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5, 4, 91-9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5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ba12896945.html,/journal/ccrl

https://www.sodocs.net/doc/ba12896945.html,/10.12677/ccrl.2015.43011

Variability of the AO in the 21st Century by

ECHAM5 Model

Ping We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Email: 373161026@https://www.sodocs.net/doc/ba12896945.html,

Received: Apr. 27th, 2015; accepted: May 8th, 2015; published: May 12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ba1289694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CHAM5 output results of the earth’s numerical simulation system by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we study the variability of the Arctic Oscillation (AO) in the three scena-rios (RCP2.6, RCP4.5, RCP8.5)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positive intensity in North Atlantic and the variance contribution in RCP4.5 are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scenarios. In RCP8.5, the negative center divides into two areas, which are in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hemispheres separately. Meanwhile, we analyze the winter temperature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winter Arctic Oscillation (AO) by using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de-composition, power spectrum and Cross spectru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has obvious decadal changes. Besides, winter temperatures and the 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have a consistent increase (decrease) trend.

Keywords

The Arctic Oscillation, ECHAM5, RCPs, Winter Temperatures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文萍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Email: 373161026@https://www.sodocs.net/doc/ba12896945.html,

收稿日期:2015年4月27日;录用日期:2015年5月8日;发布日期:2015年5月12日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摘要

基于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得出的地球数值模拟系统大气模式分量ECHAM5的输出结果,对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情景下未来21世纪北极涛动(AO)的变化特征进行探究,同时对21世纪冬季北纬20度以北的海平面气压距平场做EOF分解发现:在RCP4.5情景下,北极涛动模态北大西洋正距平中心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情景下的强度,且方差贡献率也最大;RCP8.5情景下,负气压距平区域出现了两个负中心,一个偏向于东半球,另一个偏向于西半球。同时,借助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功率谱分析、交叉谱分析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冬季北极涛动(AO)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北极涛动指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北极涛动指数与西北地区冬季温度具有一致的上升(下降)趋势。

关键词

北极涛动,ECHAM5,RCPs,冬季气温

1. 引言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1],由全球地表温度的器测资料得出,1906年~2005年的温度线性趋势为0.74℃,这一趋势大于《第三次评估报告》给出的1901年~2000年的0.6℃的相应趋势。全球温度普遍升高,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从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IPCC专家组新归纳总结了用单位面积的辐射强迫来表示未来100 年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新情景(情景分类见表1),并针对新情景,组织开展了第五次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2]。

北极涛动是北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海平面气压跷跷板式振荡的环形模态[3],对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具有显著影响,已经引起了很多气象学者的注意,不但从各个角度研究了北极涛动对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影响,例如北极涛动异常引起全球变暖[4]、北极地区和副极地区域海冰的变化[5]

[6]、水汽的收支平衡[7]以及东亚季风异常[8]等,也研究了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9],以

及对中国气候异常变化重要的作用[7]。大量研究表明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的年代际趋势对北半球气候变化有很大贡献。

2. 资料与方法

分析资料取自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地球数值模拟系统大气模式分量ECHAM5的输出结果,该模式是国际耦合模式计划(CMIP)的参评模式之一,其测评结果优良,其模拟结果具有高可信度。本文使用此模式三种情景下(RCP2.6, RCP4.5, RCP8.5)的逐月海平面气压场(SLP)资料,时间跨度为2006年到2100年,空间分辨率为1.875 × 1.865。北极涛动在冬季信号最强,故取12-2月的资料。

对于北极涛动的定义,本文参考Thompson [5]等的作法,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0F)分析方法,对北半球北纬20度以北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分解,取第一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为北极涛动指数(AOI)。

分析所用方法包括经验正交分解、九点二次平滑滤波,小波分析,交叉谱分析等。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3. 结果分析

3.1. 冬季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空间特征分析

对RCP2.6、RCP4.5、RCP8.5三种情景下2006~2099年冬季北纬20度以北海平面气压距平场(Slpa)进行EOF分解(图1),第一模态均表现出明显的极地气压下降,而中高纬度气压上升的“跷跷板”变化结构,环状模态也很明显。三种情景下第一主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依次为45.79%、46.47%、45.25%。中高纬地区的正气压距平中心主要位于西欧大陆和北大西洋地区,以及北太平洋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在

Table 1. Types of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表1.典型浓度路径特征(林而达等[2])

名称路径形式辐射强迫相当浓度Name Shape of pathway Radiative forcing Equivalent concentration

RCP8.5 持续上涨Continue rising 2100年的8.5 W·m?2

8.5 W·m?2 in 2100

≈1370 CO2-eq

RCP6 没有超过目标水平达到稳定

Stabilization without exceeding target level

2100 年后稳定在6 W·m?2

6 W·m?2 at stabilization after 2100

≈860 CO2-eq

RCP4.5

没有超过目标水平达到稳定

Stabilization without exceeding target level

2100 年后稳定在4.5 W·m?2

4.5 W·m?2 at stabilization after 2100

≈650 CO2-eq

RCP3-PD 先升后降达到稳定

Peak & decline stabilization

2100年的<3 W·m?2 Less than 3 W·m?2 in 2100 ≈490 CO2-eq

Figure 1. Spatial pattern of the first EOF mode wintertime mean Slpa in RCP2.6 (a), RCP4.5 (b), and RCP8.5

图1. 以上三张图分别为ECHAM5模式输出数据RCP2.6、RCP4.5、RCP8.5情景下对20?N以北的2006~2099年冬季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EOF分解的第一模态图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RCP4.5情景下,北大西洋正距平中心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情景下的强度。在RCP2.6、RCP4.5情景下,负中心偏向东半球。而在RCP8.5的情景下,负气压距平区域出现了两个负中心,一个偏向于东半球,另一个偏向于西半球。

3.2 北极涛动指数的特征分析

对北极涛动指数进行小波分析发现(图2),RCP2.6情景下,北极涛动主要是2~3a周期。RCP4.5情景下,北极涛动在2030年以前主要是4~6年周期,此后变化周期逐渐拉长,准四年周期震荡逐渐减弱,2040~2070年出现较强的8年周期。RCP8.5情景下,2030~2050年出现准4年周期。用功率谱对三个序列进行周期分析发现,三个北极涛动指数序列均无通过检验的周期。图(2a)、图(2b)、图(2c)中的黑色曲线为RCP2.6,RCP4.5,RCP8.5三种情景下2006~2099年北极涛动的时间序列图,可以得出,RCP2.6情景下,冬季北极涛动指数振幅分别在21世纪10年代、60年代、70年代、90年代达到极大值,40年代、90年代落回极小值。从图2(a)中9点二次平滑曲线(绿色曲线)可以得出,从21世纪1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期,北极涛动指数平均值一直低于94年平均值;而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北极涛动指数平均值一直高于94年平均值;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北极涛动指数平均值一直低于94年平均值。RCP4.5情景下,从图2(b)中9点二次平滑曲线可以得出,在21世纪20到60年代,冬季北极涛动指数长期处于负相位;而在60到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北极涛动指数处于正相位,且正相位明显强于负相位。RCP8.5情景下,冬季北极涛动指数振幅极大值出现在30 和60年代(如图3)。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北极涛动指数的线性趋势依次为0.027/10a、0.032/10a和?0.018/10a,前两种情景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趋势相近,辐射

Figure 2. (a) The time series of AOI and the twice nine-point filter line in RCP2.6; (b), (c) the same as (a), but

in RCP4.5 and RCP8.5

图2. RCP2.6,RCP4.5,RCP8.5三种情景下2006~2099年北极涛动指数时间序列图,绿色曲线为9点二

次平滑后的曲线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Figure 3. Wavelet power spectrum of AOI in RCP2.6 (a), RCP4.5 (b) and RCP8.5 (c), red lines are denoting

the influence region

图3. RCP2.6、RCP4.5、RCP8.5三种情景下北极涛动指数的小波分析图,红色弧线代表影响域

强迫最强、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RCP8.5情景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趋势却恰恰相反。

3.3. 西北地区的冬季气温

图4给出了2006年~2100年冬季我国西北地区温度的标准化曲线。

从图4(a)上可以看出,在rcp-2.6情况下,未来95年我国西北冬季气温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06~2040年,基本上以负距平为主,对应西北冬季气温偏低;之后至2070年基本上以正距平为主,表明西北冬季气温偏高;2070~2100则基本上以负距平为主,对应西北冬季气温偏低。

从图4(b)可以看出,在rcp-4.5情况下,2006~2035年,基本上以负距平为主,对应西北冬季气温偏低;之后至2075年以正距平为主,但是变化不大,表明西北冬季气温基本正常;2075~2100年,则基本上以正距平为主,表明西北冬季气温偏高。成为未来95年来西北冬季气温最暖的一段时期。

从图4(c)可以看出,在rcp-8.5情况下,可以明显的看出,2006~2060年以负距平为主,但是曲线是呈上升趋势,表明西北冬季气温上升;2060~2100年,以正距平为主,曲线也是呈上升趋势,表明西北冬季气温偏高且气温上升。

从图4(a)、图4(b)、图4(c)对比来看,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大,西北地区冬季气温也随之升高。

3.4. 北极涛动与西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关系

在rcp-2.6情况下,从海平面气压合成图上可以看出(图5(a)~图5(b)),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存在4个大气中心。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北极涛动指数大的年份西伯利亚高压比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弱,等压线梯度小于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即北极涛动指数大的年份东亚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梯度小,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东亚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梯度大,也就是说北极涛动指数大的年份东亚冬季风强度偏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a) (b)

(c)

Figure 4. The time series of winter temperatures and the twice nine-point filter line

图4. 西北冬季气温指数曲线(圆圈)、及高斯9点平滑线(曲线)

Figure 5. The Sea level pressure field (a, b, c, d, e, f)

图5. 海平面气压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a,b,c,

d,e,f)

弱,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强;而阿留申低压比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强,中心值约低5 hPa。

基于ECHAM5的21世纪北极涛动的变化特征

在rcp-4.5情况下,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北极涛动指数大的年份西伯利亚高压比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弱,等压线梯度小于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中心高压范围明显小于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而阿留申低压比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强,中心值约低5 hPa。

在rcp-8.5情况下,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北极涛动指数大的年份西伯利亚高压和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差别不大。

4. 结论

基于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地球数值模拟系统大气模式分量ECHAM5的输出结果,对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情景下21世纪北极涛动(AO)的变化特征进行探究,发现:

1) 对冬季北纬20度以北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EOF分解发现,在RCP4.5情景下,北极涛动模态北大西洋正距平中心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情景下的强度。在RCP2.6、RCP4.5情景下,负中心偏向东半球。而在RCP8.5的情景下,负气压距平区域出现了两个负中心,一个偏向于东半球,另一个偏向于西半球。三种情景下北极涛动指数的周期都随时间变化较大,在整个94年时间尺度上无固定的显著周期。

2) 未来95年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在rcp-2.6情况下,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大约可分为3个时段:2006~2040年冬季偏冷,2040~2080年冬季偏暖,2080~2100年冬季偏冷;在rcp-4.5情况下,2006~2040年冬季偏冷,2040~2100年冬季偏暖;在rcp-8.5情况下,未来95年西北地区冬季温度持续上升。

3) 通过对北极涛动指数极值年份对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了物理解释,从而得出北极涛动指数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温度的一种联系:在rcp-2.6和rcp-4.5情况下,北极涛动指数大的年份,西伯利亚高压减弱,西伯利亚高压东南部、阿留申低压西南部东北风强度减弱,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间的海平面气压梯度减小,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弱,我国西北地区冬季温度偏高;而北极涛动指数小的年份,西伯利亚高压增强,西伯利亚高压东南部、阿留申低压西南部东北风强度增强,东亚太平洋地区海陆海平面气压梯度加大,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同时日本海附近低压减弱,致使冷空气南下进入东北地区,偏北冬季风增强,东北气温降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温度偏低。而在rcp-8.5情况下,这种对应关系不是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PCC (2007)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synthesis report of th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林而达, 刘颖杰(2008) 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新情景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6, 1700-1707.

[3]Thompson, D.W.J. and Wallace J.M. (2000) Annular modes in the extra tropical circulation, Part I: Month to month

variability. Journal of Climate, 13, 1000-1016.

[4]Fyfe, J.-C., Boer, J. and Flato, G.-M. (1999) The arctic and Antarctic oscillation and their projected changes under

global warming.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6, 1601-1604.

[5]Wu, B.Y. and Wang, J. (2002) Possible impact s of winter Arctic oscillation on Siberian high,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sea-ice extent.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 297-230.

[6]陈明轩, 徐海明, 管兆勇(2003) 春季格陵兰海冰变化及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的联系. 南京气象学院学

报, 4, 433-446.

[7]庞子琴, 郭品文(2010) 不同年代际背景下AO与冬季中国东北气温的关系. 大气科学学报, 4, 469-476.

[8]Boer, G.-J., Fourest, S. and Yu, B. (2001) The signature of the annular modes in the moisture budge. Journal of Cli-

mate, 14, 3655-3665.

[9]白爱娟, 翟盘茂(2007) 中国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讨论. 气象科学, 5, 584-590.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周灵悦 学号:201233745108 指导老师:侯景鑫 时间:2014年12月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引言 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基于第一个20年(1981—2000年)我国实现“能源消耗翻一番,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可喜成就,国内外一些权威部门对我国2020年能源需求做了预测。在国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中心(ERI)在国际能源专家的协助下于2000年对中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需求按照不同的情景做了权威的预测,预计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采用相关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等措施,2000—2020年之间我国年均能源消费增长将保持在313%—418%之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417亿吨(绿色增长情景)与33亿吨(普通措施情景)标准煤之间。国际上,一些机构在20世纪末也对此做过类似预测,如美国能源部门研究认为21世纪前20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在315%—419%之间,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413亿—3212亿吨标准煤[1]。 二、中国能源危机现状 第一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1997年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评价:2000米内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1000米内2.86万亿吨,探明储量(A+B+C)6044亿吨,可采储量1145亿吨;煤炭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12%,褐煤13%;按用途分类:动力煤为83%,炼焦造气等原料煤为17%。1993年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米,专家预测可采资源量:石油为130-150亿吨,天然气7-10万亿立米。煤层气:2000米内测算资源量30-35万亿立米。水能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可开发量为3.79亿千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2/3国土面积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平方厘米,风能资源量估计为2530亿瓦,地热能已探明可采储量4627亿吨标煤,生物能:柴薪秸杆为3亿吨标煤,动物粪便等沼气原料为25亿吨;海洋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潮汐能可开发资源量218亿瓦,波浪能理论资源量129亿瓦,潮流能理论资源量140亿瓦,温差能13.2-14.8千亿瓦。 第二,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在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由煤炭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1998年,原煤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为74.2%,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为75.6%。根据UNEP和UNDP1995年的世界资源报告,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世界为:液体37.1%,气体23.7%,固体29.2%,一次电能9.9%;发达国家:液体36.7%,气体27.4%,固体24.1%,一次电能11.7%;发展中国家:液体37.3%,气体14.1%,固体43.7%,一次电能3.8%;而中国:液体17.5%,气体1.6%,固体75%,一次电能5.9%。 第三,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1998年,我国煤炭工业职工总数约占世界煤炭职工人数的52%,而煤炭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21.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设计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科学理论指导 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 认识到多方面、多角度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解释。 二、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运动”第5课。《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谁先迎来黎明》等前几课主要研究“地球在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两个内容。 在把握“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和“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时,利用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地球的自转会引起所有星辰的东升西落,然而北极星就是不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通过“转椅看北极星”和“篮球上看北极星”的两个小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模拟体验北极星“不动”的现象,使学生对地球与北极星位置关系的逐步清晰,进一步巩固地轴倾斜着指向北极星,地球不停地围绕自转是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昼夜交替现象,知道了这是地球自转引起的,学生的潜意识里也形成一个不完全科学的概念:地球的自转会引起所有星辰的东升西落。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2、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引起的视觉现象。 3、将“北极星相对不动”等现象和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联系起来。 4、模拟北极星不动与地球绕着地轴自转间的因果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指向北极星的。 难点:由北极星看上去“不动”推理出地球自转的特点。 六、教学准备 师准备:课件、北极星空运动视频、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四季方位变化图、转椅、北极星、大地球仪等。 为每组学生准备:篮球、小人、透明胶布、转椅。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而当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终于大彻大悟之后,她就开始在历史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学习超脱主宰为其订立的法则,从而长盛不衰达两千年之久。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必将从华族宝贵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无尽的教益,而处于"失忆"状态中的中国似乎尚未意识到她对人类的责任。七十年前,当胡适之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时候,古典中国学术文化可悲地沦为解剖台上的一具木乃依-----以"发扬国粹"为倡的所谓"国学"说穿了不过是运用西洋学术的解剖刀野蛮分解中国文明的外科手术-----真可谓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原创】《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案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2、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引起的视觉现象。 3、将“北极星相对不动”等现象和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联系起来。 4、模拟北极星不动与地球绕着地轴自转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指向北极星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师准备:一个大的地球仪、红外线笔、课件 为每组学生准备:小地球仪、红外线笔、转椅。 一、谈话引入,梳理知识 1、以谈话的方式复习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太阳东升西落。 2、以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3、通过演示地球仪,引出地轴,并且地轴的倾斜的概念。 二、了解北极星“不动”的现象 除了牛郎星、织女星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星星?由此引出“北极星”。 课件出示南北极天空照片: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照片一是人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连续对着北极天空拍摄得到的照片,照片二是人们在南极也拍到了星星旋转的情况。请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说说有哪些相同之处?生回答。 师小结:北极星“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旋转。 三、推测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师提出学习主题:照片反映了星星在夜间运动的实际情况,为什么其它星星都在动,只有北极星不动呢?这是很多同学的疑问,谁能解释一下给大家听? 1、学生分组讨论,初步交流彼此的观点。 2、师巡视,引导,请学生解释。 3、你能做一个模拟实验证明一下吗?

证明实验一:用陀螺。陀螺也像地球一样会绕着轴心自转,而且还会倾斜着自转,轴心是不动的。 证明实验二:用转椅看电风扇。坐在转椅上自西向东转,转椅代表地球,电风扇的中心点代表北极星,电风扇的其他点代表其他星星,眼睛一直倾斜着对着电风扇的中心点,余光看其他点。 从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中心点处于视线旋转的中心,所以看起来是不动的。 证明实验三:用地球模型代表地球,在模型上贴五个笑脸代表地球上的人,红外线笔照在天花板上代表北极星。 请生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同学作评委,纠正错误操作。生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北极星和地轴的位置关系。 师小结: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而且还是倾斜着指向北极星。师倾斜地球仪,再问:如果把地轴的倾斜角度变了还能看到北极星“不动”吗? 师小结:所以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这时候,北极星处于我们视线旋转的中心,所以,在北半球任何一点看北极星,看起来都是不动的。 全班齐读课本:原来,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师:人们还发现,北极星不仅一天中基本不动,而且一年四季都基本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四、拓展作业: 查找北极星的相关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一张手抄报,下节课全班展示、评比。 板书设计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现象: 北极星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旋转。 原因: 地球围绕地轴自转 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对外关系结束了一个多世纪屈辱的历史,开创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新纪元。从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概念的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在人权问题上相互配合,不断挫败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企图。为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赞扬,中国对外关系的顺利发展,使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60年代成为核大国,70年代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作为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国,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大的新兴市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首先,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连续多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高盛证券公司2003年10月份发表《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预言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是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受到世界的关注,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一场危机世界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使多数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发展受到冲击,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还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有关经济专家表示,进入21世纪,引领世界风骚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根源于美国的盎格鲁-萨克森模式转变为中国模式。同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这使中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其次,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与实践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

石油新能源的技术发展及趋势研究

替代石油新能源的技术进展及趋势研究 1.世界石油资源形势及进展趋势 1.1世界石油资源形势 20世纪的工业革命利用广泛存在的化石资源推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地进展,但其引发的相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也日益加深,同时化石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性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竞争,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政治问题。 目前,全球可采石油储量的38%以上分布于中东,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欧洲不足4%(见图1)。

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在世界已探明储量中,石油仅占2.7%,天然气0.9%,煤炭15%,呈现“缺油、少气、多煤”的状况,但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却分不高达4.2%、1.5%和33.5%。高速进展的经济导致石油大幅进口,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40%,严峻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 1.2近年世界石油供需状况 1985-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目前,全球十大石油消费国中有4个在亚太地区,其中中国为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大国,日本第三,印度第六,韩国第七。以后20年内,世界石油消费将以近2%的速度增长,高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以后石油需求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亚太地区需求增长最快,供需矛盾突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靠度越来越大,中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速仅为 1.67%,供需缺口逐年拉大。由表1可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迅速,对石油进口依靠度越来越大,这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差不多国性。

1.3替代石油能源产业的进展现状和政策导向 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已成为制约人类实现可持续进展的要紧障碍之一,加上石油的高价位等因素,迫使世界各国寻求石油替代产品和新能源,大力推行能源多样化,石油替代产品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推行能源多样化方面,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巴西等国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天然气占能源消费量的比例达13.8%、核电14.1%;法国核发电占其总发电量的70%以上;巴西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高达41%。德国、丹麦、美国等国家还大力进展清洁能源来取代核能。生物柴油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2004年总产量已达193.34万吨,欧盟打算于2010年生物柴油产量达800—1000万吨,使生物柴油在柴

五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4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科版.doc

A.头顶正上方 B.正北方 C.北极星 4.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同步练习 1. 填空题。 (1)在漆黑的夜里行走,如果没有指南针,而且没有乌云遮挡,那么我们可以借 助于 来认路。 (2)如果用眼睛凝视北方天空几个小时,人们会觉得夜空里的星星在移动,只有 一颗星不动,那就是,而其他星星每天都围绕着它在 旋转(填 “顺时针”或“逆时针”),这是地球 产生的现象(填“公转”或“自转”)。 2. 读图题。 ⑴图1发生在,图2发生在 o (填“南极”或“北极”) (2) 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 图中的星星在做什么运动?为什么会这样呢? 3. 判断题。 (1)北极星总是处于地轴的延长线上静止不动。 () (2)地轴是一根真实存在的轴,是地球的核心。 () (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 (4)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人们都能在头顶的正上方看到北极星。 () 4. 选择题。 (1)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o 图1 图2

A.转动轴 B.地轴 C.自转轴 皮球上贴着纸片 地球上的观察者 黑板上贴着一颗星星 北部的星空 北极星 地球是否围 地球自转时, 地球自转时,地轴的 绕地轴自转 地轴是否倾斜 倾斜方向是否变化 (2)地球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这个轴被称为()。 (3) 北极星的位置在()。 A. 头顶正上方 B.地轴的延长线上 C.正北 方 (4) 下列关于北极星“不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B. 不同季节,北极星的位置是变化的 C. 白天到来时,北极星的位置就变了 (5) 下列能解释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的是()。 A. 地球绕着太阳转 B. 地球在自转 C. 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5. 连线题。 在“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的模拟实验中,不同的材料或动作各代表什么? 连一连。 地球的自转 皮球转动 6. 填表题。 我来对地球运动的特点做一个小结。 7. 简答题。 为什么地球仪都要做成倾斜的样子? 8. 【探究题?选择】某位同学站在教室中央,然后在原地逆时针转动,他发现教 室里的景物也跟着旋转,但头顶上的电灯的位置始终不变。根据以上描述,选择 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 阅读答案.doc

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阅读答案- 现 代文阅读及答案- 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通产省计划到2010年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达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裕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日本早从1994年开始促进普及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2001年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

栽种。 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学者们说,这种城市其实就是一座高达千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据说美国有人正打算筹建528层、1500米高的建筑物,可供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上面居住。 总的来说,21世纪人类会有更个性化的住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想象力,让自己住得舒服,住得有新鲜感。 16.标题“绿色住宅”中的绿色指的是什么? ①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②合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造房屋。 17.请概括回答“小气鬼”是如何利用太阳能资源的? 答:白天将富裕的电力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定时间进行节算。 返回查字典首页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5课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1)小组交流 (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 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

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21世纪的世界格局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世纪论也开始在世界流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二的位置,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这在世界上也属奇迹。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移动的大背景下,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但挑战不容小视。 对于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仅仅在经济上取到了巨大的成就不足以让我们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来阐述21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是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在政治方面,国家的政治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包含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国内方面是指对内的能力,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国际方面属于久交的一部分。中国政治力爱中国政治发展进程表现两重性特点优势和劣势并在,即中国政治对内保持强大的凝聚力,而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政治了解不多,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感召力弱小。从国内与国孙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力的国内动员能力强大,而国际动员能力弱小,这样的特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改

变。因此强强中国政治能力建设既是提高中国政治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内部政治系统与外部政治系统相互交流的保证。 虽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走上正规,未发生重大的变故,但国内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却存在极大的不完善性,对中国的稳定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危害。首先政府重要官员的选拔普通民众参与度不高,而他们的考核又以GDP为重,普通民众的感受似乎对他们的升迁没什么影响。往往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中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表现为:一方面,社会冲突的总量在迅速主升,制度内和制度外的社会冲突都呈现上升态势;另一方面,制度内的社会冲突在社会冲突总量中的比例在下降,相应制度外的社会冲突的比例在上升。这些小范围的冲突没有转化为大规模的冲突,一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官民对话互动的机会增加;二是中国政治日益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各级政府与民众的对话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其次,宪法的权威未得到足够的维护,宪法对政治的稳定性不够。由于法律未能有效的独立于政治,容易造成国家的政策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放变,极易造成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又如“薄熙来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极高的重视。最后,人民享有的权益我们应该得必要的保护,如果政府为了发经济发展而不顾人民的生活感受,那么我们发展的目的又何在呢?

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读书报告成绩 专业建筑学课程名称、代码居住建筑与社区 年级2014级姓名张帅帅 学号2140140525 时间2015 年1 月7日任课教师刘尔明

读《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一书的报告21世纪,是中国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的腾飞,第三产业的兴起,交通、技术以及高科技信息产业进步在促使大城市向后工业化时期买进的同时,也将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变化。作为建筑学的一名学生,希望能通过理顺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合理的城市依据。《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一书主要分为上篇——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中篇——中国大城市住宅层数的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下篇——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本文着重从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篇来进行探讨。通过了解西方城市与居住空间的演进过程;分析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的现状以及建设对策,来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进行梳理,并以深圳为例,更加深入的获悉城市与居住空间发展的相关知识脉搏。 一、西方城市与居住空间的演进过程 背景: 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传统城市格局被打破。前所未有的出现了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等城市智能区划。但也日益出现了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推进了对理想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探索。 发展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城市规划实践的演进中,城市与居住空间的互动是明显的,城市病及大城市人口过渡聚集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及居住空间分布的调整,城市对居住空间的作用体现在以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居住空间的分布,在宏观城市空间结构框架下形成居住空间的良性发展格局。比如以柯布西耶为代表强调城市效率的城市集中主义(强调功能,控制城市用地,疏散城市中心,重视快速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主张以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低密度来解决城市问题,提供绿地、阳光和空气。在居住空间的建设上将日照、通风、绿地、人口居住密度作为权衡居住空间优劣的标准,提出利用高层住宅提高居住密度并空出大量绿地,从而改善城市的拥挤状况并提供优美的绿色环境。);和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代表重视人的生活的城市分散主义(把现代城市的种种弊端归咎于高度集中的城市形态,主张,分散和消解大城市形成,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现有1)大城市与卫星城共同形成的城市体系。2)对大城市沿交通线形成放射形结构),两种相互对立的城市结构理论。在居住空间的塑造上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趋势:城市分散主义强调城市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融合,追求低密度的居住方式,在居住区位上希望通过控制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使过剩人口向城市郊区及卫星城疏散。并探讨了居住空间的多种分布模式,如卫星城、城市指状发展模式。城市集中主义倡导以人口低居住高密度和住宅高层低密度,集中城市居住人口,空出大量绿地以改善现代城市人与自然地关系,以高科技手段塑造现代城市的形态环境。 虽然这一时期大城市仍以单中心同心圆结构为主,但卫星城模式及指状城市结构的出现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为以后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小三号,黑体,居中)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sources(小三号Times New Roman居 中) 动力0742 李晓唤0703411403(五号宋体居中段落前后自动) 摘要尽管寻找新能源的工作已经有相当的历史了,但是世界性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已经迫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寻找和开发新能源。在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人们很 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了各种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小五号宋体) Abstract While the search for new energy sources has been a considerable history, but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shortages have forced people to work harder to find and develop new energy sources.(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关键词太阳能核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 Keywords Nuclear wind solar geothermal energy, ocean energy 1.新能源概述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据世界断言,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五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穿透生物质能。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随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 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 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 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 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 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 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 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 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而当这个饱经沧桑

21世纪住宅发展的特征(精)

21世纪住宅发展的特征 目前我国的住宅建设,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党和国家对住宅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将其作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而且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住宅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另外,国家对住宅建设以及住户对住宅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新科技在住宅建设中广泛运用,这不仅要求我们搞好房屋的功能、质量与配套设施建设,而且要抓好住区环境与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住宅的功能质量水平。因此,住宅发展要与这一新的时代背景相适应,才能把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住宅产业带入新世纪。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住宅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形态,居住建筑的本质和目的是给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住宅发展是物质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居环境、居住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发展,已成为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和广大居民的共识。住宅发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住宅的舒适性 住宅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人的一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这个空间中活动,因此住宅质量的好坏是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21世纪住宅发展的特征首先就体现为舒适性。住房建设必须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针对具体户型对于购买面积的要求,尽可能地满足其个人喜好,提供灵活的间隔;根据家庭人口的变化、生活习惯、个人爱好、职业需求等进行灵活地调整,以满足其居住的个性,提供一个更安全、舒适的空间,满足居家的会客、起居、餐饮、学习、工作、漱洗及储藏等方面的要求。 住宅的功能化要求“住得下,分得开”,“住得舒适,身心健康”,满足人身、财产安全。住宅内部有关设施的方便性是住宅舒适性的内在要素。室内环境上,讲究自然、韵味、浪漫与色彩的和谐统一,以保持优雅、宁静、舒适的居室氛围;外在的住宅室外配套设施要完备。 日本曾总结出舒适环境的八大要素:(1)空气清新,无污染和臭味;(2)宁静,无噪声;(3)丰富多彩的绿化;(4)与水景亲近;(5)街道美丽、整洁;(6)具有历史文化古迹;(7)有适于人们散步的场所和空间;(8)有游乐设施。其中人们对安静、空气、绿化这三要素最为关心,并列为舒适性的基础要素。目前我国用五个指标来衡量舒适度:(1)居住密度;(2)绿化面积;(3)日照、室内温度、湿度;(4)室外活动场所和设施标准;(5)室外环境的噪声标准。 二、住宅的生态性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和大自然接触。这里讲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质、土地绿化、动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的人文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环境。培养住宅生态性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在住宅建设和住宅发展中始终以生态为中心,特别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调,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组合一切可以运用的元素,充分利用阳光、通风,注重与大自然的、地理的、景观的、人文环境与大环境相对接,在环保、绿化、安居、道路管网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使住宅环

(整理)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1.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就分布式能源系统特征而言,有以下八大特征:一是燃料利用多源化。二是设备系统小型化。三是运行控制智能化。四是调度管理网络化。五是排放环保性好—使用燃料清洁化。六是梯度利用高能效—热电(冷)联产化。七是多系统整合优化—能源供应系统集成化。八是能源企业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投资经营市场化。某种意义上说分布式供能就是一局域的智能能源网。 作为21世纪科学用能的最佳方式,“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利用”在30年间已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用户端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分布式能源技术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的发展潮流。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主席汤姆·卡斯顿曾说过:“分布式能源的革命即将发生,将像30年前发生的绿色革命一样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这样一场革命中,最先认识到它的人将获得最大的收益。”随着新能源革命和智能电网的发展再次将分布式供能系统赋予更多的新意。 二、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国外现状 分布式供能系统具有多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世界能源供应方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美日、欧盟等国已将发展分布式供能作为能源安全、节能和能源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先进的分布式发电基础上推动智能电网建设,为各种分布式能源提供自由接入的动态平台;为节能和需求侧管理提供智能化控制管理平台;为高效利用天然气冷热电联供梯级利用;为因地制宜地利用小水电资源、生物质资源及可再生能源;为清洁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的资源能源来增加电力和其他能量供应提供支撑。美国和西欧目前基本不再建设大型电源及大型能源设施,正是这些依附于用户终端市场的能源梯级利用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和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将他们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排放不断减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在欧盟,欧洲委员会正在进行一个SA VE Ⅱ的能效行动计划,包含许多不同的能效措施,来推动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 多年来,英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能源效率最佳方案计划(EEBPP)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英国在过去20年中,已超过1000个分布式能源系统被安装,遍布英国的各大饭店、休闲中心、医院、综合性大学和学院、园艺、机场、公共建筑、商业建筑、购物商城及其它相应场所。 美国新能源战略的实施核心就包括力推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强大的智能电网。美国从1978年开始提倡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现在美国能源部(U.S.DOE)的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计划是带领全国共同努力发展下一代洁净、高效、可靠、用户能够买的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具体的操作方式是与能源设备的制造商、能源服务者、能源项目的开发者、州政府和联邦机构、公众利益组织、用户进行合作,研究、开发一系列先进的、能够进行就地生产的、小规模、模块化设计的发电、储能技术,用于工业、商业和民用方面,这些技术包括先进的燃气轮机、微型燃气轮机、内燃机、燃料电池、热驱动技术和能量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中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中国,同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世界——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经济现象,网络经济是最为现代的经济形式,它以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形式为载体,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农业,是以数码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新技术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它是信息数字化的经 济,虚实结合的经济,直接化的经济,全新的经济。伴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变迁,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交化,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形成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各种类型的危机在众多地域相继出现。因此,如何认识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危机,以及政府应如何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带来的危机 进行公关,己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政府的危机公关也因此由过去的非常态逐渐向常态转变。论文首先对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公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理论研究,阐述了政府危机公关的哲学起源,并从风险社会的角度对政府危机形成进行了解释,相关的理论研究最后落脚于政府形象理论,支持政府危机公关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形象重塑。然后论文集中分析了网络经济对政府治理的正负作用,指出网络经济既是对传统经济的一场变革,它的出现为政府职能更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加速了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又为政府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即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危机有快速复制和无限扩大的可能。论文的第三部分从技术层面上论述了网络经济

条件下的政府危机公关应该如何操作。通过案例分析了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在进行危机处理时的几种错误方法。并对政府如何在网络经济时代进行危机公关提出了公关原则和操作要点。最后分析阐述了在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如何对媒体和公众进行危机公关。网络经济时代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过程,也正是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时期。现代意义上的政府面临着职能上的转变,即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从政府规模上来讲,进一步缩小政府规模是大势所趋。然而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突发事件导致的各种类型的危机又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压力。因此,合理利用网络经济的便利条件改变政府应对危机的传统模式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经济政府危机再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