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_剪刀差_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取向

_剪刀差_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取向

_剪刀差_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取向
_剪刀差_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取向

“剪刀差”

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取向

牛 国 友

一、“剪刀差”的表现和实质

“剪刀差”这一概念首先产生于20年代的苏联,此后,这一概念便广泛地被利用起来了。将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统称为“剪刀差”。我国的工农产品之间一直持续存在这种“剪刀差”,近年来又有所扩大。这一点已被大多数人所同意。从“剪刀差”的表现形式来寻求其实质,是科学地对待‘剪刀差’的基础,也是从此开始解开农业生产诸问题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剪刀差”的讨论,主要有如下四种观点:第一,“剪刀差”是指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指数差距,工业品价格指数不断上升,农产品价格指数,与工业品价格指数相比,逐渐下降。第二,“剪刀差”是指工业品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与政府制定的工农产品价格的关系,“剪刀差”主要指政府制定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低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民除了向国家缴纳普通税即直接和间接税以外,还要缴纳一种超额税,即在购买工业

品时多付一些钱,而在出售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①第三,“剪刀差”是指工农产品在交换

中,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其价值,工业品的市场价格与其价值差额是“剪刀差”的实体。第四,“剪刀差”是指工农产品的市场交换价格背离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实现的价格之间差额。这种观点认为,符合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格,未必就是合理的价格,作为合理的价格,除了市场价格反映其价值外,还取决于社会对这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规模。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合理与否,是依其价值的决定和价值的实现程度来共同确定的。

第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工农产品价格指数存在差距,即存在“剪刀差”,差距越大,表明“剪刀差”越大。只有在工农产品价格指数比为1时,才没有“剪刀差”,工农产品价格也才是合理的。姑且不论此种观点中的工农产品价格不反映市场上的工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如何,就是从工农产品价值上讲,要使工农产品价格指数线重叠也不可能,因为,工农产品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如果考虑到工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差别,则要使工农产品价格指数重叠则更不可能了。这种观点只能说明工农产品交换中的使用价值上的实物得失,还不能表现出工农产品交换中价值上的得失,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剪刀差”的本质。

第二种观点比起第一种观点,加进了工农产品价格合理与否的判断标准——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包含了市场供求状况对工农产品价格,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的影响,并且,这种观点的实际操作意义也较强,能够反映出农产品在交换中的价值上的得失,同时这种观点的理论性也强于第一种观点,但反映的“剪刀差”在本质上还不充分。

第三种观点将工农产品价格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规定为这二种产品的价值,这在假定工农产品供求一致的条件下,还是比较科学地表现了“剪刀差”的本质的,所以这种观点0

3THE NORTHERN F ORU M №11998(Su m №147)

北方论丛 1998年第1期(总第147期)

从抽象的逻辑思辩角度抓住了“剪刀差”的本质,但缺乏供求分析,并不完全地反映现实的经济生活。

第四种观点弥补了第三种观点的不足,它不仅以社会需要某种使用价值应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这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实现的数量界限,还体现了供求对价值量实现程度的影响。所以,这种观点将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是否一致作为判断工农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合理与否的标准。因此,这种观点充分地反映了“剪刀差”的实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是工农产品价格与其价值的关系。

二、抑制和消除“剪刀差”的农业发展政策

工农产品价格是整个价格体系的中心,它处于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地位,直接涉及到工农二大部门的生产和发展以及城乡、工农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如果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长期、持久的存在和扩大,不仅会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还会危及国民经济整体的盛衰和城乡、工农关系,波及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是必须引起注意的。要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从“剪刀差”入手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这样做,也是符合“剪刀差”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的。“剪刀差”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现象,只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从农业扩展到工业领域,农业和工业成为并列的物质生产部门以后,经济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积累资金所形成的特有现象。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效果来看,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的历史已经该结束了。②所以,从“剪刀差”的消除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已成必然的选择。

我们觉得,主要可采取如下几个具体办法:

1.使农产品收购价格反映农产品价值,又不能低于其市场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因此,农产品收购价格必须体现农产品价值,这是保证农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农产品价值构成W=C+V+m中,m的实现程度直接决定了农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如果m部分实现价值补偿,如果农民生活水平不变,则势必决定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如果m全部不能实现价值补偿,至多也仅能维持农业的简单再生产;如果除m不能全部实现价值补偿外,V也有一部分不能实现价值补偿,那么,只能是萎缩再生产。所以,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必须体现农产品的价值,保证农产品价值的全部实现,这是维持农业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保障。此外,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其生产价格为基础,这样,一定量劳动时间生产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一定高于这一定量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工业品的市场价格,因此,农产品价格高于工业品是由这二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别所决定的。这说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反映农产品市场价格且高于工业品的市场价格也是正常的,合理的。再次,农产品的社会共享性特点和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也决定了农产品的市场保护是必要的,尤其是我国的价格供给弹性已日趋弱势,③更突出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护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更不能低于其价值水平。第四,我国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市场保护潜力应当利用。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应当同国际市场价格接轨。1994年我国小麦国内平均收购价格低于进口到岸价格0.4%,而市场价格却高于进口到岸价格,国家定购价格低于进口到岸价格8. 1%。④这说明,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与国际市场价值、市场价格还有一定差距,完全可以适当提高收购价格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农产品的市场供求。我国的农产品的市场保护水平着实很低,但保护程度也在逐渐提高,⑤此外,农产品的市场保护水平还要受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和国际市场价值水平的影响。因此,农产品的市场保护对保证农业生产正

13

常健康发展还是外源因素,要根本地促进农业生产平稳发展,还需要调整浓业生产的内部结构,使各种农产品的供求大体平衡,防止农业生产大起大落,从而维护自身利益。

3.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尤其是农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工业品成本,提高农业的相对地位。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成,工业品价格的高低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所以,降低工业品价格一定也会缩小乃至消除“剪刀差”。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非常令人忧心,目前还处于高耗低效水平,有1 3亏损状态。这一方面占用了国家大量建设资金,制约了国家的农业投资能力,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国家财政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国家农业投资规模。所以,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夯实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增强国家财政积累能力,能够提供充分的农业所需资金的供给,保证农业生产需要的外源物质投入。第二,工业企业的效益的提高,也会降低工业品的成本,这对改善工农产品交换中农业的劣势地位,大有益处。所以,目前工业品成本居高不下决定了工业品价格高,是改善农产品劣势地位的一大结构性障碍。第三,农用生产资料成本高也直接决定了农产品价格的高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剩余能力,从而制约着农业生产能力。所以,必须加大农业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作用,提高其效益,为农业生产提供物美价廉的生产资料,为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创造基础。

4.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土地单产,降低农产品单位成本,是改善农业比较利益,缩小“剪刀差”的内源变量。

农产品的单位成本直接决定了农产品价格水平,进而决定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高低。农产品价格决定于劣等生产条件下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条件的优劣显然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的价值和价格水平。生产条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条件下,技术水平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当重要,占第一位。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会降低农业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农产品价值下降,这在工业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无疑会缩小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作用仅达到35%左右,这说明,依靠技术进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而缩小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的潜力还是巨大的。因此,挖掘技术进步潜力,提高土地单产水平,进而降低农产品单位成本,是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内生变量。

5.实业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重要环节。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产品价格水平。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除了土地的单位产量外,农业劳动力使用量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主要受劳动力使用量制约,难以提高,因为农业劳动力剩余已达1.2亿左右。所以,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农产品的单位成本和价格。缩小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为此,实行产业化经营是必然的选择,只有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才能实现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可见,可以从农业和工业这样二个方面来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把农业生产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①《斯大林全集》第10卷,第195页。

②冯海发、李澄《工业化的成长阶段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经济学家》1991年第5期。

③《经济研究》1996年2期第70页。

④《经济研究》1996年8期第23页。

⑤《经济研究》1996年1期第61页。

(作者单位:克山师范专科学校 克山161601)

责任编辑:卢 盟

23

THE NORTHERN F ORU M№11998(Su m№147)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意义建议 内容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农业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资源,强调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 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并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 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3.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的研究进展

我国农业科技的研究进展 1.1我国农业科技的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成为农业改革的重点。进入新阶段,农户的科技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对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新品种的需求,对轻型栽培技术的需求,对信息与技术培训的需求,以及生态安全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农户科技需求的巨大变化,对农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的农业科技[1]推广体系难以满足农业科技服务多方面的需求,改革与完善现行的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高效、灵活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市场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现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满足农业科技服务多方面的需求,改革与完善现行的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高效、灵活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市场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 2.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日益开放,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面临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许多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占据明显优势。而我国传统粮棉等农产品由于标准化程度差、品质较低等因素而面临市场萎缩的挑战水果、畜牧业等产业也普遍存在品种单调、加工粗放、卫生安全等问题。我国要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成

本,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2]。 3.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效益低下,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成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推广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3]。2004-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已连续出台个一号文件,提出对农业科研、科技创新及农业科技推广的指导性意见。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幵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使科技推广与应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后,不少学者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卢良恕[4]、蒋和平[5]等。总之,他们都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应该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4.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目的 总之,农业科技推广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扩散和农民的釆纳与应用,在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面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国内农业资源的约束和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黑龙江地区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 2.02.0段,全国平均来看,2025 年实现农业 关注农林牧渔的读者,如果想加入“农林牧渔专业讨论群”,请即回复后台“农业”,我们审核通过后将尽快将您安排加入到相应的微群讨论组中。谢谢您的光临,大公馆欢迎您! 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农业1.0 是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农业2.0 3.0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农业 的跃升本应该是自然缓慢演进的,但这些到2.01.0 到的后半场加速:从 1.0 2.0 我国农业很多流动人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然而,正所谓“厚积薄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农村人口加速转移将还上过去欠下的“账单”,农村人口减少会“后半场加速”,我国未来从农的进程大概率会很快完成。1.0 业到2.0 的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农资板块: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成本效益观念增到从农业1.0 2.0那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强,农民会对正在使用的现有品种生产资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将更加受青睐,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重点关注大北农、登海种业等优质农资公司。 的跃升将是加速的:小农经济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 2.0 到 3.0农业 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地大了,农民照顾不过来了,这个时候把科技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产生额外的效益。而当更多的物质和服务进入到农业生产时,规模效益就会不断发酵,从而加速规模化,不断把劳动力排除出去。 的生产端将是规模化、3.0 将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孕育更多机会:农业3.0 2.0从到 机械化、科学化;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整个链条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将不断加强,这与当前的首先关注谁能担当在整个产业链的革命性重构中蕴含巨大的投资机会。状态相比将是革命性的变革,重点关注极我们更加看好拥有市场和渠道资源的下游企业向上游生产环节的延伸,产业链的重构者,具大粮商潜质的象屿股份;其次,大型农机、高壁垒农资和服务、农业信息装备和技术的发展非常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土地经营规模化进度低于预期。 3.0 和、我国农业发展的1.02.0 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农业1.0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 不论是传统社会的小农经营模式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面积少,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 其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我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规模小。确立之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但小农经济虽然劳动工具经历了从畜力到小型机械的变迁,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小农经济。仍是以体力劳动为基础或起决定性作用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 举措 [摘要]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 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从容应对挑战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当前农业研究 人员和决策部门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

到的程度,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

2017-2021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机遇及趋势分析

2017-2021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机遇及趋势分析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机遇 (一)循环经济契合“一带一路”科学建设要求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众多,其自然环境、产业基础等千差万别,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始终保持绿色低碳,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当前,我们应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着力,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建设中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科学路径。 1、建设生态廊道,实现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创新。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在传统区域增长极的基础上,依托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城市群和城市带,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比如,就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而言,已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城市带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带。这些城市群和城市带成为所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龙头。当前,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正呈现多点带状延伸、区域连绵发展的态势。“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区域发展的整体布局应坚持生态导向和环境保护原则,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使“一带一路”成为生态廊道。立体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绿色低碳运营管理,充分考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交易市场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城镇规划选址等都要综合考虑地理、地形、气候与环境等条件,力求科学合理,坚守生态底线。比如,在位于“胡焕庸线”以西的我国西部地区,年降雨量大都在400毫米以下,多为草原、荒漠和雪域高原之地。其间也有少数地段形成绿洲,适合进行城镇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承载地、人口的集聚地,但多为孤岛式发展。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些区域也有了较快发展。但根据近70年的人口调查,“胡焕庸线”以西人口的增长仍然非常有限。总体看,受生态条件限制,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较低,聚集大规模产业、大规模人口的能力较弱。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的功能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研究产业和城镇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特点和规律,依据各地区具体的自然、经济、历史、空间等条件,以可持续发展和综合

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的农业优势本文不再阐述,我们能以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表明我国农民有能力和实力将我国的农业推向世界的前沿。但我们更多的应该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从中分析问题和总结出答案,用实际行动加快我国农业改革的步伐,快速与世界接轨,甚至占领国际市场。 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民组织化程度:而我国四农问题是让各级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条条框框经济和块块农田,实际上在限制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一亩地请不起专家,两亩地招不来教授,科普工作难以开展,农业科技虽然在操作示范,却很难有手段推广应用,农业基础的薄弱,吸引不住年轻农民投入农业发展,大批新一代有知识的农民都涌向城市,成为农民工,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回了农药、化肥和种子,对土地进行投资,这是真正的以工补农,然而土地经营者仍然是老弱病残和走不出去的留守人员,文化层次低粗放经营着瘠薄的土地,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加之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科技难以普及,所以农民增收还没有物价上涨快,农民增收缓慢,又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国家取消农业税,又向农民发放补贴,但还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农民实际问题,中国农业的发展最后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用工业化思维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业现代化程度:现代农业是要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生产和经营。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具备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因此,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到产后的产业链条进行联接,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意识。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农民经管管理素质和生产营销能力,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尽可能地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这个历史责任,就需要新型农民肩负与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备课讲稿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 道路交通的不完善 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 (2 )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水、电、通讯网络是农村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之一,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 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 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 )生产力的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 生产关系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 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 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 (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 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畐渔 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3 )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摘要]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从容应对挑战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当前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

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的革新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方法的应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这里的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③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④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还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

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发改环资[2016]2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信委、工信厅),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办、局),林业局(厅),有关单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食品和木材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要求,现就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示范引领为抓手,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农林牧渔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遵循原则 一是坚持减量化优先和资源化利用。强化源头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促进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产业化、高值化利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和示范推广。在农作物秸秆、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林业废弃物、废旧农膜、畜禽粪便、水体富营养化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培育、总结、凝练一批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加大推广力度。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融合。各地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主体功能定位等实际,合理规划布局,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多种形式的产业循环链接和集成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四是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化导向。强化政府的有序引导、技术支撑、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龙头企业、农垦、牧区、渔区、林区的带动效应,引导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广泛参与,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程度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建设和推广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林业和工农复合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示范企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力争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潜力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全国平均来看,2025 年实现农业 2.0;黑龙江地区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 2.0: 关注农林牧渔的读者,如果想加入“农林牧渔专业讨论群”,请即回复后台“农业”,我们审核通过后将尽快将您安排加入到相应的微群讨论组中。谢谢您的光临,大公馆欢迎您! 农业 1.0 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 农业 2.0 是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 农业 3.0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我国农业 1.0 到 2.0的后半场加速:从 1.0 到 2.0 的跃升本应该是自然缓慢演进的,但这些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很多流动人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然而,正所谓“厚积薄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农村人口加速转移将还上过去欠下的“账单”,农村人口减少会“后半场加速”,我国未来从农业 1.0 到2.0 的进程大概率会很快完成。 从农业 1.0到 2.0的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农资板块: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成本效益观念增强,农民会对正在使用的现有品种生产资料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将更加受青睐,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重点关注大北农、登海种业等优质农资公司。 农业 2.0 到 3.0的跃升将是加速的:小农经济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地大了,农民照顾不过来了,这个时候把科技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产生额外的效益。而当更多的物质和服务进入到农业生产时,规模效益就会不断发酵,从而加速规模化,不断把劳动力排除出去。 从 2.0到 3.0 将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孕育更多机会:农业 3.0 的生产端将是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整个链条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将不断加强,这与当前的状态相比将是革命性的变革,在整个产业链的革命性重构中蕴含巨大的投资机会。首先关注谁能担当产业链的重构者,我们更加看好拥有市场和渠道资源的下游企业向上游生产环节的延伸,重点关注极具大粮商潜质的象屿股份;其次,大型农机、高壁垒农资和服务、农业信息装备和技术的发展非常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土地经营规模化进度低于预期。 我国农业发展的 1.0、2.0 和 3.0 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农业 1.0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结构调整 摘要: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大国,农业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国家衣食富足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对食物的需求量十分的巨大,如果在农业发展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日常的生活条件就不能实现自给自足,所以,我国对农业的发展结构就必须进行相关的转型,农业的转型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讲,还是从实践上来讲,建立一个合理的转型方式,都对我国农业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创新改革 农业在这些年来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显示出来。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还不是十分的稳定,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农业发展必须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一方面。由于我国各区域发展不协调,对于农村土地的利用不是十分的合理,所以,农业的生产在某些方面还是会被忽略的,但是随着机械化的生产和产生,将这些机械化应用到农业当中,会对农业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推动农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农业来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保证,从一定程度上,或者从其他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一)农业在生产发展中生产力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方面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以前较为开放,所以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竞争力,这些竞争力给了农业发展一定的推动和压力,一方面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十分的悬殊,城市的农业发展生产力极其的不足,而农村的农业发展生产力又极其的过剩,竞争趋势总体来说不是很好。改革开放以后,推动的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有其他一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进一步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转机,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成果和技术水平十分的落后,所以相对于其他的生产力较为落后,又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全球化的到来,给各个国家都打开了更好的商贸市场,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机会,去展示我国的农业生产力,但是由于外国的产品较为优质,在我国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就导致我国的生产力比国外更为落后,再一次严重冲击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农业生产力严重不足,所以农业生产力和农业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供给需求不平衡的问题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国人口基数十分的大,对粮食的需求更是十分的巨大,这就使供需的出现了不平衡问题,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生产力较低,所以在供给方面就不是十分的充足,有些时候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各方面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农业产品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发展,没过了多长时间以后,农产品的供给严重超过人们的需求,这样就导致了粮食的价格过低。虽然全球化给中国打开了商贸市场,但是由于中国农产品的输出市场还得不到外国的认可,所以,出口的农产品价格上卖出去的也相对较低。样就导致了农产品的出售不仅在国内较低,而且在国外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所以人们

最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随着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但也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重大突破性成果比较少,科技储备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能够运用到生产领域的新成果少;科研课题设置重复分散,农业科研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突出,如此等等。事实表明,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

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解析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解析 时间:2008-05-05 14:42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417次 分享到: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并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总结了各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首次把资源环境问题列为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并提出了循环经济要形成较大规模、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再生金属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7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有关部门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机制,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 就农村信用社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 了探讨,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 向进行了介绍,然后就改革中相应存在 问题,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 希望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今后不断壮大, 国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经济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 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 村信用社建社 50 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然而,建国后成立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 行政指令组合而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 现在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经所剩无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 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状况的多样性,农民参与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意识低下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亏损和历史包袱严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国家偏好和农民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信用社复杂的股权结构和长期的“官办”色彩更加剧了这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不断改进,农村金融竞争已经越发激烈,如何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风险日益累积。由于众多历史 遗留问题,各地农村信用社都有为数不小的不良资产,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我国农村信用社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4%,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资 产负债率甚至超过了70%。而且贷款到期转 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部分地区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