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训练案)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训练案)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训练案)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训练案)

名言警句:活到老,学到老

1

《 7.6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第 1 课时训练案

编写人:赵兰波 审核人: 审批人: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教科书,努力完成“基础导学”部分的内容;

2.探究部分内容可借助资料,但是必须谈出自己的理解;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记;

3.课堂上通过合作交流研讨,认真听取同学讲解及教师点拨,排除疑难;

4.全力以赴,相信自己!

【学习过程】

1.如图甲所示,物体在力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F 随物体位移的变化图线如图乙所示.在物体移动5 m 的过程中,力F 所做的功为多少?

甲 乙

2.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为了让功成倍地增加,你应该怎样做?你测出功是多少了吗?

3.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小车在运动中受到了哪些阻力?

4.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经过实验得出的数据是准确的吗?

5.对于橡皮筋做的功来说,直接测量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巧妙地避开这个难题而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只需要测出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的多少倍,使用的方法是( ) A.用同样的力对小车做功,让小车通过的距离依次为s 、2s 、3s……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 、2W 、3W 、……

B.让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第1次力为F ,第2次力为2F 、第3次力为3F……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 、2W 、3W……

C.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在实验中每次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 、2W 、3W……

D.利用弹簧秤测量对小车的拉力F ,利用直尺测量小车在力作用下移动的距离s ,便可以求出每次实验中力对小车做的功,可控制为W 、2W 、3W……

6.在本实验中,小车在运动中会受到阻力作用.这样,在小车沿木板滑行的过程中,除橡皮筋对其做功以外,还有阻力做功,这样便会给实验带来误差,我们在实验中想到的办法是使木板略微倾斜,对于木板的倾斜程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板只要稍微倾斜一下即可,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

B.木板的倾斜角度在理论上应满足下面条件,即重力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应等于小车受到的阻力

C.如果小车在滑行的木板上能做匀速运动,则木板的倾斜程度是符合要求的

D.其实木板不倾斜,问题也不大,因为实验总是存在误差的 7.在上面的实验中作出的W-v 曲线如图所示,应为( )

名言警句:活到老,学到老

2

8.如图所示为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过程得出的一条纸带

.

(1)应选哪些点距进行测量?

(2)怎样根据测得数据确定小车的速度?

9.以v 2为横坐标,W 为纵坐标,画出的图象为__________,说明W 与v 2的关系__________. 10.测小车速度时,应选用纸带的前半段,还是后半段?

B 组

1.实验时,拖着纸带的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由静止运动到板底端,在此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距情况是( )

A.始终是均匀的

B.先减小后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增大后不变 2.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条如图5-6-4所示的纸带,这条纸带上的点两端较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A.电源的频率不稳定

B.木板倾斜程度太大

C.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斜角太小

D.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大

3.关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4.若打点计时器打点时间间隔是0.02 s ,则通过如图5-6-5所示的纸带的点距可求出小车由于橡皮筋做功后而获得的速度为

__________m/s.

5.利用重物自由下落过程,探究物体的速度与重力做功的实验中,有如下可供选择的实验仪器:铁

架台、打点计时器以及复写纸、纸带、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秒表、导线、开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________,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重锤的质量应尽量________(填“大”或“小”).

6.在小车牵引纸带运动的过程中,打点计时器记录了小车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 s.试计算:

各点的瞬时速度:v a =_____m/s ,v b =_____m/s ,v c =_____m/s ,v D =_____m/s ,v E =_____m/s.

7.试利用匀变速运动的公式和重力做功的计算式,推导: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运动速度的平方与重力做功成正比.

8.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设计了如图5-6-7所示的实验,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地方.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落下,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O 点为计时器打下的第1个点.该同学对数据进行了下列处理:取OA=AB=BC ,并根据纸带算出了A 、B 、C 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 a =0.12 m/s ,v b =0.17 m/s ,v c =0.21 m/s 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大致判断W ∝v 2?

9.在图中,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现在,我们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实验中,如果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一致,那么每次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可记作1W 、2W 、3W……对每次打出的纸带进行处理,求出小车的速度v ,记录见表格.请你猜一猜:小车速度v 与橡皮筋所的功有什么定量关系?并试着在5-6-9中作出功W 与速度的平方v 2的关系图象

.

名言警句:活到老,学到老

3

10.为了只用一根弹簧和一把刻度尺测定某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设为定值),某同学经查阅资料知,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由伸长量为x 至恢复到原长的过程中,弹力做功为

2

1kx 2,于是他设计了以下实

验:a.如图5-6-10所示,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弹簧处于原长时另一端在A 点.现推动滑块将弹簧压缩至B 点,松手后滑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到达C 点时停止; b.将滑块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下,弹簧伸长后保持静止状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该同学应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写出名称并用符号表示)? (2)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滑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我的(反思、收获、问题):

名言警句:活到老,学到老

4

参考答案:

1. 35 J

2. 选用相同的橡皮筋,不必测出功的多少

3. 小车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振针与纸带的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等.

4. 不能保证数据是准确

5. C

6. BC

7. B

8. 解析:(1)C 、D 间距最大,最大速度点一定在C 、D 之间;

(2)在可测量的点中,C 点的速度最接近最大速度,可测量的最短时间就是t CD . 答案:(1)选用CD 段 (2)v=

CD

CD t L 9. 解析:通过本实验的实验数据的处理,可以得到,W 与v 2是成正比的关系,既然是成正比关系,那么画出的Wv 2应该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答案:过原点的直线 成正比 10. 解析:当小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得越来越快,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橡皮筋的弹力越来越小,当橡皮筋的弹力减小到等于零时,小车的速度达到最大,此后小车不再受橡皮筋的作用力,因此测小车速度时,应选用纸带的后半段进行测量. 答案:后半段 B 组:1.D 2.CD 3.D

4. 解析:题目要求小车由于橡皮筋的弹力做功后获得的速度,则此时小车应该脱离弹簧,所以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体现在纸带上,应该选取打点均匀的一部分计算小车的最终速度,故有

v=

02

.0104.22

-?=

??t

s m/s=1.2 m/s. 答案:1.2

5. 解析及答案:本题考查实验仪器的选择问题,在解答这类问题时,要知道这个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所需的器材.在题中所给的器材中,选择出需要的实验器材,不必要的有: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秒表,缺少的器材有:低压交流电源、重锤、刻度尺.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重锤的质量应尽量选大一点的,这样可以使空气阻力相对小一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6. 解析:求打点计时器打某一点时的瞬时速度,利用公式v t =v =

t

s 来求解,A 点是小车开始运动

的第一个点,所以A 点的速度为零,即v a =0,B 点的速度为v b =v =1

.0212.02?=

T

s AC m/s=0.6 m/s ,

同理可得B 、C 、D 、E 其余四个点的速度的大小.

答案:0 0.6 1.2 1.8 2.4

7. 解析: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有v 2=2gh ,当物体下落高度为h 时,物体的重力做功为W=mgh ,

m

mgh

hg W

v

222

=

=

=常数,即v 2∝W.

8. 解析:设由O 到A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W ,那么由O 到B 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2W ,由O 到C 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3W.

由计算可知,v a 2=1.44×10-2 m 2/s 2,v c 2=4.41×10-2 m 2/s 2,

2

2A

B v v ≈2,

2

2A

C v v ≈3,即v b 2≈2v a 2,v c 2≈3v a 2,

由以上数据可以判定W ∝v 2是正确的,也可以根据W ∝v 2曲线来判断. 答案:可以判定 9. W ∝v 2或v ∝W

10.解析:本题属于探索性实验,需要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题中所给出的问题情景中,根据题中已知的条件可以知道,该同学利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量有:需要用刻度尺测出AB 间的距离x 、BC 间的距离s 和弹簧竖直悬挂滑块时伸长的长度x 2;然后再根据滑块的运动,求滑块

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表达式.滑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只有弹力和摩擦力做功,根据能量的转化关系,有

2

1kx 12=μmgs ,而

kx=mg ,所以μ=

s

x x 22

1

2.

答案:需要用刻度尺测出AB 间的距离x 、BC 间的距离s 和弹簧竖直悬挂滑块时伸长的长度x 2;μ=

s

x x 22

1

2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修订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 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 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 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 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 ,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什么是科学探究》习题1

《什么是科学探究》习题 一、填空题 1.物理学中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______及其_____。 2.______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3.小明在探究某一问题的实验过程中,若发现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有很大的出入时,他便将实验的结果进行修改,使其与猜想的基本相符,他这样做______(填“对”与“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钟摆的奥妙”问题中包括的几个过程分别是_____。 5.钟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与____________有关。你认为与此因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的机械摆钟,都是根据其摆动一次的______相等的原理制成的。 7.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方案不一定非常完美,但因包含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不一定要全部填满5个步骤,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你需要的步骤多少,如果填空格数不够,还可以自己添加。) 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分析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doc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案的设计三、教学准备小球、斜面、钟表、刻度尺。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活动目的: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活动器材:斜面、小球、钟表、刻度尺活动的过程和方法:a 。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b 。制定的计划:本小组探究计划的要点是______________。强调:1、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2、(1)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即坡度要适中。用木块将带槽的斜面支成坡面,测出斜面的长度s,使小球从斜面的顶部滑下,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的时间t,把测得的结果填入表中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1=v1=s2=s-s1t2=t-t1v2=s=t=v全=(2)测出小球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时间t1,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3)求出斜面后半段路程s2,及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算出后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将结果填入表

中,比较v1、v2得结论。c.实施计划。d.探究结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半段路程小球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课本28页1或2选做一题。思考思考听讲操作实验填写数据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诱导,防止秩序混乱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可减少课堂中出现的不必要的麻烦,节约时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得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五、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制定方案: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记录表格(略)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引入本节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探究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胆猜想,勇于解决问题,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推导奠定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同样也适用于变力做功。从整体上看,本节内容的安排完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对于功和能的关系,在前两节分别讲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所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也就是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了。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来探究动能的变化,但首先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思路、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够自主设计实验。 2.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3.运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2.体验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寻找物理量间关系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物理学的逻辑之美和方法之美,体会数理的巧妙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过程和所用方法,并会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五、教学难点 1.探究思路的形成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2.用图象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六、教学工具 橡皮筋(5根),滑块,砝码,气垫导轨,光电门,刻度尺,打点记时器(电火花),纸带,坐标纸,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教学流程图 (二) 实验探 究过

物理实验之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

实验报告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86班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让橡皮筋拉动小车运动一定的位移,通过改变橡皮筋的 条数,改变拉力功的大小,看功的大小与物体速度(或 动能)的变化成怎样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木板、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电源、纸带等. 四、实验步骤 1.按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仪器. 2.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为W,并将得到的数据记入表格. 3.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和第一次相同,测出v2、v3、v4……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分别为2W、3W、4W……将数据记入表格. 4.分析数据,尝试作W-v、W-v2等图象,探究W、v的关系. v 0.000.50 1.00 1.50 2.00 功与速度平方的关系

六、注意事项 1.本实验是利用橡皮筋的多少表示橡皮筋做功的大小,不需要求出每次做功的具体数值,因此所选用的橡皮筋要长度、粗细相同. 2.为了减小小车在运动中因受摩擦力带来的误差,可在长木板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下面垫一块木块,反复移动木块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向下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此时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这样可以消除摩擦力的影响. 3.在用纸带确定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时,应该是橡皮筋恢复形变以后小车的速度,所以在纸带上应选用那些间距较大,且相对均匀的点来确定小车的速度. 七、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一是由于忘记平衡摩擦力或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二是橡皮筋长度、粗细不一,使得拉力及拉力的功与条数不成正比带来误差;三是纸带上点的间距测量也会带来误差. 八、实验结论 通过作图发现W-v2图近似是一条直线,说明W∝v2.

科学探究分类

"科学探究"的分类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探究活动都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等要素。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可按其探究的问题、内容和需要得到的探究结果等取向作不同的分类:1.按涉及科学探究要素的多少可分为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所谓部分探究,就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涉及部分探究要素,其他探究要素由教师在教学或演示实验中体现,也可根据所探究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所谓完整探究,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涉及全部探究要素的探究活动,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探究,体验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艰辛和乐趣。 2.按探究的问题可分为验证性探究和释疑性探究。验证性探究就是学生通过实验对所学的理论加以验证,也就是说学生预先知道探究需要得到的结果,而去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释疑性探究就是让学生自选探究课题,通过探究获得预先并不知道或不能确定的结论,有些问题的探究还需要得到较为科学的结论。 3.按对探究结果的要求可分为过程性探究和结果性探究。过程性探究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结果性探究除了注重探究过程以外,还关注探究的结果,因为需要学生从探究的结果中总结和归纳出某种物理规律或物理公式。这种分类的陈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 4.按探究活动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可分为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科学探究已不局限于过去的"学生实验"范畴,它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和任何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将在课堂里进行的探究称为课内探究,将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称为课外探究。其实,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探究活动不可能仅仅靠课内或课外单一的探究来完成,往往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即课内的探究活动延续到课外,课外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内加以总结。 5.按学生参与探究的程度可分为教师指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部或部分探究活动,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学生自主探究是指整个或部分探究活动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仅仅作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6.按探究的内容可分为物理学科知识探究和交叉学科知识探究。新课程倡导打破学科本位,因此探究的内容就可能超出物理学科本身的范畴,可以将明确属于物理知识范围的探究称为物理学科知识探究,将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的探究称为交叉学科知识探究。 7.按探究的性质可分为实验性探究和调查性探究。实验性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需要借助实验仪器或设备,如:"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而调查性探究是指通过对问题的调查、观察等方式进行的探究,如:"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霜、雪、雨、露等天气现象"。

(九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阅读目标、重难点 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目标 1.学习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重点)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难 点) 学习过程 一、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二、探究活动: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提出问 题: 。 (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想一想:怎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呢?(看课件图示提 示)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器材: 步骤:

观察记录 讨论交流(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观察实验演示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分析论证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自我检测 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一辆小 汽车在平直的 水平公路上行 驶,在这条公 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 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km/h。 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 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独立完成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5、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A、 3 m/s B、 6 m/s C、6.3 m/s D、0 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新会陈经纶中学黄天平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7章第6节。 本节教材目的在于为下一节动能定理做准备的,精心探讨实验原理,教师指导演示,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理解实验原理后,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对作功与速度平方成正比的物理规律有明确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下节动能与动能定理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在实验室进行。 2.学生分析 学生们日常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对物体作功,会改变物体的速度,但是,怎样把力做功和做功引起的速度的变化定量联系起来是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在橡皮筋的弹力做功的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上会感到迷茫。通过课前讨论,学生们会得出以下共识:作功与物 ..., 体速度的关系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W∝V,W∝V2,W∝V3 或W 3.设计思想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进行中渗

透科学探究的思想,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同时获得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探究的质量,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互动。 , 教学方法:试验观察法+合理推理+试验验证+归纳总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掌握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对实验器材和方法实施控制的技能。 (3)掌握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的技能。 (4)使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艰辛历程。 (2)通过解决变力做功问题,体会科学方法的精妙。 # (3)通过excel软件的使用,体会计算机技术在辅助实验方面的巨大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验严谨认真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第七节: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 关技术,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b5E2RGbCAP 能力目标:能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和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并能 教学设备:自制黑盒子及学生的文具盒、磁铁、台灯、灯泡?
导入新课: 一: (1)讲述关于科学探究真实的故事,看一看他们是如何进行探究的。
李明在一所农村中学读书,学校有一只大的开水桶,冬天为了保温,在桶外裹上了一层棉被,尽管如此,早上灌的是开 水,到了下午还是变得凉凉的。一天早上,李明看见张迪用铝合金饭盒装开水时,滚烫的饭盒只垫了薄薄的一层泡沫塑料就 不烫手了,他突然想到,能否用泡沫塑料代替棉被给开水桶保温呢?(课件)提问学生:第一步是李明做什么?(可以提示)
p1EanqFDPw
(●发现或提出问题) 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张迪。 李明认为,手觉得热,是因为手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隔着泡沫塑料拿热饭盒不烫手,说 明泡沫塑料导热性能差。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包着开水桶,保温的效果按理说就会好些。张迪随手摸了一下热水桶上的棉被, 暖乎乎的,热量通过棉被传出来了。张迪想,李明可能是对的,泡沫塑料的保温效果可能会比棉被好。(课件)提问学生: 第二步李明做什么?DXDiTa9E3d (●建立或提出假设) 李明告诉张迪,如果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烧瓶,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便可以得出这两种材料保温性 能好坏的结论。“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水温变化,如两个烧瓶中的水是否一样多,水温是否一样高。”张迪说。“是的,” 李明强调:“还需注意放烧瓶的环境是否一样,泡沫塑料与棉被的厚度是否一样等等。” (课件)提问学生:第三步李明做 什么?RTCrpUDGiT (●设计实验方案) 他们决定在两个烧瓶中装质量相等的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分别用两种保温材料包好,放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自然冷 却。 按照这个实验操作,李明和张迪把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5PCzVD7HxA (课件)提问学 生: 第四步李明做 什么 (●进行实验和收 集证据)(检验假设和收集证据)
t/min 0 T1/℃ 80 T2/℃ 80
5 72 65
10 64 56
15 59 48
20 55 43
25 51 38
35 50 32
45 41 28
55 37 26
65 34 24
80 30 22
95 26 22
110 125 140 155 24 21 22 21 21 20 20 20
看看李明和张迪还应该做些什么?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作出解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当时的室温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判断的?(
20℃)
分析表格,我们可以得出那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好?为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 1 组(泡沫塑料保温)从 80℃降至 40℃所用的时间超过了 45 min,而第 2 组(棉被保温)降低 相同温度只用了不到 25 min,这表明,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确实优于棉被。jLBHrnAILg 分析表格里的数据,有没有同学认为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 以上表格中,第 35minT1 的数据与 T1 的总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偏差,回想实验的操作,有可能在读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报告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与的关系,希望由此找到表达式的线索。二、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橡皮筋)、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三、实验原理 1.分析与猜测 (1)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 2.探究的思路 (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 (2)实验方案:①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重物的牵引力下运动;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很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牵引力,小车的运动距离和速度可以由纸带测出。分析牵引力的功W与速度v的关系. ②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然后分析功W与速度v的关系. 甲乙 四、实验步骤: 方案① 1.安装置: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相连接. 2.接电源,打纸带:把纸带的一端在重物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重复几次,打下3~5条纸带。 3。选纸带:选取的,挑选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上0,1,2,3…. 4.数据处理:测出0到点1、点2、点3…的距离,即为对应的下落高度h1、h2、h3…;利用公式v n=错误!,计算出点2、点3、点4…的瞬时速度v1、v2、v3….和相应的功. 5、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作个W 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如果认为是2 W v ∝ 或其他。然后以W为纵坐标,v2(或其它)为横坐标作图。从而判定结论。 方案② 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 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 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3W、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2、v3、v4……。 5.分析数据,研究W与v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各计数点1234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m) 重力做的功(J) 小车速度v(m/s) v2(m2/s2) 方案② Wv/m·s—1v2/m2·s-2 1 2 3 4 5 6 2、W-v、W-v2图像

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 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 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体会探究过程和所用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让橡皮筋拉动小车做功使小车的速度增加,使拉小车的橡皮筋的条数由1条变为2条、3条……则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2W、3W、……通过对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测量

计算出每次实验结束时小车的速度,最后分析每次做的功与速度的关系,总结出功与速度 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木板、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刻度尺等. 四、实验步骤 1.按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仪器. 2.平衡摩擦力:将安装有打点计时器的长木板的一端垫起,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不挂橡皮筋,接通电源,轻推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间隔均匀的点. 3.第一次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 此时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为W,并将得到的数据记入表格. 4.换用2条、3条、4条……同样的橡皮筋做实验,并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和第一 次相同,测出速度为v2、v3、v4、……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分别为2W、3W、4W、……将数 据记入表格. 5.分析数据,尝试做W-v、W-v2等图象,探究W、v的关系. 五、数据处理 1.速度数值的获得:实验获得的是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的是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所以, 应该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图中A1、A3间的距离x,小车此时速度的表达式为v=2T(x),其中T是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即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点A1、A2、A3、……来 计算小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专题一科学探究课标要求及七要素例析

专题一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表述这些问题。 2.尝试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探究方法及器材,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4.能收集数据和资料,尝试评估信息的科学性,会阅读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5.能描述实验数据,能对信息进行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有评估意识,能注意假设与结果问的差异,能注意未解决的矛盾,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7.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有与人合作的意识. 七要素例析: 一、提出问题 1.为了能够灵活地改变速度、调整方向,歼击机不仅做得轻巧,作战中有时还需要甩掉副油箱;让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上,足球轻轻一踢就能运动起来,但 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请你分析以上情景,提出一个你认为 应该探究的问题:。 2.你仔细观察过这样的喝水杯吗?一般的杯口都有供拧紧的螺丝口, 杯子盖的顶端有一个橡皮垫圈.某同学倒了一杯热水(如图1所示),并将 杯子盖拧紧,过了一会,竞拧不开盖.你能帮助该同学把杯子盖拧开吗? 请说出你的办法(注意不能损坏杯子):。 根据这个现象,请你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图1 问题二:。 3.用力拉开铁弓能将箭射得很远,但使用竹弓就不同了;将钢尺和塑料尺弯曲相同幅度,钢尺能把桌上的小球弹得很远,而塑料尺就不同了.分析上述现象,请你提出一个探究的问题: 。 解析:提出问题这类题,首先应结合题目的要求去提,不能提与题目情景不一致的问题, 如题2中为什么倒入热水后杯子拧不开.其次应能从不同现象中抽取本质相同 的东西,如题1中歼击机速度改变,足球、铅球从静止到运动是运动状态的改 变(或惯性的表现).歼击机轻,足球与铅球质量不同,由此可提出质量与运动 状态改变(惯性)有无关系;题3中都发生弯曲,即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箭、 球运动的远近,即形状的程度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关吗? 二、猜想与假设 1.如图2所示是运动员滑冰的情景.滑冰时,冰刀下面会出现一层水,这层水跟润滑油的作用一样.冰刀离开后,水又很快结成冰,关于水的出现,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 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

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

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导学案2

高一物理《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导学案No.26编写人:靳大鹏审核人:高一物理组编写时间:2011-5-10 【学习目标】 1.知道探究活动须测定功与速度这两个物理量. 2.领会教科书中所给的实验方案. 3.知道实验方案中改变弹力做功大小与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的方法. 4.体会以一根橡皮筋所做的功为单位来简化问题的思想方法. 5.知道实验方案中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6.知道当小车做匀速运动时进行速度测量更合理. 7.知道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重点难点】 1.、体会从寻找W-v的关系转向寻找W-v2关系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对不同的实验方案作出评价和选择. 【知识链接】 1.本节探究的目的是研究外力对物体________与物体_________关系. 2.本节实验并不需要测量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是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这样做可以大大简化操作. 3.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和___________来测量,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法.打出的纸带上的点分布有________特点.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要受到摩擦阻力,类似于前面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可以使木板_________来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 5.本实验用到的器材:平板、小车、、钉子、______、纸带. 【问题探究】 我们在选取橡皮筋时应该注意什么?我们怎样来选择纸带上的点来确定小车的速度?你能不能说出本实验中平衡摩擦力的原理? 1.本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方法及技巧 (1)研究两个物理量的比例关系是探究两个量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研究比例关系可以为实验测量提供很大的方便和可能.例如,一根橡皮条对小车做的功是很难确定的,如果改用两根橡皮条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做的功的具体数值仍是很难确定的.但是,若以一根橡皮条对小车做的功为功的单位W,两根橡皮条做的功无疑是2W,这是何等巧妙! (2)将问题转化为简化实验过程:探究的任务是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本实验总是让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使测定两个速度(初速度和末速度)的问题转化为测定一个末态速度的问题,非常有利于操作和数据处理发现规律(也有不足之处). (3)设法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误差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探究工作是否成功,是否能正确地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本实验注重了两个方面:①平衡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摩擦力保证小车脱离橡皮条后做匀速运动;②在纸带上选取点迹清楚、间距均匀的部分计算小车的速度. (4)利用物理图象,适当地进行坐标交换,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橡皮筋的选取 本实验采用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用一条橡皮筋时做功为W,用两条橡皮筋时做功为2W,依次类推,这样我们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示功,这种方法巧妙地避开了计算变力弹力所做的功.尽管在实验中,我们尽量使各橡皮筋的原长和伸长量相同,以保证各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相同,但是,若准备的橡皮筋规格不相同,同样会给实验带来很大的误差,所以选择橡皮筋时应注意几点:(1)所选用的橡皮筋劲度系数不宜过大,以免条数较多时弹力过大,打出的纸带点数过少,不宜求小车的速度. (2)橡皮筋的材料要相同. (3)橡皮筋的粗细要均匀. 3.平衡摩擦力 为了克服摩擦力,可以把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重力沿板斜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检查是否平衡时,可以把小车放到木板上,轻推一下小车,观察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4.利用纸带求小车的速度 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的点的分布并不均匀,点之间的距离呈现开始较小,而后逐渐增大,最后基本相同的特点.我们求速度时,应选用分布均匀的那些点进行计算,说明这时小车已经匀速运动了. 【典型例题】 应用点一:通过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例1:如图7-6-1为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过 程得出的一条纸带. (1)应选哪些点距进行测量? (2)怎样根据测得数据确定小车的速度? 解析:(1)C、D间距最大,最大速度点一定在C、D之间; (2)在可测量的点中,C点的速度最接近最大速度,可测量的最短时间就是t CD. 答案:(1)选用CD段,(2)v=L CD/t CD 思维总结:(1)橡皮筋做功过程结束时对应小车速度最大的状态. (2)小车速度最大的点附近打点间距最大. (3)某点附近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等于该点的瞬时速度. (4)在打点纸带上,被测量的时间间隔是一个打点间隔. 应用点二:探究思路的迁移 例2: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 验.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电火花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先用手提着 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地方.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 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得到的纸带如图7-6-3所示,O点为 计时器打下的第1个点,该同学对数据进行了下列处理:取OA=AB=BC,并 根据纸带算出了A、B、C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 A=0.12 m/s,v B=0.17 m/s,v C=0.21 m/s. 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大致判断W∝v2? 解析:设由O到A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W,那么由O到B 的过程中,重力对 第 1 页共2 页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总结。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

第6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理解领悟 物体的动能与它的速度是密切相关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又与它所受的力有关。为了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的动能的关系,我们首先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要注意领会探究的内容,更要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1.实验目标 本探究实验应达到两方面的学习目标: ①认真看书,了解实验要探究的内容、实验方法与实验技巧,探究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从而找出橡皮筋做功与小车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②认真体会教材“探究的思路”所体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数据的处理”中提出的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功和速度变化关系的方法。学会这些探究问题的方法,不仅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是必要的,而且也可用于研究其他学科的问题。 2.探究思路 本探究实验是按着如下的思路进行的: ①改变功的大小采用教材图5.6-1所示实验装置,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将小车拉到同一位置释放,橡皮筋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依次为W、2W、3W…… ②确定速度的大小小车获得的速度v可以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 ③寻找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以橡皮筋拉力所做的功W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v 为横坐标,作出W—v曲线(即功—速度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橡皮筋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定量关系。 3.如何平衡摩擦力? 为了排除摩擦力的干扰,实验中可将木板放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让小车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来平衡摩擦力。具体方法是:将木板放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脱开钩在小车上的橡皮筋,在小车尾部固定一纸带,轻推小车使小车沿木板向下运动。如果纸带上打出的点距是均匀的,说明纸带的运动是匀速的,小车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就刚好平衡了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4.如何选择纸带上的点距确定速度? 由于实验器材和每次操作过程的分散性,尤其是橡皮筋不可能做到各条之间的长度、粗细完全一致,使得每次改变橡皮筋的条数后,纸带上反映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数和这些点的位置,不一定都在事先的设定点(即用1根橡皮筋拉小车时,与橡皮筋刚好处于自由长度相对应的纸带上打下的点)之后,而可能在设定点的前后。这是因为小车在几条橡皮筋拉动下运动至设定点时,各条橡皮筋可能在设定点的前、后对小车不产生拉力,从而使纸带上打出的点出现上述情况。 因此,需要对纸带上的点进行分析,方法是比较设定点左右及设定点之后的若干个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基本相同,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个点作为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用这些点计算小车的速度。 5.用计算法处理实验数据 在确定了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并测出了小车获得的速度后,如果作出的W—v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即根据测得的速度分别按W∝v2、W∝v3、W∝v……算出相应的功的值,实际测得的速度与哪一种最接近,它们之间就具有哪一种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