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一、保持增长,再造奇迹

在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9.9%,接近10%。在十一五的五年中即2006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长为11.2%。7%是家宝总理3月份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十二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这是否说明十二五跟十一五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大幅度地滑坡呢?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

1、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来看,十一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

7.5%,十二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十二五跟十一五相比,只是回落了0.5个百分点,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地下降。

2、十一五经济实际增长是11.2%,在十二五的五年中,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有的高于9%,从经济实际增长的情况来看,十二五和十一五相比,经济的实际增长虽然出现了两个百分点左右的回落,但是并没有大幅度的回落。

由于过去的3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从世界经济历史来看,被称之为“经济奇迹”的国家不多,日本经济奇迹在二战以后,保持了20多年的年均10%的高速增长,德国保持年均接近10%的经济的高增长。在未来30年中,中国如果能够保持年均6%的经济增长,就可再造中国经济奇迹。

二、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地位不容忽视

1、我国经济的世界排位。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排位居全球第二位,GDP为39.8万亿人民币,约合5.879万亿美元。和1978年相比增长了18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3,美国的经济总量为14.3万亿美元,排在第一位。在2009年中国和日本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特别是日本发生海啸、地

震、核辐射以后,经济呈现出大幅度衰退的趋势。2010年中国经济必然会超过日本,因为我们增长速度比他要快。接下来是德国,德国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一直是欧洲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接下来法国、英国、意大利他们的经济总量约为两万亿美元,巴西、西班牙、加拿大、印度、俄罗斯的经济总量约为一万亿美元左右。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世界上的四大经济体都排在前十二位中,被称之为“金砖四国”,也是四大新兴经济体。南非现在也开始加入到了新兴经济体的行列中,从过去的“金砖四国”演变成今天的“金砖五国”,

2002年召开党的16大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排在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七位,经过2002年到2010年八年的时间,中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去年我们超过日本,从第八位上升到全球第二位。主要是因为①在八年中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达到11%,而发达国家在这个时期年平均增长不到3%。②由于在过去的八年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度升值,所以带来了以美元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的大幅度提高。

2、我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预期时间。①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②世界银行的高级副总裁是中国人,叫林毅夫,用汇率计算,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大体上在2030年,会超过美国。③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还要结合三个问题,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⑵未来美国经济增长的趋势,⑶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才能做出准确地预测。如果中国经济每年10%的速度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年升值5%,五年会上升一半,到十二五末201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12万亿,大概在2017年到2018年这个时期,就会超过美国。④但是未来中国经济一方面难以继续按10%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空间和过去相比,要小的很多。因此中国超过美国,大约是在2020年到2030年这个时期,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我国国民收入已经进入上中等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人口13.3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准确地衡量中国,就需要用人均GDP来衡量。中国人均DGP2010年,已经进入到上中等的收入国家行列。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进入新世纪之前,我国一直是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人均境外开始跨出低收入国家的门槛,进到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经过十年的时间,2010年中国人均GDP由下中等收入国家,进入上中的收入国家行列。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均GDP300美元,2010年人均GDP29748块钱人民币,约合4394美元,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排位中,位于120位左右。虽然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人均水平上来说,还是一个明显的欠发达的国家。

2、下一步我们的做法。日本在二战后的27年中,经济年平均增长9.4%,但是到1973年,经济年均增长只有3.7%,下降了60%。日本在经过了27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当人均GDP达到11000多美元的时候,经济的增长出现了60%的下降。韩国在1946年到1995年接近50年的时间里,经济年平均增长8%,到1995年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以后,经济下降到年均4.6%。降幅超过46%。德国从1947年到1969年的22年,经济年平均增长7.9%,1969年当德国的人均DGP达到11000美元以后,经济增长下降到3.1%,降幅达到了60%。日本、德国、韩国这些追赶型的国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以后,经济增长就会出现40%到60%的下降。

我们也要快速地追赶,实行压缩式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百年完成的目标,我们压缩在20年,30年的时间完成。中国也要成为一个追赶型压缩式经济发展的国家。我国2010年的人均GDP为7864国际元,经过十二五五年9%的高速增长以后,人均GDP将达到11000国际元组织。按规律十二五末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必然会下降几个台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的陷阱,避免出现拉美、苏东的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能否保持年均9%的经济增长。拉美国家出现经济增长的大幅度下降时,人均GDP是4000国际元,苏东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时,人均GDP是6000国际元。我们早就已经跨越了中等收入的陷阱这个时期了。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重大挑战,将发生在进入到上中等收入国家以后。

3、我们要逐步调整和适应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长,告别高速增长的时期,迎来一个相对

平稳的发展阶段。①、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的,大约还有五年的高速增长期。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大幅度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在十二五以前,东部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从今年开始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低于全国的平均数。现在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现在刚刚开始进入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时期,经济增长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才有接近10%的经济高速增长。②十二五规划的东部、中部地区,基本上都是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越年均15%、五年GDP翻一番的目标。东部地区能有8%的经济增长就不错了。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步下降,符合追赶型、压缩式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现象。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结束以后,仍然可以维持十到二十年左右的中收增长,不会立刻出现经济增长的大幅度滑动,还可以把经济增长维持在6%或者7%,甚至10%到20%。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应对不当,将会付出长期的经济衰退的代价。日本、韩国和德国的经济高速增长,都发生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或者70年代初期,那时的经济全球化和今天相比,存在质的差别。简单地用日本、韩国和德国的经历来分析或得出今天中国会面临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难以简单地类比,因为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③中国是一个发展极不平均的大国。当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出现明显下降以后,中、西部地区正是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全国平均水平来讲,不会出现40%、60%的大幅度经济增长。但是仍然可以维持在8%、9%相对较高的水平上。经济增长如果达到10%以上,所有的地区、行业和企业,都能够取得赢利,日子都很好过。如果经济增长下降到8%以下,成为一个常态的时候,所有的地区、行业和企业,能否取得盈利呢?当每年经济按10%增长,财政收入按30%增长的时候,不存在风险,我们有很多的呆坏帐,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时期,就很容易把这些问题,划界或者消除。当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以后,还能否偿还到期的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呢?还能有效地控制财政金融风险吗?

④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已经下来了,在一个改革时期之内,能否人为地增长10%或者更高的水平呢?是完全可以的。过渡地透支,未来的经济增长控尽以后,将会迎来经济更大的保护。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增长的下降。应对得当的含义很多,从国家层面上,就是十二五规划所决定的,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①、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和新主力。最关键的一点在“新”字上,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因此实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得作用是不断地下降。今后我们要把消费放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位,要把中国经济发展转变到有助于国内消费扩张的轨道上,新就新在这里。转变发展方式,就是把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出口,转变到主要依靠消费扩张上。转变对于很多的地区和企业,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例如: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大幅下降,从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变成了经济增长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正是处在高速增长的时期,这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跟形成新主力密切相关的问题。当中国经济增长在过渡依赖出口的高速增长时,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率先发展起来了。今天我们要把消费,培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面旗帜时,中部地区更具有优势。中部地区人口密集,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更重要的还在于中部地区是中国市场的中心,所以中部地区才有了十二五五年翻一番的目标。东部地区统一价格大幅度上涨,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让很多东部地区生产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的企业,已经没有办法赢利了。怎么办呢?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

第一种方法,在国外找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厂家进行生产,比如越南、印度等,或在他们那里办厂,生产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品,然后卖出。第二种方法,自己创新,加强研发和设计,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环节转移和升级。第三种方法,向中部地区转移,由出口转向内销,直接面向中国市场。

5、阻止私人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办法。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在过去的35年中,中国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是因为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大幅度的下降。1970年中国的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高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我们跟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了25个百分点。

我们要想办法让这个比重不再下降,在十二五时期能够大体上能够稳定下来,这是我们十二五的发展目标。

放编必然会超过美国①、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的30多年中会出现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⑴、劳动者的报酬收入占GDP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以后,形成的是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政府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再分配,再调节,对高收入群体增税,对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但是劳动力报酬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是偏低,而且持续下降。

我国的收入法GDP的构成,是把收入分解为三大收入,即劳动所得工资,资本所得利润,政府所得税收,计算各自占GDP的比重。例如一个生产手表的企业,当年有十个亿的销售收入,其中购买原材料为8.6个亿,新创造的产值是1.4个亿,就是GDP,这1.4个亿要给公司的员工发工资,要向政府缴纳税收,剩下的是企业所得或者是资本所得的利润。1995年我们劳动者的报酬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1.4%,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收入占GDP的比重50%以上。但是1995年以后,劳动者报酬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到2007年只有39.7%,这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1995年达到97.2%,这也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但是此后是持续下降,到了2008年只有57%。

⑵、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跟中国属于同等收入的国家,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三个方面的支出,占政府总支出比重的50%,我国在2007年只占37.7%。

⑶、私人消费下降,中国人不消费是因为不敢消费,政府没有给老百姓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未来的生活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所以即使有钱也不敢花。

②、激励系数。没有得到公平分配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叫激励系数。如果所有的收入都是公平分配的,激励系数就是0,所有的收入都没有得到公平分配,激励系数就是1,激励系数永远在0到1之间。激励系数越大,说明国家收入差距越大,激励系数如果达到0.4,表明国家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将会不稳定。所以激励系数等于0.4被称之为国际

警戒线。所有的国家都在想一些措施,让收入分配差距即激励系数处在0.4以内。

2000年以来中国的激励系数超过了0.4,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国际OE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中国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以后,指出中国居民实际的收入差别,是由于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地区物价水平存在的差异造成的。如果物价水平做了修正以后,中国的激励系数会达到0.45。

通过国家体育局,可以计算出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的总额,还有银行存款,结果是老百姓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数对不上。因为有5万亿的灰色收入,主要是被高收入群体所占有、所分享,这样计算中国的激励系数就超过了0.70。所以中国和南非一样,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但是要掌握居民真实的收入情况是不容易的,10%的高收入家庭,面对收入的调查询问时,70%的人会隐瞒,只申报真实收入的1/3。10%的低收入家庭,为了面子还会多报一些。还有我国绝大多数的收入和支出都是现金交易,使逃税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很难计算出正确的激励系数。因此调整十二五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有难度的。居民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激励系数不断攀升。高收入群体,口袋里有钱但不消费,或去国外消费。低收入群体想消费没钱。所以导致中国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

③、应对措施。⑴、提高两个比重。合理摆正收入和分配的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当中,要提高劳动力报酬占GDP的比重,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

舆论说过去中国卖给美国人的商品都很便宜,从今年开始,中国人卖给美国人商品的价格,不断地上升,中国是全球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李克强得知后很着急,希望我们尽快做一个调研,回复国际舆论。其实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民币升值,这也是美国多年来希望的。过去一直认为发生金融危机,主要是中美两个大国经济失衡造成的,中国人消费的太少,美国人消费的太多,中美两国必须同时做出调整,中国人要消费的多一点,美国人要增加储蓄。所以我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中,提高了劳动者工资,这样就使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上涨,价格上涨。这也是美国人要我们做的。另一个原

因是美元贬值了。但是美国认为是因为中国需求的增加,带来的上涨。

⑵、实现两个同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家宝总理在介绍十二五规划的时候说“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要超过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而不是实际的经济增长。

⑶让老百姓有钱敢花。增加政府支出,改善民生或社会事业的比重。过去政府的支出用于经济建设,用于改善民生或是社会事业的支出很低,今后要增加政府支出,尤其是政府新增财政收入办公,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还需要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让老百姓敢于花钱,

6、调整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现在面临三个问题,没钱可花,有钱不敢花,或差距过大,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十二五规划对于没钱可花,或有钱不敢花的问题,都有非常完整的思路和具体的政策措施。

①、增收个人收入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的有效手段。对于不同的收入,分类增收所得税,使高收入群体拿税负担明显下降,但是客观上鼓励了高收入群体利用分解收税、多次扣减的办法,逃避了缴纳个人所得税,实际的纳税远远低于应缴的纳税。国外是把所有的收入累计在一起纳税,收入越高,税率就越高。所以各类收入所得税,并没有起到有效的调整。

②所有的市场经营国家,在增收个人收入所得税时,都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如赡养的人口、家庭的经济状况、个人的身体状况等,再确定是应该缴税,还是应该享受国家的补贴。中国是只要月收入超过两千块钱就得缴税。所以既没有调节过高收入,也没有保护低收入群体。个人收入所得税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国外有很多成熟的经营和教育,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向日本学习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从1960年到1970年,是日本经济前进的时候,在这十年

中,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10.9%,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当我们去年超过日本时,日本人的心里很不平衡,于是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实施到第七年,完成了国民收入增长一倍的目标,同时由于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带来激励系数的显著降低,从1964年到1984年的中期20年间,日本的激励系数一直维持在0.26的低水平,保持关系和社会矛盾抽象化。但是这个合理化建议,最后并没有被采纳,是因为从十二五开始,我们不再强调经济的高速增长,强调的是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经济增长只能达到7%的话,就不可能实现国民收入倍增的计划。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已经错过了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最佳时期。

③、从各个地方的十二五规划来看,有很多地方仍然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尤其是中部一些地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能够实现的。如果经济年均增长15%,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跟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也能达到15%。只需要用5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现增长了。

7、改善福利制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瑞典、芬兰和丹麦是福利制度最好的国家,没有养懒人的情况,任何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没有兴趣、不能充分地施展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可以选择辞职去学习,去上学,良好的福利制度不会影响体面的生活。学习之后再找工作。福利制度的改善,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高流动性,人们可以不断地跳槽,寻找能够充分施展个人聪明才华的机会。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家的竞争能力,并没有出现我们传统观点中所固有的福利陷阱。

是否我们就可以经营一个非常好的完整的福利体系呢?福利制度有很强的刚性,就是人的改善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旦尽力就很削减,否则容易引起民众的社会冲突和矛盾。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演变为祖传债务危机,就是一个国家不能偿还所欠下的债务。欧洲的祖传债务危机,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产生重大影响。发生祖传债务危机以后,政府还不了债务,就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减少政府开支、降低老百姓的福利、削减公务员工资等。法国政府因没有那么多钱发放养老金,就把退休年龄由60岁延长到62岁,因此引起了法国工人的不满,进行罢工**示威。英国政府过去规定上大学只需缴三千英镑的学费,其余的由政府给予补贴,现在政府没有

那么钱了,改成上一年大学需要支付九千英镑的学费,因此引起了大学生的不满,开始罢课**示威。这就是福利制度的刚性。

加州是美国最富裕的州,像微软这些大企业都是加州,老秘网整理,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国家来看,它的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的第八位。但是在施瓦辛格当州长的时候,却濒临破产。去年宏观经济研究部派出的调查小组,调查后的结果说明:加州政府的财政收入中的40%,来自于1%的富人所缴纳的各种税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些1%富人的资产大幅度地缩水,收入大幅度地下降,向政府缴纳的税收大幅度地下降。但是由于福利制度有很强的刚性,而不能缩减老百姓福利。施瓦辛格没有办法,请求奥巴马给予贷款又碰壁,只好把监狱给卖了。

未来中国福利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抛弃传统的福利陷阱的管理,另一方面,福利制度必须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财力相匹配,不能过渡超前。

8、中国要从激励系数的持续上升,迎来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

这个转折是伴随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妥协,以及政府主动的政策干预,才迎来差距不断下降的结果。

上个世纪的50年代,美国的工会组织,蓬勃兴起工人运动声势浩大,这是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妥协,同时在这个时期,美国政府出台了最低工资法、反垄断法、工会条例等等,使美国的收入差距从上升到下降。

虽然中国的工业化的过程就要完成了,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才能迎来差距的不断缩小。比如通过工会组织,发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工资的集体谈判,形成工资的稳定增长机制等作用,同时还要维护企业的利益。

9、通过隧道现象,看待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面临的问题很多,政府高度的重视这些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让这些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和消除,当人们看到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的时候,就会保持秩序,稳定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长期以来政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使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常

年得不到解决,人们就会失去希望,失去耐心,就不能够继续保持秩序,社会就会陷入动乱。文/余斌

2012年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病彻底暴露

2012年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病彻底暴露,尽管有“小四万亿”投资计划之称的铁路大规模投资拉动,中国经济也仅在四季度有一个回光返照,经济下行仍难以阻止。 伴随经济调整,中国钢铁产业可能彻底结束了过去十几年的繁荣期,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2012年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利润仅有15.8亿元,较前一年的875亿元,大幅下滑98%。鞍钢、马钢、山东钢铁、华菱钢铁、安钢、韶钢……等等一大批钢企连续出现巨亏,反映出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困境极其严峻。 图一:大中型钢企利润变化 一、二次大战以后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困境较当时的主要产钢国的境遇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那些国家的钢铁产业面貌或将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中国钢铁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上世纪四十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各个国家重建需求的带动下,世界钢铁工业进入了一个长达30年的繁荣期,在此期间,全球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到六十年

代各主要产钢国钢铁产量更是大幅跃升,日本钢铁工业异军突起,实现飞跃,并成为世界钢铁强国,到1973年欧美日等主要产钢国的钢产量均达到历史顶峰。 图二:主要产钢国粗钢产量变化 然而,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彻底结束了世界钢铁工业的繁荣。战争是短暂的,也以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然而,阿拉伯国家并不甘心失败,他们拿起石油武器,开始以经济手段来对付欧美等强国。在战争失败之际,欧佩克组织一致决定大幅缩减石油产量,将石油价格由3美元/桶上涨到5美元/桶,到1974年初,又将石油价格暴涨到12美元/桶,引发严重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又进而演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伴随能源供应的减少以及价格的狂飙,欧美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到严重伤害,钢铁、汽车、化工等大量企业因缺乏能源而大幅减产、停产,失业率开始大幅攀升,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创出9%的历史高点,1982年再达到10.8%。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也大幅肆虐,1974年美国的通胀率达到12%,到1980年通胀率又攀升到14%,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由1973年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上世纪继1929年“大萧条”之后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其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对经济的伤害之深都极为罕见。1973年美国的钢产量达到1.37亿吨,为其历史的顶峰,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钢铁工业彻底结束了其繁荣势头,产量持续向下调整,由于需求不振,到1982年美国的粗钢产量已降到6600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2012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2012推动中国发展的因素 2011 年刚刚过去。过去的一年,中国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力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扩大自主创新,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11 年也是中国加入WTO 十周年的日子。十年前,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自己的经济体系,纳入国际经济体制的轨道。彼时还是国际贸易体制里的一个新手,要转变自己以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转眼间,中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世界第二,GDP 总量亦跃居世界第二。然而,2011 年并不风平浪静。内有通货膨胀、房地产行业泡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失控的压力;外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阴影,经济持续经受金融危机余波的冲击。在这承前启后、关键的一年,中国经济表现差强人意。对内遏制通货膨胀,保适度增长,避免经济硬着陆;对外积极应对市场环境恶化所导致的出口需求下降。使这艘全球第二大经济巨轮,不至于偏离航道,且保持稳健的速度前行。展望2012 年,继续深入贯彻执行“十二五”所确定的发展战略,仍是中国经济所应走的道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在于如何保持“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如何大幅度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使中国企业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成为全球增长的驱动力;以及如何应对那些影响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并据此调整发展的模式。要完成这些任务,达到这些目标,不是沿着过去三十年道路的惯性走下去所能奏效的。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战略和新的举措。之所以要有新思维,新战略和新举措,是因为经济和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驱动力,新的趋势正在形成。2008 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旧的模式难以为继。对国家,应重思经济增长模式;对企业,应重思商业模式。如果企业对此认识不到,准备不足,还沿着以前的路子走,就很有可能把握不住商业的脉搏,从而失去发展的良机,甚至遭遇额外的困难。我们认为,有四大因素将对中国经济和商业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因素或将改变企业的运营环境,或将改变企业的商业和运营模式;有些因素将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些因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整理)-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10-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1、中国GDP分析 初步核算,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 图3.3 2005-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情况 2、中国CPI指数分析 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7%,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房屋租赁价格下降0.6%。

图3.4 2005-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表3.5 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3、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2009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2%;私营企业增长18.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9.7%,重工业增长11.5%。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面对国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1979—2012年,我国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人均国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1978年人均国生产总值仅有381元,1987年达到1112元,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至10542元,2007年突破2万元至20169元,2010年再次突破3万元大关至30015元,2012年人均国生产总值达到3842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8.7%。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 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 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