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解读晋城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中的民俗事象

解读晋城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中的民俗事象

解读晋城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中的民俗事象
解读晋城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中的民俗事象

解读晋城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中的民俗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晋城地处太行山脉,是山西省与河南省的交界。漫长的历史,多方的地竭,孕育和赋予晋城悠久的历史民间文化。其中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又是晋城历史民间文化中一颗璀燦的明珠。

民间音乐、舞蹈的起源离不开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进行自创自演,并经过了一代一代人的口传身授流传至今,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集体的聪明才智,表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旨趣及精神风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这些璀燦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文化中,无论是表现的古代原始社会生活的内容,还是表现古代人们图腾信仰的内容,或者是人们表达欢喜之情的娱乐活动,以及各种祭祀、礼仪等各种活动的遗风,都无一例外的渗透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这些民间音乐文化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民俗研宄价值,涵盖着丰富的民俗事象,通过对这些民间音乐艺术的研宄;可以深

入的了解晋城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的民俗活动。

一、民间音乐鐸蹈与宗教祭祀的关系

祭祀是一种民间宗教性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民俗,人类社会一直就有通过祭祀活动敬奉神灵,祈祷美好的的生活或避免灾祸的降临的古老传统:盖房要祭拜土地土、种地要祭拜龙王祈雨、年节是要祭拜观音菩萨及各路神仙。在晋城众多的民间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当中,有很多从产生之初就是民间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音乐

在晋城地区普遍流行的“上党八音会”就是这样的。最初人们将他运用于祭祀活动中被当作祭祀工具,主要作用是用于神与人之间的沟通。多用于朝山进香、迎神塞社、祈雨祷水等活动中。

陵川县特有的民间音乐“十不隔”,主要使用在人们在敬神烧香的时候吹奏的,是陵川当地銮驾会时用来到村里东福堂庙迎皇老爷的专用音乐。人们通过这样的音乐形式娱鬼、娱神,表现出对祭拜神灵的虔诚和对神灵的敬畏,同时也寄托了祈求神灵保佑、降福村民的美好愿望。

泽州对鼓则是当地人民在祈雨仪式中的重要部

分。每到天旱时节,人们敲着对鼓游走到龙王庙,进行烧香、祭拜等活动,表达出盼望雨水的急切心情,返回时仍然要不间断的演奏一路。

(二)民间舞蹈

晋城民间舞蹈中土沃花鼓、牛拉桩、二鬼摔跤、五鬼盘叉、等也是产生于民间的祭祀活动。

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祭祀观音菩萨和七月十五鬼节在沁水县土沃村一带流行的民间花鼓舞——土沃花鼓,是人们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流传到今天,更是被人称为“民间文化的活标本、晋城地区的牛拉桩也是祭祀的主要活动。它从产生之初就一直延续着传统的三部神话剧《黄河阵》《天门阵》《山阴阵》,表演当天,人们会在早晨五点起床进行表演前的祭拜,祭拜结束后,将戏里的人物分别装在三辆牛车上开始正式的表演。通过对神话剧的表演,达到取悦祌灵的目的,以得到祌灵的庇护。

民间音乐舞蹈成为了人与神之间及阴阳间互通的最为有利的一种工具。当人们需要与未知的世界与他们所谓的神沟通时,他们常常会使用音乐语言进行表达,希望通过音乐祈求神实现对未来的无限寄托和向往。

二、民间音乐II蹈与婚嫁、丧驛的关系

晋城地区的婚嫁、丧葬都有着非常传统的仪式,这些意识都在民间音乐艺术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上党八音会在婚嫁.丧葬活动中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民间音乐通常是渲染气氛的最有力营造者。无论在晋城市的传统婚礼中,还是丧葬仪式中,八音会都占据着这样一种重要的地位。热烈欢快的音乐使婚礼在神圣中显得更加富有生机,无比激动的人们更加喜气洋洋。婚礼仪式因此而更加隆重与繁复的,并送上了人们对新婚燕尔的真诚祝福。

而在丧葬仪式中,它由现又显示出了低沉、悲伤、哀悼的情绪,好似呜咽着述说逝者的一生,传达着亲人深深的悲痛。在晋城人民的心中,它早已成为人们表达情绪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同时因为这样的音乐渲染,使得许多重要的活动才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二)在晋城的民间舞蹈中.也自然少不了对婚礼的表演

正月闹红火中推小车、跑旱船、跑驴等各种形式的故事表演,表现的都是说媒、娶亲、回门等内容,唱的小曲自然是对这些事件的详细描述,表演也极具幽默。例如“跑驴”的表演中,典型的队伍组成是由若干媒婆、一名新郎、一名新娘、若干伴娘等等人员构

成。在整个表演中,媒婆和新浪都会进行边舞边唱,唱词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大体是对相亲、定亲、结婚以及新娘等方面的描述。在充满幽默歌、舞、演的过程中,将民间婚嫁过程中的点滴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晋城民间歌谣、民间小曲中,对婚嫁、丧葬则是利用歌词的形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表述。例如晋城旧时一些流传成俗的婚嫁习惯:提亲、合婚(请阴阳先生推算双方命相八字合不合)、相亲(男方邀亲戚择日到女家察看女方,留下礼示意己相中)、传书(即订婚)、纳采(俗称送礼)、婚娶、典礼(拜天地)、圆房(闹洞房)、听窗、行家礼(新婚次日,新娘逐一向婆家亲族中长辈行礼拜见)、问人(即认邻居,新婚次日,在行家礼后进行)、回门(结婚典礼第2天,新娘家的家长到男方家接新娘回娘家,一般当天傍晚送回)、回面(俗称认亲,婚后第3天,新郎由伴郎陪同,前往岳家拜见)、会亲家(女方家长到男家来照面,商定接九)、接九(婚后第9天,娘家人接新娘住九天再回婆家)、添灯(亦称“添种”,婚后第二年正月十五,女方要送男方大専花馍和五谷杂粮)。这些民俗事象在各村、各地方又有不同的差异,还有着许多不同的风俗讲究。而这些风俗在民间歌谣和小曲中都有生动地描写。例如在《吃酒席》《新娘洞房上炕歌》《铺床》等

歌谣中,对婚礼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一张小桌四角方,明灯蜡烛摆两旁。……新郎端起喝半杯,剩下半盏给新娘-”(《吃酒席》)“从来未进新人房,新人请我来铺床。……拿来笤帚你扫床。头一扫正东方,望你粮食有几仓;……一铺金二铺银,三铺红绫被,四转花头枕,……;叫家员和小郎,端过粮盘我撒床,头一把金玉满堂,第二把富贵长寿,第三把三元及弟,第四把四时如意,……。吃颗瓜子生个公子,吃个干柿生个进士,吃个核桃生个招讨,吃个花生生个不安生,吃个粉条生个不啦崩跳。……”(《铺床》)

上面这几首歌谣形象真实地记录了晋城民间婚礼的习俗,民俗事象鲜明,民俗活动赋有特色。歌谣的叙述把我们带到喜气洋洋、热闹欢乐的婚礼现场,感受到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三、民间音乐歸蹈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一)饮食特色在晋城地方的民间歌谣中,有着大量的对日常饮食的描述,其中有着大量对饮食习惯及地方特色小吃的描述。例如“……中午吃,饴铬面,粉皮粉条山药蛋。庄稼汉,粗茶饭,醋放多了吱溜酸。……到晚上,和子饭,杆薄切细粉豆面。……。”;又如“一碗甜饭甜两双筷,……/一碗肥肉块块方,/一碗天鸦蛋,

/一碗粉皮鸡,……。”

通过歌谣,人们对晋城地区的饮食特点及地方传统菜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晋城民间在遇到嫁娶或其它喜事宴请宾客时,多用十大碗,配主食蒸馍、花卷。旧时十大碗包括烧大葱、木耳圪背(用干粉、木耳制成)、天鹅蛋(江米面丸子)、甜饭(江米、红枣、红糖、黄梨等制成)、过油肉、小酥肉、糖醋丸、羊肉毛头丸、里脊肉片(或烧山药、红烧肉)、酸菜红汤(或莲子、豆腐、鸡蛋汤。

(二)生存方式此外,晋城地区有着众多的说唱表演形式_。这些表演形式可以担任表演,也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具有非常灵活的表演特点。一把四弦、一副钢板、一口鼓;广场、路口、舞台都可以进行表演。表演的内容有长有短,可以连续演唱若干天,也可以一天一个新段子,时间上也可以随欣赏者的要求随机安排。再加上说唱音乐大多节奏较为欢快,唱词内容丰富多彩,因此在旧时的晋城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而这样的说唱形式由于表演场地不受限制,没有特殊的服装道具等限制,更成为了很多人谋生的一种手段。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这些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逐渐被破环,以这种表演为单一谋生手段的人越来越

少,而这众多的说唱艺术也在不断的引进、吸收、融汇、贯通,与时俱进,寻求着新的发展。

(三)庙会、故事晋城地区有着很多关于农耕文化的民间故事,这里的人们世代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存手段。每逢冬季天气寒冷,农活相对较少,人们就有了空闲的时间,因此在一年的劳动都变成丰收的粮食时,人们就通过歌舞、耍故事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满满的喜悦之情。

几乎所有的民间艺术形式都会在古老的庙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往往会在庙会中搭起擂台进行比拼,以此来吸引观众,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被人称赞的就会神采飞扬、倍觉光彩。被人冷落的则不甘失败,会为在下一次庙会上出人头地继续狠下苦功。所有的表演者都希望年年保持这个荣誉,因此这样的竞争永无止境。

高平九莲灯主要就是用来庆祝一年的丰收,寄托美好祝愿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通过灯火的舞动以及在跑动中形成的热闹纷繁的景象,表达人们丰收的喜悦,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红红火火、人丁兴旺等等的美好祝愿。

传统的器乐表演八音会、民间舞蹈旱船、小车、跑驴等等,在这样的场合中,演员都会卯足了劲去表

演,表演的内容往往也会根据当时的流行趋势而有一定的变化,八音会将时下流行的歌曲融入吹奏的旋律中,旱船、小车、跑驴则会把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性的人和事以及戏曲中的人物、故事运用到表演中。从抗日时期的阿庆嫂、胡传魁到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再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大跃进;从六七十年代的害羞扭捏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大胆泼辣再到近几年的时尚非主流,无一不在这些传统表演中展示、留存。也正是因为这些不断变化的内容,使得这些表演与人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当下的流行紧密相连,具有了时代的气息,因此,纵观这些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表演历史,就如同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社会发展史。

民间音乐艺术是扎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的社会功能也在进行着一些变化,祭祀娱神的功能逐渐减弱,更多的被运用到了更为广泛的方面:迁居、寿辰、周年等活动中也越来越多的可以见到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表演。这样的变化使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更加深入得进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加详尽的记录着人们的生活发展进程。

四、结语

民间音乐艺术为民俗活动提供了服务,丰富的民俗活动也为多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生长、发展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它们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与民俗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始终相互依偎相互支撑,是人民、是社会的产物。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这些民俗事象有些被逐渐简化,有些甚至己经消亡,这就使民间音乐舞蹈中的民俗性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是民俗活动“活电影”,是民俗研究的重要依据。

王小桃张立华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路径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路径 发表时间:2018-07-25T10:14:24.01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王金星夏向军 [导读] 我国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重要的文化发展内容,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华人的责任。 莒南县涝坡镇文化站山东莒南 276600 摘要:我国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重要的文化发展内容,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华人的责任。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为群众文化活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将民族民俗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可以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增加更多的发展动力,也可以使民族历史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传承;民俗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不同的民间民俗文化,有些民间民俗艺术已经部分失传了,这就提醒我们要重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我国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文化意识素养的需求,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发展群众文化最好的途径。 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途径 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一步一步的传承下来,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文化。作为炎黄子孙要担负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责任,要有传承的使命感。在改革开放前期中国注重的是引进西方文化,而如今中国更注重的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具有传统中国风元素的活动在陆续的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多彩内容已经逐渐被国际熟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感兴趣,前来学习和欣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现在我国越来越提倡中国风的发展,致力于建设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中国范。不仅仅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中国的各个民族的服饰也是非常华美和精致的,非常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要结合群众的力量一起将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这对一直持续发展的群众文化事业有很大的帮助,把中国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基本路径也是必经途经,从而实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共同发展。 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它们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一来是通过融入民族文化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增强群众文化的底蕴,让中国群众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拥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气息。二来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很好的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深入群众,让群众不要忘记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与责任,让群众有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要将传承中国民族民俗文化作为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以群众为主体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因此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途径,将我国经过时间的淬炼形成的文化经典和民族精神财富更好的继承下去。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发展当中的重要功能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体现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不仅是文化的传播更是文化精神的建设。民族民俗文化的加入让群众文化精神建设有了更鲜明的体现,通过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让群众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的体验。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融入是新时代特色与传统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让群众感受到更高端的文化盛宴。 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自成系统,独具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1.发展群众文化中的历史继承 将民族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结合,群众文化发展就拥有了历史文化继承的能力。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藏,需要我们深入的去挖掘和继承。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当中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文化艺术通过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演变,其中包括伟大的国家英雄事迹的歌颂、凄美壮烈的爱情故事、平凡而真实的劳动人民生活等丰富、生动的内容。 历史文化艺术也是经历了不断的演变才形成如今这样经典的形式,像京剧、花鼓戏、黄梅戏等等都是戏曲的一种形式,戏曲还包含更多的种类,戏曲也是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等其中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武术、书法等等多样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文明的历史世界。 民间民俗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传统节日都还保留着传统习俗,这就见证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将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当中传承时要将好的历史文化继续传承,坏的文化要摒弃掉。要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风气,引导正确的历史文化导向,提高群众文化知识的同时要让群众感受到中华历史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使民族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形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 群众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在不断的创新和改变的,并逐渐的在传统文化形式当中添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元素。文化内容的实质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动主要是活动形式上有所改动,就如同在端午节时人们还是会踏青、包粽子、划龙舟、戴彩绳,但是不会在江中投粽子,划龙舟的比赛形式也变得多样化,由此可看出群众文化是在发展当中进行不断的创新。 结语:中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被称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民族民俗文化已经逐渐走出国门,站上了国际的舞台。在未来中国历史文化会越来越流行,我们要在群众文化的发展当中充分的融合民族民俗文化,让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传承,让民族民俗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 术第2课时 11.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 2. 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 教学难点: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 教学准备:PPT选择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进行调查,了解当地民间艺术的现状。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引入 1.观看民间艺术《打铁花》视频表演。 2.老师介绍民间艺术“打铁花”。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鼎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确山打铁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这一千年绝技本就起源于老乐山道教文化,是一种由民间工匠及老乐山道人共同祭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而举行的活动,后来演变为综合性民间传统庆祝仪式。目前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华第一铁花”的美誉,于2008年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如今却濒临失传。因为打花技艺性很强,传承困难,而且投入大,所以急需保护。 3.说感受:说说了解了民间艺术“打铁花”后,你有哪些感受? 4.生:自由表达 5.师揭示课题:11.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二、新知探究 (一)民间艺术的现状 1.阅读“相关链接” 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戏目前已濒临失传。由于学习时间长、经济效益低,没人肯学唱。据调查,现在会唱凤阳花鼓戏的人可能只有一个了。无独有偶,2008年1月26日《新闻联播》报道,惠山泥人的传承人王南仙从泥人厂退休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拜师学艺的徒弟,为防止惠山泥人艺术失传,当地政府不得不通过给学徒发工资的方式给她招聘了九个徒弟。事实上,还有很多民间艺术也处在衰落的边缘,被报道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2.师过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pdf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 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

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doc

◆摘要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之中,不仅仅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对本国的文化进行发展,通过革新文化系统来提升综合文化发展能力。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群众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借由群众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群众文化对于当前的文化建设工作非常关键。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弘扬时,需要关注民俗文化艺术,本文将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工作与群众文化发展工作进行结合,提供发展传统文化的建议。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群众文化;发展 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但注重物质文化的摄取,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基于此,各国专业人士纷纷关注和探究民间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与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支持,因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群众文化的广泛支持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群众文化不断积累和融合的过程,是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得以孕育、发展,然后进行不断的传承的,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大型的文化节日,再如各地的剪纸艺术、刺绣、雕塑艺术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结等手工艺术,还有京剧、豫剧、花鼓戏、黄梅戏等民间戏剧。这些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需要群众文化的广泛支持才能得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并且通过固有的形式传承下来。 二、结合时代和地域特点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民俗文化蕴含着许多的传统文化,是传统精神的良好体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俗文化要想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必须跟上时代潮流,并对其进行适当创新。同时,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化的工艺与技术,让民俗文化、群众文化与时代接轨,得以发展和传承。如发展民俗工艺品、民俗旅游或者利用网络环境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除此之外,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性文化工作,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三、保留地方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我国的许多传统民俗和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都在渐渐消失,如果国家不采取挽救措施,民间民俗文化势必会一点点的消失殆尽,这对发展群众文化是非常不利的。许多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但如今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的人已经非常少。一方面是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难以得到完整的保留,一点点的被城市文化所蚕食,最后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文化,而传统的地方建筑也被改造成具有城市风格的建筑;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已经慢慢变少,随着目前城市里外来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不少村落人员都已经走空大半,留下的只剩老人与小孩,这样也是无法保留地方民俗文化的。所以,为了保留地方民俗文化和特色建筑,一方面,政府

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 一、内蒙古 蒙古族歌曲: 1、《银杯》(祝酒歌)属于习俗歌短调 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主要流行于内蒙 古农业地区。 2、《牧歌》(长调)无伴奏合唱 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3、《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独唱(德德玛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 创作歌曲单二部曲式结构 4、《天边》独唱创作歌曲 蒙古族器乐曲: 《万马奔腾》马头琴领奏、齐奏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 二、新疆 歌曲: 1、《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民歌齐唱王洛宾搜集整理 2、《我的金色阿勒泰》哈萨克族民歌冬不拉弹唱 3、《赛乃姆》是木卡姆“琼拉克曼”部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大曲,它的结构形式由:琼拉克

曼(即大曲);达斯坦(即叙事歌曲)及麦西热普(即歌舞组曲)。 4、《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族民歌 5、《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柯尔克孜族民歌库木孜弹唱 器乐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曲作者:陈钢 两个部分内容:“纵情高歌”及“热烈起舞” 三、西藏 歌曲: 1、《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藏族民歌(弦子) 弦子:流行于康、藏地区的藏族歌舞音乐,由于歌舞时在队前多由男子用牛角胡和二胡领舞伴奏,故称弦子。弦子以结构简练、曲调优美、极富歌唱性、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 2、《天路》独唱创作歌曲屈塬词印青曲 一首极富藏族风格的抒情歌曲。如曲中的一字多音、波音、前倚音等装饰音的使用,充满了藏族民歌的高原韵味。表达了藏族儿女对青藏铁路通车的喜悦心情,更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祖国大家庭的赞美。 3、《阿玛勒火》藏族民歌(囊玛) 囊玛:流行于拉萨和日喀则等城市,是一种由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的古典歌舞艺术形式。集歌、舞、乐为一体,其音乐由中速的引子、慢速的歌曲、快板的舞曲组成。歌曲部分的音乐优美典雅,演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唱词由赞美家乡与寺院、颂扬佛祖、近祝吉祥以及社会生活、男女爱情等方面。舞曲部分热烈活泼、

(精品)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案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中一课。本课通过讨论、分享、展示的方法,了解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感悟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和认同,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为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课所体现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引导和帮助学生“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要点。 二、学情分析: 全班学生46人,男生25人,女生21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占三分之一。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书本以及影视作品上,同时,他们乐学、好学。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看,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会更多地放在民间艺术的外在形式上,且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民间艺术和家乡气候、地形、历史文化间的密切联系则是孩子们很难考虑到的。 课前指导时,教师可尽量引导学生使用简便、可行的方法收集材料,比如实地观察、查阅报刊和书籍。而材料的对象和内容尽量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主,课前准备的时间尽可能充分。课堂上,教师也要给学生们足够的交流时间与空间。对于难理解、难展现的地方,教师可先做示范,也可利用多媒体和课间对学生进行直观引导,使学生交流在范例引导下有目标、有侧重、有特色、有实效。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 2、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来源; 3、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现状。 四、教训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

2、教学难点: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 第一课时了解和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走进民间艺术 1、出示图片(北京京剧、辽宁秧歌、广东舞龙舞狮、四川绵竹年画、江西景德镇瓷器、陕西皮影……),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差别很大,因此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彩的民间艺术。(板书课题) 2、观看视频《多彩的民间艺术》,直观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问:同学们除了视频中看到的民间艺术,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术呢?这么多的艺术形式,我们能够给这些民间艺术分分类吗? 3、小组活动——我给民间艺术分分类:准备几张圆形卡片(大),小组合作探讨一种分类方式,并将相应的艺术形式填入其中。 比如按种类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建筑等 …… 活动二、小组汇报,感受民间艺术魅力 1、通过我们小组的合作,我们为收集了解的民间艺术分了类,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种类多样,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些民间艺术,感受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2、小组发布:各小组合作探究,在(图片、表演、故事、音乐、舞蹈、实物展示)中任选两种形式,如“图片+故事”,“音乐+舞蹈”等,向全班同学发布你的民间艺术调查。

中国民俗文化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传说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春节的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中国民间美术 第一章民间美术概论(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探究,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与分类,把握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从民间美术的历史演进中寻绎传统文化的表象遗踪。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难点:民间美术的历史文化寻绎。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辅助教学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发言:每个人谈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直观认识,从学生的直观认识中引出本章第一节课题内容〗 第一节民间美术的概念与分类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 1、在中国历史上,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自己阶层的文化,即民间文化 或民俗文化。用来表现这种的造型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民俗艺术”。 民间美术因其特定的性质、形态、功能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及所用材质等都远远超出了宫廷美术和人文美术的范围,使其内涵也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美术。即,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它与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密切联系,其多数直接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环境。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 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蕴含着各民族亿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宿愿,反映着他们质朴的审美观

念。 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的艺术体现,是民族艺术活着的传统。 二、民间艺术的分类 日常生活 1、从文义上大体分为三类节日喜庆活动 叙事抒情 日常生活中的民间美术品侧重于个体与家庭生存与生活的满足;节日喜庆活动中的民间美术品侧重于社会群体生活的精神满足;叙事抒情的民间美术侧重于个人观念的表达和寄托,带有更深的艺术感染和更多的意趣。 民俗信仰 建筑陈设 衣饰穿戴 2、从民间美术自身特性上大体归纳为八个方面:生活器用 生产劳动 环境装饰 戏曲表演 游艺竞技 民俗信仰中的民间美术,是历史上民众层用来表现对神、鬼、祖先信仰与崇拜的艺术。包括在祭祀活动中的神像、供品、礼仪用具等供奉品。 建筑陈设中的民间美术,主要是民居和村落建筑的样式,也包括周围桥梁、牌楼、戏台、祠堂以及这些建筑的各种砖、石、木雕与彩绘装饰和居室内的家具陈设。 衣着穿戴中的民间美术,是各族民众用来装饰自身的艺术,包括染织布料、服装、鞋帽和头饰、胸饰、腕饰、足饰等装饰品。 生活器用中的民间艺术,各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各种材质的生活日用品。 生产劳动的民间美术,在生产劳动中富有造型和审美意义的各种生产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_4.doc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接受各种高科技和电子信息技术,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高速化、信息化生活的同时,却总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少了。人们在闲暇时更依赖于电子产品带来的快乐,甚至连人扣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进行,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下面本文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群众文化进行讨论。 关键词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1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1前者为后者指明了方向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而传承该类文化自然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概念层面来说,是基于政治观念以及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累积。历史告诉我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诞生于本民族的祖先,其传承虽然落后于社会的更迭,但因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以及地域特性,所以这是社会发展最好的记载。这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更迎合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综上,我们可以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理解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群众文化,例如唐诗、宋词、元曲、秦代的律法等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许多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也有部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时俱进,在内容以及形式方面得到了新的發展。某位哲人曾说,“存在即是合理”,那些传承至今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内心的价值观,哪怕在现代文化的摧残之下,这类文化也在影响着群众文化的发展。因此传承此类文化,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后者只有在前者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创新 “创新”是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动力,发展群众文化只有在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人民无不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侵袭,在这个动荡的环境中传承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面对文化混乱交织的大环境,我们需要重视群众文化的创新性,既需要弘扬与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又需要落实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工作原则。要根据时代的特色,促进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的融合。 2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群众文化的繁荣和昌盛的重要途径 1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核心内容 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上,更能深刻的反应在社会精神文化上,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求文化活动不断的发展中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让群众文化拥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领域的时代进步,推动现代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1.花腔鼓 2.定襄蒋村 3.晋中妈祖信仰 4.临猗地台戏 5.“四句”秧歌剧 6.翅果油熬制技艺 7.汾西地灯秧歌 8.灵丘制针 9.中和节10.迎喜神 NO.1 花腔鼓 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 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与内涵美的架构民俗信仰——兼论民俗信仰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与审美的影响

2012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总第199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9 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与内涵美的架构:民俗信仰———兼论民俗信仰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与审美的影响 刘晓琰张礼敏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天津300072) [摘要]淮阳的布老虎,从艺术形态上看似乎是颓废的,也似乎是一种保守,因为它过于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真正深入地做一次田野考察,才发现它简单的艺术形态背后蕴 涵着极为丰厚的民俗信息。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因信仰而产生,伴随民俗活动而延续,历经 世代传袭,外在的艺术形式最终与内涵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从审美角度看,背后观念性的东 西决定了艺术存在的形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心理。因此,我们不可低估民间 信仰对艺术形态与审美心理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淮阳布老虎;艺术形态;民俗信仰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3-0070-05 在浩如烟海的民间艺术中有一枝格外引人注目的奇葩,中国“虎”文化的代表———布老虎艺术。“龙显与天,虎隐于地。”龙与虎文化来自原始图腾崇拜,至秦、汉建立统一帝国后,龙成为帝王的专属,虎则落入民间成为庇佑千家万户的神明。中国人对生命及生命的延续历来是非常重视的,祈求无病无灾、长命百岁是民间恒定的主题。孩子一出生,就把养育生命的重担交给了女性,母亲为孩子做虎头鞋、虎头帽、虎肚兜、老虎枕头、布老虎等以求庇佑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母性的艺术”是全国性的,她们手中的针线寄予了多少温情、希冀,把所有的寄托一针一针缝进这个小小的布老虎里。母亲们用巧手沟通了现实与理想、生活与审美,创造出了一个个千姿百态可爱的老虎形象。相比之下,淮阳的布老虎制作没有繁缛复杂的工艺,没有母亲细腻的情感寄托,艺术形态上千篇一律,更接近图腾崇拜。如果说“母性艺术”的布老虎是原始图腾的延续发展,淮阳的布老虎好像时光停止了脚步,它的“复古”艺术形态倒更具有原始性。 一、诗性的集体艺术行为 淮阳的太昊陵人祖庙会,会期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又称“二月会”,有两种与生殖崇拜有关的民间艺术品为其所独有,一是淮阳的泥泥狗,二是淮阳布老虎,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了庙会的标志和代言。淮阳庙会规模很大,顶峰时每天达80万人次,布老虎每年在庙会期间的销售量有数百万只。淮阳布老虎不仅销售量大,还有区别于其他产地的显著特点:集体生产,庙会时集中销售。这种文化现象很独特。 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某种观念在文化系统中起了主导作用,且这个观念具有恒定性。吕品田在《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认为,民间美术有三种“恒常主题”,显然与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三项基本条件以及生命存在的自然要求保持着对应的关系:一、祈子延寿;二、纳福招财;三、驱邪禳灾。①淮阳太昊陵庙会又叫人祖庙会,起源于对祖先伏羲氏的祭拜,在中华民族先祖的世系中伏羲位于炎帝和黄帝之前,为“三皇”之首,是人文先祖。在淮阳一带,伏羲被百姓尊为“人祖爷”。淮阳布老虎艺术的产生与人祖祭祀有直接的关 收稿日期:2011-02-08 作者简介:刘晓琰(1972—),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师,《年画研究》编辑,美术学硕士。张礼敏(1980—),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①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45页。 07

《民俗文化一直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文化一直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不能被否定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那个古老的时代传承给我们的精神,今后祖国的发展应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进而发展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之外,自发进行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以人们自身为主,从而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们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释放压力,并达到一定的精神层面满足的娱乐活动。一直以来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来自于丰富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生活,我们的历史也由这样的文化艺术构成,要想发展群众文化,就要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下来。 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娱乐文化活动,娱乐文化活动是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理念经过历史的发展,衍生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如今,每到节庆日国家都会安排法定节假日,鼓励人们通过节日放松心情。每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艺术,例如俸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蒙古族比较著名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些都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体现。在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同时,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艺术类型,应根据传承下来的形式加以保护,例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制定相关法律进行约,避免出现破坏、损毁和遣失的情况。 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定的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现阶段新鮮科技的信息比较感兴趣,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入,没有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了一定的错误认识。所以群众文化的发展应当融入和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这样不仅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会使社会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下去。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应当注意一定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而这些文化艺术当中有一部分是不能够借鉴和发扬的,例如殷商时期大型的祭祀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时应当以正确审视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群众文化是经过不断继永、创新、扬弃、积累后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一定杜会活动的反映。群众文化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创新。一方面,我们要丰富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更好地反映当下群众生活;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也需要表现形式的创新。创新和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的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正在消失的民风民俗: 邳州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你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邳州饮食习俗 煎饼是邳州人的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和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和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邳州饮酒习俗 邳州人的家宴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和鱼尾朝向的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 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4.打春 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的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 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6.送祝米(吃喜面) 妇女生育第一胎婴儿,丈夫于婴儿出生的第6天带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12天为小满月,一般由妻子娘家人带馈赠的米面等,送给婴儿。满月接回婴儿外祖母家。 7.送轿 当发嫁的鞭炮响起,新娘坐进花轿被抬往婆家,娘家一些至亲挚友会随轿相送,邳州人称之为“送轿”。在送轿的人群中,姑娘居多,而且和新娘年龄相仿,但都待字闺中。已婚妇女,特别是孕妇,是忌讳送轿的。在邳州还有一种人是绝不允许送轿的,她们是新娘的姑姑,所谓“姑不送,姨不迎”。 8.红鸡蛋(红喜蛋) 邳州人崇尚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原本普普通通的鸡蛋,一旦着上红妆,便立马鲜活、美丽,红色的喜鸡蛋格外讨人喜欢起来。其实,邳州人不光生孩子用红鸡蛋,如闺女出嫁,红鸡蛋为“填箱”之物。新人入洞房,要给新娘“铰脸”,有的地方叫“开脸”或“滚脸”,也要用红鸡蛋(红喜蛋)。

民间美术课程标准

民间美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蕴涵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观与哲学观,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和文化意蕴。本课程具有中国非物质文化与民间美术传统认知及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传授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与技艺,以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认知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文化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从民间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为自己的设计服务。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 该课程以中外美术史、图案设计、三大构成、素描等课程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动画专业相关设计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现状和濒危性,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 2 3、培养学生具备民间美术样式的设计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我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课程名称 民间美术 课程编号 130310165X05 考试/考查 考查 总学时 32 实验(实训)学时 16 总学分 2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 动画 开课单位 文化与艺术学院

通过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在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进行传承的同时可以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民间艺术,也拓宽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本课程设置是依据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具有动画设计实践技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以及在教育、科研等职业岗位上,从事动画创意设计、编导制作、游戏设计、数字动画制作及动态技术开发的现代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服务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本课程目标、内容制定,依据从掌握传统影视动画、绘画原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动画专业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社会调研及立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创作及科研能力出发。其内容是从培养具有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能够把民族化的文学、历史、地理、民俗、风情等与现代的时尚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认识本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具备全面的科学素养,正确认识并处理动画艺术与科学技术关系的高素质,具有动画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而制定。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以上所确定的课程目标通过怎样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来实现,重点强调课程目标实现的路径、方法、过程) 以上课程目标的实现,首先教师不但要具备高水平的一流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对本学科的深入理解,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及教学的需要。同时中国民间美术内容涉及面较广,学生在实际学习创作时用到的工具、教具较多,且学生绘画专业知识掌握及兴趣不同,根据每年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课程的侧重点应做相应调整。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间美术概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