山镇,面积约为712.3 km2;麻江县范围包括麻江县城杏山镇和下司、宣威镇以及龙山、碧波乡,面积约为

797.9km2,至此,凯里-麻江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1510.2km2。

(三)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包括,即凯里市城区范围和麻江县城区范围,面积分别为377.0km2和415.4km2,总面积为792.4km2。凯里市城区范围为以现状凯里老城区为主开发发展的区域,包括凯里老城区、开怀片区、开发区、巴拉河片区以及炉山片区;麻江范围包括麻江县城及碧波片区、龙山-宣威片区和下司片区。

1、凯里范围:范围包括城西、大十字、西门、洗马河、湾溪街道办事处及开怀、蒿支坪、九寨、(岩脚)、清新、马鞍、翁堤村、凯里经济开发区(西区)及炉山镇局部地域,总面积377.0km2(其中涉及到凯里经济开发区面积为65.4 km2,炉山镇面积约为74.4km2)。

2、麻江范围:范围包括麻江县城杏山镇及下司镇、宣威镇、碧波乡和龙山乡局部地域,总面积415.4km2(其中涉及到麻江县城杏山镇66.5 km2,下司镇面积约为82.7km2,宣威镇面积约为117.3km2,碧波乡面积约为60.7km2,龙山乡面积约为88.2km2)。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第一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第8条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同期国内中等水平,形成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协调的社会发展体系,实现市民素质、生活质量、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2、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型工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持续增加,人均GDP达到国内旅游城市前列,城乡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规划近期2015年生产总值达170亿元,人均GDP超过2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规划远期2030年生产总值达到1140亿元,人均GDP超过4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

3、社会人文目标

形成拥有良好精神文明的社会风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融;挖掘和传播优秀的苗侗民族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主要社会人文指标逐步达到国内城市平均水平。建立均衡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大量提升,社会和谐、繁荣、稳定、文明。

4、城市建设目标

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建设具国际水平的旅游接待设施,拥有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保持优秀的城市生态环境。203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27m2,人均道路面积达15 m2,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2m2。通过20年时间的努力,将凯里—麻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旅游接待能力和苗侗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60万。

5、环境发展和资源利用目标

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森林植被、自然地貌、水源地、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合理保护,形成功能合理、科学布局的生态绿地网络。工矿企业得到全面整治,污水、废弃物、烟尘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居民生活环境安全,全市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土地、水、矿产和能源等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集约使用。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节水技术得到全面推广,节能减排得到有效控制,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得到全社会的倡导和有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环境达到和谐共融。

第9条城乡发展指标体系(强制性内容)

(1)规划采用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共4 大类、15 中类、36项指标进行引导和控制,其中各项规划指标详见附表1——“凯里—麻江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汇总表”。

(2)指标体系中引导性指标9项,是各阶段评估和检查总体规划实施完成情况的重要参数。

(3)指标体系中控制性指标27项,是保障城乡资源得到科学集约利用、环境得到合理持续保护、确保社会公平、保护城乡弱势群体公共利益的刚性指标,应严格执行。

第10条区域协调策略

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和泛三角经济区的竞争与合作,承接产业的梯度转移和产业链地延伸,吸引区域流动要素进入优势、特色产业,进入交通、能源、市政、环保旅游开发等领域。

凯里—麻江城市发展成为一个16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成为贵州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按照州域“四圈一区”区域战略分工,谋求凯里城市经济圈与州域其余经济单元的错位发展,推进州域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凯里—麻江城市整合发展,争取行政区划调整,统筹城市分区功能和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与雷山、台江、黄平、丹寨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共建共享。

第11条凯里城市经济圈城镇协调

到2030年,在凯里城市经济圈范围内形成如下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一级城镇:凯里—麻江中心城市。包含凯里老城区、开怀城区、下司城区、杏山—碧波城区、龙山—宣威城区、炉山城区在内,人口规模为160万人。

二级城镇:卫星城。以雷山、丹寨、台江县城为卫星城。人口规模达到6-10万人。分布在该级城镇的城镇人口总量为22万人。

三级城镇:重点镇。以旁海、革一、施洞、西江、永乐、兴仁、谷硐为重点镇。各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左右。分布在该级城镇的城镇人口总量在7万人左右。

四级城镇:一般镇。其余城镇为一般镇,共27个,各一般镇人口规模达到0.5-1.0万人。分布在该级城镇的城镇人口总量在18万人左右。

到2030年,凯里城市经济圈内城镇人口总量达到210万人。

第12条城乡统筹策略

树立城乡空间规划和建设上的整体生长观,合理配置资源,按照生态优先、整体最优、集聚发展、机会均等的原则,加强城乡空间整合,促进城乡空间协调、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健全城乡产业体系,建立城乡产业关联。积极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引导发展多元化农业,不断提高城镇和乡村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活力。

城乡公共资源统筹。合理配置社会教育、卫生、科技等公共资源,实现城乡统筹安排,消除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资源匮乏的局面。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结构体系,形成层次清晰、体系完整、健康运转、集约利用的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城乡制度公平。打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建立推进城乡社会公平的制度体系。城乡财税统筹,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平税赋,实行以工补农;城乡就业统筹,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一的用工制度和统一的劳动保障;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管理(体制)统筹,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第二节生产力布局

第13条生产力布局

1、产业选择

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绿色轻工业;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新型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化的特色种植及养殖业。

2、产业发展布局

建立“一心两区两带”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一心(中心城区):近期发展以商贸流通、房地产、餐饮服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大中型专业批发贸易市场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中远期发展总部经济区及中央商务区等。

两区(两个工业聚集区):建设凯里经济开发区和碧波—炉山工业聚集区。其中,凯里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发展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加工制造、现代物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碧波—炉山工业聚集区布局发展现代物流、加工制造、建材等相关产业。

两带(特色旅游经济带、休闲旅游经济带):以凯里市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规划布局三棵树—巴拉河—舟溪—龙山特色旅游经济带及清水江—下司河休闲旅游带,大力开发以特色民族文化业。

第三节人口与城镇化

第14条总人口控制目标

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85万人;203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90万人。

第15条城镇人口发展目标

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59万人;2030年城镇人口达到170万人。

第16条城镇化目标

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9%;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89%。

第17条城镇化战略

(1)有序城镇化、健康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

(2)促成凯里地级市,极化带动全州城镇化发展。

(3)加快凯里中心城市职能优化与调整;优化麻江县城、炉山、宣威等城区职能。

(4)适度超前建设城市,扩大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5)以推动“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乡村城镇化进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

第18条城镇空间结构总体布局

在凯里—麻江范围内形成“一心二轴”的城镇空间基本框架。即以凯里—麻江城市中心城区、沿沪昆高速城镇聚合轴和凯里—都匀城市空间聚合轴构成区域城镇空间主体结构。

凯里—麻江中心城区由主城区、炉山城区、杏山—碧波城区、龙山—宣威城区组成,是市域城镇空间的极核,也是黔东南州城镇体系的一级中心。

沿沪昆高速城镇聚合轴依托沪昆高速公路联系下司、开发区、主城区、三棵树组成,实现和麻江、台江的联动发展。

凯里—都匀城市空间聚合轴依托凯里至都匀城市快速干道,以宣威城区为重要的节点,与都匀市联动发展。

第19条城镇空间结构实现对策

1、片区空间组合

在凯里—麻江市域范围内分5个功能区进行组织:即中心重点发展区、西北部矿藏富集区、东北部沿清水江片区、南部巴拉河—禾里水库生态控制区、西部沿贵新高速公路片区。

2、中心镇协调组织

选择现状基础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的旁海、谷硐作为市域范围内次一级的发展极核,整合所在区域的资源,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有选择地分担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部分功能。

3、基础设施引导

按照禁止建设区保障生存条件、控制建设区限制发展条件和优先建设区创造积聚条件为原则引导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

4、制度推进

跨越现有乡镇行政界限,在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共建、产业联合开发等方面广泛进行乡镇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逐步推行乡镇财税改革,对因为生态优先而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进行必要的转移支付支持。

5、凯里城市经济圈协同发展

凯里城市经济圈范围内组织实施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框架。推动中心城区的极化发展,增强中心集聚能力;注重和凯里市紧密区域内的麻江、黄平、台江、雷山、丹寨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整合区域资源,注重区域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以心聚群;以群强心”。

第20条城镇体系功能结构

第21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凯里——麻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年)

第22条城镇建设用地分类指导

第23条村庄建设分类指导

扩建型村庄:妥善处理旧区、新区的改建、保护和开发、建设关系,沿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统筹安排新、旧区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序建设新村;村庄改造应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村庄新扩建要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尽量形成组团状紧凑布局,避免无序蔓延。

新建型村庄:应考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浓郁乡风民情特色和时代特征;集约、

节约用地;合理配套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制定新村环境建设要求和实施措施。

保护型村庄: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划定严格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严格保护好历史文化古村的整体风格;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保护地方特色的延续;在保护好传统风格的前提下,可以对传统住宅进行内部装修,进行改水、改厨、改厕,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在村庄保护的环境影响范围内,严禁新建影响保护风格的建设项目;制定实施保护、利用的步骤和措施。

控制型村庄:对现状居民点以整治为主,严格控制新建居民点;村民新建住宅,必须向新规划的居民点集中。

撤迁型村庄:除危房加固维修外,不得进行任何建设活动(包括危房改造);其建设活动应纳入所并入的村庄进行规划建设,确保该类村庄逐步拆迁撤销。

第24条村庄建设规模与标准

提高乡村地区建设密度,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应控制在120m2以内。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2000m2建筑面积计算,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优先发展。

第五节空间管制规划

第25条空间管制分区

为有效的保护土地和水资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加强指导和监督,结合资源现状,规划将凯里—麻江城市区域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控制建设区。

第26条分区范围(强制性内容)

1、禁止建设区:禁止安排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区。

包括基本农田、水源地、重要地下矿茂蕴藏地。其中水源地主要指里禾水库及各乡镇水源地。

2、适宜建设区:规划确定的可以进行项目建设的地区。

包括城市(镇)规划建设区、工矿区、农村居民点,以及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

3、控制建设区:有条件许可项目建设的地区。

市域内除禁止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的其他区域,包括文物保护区,生态恢复区等。

第27条管制依据及措施(强制性内容)

1、禁止建设区:主要依据《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管制,该区应强化管理,严禁开展任何破坏性建设。国家重点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应按程序报批。

2、适宜建设区:主要依据《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土地法》及城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等进行管制、该区应严格执行“一书两证”或“一书一证”制度,规范管理、有序建设,严禁违章建设。

3、控制建设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铁路、公路等相关规划,协调城镇规划、风景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管治,该区应加强管理,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大型项目和污染类项目应严格执行“项目建设选址意见书”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项目建设前还应先进行文物调查和用地预审制度。

第六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第28条铁路规划(强制性内容)

积极配合“长昆”快速客运专线铁路和拟建都匀至德江铁路在境内段的建设工作,在开发区设置凯里快铁车站,同时做好与贵广快速铁路的衔接工作。做好湘黔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使年流通能力达到2000万吨左右;抓紧沿线的桐木寨火车站、凯里火车站的改造工作。建议结合炉山工业区建设,由株六铁路复线引出铁路支线至炉山。

第29条公路网规划(强制性内容)

1、规划建设目标

构建区域快速交通系统,连接周边县市的主干出境公路全部改造成为二级及以上公路。通住各城镇区的公路运输网全部建成三级及以上油路,其中到中心镇公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实现村村通公路,有条件的村通等级公路。完善各城镇的场、站建设。

2、高速公路协调规划

积极配合沪昆高速、贵新高速公路在凯里、麻江境内的管理维护工作;积极配合余庆—安龙高速公路及至雷山支线高速在凯里境内的选址和建设工作。

规划建设凯里—麻江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妥善处理环城高速与GZ60、余庆—安龙公路以及中心城区主要出口道路的联系。

3、公路网规划

保留现有市域公路网络,改造S309、S306和S305省道为二级公路;改造中心城区至主要乡镇及周边县的公路达到二级标准。

第30条航空

航空运输主要依托贵阳龙洞堡机场,并积极争取黄平机场实现民航运营。

第31条站场规划(强制性内容)

1、客运站

规划在开发区、宣威各设一个二级客运站;炉山片区、开怀片区、杏山各设一个三级客运站;旁海和谷硐设四级客运站。下司片区设旅游客运专用站。其余乡镇设客运简易站。

2、货运站

规划在凯里市开发区区建设货物流通中心,在炉山、桐木寨、宣威各规划建设一处大型货站。

第七节主要城镇给水排水规划

第32条用水量标准

乡镇最高日居民综合生活用水(含公建)标准160L/cap.d,工业用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20%计,其它用水量及不可预见水量占总用水量的30%。

第33条重点城镇远期供水规模

旁海:5000m3/d 谷硐:4000m3/d

第34条水源选择

(一)各乡镇采取集中供水,供水水源就近取用境内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的选择应考虑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并与其它市政设施协调建设,避免与城镇发展方向相冲突。

(二)建立区域性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机制,强化区域水资源管理,依法治水。城市和各乡镇在加强蓄引水工程建设和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前提下,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解决供水问题。

第35条水源保护

按国家水源保护的有关要求划定水源的保护区,出台水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水源。

第36条排水体制

凯里-麻江规划区和旁海、谷硐等重点集镇采用分流制,一般集镇近期采用合流制,远期采用分流制,农村地区采用合流制。

第37条污水处理设施

城区区和各乡镇应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一般乡镇和农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污水或采用生物塘、人工湿地等处理污水。

第八节电力电信规划

第38条负荷预测

预测凯里市总负荷2015年达924MW,其近期年均增长率为13.11%,到2030年预计凯里市110kV电网总负荷将达2000MW,远期年均增长率为5.60%。麻江县总负荷到2015年达245MW,其近期年均增长率为10.72%,到2030年达587MW,远期年均增长率为6.0%。

第39条电源需求预测

到2015年,凯里市110kV电网将需要增加870MVA的电源容量,到2030年,将需要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约2000MVA的电源容量。麻江县近期将增加约180MVA的电源容量,远期将增加540MVA的电源容量。

第40条电网规划

220kV电源:近期新建220kV变电站有三棵树变电站和凯里西变电站,其中三棵树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240MVA,凯里西变电站本期容量为1×240MVA。麻江220kV变电站扩容为2×240MVA。

110kV电网:近期新、扩建的110kV变电站有:

白午变电站,城西变电站,城东变电站,新寨变电站,金泉变电站,炉山变电站,龙场变电站,下司变电站,新牌变电站,宣威变电站,坝芒变电站等,新增主变容量为1050MVA。及时配套调整110kV输电线路,完善凯里市电网结构,满足负荷发展的需要。远期应加强电网联络,合理增设220kV、110kV变电站,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绿色电网,高质量地满足用户需求。

第41条高压走廊及线路安全距离

进入城区或在城区附近架设的35kV以上电力高压线路,应预留高压走廊。

电力线路与建、构筑物应保证预留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在城区通过的35kV以上的高压线路其杆塔金具等安全系数≥4.5。高压走廊下不应建建筑物,不得种植高大树木。

电力部门应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密切配合,合理安排新建变电站或改造增容时的用地。110kV户外式变电站占地8000-10000m2。220kV户外式变电站占地15000-25000 m2。第42条电话普及率及电话装机容量

预测近期全市电话普及率达36部/百人,总电话户数约30.5万户,其中中心城区电话普及率为50部/百人,用户数27.5万户,乡镇及农村电话普及率10部/百人,用户数约3万户。远期全市电话普及率达45部/百人,总电话户数约86万户,其中中心城区电话普及率为51部/百人,用户数80万户,乡镇及农村电话普及率20部/百人,用户数约6万户。移动通信方面也应达到并超过上述指标。

第43条交换机规划

近期全市所有交换机容量应增加至40万门,远期全市交换机总容量应增至110万门。

第44条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通信网路的建设,增强综合通信能力,发展以IP为主导的新一代数据通信业务,构建融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通信网。在城区、各乡镇政府驻地大力发展LAN接入技术,逐步建设农村数据通信网。

第45条移动通信规划

适时扩容移动交换机,增设移动基站,以GSM/CDMA和3G构成不同层次的网络,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发展移动数据业务,移动通信网逐渐发展为无线智能网、无线因特网。

第46条邮政规划

在城区、乡镇镇区合理布局报刊亭、阅报橱窗,以方便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邮亭、邮筒的设置,在新建住宅小区住宅楼设置信报箱。各邮政局(所)现有邮政设施和传统的业务功能的基础上,完善在重点镇设立邮政支局和服务网点,调整邮政网络结构,组成一个高效的邮政服务网。逐步实现邮政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第47条电信线路规划

进入城镇的通信线路应进入沿道路设置的地下管道敷设,直埋线路必须留出保护区,其范围为光缆两侧各0.75m的平行地带。

第九节能源结构规划

第48条能源结构

凯里以管道天然气和电能为主要能源,瓶装液化气为辅助能源,普及率为100%;市域中心镇和一般乡镇以液化石油气和电能为主要能源,型煤为辅助能源,普及率为100%;农村居民以沼气和电能为主要能源,型煤为辅助能源。普及率为100%。

第49条设施建设

在凯里新建、扩建储存量为1500m3的天然气储配站6座,市域中心镇和一般乡镇合理设置瓶装液化气充装站、型煤加工厂和瓶装液化气经营点。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沼气

用户每户建8立方米沼气池。

第十节环境保护规划

第50条环境保护目标

(一)确保规划内各风景名胜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城区及各乡镇居住区、文化区、工业区及城郊农村地区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防治水质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区内清水江、巴拉河、鸭塘河、洗马河和金井河的绝大多数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标准。

(三)水源保护目标: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确保普舍寨、金泉湖和龙井水厂以及开发区、炉山、下司、宣威等集中饮用水源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水质标准》的Ⅲ类标准。

(四)规划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5-2008)控制规划区内各功能区的噪声污染,并应达到相应标准。

(五)规划城区绿化覆盖率不小于40%,乡镇绿化覆盖率不小于35%。

第十一节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保障

第51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强制性内容)

1、产业科技:提高工农业科技含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后劲。

2、社会科技:充分应用科技成果促进城建、环保、人口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3、科技服务网络建设:中心城区建立服务全州的科技中心,中心镇形成二级科技开发推广咨询机构,一般镇形成三级科技服务咨询机构。

第52条教育设施规划(强制性内容)

1、教育普及

城镇全面普及幼儿学前三年教育;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近期达到60%,远期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期达到30%,远期达到60%。

2、布局原则

中心城区按人口分布合理配置托幼设施,城镇均应建成不低于二类标准的中心幼儿园。中心城区和城镇按平均1-1.5万人设小学1所,每所规模不低于24班;中心村设1所小学,0.2万人以上中心村设置小学规模为12班。中心城区小学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中心城区和中心镇按2-3万人设初中1所,每所规模大于30班,一般镇设初中不少于1所,每所规模大于24班。中心城区初中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米。

3、设施布局

规划配置小学240所左右,合计4000班左右;配置初中70所左右,合计950班左右。规划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50所,集中布局在中心城区和中心镇。中心城区依托凯里学院教育资源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面向全州服务的成人教育。

第53条医疗卫生(强制性内容)

1、中心城区按5床/千人标准改造和完善医院及卫生院设施,加强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建设。

2、城镇设卫生院,按3.5—5床/千人标准配套床位,规划期内逐步达到中心卫生院以上的设施水平。

3、加强中心村卫生室建设,自然村、基层村建设医疗站。

4、规划期末医疗设施总规模为:中心城区9400床;其余城镇600床,总计10000床。建立7000人规模以上的医生队伍。

5、抓好创建卫生城镇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54条文化设施(强制性内容)

1、中心城区设区域性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

2、乡镇建设文化站,镇乡图书馆(室),各镇建新华书店1处,中心镇文化站逐步建成县文化馆分馆。

3、中心村建设文化站、图书室。

第55条体育场馆及设施规划(强制性内容)

1、中心城区建成体育活动中心,配建综合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具备承办全国性单项竞技比赛的能力,重点打造下司为国际性激流回漩竞技赛事基地

2、中心镇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服务周边区域的体育场地及设施,配建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灯光球场(带看台)、游泳池各1处。场(馆)可结合中学进行建设。

3、一般镇建设以中学运动场为基础的体育运动设施。

4、中心村结合文化站建设体育活动室。

第56条社会保障规划(强制性内容)

1、扩大城镇就业,保障社会稳定。

2、加大扶贫力度,不断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脱贫进程。

3、加强社会治安整治,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快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积极建设城镇社会福利设施,形成城市——乡镇——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城区建成社会福利院、救助站及200张床位左右的综合性养老机构;中心镇建成80张床以上的敬老院;城市社区和一般镇加强社区康体中心建设。

6、在城郊和中心镇周边区域配置公益性公墓。

第57条城镇住房建设(强制性内容)

1、2015年,全市城镇住房安置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均住宅居住面积达到25m2,到2030年,城镇人均住宅居住面积达到30m2,城镇住房成套率达90%以上,

2、主导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保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所占比例在30%以上。2015年解决人均居住面积10m2以下城镇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2030年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保障面积达到20m2。

3)不断完善各层次住房规划的编制,引导城镇住宅用地开发的集中化、规模化、开发行为规范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第十二节城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第58条防洪规划

主城区近期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远期按100年一遇标准设防;炉山城区、杏山——碧波城区、龙山——宣威城区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旁海镇、谷硐镇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其余乡镇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第59条消防规划

1、建立全市消防大队和指挥中心,在中心城区按规范规定的服务半径合理布局消防站,其余乡镇均设置1处标准形消防站。

2、配合城镇道路建设布置消火栓,消防用水由市政管道统一供给,消火栓间距为120米;对定时供应自来水的村庄应建相应规模的消防水池。

3、完善各级道路系统,确保消防通道畅通。

第60条地质灾害防治

新区及城镇开发区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新办矿山等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率达100%。

建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实行地质灾害部门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设立地质灾害预警制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多发地段灾害检查,加强对高切建、深开挖工程。在工程项目选址,定点过程中,应充分论证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害的影响。

第十三节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第61条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强制性内容)

1、加快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优化非农建设用地结构,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供应

3、培育和完善土地市场,加强土地动态监测,实现土地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统一

凯里市2018年棚户区改造项目第三批次(红州路外事办宿舍片区)棚改项目展示中心EPC总承包招标公告

凯里市2018年棚户区改造项目第三批次(红州路外事办宿舍片区)棚改项目展示中心EPC总承包招标公告 本招标项目凯里市2018年棚户区改造项目第三批次(红州路外事办宿舍片区)棚改项目展示中心EPC总承包(项目名称)已由凯里市发展和改革局(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机关名称)以凯发改审批(2019〕195号(批文名称及编号)批准建设,项目业主为凯里市文旅置业有限公司,建设资金来自建设单位自筹(资金来源),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该项目的施工、勘察、设计进行公开招标。 2. 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项目名称:凯里市2018年棚户区改造项目第三批次(红州路外事办宿舍片区)棚改项目展示中心EPC总承包 工程地点:凯丰一路东段与红州路交叉路口南侧 建设总规模:初步拟定总用地面积约1563平方米(约合2.34亩),拟建设主体建筑约1074.84平方米,建筑层数3层,建筑高度不高于15米。室内装修工程约1074.84平方米,室外景观绿环工程约390平方米及其他附属工程等。 项目投资额:858.00万元。 建设工期:6个月。 招标范围: 1、勘察部分:按招标人要求凯里市2018年棚户区改造项目第三批次(红州路外事办宿舍片区)棚改项目展示中心EPC总承包的全部工程勘察(含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制订勘察纲要、进行测绘、钻探、取样、试验、测试、出具工程勘察成果文件、后期服务等)全部内容;(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上内容); 2、设计部分:包含总图规划设计、单体建筑方案设计、各专业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市政设计、管网设计、绿化设计、工程概算书编制,提供相应设计技术资料,提供相应设计技术交底,并解决施工中的设计技术问题,施工现场的配合服务及后期服务等;(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上内容); 3、施工部分:拆迁工程,“三通一平”,施工图设计、设计变更范围内全部建设工程的施工和设备(除电梯外)及材料的采购安装总承包直至竣工验收、质量缺陷责任期内的缺陷修复等相关工作,施工现场的配合服务及后期服务等。 工程质量标准:勘察必须满足现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及满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设计必须满足现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及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要求的设计深度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施工达到国家现行《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标准》(包含但不紧限于以下内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研究__省略_徐州城市总体规划_2007_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 规划方案评估研究 ———以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例 林立伟, 沈山,方雪,周子鑫(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方案评估的内涵和规划评估的类型两方面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在构建规划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方案进行定量评估。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徐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0)02-0061-05 1国内外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规划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早。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推进和应用经济学、政策科学的兴起,有关城市规划的评估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评估研究首先是从对规划方案及其决策的技术手段的评价开始的,这些评估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划方案尤其是规划所安排的内容的合理性[1]。 1.1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 关于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丁成日等[2]应用决策理论的多属性效用分析(Multi-Attribute Utility Analysis ,MAUA )方法对城市规划中的模拟方案进行评估,最后评估出最优的规划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选择。国内学者丁珊胭[3]认为规划方案评估是对提出的多种规划方案采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保证实施方案的优化,甚至提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替代方案的条件等。可见,上述学者的观点偏向于城市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的评估,而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科学合理、系统地对已经完成编制,并通过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4]专家的指标量化评估。主要目的是对规划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地方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4]进行评估,判断规划方案的可实施价值。 1.2城市规划评估的类型 1996年,国外学者E.Talen [5]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类型:(1)规划实施之前的评价(Evaluation prior to plan implementation )(包括备选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文件的分析);(2)规划实践的评价(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 )(包括对规划行为的研究、描述规划过程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政策实施分析和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W.C.Baer [6]于1997年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规划方案评价(plan critique )、规划—————————————————— —[收稿日期]2009-12-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S_044Z );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 目(09YLB006) [作者简介]林立伟(1984-),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沈山(1970-),男,教授,从事城乡规划与城市文化战略研究,Email:shenshan87@https://www.sodocs.net/doc/ba7466280.html, 。 第23卷 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Vol.23No.22010年6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Jun .2010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凯里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Microsoft Word 文档

凯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确保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贵州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凯里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结合本市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及建筑总平面图设计,必须符合本规定。各项规划应采用凯里市独立坐标系统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第三条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均按本规定执行。城镇个人建房(包括城市居民建房和农村个人建房)、临时建筑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本市各建制镇的集镇建设,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本规定未明确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旧城改造中涉及多个单一性质地块的建设用地,具体包含各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按相应原控规性质,地块所占面积比例及原定的容积率来界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

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尚未覆盖的用地、用地性质按凯里市城市总体规划执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建设项目,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批,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按附表一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 第七条对于不改变用地性质,而确需增加部份其它性质的建筑,应在确保原定用地性质前提下,以原定性质建筑为主,新增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不得高于50%。并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注明兼容性质及各类建筑面积比例。 第八条进入二级市场转让的土地,不改变规划明确的用地性质和修建控制性详规,符合转让条件的,由国土部门办理转让手续后,持国土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及用地红线图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改变用地性质和修建性、控制性详规的,应向规划管理部门重新申报定点。 第九条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应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确定。无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用地性质和附表二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附表二中未明确控制指标的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机构、仓库、军事设施以及为居住小区、小区以下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指标,按有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一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1.5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确定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执行,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建设用地面积小于1.5万平方米以下的,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按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用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

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 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 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 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2010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4年的371万立方米/日;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60.3%;城市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全省电话用户的77.07%。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元,是2010年的4.11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45.4%上升为2014年的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142.74元增加到2014年的22548.2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年的10058.29元增加到2014年的15254.64元。城镇就业增长明显。全省城镇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525.7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90.28万人。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68.3%下降至61.3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11.49%和20.21%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15.26%和23.42%。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凯里市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对当地的发展

凯里市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对当地的发展 一、地理位置 【位置面积】凯里市位于贵州东南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是贵州省27个经济强县之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东抵台江县,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县,南抵丹寨县,东南抵雷山,北抵黄平县。东起三棵树镇挂丁南高村,西至炉山镇大田白腊村,地处东经107°40′至108°12′,北纬26°24′至26°48′之间。长51.76公里,宽44.3公里。南起舟溪镇青曼情郎村,北至大风洞乡平良都兰村,面积1306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4.3%,占全省总面积0.74%,市区位于中部。州、市人民政府驻闹市区。 【地形地貌】凯里市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带,横跨黔中丘原和 黔东低丘陵两个地貌区,总的地势是西北、西南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和东北部较低。西北部马鬃岭、龙王坡和香炉山等山峰的海拔分别为1233米、1290米和1234米,西南和东南部的凤凰山、小高山和够未也等山峰的海拔分别为1275米、1283米和1447米,够未也峰为地势最高点,清水江自西南向中部至东北部切割,构成地势最低地带,中部海拔多在750米以下,清水江出境处仅532米,为地势最低点。全市平均海拔850米,600米至1000米地区,占总面积的83.3%。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7.2%。 二、区划交通 【行政区划】 凯里市辖7镇2乡和7街道办事处。即舟溪镇、三棵树镇、万潮镇、龙场镇、炉山镇、旁海镇、湾水镇;大风洞乡、凯棠乡;大十字街道、西门街道、城西街道、洗马河街道、湾溪街道、鸭塘街道、开怀街道。全市总人口63万人。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凯里市是一个以苗、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占74%,其中苗族占63%,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 【区位交通】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 济、文化、人才、物流、信息中心,凯里紧邻湖南、广西,是东部沿海地区进入西南,四川、云南两省通往华东、华南的交通要地。凯里处在西南三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第一梯度上,有地缘之利。近年来,凯里市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全力推进交通建设,着力构筑铁路、公路、航空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18页)_New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 18页)实务答题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务考试的类型一般分为规划和管理两部分。规划部分又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一般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这些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1、认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包括图面标示、图例、风玫瑰、比例 尺、地形条件、河道水流方向、符号等。 2、实务评析的基本思路。记住无论哪类题目都要考査考生对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出题者的目的不是靠偏题、怪题难为考生,“考点” 往往出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错误、没按基本内容完成、违背编制过程或不符合规划审批或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等等。因此对题目理解后, 把对应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在脑中回顾一下,这对答题是非常重要的。 3、判断考题类型。一般考题类型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城 市交通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小区规划、管理 法规等,判断好题型后再针对相应的概念对题目分析、解答。以往除城镇体 系规划规划外,全部是必考类型。 4、答题必须全面。例如题目要求“全面评析方案”,一般要叙述考题的优

点和问题两部分。如果是“提出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则首先找出问题,并记住一定针对每个问题都要说明解决方法,有的考生往往前几个问题的回答还满足要求,但到后来就忘记了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则不能得全分,因此一定要答全。 5、由于以往考试中答题原则是,答对给分,答错不扣分,因此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妨多答点,但必须保证试卷干净,条理清晰,回答准确,不要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也不要漫无边际地回答,以免造成思路混乱和浪费时间,影响成绩。 6、学会进行“考点”判断。注意不要被题目中的假象迷惑,影响对题目问题的判断。有些明显缺项往往不一定是考点,而有些题目中可能给出了许多数字,有的考生就认为应该在这些数字中找出问题,而忽视了数字背后相关联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大量实例分析、练习, 才能灵活应对各种试题,提高对实务型试题的分析能力,提高答题质量。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

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 划 (2009-2030) 文本 图纸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文本

图纸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生产力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人口与城镇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主要城镇给水排水规划 (11) 第八节电力电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节能源结构规划.. (13) 第十节环境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节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保障.....................................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节城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节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2) 第一节城市性质及规模 (2) 第二节规划策略与发展目标 (3) 第三节城市发展方向 (3) 第四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4) 第五节总体布局 (5) 第六节综合交通规划 (12) 第七节空间管制规划 (31) 第八节绿地系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节给水排水规划.. (39)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规划层次和期限 ( 一) 规划层次

1、市域:安陆市行政区范围,包括 9 镇 4 乡 2 个办事处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 积 1355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府城街办,南城街办,洑水镇,烟店镇,棠棣镇,李 店镇及安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城市规划区的总面积约为456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北至银杏大道,西至汉十高速,南至与云梦交界处,东至 316 国道外迁线,中心城区面积约 89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 2013 年—— 2020 年 远期: 2021 年—— 2030 年 远景: 2050 年 二、城市发展总目标 将安陆建设成为两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经济运行质量 与效益明显提高的共生城市,社会事业、民生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文明城市,建 设成为宜居、文明、幸福的工业强市和旅游名市。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依托汉十,对接武汉 汉十发展带是由汉十高速、316 国道、汉丹铁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城镇发展 廊道,武汉是中心。积极对接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在武汉城市圈中寻找定位, 并直接对接汉口北大市场。 2、面向东部,创新驱动 寻找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大型市场功能区,通过创新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3、文化引领,突出特色 安陆主要的文化特点是历史文化、李白文化、银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4、集群集约,共生发展 产业按集群发展,城市集约发展,反对摊大饼,城市围绕城市综合体形成城 市次中心展开,共生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