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的几种模式(一)

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的几种模式(一)

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的几种模式(一)
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的几种模式(一)

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的几种模式(一)

摘要:我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几种模式:专业系+企业群、专业系+自创经济实体、专业系+技术服务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优势资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各高职院校也普遍认同这种发展模式,但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的发展。我院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尝试了使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几种模式,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

模式一:专业系+企业群

这种模式是学院与相关专业的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由于现在的企业活动多是在行业的组织下开展的有序的经济活动,经济运作已逐步转为行业为主导的形式。高职院校如果加盟到该行业,就可以享受到该行业企业群的诸多资源,同时,学院也可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企业群体服务,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是:学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界专家和技能高手组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审定新专业培养计划等。学院教师与企业专家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获得的是本专业市场所需要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同时,学生也进入企业顶岗实训;企业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在校学生的培养计划,使学生更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

同时,学院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科研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和湖南汽车行业协会的合作就属于这种形式。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均由专业教师和汽车行业协会根据市场需要共同制定和调整,如该专业的汽车美容、市场营销和市场学等课程就是该协会建议开设的;学生参与该协会的汽车维修、美容、展览、俱乐部等的实习活动,并参与了两届汽车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学院为该协会的企业多次举办汽车新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培训汽车专业人员。同时,该协会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近年来,我院已与八个企业群或行业协会建立了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这种与行业、企业群的合作模式,较之与单个企业的合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学生能适应更多企业的需求和企业环境,从而避免了因企业遭市场淘汰而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损失和影响,毕业后能进入更为宽泛的职业领域;就学院来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使专业设置更能适应和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学院与行业、产业部门合作,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优势互补,合作办学,提高了学生、教师和企业、行业参与的热情,是一种较深层次的合作。

模式二:专业系+自创经济实体

即学院利用自身的某些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自己创办公司或经济实体,公司的所有成员都由学院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公司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对外承接业务,系主任为公司法人代表,学生一进学校就从公司的最基层干起,跨入校门后就有两个身份:学生与公司员工。

以我院植物科技系创办的“长沙小康园林园艺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的总经理和法人代表为系主任,公司对外承接业务,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公司员工全部由园林、园艺等专业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学生直接参与公司所承接业务的投标、洽谈,校内校外园林园艺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公司的经营管理等,公司承包的校园花木维护项目,也全部由学生动手修剪、管理。由食品科技系成立的食品研究所及食品加工厂则在解决食品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场

地的同时,每年与德国康美公司合作,为国内大中型饮料生产企业如“汇源”、“伊利”、“蒙牛”、“光明”等培训操作维修工程师100余人。此外,我院成立于1992年的、资产达500余万元的驾驶员培训学校及动物科技系的种猪场、良种场也属于这种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双赢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 之间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 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 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 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同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人 才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 密切结合。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 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地方经济 多年来,宁国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一批骨干企业 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 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鼎湖”牌密封圈、“海螺”牌水泥、“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

中,“海螺”、“凤形”、“鼎湖”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无疑会导致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1、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 和设备优势,把企业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企业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专 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 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专业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通过 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 的磨合期,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校企合作的意义 a、从宏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才的培 养,是一批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 育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是造就劳动技术大军的重要阵地,也是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朴素的理论知识,更要通 过实践活动,强调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 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中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当前人才市场存在着供求矛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找不到 合适的工作。企业理想的员工是熟悉工作流程,立即上岗,拥有解决生产中实 际问题能力,但是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仅依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 生产实习时获得的经验很难完成工作任务。这一矛盾反映了职业教育存在着工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作者:教督处时间:2011-1-3 20:40:44 浏览量:722 https://www.sodocs.net/doc/bc10375098.html,/ktyj/shownews.asp?s_id=24&N_id=209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江苏省省教育厅在《2010年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德育为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主题,应对挑战、开拓创新。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学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特色办学,注入学校发展的活力 我校是张家港市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9年创建成为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01年易地新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班级116个,在校生5221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会计、化工、服装、营销、电气运行与控制、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气运行与控制为省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为苏州市示范专业。校内建有机电、数控、计算机、财会、汽修等10个实训基地,基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4000多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10年为苏州市第一。毕业生初级工通过率为100%,各专业中级工获证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是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在整体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连续十二年获得张家港市技能竞赛金杯;2008年、2009年省师生技能竞赛成绩均名列苏州市第一;4名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金、银奖;学校被表彰为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2010年省师生技能大赛中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有7个项目10名学生入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队,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集训队教练;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还代表江苏获得了四金、一铜的好成绩。 张家港职教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校企合作练技能、校园文化企业化、中外合作办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育科研

校企合作案例1

广东积极探索“六个共同”模式校企合作 发展技工教育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决策部署,借鉴德国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产教结合、合作培养的思路,探索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实训、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六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培育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推动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全省培养技能人才38.7万人,技工院校就业率达98%,稳居全国前列。 一、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充分发挥企业既掌握行业先进技能又贴近市场用工需求的突出优势,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台,组织100家技工学校与1000多家企业开展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协调指导委员会,以联合办学形式,让企业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参与技工教育发展。委员会一般由技工学校校领导任组长,企业方人力资源、培训等部门负责人和技工学校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任组员。具体运行中,一般先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再由学校组织行业调研,校企双方形成共识后,共同邀请有关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等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专业评估,力求做到项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委员会还定期举行校企合

作联席会议,检查教学方案实施情况,开展教学质量审议评估,对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三方约束,确保校企合作高水平发展。 二、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广东省积极推动技工学校建立与产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体系,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着力培养应用性专业技能人才。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扣广东现代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省级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新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物联网、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等校企合作特色专业,全省开设专业总数超过400个,覆盖行业20多个。同时,遴选出一批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品牌专业,面向社会发布,引导学生报考。例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顺应广东打造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的战略需求,与东风日产、广汽集团等企业合作新建智能化汽车技术、汽车营销等专业,每年培养技能人才600多人。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校企联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辅材料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定期召开研讨会、诊断会、评审会等,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实现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例如,东莞市技师学院与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共同剖析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提炼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编制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广东省技师学院因课程设置严格按照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定制,学生就业率达100%。 三、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广东省将“招生即招工”作为校企合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成荣徐丽华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1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2 可见,“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托斯顿·胡森、T·内维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页. 2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校企合作办学典型案例-长安福特汽车工程应用中心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案例 ---以杭科院-长安福特校企合作为例 一、校企合作背景和发展前景 1.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这4个问题都是企业和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稳定的问题;劳动者收入的问题;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 2.汽车行业国内人才需求分析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大好形势的带动下,我国汽车工业资本重组力度不断加大,生产集中度逐年提高,新技术、新车型不断推出,市场消费环境得到改善,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 浙江是经济大省,汽车保有量一直居全国前列。据浙江省车辆管理部门公布,现在浙江省汽车保有量近310万辆,据有关部门预测,以每年23%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末,浙江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40万辆,到2020年,浙江汽车保有量将高达1280万辆。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类高素质从业人员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据2012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公布的“紧缺人才报告”称:“汽车业从事技术管理的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一线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接受过管理培训的只有9.3%,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为11.7%,接受过基础培训的有38.7%;汽车人员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高、初、中的比例分别为26.6%、43.1%、30.4%,而发达国家分别为35%、50%、15%。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初中、高中、专科比例分别为38.5%、51.5%、10%,而发达国家分别为20%、40%、40%”。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3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未来5年汽车人才全面紧缺,包括汽车制造人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主要参加人员 :: 段青 胡修玉 于全福 段青 唐俊涛 张利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2011年9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职业技术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课题组要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原则,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北京医药集团职工大学冯颖 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决定》及温总理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使今天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机遇与挑战共存,发展与创新并举,原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兴盛到低谷,再到今天快速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发展,职教人才培养中校企实体合作模式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一、创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积极提倡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以提高国民文化、技术素质,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都明确要求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而产学紧密结合、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会共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为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以传授理

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设备和技术等,毕业后立即就能参加生产实践,深受社会及企业的欢迎,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注入资金,提供良好的实习教学场地、兼职教师、毕业生就业渠道,企业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许多就是校企合作的产物,充分体现出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教育的优越性。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校企对接 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

[研究分析,模式,专业]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分析

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分析 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和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修行业通常是三分修理、七分维护,在修理时,通常又是三分检修、七分诊断,这对汽修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多年来,校企合作作为汽修专业职业教育的一种育人模式,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汽修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操作实践为主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各职业院校对汽修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希望通过创新理念和课程开发来适应行业发展对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一汽、丰田、大众等知名品牌都在不同程度的尝试与办学水平较高的职业院校合作,由汽修企业负责部分教学软硬件投入,学校负责生源和教学空间。这样既降低了汽修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又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学生也有更多机会进入知名品牌,提高了就业率,可谓是一举三得。 一、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1.以汽修企业为本位的合作模式 汽修企业作为驱动主体占据支配地位,完全按照自身的运作特点和模式向学校下发需求。如何保障双方利益、调动双方积极性,成为该模式是否能够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汽修企业是以创造利益来生存的,如果只是一味付出而收效甚微,甚至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这就会产生不宜调和的矛盾。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无法胜任独立操作岗位,只能做基本的跟岗实习,有时学生违反操作规范,甚至会酿成大祸,无形之中增加了汽修企业的负担。矛盾的产生使得该模式短期内或许可以奏效,但长久不宜合作。 2.汽修企业配合模式 这种模式较第一种模式有很大的改进,主要是因为它在考虑学校自身运行规律基础上进行合作,有利于学校和汽修企业达成互动。但是,这种互动和主动性还是很有限,汽修企业依然处于较强的主导地位,在一些关键性的合作问题,比如开展的项目,依然较多考虑汽修企业本身的利益,而忽视学校的诉求。所以,在实际的长久内在动力中,依然存在比较大的改进空间,实际上这也是下面二位一体模式提出的背景。 3.二位一体模式 学校与汽修企业有机结合,改进了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的缺陷而提出互惠双赢模式,应该是比较科学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成功的比例较高。但这种模式对校企双方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汽修企业和学校都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双方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双方的相互制约和影响都比较大如果双方投入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就会降低合作成功的比例。 4.多方合作模式

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标签: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实践与研究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宗旨,所采取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联合办学方式。校企合作这种模式的开展,在全国范围内不仅取得了许多经验,而且在理论、实践及应用中也有一些初步的探索。如果这些成功的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推广,对解决当前职业类院校发展不畅的问题,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不断加强和完善职业院校与实体企业的合作模式、合作机制与合作内容,对于实现职业院校长久的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美国大学的工程技术类学科中,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为主的运行机制,在不影响国家大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由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进行联系,不受所属教育和生产部门的约束。学校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由相关的技能部门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教授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劳动实践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生产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校企双方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资源共享,技术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生采取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二、国内目前存在的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我国各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与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合作办学,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机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并探索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具体而言,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校企合作模式。 1.企业独立举办职业院校模式 所谓企业独立举办职业院校模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是改制举办的职业学校,这类学校是在原有企业职工大学或有关教育机构办学的基础上改制而来的;二是大型企业独立投资举办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路达).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 ——厦门兴才学院 &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一、合作目的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合作过程 从2009年至今,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先后派出机电专业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学生先后5批到路达进行顶岗实习。在前两级的工作基础上,本学期我们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就深化校企合作培人才进行了多次商讨,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三赢为指导思想,在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与方式,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11年5月,我校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首届二次会议,会上本专业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深化校企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重构2011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2011级学生中,组建“机电一体化路达班”,实行订单培养,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做法包括: ⑴共同研讨、修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核心课程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分析开题报告定稿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段青:人负责胡修玉 于全福员要主参加人: 段青 唐俊涛 张利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2011年9月17 / 9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一、课题提出地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地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地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地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地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地训练,培养出地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地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地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地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地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职业技术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地必由之路.b5E2RGbCAP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地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地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地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地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地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地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是更好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多年的摸索发展,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探索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国家履行各自的职责,多方面配合,共同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问题;对策 1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几种基本模式 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青睐和使用的基本校企合作模式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选派技术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学生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使企业培训前移,大大缩短了员工上岗适用期,即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1.2 员工继续教育 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处于辅助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企业提出培训要求和标准,学校制定培训计划和课程模块,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协助完成部分或提供相应的条件(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组织实施。 1.3 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签定协议、在企业挂牌、到企业投资等形式,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积极探索实习就业一体化。企业积极接收学生到相应岗位实习,安排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学生直接进厂顶岗实习,更能使专业课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这就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 1.4 合作科研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学校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人力资源优势,采取联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

突出校农合作特色不断深化校企融合 校企合作办公室刘建平贾彦军张成才 摘要:校农合作是所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的灵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作为一所有着六十多年建校历史的老牌农业学校,在示范校创建以来,通过“送教下乡”,建立并创新了以“校农合作”为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以国家示范校的创建为契机,建立了多元化、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摆脱困境,顺应经济发展 (一)校农合作,摆脱困境的抉择 原平农校从2007年大专停止招生以来,中专办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脱困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2009年,学校确立了“一体两翼、开放办活”的办学理念,率先在省内开展了“送教下乡”教学新模式,紧贴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校农合作应运而生。 (二)校企融合,弥补短板的良策 原平农校是一所拥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农业中等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使学校在蕴积了丰富经验和文化的同时,也积聚了许多与现代职教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负面因素。几十年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过时的评价模式以及相当一部分教师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得到根本性改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让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办学。 (三)产教融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

忻州市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加快发展“特色高效种植业、规模健康养殖业、优质林果生产业、温室大棚蔬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五大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校积极与相关企业交流合作,努力使五大产业对接学校的种植、养殖、果蔬、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群,围绕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维系双方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灵魂。 (四)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不竭动力 几年来,学校坚持校农合作、产学结合,构建了涉农专业“三园制”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牵头组建了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新了办学模式;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送教下乡”,创新了育人模式;建立了教育教学多元评价机制,创新了评价模式。所有这些创新,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与学校联姻,校企合作动力强劲。 二、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一)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学校以“立足忻州、辐射晋北、面向山西、服务三农”为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三园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以“生产过程导向”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新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企业参与”的新转变,建立由社会、企业、家长、学校共同参与、以能力为本位、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多元评价新模式,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新团队。 (二)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纽带,以提升学校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元化、全方位、深融合的校企合作,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教学文案

“从共想共营走向共享共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职业学校规模、结构、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两年来,我校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搭建“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五个平台,使得利益相关者从“共想共营”,实现“共享共赢”的目标。 一、实施背景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现实要求 “十二五”期间扬州市产业结构为:“坚持发展数控加工、船舶制造、汽车零配件及整车制造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子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建筑业,推进建筑业管理创新、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五大重点产业”。扬州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产教融合的现实要求 《扬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面向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与‘三新一网一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着力建设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服务、土木建筑、商贸物流、工业设计、旅游服务、化工医药、汽车船舶、现代农业等十大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

作,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 (三)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学校跨越式发展,需要叠加产业发展的内需潜力、企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多年来,学校与近100家企业进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冠名班、顶岗实习、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引企入校等形式的尝试。但是,校企合作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深度、广度仍然不够,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需求。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与企业联盟,向企业要订单;与行业联合,向行业要标准;与政府联结,向政府要支持,逐步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方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搭建“五大平台”即“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目标(如图1),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建设过程 (一)成立机构,专家引领 校长为总设计师,招生就业处主要领导为项目负责人。2013年10月,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工程师以及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职教名师组成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紧密、高效、互惠”校企合作机制,真正体现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二)搭建平台,共建共享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3T14:42:08.36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作者:彭列[导读] 在社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担当了绝大部分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的责任。 广州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510000 摘要:在社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担当了绝大部分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的责任。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也是职业院校特色办学的重要依托。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创新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新形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期望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企业的参与,可以提高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质量。但是当前的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合作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导致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合作模式单一。因此,应当进一步加以完善及改进,促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更为紧密,并且发挥有效作用。 一、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指的是“顶岗实习与就业结合”,校企签署合作协议,这一订单包括了企业用人需求的预订单,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组织教学,然后经过考核合格之后,学生会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到企业工作,通过企业的具体工作来强化实际的操作技能,从而满足企业的要求。订单培养模式能够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且企业也可以制定中长期人才的规划,并得以保证实施。除此之外,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性更强,还可以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2.资源共享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就是学校或者是企业的一方为主体,另一方为辅助,通过协议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并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共用,实现校企共赢原则。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点是起到了资源节约与整合的效果,从而使得资源的收益最大化。而且由专业的老师通过在企业的专业技能操作,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还能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作为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3.校企合作科研。 (1)攻克技术难关。学院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优势,研究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研发,组建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技术攻关组,攻克阻碍和影响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应用难题。(2)研发新产品。此外,学院可根据企业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进行技术、管理知识和专业理论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 4.工学交替模式。常见的工学交替指的是教学见习与工学交替,即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岗位的认知,从而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岗位职能、职业道德进行提高的了解学习;以及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等可以进行现场的观摩与学习,然后自己动手制作产品,对岗位达到一个初步的了解。目前,可以把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先学习、后实习、再就业的一体化职业规划,并且能够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企业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二、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优化措施 1.完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办学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校企合作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习中掌握生产工艺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的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课程标准的制订与质量监控,把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相结合,选择一些适应于如今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实用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和企业双方要建设联合实习基地,双方本着友好合作的原则帮助学生来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情况,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学校应当建立起一定的企业信息反馈机制,并做好后期的跟踪服务,有效保护好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 2.壮大职业院校“双师”队伍。职业院校一般都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增强学校的双师型老师队伍,让学校优秀的老师去进修、参加培训班,以及下放到企业进行具体技能的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进行任教,从而让学生接受到先进的专业理念与高超的技能水平,有助于提高学校双师型的师资力量。 3.建立校企合作技术交流平台。职业院校通常是以项目的方式与企业展开合作,项目完成了,校企合作也就结束了,可见校企合作缺乏紧密性和连贯性。职业院校应该为校企合作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健全校企合作规章制度,明确合作各方的责权利,使校企合作由个人行为转变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为。职业院校应该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积极鼓励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承担企业横向课题,进行技术研发。 当然,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资金保障。职业院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必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协同机制能够有效激发校企双方的能动性,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参考文献 [1]严金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商论,2016,(13)。 [2]李璐试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