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书法家小故事

书法家小故事

书法家小故事
书法家小故事

王献之书衣被夺

王献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他是我国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争抢。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知道王献之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缥纱长衣裳。一天,他就穿着这件长衣裳去拜访王献之。王献之见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顿时书兴大发,立即抓起笔,在他的纱襟上写了楷书,然后又写了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连他的两只袖子和袖口的绲(gǔn)边上也都写满了字。年轻人察觉站在献之身旁的人要来抢夺,急忙抄着衣襟往外跑,几个人果然追了出来,你抢我夺,没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许多碎片,这位精明的年轻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

王献之新裙作书

王献之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喜欢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有个叫羊欣的官员,他在十五六岁时,书法已经写得很有意趣了。当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也早就想会见会见他了。有一天,王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拜访羊欣。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正赶上羊欣在睡午觉。当王献之看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时,不禁来了书兴。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最后连裙幅、衣带上都写满了字。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等到问家人,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后来,羊欣还特意把这件裙服奉献给了朝廷,使得王献之的字得以流传、发扬。

王献之劝父改体

王献之才开始学书法,老师就是他自己的父亲王羲之,后来他又跟张芝学了一段时间。他对各种字体都很精通,尤其擅长写草书和行书。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与父亲交流说,传统的章草气势不够宏阔、潇逸,过于死板,他经过深入研究书法的奥妙,探索到了今草纵横不羁(jī)的意趣,最后他还以书无定法、万事贵在变化为由,劝父亲改变书体。

勤奋学书的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了两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唔,有点像铁划了。”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字写了两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

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擦壁易书

当年,王献之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来,想和自己的父亲王羲之比比高低。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临行前,在家中送别的宴席上趁着酒兴在墙壁上题写了几行字。父亲刚走,王献之就偷偷地把父亲写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子重写了一遍,自以为写得很好。哪知王羲之从都城回来一看,叹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这字差得简直不能看。”王献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明白自己比父亲还差得远呢!从此,他不再盲目自满,而是更加刻苦练字,后来终于成为着名的书法家。

王育折蒲学书

王育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孤儿,靠给人家放羊过日子,但他学习很刻苦。村子里有个学校,他每天路过这所学校门前,总是唏嘘不语,久久站在那里看着小朋友学习、写字。后来,他也在一旁跟着学习写字。没有纸,他就在放羊时采折蒲叶在上面练习写字。有时写着写着,忘记了放羊,把羊给丢了,遭到老人的责骂。尽管挨骂,他仍坚持天天折蒲叶练字,从不放松,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王僧虔(qián)巧答帝问

南朝齐高帝非常喜爱书法,对自己的书法才华感到很自豪。尚书令王僧虔的书法技艺也非常高超,可以说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有一天,齐高帝向王僧虔挑战,要比试书法。两人比赛完毕,收拾好笔砚,齐高帝问王僧虔:“你知道谁得第一?”?王僧虔没有直接回答齐高帝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说:“我的书法在臣子中是第一,皇上的书法在皇帝中是第一。”齐高帝听了王僧虔的话后,笑着说:“你可称得上是最会标榜自己的人了!

张融恨“二王无臣法”

南朝着名的大书法家张融,字思光,会写多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与王僧虔齐名并论。他写的字犹如春风吹拂着竹林,笔势连绵回绕,含蓄有味,非常美观,他对自己书法方面的才能感到很自豪。有一天,齐高帝评价他的字说:“你的书法很有骨力,只可惜没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张融听后说:“我倒不恨自己没有二王的笔法,而是恨二王没有我的笔法啊!”?

萧峰学写“凤凰尾”

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智永的“退笔冢(zhǒng)”与“铁门槛”

隋代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住在绍兴永欣寺时,年复一年地练习书法,锲而不舍,仅写秃的毛笔头就有好几瓮。后来,他把这些笔头埋起来,称之为“退笔冢”,并亲自为它写了铭文。智永的字写得很好,人们争相前来求他的墨宝。求他字的人多得像赶集一样,结果把他家的门槛都踏坏了,智永只好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褚遂良访师三问

褚遂良是唐代大臣,被皇上册封为河南的郡公,后来人们就称他为褚河南。褚遂良是当时的四大书法家之一。有一次,他去拜访虞世南。谈话间,他问虞公:“我的书法比起智永禅师的书法怎样呢?”虞世南说:“听说智永禅师一字值五万钱,你的字能够这样吗?”褚遂良又问:“那比起欧阳询的字,怎样呢?”虞世南说:“听说欧阳询不论何等纸笔,都能够写得很好,你能够这样吗?”褚遂良显得有些失望,对虞公说:“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在书法上下功夫呢?”虞世南勉励他说:“你如果刻苦练字,那么一定能写出让自己称心满意的作品,不也很好吗?这也值得推崇呀!”褚遂良听了又露出欣喜的样子,高兴地同虞世南告别,回家去了。

唐太宗设宴写飞白书

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贞观十八年二月十七日那天,唐太宗在玄武门召见三品以上大臣,并且设宴款待他们。在吃饭期间,唐太宗提笔写飞白书。大臣们看了十分赞赏,乘着酒兴争着从唐太宗手里夺取墨迹。散骑常侍刘洎(jì)跳到皇帝的龙床上抢到了飞白书。众大臣都说刘洎踩了龙床,冒犯了皇上,罪该万死。唐太宗笑了笑,很风趣地说:“过去只听说嫔妃找借口坐皇上和皇后的车子,今天我却亲眼看见常侍大臣跑上皇帝的龙床!”

书法家的故事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 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 冠”。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 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章草石碑,看了几眼,觉得写得一般。但转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个水落石出。于是伫立在碑前,反覆地观看了几遍才发现了其中精深绝妙之处。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之久。欧阳询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 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观止。 虞世南[1]初唐着名书法家、文学家 虞世南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写成以后,唐太宗让魏征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初唐的书法家继欧、虞之后的是褚遂良和薛稷。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慨叹地说:“世南死,没有人能够同我谈论书法了。”

书法小故事

书法小故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 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 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对其疼爱有加,眼看到了

三年级书法家的故事

1.天才源于勤奋——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好: 天才源于勤奋,“清风入袖,明月入怀”,人们用绝妙的比喻形容王羲之的书法,他作品的笔法、墨气、行款、神韵,无不为后人赞叹景仰。后人对他的书法作品却是推崇备至,如痴如醉。今天我讲的故事是《王羲之换鹅》他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王羲之能成为后人敬仰的人,离不开他的勤奋。

最后,我想用《周易》里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欧阳通学书买父字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故事是“欧阳通学书买父字”的故事。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欧阳通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关于欧阳通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果你想知道还可以去查询。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3. “草圣”张旭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好:

书法小故事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书成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酱 王羲之年少的时候,为了写好书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练,每当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书法家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柳公权故事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柳公权书法的故事

柳公权书法特点 柳公权在少年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字,老师和他的同学们一直很羡慕他,因此他也不免骄傲起来. 有一天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在练书法,大家看到柳公权写的字,都连连称赞,突然,有人说这算什么都没到京城里看过,有人用脚写都比你用用手写得好. 柳公权不行,第2天就出发去京城了. 柳公权在京城看见一位没有双臂的黑廋老头坐在地上用脚写字,他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柳公权当场就拜老人为师,老人却谦虚地说:“我是个孤苦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柳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得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了我国着名书法家。 柳公权不耻下问,发奋练字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想想生活中有些同学自以为是,做事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 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会以柳公权为榜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持之以恒,我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变 一片嘻闹从弄堂里传出来,几个孩子打打闹闹的,在地上沾了满身的泥土,但却依然不知疲倦。纯真的眼中充满了欢乐。回到家后,自然是免不了一顿“责骂”。但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小孩子嘛!总是能不知人间忧愁。 渐渐得,上学了。压力也变大了,他们的脸上没有了以往的无忧无虑。就连那本应放松一下的周末,也用来做了学业的牺牲品。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那段期间,更是无比的压力。回首往事,已看不见往日的纯真,更多的是疲惫。大人们总会说一些忠言逆耳,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多么得残酷和黑暗,要多加小心,可我们总以为那是大人们夸大其词,更本没有什么。即使真遇上了坏人,也总能被自己的“火眼金睛”所识破,现在的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遇到问题总能解决,天真得认为邪不胜正。可毕竟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孩子就是孩子,太过自负,太过烂漫。 学生时代结束了,他们进入了社会。原本认为是应该值得庆祝的事,可转眼便后悔了。他们希望自己能再回去,可时间不容许,谁也不会容许。 他们中的其中一个的工作很不顺心,与同事相处得也不太融洽,可谓是事事不顺,朋友们都劝他要想开,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可他早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开始变得萎靡不正。整日浑浑噩噩的,不久之后,他辞了那份让他很不满意的工作,在社会上结识了一些小偷小摸的人,也跟着他们开始“工作”。其实他以前也是一老实人。做事勤恳,热心助人。可这个社会却使他变成了这副样子。时间总是能改变一些事,改变一些人,社会总是能感化一些历史,消磨一些人。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小故事,看完之后,仔细一想,发现真的好真实,也发现了这个社会的无奈,疯狂,多面……无论是与自己多么要好的朋友,竟也会出卖自己,真的让人感到惊讶和失望。 我一直认为世界是美好的,没有人会违背自己的心做事,可在金钱,权力,地位面前,自己的意愿却又显得渺小,人从小到大,会改变这么多,也应该是因

书法小故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 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

书法历史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

我与“书法”_600字【优秀作文】

我与“书法”_600字 “书法”两字对我而言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时隔多年我已经不经常接触了,熟悉是因为虽然时间相隔很久了,但是我也曾为之“疯狂”过…… “书法”细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练的钢笔字,另一种练的是毛笔字,虽然两种我都有学过,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练毛笔字。 当时去学的时候,老师说,书法,选择好的毛笔和墨汁也尤为重要。毛笔要选那种泡在温水里不会掉毛的,而墨汁则比较好选了,只要打开盖子时,闻到中草药的“天然香气”用那种墨汁写出来的字,颜色亮而且不容易散。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书法,是在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每到假期我就会去上书法课,在我印象里,那个教室很大,正中间放着两张很长很长的桌子,墙壁上还挂着一块黑板,周围墙壁上全挂满了一幅幅字画。 提起小时候练书法,我妈就在一旁笑道说:“当是全家最怕的就是你上完课回来了!明明早上穿的是件白色的衣服,回来就变成”斑马纹“的了,袋子里装的砚台,墨汁啊全翻了,黑漆漆的一片,可忙坏你爸爸了。” 我撅着嘴,心想,这又不能怪我,当时练字又不是一人一张桌字,虽然谈不上拥挤,但是人与人之间距离很小嘛,

当然会弄到身上喽,虽然回来会被妈妈骂,但是我依然喜爱书法! 其实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书法,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每当我拿起毛笔时,就会感到有一股力量涌上来,心里感到快乐、充实、,当写下第一笔时,墨汁就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墨香,很自然,让我心中的“乌云”一下子就消散开了,剩下的是无尽的快乐,满足…… “书法”像是一本书,让人爱不释手;“书法”像是一首诗,耐人寻味,“书法”更像是纯净的水,洗去我内心的不安、烦躁、伤心…… 这就是我与“书法”的故事,我想书法在我心中也早已成为必修课之一了吧!

我和书法

我和书法 在整个庞大的艺术王国中,我最爱的不是绘画,不是雕塑,更不是那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艺术。我最喜欢的,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书法。 我接触书法应该是比较早的,当我六七岁第一次看到书法作品展览的时候,就深深的被书法的那种特有的优美,特有的风格所吸引了。书法在我小的时候就播下了美的种子。到了三年级,我正式踏入了书法的大门——成为了书法培训班的一员。 在种类繁多的书法世界里,我见识到了隶书的端庄,见识到了行书的飘逸,也见识到了草书的狂放,但我最爱的却是楷书,爱的是楷书的俊美,爱的是楷书骨子里的坚韧,爱的是楷书里包含的无穷的奥意。在楷书之中,我又偏爱颜真卿的风格,颜体内涵雄浑、秀丽,字型宽阔丰满,布局茂密凝重,笔饱墨酣,雄伟豪壮,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楷书一个字要写的好极其困难,因为每一个字都要认真琢磨一笔一画,就拿一横来说,你必需先运笔,中间要保持平衡,最后收笔,当初我第一次练这个笔画时,左写一个不像,右写一个不像,看上去就像一条小蛇,但我努力练习,当我的手臂酸的差点拿不住笔的时候,我才写出一个勉强符合要求的横。 书法让我不仅能体验到美,还让我悟出了许多道理。记得有一次,我在写作品时,在写到最后一个字时,一不小心把最后一个字蘸多了

墨,我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当我把作品交给老师时,希望就这样算了。但我的老师说:“不行,你知道吗?每一副作品都要费尽全力,这样才能进步,我们只有认真写了,才会有收获。”我只好把作品重写,结果那副作品在全市比赛中得了三等奖。并且,从此以后的每一副作品我都不敢马虎了 记得还有一次,我写书法写的不耐烦了,因为我写的那个“德”字总是写不好,我眼泪都差点急出来了,当我又一次写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德”字时,我再也控制不住了,我抓起笔就往地下一扔,正当我准备踩一脚的时候,我止住了,我突然想到一个故事:王羲之为了练毛笔,把一池的水都洗黑了,这才有了辉煌的成就,我只不过练了几遍而已,有什么好烦的?我重新把心态调整好,捡起毛笔,继续练了起来。从此,我养成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耐心的好习惯。 在书法中我学到了很多的道理,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但这只是开始,书法中蕴含的哲理我学也学不完,我要在书法的世界里、在中华浩瀚的文明里继续努力、继续学习、继续探索。衷心的谢谢你,我的好朋友-书法。 义宁镇一小北校区六二班吴季嵩 指导老师陈升平 二0一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练习书法小故事

练习书法小故事 1、颜真卿学书法小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同时代的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王羲之一翻开书,就忍不住开始记录那些执笔运笔的技巧,他读得爱不释手,不知不觉把书带出了父亲的房间来读。他按照《笔论》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入迷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的比较,确实有些变化。 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书法历史小故事图文稿

书法历史小故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

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 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 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对其疼爱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龄,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导家为女儿选对象。王家是名门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优秀,一听说郗太尉要为宝贝女儿选女婿,个个打扮一新出来相见。唯有一人躺在东院书房靠东墙的一张床上,坦腹仰卧,无动于衷。郗鉴闻讯后说:“这个东床上的年轻人不做作、很豁达,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将女儿嫁给了他。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东床快婿”一词即由此而来,成为理想女婿的代称。后来又衍生出“东床驸马”、“东床娇婿”等。(摘自家庭百科)

书法家小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我与写字的故事--作文

我与写字的故事 上个星期六的早晨,我去表姐家练毛笔字。 表姐先是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用毛笔写字。 我试着自己写了一个大字,可是用毛笔就是比用钢笔麻烦呀。 第一次我写的歪七扭八,像蠕动的毛毛虫一样;第二次稍微好了一些,但还不是很美观。 直到表姐走过来,耐心地对我说:你握笔都错了,怎么会写得好看字呢?我再给你示范一个。 表姐握笔十分正确,字也写得很漂亮。 我又写了一个字大字,但还是没有表姐好看,正当我要放弃的时候,想到了凯思斯说过的一句名言: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心急,也不能气馁。 我看见了书架上一本书的封面有一个木偶,摆着加油的手势,仿佛在对我说:严婷,你一定要加油,不能放弃!于是我总结了之前的会失败的原因,那就是因为没有耐心和毅力!总结完了,我又写了一个大字,这次果然比前几次好看多了,我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又写了一个走字,表姐看到了也夸赞道:有进步,继续努力。 我这时已经很累了,手酸酸的,休息一会儿吧。 我就去客厅休息了,过了很长时间,我还在优哉游哉地看电视。 被表姐看到了,气愤地说:都休息了这么长时间,该去练字了吧,你知不知道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句话: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我听了立刻回到书房,轻轻地关上房门,生怕表姐再次教训我。 在看一看时间,已经四点钟了,我该回家了。 向表姐道别了,爸爸小就已经来接我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不一会儿就傍晚了。 通过这次练习书法,我明白了只要坚持就是胜利!也收获了通关写字的法宝,你们想知道这厉害的通关法宝是什么吗?它不是别的,就是耐心+坚持+努力!只要做到这三点,以后通关写字简直就是轻而易举了。 怎么样,我这通关秘籍好吧,以后用毛笔写字也不用愁了。

初一作文:我与书法的故事作文700字

我与书法的故事 一支毛笔,一砚浓墨,一张宣纸,一个挺拔的身影正在肆意地挥洒着他的青春与个性。 翰墨缘 父亲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从事书法二十五年,各种书体尽皆精通。我出生在一个弥漫着墨香的家庭,自然而然的恋上了书法。六岁就接触笔墨纸砚,八岁父亲开始正式教我楷书。可能既有天赋,又有环境熏陶,我的进步很快,成为众学生中的佼佼者,能够基本控制住笔墨和纸的关系。上学后,就每天十个字的坚持着,练习书法对我来说充满乐趣。 笔枯墨干 十岁那年,父亲教我小楷,小楷是承上启下的书体,练好它上可写金文甲骨文,下可写隶书行草楷,是最基础的部分。这说明父亲定要将我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可童年的自由时光岂会完全禁锢在宣纸中,我也会烦躁,成天无味机械的重复练习,那最初的乐趣被磨掉了。为此父亲与我进行了一次慎重的谈话,为我讲诉了晋王献之学书法写完十八缸水的故事。并要我当即决定,放下书法就再也不学了;若要学习,那便是一生不停笔的练习。我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我知道,它注定与我相伴一生。 宿墨流时的积淀 自那以后,我再未停过笔,曾经的烦躁也被磨了下去。书法没有诀窍,只有不停的练习,直至形成手臂手腕与手指的肌肉记忆。从不

停的练习中,我又找到了淳朴的韵味,细细的感受毛笔蘸墨时的饱和度;感受毛笔与宣纸接触的摩擦感与纤毫之间的弹性;感受墨汁渗入纸张力透纸背的微妙,一道道饱满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跃然纸上。我现在已掌握了篆、隶、楷三种字体,行书正在发展。无尽的书法,无尽的练习,无尽的投入,我已与之融为一体,沉醉其中。 楷书清爽秀丽,小篆刚健挺拔,隶书凝重端庄;提按转折,进退自如。书法的韵律就是生命的韵律,书法的性格铸就了我的性格。一支毛笔,一砚浓墨,一张宣纸,一颗跳动的心承载着一个蓬勃的生命,在永无止境地挥洒着他的自由,他的灵魂,他的歌……

书法家励志小故事

书法家励志小故事 书法家励志小故事一、【钟繇八十勤练字】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 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韦诞出于对《九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墨宝《九势八字诀》。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钟繇

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 书法家励志小故事二、【张芝练字不择纸笔】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张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 张芝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暗淡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 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的家门前掘了一个方圆数丈的洗砚池。一天的功课做完了,他就上池塘边将砚台和毛笔上的余墨洗涤干净,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他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个池塘里的清水也被染黑了。后来,人们把练字称做“临池”,就是从张芝的这个学书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书法小故事30个

书法小故事30个 书法小故事(一): 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教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提高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我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教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教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

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日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书法小故事(二):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景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走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十分。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头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可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仅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

我与书法的故事

我与书法的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可吞吴。”老师说的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我的心里,它激励着我不断地前进﹗向书法前进﹗ 记得,二年级时…… 生字本刚刚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咦,这题明明作对了,老师为什么打个问号?我顿时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这时,同桌侧过身来,端着我的生字本一丝不苟地看了起来。突然,她大吃一惊,“哟、哟、哟,你看你写的字,‘龙飞凤舞’,像蛇一样弯弯曲曲,怪不得老师看不清楚,你……”她像谆谆教诲的老先生一样喋喋不休地指导着我,从此,我便自告奋勇进了学校书法兴趣小组,开始了我漫长的练字生涯。 我来到兴趣班,看着老师写的字,照猫画虎地练了起来。“横平------”“顿笔-----”我轻描淡写地练着,老师看见我能够静下心来埋头苦练,微笑一下子爬上了脸上,突然,她看到我刚写好的字时,不由得眉头一皱,我看到这,像泄了气的皮球。“唉------”我长叹了一样子,便语重心常地对我说:“怎么,这么快就想一步登天了?俗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可吞吴。你不能半途而废啊。其实,这字就像人的外衣,衣服穿得体面,那么看着就舒服;练字,不仅可以让你的字写得栩栩如生,而且可以陶冶你的情操,磨炼你的意志,懂了吗?”我像迷失声,无精打采地说:“把字写好咋这么难呀。” 老师见我有气无力的方向的小舟见到灯塔似的,原来写字也有诀窍啊。我茅塞顿开,不由地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好!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每天一有时间就练字,每天坚持不懈地练,有的字练一遍不行,就练五遍,十遍,有时候手都写酸了,仍然手不释笔。现在,我的字也“脱胎换骨”,写得工工整整有模有样,连老师对我的表扬也赞不绝口呢。 参加书法班培训,我觉得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习。从自身的书法水平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有帮助。书法与音乐、舞蹈等等都是融汇贯通的,对自已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书法,让我懂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