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社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治社会既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国家权力的社会公共权力既自行消亡,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亦不复存在。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

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是法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仍然在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社会政治现象认识的深化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兴起,宗教与政治的联系已逐渐分离。服务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政治学说逐渐取代了宗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尽管如此宗教对于政治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4.政治与道德。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政治学

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含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按不同的原则可分为:

1、按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

4、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5、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可以划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

6、按照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来划分,可以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

我国的政治学无疑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我国的政治学主要有七方面的研究领域: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际政治,政治学方法论。我国政治学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大体是按照: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国际政治这三大类来划分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的。(具体包括见书21)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在西方政治思想进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政治学)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马基雅维利和博丹最早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马基雅维利:意大利,《君主论》主要观点是将国家划分为君主国和共和国。博丹:法国,《共和六论》认为国家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联合在一起的,产生的主要方式是暴力,真正阐述主权的第一人(国家主权理论),明确区分了国体和政体。马基雅弗利和博丹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论述政治问题,以政治权力而不是道德伦理价值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到了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主义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素,以产阶级革命提上日程。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欧美产生一大批思想家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人物在欧美已经基本完成,资产阶级的主要任务变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西方政治学的主题转向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以边沁《政治简论》《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穆勒《论自由》《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学说,强调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私人活动;孔德《实证政治体系》、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系统创立了实证主义的政治有机体学说,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渐趋向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秩序。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对于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研究成为垄断资本维护统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880年,由美国政治学者伯吉斯倡议,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形成了政治学科体系,政治学由此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了现代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政治学大体有两个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当时社会矛盾运动和政治斗争发展的理论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思批判和吸收前人政治学说,尤其是法国启蒙政治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中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思想革命成就。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可分为五大阶段: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先后传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中过人民在它的指引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

5.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书31)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论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辨证法对于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途径。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

基本程序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即客观的观察事物,以客观事实为唯一依据。科学性,即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出发进行调查和研究;全面性,即不是根据个别现象,而是从“事实的整体上……去掌握事实”。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分析

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等。

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学分析途径、经济学分析途径、心理学分析途径、政治系统分析模型、政治沟通分析模型、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等。

第二篇政治关系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涵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话题,人们对利益问题作了许多论述,但都没有能科学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2.利益形成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涵义

利益关系指的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二、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首先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

三、利益矛盾

1.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其发生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就其矛盾的程度而言,它具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存在形态,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2.纵向利益矛盾。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其发生也同样具有两个方面条件。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在不同社会中,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们和作用

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它对于政治关系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3.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利益成为人们政治活动的主旋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进行政治活动,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政治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政治管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为了围绕一定的利益进行的,同时为是为了实现其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服务的。国家、政党、社会团体等。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作为观念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来源于政治利益,反映了人们的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利益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本源,离开这一本源,政治文化将变得无从解释。在实际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不直接和利益相联系,而是通过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和看法来间接的联系在一起。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政治权力

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政治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聚集形成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关系。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形成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客观构成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有: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等。

2.主观构成要素。其主要因素有: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政治组织等。其中能力素质是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他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主观能动的基础。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力的特性:

(1)主体利益性;

(2)强制约素性;

(3)专属排他性;

(4)扩张延展性;

(5)多重职能性。

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1.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2.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社会公共权力、执政党权力。

3.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层级划分,可以划分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4.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二、政治权力关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关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2.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权力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别。

3.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相互协调的关系。一般不存在对抗的关系,在特定情况下,两者关系也可能走向对抗。

4.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呈现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三权本质上的一致,以及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司法权的统率关系。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政治权力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政治全力具有双刃剑的效用;政治权力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常常呈现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

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有:指令方式、压力方式、规约方式、说服方式、奖酬方式、处罚方式、暴力方式等。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从政治关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其次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法定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首先,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其次,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再次,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从社会生活来看,首先,政治全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从而与每个社会成员有着切身联系,并且在利益意义和层次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其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再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最后,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向,政治权力是凌驾于社会或特定组织之上的巨大力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

第三章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政治权利的定义

西方学者对权利的定义繁多,主要有:

1、天赋权利说;

2、权利自由说;

3、权利利益说;

4、权利力量说;

5、权利平等说。

这些定义都没有能揭示权利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基础。

所谓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取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它本质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因此,所谓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权利是权利的一种类型,是社会成员参与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

二、政治权利的特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和政治权力具有强烈的阶级特性,由此决定了政治权利具有相应的阶级特性,因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具有不同阶级特性的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这些阶级特性,是其根本特性,除此之外,政治权利还体现了其他特性:

(1)政治权利具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

(2)政治权利具有法定规范性。

(3)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主体的自主性。

(4)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义务的统一性。

(5)政治权利具有自由价值性。

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氏族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到的,其政治资格是由道德习俗确定的,其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是完全溶合的。

奴隶社会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它具有宗法等级制特色,政治权利与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其政治权利同政治义务相分离。

封建社会中拥有财产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政治权利与官僚等级和僧侣紧密相关,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农民享有某些政治权利。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在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但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社会实际的不平等,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着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

社会主义的政治权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也是实现人民政治利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

(2)参政权。大体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3)诉愿权。主要内容包括:宪法诉讼权、行政诉讼权、选举诉讼权等。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和通信自由等。

(2)选举和被选举权。是参政权的集中体现。

(3)监督和罢免权。

(4)诉愿权。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控告权和要求赔偿权。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1.有利于维护、实现和发展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

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政治权利具有规范性的特点,以法定的形式规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准则,因而有利于保障政治按照政治权力主体意志进行,进而保证政治生活有序进行。

3.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

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规范性,从而推动社会政治向规范化、法制化、责任化发展。社会主义谋求广大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第三篇政治行为

第一章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涵义

一、若干政治统治理论分析

古往今来的中外政治学说各对政治统治进行了不同的分析,一是从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威服从关系建立的内在依据出发,主要观点有神权统治论。二是从掌握政治统治权的特定主体来解释政治统治,主要观点有官僚统治论、精英统治论等。二战后出现了现代精英统治论(内

容)。

上述理论都与特定历史相联系,都是为特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都涉及到了政治统治的某些方面,但都没有揭示政治统治的真正本质。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利益关系的构成内容包括主体利益的共同性和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性。为了以特定力量的聚集和作用来实现共同利益的要求,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社会形成具有制约关系特征的政治权力。在权力制约关系中体现为权力制约关系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由此可见,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统一性和矛盾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

政治统治是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支配政治斗争和控制社会冲突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也是与国家权力同生并存的一种政治行为。就其本质而言,政治统治实乃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于社会的支配与控制行为。所谓“国体”问题,实际上就是政治统治的本质问题。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人类政治生活中最高层次的政治行为。

三、政治统治的特点

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政治统治以维护社会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3.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德依据。

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5. 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政治统治行为旨在把政治权力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这一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1.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

2.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3.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

4.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就其本质而言,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政治统治合法性是保持政治秩序的核心与关键,统治者总要千方百计树立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共同接受的理念,也就出现了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问题。使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就是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过程。

三、政治统治的类型

西方政治学根据政治统治中权威的基础和服从的动机,将政治统治划分为传统型权威的统治、魅力型权威的统治和法理型权威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按照阶级关系及由此体现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把政治统治划分为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政治统治和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政治统治。前者是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统治,后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统治的方式

政治统治的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构建、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的方式,也是政治权力主体实施政治统治的方式。

1.强制方式

2.法治方式

3.绩治方式

4.理治方式

5.德制方式

6.心治方式

二、政治统治的作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作用

1.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

2.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

3.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

4.政治统治保障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

5.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6.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政治管理

第一节政治管理的涵义

一、政治管理的定义

对于政治管理的主要看法有:政治管理就是政治活动的全部;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等。这些观点都没有全面把握政治管理的内涵。

所谓政治管理,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统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

二、政治管理的特征

1. 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政治管理政治权力主体通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和方式。

2. 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

3. 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政治管理根据社会要求确定和承担的公共目标和职能,其凭借实施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会转化为形成政治管理的政治和社会公共责任,由此构成了政治管理的责任。

4. 政治管理具有服务性。对于社会生活和发展来说,对于政治权力主体来说,管理意味着服务。政治管理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因此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特点。

5. 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政治管理行为是政治权力主体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是政治权力意志和要求的社会体现,因此,在社会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管理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的价值,因此,它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

三、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两种基本作用方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重大差别。

第二节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一、传统政治管理

传统政治管理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管理,其经济基础是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其管理主体一般只局限于政府机关。其所运用的权力具有任意性和连带性,君权与宗法权力相结合,造成“家天下”局面。传统政治管理在管理功能上具有强烈的排他作用,在管理方法上表现为简单性与落后性,在总体运行机制上表现出明显的人治特征。

二、现代政治管理

现代政治管理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管理,它与传统政治管理相区别,但两者之间又相互渗透。现代政治管理以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具有与传统政治管理不同的特征。现代政治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以外,还包括政党和其他一些准政府性的社会政治组织,其运用的权力具有规范性与相对独立性,在管理功能上具有开放性,管理方法上表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总体运行机制上表现为法治。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传统型政治管理现代型政治管理

经济基础与传统的农业相结适应,建立在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自给自足方式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和财富的分配主要通过市场进行

主体特征主体范围狭窄,结构简单,仅仅局限于政府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分化,国家体系十分复杂,主体虽然仍以国家为主体,但不局限于此,政党、社会政治组织在一定条件下也是主体

权力特征任意性(最高统治者权力不受限制,缺乏权力的监督、制约,权力行使的任意性)、连带性(政治管理权力与宗教权力、宗法权力、迷信权力结合)规范性(政治管理权按照既定规则进行,规范性的权力表现为非人格化的权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相对独立性(政府与其他政治管理机关权力的分离: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管理功能封闭性、强烈的排他性:社会经济职能方面重农抑商;政治方面官本位思想,权力支配财富,权力被少数家族长期控制,引发社会利益分配极度不平衡;思想方面统治者不容许一段思想的产生开放性功能:政策公开性,透明度增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兼容多方利益,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加以协调;同时以世界市场为依托,进行国际交往。“改革开放”

管理方法简单性和落后性:行政强制方法和思想教化方法突出科学性和先进性:以法律手段为根本,辅之以经济手段和文化手段。采用现代管理工具

总体运行机制明显的人治:家长制、经验、礼治有法治取代带了人治:强调以法律和契约作为依据

第三节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

1.政治领导。它通过政策、决议、法案、法规来贯彻执行。

2.政治决策。全部政治管理行为的基础。

3.政治组织。是其他政治管理活动程序化的保障。

4.政治协调。是社会利益分化与利益整合的共同要求。

5.政治沟通。它被誉为政治管理的中枢神经。

6.政治监督。它是政治管理的免疫系统。

二、政治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管理的作用范围相当广泛,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

第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

第三,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

第四,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进行的积极保证。

第五,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三章政治参与

第一节政治参与的涵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

(2)政治参与的内容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3)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4)从外延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5)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不只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1.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主要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两种。

2.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主要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政治投票。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公民公决和公民复决,在民主制度中2种基本方法。投票在现代意义上已经不局限于选举,在复决意义上,公民的投票在于影响国家政策和措施。

2.政治选举。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了的最有效的手段。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给组织某种权威或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与1相交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3.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社团活动两大类。具有共同政治目标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前期基本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政治集团组织可以分为政党和政治社团,政治结社即参加政党活动或者政治社团活动。

4.政治表达。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言论、政治请愿。汇成一种集体效应,市政府明确感觉到某些利益要求。

5.政治接触。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或谋求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这里只讲合法意义上的。

6.政治冷漠。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消极参与。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既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两方面原因:一是长期政治浩劫后,公民对政治的反感和失去信心,二是现代政治制度完善的国家,正常情况下政治机构已为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公民觉得参加与否已无所谓。

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一国的政治参与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维护自身利益、政府职能的扩大,对公民的影响增强,公民不得不提高参与程度、经济发展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加强,增加了公民的国家意识。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政治影响力强弱相关。收入、教育、职业、权力、威望。

3.政治心理。政治参与行为离不开它的心理因素驱动力。: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公民自身有政治效应意识和政治倾向、对政治体系的信赖度和支持度、公民关心的政治过程的程度和政治责任感。

4.政治机制。直接发挥作用的有选举制度、政党、监督等制度。从本质上讲,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阶级统治性质对政治参与有重大影响。但就政治运行机制来说,直接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

5.社会机会。它由经济的、制度的等条件和每个人先天条件相结合而造成它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一、政治参与的作用

政治参与在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上具有重要作用:(1)政治参与是公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政治权力最终实现自己利益的主要环节;(2)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管理的民主化;(4)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文化的发展;(5)政治参与影响着政治的稳定。

政治参与对社会作用:(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2)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3)政治参与影响到社会流动;(4)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民主的内容,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政治参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最后发展到无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那时已无所谓政治参与,而是全社会的自我管理。

从政治主体的发展变化看。其基本方向是,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

就政治参与模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消极参与到动员参与,再到自动参与。

就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方式的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多层化的发展。

第四篇政治体系

第一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这一说法仅仅涉及到国家表面社会特征。

2.国家契约说。这种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3.国家统治说。这种说法仅仅指出了国家统治特征,并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

4.国家要素说。仅描述了国家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其本质。

此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它们都不能揭示国家的本质。

二、国家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国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按照国家的本质分类,有以下基本类型:

1.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在血亲宗法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

2.封建制国家。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

3.资本主义国家。资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制度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形态。还存在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的具体形态。

4.社会主义国家。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

第二节国家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用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形成形式。

政体与国体密不可分,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认定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古往今来的国家政体可以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专制君主政体有等级君主政体和贵族君主政体两个变种,立宪君主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君主政体和议会君主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和委员会制政体。无产阶级国家一般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其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巴黎公社、苏维埃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君主政体/君主制:国家元首成为国王、天皇,为一人;采用世袭制;终生任期专制君主政体: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常见政体。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不受任何人监督,其意志就是国家意志;无宪法、不设议会等级君主政体:建立等级会议作为咨询机关。中世纪的西欧

贵族君主政体:最高国家权力名义掌握在君主手中,实际有幕后操纵

立宪君主政体:资产阶级政体的一种形式。有议会、宪法;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二元君主制: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君主受到议会的限制,实际是君主的权力大于议会;(封建势力>资产阶级)

议会君主制: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世袭产生,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具有象征意义;议员由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

共和政体/共和制:国家元首一般称为主席或总统,可以为若干人;由选举产生;有一定任职期限

贵族共和政体:奴隶主贵族承担国家权力;民选产生;有一定期限

民主共和政体: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多人执掌和行使国家权力;由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按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划分)议会共和政体: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产生内阁;总统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但其政治活动负法律责任总统共和政体:最高权力由议会和总统分别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总统和议员分别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期限;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美国(典型的三权分立)

委员制政体:联邦议会和联邦委员会,后者由前者选举数名委员产生,均实行任期制:瑞士

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中央权力机关和地方权力,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机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基本特点:具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统一的立法、司法、行政法体系;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受中央统一统辖;统一国籍;统一外交权。例如:中国、日本、法国。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1、联邦制:又称为联盟国家,通常有两个以上政治实体组成。特点: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各联邦成员也有各自法律;国家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各联邦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二者之间没有隶

属关系;既有国家国籍又有联邦国籍;各联邦也有一定的外交权。2、邦联制:由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组成的联盟体。特点:各成员国都是统一的主权国家,相互之间平等、没有隶属关系;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没有最高权力机关和军队、国籍;设立协商机关;邦联成员国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君和国和政合国第三节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

在社会发展史上,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议行合一原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

二、主要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司法机关。

第二章政党

第一节政党的涵义

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西方诸多政治学家给政党下过不同的定义,但都没有完整地揭示政党的含义及其本质。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第三,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纲领。

第四,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二、政党的类型

划分政党类型,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而要从本质上区分不同类型政党,则必须以政党的阶级利益基础作为基本标准。根据阶级利益标准。可以把政党划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鲜明特点。

三、政党的作用

政党是阶级利益冲突发展到近代的产物,作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阶级力量的领导者,政党在当代政治生活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特定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可是往往又是分散的,这就需要政党以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是阶级意识集中化、政治化,有效凝聚阶级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政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可是阶级利益的实现并非仅仅依靠政党自身可以完成的,必须最大限度的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主要途径有动员和组织本阶级力量;争取其他阶级成员。(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联系群众、发达群众、团结群众)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在现代国家中,任何政治生活都是围绕特定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的实践过程,作为阶级组织的政党,必然要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政治功能。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政党不仅是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是特定阶级政治

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因此政党不仅聚集本阶级的政治精英和中坚分子,而且还要以其特定的政治纲领、理论、组织原则、活动方式创造特定的文化氛围,教育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强化党员为本阶级奋斗的政治意识和精神,培养党员的实际政治能力,完成阶级的目标和历史使命。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在当代政党不仅仅是国内政治的重要因素,也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可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进行特定的政治活动,以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

第二节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涵义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利益结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国家政体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主要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2.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当今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

3.一党制。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这种一党制的一是法世斯国家,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政党类型

名称、特征

两党制代表着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仅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不等同与实际存在的政党数)例如:英国、美国

多党制有多个政党竞争国家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特点:党派林立,情况复杂;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政党不断趋向形成政党联盟

一党制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的存在。法西斯国家或民族国家

多党合作制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政党合作以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各政党不对立,不竞争,合作关系。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并执掌国家权力。这种制度的典型代表是1989年以前的苏联。

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其典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它正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第三章政治社团

第一节政治社团的涵义

一、政治社团的定义

政治社团同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组织的涵义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说。

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肥市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参加、影响政府政策的制订、修订和实施过程。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第二节政治社团的类型

一、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1.按照政治社会所维护和寻求的利益划分。把政治社团划分为维护、寻求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和维护、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两大类。

2.按照政治社团成员某一方面社会特征划分,将政治社团划分为产业工人、企业主、农民、教师等的政治社团。

3.按照政治社团自主性程度划分。将政治社团分为完全自主的政治社团、依附性政治社团、相互合作的政治社团。

4.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压力集团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于以普选制、代议制和政党政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补充。它除了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外,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既是群众性政治团体,又具有国家政权体系组成部分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其成为政治管理的准主体。

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第三节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有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两种。正常方式是指运用常规的非对抗的手段、合法途径从事利益表达。非正常方式包括非法的强制方式,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包括: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参加有关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参加与其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和活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政治社团的功能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在资本主义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实现了其权益要求,并从各个方面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

第五篇政治文化

第一章政治心理

第一节政治心理的涵义

一、政治心理的定义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二、政治心理的特性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自发产生的。

2.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

3.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

4.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

第二节政治心理的基础和构成要素

一、政治心理的基础

1.客观基础。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

2.主观基础。主要指政治主体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政治主体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其构成包括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1.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活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2.政治情感。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3.政治动机。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的政治目的内在动力,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4.政治态度。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政治态度是一种综合性心理过程。

第三节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心理的类型

1.个体政治心理。个体政治心理又可分为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和一般政治人的政治心理。

2.群体政治心理。群体政治心理又可划分出政党政治心理、集团政治心理、阶层政治心理、阶级政治心理、民族政治心理和大众政治心理。其中后三类在有关研究中最受重视。

二、政治心理的作用

1.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2.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3.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

第二章政治思想

第一节政治思想的涵义

一、政治思想的定义

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二、政治思想的特性

1.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2.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

3.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

一、政治思想的结构

(一)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1.对于的研究。包括人的本性、本能、利益需求、人的社会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2.对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包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及组织结构的安排及政治过程的研究。

3.对政治发展的探讨。包括政治变迁的动因、政治理想、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探讨。

(二)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为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

(三)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1.单一性的政治理论。表现为单个的政治命题。

2.专门的政治理论,为人们提供专门性政治知识和观点。

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整体性研究所形成的政治理论。

二、政治思想的类型

1.依政治思想演进的发展历史划分,可划分为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

2.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可划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3.依据政治思想所反映的所维护的利益要求划分,可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资阶级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一、政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和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历史表明;

1.政治思想发展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运动是根本原因。

2.政治思想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在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思想深刻,勇于创新的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思想的作用

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60年代中期,它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过,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界定。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认识和把握政治现象的;人们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知识的;人们的政治认识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从社会化的动因,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为了适应、参加或改变政治生活和政治现实而从事政治学习的;从内容看,人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和形成的是对于社会政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从后果分析,通过这一过程,社会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并且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政治角色,从而从自然人变为政治人,成为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者。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个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政治社会化相互作用;个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现实相互作用。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

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有者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三个层次上。

1、对于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对于个人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其成长和发展的持续过程,这个成长与发展由两方面构成: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和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的过程。

2、持续、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过程总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使现有的政治文化得以传递维持和发展。同时政治社会化过程又是通过一定是实践来完成的,在实践中,社会成员会联系自己的利益,部分或全部的改造社会政治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政治社会化过程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实现的。认同时,维持现有政治体系;不认同时,就会对现有政治体系进行改变。

第六篇政治发展

第一章政治革命

第一节政治革命的涵义

一、革命与政治革命

人们对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下过种种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从革命发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的意义上来说明革命的涵义的。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而政治革命就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二、政治革命的特征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

3.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

4.政治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促的变革。

6.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

第二节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一、政治革命的条件

1.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

2.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3.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

4.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5.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组织。

二、政治革命的方式

1.暴力革命。这是政治革命的基本方式。2.和平过渡。和平过渡必须以暴力作为后盾。

考察历次政治革命,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两种方式总是互为补充的。暴力革命为和平过渡创造条件,和平过渡则为暴力革命降低“成本”。

第三节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革命的类型

西方学者对政治革命的研究,形成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标准。他们的划分有的不够确切,有的没有体现政治革命的性质或实质性内容。

政治革命分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按照革命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章 政治思想 5.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政治思想的含义 定义 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政治思想的含义 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特性 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具有相对独立性 内容结构 政治思想的结构 思维结构 理论层次结构 政治思想的结构 和类型 依据政治思想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划分 政治思想的类型 依据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来划分 依据政治思想内容所反映的统治阶级利益要 求和所维护的统治阶级利益来 划分 发展过程 起源和发展 启示 政治思想的 反映特定的利益要求,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发展和作用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作用 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政 治 思 想

1.政治思想的定义 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2.政治思想的特性 政治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除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外,还具有如下特性:(1)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理性思考,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政治思想具有政治理性认识的特点。政治思想的理性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识。 ②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 ③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 (2)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象所持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具有明显的利益性。政治思想的利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具有不同主张的人们,具有各自不同利益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 ②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③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 (3)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政治思想不仅是人们的认识现象和精神现象,也是特定的政治现象,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的认识,政治思想与其他社会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对于所有社会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受神权”、“天人感应” 托马斯.阿奎那: 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 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 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麦肯齐(英):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2. 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 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一)政治的涵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郑州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政治学原理与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难点与真题试卷

2019郑州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 752政治学原理(一)与 813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难点与真题试卷 2019郑大考研752政治学原理(一)复习全析(共两册) 2019年郑州大学考研752政治学原理(一)复习全析(共两册)由鸿知郑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辅导经验,组织教学研发团队与郑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合作整理。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郑州大学考研同学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年郑州大学考研752政治学原理(一)复习全析全书编排根据参考书目: ①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资料旨在帮助报考郑州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郑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为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政治 适用科目: 752政治学原理(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与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政治学原理》(王惠岩第二版)、《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三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该部分通过归纳各章节要点及复习注意事项,令考生提前预知章节内容,并指导考生把握各章节复习的侧重点。 Part 2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名词解释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名词解释 【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利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所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利益关系】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只见的社会联系 【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一个侧面,他指不同利益主体只见以及他们共同利益只见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 【政治权利】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的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他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利主体用有的对其他社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利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所体现的利益关系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活动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的利益关系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政治统治】在权利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构建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而构建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换成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利主体与其他政治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只见构建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政治管理】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只能,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他是政治权力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政治社会组织和政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一章、第二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 (第一章)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 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 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 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的进程。” 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一政治观既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有具有政治性,又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这些都影响了它对于政治含义把握的全面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 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 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 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的进程。” 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

政治学原理 笔记

[笔记]《政治学原理》教案 教材:《政治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5月出版。 参考书: 1、《政治科学原理》,施雪华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年3月出版; 2、《政治学》,梁木生编著,武汉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3月出版; 3、《政治学概论》,姜安、赵连章、刘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1年1月出版; 4、《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5、《政治学》,吴志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1年6月出版。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政治的概念,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 2、理解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1)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代表人物凯尔森。 (3)把政治视为“权术”、“统治术”。认为政治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韩非。 (4)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 (5)把政治解释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理解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活动及其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根据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可归纳为六类: (1) 政治学基本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 (四)、政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2)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3)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政治学基础笔记_王浦劬_第二版

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这一时期的政治学也被称为古典时期的政治学。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马基雅维利和博丹最早创立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期,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创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 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先后传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论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政治权力的本质 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际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政治权力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有指令方式、压力方式、规约方式、说服方式、奖酬方式、处罚方式、暴力方式等。政治权力的作用从政治关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其次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首先,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其次,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再次,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从社会生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从而与每个社会成员有着切身联系,并接在利益意义和层次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其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它能够极大的推动、阻碍乃至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权利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有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六编 政治发展(下)【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民主 一、判断题 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对外经贸2013年研) 【答案】√ 【解析】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这是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之一。 ①政治民主首先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自由的权利,这种自由权利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行的。 ②政治民主还集中表现为公民之间享有权利的平等性。民主政治不承认有任何政治特权和社会特权,而规定任何公民,不管其个体差异如何,在政治生活中都应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二、概念题 1.民主(四川大学2011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 (1)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以特定的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同时,它又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 (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民主常常体现为一种原则、一种价值或一种工作方式; (4)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民主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和形

式,它不同于其他国家形式之处在于它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从制度上规定这种平等的权利能够得到实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民主内涵的这些论述原则,民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2.政治民主(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研;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 答:政治民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势。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政治民主具有如下特征:①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②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③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④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⑤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⑥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3.政治民主化(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从广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从狭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政治民主化就是政治从专制集权向民主过度,以建立民主政治,实现政治民主的过程。 三、辨析题

王浦劬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 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 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来说太下贱。 人:为了规则,人有谈政治的可能与必要,人生存在世俗世界中,既有协调而又有排斥面,人们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排他性,会产生利益纷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种族和生存,就需要办法(政治、道德)去解决。 2、马克思对其命题的三个补充 ⒈社会性:把人看成政治动物,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去理解,而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 ★政治关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政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⒉历史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凝固、僵化地理解,而只能具体、历史地理解。 ★(宏观→人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永远存在下去,它是随国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微观→个体)政治社会化、政治入伍。 ⒊复杂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而应综合、全面地理解。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说,政治关系的表现可能是较为纯粹的,也可能是较为隐蔽的。★从主体承现者来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政治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但大量是间接的。★从实践活动来说,个人认识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同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可能是对应的,但也可能是有偏差的。 认识:深刻了解无知 参与:积极关心冷漠 二、政治生活的科学分析 1、政治学学科建构的论辨 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 肯定答案:能像数学、物理一样作出解释、预测。 否定答案:反对理由①政治行为的主观性 ②政治事件的非重复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③政治评判的价值倾向性 综合:政治学能成为科学。价值目标的提出:客观根源,价值目标的实现:客观条件,可以找到客观规律,但同时,政治必须考虑人的主观性、复杂性。 2、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定 ⑴道德(→天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⑵权力(→禽兽)韩非子:“术异则事异,事异则务变”、“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 ,力也”、“君无术则*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必不可一无,皆帝天之具也”。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⑶马克思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①政治的“受动性”政治由经济决定。 ②政治的“能动性”为获得自身利益而介入政治,掌握运用公共权力,掌握政权,分享政权,向政权施压。 ⑷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国家权力来规定和实现权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详细版1234(全)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政治)【圣才出品】

第一章 国际政治 7.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际政治 1.国际政治的主体 (1)国际政治主体的定义 国际政治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利益、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和稳定的组织形态的实体,也是国际政治关系的承担者。 (2)国际政治主体的基本特征 定义 基本特征 国际政治的主体 主权国家 类型 国际组织 国际政治的含义 其他国际政治主体 国际政治的含义 基本含义 基本特征 联系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 利益构成和内容不同 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政治主体地位不同 政治权力关系构成方面不同 政治权利关系方面不同 国际政治

①国际政治主体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要求 利益要求是它们参与国际政治的根本动机与主要目标,利益既是国际政治主体活动的根本动机,也是国际政治主体追求的实质目标。 ②国际政治主体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要求具备参与国际社会的相互交往、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并影响其他国际政治主体的能力。 ③国际政治主体具有特定的实体形态 国际政治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态,而特定的组织形态,是国际政治主体的基本依托。这些组织的形式、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的行为与行为方式,共同构成了国际政治的内容。 (3)国际政治主体的类型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政治主体。 ①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主体,也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实体单位。按照国际法,作为国际政治主体的国家,必须同时具备四方面的基本要素: a.有固定的领土 b.有定居的居民 c.有统一的政权组织 d.具有国家主权 在这四个要素中,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它对于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国家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第一,国家主权是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第二,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独立主体的必要条件。

北京大学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复习题库!!!

北京大学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复习题库 1.怎样理解政治的涵义及其本质? 2.政治的社会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有哪些? 6.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是怎样的?7.研究现代政治学应掌握运用哪些方法?8.什么是政治关系?它包含哪些内容? 9.如何把握利益的内在矛盾? 10.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什么是政治权力?它有哪些特性? 12.政治权力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3.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6.什么是政治统治?其本质是什么? 17.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取得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18.什么是政治管理?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19.现代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有哪些? 20.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参与的观点有哪些?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 21.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2.什么是政治体系?其构成有哪些组成部分?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揭示国家本质的? 24.国家的结构形式包括哪些内容?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5.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有哪些? 26.现代政党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27.什么是政党制度?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28.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是什么样的组织?29.政治社团的功能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30.什么是政治文化?其构成有哪些方面?31.什么是政治心理?其构成要素有哪些?32.什么是政治思想?它有何特点? 33.政治思想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4.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它有何作用? 35.政治发展的本质内容和根本动力是什么?36.何谓政治革命?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7.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8.如何选择、运用政治改革的方式? 39.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观点有哪些?40.为什么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我国政治学的历史任务? 一. 名词 1. 行为主义政治学 2. 后行为主义 3. 政治哲学复兴 二. 回答 1. 什么是政治学 2.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3. 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4. 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5. 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 6. 学习研究政治学的目的,意义方法 7. 现代研究政治学的技术手段有那些 8. 21世纪我国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三. 课堂思考题 1. 怎样理解政治的含义 2. 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4. 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哪几种政治学说以及如何评价 5.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的区分

武汉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重点,历年考(精)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考研复习笔记 第四篇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学概论有所重合,大体上掌握即可,属于基本知识范围,有出名解的可能 第二章政党 第一节政党的涵义 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西方诸多政治学家给政党下过不同的定义,但都没有完整地揭示政党的含义及其本质。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第三,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纲领。 第四,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二、政党的类型 划分政党类型,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而要从本质上区分不同类型政党,则必须以政党的阶级利益基础作为基本标准。根据阶级利益标准。可以把政党划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鲜明特点。 三、政党的作用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第二节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涵义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利益结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国家政体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主要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 2.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当今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 3.一党制。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这种一党制的一是法世斯国家,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并执掌国家权力。这种制度的典型代表是1989年以前的苏联。 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其典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它正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2013年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经验、考研分享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政治学理论) 北京大学政管学院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原理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考试科目二:综合一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用胡绳版本的就可以) 2. 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5.唐晓、王为、王春英著:《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5年。 6.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7.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杨凤春著:《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江荣海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二版。 10.陈哲夫、江荣海等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上、中、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 11.陈哲夫著:《20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 2013年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名词解释: 1 宽容 (1)宽容的定义:对不同观点的自制与忍让;积极宽容与消极宽容 (2)政治不宽容的后果:《宽容》序言--由于既有规定的不宽容而不能够容忍不同的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