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日本人的一般国民性格

关于中日两国的国民性,最流行的说法有三,一是说日本人天性团结,中国人天性好内斗。二是说日本是个擅长学习的民族,他们学习中国,却不学缠足和宦官,很有?取其菁华,去其糟粕?的风范。三是说日本人有个特性,他们一旦被别人打败,不象中国人那样恨人家,而是学习人家。这三种说法,当然没有完全认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差异,一般认为日本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亲近自然崇尚和谐

日本人尊崇自然,主张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这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的女性社会学家富劳莱丝〃克拉克霍恩认为:?美国人和苏联人认为自然应该由人来征服的东西,墨西哥的农民认为人应屈服于自然,而日本人则认为人应与自然保持调和。?另外,日本人的自然观与中国人也有较大不同。中国人一方面对自然的威力表现出坚强的忍耐精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来?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甚至发展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也与日本有着相当的不同。

西方人的自然观来自于自然环境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和自然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但人是上帝按自己的样子创造的,因而人优越于自然,人应该支配自然。在中国,则与自然环境和有关天的信仰相关。中国的自然环境并不太优越,中原一带经常处于干旱和洪涝的

交替影响之下,从而养成了中国人顽强、忍耐的精神;但是,这种灾害在某种程度上有是可以预防的,可以经过人们的努力减少损害,人们的努力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从而又产生了征服自然的思想。在信仰方面也是这样,在中国人的信仰里,天一方面有着绝对、普遍的创造者、主宰者的支配性格,另一方面又有着是?理?(道德)的最高体现者的教化性格。人们对天而言,一方面对其支配要忍耐、服从,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努力和修养成为圣人,协助和参赞天的化育。

日本人的自然观与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的固有神道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在神道信仰中,日本列岛及自然万物都是神所创造的,其运动变化是神的自我展现,在自然中蕴藏着一种内在而不可见的、神秘的力量。古代日本人遇到或发现怪异的树木、峻峭的山岩、清澈的流水而感动,即将其视为神体,然后清洁四周,沐浴身体,对其进行顶礼膜拜。因此自然本身是神圣的,自然是敬畏和尊崇的对象,不能对其亵渎。另外,由于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神灵的创造物,?山川草木皆有灵性?,人与自然有着亲缘关系,因此人与自然不是隔绝的,而是可以沟通的,可以通过沟通达到和谐。这是日本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深层心理。

在日本,这种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自然观在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中随处都可以体现出来。

外国人常常称赞日本姑娘的和服绚丽多彩,典雅怡人。的确,受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熏陶,充分利用自然美装点自己,成为日本姑娘的一个特长。

不仅在她们的和服、腰带,甚至木履的带子上都装饰着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图案。而且,颜色的名字也取自大自然,如樱色、桃色、棣棠色、葡萄色等。以前,日本妇女的装束多采重樱、重梅、重棣棠等图案。也有的采用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案,腰背上则绣上蔓藤花的花样。和服与身体的相关关系比较松弛,以穿衣服的技巧使其和于身体,故穿法较难。和服所具有的典雅、和谐的美,虽仰赖于织染之美,但更离不开由穿和服而创造出来的气氛。另外,日本人还有使用家徽的传统,家徽也多用植物来表示,如天皇家的家徽是?菊?与?桐?。此外,还有用葵、樱、梅、松、藤、桔梗、牡丹等做家徽的。

食物从选料到制作都讲究素雅淡泊。日本料理是在日本列岛产生发达起来的日本独特的料理。有效发挥新鲜的鱼贝类的特有味道的料理为多,几乎是使其与米食和日本酒调和而创造出来的。材料和做法注重季节感,食器的色、形、材质各种各样,配备也加入了纤细的考虑。在日本料理中,为了使材料的本来味道得以发挥,也用酱油、酒、酢等调味品调味,但味道不能太浓,以免使材料失去其自然味道。因此,吃日本料理既是一种感觉美的享受,也是一种视觉美的享受。

日本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建筑,而且是致力于原原本本地利用自然作为素材。日本的传统住宅多为两层或平房,木结构虽不利于防火,但通风采光好,适合高温多湿的日本气候,也适合日本人的爱好。传统住宅室内装有高地板,地板上面铺上草席。房间之间采用木框上糊上纸的活动

隔扇,可以左右滑动而开闭。高地板是为了防潮湿。拉窗是为了采光,隔扇是为了遮蔽。这些都非常适合日本的气候条件,是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产生的。日本的传统住宅建筑,还有着简素、富于变化、错落有致以及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特点,反映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其典型是神社建筑。

日本人的居住环境也离不开自然。在庭院中设计水池、流水、花草树木,俨然是自然景观的缩小。在名家更是如此。参观日本式庭院,坐在日本式的会客室里,品尝日本菜肴,使人感到日本人始终与自然环境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在茶道中也是如此。笔者曾在日本学习茶道一年,每次学习的时候,都备有时令鲜花,使人有一种处于自然之中的感觉。可以说,离开了自然日本人很难生活,二者处于一种亲和关系之中。

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是日本国民性的一大特点。与此相联系,单纯、质朴、淡泊成为日本文化的坚实基础。尽管日本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但却始终固执地保持着自身的生活方式。这种习惯是建立在彻底尊重自然,追求与现实相和谐的基础之上的。开放式的房屋建筑,与自然浑为一体,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是日本建筑的最大特点。可以说,日本人是大自然的朋友,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大自然。当然是日本人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而不是与他们无关的自然。

总之,日本人的性格以及人际关系,都可以从自然的特征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现其源头。因为毕竟自然是人类的最初的老师,是人类最初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二、血统论----集团归属与内外有别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有着强烈的集团主义色彩。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本人的出国观光行为。日本人在出国观光;旅行时,一般是结团而行。在当地导游小姐的小旗子的导引下,排成整齐的队伍参观、购物、吃饭,俨然纪律完好、组织有序的军队。这与外国游客迥然不同,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是国外旅行,在国内旅行时也是如此。一般来说,都是同一个公司的职员或同一个团体的人一块旅行,很少孤独的单行者。实际上,日本人有着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在日本,可以说几乎没有不属于某个集团的个人。如果有的话,这个人一定有毛病。因为在日本没人关照寸步难行,而关照的前提是同属于一个集团。

在日本,这种集团主义原则到处都有表现。如各会社都有自己的社旗、社歌、社训,职工上班时都要穿自己会社的统一制服。另外,还通过社祭、社内的比赛,以及为本社职工提供社宅等福利,职员生日、生孩子时送红包等,培养职员对会社的忠诚心、一体感和归属感。在各大公司都有两面旗子,一面是国旗,一面是社旗。松下电器、索尼公司、本田技研都是如此。

工薪阶层对企业的归属意识,更由日本式经营的特征——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及企业内福利而得到强化。在日本,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社歌、社旗、社训,有意识地与其他的公司区别开来。在讲话的时候也有严格的

区别,如称自己的公司为?自家的公司?,充满自豪感。我们在松下政经塾学习期间,塾生有正式塾生和地方自治体进修的特别塾生。特别塾生在一次讲话中使用了?贵塾?一词,使我大吃一惊。也就是说,他人虽然在这里学习,但意识中并不是这里的人。

与此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是内外有别。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内外有别?意识。这种意识的起点是家,经村或官厅、工作场所,最后到国家。也就是说集团是有等级的,自己直接所属的集团是家、会社,最大的集团则是国家。所以日本人也有着强烈的日本人对外国人的意识。外人是不理解日本人感情系列的人,因此与外人很难打交道,即使打交道,也往往采取与日本人不同的语言行为方式。一般来讲,日本人的交际范围很狭窄,基本是工作、生活、情感交流都在一个地方,象一家一样,而不喜欢采取与其他当事人分离的行动。这样,决定自己的行动时,往往多考虑其他人怎样行动,或其他人怎样看等,并受其影响。就是外出旅行,单独一人或夫妇二人成行的情况也很少,大多是集体旅行,如同一单位、同一组织等,这一点与其他国家形成了鲜明对照。现在虽有改变,但其基本特色仍保留着。

集团归属与内外有别形成的历史原因是,日本的水田稻作农业需要集团作业和共同秩序。在一定时间里集中进行插秧和收割等,需要近邻同事合力作业,而且,引水分水等也需要近邻同事的分配秩序。因此,农民必须具有对农村这一地域社会的归属意识。但是,在封闭的环境里,日本与

外界的交流受到限制,特别是与国外的大规模交流。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吸收进来,却不能走出去。交流是单向的,具有锁国倾向。

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人有很强的?血统论?思想。这一点和德意志人很像,大和血统,某某家族,日本人一直认为日本是亚洲最优秀的民族,后来以致膨胀为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要同德意志一起瓜分世界),最后走向失败。

另外,随着从中国传来的儒教道德的传播,强化了对家的归属意识,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对自己所属的藩也有了归属意识。这也是日本人具有较强集团归属意识的一个历史原因。

这种集团归属意识对高速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日本的大企业决定企业方针的重要特征,是集团的全体一致。担当者将原案归纳为文书的形式顺次得到上司的系长、课长、部长的承认。在征得与其案有关系的部门的各级负责人的同意后,最后获得裁决者的裁决。这一连串的手续叫做禀议制度。裁决者按照此案的重要性,最重要的由社长、比较重要的由担当董事、以外由部长决定。裁决者以按印表示承认的意思。如果有不承认原案的人,原案就会被修正。在修正案也不能得到承认的场合,不用向裁决者提示就成为废案。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大多在提案之前已事先获得了有关者的赞成,成为废案的事极少。禀议制度虽然被非难为形式主义的样本,但依然在日本的官厅和政府流行着。这是因为这个制度有几个长处。首先,由于听取了与此案有关的人们的意见,许多人都看过了,所以能进

行高度一致的决定。其次,由于是得到许多有关者的同意而决定的,在实施时也可以得到合作而提高业务效率。

日本的许多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即一个人一生只在一个企业工作。这对企业来讲,第一,可以从长期的观点进行从业人员的培养;第二,可以在整个雇佣期间设定从业人员的工资控制。这两点成为形成年功序列型的工资体系的基础。对工人来讲,则保证了被雇佣的安定性和收入的安定性,增强了对企业的忠诚心和技术革新的热情。在日本,以强烈的伙伴意识、对企业的忠诚心、教育程度高、雇佣形态等日本式风土为背景,由从业人员自发地谋求解决企业难题的小集团活动很盛行。战后,从美国导入的品质管理思想发展为整个公司品质管理运动,特别是以现场第一线的劳动者为中心的QC小组活动和ZD运动等所谓的?小集团活动?,作为日本式经营的特长之一,对日本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日本的工会,也不是按照职业组成,而是按企业组成的,因此被称为企业内工会。工会会员也由于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或福利措施等,基本上对公司抱有信赖感,提出要求也充分考虑公司方面的事情。这样,公司与工会在利益分配方面虽然是对立关系,但在作为其前提的谋求公司繁荣方面则站在共同的基础之上。这是日本的劳资关系的特征。

但是,作为日本人集团归属意识基础的终身雇佣制也存在固有的缺点,如,容易带来雇佣的非弹性,不能灵活对应现实的变化,还会使自己启发努力衰退等。内外有别也会产生过度竞争的负作用,在世界上受到批

判。90年代以来,受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影响,一些企业破产,许多大中型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和提高生产率,也进行裁员或采用能力主义的评价制度,终身雇佣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日本人的集团归属意识也在经受强烈冲击和严峻考验。但是,可以预料,终身雇佣制作为一种深深扎根于日本历史文化土壤中的制度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日本人的集团归属意识也会顽强生存下去。

三、“忘我的工蜂”与“居酒屋”

在日本的城市里,到处充满着紧张、忙碌的气氛。路上的行人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基本上看不见有人闲逛。特别是上下班的高峰期间,人们都是一溜小跑,以至于有人画漫画讽刺说?在这么狭小的日本,急着到哪里去??

日本的上班族是相当辛苦的。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由于城市住宅价格昂贵,许多工薪阶层都只能居住在周边的中小城镇。虽然日本交通十分方便,但许多人由于工作单位离家太远,所以不管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都很长,最多的甚至达2、3个小时。由于早出晚归,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所以在下班乘车回家的路上就进入梦乡的大有人在。日本人一天的工作是很紧张的。大公司基本上是自动化,人们要像机器一样按流水作业的程序进行运转。管理部门、官厅等则采用大房间办公,人们在一块既互相协作,又互相监督,根本没有聊天、喝茶的。

日本人的勤劳、敬业精神,与历史传统有关。日本人在2000年以上

的历史中,一直经营以水田稻作为主的农业。日本的水田稻作,在地势上是小规模的,牛马的有效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人力的投入比例较大,如果珍惜劳力收获就会减少,如果多下工夫收获就会增加。封建时代对土地所课的税金和佃租都很高,农民在狭小的土地上,有必要提高哪怕一点点收获。做衣服的布也由主妇亲自纺织,几乎自给自足。另外,台风、地震等人类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也很容易养成对事物的结果无条件忍从、忍耐的特点。这样,农民不拼命干就不能生活,所以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但日本人一方面拼命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世界有名的长寿国家。其原因何在呢?日本有一种酒馆叫?居酒屋?,日本人下班后在?居酒屋?尽情发泄牢骚,包括对上司的不满、隐私等。日本人同事之间没有隐私,喝了酒无所不谈,甚至互相交流与女人风流的经验。由此缓解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紧张感。

酒馆的生活对日本人来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酒馆是日本人疏通感情、增进信赖、加强一体感的重要场所。也可以说是身心充分休息的地方。辛勤劳动的习惯成为日本人的国民性,但反过来也可以说,日本人总体上不擅长快乐地度过人生。7、8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与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日本人被指责为?住在兔子窝里的工作狂?,只知辛勤劳动不懂生活意义的?工蜂?,再加上因过度劳累而死亡的?过劳死?问题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在日本人中不只考虑劳动,也考虑充实自己人生的人

也在增加。

在日本,劳动基准法规定了劳动时间的框架,各企业也在这个范围内规定劳动时间。超过规定的劳动时间而劳动必须付加班费,所以企业希望能尽量在工作时间内有效率地处理业务。另外,工会也反对劳动时间过长。因此,日本人并不总是超过工作时间而劳动。但是,在必须采取紧急态势的时候,一般工作人员自觉自愿地加班加点;当自己所属的单位遇到困难或紧急课题的时候,各个成员公事优先,互相合作,致力于问题的早日解决,这对日本人来说仍是极为自然的。

四、等级序列与能力平等主义

日本人不管有几个人在一起,总是由年龄或社会地位等某种基准意识到相互的序列,行为方式也因此受到影响。例如,在家里,父母与子女、长子与次子以下子女都有明显的等级序列,这表现在吃饭、入浴、继承等方面;在家族,有本家和分家之别,等级界限分明;在企业,从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到部门经理、副经理等,甚至连哪一年参加工作都有不同待遇,实行严格的年功序列制度。在政治家也是如此,重视程度、任用等都与当选议员次数有关。正是由于有这样的传统,所以日本人如果没有等级序列就不知道怎么行动。

日语中敬语非常发达,令外国人学习日语者感到特别头疼。这也是由于日本人重视等级上下关系的缘故。对上司、辈分高和地位高的人讲话要用敬语,表示自己时要用自谦语,对同伴、同辈和地位相当的人讲话则用

简单用语,因人因场合不同也要使用不同的语言。不仅语言,就是讲话的态度和举止也要因对象不同而变化。对辈分高和地位高的人讲话态度要谦恭,要鞠躬行礼,对同事、同伴和地位相当的人讲话则比较随便,对晚辈和地位低的人则可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但是,一般来讲日本人的等级序列并不是靠能力形成的,也就是说不是以能力为基准的,而是靠年龄、出身、辈分、地位来决定的。在日本人的观念意识中有着根深蒂固的能力平等主义。比起能力来日本人更重视忠诚、敬业精神以及与周围人们的关系是否协调。

据说,日本著名的经营之神——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认为,人的能力生来并没有多大差别,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在于能否使其发挥作用,能否活用。他用人的方针是?活用?,使其?发挥作用?。

松下政经塾的原副塾长上甲晃也曾谈起这个问题。他说,日本与中国不同,没有天才思想,而认为人人生来在能力上是平等的,并没有什么根本差别,差别是后天的,是是否努力带来的。而且,能力只是有区别,即是哪个方面能力的区别,而不是大小、上下的区别,在某一方面不行、不擅长,在别的方面说不定就行。所以关键在于认识他的能力,使其发挥出来。松下幸之助的用人思想是基于此,日本的不重视能力的原则也基于此。这种能力平等主义与神道世界观有关,也与佛教的?山川草木皆有灵性?、?众生平等?的思想有关。在日本只有?时势造英雄?,而没有?英雄造时势?的说法。破格提拔,在日本也是人们难以接受的,因为这不符合日

本人的人人能力平等主义传统。

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度也与此有关。年功序列是一种随着连续出勤年数延长而工资上升、地位上升的惯例。在日本社会,自古就有尊重长者的习惯,即使在企业也有这样的考虑,即随着出勤年数增加能力也增大,对企业的贡献也会增加。日本企业的思考方式是,与其让职工以短期的业绩回报公司,不如让其通过其整个在职期间的努力回报公司。与此相联系,虽然也评价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但更强调小组全体成员的力量。

在这样的运营下,即使比他人拥有特别优秀的能力,达不到规定的最低工作年数也不能提升。提工资每年以全体员工为对象定期进行,基本是以职务、学历和工作年数为基准,再考虑本人的能力和业绩决定提升额,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刚参加工作时的工资,就是现有工资水平。这样,虽然也使一部分优秀人才觉得职位不足,但却给予大多数人以安心感,能使其保持对企业的信赖。

向决策层的晋升也按照这个制度来进行,所以也不会从年轻时就将谁定为决策层的候补,也不会对其另眼相待。由于必须从长期的下层生活中积累经验,逐步被选拔提升,所以大企业决策层的年龄,通常为从50多岁到60多岁。在日本,很少有象欧美那样先选定特定的候选人,使其在商业学校接受教育,然后从年轻时就使其体验整个经营管理的现象。但是,这在同族会社是一个例外。

当然,在日本也不是无论谁、不管是否有能力都可以上升到同样的地

位。不用说,在相同出勤年数的人中,能力与业绩好的人提升的比率更大。

五、浓厚的人情味与世界自杀率第一

中国人一般有这样一种印象,即日本人残酷无情。这固然有一定道理,因为日本人讲究严格的?内外有别?,对外确实是怀有戒心,难以以心相交,达到亲密无间。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日本人在对内的时候,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富有人情味。

日本人在正式场合,等级森严,规矩颇多。但在私下,在生活方面,上司对下司是很有人情味的。他们对下属无微不至地关怀,以使其有知恩图报思想。就是在同事之间也是致力于感情融洽、互相关照。但是,在这样的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却有着世界最高的自杀率。

日本的自杀率高是举世闻名的。据统计,1921年至1986年每年的自杀者超过1万人,1980年到1985年之间每年则超过了2万人,其中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占自杀人数的10%左右。如果以每年2万人自杀的话,自杀人数占日本总人口的万分之二以上。最惨不忍睹的是全家自杀。有的父母为了不给孩子们留下痛苦,先把孩子杀死,然后再自杀。还有把小汽车开到郊外僻静处,把毒气放进车内,一家人在车内同归于尽。最可怜的是孩子们,小小的生命,还未尝到人生的任何滋味就做了父母自杀的牺牲品。

自杀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承担责任;二、洗刷污名,为了名誉;

三、为了爱情,情死;四、受虐待,为集团所抛弃;五,为宗教、人生、

社会等问题所困扰。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轻生呢?有的日本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说:?人们从前自杀是由于生活贫困,现在物质生活虽然改善了,但精神生活却太空虚,导致他们心理不平衡,精神崩溃,然后一死了之。??现代的孩子们生活也都很忙碌,放学后又要到补习学校学习。一有烦恼,或受了委屈,又找不到朋友商量对策,便自杀寻死。一些人则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对外发泄精力时,就攻击人家,发泄不出来时就把矛头对准自己,甚至愚蠢地走上自杀的道路。?

也有人从宗教传统影响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日本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许多人相信死后可以到所谓极乐净土,一碰到无法解决的难题,便悲观绝望选择自杀。?

还有人认为,对思想幼稚无比的孩子们的自杀,日本社会也应负一部分责任。做父亲的只顾工作,不理会家庭生活,家庭中没有父亲权威,而母亲的娇惯使孩子缺乏自立精神。一旦他们为了一些小事而在精神上、心理上失去平衡时,便会很容易地由于不能控制冲动而选择自杀的道路。但是,笔者认为,不仅孩子们的自杀,就是成年人的自杀率高,也与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关联。首先,因为平时的生活是充满人情味的,而且各集团也把这样的生活当作追求的目标,所以日本人一般不太重视个人意志的锻炼和培养。与其他民族相比,尽管日本人在集团活动时很勇敢,但是作为个人来讲又是缺乏独立性和忍耐性,十分脆弱和缺乏意志力的。

所以一旦遇到非常事态,薄弱的意志难以控制发展到极端的情感,人们往往会步入自杀的歧途。

而且,经常生活在温情脉脉的集团中的日本人,对他人、对集团更有依赖感,更需要他人的情感和关怀,更怕被他人、被集团所抛弃。一旦被集团排挤出去,或受到集团的虐待,就难以生存下去,很容易选择自杀的道路。

另外,正因为总是受到集团和上司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一般的日本人平时总是背着一身人情债,而当自己所属的集团处于危难的境地或上司需要自己献身的时候,不管他们是否情愿,往往也只有自杀一条路可走。总之,即使在集团主义的日本社会,人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在所难免,社会、家庭、个人生活中的不得意也会经常遇到。这本来是人类社会中的正常现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与集团主义社会中形成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相结合,却造成了世界最高的自杀率。

六、报恩于万一

日本人把?恩?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规则,有的报恩在数量上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有的则在数量上和所受的恩相当,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要有期限。无限的‘恩’叫‘义务’,‘义务’又分为两种:报答父母的恩叫‘孝’,报答天皇的恩叫‘忠’。这两种义务都是强制性的,是日本人普遍的命运……

日本人的孝与忠完全发展为实与虚两个不同的对象。因为要无限制的

恪守孝的美德,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报恩的情理,日本家庭关系中给了父母长辈绝对一等地位,晚辈往往只有无限制的服从甚至是牺牲自己幸福,更不用说?大义灭亲?这种行径了。而鲁思正是从分析日本人的家庭伦理规范入手,在根源上探寻为什么天皇得以在日本具有如此大的号召与影响力。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已经超脱了国民之父,他是幻想出来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好父亲,对他的尽忠是最大的美德。很显然,作者认为日本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们利用了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圣父?地位,从而摆脱了所有世俗的挂虑。由家庭成员间无条件的?孝?产生的怨恨到了天皇那里完全不存在,日本人完全利用了那个最高象征的人性特征,即便不是天皇的意旨,他们还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让陛下宽心?。考虑到本尼迪克特是在二战后受美国政府之托为了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而去研究了解日本,因此她本人在尽力客观描绘一个建立在二手资料之上的日本时,也难免带有美政府的一些私心,这里把天皇臵之为一个深居幕后完全为政治家们煽动国民参战所利用的象征物恰恰契合了战后美国力排众议实施的保留天皇的措施。她没有明确指出天皇作为阶级等级中的最高层实质上就是日本侵略战争的最高发动者这一事实。

七、耻感文化----日本人的情义和复仇心理

日本人常说,?最难承受的是情义?。一个人必须报答情义,正如他必须报答义务一样,但情义是一套与义务不同的义务……在?情义圈?中,欠人情的难处是最大的。情义有两种全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我称之为‘对

社会的情义’,其本义是‘偿还情义’——即向与自己同等地位的人报恩的义务。另一种我称之为‘对自己名声的情义’,这是保证自己的名声和名誉不受任何诋毁和玷污的义务,有点像德国人所说的‘荣誉’。?没有羞耻感的人是可怕的,因此很多特工训练的终极手段便是去除受训之人的羞耻之心。物极必反,当一个民族将羞耻感信奉为一种攸关生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国民文化时,这样的民族亦是可怕而强大的。?如果不能骄傲的活着,我宁愿去死?当日本人的某个行为方式还未涉及到法律规范层面而只是与他们约定俗成的道德有所违背时,这时既定的善恶评价方式早已触动他们敏感的羞耻心,他们会自觉调整其行为以完善自己在他人或社会心目中应该呈现的样子,扮演好所谓的社会角色。

与此同时,作者还特意提到中国人对待侮辱的表现?中国人认为,谁要是对这样的伤害和诽谤如此敏感,谁就是小人——道德上的矮子?。这与中国人礼让谦和的君子文化有关,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的是仁爱,即便受了伤害,只要不足以危及生命,面对诽谤,自己表现得越冷静越大度越不屑一顾越会被人们称赞为一种美德的恪守。谦谦君子从不自说名声,而是将自己隐于世人视线之外,悠然经营内心的自给自足。如果说,中国人信守?宽容是最大的美德?,那么对于嘲笑的态度,?报复?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里是高尚的?好事?。?为了‘荣誉’,一个人会献出财产、家庭和生命,献出多少,他的美德就会有多高。?现代日本社会依然沿袭着这种对受辱的复仇心态,只不过文明时代法律的约束让他们更倾向于两种做

法:一是把报复的欲望当做成一种激励手段,促使自己去做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让它蚕食自己的心灵。所以日本人把自杀看作是对自己受辱?名声?的维护,是一种对自己尊严的捍卫,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人会在战后对曾经的敌国美利坚合众国态度上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作者认为,这是日本人处于对自己国家?名声?的维护,意识到战后的日本处于全世界的瞩目之下,为了捍卫荣誉,他们必须拿得起、放得下,改变方向,把自己调整到新的轨道上。而这种文化心理的传承,民族根基的作祟,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性,尤其是极端反差。欧洲文学在埃斯库洛斯的笔下喜欢强调悲剧源于命运的枷锁,而到了莎翁时代则将悲剧的诞生归结于性格的犹豫怯懦。在《菊与刀》一书中,本尼迪克特将日本人情绪中的抑郁和倦怠看作是他们的一种生活哲学,这种厌倦心态,哀怨凄婉,左右摇摆,直至心理的完全崩溃也常常出现在日本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中。

日本政治文化的个性与特点

摘要: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从文化源流的角度看,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吸收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日本文化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从文化发展演变的阶段看,上述三个文化源流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又先后占据主导性地位,使日本文化的发展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看,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基础性的 本政治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基本要素 林晓光(法学博士) 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其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有本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浸润,也有对外来文化、尤其是对于古代东方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东、西两大文化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上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使其政治文化具有多源、多重、多样的特点。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文化。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文化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因此日本政治文化的要素构成和结构特征又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而且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二是外来文化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具有压倒性、主导性的作用和地位。三是在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利用、融会贯通的同时,基本上保持了本土的原生性文化的精髓。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基础性的主体部分。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也许还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日本政治文化的整体框架和丰富内涵,但至少揭示了日本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多少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平台,用于解读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行为特征、日本政府政治运营的核心理念及其对外政策的决策思想等政治行为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基于政治文化的考察视点,我们考察和研究的主要是文化对于国家政治外交、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问题,因此基本上不涉及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物态文化,而是兼及文化的制度、行为、精神等三个层面,并集中于文化思想对于政治的渗透和影响,以及政治行为反映出来的文化底蕴。从这一点考察日本的政治文化,我们就不能不将考察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放在日本的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等方面。因为笔者认为:对日本政治、外交,乃至民众心理、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 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在观察对方反应后,再提出主张。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的日本人的生活中,中性、暧昧的语言特别多,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会伤害对方的情况,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从日本料理看日本国民性格

第29卷增刊Vol.29 Suppl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x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 Science)2007年10月Oct., 2007 从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Ξ马慧婕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 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仅与该国的地理条件、国民的口味习惯有关, 同时也反映了该国的文化特征和国民性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一个国家的料理特点能看出其国民性格。大和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性格的民族,本文以日本料理的特征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是日本人的性格和心理,从中了解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意 识和包容性。 [关键词] 日本料理;自然观;审美意识;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128182(2007)增20251202 从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北部与西伯利亚临近,西部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隔海相望, 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吸收来自大陆的文化。因此,“日本自建国以来,在保有其固有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摄取外来文化,从而建立起独自的融合文化”(《日本风情录》周平)。日本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在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居住在沿海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导致 了文化上的开放性性格。日本文化中的开放性特性,使得日本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和文明时,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有好处的,一概来者不拒,不仅是不拒,而且上以一种积极的、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研究日本人这种独特的国民性格可以让我们更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也是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的环节。 饮食文化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的饮食都自有其独特之处,而饮食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区的文化及人民的生活环境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中国四川省一带由于气候炎热潮湿,此地的居民都喜爱吃辛辣的食品,制作料理时麻 辣的调味料更是不可或缺,可以说四川的独特自然环境形成了它自身的饮食文化。然而,关于隐含在一国料理中的国民性格及思维方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日本料理里反映 了日本人怎样的性格和心理呢?本文将在论述日本文化和国民的生活环境等要素对日本料理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在日本料理中所包含的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一、日本料理与日本人的自然观 受海潮的影响,日本的海洋资源丰富海产品种类繁多, 因此日本的近海渔业相当的发达。据调查,日本人自古就常用各种鱼作为料理的食材,至今日本料理里大部分的原料仍是以海产品居多。此外,日本由于气候温暖,日照和雨量都相当充沛,十分适宜植物的生长,所 以日本的森林面积辽阔,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森林面积超过国 土面积一半以上的国家之一。身处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培养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于是

日本人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国民性间人主义自我意识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 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 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 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 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浅析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

浅析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 摘要:中日两国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甚至针锋相对。2006年小泉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又发生了剧烈的震荡。2007年以来中日关系全面回暖,两国政府和民众克服困难走到了互惠合作的新起点上。尽管如此,仍不时传出不和谐的声音。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集体观念;密切的团队精神;不竭的创新动力;擅长学习和借鉴;热衷扩张和侵略;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的愚忠心理;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错误思潮。展示上述种种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和处理中日关系。 关键词:大和民族、性格特征、忧患意识、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擅长学习和借鉴、创新精神、扩张心态、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愚忠、歪曲历史美化侵略 中日两国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甚至针锋相对。2006年小泉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又发生了剧烈的震荡。2007年以来中日关系全面回暖,两国政府和民众克服困难走到了互惠合作的新起点上。尽管如此,仍不时传出不和谐的声音。这究竟为什么?社会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探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我在这里也想简单分析一下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日本的小学教科书上,写上类似于“我们的国家资源稀少、国

土面积有限”的国情知识,引导日本儿童养成珍惜资源的理念。大和民族生存在一个四周环海、面积不大、多山的狭长岛国里,可耕地只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十五,矿产资源又贫乏,且饱受地震、台风、海啸等的威胁。这种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剥夺了大和民族向大自然索取的权利,若说造物主对大和民族还有一丝怜悯的话,那就是给了它辽阔的渔场,然而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海洋捕捞是一件风险极大的艰难之事。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这种不利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必然造就了大和民族的团队精神、创造性和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大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度的集体观念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三个不同国家的军队分别接受到向前进的指示,他们都已经走到悬崖边上。日本军人不加理会,继续向前走,结果一个一个地掉到山谷里面去;美国军人纷纷停了下来;中国军人则原地踏步。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命令是绝对服从,他们做事一丝不苟,他们愿意为集体作任何事情,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他们对国家太坚贞,这种精神相信世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正是日本人的这种做事态度,才使得他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尊重。这也是大和民族一直引以为傲的精神和价值。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这样的国情造就了大和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日法语系 1001班 xxx 摘要: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一个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了民族心理素质的规定性。民族性格是人在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大和民族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民族。本文将浅析矛盾的日本民族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双重性格、《菊与刀》 学者眼中的日本民族性格: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大量的事实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析和评判:“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它具有柔美如菊的一面,可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中国作家周作人不仅留学日本而且不遗余力地翻译和推介日本文学并长时间致力于研究日本问题,他指出:“近几年来我心中老是

怀着一个大的疑情,即是关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现象的至今还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最爱美,这在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为什么在对中国的行动显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艺美术都可作证,行动上却又那么笨,日本人喜洁净,到处澡堂为别国所无,但行动上又那么脏,有时候卑劣得叫人恶心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说是奇迹。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地理环境是构成民族性格原生形态的基本因素: 1.狭长的海峡阻隔了日本与大陆文化相互交流的巨大障碍,使日本成为一个孤悬海上的岛国。日本气候、土壤、狭长的海岸线,决定日本的原始部落以采撷和渔业为主,集团内彼此的协凋与配合则是重要的,这就构成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渺视权威与个人的力量、注重集团力量的人格特点。 2.与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树立了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对灾难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灾难过后,是很快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3.由于食物直按取自大自然, 因而形成对大自然的依恋心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为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 4.由于资源贫乏,使日本人重视人才智力的开发培养, 这是战后技术立国、智力出口的基本条件。 5. 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日本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

瞭解日本人的性格特徵

瞭解日本人的性格 日本人一般說話比較委婉,尤其是在求對方做什麽或者拒絕對方的請求或不能贊同對方的意見時更是如此,在歐美人聽起來可能會覺得他們說話太曖昧,總是不明確的說出yes’或no,讓人很難搞懂日本人心裡想的到底是什麽, 而日本人覺得,說話要給對方留餘地,不能傷了對方,如想求對方明天陪自己去購物時,他們可能不會直接說,“你明天能不能陪我一起去購物”,而會先向對方說明自己明天想去購物,但不知道去哪裡好,擔心不知道應該怎樣跟人砍價等等,然後等著對方察覺自己希望得到幫助,等著對方主動提出陪自己去,如果對方不想去,那他會說我很想陪你去,但我明天有事,如果他真的想陪你去,課的確明天有事去不了,他會接著說,如果後天可以的話,我倒是可以陪你去,這樣,無論是何種情況,相互都不會傷面子,拒絕對方的直接請求或不贊同對方的意見時,那他們更覺得不能直接說no,因為他們認為那樣會傷了對方的自尊心,所以他們總是會顯得吞吞吐吐,或者繞著彎子說一些別的話,並且希望對方聽了這些話就能明白他是什麽意思,他們稱這種溝通方式為“以心傳心”,可歐美人往往不領他們的這份情,常常逼著他們明確地說出yes還是no,這反倒讓他們很為難,日本人的曖昧特徵,我想與日本人長期生活在一個由相對單一的民族構成和農耕型島國有很大關係,其實,所謂曖昧,不過是在外人看起來曖昧而已,他們自己之間完全可以“以心傳心”,相互不用說的太清楚也就都明白了,況且很多東西早已成為他們那個文化圈子里的常識,甚至什麽都不用說大家就都明白。 可是和外國人打交道時,他們發現很難喝外國人“以心傳心”,這也使得他們中很多人不願意跟外國人打交道,覺得太麻煩,什麽事情都非得說的清清楚楚,分出黑白來,這對他們來說往往是一個負擔,有事甚至覺得很痛苦,課日本現在在經紀上等各個方面又都離不開外國,所以他們也在為學會和外國人打交道而做著各種努力。

从有关鱼的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b11861310.html, 从有关鱼的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作者:崔丽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3期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其中,谚语是由一个民族长期的的 生活经验发展形成的智慧的结晶。而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日本人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有很多跟鱼有关的谚语。谚语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参照物,可以从某个侧面窥探到这个民族的国民性格。本论文通过独特的有关于鱼的谚语来分析日本民族的国民性格。在加深对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理解方面极具研究意义。 关键词:鱼谚语国民性格日本人 1、序论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谚语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被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简洁易懂的语言。谚语仅仅是语言中的一个侧面,通过对谚语的研究,可以从某个侧面看出这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 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很多谚语,而且各有特色。其中,跟汉语的谚语不同,日语中有很多跟鱼相关的谚语。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这个跟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思考方式,价值观等国民性格的特点。本论文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通过整理跟鱼相关的谚语来探求日本人的国民性格的特点。 2、有关鱼的谚语的来源以及分类 这一部分主要从词源,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跟鱼有关的谚语。 2.1 词源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日本文化是通过选择吸收外来文化,并且发掘本国的优秀文化形成的一个集合体。日语的谚语也不例外,既有从中国传来的谚语,也有从西洋传来的谚语。 2.1.1 中国由来的谚语

浅析日本人隐忍性格的心理学成因111

分类号:密级: 毕业论文 (本科生) 论文题目(中文) 论文题目(外文)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职称 学生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兰州大学教务处 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本毕业论文研究内容: □可以公开 □不易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日期:

浅析日本人隐忍性格的心理学成因 摘要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现今属于发达国家的日本在于中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同时,日本人隐忍的性格为其带来了很多正面的评价。隐忍的性格表现在讲礼仪、做事专注认真等方面。但是也有一些负面的现象,比如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 是否每个人生来性格中就有隐忍的一面,究竟是何种原因对其造成后天的影响,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发扬,借助本文的研究,希望能找到后天对其形成造成影响的因素,借助本文希望能帮助国人更加了解日本人的性格心理,学习其中的优秀方面,尽量消除两国民间误解和隔膜,这对于两国民间互相了解,将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的合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隐忍,性格心理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和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严谨; 法国人:浪漫; 英国人:刻板; 俄罗斯人:粗犷狂放。 用四字成语形容德国人、俄国人、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一丝不苟固步自封 俄国人、坚韧不拔自高自大 法国人、浪漫情怀自吹自擂 韩国人、奋发图强自取其辱 日本人、精益求精自取灭亡 西班牙人、热情似火自生自灭 英国人彬彬有礼自欺欺人 俄罗斯人,英国人,德国人的外貌特征?发色,瞳色,轮廓,体型 俄罗斯人:男人毛多女人生完孩子就变河马体形瞳孔淡褐色 英国人:男人鼻子大毛发颜色最淡个子高瘦女人同英国男人瞳孔淡蓝绿色 德国人:男人脑袋小身子大强壮眉骨高女人轮廓生硬像男人瞳孔棕色头发淡黄或棕红色多 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怎么样,比较一下 首先德国人很严谨做事情特别认真不过他们的风趣和幽默是你了解了才有有点感觉的做事很讲究效率很直接的那种 英国人也是比较古板的我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有时候不小心把HE 和SHE搞混了他还会马上纠正你挺郁闷的比较拖然后男人感觉都是那种很MAN的特别带伦敦腔的很忧郁的感觉 澳大利亚人就比较开放美国人那更是开放了后者更放肆点 美国人很有创造力很固执比如你卖东西跟他如果他买了19元你叫他多给1元然后他拿50找比较好找他会说“WHY I NEED TO GIVE U MORE?” 他们根本理解不来数学是垃圾 很自由的想法基本上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然后家庭的观念比较少实话说澳大利亚的不怎么了解 这些是根据学校的外教比较得来的 我喜欢加拿大人懒的很讨人喜欢

怎样从身体特征区分美国人、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 美国等移民国家什么人都有,是不能用面部特征分的。如果你指的是白人的话,那么,典型的各国白人面部特征是: 美国人一脸牛气哄哄,头发蓬松,白脸有点红(喜欢户外活动),大脸,一般有点浮肿(垃圾食品吃成的) 英国人一脸高贵气质,头发剪得齐整而短,脸上干净,就算留胡子也很整洁。俄国人通常留大胡子,鼻子特别勾,脸特别白,头发颜色最浅。 德国人脸部比较长,下巴略尖,清瘦而双目有神,头发金黄色。 法国人脸部椭圆,皮肤比其它国家的细腻,头发略显棕色,瞳仁特别蓝。 美国是兔子,英国人是老鼠,法国人是猪,德国人是狼,俄国人是熊,中国人熊猫,日本人是猴,韩国人是狗,越南人为猫,阿拉伯骆驼,阿富汗是羊 我们称美国为“美帝”俄国人为“老毛子”英国人为“黄毛子”法国人为“浪漫的佬爷”非洲的是“小黑子”... 甲乙丙丁四人的国籍分别是:英国、俄国、法国、日本。乙比甲高,丙最矮;英国人比俄国人高,法国人最高;日本人比丁高。 这四个人的国籍是()。 A.甲是英国人,乙是法国人,丙是俄国人,丁是日本人 B.甲是法国人,乙是日本人,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 C.甲是俄国人,乙是法国人,丙是英国人,丁是俄国人 D.甲是日本人,乙是法国人,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 答案:D。山“丙最矮”、“乙比甲高”、“日本人比丁高”和“法国人最高”可知,丙、甲和丁都不是法国人,因此乙是法国人;由“丙最矮”和“日本人比丁高”可知,丙和丁不是日本人,则甲是日本人:由“丙最矮”和“英国人比俄国人高”可知,丙不是英国人,则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选D。 美国人追求牛仔,英国人追求尊严,德国人追求逻辑,法国人追求自由,俄国人追求喀秋莎,日本人追求共荣圈。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 [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 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日本的历史 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 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 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深刻认 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 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国内比较普 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构 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 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 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 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 解很有必要。 l实用主义 长期以来,。中日同文同种”的观点对中国人影响 甚大,日本是“儒教国家”的提法也成为评价日本的主 流话语,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中日两 国的文化差异。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国家形成及 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 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 探人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 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 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有 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 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 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 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除此 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oooo 比如,同姓不婚的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日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可见同姓不婚的法律根本不符合当时日本的风俗。 再如,“异姓不葬”这一在中国至关重要的人伦规范在日本能够得到轻易变通。异姓的养子女婿在改变了姓氏之后,就可以进入家庭,继承家业,而是否具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反之,如果没有继承和管理家业的能力及良好的资质,即使是亲生儿子也可能被剥夺家业继承权。据日本学者考证,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期,日本男子的四分之一是养子,且主要是异姓的女婿』?]这就是所谓“暖帘重于家业”,十足体现出日本人的实用主义原则。日本人重家业而轻血缘的态度打破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封闭性,使人们可以在关键的时候,依据品德和才能标准选择家业继承人,这种态度不仅维护了家业和家族企业的延续,使日本随处可见拥有百年以上、甚或数百年历史的企业或店铺,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又如,日本人为了家族的整体利益,连自然的、血缘的辈分秩序也可以进行调整。辈分是在中国家族内部用以区别长幼、规范血缘秩序的等级制度,辈分秩序不仅深深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显现在人的姓名中。而对于注重纵式家族秩序的日本人来说,“代”是按家业继承情况而划定的,即使出生就决定了的人伦关系——祖孙、父子、兄弟,也可以因家业继承的需要而改变之。因此,在日本历史上,常常有弟弟当哥哥的养子,孙子当爷爷的养子这样的。差了辈”的现象。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人们对现实利益的追 7l

日本民族性格

对日本名族性格的再认识 【内容提要】 创立于中国、成长在日本的禅宗,对于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结合禅宗在日本的发展,探讨禅意识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把握日本民族的部分特性,并加深对日本民族今昔行为模式的理解。 【关键词】日本禅宗禅民族性格双重影响行为模式 禅意识的历史沉淀——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影响 产生于中国、成长在日本的禅宗,对于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禅宗以外的佛教各宗派在日本文化史上所起的影响,可以说只限于日本人的宗教生活,而禅宗则超越了这一影响范围,随着历史的发展、沉淀,逐步深入到日本人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到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中去。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曾这样说过:“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禅也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现。其他所有的佛教都没有禅宗那样…日本式?。”禅意几乎成了日本人之性格和人格模式方面的象征,时至今日仍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作用于日本的民族性格。 一、正面影响 1、纤细敏感、认真细致。岛国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只接触到小规模的景物,由此养成了日本民族纤细的感觉,他们乐于以纤丽纤小作为其审美的旨趣。通过日本庭园所体现出的禅意识,即强调“悟”性、“以小见大”等,进一步加深了日本民族的这种纤细敏感的性格。“于细微之处见功夫”的日本庭园也体现出了日本人做事的细致、认真。 2、自解自悟、具有刚性。中国佛教中的禅宗,相对而言又是最富个性,也是最具刚性的一派。如禅门中人讲究自我修行,自解自悟,倚重自力自度等等,都是阳刚之气旺盛的表现。中国禅传入日本后形成的日本禅同样如此。 3、调和内敛、注重集团。努力寻求个体与整体的依存、融合,可谓日本人的民族特性之一。中国禅传入日本之后,通过儒禅互补突出了“和”的理念,并进一步推动日本人形成了调和内敛、注重集团的民族性格。正如一位建筑师所说,“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和谐,如果把它移走,这里就完美无瑕了”;调和性正是日本庭园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充分体现了注重集团的精神意识。 4、重经验,轻思辨。禅宗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从而具有非理性及经验性。这种特性导致禅宗在与日本固有的民族传统结合之后迅速本土化,并推动日本民族形成了重经验、轻思辨的思维方式。它在促进了物质生产、生活水平的进步和应用科学的发达的同时,也对日本的民族性格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日本民族性格存在着非常突出的缺陷。所谓“见性”即是对无相的自己的自觉,这种见性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正如“敏感是双向的,它让你看到多少美丽就会让你看到多少丑恶”一样,在日本民族的性格中,纤小敏感的背后是深重的危机感、认真细致的背后是偏狭固执的刻意追求;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背后是盲目自卑、唯我独尊;调和

浅谈日本民族性格

浅谈日本民族性格 APEC期间,中日首脑终于跨出了打破僵局的历史性一步,习主席和安培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个信息无疑是积极的信号。这却是一个“尴尬”(awkward)的握手。从合照中,中国人民的原谅是有限的,有着强烈的不满。历史以来,我们常用“同文同种”“一衣带水”来形容日本这个邻邦。我们每个人也都会这样的两句日语:“沙扬娜拉”“八格牙路”。我们更每天都在无形之中接受着日本的各种影响,从汽车、电视、空调等硬件到动漫、影视、饮食等文化软件。然而,即使我们使用他们的产品、感受他们的文化,日本民族于我们又是那样的陌生和遥远。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日本所知甚少。这确实是让我们震惊和可怕之处! 我们对日本历史的了解,几乎只停留在一百多年前地中日海战之后,这一百多年地历史,深深地震惊着国人。无论是从不起眼的小国迅速发展为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大国还是在日俄战争、抗日战争中先后将两个庞然大物的国家放倒,更无论在二战中倒下的日本仅在二十多年后就再度崛起。这一切给我们太深刻地印象了,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怎样的一个国家? 本尼迪克曾说:“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罪捉摸不透的。”李光耀也直接地指出:“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有必要记住这一点。”确实,日本是我们绝对一言难尽的国家,他有我们太多的怀疑和不解。历史上日本曾极大程度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唐朝,日本作为中国的一个属国,已经将中国的政治制度等都引入到本国。因此,日本民族的特性之中是有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民族的影子的。首先的共同点就是思维方式。中国和日本人都偏向于形象思维和直觉的感悟。这一点从中日在对山水、画、茶道等方面追求简约、淡远的取向可以看出。而中日两国人民都受到“禅宗”的极大影响,虽然在日本是所谓的“神道教”但其实质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其次,是内敛。中国人是不喜欢出头的,在日本也是如此。讲究含蓄忍让是共同的为人处世哲学。这样的含蓄在日本称为“腹艺”。第三个共性则是集体主义。日本有一句谚语“出头的钉子要挨敲”这与中国的“枪打出头鸟”或者“出头的椽子先烂”是一样的。由此产生的是辈分严格的尊卑。儒家文化在此的强大影响不言而喻。这便形成一种压抑个性的性格。

解剖日本国民性

亲戚?友邦?世仇?——解剖日本国民性(合集版,原创,长帖) 俺断断续续写过一个系列帖子来解剖日本的国民性,蒙某论坛斑竹邀请,这次把它们整理一下。 在很多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文章中,往往偏重于残忍或者朴实,设计的精巧或者思想的僵硬,在某些所谓“真正的亲日派”和“知日派”的文章中,也没能把菊与刀的矛盾根源解释清楚,那么,俺就来试试。 1.地理因素 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地理将决定性格。 日本处于地震高发区,正好俺是唐山人,可能在地震多发区居住的人才会体会那种随时可能over的感觉。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紧迫感,所以只要想作的事情,就要抓紧做完。日本人往往会显得很急躁,无太长远的规划,缺乏战略构想,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很明显。同样,韩国人也往往如此,这与韩国的常年战乱和战争危机感有关,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日本的地域狭长,回旋余地很小(和中国正好相反),如果发生战乱,不能象中国老百姓那样跑来跑去,更不能躲进深山老林修道成仙,只能硬拼或者归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这就意味着日本人只能崇拜强权,或老实的做顺民,或死拼到底,他们崇拜的是这两种极端。 在其国内战争时,哪个大名胳膊粗力气大,就活该人家“挟天皇以令诸侯”,而战败者只能自杀或者归顺,反正很少能再获得“道义”上的支持。 这也可以解释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厌恶感之一:很多地区“投降”的挺快,却不安心做“顺民”,不承认“皇军”的“占领”地位,打又不正式的打,却总是“骚扰”“皇军”,良民大大的不是!而对于中国军人苦战至死者多尊敬有加。因为这就是日本的道德观,日本人尊重两极,而藐视中间,两极皆善,唯中间恶。 日本是一个岛国,那就意味着四面受敌,而日本的国土形状很狭长,只要南北两端受到牵制,不能相顾,必然全国震动。由于没有战略纵深,所以只要敌人能登陆,并建立桥头堡,军心必溃。日本人明白这点,所以力图御敌于海上,只要海上失利,只能投降。 常有人把日本和另一个大岛国英国相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面对的大陆区别很大。东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课程论文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科目 院系 级别 学年 学期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摘要:“耻”文化在日本的文化中认同度很高,它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日本的“耻”文化也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评论。多方面了解日本的“耻”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对研究日本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日本耻文化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某一民族在自身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在争取生存的实践中所逐渐凝聚起来从而形成的普遍性观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要求人必须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中国文化的输入给日本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中抽象精神的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与吸收,导致了日本民众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的自反对立性,即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等自然性的绝对服从折射出了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 一、日本“耻”文化的提出 提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的学者是本尼迪克特。1944年,第一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西方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首次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耻”文化是日本国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尼迪克特从日

本人性格的两面性出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指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就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即控制日本人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是“耻辱感”。“耻”文化是决定日本人思维与行动方向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也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特征,并不断得到强化和推广,成为日本的文化积淀。 二、日本“耻”文化的实质 日本社会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即以内沼幸夫为代表的羞耻文化论。这种观点在“给与被给的相互性对羞耻”、“自律性对耻辱疑惑”和“自发性对罪恶感”的三层对立模式框架内,认为日本文化中的“耻”实际上是以羞耻为主要构成要素,且涵盖了另外两个层面,即耻辱和罪恶感,具有多重性特点。由于日本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传承,“耻”被突出地强调出来,日本的思想家以及许多知名学者都强调“知耻”是道德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耻”就成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耻”文化,就是异常重视自己的面子,强烈在意世人的眼光,即不是靠对错、好坏、善恶、雅俗等决定是否行动,而是凭借世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评价来推测他人是如何判断的,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耻”文化。

《德川家康》和日本人的“性格”

曾有人问德川家康:“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它啼。”大仲马在他出神入化的巨著《基度山恩仇记》中,最后一句话就是:“等待!”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它作为跳板。 自《德川家康》面市以来,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极大反响。在泉州书市乃至各大图书销售网站的排行榜上,该小说多次名列榜首,其受关注程度,令人瞠目。一部日本的历史小说,竟能在中国图书市场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不得不让人深思。 已故历史学家、作家柏杨曾说过:“要了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唯一的方法是阅读他们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德川家康》便是这样的作品。它全书共计13卷,洋洋五百五十万言,将日本战国(相当于中国明朝万历年间)中后期织田信长、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等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该书作者山冈庄八是日本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透过历史的理解,开始撰写《德川家康》,作品在报上连载了18年之久才得以完成。 为让读者更了解《德川家康》出版前后的情况,本报《阅读周刊》专访了负责出版该书的新经典文化公司外国文学部主编黎遥。 《德川家康》为何如此畅销? 记者:在本地(泉州)书市,《德川家康》系列推出后,一直受到读者的关注,多次登上销售排行榜的首位,该书如此畅销,主要原因是什么? 黎遥:我觉得《德川家康》之所以畅销,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这部书是日本最好的历史小说之一,更是日本影响最大的历史小说。在日本,真正达到“有水井处人皆议之”的图书,只有一部,就是《德川家康》。据统计,各种形式的《德川家康》版本,共不下4亿册(部),即平均一个人有4册(部)。即使在今天,日本成年人聚在一起时,也常常会谈及德川家康的典故、旧事、轶事、秘事等,探索德川家康能从战国群雄中崛起的原因,挖掘德川时代能兴盛260多年的根基。 第二,《德川家康》用规模空前的篇幅,涉及到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政治、风俗等,将一段战国风烟的乱世浩浩荡荡地展现了出来。这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从完成至今,始终受到日本国民的称颂和喜好。在中国台湾出版繁体字版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广大的读者阅读。正如美国前驻日大使赖世和所言:“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须先了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一书,正是了解日本历史、文化的重要读本。 第三,这部日文1100万字、中文500多万字的大书,经过我们的艰苦组织,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中青年翻译,进行了前后长达3年的精心翻译,基本反映了原作风貌;此后,又进行了一年半的编辑出版工作,使最终出版的文本真正反映了一部伟大而优秀的历史小说的精髓。 出版公司“慧眼识好书” 记者:作为策划出版公司,你们是否预想到会有这么好的销售成绩?当时你们为什么会选择出版这部书? 黎遥: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从开始引进到出版,我们始终坚信,这部大书一定会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 之所以选择《德川家康》,因为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优秀的作品。 记者:《德川家康》一共有几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该书的作者山冈庄八?他还写过哪些

日语谚语与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ooooo 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东北财经大学李锋传 [摘要]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日本国民也不例外,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对其谚语的形成、发展及内容、形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文化特质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无论是日语的起源、发展、变迁,还是对中日谚语的比较研究,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都极具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关键词]谚语国民性汉籍起源谚语变迁语言构成 人们常说“谚语是智慧的结晶”。谚语并非出自某个人,也并不是在什么时候突然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被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词句。 本论文所谓的“国民性格”,是指人们对于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事物、自然现象及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现象的想法、看法以及感受。 首先我们知道:日本的谚语来自于庶民,多产生于江户时代。人们不仅把喜怒哀乐、而且把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把动物、植物、生态等繁多的内容都融入了谚语之中。一句话、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智慧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体现出智慧的谚语并不是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而完全是依靠口口相传,靠的就是直观和默契的传言、便于使用和容易记忆这一根本。而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书本上的谚语,则是后人搜集整理的。这是日本国民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绝不只是停留在人生的教训、处世的哲学这一单一的方面上。 江户时代,谚语是在被称之为社会下层的商人、农民、工匠等人们之间产生的,进而被人们广为流传,以至于今天在一般庶民中也很通用。所以可以说谚语在日本国民的生活中,现在还是一种活灵活现的语言。无论社会变得多么复杂,只要人的本质没有改变,今后这些谚语就一定能够在人民的心中52继续生存下去。 据我们统计,仅臼田甚五郎监修的『'二E扣芑辞典J中就收录了5000余条谚语。但这只是日本国民所创造的谚语极少的一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语谚语中还插人了很多毫不稀奇的中国故事和西洋名句。如果说没有这些内容,也就体现不出日本人的国民性格,拿来主义、外来文化在谚语中毋宁说也就显得不自然了。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谚语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年轻人从现代的视觉和观点来理解和解释谚语,从而使古老的谚语焕发出生机,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语言中新的活力。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各个国家都有反映其各自的文化、社会的谚语,而各民族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被反映出来。在对日语谚语进行研究的领域,中日两国的许多学者都对日语谚语进行了分类,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然而,从国民性格的角度进行的谚语研究尚不多见。 因此,本论文尝试对日语的谚语,即外来日语的谚语、日本古谚语、中日谚语比较、谚语意义变迁及其语法构成的角度对日本的国民性格进行分析。 一日语谚语的汉籍起源及西洋谚语的流入 由于人类健全的理性是世界共通的,所以即使国家不同,民族各异,各国的谚语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东西,这是勿庸质疑的。日语的谚语中来自外国的外来谚语也不少见。 (一)日语谚语的汉籍起源 (1)“汉诗”谚语 例:①国破札t山河南9(杜甫。菏春望) ②春眠晓老觉之中(盂浩然力葑春畹) ③舂宵一刻值千金(觫轼。葑春夜) ④少年老k、易<学成9鞋L(朱熹刃菏偶成) (2)典故谚语 例:①卧薪耆胆(十八史略具)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