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独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独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独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独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有机化学(汪小兰-第四版)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及名称:[11C115010]有机化学 学分:3 总学时:50 开课专业:科学教育(专升本)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有机化学在化工学院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化学学科一门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用途以及有机反应原理的重要课程。 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等有关课程准备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生物系的需要,介绍有关的物质和反应,并兼顾现代有机化学新成就: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1、掌握重要有机化学的命名方法,构造异构现象和顺、反异构现象。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其典型性质。熟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游离基反应、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的反应历程。 3、初步掌握旋光异构现象。了解外消旋化和内消旋化。外消旋化的拆分、构象、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4、掌握糖、油脂、类脂、重要杂环母体的结构、组成利性质。 5、萜类、甾类化合物利维生素只作——般了解。

6、每章每节都留有一定的习题作业。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些习题课。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1 有机化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3 共价键的键参数 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 1-4 分子间的力 1-5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1-6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1-7 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 1-8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3学时) 2-1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基的概念。 2-3烷烃的结构;SP3杂化轨道、σ一键、键角、键长、键能 2-4烷烃的构象:乙烷、丁烷的构象。 2-5烷烃的性质:物理性质:熔点、沸点、比重、溶解度、化学性质:稳定性、氧化、热裂化、 2-6卤化反应(均裂、异裂、游离反应历程)。天然气和石油。

吉林大学2017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吉林大学2017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一、学科大类或专业类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701 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影响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部或学院开展按照学科大类或专业类宽口径培养的改革探索。 二、五种类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 1702 围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各类卓越计划和国际型、管理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深入研究五种类型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探索建立适应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为目标,重点加大在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提升五种类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引领作用。支持开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毕业后教育有效衔接的改革探索。 三、新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703 立足校本,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按照新工科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要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理工渗透,建立综合性大学新工程学科专业的整合机制、结构优化和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改革途径。 四、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1704 开展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实训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优化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通过“大学生创意实践基地”、“大学生创客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虚拟平台和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提供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工商注册、运营指导、金融服务等全方位服务改革研究等。 五、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项目1705 针对传统落后的以侧重知识传授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模式,探索以课程或系列课程为核心,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引导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切实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重点基于以问题和项目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创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实施项目教学改革,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方法改革,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 六、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改革项目1706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依托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学习平台和移动端,建立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互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建立起由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在线指导和全过程学业综合评价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七、综合性课程与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707 促进学科交叉,以一定的主体为核心,将相关学科原理、方法、概念、手段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课程领域和研究方向,探索创建跨学

《中级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中级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学时:45学时 学分:2.5 学分 理论学时:45 实验学时:0 适用专业: 应用化学,材料化学 课程号:BF001016 大纲执笔人:姜林 大纲审定人:朱凤岗 一、 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级有机化学是本科(基础)有机化学的后续课程之一,本课程是在基础有机化学的 基础上,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对有机反应机理进行比较深入地讨论,对立 体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还介绍有机化学的最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原 有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及其机理的理解,掌握一些有机化学的理 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取代、缩合、消除、重排等反应的机理, 掌握立体化学的知识,掌握有机反应中活性中间体的结构及特征,了解周环反应的原理、 芳烃亲电反应的分速率因子,了解有机化学的新进展等。 3.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略。 二、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有机反应总论(2学时) 1.1有机反应的分类 按反应历程分类—自由基反应,离子反应,分子反应 按原料与产物分类—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加成反应,分子重排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1.2反应热力学 反应的自由能变化的关系式:ΔG = ΔH-TΔS 自由能与平衡常数的关系:ΔG = -RT ln K;ΔG<0,正反应容易发生 1.3反应动力学 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 r = k[A]a [B]b 反应级数 = a+b

1.4反应速率理论 碰撞理论 r = 几率因子×碰撞因子×能量因子,该理论在有机反应中很少应用 过渡状态理论 反应物 → 过渡状态[X…Y…Z]→产物;一步反应有一个过渡态、而二步反应有两个过渡态;该理论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 Hammond假设—分子的能量改变小,它在结构上的改变也小,因此,过渡态的结构应当与能量相近的分子(反应物或产物)近似 同位素效应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 kH/kD 1.5研究有机历程的一般方法 产品的鉴定,中间体存在的确定,同位素标记,催化剂研究,立体化学研究,动力学研究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反应热力学,过渡状态理论,Hammond假设 难点:Hammond假设,同位素效应 第二章 立体化学(4学时) 2.1立体化学基础 构造异构、立体异构、构造、构型、构象的概念 对称性、手性和对映异构 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不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2.2 构象与构象分析 链状化合物的构象—1,2–二取代乙烷、乙醛、丙酮的构象 环状化合物的构象—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2.3 外消旋体的拆份 机械分离法 形成非对映体的拆分法 生物化学法 色谱分离法 2.4 不对称合成的几个概念 光学纯度百分率(%O.P)= [α]观 / [α]max 对映体过量百分率(%e.e)= %R-%S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ZBB091003-04 适用专业: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96学时/ 6学分 先修要求:无机化学 大纲执笔人:黄国保大纲审核人:杨黄根 教材信息: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有机化学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特点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合物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开发学生智能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学教育、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学教育、医药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化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1)【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2)【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3)【学科教学育人】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32023 课程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选修。 2.教学目标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今后卓越工程师发展计划,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方面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脂环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芳香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卤代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掌握醇,醚、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合成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实施说明 教师在讲授时,应联系实验及生产实践,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门课应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后开设。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习题的要求 适量、适当的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对下一步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还可督促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建议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学习中应包含2-3次习题课。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开卷或论文。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适当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等。

《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讲解

第二学年(2011级) 《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0105、070107 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 96学时总学分: 6 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后续课程:高等有 机选论大纲执笔人: HHH 参加人: CCZZ 大纲审核人: SS 修订时间: 2011年9月编写依据: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版(11修订) 授课年级:11级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来源 和制备方法;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协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各种类型有机反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应用范围;有机结 构理论,重要的反应机理,尤其是各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性关系;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概念,天然产物,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等。要求学生掌 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立体化学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方法、运用化学方法及波谱技术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初步掌 握有机合成技术,掌握有机结构理论及重要有机反应机理。 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本学科纵深研究以外,有机化学还与各学科广泛 渗透交叉,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学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 和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有机化学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波谱学及现代测试手段的飞跃 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有机化学的微观历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有机立体化学及有机合成 化学的发展。人们能更多、更主动地合成出许多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与生命现象相关的 有机化学命题,为更深层次揭示自然界生命奥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使 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是在学习无机化学 的基础上,再来系统地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变关系及其内在联系。通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背景]浅谈转型发展背景下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转型发展背景下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而企业却找不到所需应用型人才。为缓解上述矛盾,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正式拉开了精英教育到应用教育的序幕。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是我校化学、化工、制药、食品及生工专业的一门平台课,该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有机实验的一般操作技能及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提纯方法,通过基础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及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普及教育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我校自升本以后,基础化学实验采用平台教学模式,分两学期开设无机、有机、分析及物理化学实验,其中有机实验课仅占19学时,课时偏少,学生还未适应、了解该实验模块便已经学完;其次,实验课的安排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及实验室的空闲时间协商安排,易出现时间冲突,也给教师心理上带来些不正规、不重视的想法。 1.2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传统,教学效果欠佳 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教学内容对于每个专业都是一致的,教师课上讲解、演示,学生再操作,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体现各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再者,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让学生养成了报告照搬硬抄,操作照方抓药的不良习惯,学生很难体会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及思考过后的成就感,因此消极对待实践课程。 1.3学生安全意识弱、应急能力低 有机实验常需接触易燃、易爆、有毒试剂,学生在实验前后没有安全、环保意识,也很少查阅试剂的理化参数,实验过程中取用试剂不规范、产品不回收且随意倒入水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如着火、乳胶管破裂喷水、加热套接口处冒火花等问题便会陷入慌乱、尖叫中。 2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新方案 2.1整合教学内容,为各专业后续实验做好铺垫 作为平台实验课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各专业后续开设的实验内容,整合一套各专业均刚需的实验项目,注重实验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注意实验内容的衔接性。如熔沸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实验,采用提勒管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该实验对于各专业后续实验的开设意义并不大;蒸馏和分馏、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乙酸乙酯的制备则涉及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附件2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 3.“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5.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6.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8.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9.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10.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11.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12.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13.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14.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5.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研究 16.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17.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18.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9.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20.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1.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2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2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5.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26.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27.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28.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29.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30.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2.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33.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4.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35.高校关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36.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37.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38.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39.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0.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1.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2.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43.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五、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 44.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基地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 45.特殊人才专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实践 46.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47.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48.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49.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50.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建设与综合改革实践 51.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 52.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六、教学信息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53.通识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54.面向数字化学习方式的电子教材设计 55.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教学团队设置方案与教研活动开展细则 1.本方案拟按照二级学科为基础设置教学团队。 2.教学团队是学院直接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直属系领导。 3.教学团队负责人由学科带头人召集团队成员讨论后指定,报各系和学院备案。 4.教学团队主要工作内容:执行教学计划;拟定教学大纲;选编教材、编写教学参考资料;实 施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与青年教师培养;组织考试命题及阅卷;落实听课制度,检查教学质量;对教师定期考核;搞好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5.教学团队负责人除主持常规的教学活动外,有责任带领团队在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改革、课程整合与建设等开展工作。 6.教研活动安排在每周三下午,每个教学团队至少安排教研活动6次/学期,每次教研活动必 须有教学督导或教学委员参加。以下三次活动为必开时间:开学第一周的教研活动安排在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前一天或二天,讨论学期教学活动计划;期中教研活动集中讨论上半学期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开展教学检查活动;在学院制定下学期教学计划前,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制定教材,安排教师(A角和B角,A角为主讲教师、B角为备讲教师)。另外三次教研活动针对第五条开展。 7.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的工作量按3课时/次计算;每次教研活动须填写教研活动总结报告, 由教学负责人和教学督导或教学委员签字认定,交教学秘书保存。 8.学院将对教学团队的教研活动进行适当资助。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2013-08-20 附录一: 教学团队设置如下: 无机学科教学团队:刘红科、包建春、黄晓华、陈晓峰、蒋晓青、唐亚文、方敏、戴志晖、兰亚乾、韩敏、吴勇、赵文波、李顺利、吴萍、周小四 分析化学教学团队:杨小弟、杜江燕、周耀明、张继双、李卉卉、屠闻文、毕文韬、陈维 物理化学教学团队:蔡称心、周益明、赵波、杨春、卫海燕、李淑萍、周泊、李晓东、朱银燕、张卉、陈煜、孙冬梅、吴平、沙兆林、李亚飞 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孙培培、魏少华、王炳祥、杨锦飞、肖亚平、顾玮瑾、韩巧荣、林云、职慧珍、周林、韩维、邵科峰、马振毛 化工教学团队:顾正桂、王玉萍、杨维本、林军、马振叶、崔世海、刘俊华、李明海、张英华、王春梅、苏复 高分子及材料教学团队:李利、周宁琳、毛春、章峻、朱丹、肖迎红、莫宏、袁江 附录二: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本科专业课程概况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120学时讲课40学时自学80学时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预修要求:无机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有关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是高等院校化工、生化、环保、轻工、农、林、医、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习有机化学不仅是后续课程之需要也是学生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之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药、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问世及人类的更高需求,有机化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目的与任务 1、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了解重要代表物的用途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明确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从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使学生明确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生产、科研、设计等工作中加强环保意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化学反应(包括反应条件)及应用。 3、熟悉各类化合物相互间的转化,能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 4、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规律。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课后查资料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学时120,其中理论课40学时,自学80学时。

大纲正文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和性质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自学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分子轨道理论,掌握杂化轨道理论、键的极性等知识。 本章讲授要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子轨道理论 3、杂化轨道理论。 难点:分子轨道理论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价键理论。共用电子对理论。原子轨道交盖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2、分子轨道理论。 3、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键的极性。 §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5 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烷烃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自学2学时) 了解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等基本知识,理解烷烃的结构和各类氢、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烷烃的结构。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取代历程。 本章讲授要点:烷烃的性质和结构 重点:1、烷烃的结构和各类氢 2、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烷烃的结构 3、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4、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取代历程 难点:取代反应的活性和自由基的稳定性 §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 烷烃的命名 1、碳原子的类型、氢原子的类型、基的概念 2、命名法:习惯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

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有机化学是高校生物、医学、化工等专业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而有机化学实验更是高校有机化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若想在新课标要求下实现化学方面的全能素质人才培养,就要对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应用性”“绿色化学”为主旨,对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优化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标签:有机化学;优化改革;应用性 一、当前我国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1.有机实验教学模式较为被动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通常都是教师在试验之前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药物试剂以及实验步骤进行系统的讲解,在进行稍微复杂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时,还要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提前预测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及过程仅限于硬性记忆和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2.有机化学实验创新教学的目标不清晰 当前,我国高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直以创新为实验教学的改革目标,但高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却很少能够实现。究其原因,高校的有机化学实验任课教师对教学改革方案及发展方向理解得不够彻底,不能够真正认清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地位。大多数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高校教育的课时量去教学,根本没有认清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 3.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单一 受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限制,高校有机化学实验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设施都无法满足当前的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验环境无法得到保障。实验器械的单一也造成了学生的实验教学过程简单、机械,这就造成了学生篡改实验数据等现象的发生,使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部分形同虚设,无法客观地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量,难以实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二、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新模式探讨 1.优化传统有机化学实验内容 现阶段我国高校有机化学实验部分教学内容陈旧,基本与生产、生活相脱节,无法在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丧失了对实验进行科研的兴趣。高校的有机化学要想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首先,更新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 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 (2)学分:6分 (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40021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学时与学分:学时:56 学分:3.5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或基础化学 适应专业:医学五年制各专业、临床医学七、八年制 教材及参考书: 1.《医科大学化学》下册陈启元梁逸曾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医用有机化学》第二版唐玉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Organic Chemistry》for Students of Medicine and Biology. Xiashuzhen, luo yim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6 4.《有机化学》第七版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有机化学》唐玉海罗一鸣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临床医学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为学好后续的有关课程,以及在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进行科学研究奠定足够的有机化学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碳链、位置及官能团异构、构象、顺反及对映异构);化合物英文命名的一般规律。重要基团和常见化合物的的英文名称。 2.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取代、加成、氧化、酯化、酰化、脱羧、偶联等反应。 3.能运用电子效应(诱导与共轭)理论,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取代、亲电加成及亲核加成反应的机理。 5.熟悉杂环、糖类、脂类及氨基酸的结构、名称和主要性质。 6. 了解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熟悉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图谱的解析。 7.了解蛋白质和酶的一般性质;核酸的组成和结构单元。 (实验独立设课) 临床八年制开设高等有机化学(选修)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与难点(其中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为重点,用黑体表示的为难点)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概述 掌握:有机物与有机化学概念,碳的sp3、sp2、sp杂化轨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类型。 熟悉:Lewis酸碱理论,八隅体结构。键长、键能和键角的涵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本文分析了有机化学教学课现状及存在问题,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手段单一、理论联系实际不足、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和学生积极性不高等,对此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改进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标签:高校;有机化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学、应用化学、生物、制药工程等专业中特别重要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的学习不但是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提高,也是对后续化学专科课程准备的基础知识。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有机化学作为化学领域中的活跃部分,其发展十分迅速,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机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分支。通过学习有机化学的相关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同时更有利于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本文针对于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技能。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一、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1、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化学课程中最难学习的是有机化学。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有机化学的内容繁多,学生学习跟不上;二是因为有机化学教学过程大都是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程序讲授,缺少与学科发展趋势的有效结合,使得授课内容过于单一,知识面狭窄,缺少变化,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学科视野。 2、教学手段单一 现代课堂教学出现两种鲜明的教学手段:年轻的教师大多都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组织教学,课程内容多教学速度快,很多时候PPT画面一闪而过,学生对知识很难记牢也容易疲倦。对于教师来说既要备课又要做课件,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压力自然也会增加。而对于年长的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借助于板书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图像直观的感受力,很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形象生动地为学生显示出来,导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还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3、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有机化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学科,学习有机化学一定要做好实验,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终更好地掌握其内容。同时,用实验来验证理论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徐寿昌)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60 学分:4.0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食品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了解有机化学烷、烯、炔、脂环烃、醇、酚、醚、醛、酮、醌、卤代烃、芳香烃、羧酸及其衍生物、硝基化合物和胺、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来源和制备、物理及化学性质及种类有机化合物的重要代表,以及立体化学、波谱分析等基本内容;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为以后学习食品专业中的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艺、食品化学等专业课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二、本课程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共价键的形成理论及应用,有机化合物的反映机理。 2.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大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性质;了解各大类有机化合物的来源与制备、物理性质及重要代表物;初步学习阅读课外参考书,逐步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进一步熟练实验技能,为专业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表:(总60学时,理论学时)

四、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有机化学》,徐寿昌编。 主要参考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编。 《有机化学》,吉林师大等五所院校编。 《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编。 《有机化学》,汪小兰编。 实验课参考书:《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编。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议 大学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化合物种类多,化学反应繁杂,因此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 对本课程的重点,教师可通过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首先总结其应有特性,然后逐一讲解化学性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对本课程的难点,可采取多次重复的讲授方法,在绪论中,首先集中介绍共价键的形成理论,及在C—C、C=C、C≡C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在每章中再重复讲解,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可从化合物所具结构(官能团)入手介绍分析,并进行各类化合物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对烷烃的自由基取代、烯烃的亲电加成、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和醛和酮的亲核加成等几大类主要的反应机理有初步了解和掌握。 六、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和分工 有机化学可在学完无机化学课程后学,也可与无机化学并列学习。它以中学化学课程和部分无机化学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专业课程相衔接,与食品工艺、营养与卫生、食品添加剂、仪器分析等课程联系也比较紧密,是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尤其是高分子有机化学更是与食品密切相关。因此打好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有利于以后多门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改项目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立项原则 (一) 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理念,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 具有厚实的教育教学改革基础,理论研究有突破,实践探索有创新,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坚持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立项课题应着力研究当前及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四)坚持与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相结合(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有利于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立项范围 全区普通高校及其教学单位均可申报。自治区级教改项目立项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含实验课)的改革与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公共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建设等。

四、申报要求 (一)为保证自治区级教改立项的水平和质量,申请人一般应是承担过校级以上科研项目、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自治区级教改项目实行项目申请人负责制,项目主持人仅限1人,主要参与人员限 5人以内(含主持人)。原则上一位申请人(含项目组成员)限报1个项目。各校申报自治区级教改立项课题时,应确保教学第一线教师的申报课题比例占70%以上。 立项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自治区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成果验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