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平均数问题

1平均数问题

1平均数问题
1平均数问题

1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

例1.明明前四次单元测试的平均成绩是89分,第五次的成绩是92分,5次单元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练习一

1.小强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社会的平均成绩是93分,英语得了99分,小强四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两组小朋友作纸花,第一组8人,平均每人做4朵;第二组10人,平均每人做5.8朵。平均每人做几朵?

例2.小红5次英语测试的平均成绩是92分。她想在下一次英语测试后,将平均成绩提高到93分,那么下一次英语测试中小红要得多少分?

2.小芳前5次的平均成绩是96分,为了使平均成绩达到98分,小芳要连续考多少个100分?

例4.期末考试中,小青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96分,数学和英语平均91分,英语和语文平均86分,三科平均成绩多少分?

练习四

1.有三个数,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81,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91,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86,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2.三组小朋友参加制作环保袋的比赛第一二组平均每组制作32个,第二三组平均每组制作35个,第一三组平均每组制作26个,三小组各制作多少个?

例5、把5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平均数是75,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4,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85,中间一个数是多少?

练习五

1.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2,如果甲乙的平均数是27,乙丙的平均数是36.那么乙数是多少?

2.八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平均每人植树22棵,前5人平均每人植树18棵,后5人平均每人植树18棵,那么第四人和第五人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例6.一个零件加工厂前6天生产零件93件,为赶工期,第七天生产的零件比这7天生产零件的平均数多3件。这个厂这7天生产零件多少件?

练习六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前三天平均每天加工32个,第四天加工的零件比这四天加工零件的平均数多15个,第四天加工多少个?

2.李大爷扎龙灯,前5天共扎97个,第六天扎的比这六天的平均数多8个,第六天扎了多少个?

例7.在一次数学测试中。计算出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0.5分,但经过仔细校对,发现一位同学的93分误看成39分,经过重新计算,全班的平均分是92分。这个班有多少人?

练习七

1.在一次数学测试中。计算出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

2.1分,但经过仔细校对,发现一位同学的88分误看成68分,经过重新计算,全班的平均分是92.6分。这个班有多少人?

2.在一次数学测试中。计算出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3分,但经过仔细校对,发现一位同学的68分误看成86分,经过重新计算,全班的平均分是92.6分。这个班有多少人?

例8.一次数学测试,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1.2分.已知女生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士平均每人90.5分。这个班有男生多少人?

练习八

1.两组同学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每分钟跳152下。甲组有学生6人,平均每人每分钟跳140下,如果乙组学生平均每人每分钟跳160下那么乙组有学生多少人?

2.甲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收棉花940千克,甲棉田6公顷,平均每公顷收棉花1020千克,乙棉田平均每公顷收棉花820千克,乙棉田有多少公顷?

1.深海捕鱼队前3天平均每天捕鱼90吨,第三天,第四天分别捕鱼97吨、93吨,.深海捕鱼队这5天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

2.贝贝与4个同学参加百科知识竞赛,4个同学的平均成绩是92分,贝贝想将平均成绩提高到93分,在下一轮的比赛中,贝贝应得多少分?

3.小亮前5册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是88分,为使平均成绩提高到92.5分,小亮要连续考多少个100分?

4.点点在期末考试中,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95分,数学和英语平均93分,英语和语文平均88分,三科平均成绩多少分?

5.在冬季跳绳比赛中,五(1)班派出10名运动员,平均成绩每分钟198下,其中前7人平均成绩是212下,后7人的平均成绩是182下,那么第4、第5、第6、第7人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6.明明在期末考试中,语文90分,音乐88分,体育95分,美术85分,数学比5科的平均成绩多6分。他数学得了多少分?

7.在一次数学测试中。计算出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3分,但经过仔细校对,发现一位同学的67分误看成97分,经过重新计算,全班的平均分是92.5分。这个班有多少人?

8.把甲乙两种糖混合在一起,平均每千克卖7元,已知甲种糖4千克,每千克8元,乙种糖2千克,每千克多少元?

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42页例1)教案表

江口镇实验小学三年级(3 )班数学科教案 授课时间:2014 年4月2日第七周星期三上午第一节授课人:苏洁芳课题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重点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请看这里,这里有一个水槽,里面的水用挡板隔开, 请同学们观察里面水的高度一样高吗?(课件出示插图) 学生回答:不一样高。 提问:把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里面的水会一样高。 师:我们把这叫做水的平均高度。 2师:请同学们再看这里有三排球,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的个数同样多?(课件出示插图) 学生回答:把多的放到少的去。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师:现在每排都是5个,这个5就是6、7、2的平均数 提问:什么叫平均数? 3、师: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或者通过先合并在平分等方法, 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在公园里作什么?(捡废瓶子) 师:我根据这四个同学捡废瓶子的数据制成以下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提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4)实践操作:4人为一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拿出来摆一摆。 (5)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6)教师小结:“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师:同学们,假如没那个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可不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出呢? (先求出他们捡的废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提问:“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平均数(第一课时)

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

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2 6210026199+<+

第1课时--平均数平均数的分类

平均数的分类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位置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项目分类 算术平均数 arithmetic mean 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把n个数的总和除以n,所得的商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公式: 几何平均数 geometric mean

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就是。根据资料的条件不同,几何平均数分为和不加权之分。 公式: 调和平均数 harmonic mean 是平均数的一种。但统计调和平均数,与数学调和平均数不同。在数学中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都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计算结果两者不相同且前者恒小于后者。因而数学调和平均数定义为:数值倒数的平均数的倒数。但统计则与之不同,它是的变形,附属于算术平均数,不能单独成立体系。且计算结果与加权算术平均数完全相等。主要是用来解决在无法掌握数()的情况下,只有每组的变量值和相应的标志总量,而需要求得平均数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数据方法。 公式: 加权平均数 weighted average 是不同比重数据的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就是把原始数据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计算,若 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 k出现f k次,那么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 A 、 B 、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 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10026199+<+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 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

第一讲 平均数

五年级思维数学讲义(64期) 第一讲 平均数 思维目标:知道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 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数学知识:知道符合可以表示数,回忆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思维: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数学:我们要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以及按要求改写小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 变化的规律以及用逆推的方法都可求出方框里的数;单位间的进率可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基 础! 例1 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一箱苹果多少个? 金钥匙: (1)1箱苹果+1箱梨+1箱橘子=42×3=136(个); (2)1箱桃+1箱梨+1箱橘子=36×3=108(个) (3)1箱苹果+1箱桃=37×2=72(个) 点金术:由(1)(2)两个等式可知: 1箱苹果比1箱桃多126-108=18(个),再根据等式(3)就可以算出:1箱桃有(74-18) ÷2=28(个),1箱苹果有28+18=46(个)。 1箱苹果和1箱桃共有多少个:37×2=74(个) 1箱苹果比1箱桃多多少个:42×3-36=18(个) 1箱苹果有多少个:28+18=46(个) 试金石: 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问:甲、丁各得多少分?

2,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3,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例2 某3个数的平均数是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金钥匙:原来三个数的和是2×3=6,后来三个数的和是3×3=9,9比6多出了3,是因为把那个数改成了4。因此,原来的数应该是4-3=1。 点金术:分析改动前后的平均数的变化。 试金石: 1,已知九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之后,余下的数的平均数是78。去掉的数是多少? 2,有五个数,平均数是9。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1,那么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为8。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一次考试中四人的平均分是90分。可是,甲在抄分数时,把自己的分错抄成了87分,因此,算得四人的平均分是88分。求甲在这次考试中得了多少分?

20.1.1平均数 教学设计

20.1.1平均数(一) 泉溪镇中心学校翁晓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算术平均数、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 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出示目标 1、七位裁判给体操运动员打的分数分别为 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比较这两位运动员的成绩呢? 2、什么是平均数?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探究点一:加权平均数 问题 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1:3:4的比例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归纳:上述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而问题(2)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相应的平均数79.5,80.4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一般地,若n 个数x1,x2,…,xn 的权分别是w1,w2,…,wn ,则 112212n n n x w x w x w w w w ++???+++???+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3)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的比例确定,则应该录取谁? (4)与问题(1)、(2)、(3)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权的意义:(1)表示数据的重要程度: (2 )权衡轻重或份量大小。 探究点二: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例 1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试三、巩固提高 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应试者进行了面试与笔试,他们的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五年级奥数第1讲平均数和答案(最新整理)

第 1 讲平均数(一) 一、知识要点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 下面的数量关系必须牢记: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二、精讲精练 【例题 1】有 4 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 42 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 36 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 37 个。一箱苹果多少个? 练习 1: 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 91 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 89 分,甲、丁二人平均分 95 分。问:甲、丁各得多少分? 2.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 120 千克,甲、丙、丁三人 共重 126 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 40 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3.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 18 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 17 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 19 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例题 2】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 91.2 分,已知女生有 21 人,平均每人 92 分;男生平均每人 90.5 分。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 练习 2: 1.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 152 下。甲组有 6 人,平均每人跳 140 下,乙组平均每人跳 160 下。乙组有多少人? 2.有两块棉田,平均每亩产量是 92.5 千克,已知一块地是 5 亩,平均每亩产量是101.5 千克;另一块田平均每亩产量是 85 千克。这块田是多少亩? 3.把甲级和乙级糖混在一起,平均每千克卖 7 元,已知甲级糖有 4 千克,平均每千 克 8 元;乙级糖有 2 千克,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例题 3】某 3 个数的平均数是 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 4,平均数就变成了 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四稿) 陈洪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第93页做一做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期中英语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8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李书涛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师:班级平均分是李书涛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80分”是什么意思吗?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2、平均数的求法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第13讲 平均数问题(1)

平均数问题 【精要】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称为这组数的平均数。【知识点】 1、基准数+每个数与基准数的差的和÷总份数 2、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移多补少 【例1】一个学习小组的8位同学在期末数学水平测试中,他们的得分分别是82、75、95、98、100、80、87、79,那么这个小 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1-1】炼钢厂在一星期内要炼出一批钢材前4天平均每天炼钢58吨,后3天每天炼钢65吨。这个炼钢厂在星期一内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1-2】李亮同学在期中数学水平测试中,语文和数学两科的平均分为93分,后来英语考了92分,科学考了90分。他这四门学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例2】华华3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9分,4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第4次测验的成绩是多少分? 【2-1】四个数的平均数是6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60,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变为66,被改动的数是多少? 【例3】在一次体检中,小华、小强、小玲三人的平均体重为42千克,小华、小强的平均体重比小玲的体重多6千克.小玲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1】甲、乙两数的和是218,如果再加上丙数,这时三个数的平均数比甲乙两数的平均数多5.丙数是多少?

【例4】果品公司运进苹果83箱,运进桃子74筐,运进草莓64筐,运进梨71筐,而最后运进橘子的筐数比运进五种水果的平均筐数还多32筐。问果品公司运进橘子多少筐? 【4-1】甲班51人,乙班49人,某次考试,两个班全体学生的平均成绩是91分,乙班的平均分要比甲班高7分,那么乙班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4-2】有甲乙丙三个数,甲数和乙数的平均数是33,甲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31,乙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35,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例5】某人沿一条长为12千米的路上山,有沿原路下山。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那么他在上、下山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第1课时 平均数(1)(教案)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

平均数例1Word+文档

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平均数 备课人:李燕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口算48÷8 36÷4 (2+3+5)÷2 (23+21)÷4 96÷(100-94)(78-22)÷7 2.口答说一说,48÷8和36÷4分别表示的意义。 3.谈话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4.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 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1)提问:这组组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谁的总数最多? (2)思考:他们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出问题。 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4. 讨论: 求平均数的方法。 老师总结:用收集矿泉水瓶的总数除以本组的人数,结果就是每个组

七年级数学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知识拓展从条形统计图上获取信息求三数素材湘教版.

从条形统计图上获取信息求三数 条形统计图是一种基本的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获取具体数据,可以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例1下图是某篮球队队员年龄结构统计图,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队队员年龄的平均数; (2)该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 例2下图中给出的条形图是截止到2002年44位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统计图.经计算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35岁.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 (1)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超过中位数的有多少人? (2)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年龄的众数是多少? (3)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高于平均年龄的人数占获奖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例 3 华光学校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从我做起”的口号,特在校园内设立了文明监督岗.下面是文明监督岗对全校第七、八两周(周一到周五)发生不文明现象次数的统计图,请你看图后解答问题: (1)第七周与第八周相比较,学校文明风气进步最大的方面是______; (2)学校第七周不文明现象平均每天发生______次,第八周平均每天发生______次; (3)学校第八周不文明现象的“众数”是______; (4)请你针对学校七、八两周文明风气的情况,写出不超过30字的点评.

参考答案 例1 分析: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17岁1人,18岁2人,21岁3人,23岁2人,24岁2人,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解:(1)队员年龄的平均数为(17×1+18×2+21×3+23×2+24×2)÷10=21(岁).(2)众数为21岁,中位数为21岁. 例2 分析:从统计图可以得到,28岁1人,29岁3人,31岁3人,32岁4人,33岁5人,34岁2人,35岁4人,36岁5人,37岁4人,38岁6人,39岁5人,40岁2人,(1)根据上面数据可知,年龄的中位数为35.5岁,超过35.5岁的有22人. (2)从统计图可以看出年龄的众数为38岁. (3)高于平均年龄35岁的有22人, 22÷44=50%.即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高于平均年龄的人数占获奖人数的百分比是50%. 例3 分析:(1)从统计图上看出,随地吐痰从第7周的9次下奖为第8周的4次,在下降速度最大的. (2)第七周不文明现象发生次数共为(9+8+7+5+10)=39(次),所以平均每天7.8次;第八周不文明现象发生次数共有(4+7+3+5+7)=26(次),所以平均每天发生5.2次.(3)学校第八周不文明现象的“众数”是乱扔垃圾,乱讲脏话. (4)第八周比第七周总的情况有进步,但仍需改进.

平均数例题1

课题:平均数 设计教师: 学习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材第42页的例1及练习十一的1、2题)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评价设计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级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第六章 第1课时 平均数(一)

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 第1课时平均数(一) l.一名射击运动员一次射击练习的成绩是(单位:环):7,10,9,9,10.这位运动员这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环. 2.某班抽测5个学生的视力,结果是:1.2,1.0,1.5,0.8,1.0.则他们的平均视力为___________. 3.某班进行速算比赛.比赛成绩如下:得100分的有8人,90分的有15人,80分的有15人,70分的有7人,60分的有3人,50分的有2人.那么这个班速算比赛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 4.如果一组数据5,一2,0,6,4,x的平均数为3,那么x的值为( ) A.3 B.4 C.5 D.6 5.若1,2,3,x的平均数为5,而1,2,3,x,y的平均数为6,则y的值为多少? 6.在一次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若干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 (1)有多少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跳高比赛? (2)求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7.下列数据:30,26,22,18,20,19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 8.校园歌手大赛中,七位评委对某位歌手打分如下:9.8,9.5,9.7,9.6,9.5,9.5,9.6,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位选手的平均得分为___________. 9.某次考试5名学生A、B、C、D、E的平均得分为85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82分,则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分. 10.(2008·贵阳)8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为80,82,79,69,74,78,x,81,这组成绩的平均数是77,则x的值为( ) A.76 B.75 C.74 D.73 11.有1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2,另有2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5,则所有30个数的平均数为( ) A 1 2 B.15 C.13.5 D.14 12.已知x,y,z,m四个数的平均数是5,则6,0,x一2,y+3,z+10,m一8,5,一2这8个数的平均数是( ) A.2 B.3 C.4 D.5 13.某瓜农采用大棚栽培技术种植了一亩地的良种西瓜,这亩地产西瓜约600个,在西瓜上市前该瓜农随机摘了10个成熟的西瓜,称重如下:

第四讲 平均数问题(教案)

平均数问题 一、知识要点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用到,比如我们经常用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来比较同学之间、班级之间成绩的好坏。求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就是求平均数。平均数问题不仅用在求平均分数上,还应用在很多方面。比如由同年龄不同地区儿童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来分析儿童生长发育的情况等。 在求平均数时,必须知道两个条件: (1)被均分事物的总数量; (2)要均分的总份数。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我们看到,对于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例题 例1、乐乐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数是85分,后三次的平均分数是90分,问乐乐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分析:利用前两次考试的平均分数可以求出前两次考试的总分数,同理,也可以求出后三次考试的总分数,然后用前后几次考试的总分数除以总次数就是所求的平均分数。 解:(85×2+90×3)÷(2+3) =440÷5 =88(分) 答:乐乐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88分。 练一练:萍姐姐去爬山,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那么,她在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分析: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显然,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等于萍姐姐上下山的总路程除以上下山所用时间的总和。而题目中没有给出爬山的路程,也无法求出爬山路程。为此,我们可以假设山路为12千米,则上下山的路程为2×12千米。 解:2×12÷(12÷2+12÷6) =24÷(6+2) =24÷8 =3(千米/时) 答: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 问: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像下面这样计算可以吗?为什么? (2+6)÷2=4(千米/时) (变式练习):小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半时间骑自行车,一半时间步行。步行速度为每小时8千米;骑车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求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分析:题目中没有给出总共行了多少时间,也没有给出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不妨假设总共行了2小时,那么所行路程就可以简单地计算出,相应的平均速度也可以求出来了。要是设共行4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教案 新修改

一、引言: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数据的分析》第二节《平均数》。 二、温故互查: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次,4出现了x 3次,5出现了x 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 2、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x 环,b 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环 设计意图:本课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只是为导出新课,更是为学生构建本课知识提供支 撑。本课需要复习的知识有:(1)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探究: 例1: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1) 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2)从表中,你能知道这一天5路公共汽车大约有多少班次的载客量在平均载客量以上吗?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 组中值: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 结论: 1.当数据是以分组的形式出现时,用组中值代表每一组的数据; 2.每一组的频数看作每一组数据的权例 例2某灯泡厂为了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10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 解:

设计意图:教师给出适当的提示后,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集体的智 慧,找出猜想中的正确答案,并通过“转化”思想得出结论,也找到了正确的推理过程。 四、自学检测 1. 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考习惯,让学生自主挑选回答主要是让后进生也能在课堂上体验成功,有成就感;且该教学活动亦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问题 的习惯。 五、巩固练习 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第3讲平均数(1)

第三讲平均数问题(一) 知识点睛: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问题常见解题方法: ① ② ③ ④ 例1:四(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共植树80棵;第二组有6人,共植树66棵;第三组有6人,共植树54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练习1: 1、四(3)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平均每人植树10棵;第二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11棵;第三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9棵。四(3)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2、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5分,后三次的总分是270分。求小明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例2:小明的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0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由此可知小明的英语成绩是多少分? 练习2: 1、李华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项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投掷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3分。李华投掷得了多少分? 2、小丽在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公布前她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数是92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下降了1分。小丽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例3:探险小分队组织登山活动,上山每分钟走50米,36分钟爬上山顶。立即按原路下山,下山每分钟走75米。那么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练习3: 1、一辆汽车在A、B两地间来回行驶,去时每小时行3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20千米。问这辆汽车往返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家乐福超市将每千克12元的奶糖10千克、每千克9元的水果糖5千克以及每千克7元的巧克力糖5千克混合在一起出售,混合在一起的糖的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例4:有3个小朋友去测体重,小华和小新的平均体重是50千克;小华、小新和小玲3人的平均体重是48千克。又知小新比小华重4千克,问他们3人各重多少千克?

第1讲 平均数

第1讲平均数 一、知识要点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 下面的数量关系必须牢记: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利用等式加减运算得出答案 二、精讲精练 例题1: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一箱苹果多少个? 42×3-36×3=18(个) 37×2=74(个) (74-18)÷2=28(个) 28+18=46(个) 答:一箱苹果46个 解析: ①1箱苹果+1箱梨+1箱橘子=42×3=136(个); ②箱桃+1箱梨+1箱橘子=36×3=108(个) ③ 1箱苹果+1箱桃=37×2=74(个) 由①②两个等式可知: 1箱苹果比1箱桃多126-108=18(个), 再根据等式③就可以算出: 1箱桃有(74-18)÷2=28(个),1箱苹果有28+18=46(个)。 1箱苹果和1箱桃共有多少个:37×2=74(个) 1箱苹果比1箱桃多多少个:42×3-36=18(个) 1箱苹果有多少个:28+18=46(个)

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问:甲、丁各得多少分? 甲+乙+丙=91×3 乙+丙+丁=89×3 ①甲-丁=91×3-89×3=6(分) ②甲+丁=95×2=190(分) ③甲-丁+甲+丁=190+6(分)2×甲=196(分) 甲的分数:196÷2=98(分) 丁的分数:190-98=92(分) 答:甲的分数98分,丁的分数92分 重点:学会使用等式的原理!!!! 2.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①乙+丙+丁=120(千克)②甲+丙+丁=126(千克)③丙+丁=40×2=80(千克)乙的体重:①-③=120-80=40(千克) 甲的体重:②-③=126-80=46(千克) 平均体重=(甲+乙+丙+丁)÷4=(120+46)÷4=166÷4=41.5(千克) 答:四人的平均体重是41.5千克 例题2: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 92-91.2=0.8(分) 91.2-90.5=0.7(分) 0.8×21=16.8(分) 16.8÷0.7=24(人) 答:这个班男生有24人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问题(一)

第32讲平均数问题(一) 一、专题简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下面的问题:有几个杯子,里面的水有多有少,为了使杯中水一样多,就将水多的杯子里的水倒进水少的杯子里,反复几次,直到几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移多补少”,通常称之为平均数问题。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关键是要求出总数量和总份数,然后再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 二、精讲精练 例1:用4个同样的杯了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4厘米、3厘米。这4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练习一 1、小华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分别得了90分、96分、92分、98分,这四门的平均分是多少?

2、某校1——4年级分别有260人、300人、280人、312人,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 例2:幼儿园小朋友做红花,小华做了7朵,小方做了9朵,小林和小宁合做了12朵。平均每个小朋友做了多少朵? 练习二 1、一个书架上第一层放书52本,第二层和第三层共放70本,第四层放了46本,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 2、某工厂第一、二车间共有工人180人,第三车间有103人,第四车间有81人。平均每个车间多少人?

例3:植树小组植一批树,3天完成。前2天共植113棵,第3天植了55棵。 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 练习三 1、小佳期中考试语文、数学总分为197分,外语考了91分,小佳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小红、小青的平均身高是103厘米,小军的身高是115厘米,三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例4:一辆摩托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2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后3小时每小时行驶7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