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调研报告(完整版)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调研报告(完整版)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调研报告(完整版)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2521-10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调研报

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调研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按照工作安排,近期,我们利用一月时间,深入原安、灵芝、城川、雷大、治平和贾河6乡18村,采取走访农户、座谈交流、听取乡村汇报及核算对比等点面结合、归纳梳理的方式,对XX年以来农村劳务输转情况进行了调查。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分别选择县域内位于北、中、南不同区域的好、中、差村进行了调查,共走访农户414户,填写调研资料432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务输转现状

所调查的6乡18村共有109个村民小组,4106户1.9万人,现有劳动力8270人,耕地6.1万亩,人均3.2亩,现有果园1.7万亩,饲养大家畜3930头。

调查显示,20xx年,18村共输出劳动力2030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4.5%,户均输出0.5人,实现劳务纯收入144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57元,占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4%。

(一)劳务输转规模。调查村XX—20xx年三年来输出劳动力分别为2264人、2147人和2030人,整体上人数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年均递减3.6%,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贫困村。但灵芝乡苗堡、原安乡乔岔、水股、雷大安乐、曹河等果品产业发展滞后的部分山区村劳务输转人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劳务仍然是实现其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占其家庭收入的70%以上。

(二)劳务输转人员构成和输入区域。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81.3%,女性占18.7%;年龄构成上,18—35岁占52.6%,35—45岁占38.5%,45岁以上占6.1%,18岁以下占2.8%,整体上中青年男性劳力是劳务输出的主流,但45岁以上务工人员主要来源于山区贫困村;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

86.5%,高中(含中专)及以上占13.5%;从就业地点看,主要分布在省外宁夏、新疆、内蒙、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省内兰州、静宁等地。

(三)劳务输转方式和从事的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劳务输转从自发无序的流动,逐步开始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市场化的输转方式转变。有组织输出和县内“北劳南移”的劳务输转人员比例开始增长。据调查,20xx年,有组织输出占输出人数的5.2%,较XX年的3.1%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自发性输出和亲朋介绍输出仍是我县目前劳务输转的主要方式,分别占输出人数的61.2%和33.6%。在务工行业种类上,输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工业、加工、餐饮、家政、汽车驾驶、社会服务等行业为主,以泥瓦工、技术工、缝纫工、服务员、保安、保姆、司机等职业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建筑行业占73%,工厂技工和服务行业占14.7%,其它行业占12.3%。

(四)劳务输转人员培训、就业时间和维权情况。在就业时间上,20xx年,在外就业6—12个月的占输

出总数的57.7%,务工兼务农,就业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占27.2%,一年以上的占15.1%(含整户外出打工者)。其中,源自中南部乡镇的务工人员就业时间普遍在6—12个月内。在就业培训方面,培训后输出的不到输出总数的2%,主要以职教中心等机构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权益维护方面,劳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约有90%的务工人员就业时仅签订了口头合同,书面合同签订者仅10%左右,在劳动保障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调查中出现的5位工伤人员中,用工方仅为他们开销了医院费用,补全了工伤期间工资,对于后期治疗和劳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农村劳务输转工作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就我县西北部、中南部山区两大贫困片带的劳务输转工作而言,在干部群众的重视下,一年一度颇具规模的劳务输转队伍,正在拓宽农村生产力发展领域,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

业。调查显示,劳务输转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劳务收入明显增加。近年来,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劳务收入已是农业和农村收入的半壁江山。被调查的18村,XX—20xx年三年分别实现劳务纯收入1164万元、1258万元和1442万元,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分别为5141元、5859元、7103元,无论总收入还是人均收入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当然,务工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用工单位普遍提高工资待遇有关,据统计,近三年农民工工价依次为30—50元/天、40—60元/天、40—80元/天。所调查的灵芝、原安、雷大3乡9村20xx年劳务输出1264人,实现劳务纯收入829.4万元,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1095元,接近所在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收入水平看,基于外出就业时间长短,中南部较西北部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高出1000元左右。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近年来,许多农民靠劳务收入修建了新房、购置了家电家具和生产工具,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劳务收入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大部分农户实现了劳务脱贫,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城川乡陈马村20xx年劳务输出260人,劳务收入200多万元,63%的农户依托劳务收入修了新房或对旧房进行了改造,拥有手机200多部、安装固定电话78部,有摩托车、三轮车、旋耕机等140多辆(台),通过劳务脱贫50多户、232人。该村五社李世军一家8口人,2人长期在外打工,近年来年均劳务收入3万元左右,近年翻修房屋10间,购置摩托车1辆、手机2部,家电一应俱全,引进基础母牛3头,新发展果园4亩,依托劳务收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发展载体。

(三)群众观念和素质得到转变和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入城镇务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进而则增强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和劳动技能,最终将改变过去“死守一业、死守一

家、死守一方”的传统观念。在此过程中,通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步成长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一代劳动者,其结果自然是减轻土地生态负荷,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调查统计,64%的家庭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如早婚、早育、超生现象明显减少;劳务人员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自觉遵纪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主动求助有关机构进行维护,尽量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调查村约有186户整户外出就业家庭,勤学苦干,掌握一定技能后,在外站稳了脚,带着家属、亲戚、朋友务工创业,过上了殷实的异地生活。

(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工的再次创业。一是促进了果、畜、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据统计,随着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调查村有71%的务工家庭新发展了果园和洋芋产业,43%的家庭加大了养殖规模,依托劳

务收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培育了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调查村186户整户外出务工后,腾出耕地2100多亩,通过反租倒包、协商代耕等方式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0%的栽植了果园,60%的发展了洋芋等产业,使农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为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二是促进了再次创业,加快了劳务人员的资本积累和资金运转。据统计,近年来,调查村约有69名务工人员实现了再次创业,在县城及所在乡镇创办了建筑工队、商品销售、饭店、运输等个人企业和经营实体,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了一条“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奔小康步伐”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尹岔一社村民张爱学,外出打工20多年,利用劳务收入,在县城开办商品批发和品牌鞋业专卖店已有6年时间,从曾经的农民工发展成如今的小老板,年收入8万元以上。

(五)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极大作用。劳务输转通过解决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

力就业问题,消除了不安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据统计,18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113人,通过劳务输转使大多数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谋生岗位,喝酒、打牌、滋事的人明显减少。同时,部分务工创业人员多年来在捐资助学、济困救穷、扶助弱疾、修桥铺路及城建环保等事业中慷慨解囊,造福于民,通过捐献资金给当地公益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贫困地区公益事业的发展,如段党斌等。实践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转就业,对创建平安乡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北劳南移”县内输转创建了就地输转的新模式。针对我县北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南部果园劳动力缺口较大的情况,在县乡各级组织的协调指引下,围绕果园施肥、疏花蔬果、果实套袋、采摘、销售及相关产业链发展的机遇,采取了“北劳南移”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模式,取得了劳务就地转移的初步成效。据调查,雷沟村XX年输入的短期劳力400人左右,主要来自通渭县及县内甘沟、红寺、四河、

新店、雷大、古城、威戎等周边乡镇,做工1万多个,用工支出达40万元,户均支出1060元,劳务人员人均收入1100元左右,其中男工约30元/工时(一天),女工25元/工时。按照乡政府的统计,治平乡全年输入短期劳力达4800人(次)以上,其中与古城等乡镇联系协商实施有组织输入300人(次)。全乡用工支出300万元,常津公司等气调库用工支出150万元,农户支出150万元。通过“北劳南移”工程实施,积极、科学地引导县内西北部富余劳动力向县中南部果品大乡转移,实现离土不离乡,做到了长期输转与季节性输转相结合,县外输转与县内输转相结合,闯出了在县内就地输转的新路子。

三、存在的问题

1、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5%;专业技能水平低,73%以上的务工人员从事的工种仅局限于各种粗重的体力劳动和机械性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由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要求很不适应;部

分富余劳动力安于现状,宁可在家闲散受穷也不外出务工,既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制约了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2、劳动力市场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县、乡(镇)劳务机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未完全理顺,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工作效率低。专业中介组织稀少,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中介服务、信息反馈和跟踪管理工作微弱。劳务市场和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前劳务工作需求极不对应。

3、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有效维护。农民工维权方面的体制和政策还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劳动力转移的自发行为较多,缺乏跟踪管理。农民工法制意识比较淡薄,用工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不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拖欠克扣农民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工伤和职业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劳动纠纷时有发

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摸清贫困家庭及人口底数,根据市主要领导指示精神,**乡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入户走访“拉网式”摸排,对全乡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意愿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初步理清了**乡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存在问题等,并据此提出了开展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供决策参考。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地处**市西北部,东邻**县**镇,南接本市**镇,北连**赖村镇,西毗邻**县**乡,离市区82公里,全乡总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91亩、山地面积65730亩,丘陵6109亩,河流水库4100亩;全乡共有**、**、**、**、**、**等6个行政村,81个村小组,756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12755人。主要产业为水稻、烟叶、生猪、土鸡土鸡蛋等,村民主要收入为外出务工收入。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整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三送”工作、土坯房改造等政策资源,积极发展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截止目前,全乡通村组公路达85%,新农保参保率57%,新农合参合率98%,共有1223户土坯房改造户已完成改造。但限于村民自身文化素质和农业产业抵御各类风险的局限性,仍有部分村民因各种原因无法脱贫或返贫。到目前为止,全乡仍

有低保户117户440人,五保户73户117人,扶贫户489户2170人,扶贫低保户42户178人。 二、贫困类型 此次调查样本主要为按照省、市、县工作部署,先期已识别为扶贫低保户和扶贫开发户的对象,共721户2905人,其中低保户117户,五保户73户,扶贫户489户。经梳理,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这类群体是我乡贫困户的主要群体,如**村的**,大儿子前几年查出患有重症肌无力,去年小儿子也查出患有此病,真是祸不单行,家里一贫如洗。 2、因丧失劳动力致贫。如**村新地小组**年时已高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小儿子20xx年因车祸去世,家中的主要劳动丧失,儿媳**体弱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孙子**年幼,全家3口人没一个主要劳动力,全家只靠政府发放的低保补助金和年高体弱的老人艰难耕作生活,日子过得非常困难。 3、有劳力,但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致贫。如**村**组的**,全家每月有2千多元的收入,但游手好闲,做一天,吃三天,有多少吃多少,一年到头没有一点积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居住和生活条件全村倒数之列。 4、因学致贫。如**村**原本生活在全村属中等水平,但近年,2个儿子分别在**、**上大学和高中,一年5万多元的教育经费一下子把他家多年的积蓄用光,到处借钱供小孩上学。 5、因文化水平低,无技术技能致贫。如**村的**和**夫妻二人,

某区上半年就业服务和劳务输转工作总结

某区上半年就业服务和劳务输转工作总结 区政府: 上半年我区就业服务和劳务输转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一手抓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就业,强化职业培训学习促进就业,提供服务帮助就业,千方百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一手抓劳务输转,采取找门路、搜信息、建基地、扩队伍,注重领导抓、信息引、典型推、服务促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巩固老基地、开辟新领域,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推动了全区劳务输转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截止6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978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1%,失业人员再就业39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6%,再就业率为48%,开发公益性岗位797个,安置“4050”人员再就业14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 5.6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1.6万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80%,培训学习农民工2.1万人,创劳务总收入1.01亿元,完成全年总任务的50%,有力维护了**的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工作作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劳务输转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安排,专题研究步署,同各乡镇、街办、两个职专都签订了XX年劳务输转和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靠实了工作责任。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目前我区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又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区今后劳务工作总体目标任务及各项工作措施。目前,我区已建立了以区就业服务局为中心,23个街办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及7个乡镇劳务工作站为依托,8家民办职介所为补充,以陇东职专、**职专及35家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学校为阵地,以省劳务办驻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设立的办事处为安置点所构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工作组织体系,在全区各乡镇行政村聘用了97名兼职劳务工作信息员。还建立了月汇总、季汇报制度,对就业和劳务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统计、汇总,并严格按照工作目标责任制兑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坚持精准扶贫同步全面小康 2015年7月至8月,我们驻村工作队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全村贫户家庭入户调查,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全村发展现状,认真分析总结,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村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收入不稳定。部分村民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程度底,特色高效农业推广慢,村民文化程度偏低,掌握的实用技术少。 二、工作目标 (一)宣传政策。注重把宣传政策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结合起来,采取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低保、养老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协助联系户申请办理“双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等惠农贷款,引导农民敢贷款、会贷款、及时还款,及时发现、反映和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各种行为,督促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进一步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二)反映民意。注重把反映民意与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困难的长效机制,深入联系村召开村组干部与村民代表会议,商讨修订两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帮助村委会

建档立卡,推行扶贫攻坚“图表式管理”模式。双联干部深入联系户家中,了解村情户情、经济状况、发展愿望、存在困难、就医就学等,提出个人帮扶计划。要认真梳理归纳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党支部或有关部门,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促进发展。注重把促进发展与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发展养殖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以种植核桃树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帮助村委会做好村级道路硬化和自来水入户工作,积极试点推广甜高粱种植技术,全力发展千亩优质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协助做好土地流转、种植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转等工作,帮助群众找准最适宜、效果最好、收益最高的富民产业。 (四)疏导情绪。注重把疏导情绪与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帮助开展法律法规及政策解释工作。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新风尚。 (五)强基固本。注重把强基固本与提升能力素质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强化党员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帮助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党员培养教育等制度,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指导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提升村级党建工作水平。 (六)推广典型。注重把推广典型与凝聚强大力量结合起来,

2019年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中心在上级领导部门、局党委的领导和关怀下,严格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抓牢抓实。通过普及提高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为全县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1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根据年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抓好18年农村劳务产业工作的通知(富政办发[2011]6号),我局18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数为新增转移就业1900人,县外输出400人,有序输出100人,县内转移1500人,有序转移就业3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数为1900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800人,引导性培训100人,农民工培训1000人。 二、主要措施 (一)认真开展“春暖行动”为外出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及维权知识宣传。一是在县劳动力市场大厅设立咨询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政策咨询;二是充分利用赶集时间开展宣传。自今年2月以来,我中心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劳务宣传、组织工作达9次,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5000多份。通过宣传活动激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达到致富成才的目的。(二)加大传送劳动力市场信息力度。目前存在着许多企业有大量的用工岗位招不到工人,同时在农村又有许多青年愿意外出却找不到工作岗位的情况。为避免造成大量的人员资源浪费,我们在寻找真实可靠用工信息向外发布的前提下,通过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邀请用工企业到我县举办用工招聘活动,让有志外出青年外出就业。今年以来,共举办了两次大型招聘活动,87人被厦门有关企业聘用,对外发布用工信息30多条,有效解决外出就业难题。 (三)加大宣传法制法规政策力度。目前农村青年对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许多优惠政策了解不够。许多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外务工的农民由于对劳动法律法规知之不多,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碰壁回乡,心灰

(√)关于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bb12380733.html,)/工作总结/调研报告 〔关于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 告〕 一、基本情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它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产业兴、乡村旺是所有农民的奔头,也是实现农民富裕的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契机下,XXXX镇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和富民产业主要抓手,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作为新举措,依托其地理区域优势,抓住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开发等机遇,在全镇范围内实施整体推进,整村推进,宜栽则栽,宜改则改的工作举措,大力发展柑桔、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全镇柑桔种植面积约40000亩、葡萄1000亩,覆盖全镇60%的农户。 XXXX镇2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20XX年退出户除外)中除去长期在外务工和家中无劳动力的,剩余178户贫困户均发展了种植、养殖产业,20XX、20XX年有52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了脱贫。 二、发展优势

(一)环境适宜。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柑桔树的生长,离不开地理环境。“受命不迁”是因为离不开“南国”。即便是在“南国”的柑桔树,要想能生长出好的柑桔,则更需要好的立地条件和优良品种相匹配。大自然总是恩赐于有信仰、有追求的环境地域。 XXXX镇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带,辖区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1℃,年平均日照1475.9小时,年平均雨量1992.6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59,4天,非常适宜于居住和各类植物及农作物生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XXXX重要的商品粮、柑桔、葡萄、凉薯生产基地。XXXX镇作为漓江的上游区域,境内的植被保存得非常完整,森林覆盖率达70.88%。再加之我镇无工业三废、无重金属污染,秀美的山川更是成为生产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 (二)政策支持。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结合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国策,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切实增强贫困户发展信心,激发内生动力,提高群众自我发展、摆脱贫困的能力,发挥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据中共XXXX县委员会《关于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总体部署,我镇坚持以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为目标导向,

乡村精准扶贫调查报告

这个寒假我早早回到了我的家乡,并开启了对我乡村村深入调查之旅。我所在的家乡名叫中益乡坪坝村,能成为这里的一员我感到特别骄傲,因为这里是一个风景美、人美的地方。根据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在这个寒假期间对我乡村进行深入的调查。中益乡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之所以被列入为市级深度贫困乡,主要有两点:一是地理状况严路,基础设施落后;而是发展资源贫乏,志智开发不够。但是在近年来我们村已经成为精准扶贫开发的重点村,在短短的一两年实间内,因为精准扶贫,我们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村在精准扶贫前,同附近的村落主要有以下几个贫困问题:①村民的居住条件差,大部分居民的木房、土房,根本没有舒适性可言,而且大多数都年久失修,存在一些危险。②村里的公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绝大多数支路还是泥泞的土路,一到下雨天走路都很不方便,在暴雨时公路边上的悬崖很容易发生垮塌,人有在下面,特别危险。③村里的环境卫生很差,农村的生活垃圾较多,只有将这些垃圾倾倒在河塘和废地,从而造成一眼望去到处是垃圾的现象,河中的水变得浑浊不堪,河里的鱼几乎灭绝。村民的生活健康存在很大的威胁。④村民的经济条件较差,大多数村民靠外出务工、生产农业作为主要经济的来源。⑤由于年轻的外出打工,所以村里出现老人和小孩较多的现象。目前这些问题都已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在最近两年里,村里老人和小孩较多现象已慢慢消退,现在村里的人数逐渐增多。由于乡村的迅速发展,有大量的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农产业和养殖产业。主要以种植辣椒和养殖等你为主。种植辣椒是近两年才开始种植,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有“石柱红”辣椒,等到了辣椒采摘、收购期,辣椒地里,一串串辣椒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煞是喜人,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戴着草帽的农民忙着采摘辣椒,呈现出一派丰收的现象。但是在养殖蜜蜂方面,之前是村民较为担心的,原因是蜂蜜很难销售出去,直到如今网络进入到农村,并且有了政府的大力宣传,村民再也不用担心蜂蜜销售问题。在当地有了这样以为人士,以养殖蜜蜂为主,养殖多年,但还是仅有微薄的收入。直到今年来,我乡发出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中蜂养殖的扶持政策,给了这位人士响应的帮扶,从此他走出了一条致富路,他的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并把自己的创业经验传授给贫困群众,动员大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带领村民脱贫本小康。种植产业、养殖产业使当地的村民的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我乡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在去年,农村水库已修建完成,水库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提供农村用水、灌溉、防洪、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效益,也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农业生产条件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水库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已经属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中益乡通过扶贫,对贫困村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对凌乱分散的房屋进行统一规划,改厨、改厕、改道、引水、修路等,现在大多数村民家里都已安装了有线电视、修建了休闲娱乐广场,为村民们打造了一个靓丽的家园,成功让山区农民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同时还加快了该乡融入大黄水生态旅游经济圈的步伐,彻底解决了当地农民出行难问题。在安全引水上,投诉大量资金,新建了中益水厂,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问题,让村民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还在修山方面上,也投入大量资金,有效促进了贫困村的发展,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如今走进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干净整洁的水泥马路,翠绿郁葱的花草树木,摆放整齐的垃圾桶,修葺一新的农家小院,给人呈现出一副秀丽的农村田园风光的画面。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坪坝村在农家小院放置了统一的垃圾收集桶,垃圾乱堆乱倒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路边和院落内再也没有暴露的垃圾,村落干净整洁、清爽宜人,乡村居民也逐渐养成了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乡全村设置了

龙潭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龙潭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潘市镇龙潭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我就在潘市镇龙潭村驻村以来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祁阳县潘市镇龙潭村是原贫困村新屋村和非贫困村龙潭村合并而来,地处潘市镇北部,东靠祁东县归阳镇,西邻建溪村,南毗湘江,北与梅溪镇龟山村相接,全村辖23个村民小组,538户2082人,总面积为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0亩、山林面积4600亩。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龙潭村立足本地实际,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放在第一位,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紧密结合,探索走出了一条“四扶四建”的特色扶贫路子,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龙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26人,2014年脱贫1户4 人、2016年脱贫9户32人、2017年脱贫13户48人、2018年预计脱贫14户42人,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在外务工,因工作环境、安全防护条件比较差,患上了内风湿、致残等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37户贫困户12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45.05%。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镇政府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 15.8%。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缺少致富门路,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二是缺少致富资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三、精准制定扶贫计划 (一) 要实施产业扶贫,着力解决贫困户造血不足的问题。后盾单位祁阳经济开发区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多次座谈,参与村脱贫攻坚方案制定,主要包括实施肉牛养殖、百香果种植基地、红麻种植基地、光伏发电,目前村级60KW光伏发电站已并网发电,能确保村每年集体收入达5万元。 (二)实施科技扶贫。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村内一个服装加工厂、建筑工程老板、在外打工领先者,优先招收贫困户家庭人员务工增加收入。 (三) 实施基础设施扶贫,着力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问题。2018年计划建成通组公路 2.7公里,加宽村主道5.5公里,积极申报村内道路网,并发动,联合各方力量力争在年前完成道路建设;新村级服务平台正在建设当中,正在加紧施工;目前农网改造、电信网络全村全面覆盖;修建田间沟渠1500米、山塘4口;已建饮水工程2座,受益人口2082人。(四) 实施就业扶贫,着力解决贫困户劳务增收的问题。引进红麻基地近100亩,工程已经开工;利用村内一个服装加工厂、建筑工程老板、在外打工的领先人士,优先招收贫困户家庭人员务工;对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扶贫,目前工作正在按程序进行当

XXX乡镇劳务输转工作总结

XXX劳务输转工作总结 2011年我镇劳务输转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劳务工作办公室的具体业务指导下,镇党委、政府把劳务输转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产业来抓。一年来,劳务输出人数累计达00000人,其中组织输出00000人,自谋输出0000人,就地转移0000人,劳务收入累计达0000万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0000。现将今年来工作情况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我镇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镇劳务站站长、劳务专干为成员的XXX劳务工作领导小组。王磨、樊庄等19村成立了劳务产业协会。为靠实责任,镇政府更加突出了劳务输出在全镇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加大劳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和强大的工作合力,使劳务工作远有目标,近有措施,务工人员出去有人管,挣钱有保障,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因我镇处在南部山区,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的现状,镇党委、政府首先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把劳务产业喊响叫亮。一是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二是在镇、村两级干

部和广大农民中广泛宣传县委、县政府坚持发展劳务经济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使村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自发抓劳务输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让群众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富民产业,是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的“铁杆庄稼”。三是及时总结全镇劳务输转工作中劳务带头人、打工挣到钱的农民工的经验,引导他们身边的群众积极加入到外出务工的队伍中。四是利用逢集日,重点散发劳务就业信息,及时引导农民工就业。 三、整合资源优势,认真组织培训 为了实现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关键。有组织的对部分农民工进行了瓦工、焊工、木工、餐饮业等的培训,并参加了县劳务工作办公室组织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 四、市场引导,拓展范围 劳务收入为全镇经济注入了活力。我镇在巩固原有老的务工点的基础上,积极与县劳务工作办公室和县妇联等单位联系,向山东、北京、江苏、内蒙等地输出了一批劳动力。利用输出人员和亲戚朋友带来的信息,相互传递,亲托亲,户帮户,带动输出,使今年的输出比去年有较大的增长,在劳务收入上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实现了双丰收。在劳务输转的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经过几年的劳务输出,许多人在实践中学会了新的技能,如瓦工、驾驶员、厨师等等,由原来的苦力型转向了技术型,个别人在外面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买了房子,带走了家属,在城市中站住了脚跟。

就业服务和劳务输转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就业服务和劳务输转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上半年我区就业服务和劳务输转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一手抓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就业,强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提供服务帮助就业,千方百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一手抓劳务输转,采取找门路、搜信息、建基地、扩队伍,注重领导抓、信息引、典型推、服务促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巩固老基地、开辟新领域,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推动了全区劳务输转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截止6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978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1%,失业人员再就业39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6%,再就业率为48%,开发公益性岗位797个,安置“4050”人员再就业14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5.6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1.6万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80%,培训农民工2.1万人,创劳务总收入1.01亿元,完成全年总任务的50%,有力维护了**的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工作作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劳务输转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安排,专题研究步署,同各乡镇、街办、两个职专都签订了XX年劳务输转和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靠

实了工作责任。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目前我区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又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区今后劳务工作总体目标任务及各项工作措施。目前,我区已建立了以区就业服务局为中心,23个街办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及7个乡镇劳务工作站为依托,8家民办职介所为补充,以陇东职专、**职专及35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阵地,以省劳务办驻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设立的办事处为安置点所构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工作组织体系,在全区各乡镇行政村聘用了97名兼职劳务工作信息员。还建立了月汇总、季汇报制度,对就业和劳务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统计、汇总,并严格按照工作目标责任制兑现奖惩,逐步形成了级级靠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新格局。 2、打造服务平台,完善服务职能 我们利用中心劳动力市场大厅设立的从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金发放、档案托管的“一站式”服务流程,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免费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还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在“191”(要就业)互联网站设立了最新就业信息、政策法规查阅、人才资源库等窗口,累计访问人数1万多人次;中心劳动力市场共为189户用人单位和2458名求职人员提取供了咨询服务,进行职业指导1667人(次),市内介绍成功403人(次),组织劳务输出860人(次)。其次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各街办社区普遍建立了企业用工、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失业登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就XX来看,我县近年来围绕建设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和全面脱贫奔小康目标,在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作了有益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但与X县、先进地区以及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差距甚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组召集成员单位,分X组展开调研,各个调研组分别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就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全县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梳理和汇总,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以来,我县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县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201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X万亩,总产量X万公斤,完成任务的X%;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

X亿元,完成任务的X%;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 元,同比增长X%。 (一)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我县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公路201X年续建工程X个,共X公里,201X年实施项目X 个,共X公里,截止201X年底XX县X个建制村比预期提前一年完成全部通硬化路,并全部通客车。201X年实施水利重点工程X项,解决了X万人饮水安全等问题。实施土地整治项目X个,新增耕地X亩。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建起了乡村及城镇化寄宿制学校X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公平一盘棋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城乡学校布局一体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共投入资金X余万元建起了X个集建身、休闲、娱乐、学习培训于一体的高标准、多功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201X 年对村级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闲置办公用房进行了整合,X%行政村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实有面积达到X平米以上。全县新、改建农村卫生室X个,聘用乡村医生X人,基本药物实施“零差价”制度,由乡村医生向乡镇卫生院做基本药物采购计划,卫生院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零差价销售给村民。

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农村的“面子”就是中国的“里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乡村基础现状 1、农业产业竞争弱。县内蔬菜及其他农产品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步伐慢。在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 2、主体作用发挥差。由于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出现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 3、农村环境污染重。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等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部分行政村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乱排乱倒现象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危害人居生存环境。 4、三大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5、乡村文化项目贫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创建水平不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乡村文化项目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 6、基础设施欠账多。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发达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7、实用人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二、实施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坚持以工补农,以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调研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欢迎借鉴阅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xx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对xx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东部川区,全村共有5社135户540口人,其中贫困户44户,五保户2户,贫困人口168人;耕地面积3685.43亩,其中川地1528.62亩,山地2156.83亩,人均耕地6.82亩(川地2.83亩、山地3.99亩)。该村地处灵新路沿线,距离街道约2公里,位于达溪河川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 1、村组织建设情况 xx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党支部副书记1人,委员8人,计生专干1人,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6人。全村党员人数共有43人, 其中流动党员10人,其中困难党员6人。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2、劳动力资源状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184人,其中男103人,女81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务工者53人,42人从事建筑行业,11人从事服务业,年人均收入1.8万元。留守劳动力基本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养殖业效率下滑。 3、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劳务经济工作总结

篇一:2011年劳务经济工作总结 x年度x劳务经济工作总结 暨x年工作安排 x年,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县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培育新时期高素质农民工为目标,抓住农民工培训和组织输出两个重点环节,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基本思路,狠抓城乡统筹就业,保持了全县剩余劳动力有序输转,达到了劳务收入增加、民生改善的目的,将劳务产业培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工作进展情况 截至12月底,全县已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35万人,占年计划5.7万人的111%,其中:有组织输出3.6万人, 占年计划2.85万人的126%,比去年同期增长18.2%;境外输出202人,占年计划150人的135%;实现劳务收入4.6亿元,占年计划3.7亿元的125%,比去年同期增长23.4%。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5038人,占年计划3000人的501%;开展引导性培训5500人,占年计划5000人的110%;参加技能鉴定580人,就业率为90%。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1、劳务输转的责任不断强化,组织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一是把发展劳务经济继续纳入到全县综合目标管理体系,县劳务办将劳务输转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后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又与各村分别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二是通过目标责任管理,不论是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还是分管领导和村一级领导,对发展劳务经济人人感到头上有压力,肩上有担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三是劳务输转工作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已成为我县各部门、各乡镇的“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各方联动、齐抓共管、合力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机制。 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对劳务输转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针对个别乡镇领导干部对劳务输转工作认识肤浅,看不到劳务输转潜在的效应和未来农村发展形势,对劳务工作热情不高,抓落实不力的实际,召开了全县劳务输转和培训工作会议,通过会议宣传和座谈等形式,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用已搭建起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展了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对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存量农民、增量农民和复退军人的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为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依据。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表彰奖励了10名“十佳劳务带头人”,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制作了《外出务工者的心声》等系列专题片,在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播放,广泛宣传。四是加强了劳务政策和务工信息的宣传力度。利用全县开展“春风行动”的契机,筛选可靠的用工信息400多条,发放用工信息资料40000多份,《务工指南》50000多册,《农民进城就业服务春风卡》50000多份、《劳动者维权手册》50000多本,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进行宣传。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劳务输转舆论氛围,呈现出“政府要我就业,变为我要就业”、“变找政府要事干为我找市场谋事干”、“变在家等事干为外出主动找事干”的新变化。 3、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在职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一是加强与企业、社会办学单位的合作,做好对存量农民、增量农民和城乡青年、复退军人的培训,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培训资源,以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为主、办好农民工培训基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特长,保持与社会各类培训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特别是利用我县和地企合作的契机,加强与各类培训技校的合作,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等培训方式,在培训中始终坚持“先培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1500字-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实习报告】 精准扶贫的工作是对于我们现在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调研报告怎么写呢?下面是分享的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3%;现有贫困人口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4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2012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十九省市对口援疆的第二年,阜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区、州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为核心,积极稳步推进创业型县市建设,认真实施“三大培训工程”,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拓宽转移渠道,较好地完成全年农转工作任务目标。现将2011年农转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6个农牧业乡镇,农村人口6678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752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1499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左右。(1)转移人员的文化素质:据统计,初中以下毕业的占79.4%,高中占11.2%,大中专以上占9.4%。总体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2)转移人员的稳定性:长期转移的占41%,季节性转移的占59%,以季节性转移为主;(3)转移人员的年龄结构:30岁以下占30%,30-45岁占38%,45岁以上占32%,转移人员多主要集中在园区企业和本市三产。 二、任务完成情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上半年共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210人,完成综合目任务的101%,实现创收4100万元。 三、采取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立了由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农

转工作纳入市上综合目标考核,并确定一名市委常委主抓此项工作,并于年初及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我市2012年的农转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考核细则,明确了职能职责;同时各乡镇进一步加强领导责任制,确定党政一把手亲自转、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格局,为农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摸底调查,夯实基础。为了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好抓细,依托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全市6个农牧业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区域、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劳动技能等进行了摸底调查。对未转移和已转移、有技能和无技能、已培训和未培训、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分为两类,实行动态管理。1.技能水平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免费推荐其就业;2.技能水平不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推荐其再次培训,直到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确保其就业稳定。 (三)搭建平台,强化职能。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进程,我市在6个农牧业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且全部建立了乡镇人力资源市场。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实行市乡统一服务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基础台帐等办事程序。目前,已形成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辐射到各乡镇、村的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 (四)强化服务,拓宽农民转移渠道。一是注重需求与实际相结合,充分拓展二、三产业就业空间,有组织有计划依托现有本地企业转移。二是注重内部消化与向外转移两个方面,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内部转移中,重点依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调优产业布局,

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我乡组织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小组,对我乡实施战略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认真梳理,结合我乡工作开展进行了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乡基本情况。X乡位于X县东部,距县城X公里。属丘陵山地综合地带,地势南东高而狭,中部低而宽,平均海拔X—X米,气候为亚热带丘陵气候,温暖湿润。全乡有X个村委会,X个村小组,总户数X户,总人口有X万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X百多人,耕地面积X亩。X国道穿乡而过,X个村小组均通车,交通便利。X乡民风淳朴,邻里和谐,守望互助。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目前,X乡借助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完成了福海古寺这座千年古寺的修复建设,拓宽了X至觉源古寺的道路;启动全然生态园项目的建设,建成生态养殖区及良种禽养殖繁殖区,利用山林的生态优势,在安全范围内散养特色动物,供游客参观。现已引进野鸡、野猪、野兔、孔雀等良种繁殖各类动物共计X只;打造“一碗茶”生态农庄建设项目,建成农庄内休闲体验区。通 过在体验区开发餐饮娱乐、特色农产品选购、果蔬采摘等特色旅

游娱乐项目,把“一碗茶”打造成聚农业风情、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绿色餐饮和有机农产品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胜地;以寨俚村烟叶种植为辐射点,稳步推进全乡烤烟种植规模,带动塅背村、陆家村发展烤烟X多亩,使烟叶种植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又一途经;扶持发展起墩里上村江家嵊村小组的X亩高山白茶园和东堡湾村的药材种植基地,在X和陆家等村发展白莲种植。 三、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X、农业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X乡以蜜桔和水稻种植产业为主,全乡的种植面积有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产规模比较小,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X、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 X、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粪便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全乡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村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废水中有机物质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