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

?口 译?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3

张吉良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zhangjiliang650@hot m https://www.sodocs.net/doc/b913260690.html, 深圳市 518060)摘 要 释意理论是国际口译界出现的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它克服了同期笔译研究重“客体”轻“主体”的不足,开启了跨学科口译过程心理研究的先河。释意学派研究范式和当代多种口译研究范式之间有着继承关系。释意理论是口译实践和教学的理论基石,也为机器翻译研究带来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 释意理论 口译研究 成就

Abstract A s the first syste matic inter p reting theory in the world,the I nter p 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 on initiates research on the cognitive p r ocess of inter p reting.It not only lays theoretical foundati on for conference inter p reting and inter p reter training,but als o illu m inates research on machine translati on.

Key W ords the I nter p 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 on inter p reting studies achieve ments

1 引 言

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2 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在她俩的带领下,巴黎高翻一批教师在从事口译教学与实践的同时,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界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巴黎释意学派便因此而得名。

释意理论诞生之后,其影响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达到鼎盛。作为一个拥有共同研究路径(认知心理学)和研究范式(释意范式)的学术团体,释意学派的崛起与释意理论的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国际口译研究宏观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口译界对释意理论所取得的成就还缺乏系统的分析与总结。为此,本文结合国际口译研究的历史,对释意理论的成就作一简要评述。2 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成就

2.1释意理论开启了口译动态心理研究之先河

Seleskovitch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口译研究,当时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刚刚兴起,人们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活动,翻译研究只需要进行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双语对比。但长期的口译实践却使得Se2 leskovitch相信:口译不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交际活动,一个以意义的理解与表达为核心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和口译活动的主体译员有关〖1-2〗。为此,Seleskovitch 始终把译员和译员心理置于观察研究的中心位置,并通过对口译过程各个阶段程序的分析,把口译研究从语言结构的静态分析转为对意义传递过程的动态考察。Seleskovitch的这一大胆举措使得口译研究摆脱了笔译研究重客体轻主体的传统,走上了以译员为核心的研究道路,开启了口译动态心理研究之先河,对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2释意理论对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释意学派诞生之初,口译研究主要由少数不从事口译工作的心理(语言)学家承担,他们希望通过口译研究能够对有关信息加工和语言产出的心理学认知假说进行验证,从而满足本学科发展的需要〖3-5〗。但由于他们并不从事口译实践,再加上研究项目不多、实验次数又少、受试者还多为非职业译员,所以其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职业译员的认可,也没在口译界产生什么影响,后者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愿提及。这一点在同期出版的几本重要口译著作中反映得很清楚(Lederer,1981)〖2、6〗。但是,以释

第22卷4期2009年11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 I N ESE SC I ENCE&TECHNOLOGY TRANS LAT ORS JOURNAL

Vol.22.No.4

Nov.2009

3收稿日期:2009—06—30/16

意学派为代表的职业译员群体性参与口译研究改变了这种局面,并使得口译研究在国际口译界开始产生广泛影响。

总体来说,20世纪60-70年代的心理(语言)学家和释意学派一样,都十分关注口译的信息处理问题,属于认知心理学路径的口译研究。而在释意学派之后出现的各种口译研究范式也都和释意学派研究范式(I T范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打下了释意学派的深刻烙印。

例如,20世纪70-80年代之后国际口译界出现的神经语言学/神经心理学研究范式(NL/neur olinguistic paradig m)和认知处理范式(CP/cognitive p r ocessing paradig m)的口译研究也和I T范式一样,关注着口译过程中的信息处理问题。它们和I T范式的不同则主要表现在各自的研究方法和对象上。在研究方法上,NL 范式和CP范式的研究人员受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倾向于采用自然科学的数学统计法,对口译过程进行量化分析;而I T范式则多采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根据个人的直觉感受对口译过程进行思辨研究(intuitive s peculati on),并提出假说、建立解释模型。至于研究对象, NL范式瞄准口译员大脑不同分区的功能和作用(如人脑的偏侧性/lateralizati on);CP范式关注口译过程中复杂的多任务信息处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人脑有限注意力资源的争夺;I T 范式则聚焦口译过程中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试图解释意义产生的前提(认知补充)与方式(同语言外壳分离)。

20世纪90年代,以Franz P chhacker为代表的新一代研究人员开始登上口译研究的中心舞台。他们积极向翻译研究学习,大胆借鉴目的论(skopos theory)和翻译准则(translati on nor m s)理论,创立了口译研究的目标文本产出范式(TT/target2oriented text p r oducti on para2 dig m,也称作通用口译学范式),重点讨论口译质量标准和译语语篇功能问题。由于TT范式也以意义的研究为己任,同时还关注口译员的中介作用,所以在这一点上它和I T范式也十分相似。因为释意学派认为:意义的理解和产生不是由语言词汇和句子结构单独决定的,而是口译员在其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各种非语言知识对源语讲话的语意(se mantic meaning)进行认知补充的结果。这样,口译员在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实际上也起着一种中介作用。

随着公共服务类口译(community inter p re2 ting)的兴起,一些研究人员把注意力投向了口译产品、口译员工作表现、口译与社会等领域,创立了口译研究的对话语篇互动范式(D I/dia2 l ogic discourse2based interacti on paradig m)。互动(D I)范式视对话口译为一种交际活动,认为该活动深受译员的影响,译员的中介参与对译语的生成和交际成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正是它与I T范式的共同之处。

所以说,继I T范式之后出现的各种当代口译研究范式与I T范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今天,释意学派及其理论虽然已经走过了它们的鼎盛时期,但其影响并没有消失,仍在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当代国际口译研究。

2.3释意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翻译研究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理论研究两种类型,“前者主要研究翻译的一些根本问题,属纯理论探讨的范围;后者则针对翻译实践,运用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翻译的实践问题。”〖7〗口译研究也大体如此。由于口译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要解释口译现象,为人们提供认识论指导,所以它与口译实践的距离较远,也不能直接指导它。而释意学派的研究工作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它提出的意义、意义单位、释意和认知补充等概念,以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和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等,就是针对口译认知心理过程所作的高度抽象的纯理论性探索。而释意学派针对会议口译教学提出的职业化口译办学模式〖8〗,则是把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口译教学实践的典范之作。释意学派口译办学模式今天被视为会议口译办学的标准模式,已经为世界各国所采纳〖9-11〗。释意学派将释意理论用于指导口译教学,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2.4释意理论是会议口译办学的理论基石

释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视口译为一种交际行为(过程)而非交际结果(译员表现、译语质量),为此它反复强调:口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其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意义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交际语境相结合的产物。这种认识为会议口译专业的招生选拔、课程设置、交同传训练与实践带来了深刻启示,构成了会议口译办学的理论基石。

71

 4期 张吉良: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

2.4.1会议口译专业的招生选拔

为了理解和传达源语讲话的意义,释意理论要求会议口译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因为只有当译员(学生)完全掌握了工作语言,并拥有较强的认知分析能力之后,跨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才会变成一个内化了(internalized)的、相对轻松的职业行为,口译质量才有保障。为此,国际上知名的会议口译院系都要求考生必须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并且在入学之前或之后在外语国学习和(或)生活3到12个月的时间。只有那些双语技能熟练、表达能力强、百科知识丰富、有培养前途的考生才被允许入学〖8、12-13〗。

2.4.2会议口译专业的课程设置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过程中意义的理解与表达是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共同参与的结果。这一论述对口译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高水平的会议口译院系,由于学生入学前经过了严格的语言水平和知识能力测试,所以他们入学后不必再花费过多的时间来学习语言技能,而是一开始就接受口译技能训练。但是,对于为数众多的普通高校口译专业,其口译训练的职业化程度不如前者。对于这类训练项目,适当开设语言课程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训练成效〖11〗。同时,由于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口译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一些口译院系不仅开设了“积极阅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要求学生选修一、两门其它专业的课程,以便毕业后成为既熟练掌握口译技能又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8〗。

2.4.3交、同传训练与实践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的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这就提醒口译员和口译师生,必须专注于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而不是寻求语言形式的对等。从事交替传译时,口译员由于短时记忆力不足,需要借助笔记来暂存信息。译员不能记录讲话人的全部语词,而要调动自己的语言外知识并结合交际语境边听边分析,以便把源语讲话的关键信息与话语逻辑用简洁的字词符号记录下来。之后,口译员还要对笔记内容进行解读,忠实传达出源语讲话的意义和情感,而不是进行语言符号的代码转换。和交传相比,同声传译由于受听说时差(ear voice s pan/EVS)的影响,译员的理解与表达更容易受源语字词结构的干扰。为了完整、准确、迅速地传达源语讲话的意义,同传译员必须把EVS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同时努力摆脱源语语言形式的干扰,迅速确定讲话人的欲说之言(voul oir dire),然后用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出来。

2.5释意理论对机器翻译研究的启示

机器翻译研究源于二战时期的情报战,当时交战双方多次成功地破译了对方的通讯密码,这使得人们相信语言也是一种编码,可以用破译电报密码的方式进行双语翻译,翻译语言就可翻译文献。起初,研究人员以为只要给电脑输入足够多的词汇和句法规则,并用目的语对应词替换源语字词,然后再按照目的语句法规则重新组句表达,就能够把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机器翻译遵循的是形式推导的数学逻辑。数学逻辑要求符号组合严密,含义单一,但人类的语言表达和翻译活动遵循的并不是数学逻辑。机器翻译研究者主要对文本进行语义句法分析,“以为只要解决词的多义性和句子的含混不清问题,机器翻译的困难就能够消除;—将语言压缩成最简单的、最接近于结构代码、最便于转换的语言结构是可能的”〖14〗。可释意理论却告诉我们:翻译的对象是意义,而不是语言符号;意义的理解与表达需要译员从字、词、句多种可能的意义项中选取唯一正确的一项,而这一意义项的确定需要得到译员语言外知识的补充。此外,机器是按照句子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翻译的,而译员对文本的处理却不是线性的。译员在倾听源语讲话或阅读源语文本的过程中会思前想后,不断积累起语境知识,并试图利用刚刚获得的语境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的源语信息,并增加主题与百科知识储备;同时,新的语言符号还会激活储存在译员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对意义的理解进行有效的认知补充,帮助译员迅速排除源语词句与交际语境不符的含义,以确定唯一符合交际语境的意义。而翻译机器却无法通过认知补充来消除句子结构的歧义和一词多义现象,于是机器在处理复杂的句子结构时就会遇到困难〖15-16〗。为此,Hutchins &Somers〖15〗曾经举过一个歧义句的例子:

The man sa w the girl with the telescope.

孤立地看,这个句子有两种可能的含义,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思。问题是机器无法根据语境来排除歧义,它感知到的依然是

81中国科技翻译 22卷 

两种意思:1)男人看见女孩带着一副望远镜;

2)男人透过望远镜看见了女孩。其原因在于: 1)机器难以象人类译员那样借助自己的认知知识来消除句子的歧义性;2)译员用于认知补充的知识是以“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意识状态储存在大脑之中的,由于这种意识是非语言的,即非形式化(for malized)和非符号化的,所以我们也不能把它输入到以形式运算方式处理信息的翻译机器,机器也就无法以“联结主义”(con2 necti onis m)神经网络模型所示的并行分布方式(parallel distributed p r ocessing)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17-18〗。这就是机器翻译质量无法同人工翻译相比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机器翻译质量,就要把机器迅速建立起语言结构对应的能力同译员有效的认知补充能力结合起来,使译员和翻译机器在译前、译中和译后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翻译工作。

3 结 语

释意学派及其口译理论的诞生是20世纪国际口译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为国际口译界诞生的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释意理论对国际口译研究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系统回顾和总结释意理论的理论成就与历史功绩,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国际口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口译研究工作中锐意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口译研究和训练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4 参考文献

1 Seleskovitch,D.L’I nter p rétati on des Conférences.B abel8

(1),1962

2 Seleskovitch,D.L’interprète dans les Conférences Internation2 ales,Problèm es de Langage et de Co mm unication.Paris:M inard

LettresModernes,1968

3 Barik,H.C.Si m ultaneous I nter p retati on:Te mporal and Quanti2 tative https://www.sodocs.net/doc/b913260690.html,nguage and Speech16(3),1973

4 Gerver,D.Aspects of S i m 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nd Hum an In2 for m ation P rocessing.Unpublished Doct oral D issertati on.Ox2 ford:Oxford University,1971

5 Treis man,A.M.The Effects of Redundancy and Fam iliarity on Translati on and Repeating Back a Native and Foreign Lan2 guage.B 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56,1965

6 Seleskovitch,https://www.sodocs.net/doc/b913260690.html,ngage,L angues et Mém oire:?tude de Prise de N ots en Interprétation Consécutive.Paris:M inard Lettres Modernes,1975

7 许钧.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50 8 Seleskovitch,D.&M.Lederer.Pédagogie R aisonnée de l’Interprétation.Paris:D idier Eruditi on,1989

9 Seleskovitch,D.The Teaching of Conference I nter p retati on in the Course of the Last50Years.Interpreting4(1),1999:55266 10Mackint osh,J.I nter p reters A re Made Not Born.Interpreting4

(1),1999:67280

11张吉良.ESI T模式与中国的口译教学.中国外语,2008,

(2):91296

12Moser2Mercer,B.Ap titude Testing for Conference I nter p reting: W hy,W hen and How.I n https://www.sodocs.net/doc/b913260690.html,mbert& B.Moser2Mercer (eds.).B ridging the Gap:Em pirical Research in S i m ultaneous Interpretation.Am sterda m and Philadel phia:John Benja m 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4:57268

13张吉良,柴明颎.国外口译专业概况及其对我国口译办学的启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59264

14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玛丽亚娜?勒德雷尔.口笔译概论.孙慧双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89

15Huchins,W.J.&H.L.Somers.An Introduction to M achine Translation.London:Acade m ic Press,1992,88

16Lederer,M.Translation:the Interpretive Approach.Translated by N inon Larché.Manchester:St.Jer ome Publishing,2003:1762196 17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86290

18粱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2 26

(上接第29页)

3 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42

4 Hol m es,James.S.Translated!Papers on L 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 tudi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71

5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 ctivity:Func2 tionalist A pproaches Explaine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29

6 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7 Cook,G.D iscourse.Oxford:Oxf ord University Press,19898 Cook,G.D iscourse and L iterature.Oxf 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9 W iddows on,H.G.Learning Purpose and Learning U se.Ox2

f ord:Oxf 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0张梅岗.论翻译的图式文本.中国翻译.2002,(1):29231 11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

(四).上海翻译,2006,(2):43247

12李永红.用“图式”建构翻译能力的平台.学习与探索.

2008,(9):63264

13W ilss,Wolfra 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 m s and M eth2 od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1

 4期 张吉良: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

释意学派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 柯平(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3]) 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本文从产生背景、对翻译性质与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翻译过程的解析三方面对该学派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ory Ke P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emerged in the late 1960s in France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dent ification of principles governing oral 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texts as well as translator training. Informed by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decoding oper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translator makes sense of the source message and reformulate the mess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s perception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Keywords: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1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学院下设三个系:口语系、笔译系和研究生系。口译系学制两年,第一年学习即席翻译,第二年学习同声传译,每周总课时约24小时。笔译系学制三年,第一年开设基础翻译课,第二年开设经济翻译课,第三年开设科技翻译课。两系学生在修读本系核心课程之余,还要学习经济、法律、语言学、翻译理论、术语学等课程。此外,两系还同时开设母语及外事进修课(每门每周一个半小时)。通过毕业考试者获得“高等专科文凭”(DESS)。研究生系培养翻译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从1976年第一位博士生毕业到1995年底,已有40多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许钧、袁筱一,1998:212-3)。该校教授、笔译系副主任、曾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弗洛郎斯·埃尔比洛女士就是该校的毕业生。该校首任校长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现任校长是玛丽亚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塞莱丝柯维奇曾多次来华访问。1997年11月她与时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埃尔比洛女士一起来北京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国际翻译理论研讨会,并分别应邀作了大会发言。塞莱丝柯维奇出身译员,曾为戴高乐总统等国家元首担任口译工作,是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73年获得国家博士称号(林煌天主编,1997:572)。丰富的翻译实践经历使她对言语科学与交际研究

翻译释意理论辨_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翻译理论与技巧? 翻译释意理论辨 ——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许钧 在不久前完成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中,我们曾辟一章,对达尼卡? 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创立的翻译的“释意”理论进行了评述与研究。这次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1997.11.1-11.3,有机会和与会的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就释意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换了意见,现将谈话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供同行参考。 许钧(以下简称许:塞莱斯科维奇女士,您是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 长期担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带领同行和众弟子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创立了翻译的释意派理论。就我所知,早在1968年,您就发表了《国际会议译员——言语和交际问题》(in terp rète dan s les conférences in ternati onales,p rob lèm es de L angage et de comm un icati on一书,借助言语科学研究的成果,把口译纳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轨道,对口译的性质,任务进行了界定,为释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您与玛丽亚娜?勒代雷合作于1984年发表的《释意理论》(in terp réter pou r tradu ire,运用现代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与交际理论对翻译的理解和 表达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系统的阐述,对口笔译的共同点及差别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即席翻译及同声传译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您能否就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意义作一概括性的介绍? D.塞莱斯科维奇(D an ica Seleskovitch, 1921—以下简称S:释意理论,更确切地说,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这一理论的建立,并非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里面凝结着我的同行们的心血。若要用几句话来说明这一理论的要旨,那我是否可以这么说:释意理论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我们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因为不同语言社团的人有共同的需求,他们交往的目的是相互理解,交换思想,或在不同

释义理论

释意学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 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 三个翻译层次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许钧、袁筱一,1998:193)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翻译对象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 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口译理论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1.简介 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 2.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a complex communicative act)。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绝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3.核心观点:口译是以言语理解加上言外知识认知补充(cognitive complemen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为基础的释意过程。 研究视角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A语口译B语 口译三角模式: 第一语言 Deverbalisation: Immediate and deliberate discarding of the word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essage 口译过程中,译员为完成特殊交际 条件下的功能性需要,在整合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和语用 信息的基础上,在长期工作记忆内形成的、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 次宏观语义网络为基本存在形式和主要存在特征的意义存在状态。 Seleskovitch notes that dropping form aids the interprete r’s memory because they are not concentrating on remembering the words, or e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text. Instead, the interpreter understands the message, connects it to long-term memory, and is then able to reformulate it in a more efficient way. Notes help the interpreter retrieve the message from their long-term memory and consist of, “symbols, arrows, and a key word here or there.” The “key words” may consist of words that will remind the interpreter of the speaker’s point, or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proper names, headings and certain numbers”. “Even memorizing a half dozen words would distract the interpreter, whose attention is already divided between listening to his own words, and those of the speaker...His memory does not store the words of the sentence delivered by the speaker, but only the meaning those words convey.” (Seleskovitch, 1978, 30-31) 4.口译的三阶段: a)理解(comprehension) 理解的内容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主题知识与 百科知识、交际环境等。 b)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sation)

浅析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913260690.html, 浅析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作者:陈亚旭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 摘要:口译的质量决定着发言的对外传播效果。同时,口译与笔译也有所不同,其具有 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译者而言,如何适当地使用翻译技巧,在短时间内使口译更加优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如今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是国际口译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其中口译过程三角模型和“脱离”假说更是对口译实践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浅析口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口译释意学派翻译技巧 一、口译的特点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愈发的重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外事发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多是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客观真实地向世界宣传我国的立场、态度、措施等方方面面。而在这种场合下,口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口译的质量,也与发言的外宣效果紧密相连。“好的口译质量”定义为:对源语准确的翻译、恰当的目标语表达、对等的意图效果、成功的交际互动(王斌华,2012:49)。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时间具有紧迫性 口译与媒体报道、政府公告、企事业单位宣传等笔译有所不同,其是以口译形式出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具有紧迫性,需要在短时间内形成译文,且译文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没有时间让译员进行反复推敲。 2、措辞准确 外事发言的措辞十分精准,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揣摩而形成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使用准确的语言,不能有歧义,不能留有误解,更不能有不恰当的用词。 3、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外事发言的内容多为最新的大政方针,国家政策,或者对某一热点问题或重要议题的立场和主张。所以口译的内容就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口译与笔译相比其对译员的要求更高。在此类翻译任务中出现的难点更多。所以译员在口译中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来处理不同语境下的原文,并表达出合理的译文,使外国听众既全面有精准的理解我们的政策与主张。

释意学派

释意学派(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校首任校长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她出身译员,曾为戴高乐总统等国家元首担任口译工作,是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68年她发表了自己的国家博士论文《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巴黎高等口译与笔译学校随后成为该派理论的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口译被释意学派视作最为理想的交际情景,因为在使用口译的场合,所有对话人都在场,他们共同具有同一个时空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共同具有与交际话题相关的知识。

释意派翻译理论

柯平: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2008-08-17 10:35:07)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 柯平 中国翻译研究》2005年第1期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3]) 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本文从产生背景、对翻译性质与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翻译过程的解析三方面对该学派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ory Ke P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emerged in th e late 1960s in France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inciples governing oral 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texts as well as translator training. Informed by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decoding oper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translator makes sense of the source message and reformulate the mess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

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例

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例 一、理论简介 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 和Lederer 两位教授。两位教授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作为理论指导,确定了释意理论的研究对象(会议口译、意义),并提出了核心概念以及研究假说、建立了解释模型并确立了释意理论的总体框架,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即释意理论。 二、归纳法在该理论中的应用归纳的方法其实就是根据各种现象,找出其共同之处,得出规律或者由此得出理论,即对观察、实验和调查所获得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Seleskovitch 和Lederer 两位教授结合前人针对口译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归纳总结,创立了巴黎释义学派口译理论。 释意理论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释意理论强调语言绝不完全是翻译的对象,而翻译是借助语言表达意义,其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将源语和译语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口译是对语言的理解再加上以语言外的知识作为补充的释意的过程。它从研究视角出发再到将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该过程为A 语——口译——B 语。 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将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以及语用信息进行整合,并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次宏观语义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长期的口译实践活动,Seleskovitch 总结出:口译不单单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还是一种交际活动,是理解意义后再进行表达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和口译活动的主体译员有关。因此,Seleskovitch 教授始终把译员和译员心理置于观察研究的中心位置,通过分析口译过程的各个阶段,把口译研究从语言结构的静态分析转为对意义传递过程的动态考察。Seleskovitch 的这一举措是以译员为主体核心的,并对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演绎法演绎法就是用一般认可的规律或理论去推导个别例子或个别现象。即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因为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推出的结论是个别,一般中概括了个别。事物有共性,必然蕴藏着个别。 Seleskovitch 和Lederer 两位教授提出的释义派理论认为:口译是对语言的理解再加上以语言外的知识作为补充的释意的过程。 我们用该方法分析口译教学实践,口译教学实践应该涵盖:信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3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 4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 5 试析流行文化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6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7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 8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9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10 中美人际关系比较 11 新闻标题中的对话性 12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 13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色 14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15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16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 17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 18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19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 20 对比研究中西家庭观 21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22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23 24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25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26 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 27 《紫色》中的隐喻语篇功能探索 28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9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30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31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 32 从饮食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33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 34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 35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36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37 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式人物塑造 38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39 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40 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 41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释意派的翻译心理研究

释意派的翻译心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0-01-27T10:04:59.57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9期下供稿作者:周思思,韩静,刘含颖[导读] 以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派翻译理论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 周思思,韩静,刘含颖(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作者简介:周思思(1981-),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摘要:以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派翻译理论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释意派翻译理论立足于实践,从超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来阐释传递语言的意义的过程,它认为翻译行为中,语言与思想是分离的,当意义单位由意志状态变为潜在知志时脱离了语言。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做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翻译心理;释意派;勒代雷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148-01释意派产生于法国20世纪70~80年代,他又称巴黎学派,是后现代时期最为瞩目的、最具法国特色并因此而构成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界第二个主要特点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乔治·穆南为当代法国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1963年发表的《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以新的视角对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构成了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中的第一个主要特点。)塞莱丝柯维奇1968年发表了自己的国家博士论文《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L’interpréte dans les conférences internationales,problème de langue et de communication 中译本:孙慧双译,1979)。巴黎高等口译与笔译学校随后成为该派理论的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 勒代雷认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派没有研究应使他们感兴趣的言语现象。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纯正的话语篇章,而是远离现实的人为成分。生成心理学更接近译员心理程序,虽然提出了重要理论,却终不能远离他们的兴趣中心。神经心理学不久后揭开了记忆的实质,说明记忆是如何记载非语言信息的,这是翻译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但还不能直接借用。随后便是现代翻译理论,它们主要源于比较语言学,根本不考虑译者及其智力水平。每一学科都是拼图板的一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单独解释一篇文章到另—篇文章的翻译程序。口译理论研究工作借助这些极为有限的观点和学科理论,以对实践,即现实的观察为坚实基础进行探索,相关理论才得以最终问世”[1]。释意派反对语言学派的纯语言学取向和偏重形式的研究方法,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但需要语言外知志的参与,它立足于实践,从超语因素的各个方面来阐释和传递语言的意义。释意派理论认为,在译员的翻译中,语言与思想是分离的,语言和思想不完全是一回事,塞莱丝柯维奇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她问道:一篇500字的讲话和一部故事片的情节,哪一个更容易记住呢?答案是:电影虽长,但却并不比五百字的讲话难记。同样一个人,记住500字的讲话约需一小时,而且很费劲,记住一部电影却毫不费力。也许他不能把每个细节都从头至尾叙述出来,但却能够回答有关每个细节的所有问题,至少在看过电影后的几小时内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说,他记住了整个电影。由此可见,总体上,有两种记忆法:内容记忆法和文字记忆法。内容记忆的特点是只要理解内容,便可以复述出来。文字记忆则需花费许多时间,反复背诵。一篇10~15分钟、包括1 500~2 000字的讲话,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记住。记住内容,是对讲话全面领会并迅速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如果说观众记住了影片的内容,那是因为他看懂了电影。可见,语言与思想之间有一种不断的双向交流,思想波可以转变为语言,语言又可以转变为思想波。人类知志和经验并不以言语形式存于大脑。就是说,思想在得到表达之前,并无言语;语言一旦阐明了思想,思想就恢复到非语言状态,存入大脑。口舌编码(言语)与概念的非语言处理(思想)之间的双向交流连接不断,这正是人类大脑独一无二的特点。在释意派看来,口译是一个三角过程;从语言到意思再到语言,而不是单纯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语言先被感知(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通过分析和理解,搞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语言现象;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接着被归纳出意思(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最后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并且使这些句子符合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要表达出原话语的全部内容,二是要易于听懂)。在此过程中,意义单位在译员的脑中交迭先后出现以便产生广泛的意义,这些单位在融入更广泛的单位时变成了脱离语言的知志和更为贴切的思想。 概括说来,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做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用塞莱丝柯维奇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译员把法文译成英文的过程就好像是把一件法国式样的毛衣拆开,把毛线都洗净理好,然后再按照英国的式样把它织成一件新的毛衣。新织好的衣服当然还是一件毛衣,而不是别的什么衣服,但式样或者说形式却可以同原来的那件毛衣大不相同。 参考文献: [1] 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1. (责任编辑:袁凌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