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动物病理学重点

动物病理学重点

动物病理学重点
动物病理学重点

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概论

一、疾病得概念

疾病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得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得复杂斗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得症状、体征与行为异常。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1、疾病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得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得区别;

2、任何疾病都就是完整统一机体得反应,呈现一定得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变化,这就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得内在基础。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得斗争与转化。

二、疾病得经过具有一定得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一般临床症状)、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三、疾病得转归就是指疾病过程得发展趋向与结局。疾病得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与死亡三种形式。四、引起疾病得原因大致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

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变性变性就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得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得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变性就是可复性改变。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得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与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就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得水泡。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得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与黏膜得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得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得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就是变性细胞得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得淡红色颗粒)与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就是变性细胞得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得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二、梗死: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得坏死称为梗死。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梗死灶得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得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脾等。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三、休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躁频弱,皮肤湿冷,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1、根据休克发生原因得不同将休克分为如下类型:①感染性休克(败血性休克):就是指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得休克。②过敏性休克:就是由于某些变态原作用机体后产生得变态反应。见于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注射得过敏反应。发作极快,病情危重。动物表现为:呼吸困难、冷汗、可视黏膜苍白或青紫、脉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等。③失血性休克或失液性休克④神经源性休克⑤心源性休克⑥烧伤性休克⑦创伤性休克等。

2、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微循环血管痉挛期):患畜表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可视黏膜苍白、心率加快,脉搏快而有力、尿量减少,血压稍升或无变化。②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代偿不全期):临床表现皮温下降、可视黏膜发绀、心跳快而弱、血压下降,静脉塌陷,尿少或无尿,精神沉郁,甚至昏迷。③微循环凝血期(DIC期、

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末期):临床上患畜表现:昏迷、全身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四肢厥冷、血压极度下降,尿少或无尿、呼吸不规则,脉搏微弱或不易触及。

3、休克对机体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损伤、物质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等。

组织与细胞损伤细胞组织器官得适应从形态结构上来瞧,主要表现为增生、萎缩、肥大及化生。

一、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得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得过程。

类型:

1、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依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萎缩与局部性萎缩。其中脂肪组织得萎缩发生最早且最显著(其次为肌肉、脑组织),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二、变性

(一)颗粒变性:指实质脏器得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得细小得蛋白颗粒,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二)水泡变性:指实质脏器得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得水跑,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三)脂肪变性:实质脏器得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得游离脂肪小滴,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其中肝脏最易出现脂肪变性,如:槟榔肝。

三、坏死: 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得死亡。

细胞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与病理性死亡两种方式与途径。

1、病理变化:细胞核得变化就是判断坏死得主要依据,在光镜下可见: (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 (2)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 (3)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得轮廓,最后完全消失。

2、类型

(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凝固酶得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坏死组织灰白或黄白色,质地干燥,界限清楚。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脂肪坏死。

(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

(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与腐败菌感染而形成得特殊得病理学变化。

A、干性坏疽:

B、湿性坏疽

C、气性坏疽

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

一、水肿

1、等渗性体液在组织间隙(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水肿时一般不伴有细胞内液增多,细胞内液增多称为细胞水肿。液体在浆膜腔内积聚过多称为积水,它就是水肿得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皮下水肿则称为浮肿。

2、水肿不就是一种单独得疾病,而就是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得一种病理过程。

3、病理变化:

肺水肿:肺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较实,被膜紧张、光亮、湿润、富有光泽,常伴有暗紫色得淤血区域或见出血斑点,切面上从支气管、细支气管断端流出大量带泡沫得液体,呈白色或粉色。

粘膜水肿:多发生于口腔与胃肠道粘膜。表面肿胀、变厚,有波动感,富有光泽,有时见出血点。

皮下水肿:肿胀明显,颜色变淡呈苍白色或灰白色,皮肤弹力降低,软如面团,指压留痕。切开水肿部位可流出澄清得水肿液。水肿部得皮下组织呈胶冻样。局限性得皮肤水肿可形成水泡。

二、脱水:各种原因引起动物机体体液得丢失称为脱水。根据脱水后动物血浆渗透压得变化,

将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1、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得一型脱水。原因:饮水不足、低渗性体液丢失过多。表现:患畜口渴、少尿、皮肤皱缩等。

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得一型脱水。

3、等渗性脱水:失钠与失水得比例大体相当。原因:大量等渗性得体液丢失。

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临床上常用1份5%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来治疗。三、酸碱平衡紊乱

体液PH就是因血浆HCO3-/H2CO3得比值决定得,正常比例为20:1。当小于20:1时,则为酸中毒;大于20:1为碱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呈现得以血浆中NaHCO3(碱储)原发性减少为特征得病理过程。如:发热。

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或换气不足,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致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得病理过程。

3、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与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得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得病理过程。

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2排出过多而引起得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得病理过程。

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外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时,一般先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缺氧

当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其利用氧得过程发生障碍时,机体得代谢、功能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得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根据原因与发生机理得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如畜禽圈舍狭小或畜禽异常拥挤而又通风不良得环境)、血液性缺氧(见于各种种严重得贫血、一氧化碳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时)、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如氰化物中毒、某些B族维生素缺乏时)等四种类型。

2、缺氧时机体得机能与代谢得变化(1)细胞与组织得变化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多与利用氧得能力增强、无氧酵解增强、肌红蛋白增加、低代谢状态。(2)呼吸系统得变化 (3)循环系统得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血流量得分布改变、肺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增生;(4)中枢神经系统得变化比较严重得缺氧可引起脑细胞水肿、坏死及脑间质水肿。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发生昏迷甚至死亡。

发热

1、定义:由于内生性致热原得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得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得0、5℃时,则称为发热。

2、发热激活物:按其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传染性发热激活物(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及其内毒素、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其外毒素、病毒、螺旋体、真菌、原虫等)与非传染性发热激活物(如无菌性炎症、抗原—抗体复合物、肿瘤)两类。

3、内生性致热原包括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它们属于细胞因子。

4、发热得机理可概括为信息传递、中枢调节、效应器反应等3个基本环节。

5、发热得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升热期、高热期、退热期。

6、热型——稽留热:高温、高热,并持续数日不退,温度变化一昼夜在1℃以内。如:急性猪瘟。应激

1、应激就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子强烈刺激(或长期作用),处于“紧急状态”时,立即出现得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为主得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并由此引起使机体各种功能与代谢改变,以提高机体得适应能力与维持内外环境得相

对稳定,也就就是机体应对突然或紧急状况得一种非特异性防御适应反应。机体受突然刺激发生得应激称为急性应激;长期持续性得紧张状态引起慢性应激;如果应激得结果使机体适应了外界刺激,并维持了机体得生理平衡,称为生理应激或自然应激;而由于应激导致机体一系列机能代谢紊乱与结构损伤,甚至发生疾病,称为病理性应激。因应激引起得疾病,称为适应性疾病或适应综合征或应激病。应激反应得本质就是一种生理反应,目得在于维持正常得生命活动与保证在损伤或功能障碍后恢复正常。 2、应激原:能使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得刺激因子,称为应激原。

(1)非损伤性应激原:包括突然得恐惧刺激,剧痛、过劳、饥渴、噪音、断奶与预防注射、环境温度过冷或过热、地理位置得较大改变、密集饲养、长途运输等。其中,恐胥、拥挤、环境突变等又属于心理性应激。

(2)损伤性应激原:包括创伤、去角、去势、烧伤、冻伤、电离辐射、中毒、感染等。这一类刺激一般都伴有组织细胞得损伤与炎症反应,而非损伤刺激无这类变化。

3、应激得过程:三个阶段:警觉期(紧急动员期、紧急反应期)、抵抗期、衰竭期。

4、应激综合征:突毙综合征、恶性高温综合征、PSE猪肉(白肌肉)、DFD肉(黑干肉)、猪急性浆液性坏死性肌炎(腿肌坏死)、运输病、猪大肠杆菌病、马X—结肠炎、猪胃食道区溃疡病、猪咬尾症、运输热。

病变:瓣膜上出现坏死灶,后形成溃疡,溃疡面有血栓形成。坏死发展可致瓣膜穿孔、破裂,炎症后期,血栓机化形成灰黄色坚硬赘生物。四|、心肌炎

1、实质性心肌炎:指以心肌纤维得变质性变化为主,渗出、增生性变化较轻微得炎症,呈急性经过。有得病例心脏上可见灰黄色条纹病灶围绕呈环层状分布,形似虎皮得斑纹,故称“虎斑心”。

2、间质性心肌炎:指以心肌间质得渗出与增生变化为主,心肌纤维得变质性变化较轻微得炎症。

3、化脓性心肌炎:指以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与脓液形成为主要特征得炎症。五、心肌病:指以心肌纤维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而炎症不明显得疾病。

器官系统病理学——呼吸系统病理

一、肺气肿:肺内空气含量过多而引起得扩张。

肺气肿依气体存在部分分为肺泡性肺气肿与间质性肺气肿。二、肺炎:

1、小叶性肺炎:又称支气管肺炎,病变常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开始,然后蔓延到邻近得肺泡,肺泡内渗出物主要为浆液,每个病灶大致在一个肺小叶范围内。

2、间质性肺炎:指发生于肺泡壁、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小叶间间质得炎症,肺泡腔内也有不等得炎性渗出物。

3、大叶性肺炎:就是以肺泡内大量渗出纤维素为特征得急性炎症,炎症侵犯一个大叶,甚至一侧肺叶或全肺。

大叶性肺炎顺序地经过

(1)红色充血期: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

(2)红色肝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渗出。肺肝样变得病变基础就是凝结得纤维素。

(3)灰色肝变期:其病变基础就是大量脓细胞与纤维素渗出。 (4)溶解消散期 4、肺炎得共同影响

(1)对呼吸功能得影响: 引起呼吸膜得增厚,导致缺氧、窒息、呼吸性酸中毒。

(2)毒血症: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以及细菌毒素与炎性产物作用。 5、肺炎病灶得共同结局:a、完全消散; b、机化、钙化、包囊化; c、脓肿得形成; d、胸膜炎; e、肺坏疽。

三、呼吸功能不全

窒息:氧压降低得同时伴有CO2浓度增高。

器官系统病理学——消化系统病理

一、胃肠炎

1、急性卡她性胃肠炎

2、慢性胃肠炎:按其基本变化可分为肥厚性胃肠炎与萎缩性胃肠炎两类。

3、卡她性出血性胃肠炎

如:猪痢疾:在大肠结肠部位发生卡她性出血性炎症。

4、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指肠粘膜有较深层得坏死,渗出得纤维素与坏死物等形成假膜附着牢固,若强行剥离,则留下较深得溃疡。又称为“固膜性肠炎”。如:局灶性:慢性猪瘟得大肠纽扣状溃疡。

弥漫性:小鹅瘟时:发生固膜性肠炎,在小肠得空肠与回肠有渗出得纤维素与坏死物凝聚形成栓样物(称为“肠栓”),堵塞肠管。二、腹泻:排泄次数增多,稀,且出现相应得临床症状。三、肝炎: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性肝炎。

四、肝硬化:指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之后,继而肝细胞再生形成结节,以及结缔组织广泛增生,使肝脏变硬,功能低落。 1、门脉性肝硬化

(1)主要特征就是:肝组织受损呈现变性、坏死而转为慢性经过,使汇管区与小叶间纤维性结缔组织广泛增生与网状纤维胶原化,从而渐发展为以假小叶为主要特征得肝硬化。

(2)眼观病变为:

a、初期:肝肿大,质地稍硬,质量略有增加;

b、后期:体积缩小,质变坚硬,呈黄褐色或黄绿色,表面及切面有颗粒状结节。

2、坏死后肝硬化;

3、寄生虫性肝硬化

五、肝功能不全:血氨浓度得升高就是肝脏功能衰竭得重要特征。严重肝功能不全时常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得功能紊乱,引起肝性昏迷。

疾病病理

一、败血症:病原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

1、分类

(1)败血性脾肿:以急性炭疽病为代表,其病变基础为急性脾炎与严重出血。 (2)反应性脾肿:以急性猪丹毒为代表,其病变基础为急性脾炎。

2、尸征:指动物尸体,由于组织自溶与外界环境及细菌得影响,发生明显得变化。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与腐败等。

二、炭疽

1、败血型炭疽:尸僵不全,天然孔流血,严重得出血性素质,多部位出血性胶样浸润,败血脾,全身淋巴结出血性炎。

2、痈型炭疽:咽炭疽、皮肤炭疽痈、肠炭疽痈、肺炭疽痈。三、巴氏杆菌病

1、牛巴氏杆菌病:咽喉部、颈部明显水肿,为红黄色胶样水肿液;出血性素质,肺充血与浆液性炎;全身淋巴结出血;出血性胃肠炎。

2、禽巴氏杆菌病:全身小点出血;肺炎、胸膜炎或心包炎;肝坏死(肝脏表面有细小、密集、分布均匀得坏死灶);肠炎。四、猪丹毒 (一)急性

1.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轻度出血;

2.皮肤红疹:大片皮肤潮红,指压不退色(初退);

3.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即“大红肾”,两肾肿大,鲜红色,表面可见灰白色云雾状花纹,剖面皮质部斜着对光晃动时见有小红点为充血出血得肾小球。

4.急性脾炎:反应性脾炎,脾脏肿大,紫红色。

5.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与十二指肠粘膜出血,尤其就是幽门圆枕樱桃红。

(二)亚急性:皮肤疹块。

(三)慢性:皮肤坏疽、增生性关节炎、心内膜炎。五、猪链球菌病

败血型:明显得出血性素质,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肺充血水肿与出血,皮肤紫绀,出血性淋巴结炎。

六、猪瘟

(一)急性猪瘟得诊断性病变

1.出血性素质:全身小点出血,尤其就是皮薄部位;

2.全身淋巴结大理石样出血:此为一种中等程度出血,外观暗红色,切面见包膜下有出血带及小梁周围条斑状出血,而使淋巴结剖面呈现大理石样花纹,所以称之为大理石样出血。

3.肾出血(出血性肾炎):呈雀蛋样外观,皮质部及髓质均有出血点。▲

4.脾出血性梗死:边缘有指头大,呈黑红色得梗死灶。

5.肠道粘膜(盲、结、直肠)点状出血,淋巴滤泡坏死成圆形小溃疡(肠纤维素性炎)。

6.非化脓性脑膜脑炎。

(二)慢性猪瘟得诊断性病变:▲大肠(结肠、盲肠与直肠)钮扣状溃疡(渗出性炎),扁桃体坏死(坏死性扁桃体炎)与溃疡。

七、口蹄疫:出现水疱,常发部位顺序为:猪为蹄部、鼻、口腔;牛为口腔、踢、乳房。牛恶性口蹄疫时出现虎斑心。八、鸡新城疫得诊断性病变

1.全身性小点出血(皮下、肌肉、肠道等)。

2.消化道病变:就是急性败血型得特征性病变,整个消化道都出现有不同程度得病变,尤其就是小肠出血坏死,腺胃出血。

3.非化脓性脑膜脑炎。

4.小鸡呈急性经过,为上呼吸道得卡她性炎症。

5.产蛋鸡有腹膜炎,卵巢炎。

九、禽流感

急性型:鸡冠、肉髯肿大;心肌炎、心包炎;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小腿与趾部皮下出血、水肿;胰腺坏死 ,呼吸道有浆液性到干酪样不等得渗出物,气管粘膜水肿、出血;输卵管炎等。

十、兔出血症(兔瘟)得诊断性病变

1.出血性素质:指机体出现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得倾向,具体表现在全身皮肤、粘膜、浆膜出现许多得出血斑点。

2.红气管:上呼吸道充血、出血,气管及支气管内有带血得泡沫液体。

3.红斑肺:肺表面及深层有瘀斑。

4.大红肾:两肾充血潮红,肿大,皮质部密布针尖大小得红点(为充血出血得肾小球)。

5.黄土肝:肝脏淤血,变性、肿大、黄土色,切面无光泽,其本质为弥漫性肝组织坏死。

十一、鸭瘟:皮肤出血,头颈浮肿,食道糜烂,肠道与泄殖腔出血与溃烂,肝散在坏死灶。

十二、猪喘气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病变:1、两侧肺得尖叶、心叶、隔叶与中间叶可见实变病灶。

2、肺支气管淋巴结显著肿大,切面隆起,颜色灰白,有光泽,似脑髓样。

十三、黄曲霉中毒

症状:黄曲霉中毒使肝受损导致肝硬化,从而门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肝、胃肠道脾等内脏器官淤血,以致肝胃肠道脾等内脏器官得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增高,胃肠道脾等内脏器官水肿、腹水,引起腹泻。

山农成人教育 动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充血是指由于___________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2、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由血小板析出,粘集而成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 3、梗死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局部组织因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4、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 5、慢性炎症病变是以为主。 6、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同来源的正常组织的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 7、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与肿瘤的性质有关。一般良性肿瘤生长,恶性肿瘤生长迅速。 8、槟榔肝形成是由于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和________________。 9、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交替形成红白相间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_____。 10、心脏功能不全引起的休克称为________________。 11、出血是指血液流出__________________之外的过程,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内称内出血。 12、脑炎根据性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非化脓性脑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和变态反应性脑炎。 13、渗出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________________、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四类 14、根据病因肝炎可分为传染性肝炎和________________。 15、镜检坏死组织的细胞核主要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和三方面的变化。 16、肺气肿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________________。 17、栓塞的类型主要有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栓塞和其他栓塞。 18、缺氧的类型有四种,低张性缺氧、血源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和 ______________。 19、酸碱平衡紊乱分为四种类型,即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20、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称为脱水,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渗性脱水、 ______________和低渗性脱水。 二、选择题 1、血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发生()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疾病——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调节紊乱, 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使机体与 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简 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中 ③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简 ④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简 ⑤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中 ⑥分子病理学——是指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时各种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机制,即 分子病理学或称分子医学。中 ⑦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 这就是疾病的转归。中 ⑧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简 二、填空题 1、躯体上、社会上 2、分子水平 3、抗损伤 4、经济价值 5、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诱因 6、物理性、机械性 7、特异性、持续性、潜伏期、有毒代谢产物 8、细菌、病毒、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原虫、蠕虫等 9、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10、康复、死亡 三、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D; 8、C; 9、D;10、A。 四、简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2、疾病的外因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机械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 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 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 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 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 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 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 影响海.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 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 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 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肠道寄生虫 3) 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 蛋白分解酶等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5. 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彻底清池1) 清淤:(新池浸泡1月)旧池清淤 2) 药物消毒:水泥池:1/10000的KMnO4或含氯消毒剂等。 土池: a. 生石灰清池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1)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 2 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 1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 2 局部化脓菌感染时,如果机体抵抗力强病变,如果机体抵抗力弱可引 起。 3 化学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 三选择题 1 缺氧时主动脉弓、颈静脉窦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此机理属于()。 A.组织机理 B.体液机理 C.神经机理 D.遗传机理 2 机体反应性包括()。 A. 种属反应性 B. 个体反应性 C. 年龄反应性 D. 性别反应性 四、判断题 1 所有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在此 过程中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患病动物表现出不同症状和体症,使役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降低。 2 因果转化规律: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 1 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 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 2 痊愈;脓毒败血症 3 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在整 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 三选择题 1 C 2 A、B、C、D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 的方向。 (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 中毒、休克。 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 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 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 环节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个环节称为主导环节。 3 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辨证关系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病变和全身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局部病变受全身的制约,同时又影响全身。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性充血 2 静脉性充血 3 出血 4 血栓形成 5 梗死 二、填空题 1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和。 三、选择题 1 临床上铁锈色鼻液增多是()引起的。 A.慢性肝淤血 B.慢性肾淤血 C.心力衰竭 D.慢性肠梗塞 2 充血类型有()。 A.神经性充血 B.侧枝性充血 C.贫血后充血 D.出血后充血 3 当牛、羊瘤胃鼓气,马胃扩张以及腹腔大量积液时进行胃或腹腔穿刺治疗,如果放气或抽 水速度快可引起腹部()充血。 A. 神经性 B. 侧枝性 C. 贫血后 D. 遗传性 4 引起静脉性充血的原因有()。 A. 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B. 心脏机能能障碍 C. 胸膜疾病 D. 小动脉扩张 5 属于渗出性出血的是()。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益血 D. 出血性浸润 四、问答题 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2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标准答案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疾病——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调节 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 征:使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 简 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中 ③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 因素。简 ④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简 ⑤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中 ⑥分子病理学——是指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时各种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机 制,即分子病理学或称分子医学。中 ⑦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 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中 ⑧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简 二、填空题 1、躯体上、社会上 2、分子水平 3、抗损伤 4、经济价值 5、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诱因 6、物理性、机械性 7、特异性、持续性、潜伏期、有毒代谢产物 8、细菌、病毒、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原虫、蠕虫等 9、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10、康复、死亡 三、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D; 8、C; 9、D;10、A。 四、简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

动物病理学题库1

一、名词解释: 1.疾病 2.充血 3.水肿 4.黄疸 .局部贫血 6.坏死 二、选择题 1.血液弥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称为(C。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出血性浸润 D 片状出血 2.热时,体温达到一定高度,即不再上升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称为(B)期。 A 体温上升期 B 高热期 C 退热期 D 产热期 3.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D)。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病理性死亡 D 坏疽 4.局部贫血病理变化特征(C。

A 发红 B 发热 C 发凉 D 发绀 5.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A)。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6.充血主要指(A)。 A 动脉性充血 B 静脉性充血 C 动、静脉性都充血 D 血液回流增多 7.血液积于组织间隙或体内叫(C)。 A 咯血 B 呕血 C 内出血 D 黑粪 8.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D)。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病理性死亡 D 坏疽 9.局部贫血病理变化特征(C A 发红 B 发热 C 发凉 D 发绀 10.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A)。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11.充血主要指(A)。 A 动脉性充血 B 静脉性充血 C 动、静脉性都充血 D 血液回流增多 12.血液积于组织间隙或体内叫(C)。 A 咯血 B 呕血 C 内出血 D 黑粪 13.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称为(C。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出血性浸润 D 片状出血 14.发热时,体温达到一定高度,即不再上升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称为(B)。 A 体温上升期 B 高热期 C 退热期 D 产热期。 15.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A)。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简答题

动物病理学题库

5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 ) 5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 5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 5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5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 5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 5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58、肺炎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5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 6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 ) 6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 6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 6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6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6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 6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值趋向低于正常。() 6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

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68、外周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叫白细胞核左移现象。( ) 6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 7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 增多。() 7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7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 73、转移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74、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可见于炎症的全身反应。() 75、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无包膜。() 76、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77、当大量溶血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为直接反应阳性。() 78、血液中白细胞从轴流进入边流,靠边的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称为白细胞附壁。() 79、支气管肺炎时,肺组织眼观变化呈现多色彩景象。() 80、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的纤维素假膜,例如猪瘟。() 81、防御机能包括屏障机能、吞噬杀菌作用、解毒机能、排毒机能。() 82、血栓与血管壁黏着,死后血凝块易与血管壁分离() 83、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docx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疾病 2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 是:、、、、。 2局部化脓菌感染时,如果机体抵抗力强病变,如果机体抵抗力弱可引 起。 3化学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 三选择题 1缺氧时主动脉弓、颈静脉窦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此机理属于()。A. 组织机理 B. 体液机理 C. 神经机理 D. 遗传机理 2机体反应性包括()。 A. 种属反应性 B. 个体反应性 C.年龄反应性 D. 性别反应性 四、判断题 1所有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 五、问答题 1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患病动物表现出不同症状和体症,使役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降低。 2因果转化规律: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 1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 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 2痊愈;脓毒败血症 3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在整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 三选择题 1C2A 、B 、C 、 D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动物病理学1-4答案(2011)

作业查看 在线作业第一套 ? A.水肿 ? B.出血 ? C.局部 ? D.实质细胞增生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一节充血 ? A.血小板 ? B.嗜中性粒细胞 ? C.嗜酸性粒细胞 ? D.单核细胞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三节血栓形成 ? A.血栓 ? B.血栓形成 ? C.血栓栓塞 ? D.梗死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四节栓塞

? A.肾 ? B.脑 ? C.肝 ? D.心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五节梗死 ? A.脂褐素 ? B.脂蛋白 ? C.甘油三酯 ? D.类脂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二节变性 ? A.痛风 ? B.尿酸盐沉积 ? C.黄疸 ? D.含铁血黄素沉着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四节病理性物质沉着

? A.脂肪组织 ? B.心肌 ? C.脑 ? D.子宫平滑肌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一节适应 ? A.创伤愈合是以组织的再生和炎症为基础的 ? B.创伤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主要的差异是创面是否有炎症反应? C.第一期愈合时间短,疤痕小 ? D.第二期愈合往往局部形成较大疤痕 正确答案: B 您的答案: B 知识点:第二节修复 ? A.变质性炎 ? B.渗出性炎 ? C.普通增生性炎 ? D.肉芽肿性炎症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四节炎症的类型 ? A.菌血症 ? B.败血症 ? C.病毒血症 ? D.毒血症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五节炎症的结局 ? A.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突性生长 ? B.只有良性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 ? C.只有恶性肿瘤可以呈浸润性生长 ? D.呈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常有明显界限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二节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 A.黑色素瘤 ? B.淋巴瘤 ? C.神经鞘瘤 ? D.肾母细胞瘤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三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A.氧分压 ? B.氧含量 ? C.血氧饱和度 ? D.氧离曲线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一节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精)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2542080 课程中文名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 课程英文名称:Prevention Diseases of Marine Animals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63 理论课:45 实验课学时:18 学分:2.5+0.5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养殖学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主要课程,属指定选修课。它是研究海产动物(包括鱼类、虾蟹类和贝类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当前,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课程主要就是利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课程的重要任务: ?系统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原与病因; ?全面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常规方法; ?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机制及其免疫学原理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学习水产药物的基本种类及各种药物的主要应用范围; ?系统学习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治学的能力与作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目标 1.学会一般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对疑难病症知道如何进行深入的检测的方法; 2.学会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 3.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概论、疾病的发生与控制、免疫学原理与应用、病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水产病原检测技术、海水养殖鱼类疾病、海水养殖虾类疾病和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等共九部分(书本其余部分自学),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第一章概论 1.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 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基本概念及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研究范围。 2.海产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发展简史; a.了解我国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概况 b.了解国外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发展概况 3.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明确本课程与水产养殖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疾病的发生与控制 1.疾病发生的原因; a.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b.掌握疾病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 2.疾病的控制。 a.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常见方法; b.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c.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明确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 防重于治” 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三章免疫学原理与应用 1.海水鱼类及其它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a.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b.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类型; c.理解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特点; d.掌握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与意义。 2.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a.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主要种类;

动物病理

动物病理学 Animal Pathology 绪论 一. 概述 二. 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三. 病理学研究基本方法 四.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绪论 一、概述 (一)病理学定义 (二)病理学的任务 (三)病理学的范畴 (四)病理学在兽医学中的地位 绪论 一、概述 (一)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定义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是以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及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运用上述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患病机体(动物)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即研究异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绪论 一、概述(二)病理学的任务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和阐明: 1.病因学(etiology)即疾病发生的原因(cause),包括外因、内因及其相互关系; 2.发病学(pathogenesis)即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和过程; 3.病理变化或病变(pathological changes or lesions),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有时还阐明由于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称临床病理联系(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4 . 疾病的转归和结局(results)。 (significance(意义), effect(影响)gross appearance(眼观变化/大体变化), microscopic appearance(镜下变化) 绪 论 一、概述(三)病理学的范畴

《动物病理学》考试题参考答案备课讲稿

《动物病理学》考试题参考答案

《动物病理学》参考答案 (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血管套:非化脓性脑炎时在血管周围腔有浆液、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形成所谓血管的细胞套。 2、槟榔肝: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3、虎斑心:慢性中毒、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4、内基氏小体::狂犬病时在大脑海马回、锥体细胞和小脑普肯野氏细胞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质内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小体。 5、痛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尿酸和尿酸盐晶体沉着于一定组织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禽类。 6、肉芽肿: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7、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功能低下 8、大肝病:鸡白血病时,瘤细胞侵害肝、脾、肾,使器官增大几倍,黄灰色,质地脆弱易碎裂,肝肿大尤其显著,可充满腹腔3/4的容积,故俗称为“大肝病”。 9、肿瘤:指机体在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条件下失去对其生长的基因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10、假小叶:肝硬化时,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将肝小叶分割成大小不等类似肝小叶形状的小岛,没有中央静脉,或偏位,或有两个,有的把汇管区包围在内,称为假小叶。 11、凋亡:是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2、卫星现象: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移至变性的神经细胞周围积聚,称为卫星现象。 13、泡沫细胞:小胶质细胞吞噬类脂质时不能将其消化,使细胞质呈空泡状,故称为泡沫细胞。 14、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动物病理学作业

动物病理作业 1、什么就是动物病理学? 答:动物病理学就是运用生化、生理、解剖、组织学等手段,探索疾病得发生、发展、转化规律及患病机体内代谢、机能、形态、结构变化得科学. 2、动物病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 答:病理学研究得对象为病畜禽得组织、细胞。 3、病理学得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⑴按内容分有:病理解剖学-疾病时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变化与病理生理学—疾病得发生发展及机能、代谢变化得规律与机理; ⑵按用途分有:病理解剖学(包括病理解剖学、病理组织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与临床病理学(包括化学病理学、免疫病理学、遗传病理学、诊断微生物学、血液学等); ⑶按课程分有:总论—研究疾病得共同特性与一般规律,如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发热、败血症等与各论—研究各种疾病得特殊规律.如各个系统病理;各个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得病理等。 4、什么就是疾病?疾病得特点如何? 答:疾病就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平衡失调得现象。就是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得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疾病得特点有⑴就是病因作用得结果;⑵损伤与抗损伤就是其基本矛盾;⑶就是完整机体得反应;⑷就是异常得生命活动;⑸有特定得发生发展规律;⑹生产能力下降就是其特点; 5、与疾病发生相关得内因有哪些? 答:与疾病发生相关得内因有:防御机能降低、反应性改变、应激性改变、遗传因素等。 6、疾病得发展有何规律? 答:疾病得发展规律有:一就是损伤抗损伤转化规律—-在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机体引起损伤得同时,机体也会表现为抗损伤得作用(防御、适应、修复、代偿),而这些抗损伤反应在一定得情况下,又会引起新得损伤,使损伤与抗损伤这一对矛盾相互发生转化; 二就是因果转化规律——引起疾病得原因与结果之间得关系很复杂。原始原因交替变换。因果转化就是一种螺旋式发展; 三就是局部与整体得关系—-机体就是一个统一得整体,任何疾病都就是完整统一机体得复杂反应,局部病理变化就是全身反应得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受整体影响,又影响整体,二者有着内在得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7、名词:潜伏期、前驱期、(不)完全痊愈

《动物病理学》复习指导有答案讲解

第1章疾病概论 [内容提要] 1.疾病:指动物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病因作用而发生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表现为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生产能力的下降。 2.疾病的发生原因?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外因:1.生物性因素: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3。机械性因素:机械力的作用,如震荡、挫伤等 内因:1.营养性因素2.免疫性因素 3.遗传性因素。 疾病发生的条件(诱因):身体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 3.应激:也称应激反应,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外界环境或体内环境因素的强烈刺激或长期作用时,出现的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增强为主要特点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第2章血液循环障碍 [内容提要] 1.充血:某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的现象。分: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2.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3.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栓塞:在循环的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5.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6.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的联系? 1)概念:1)血栓形成: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 块的过程。2)栓塞:①循环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3)梗死:①动脉阻塞;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③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2)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 第3、4章水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 [内容提要] 1.水肿:等渗性液体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 2.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3.酸中毒:如果NaHCO3/H2CO3值小于20:1,PH<7.4 4.水肿的发生机理?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细胞间液生成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高(4)淋巴回流受阻 2、球--管失平衡导致钠、水在体内潴留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 5.脱水的类型有哪些?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6.机体的酸碱平衡是如何调节的? 1.血液缓冲系统调节 2.肺脏的调节 3.肾脏的调节 4.组织细胞的调节 第5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内容提要] 1.萎缩:已经发育到正常大小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 2.变性:在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形态变化 3.坏死及其类型 坏死: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凝固性坏死 2、液化性坏死 3、脂肪坏死 4、凋亡 5、坏疽 4.脂肪变性的原因和发生肌理?急性感染、中毒、缺氧、饥饿、营养物质缺乏 1、中性脂肪合成过多 2、脂蛋白合成障碍 3、脂肪酸氧化障碍 4、结构脂肪破坏

动物病理学学习心得

动物病理学学习心得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位称职的兽医,必须学好各门专业课,而动物病理学又是重中之重。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过程中各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等变化的一门科学,由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科学组成。 大二上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病理解剖学,在郑明学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学习了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的经过和转归,血液循环障碍,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炎症,败血症,肺炎,非化脓性脑炎,肾小球肾炎等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病理变化。最后我们做了一个病鸡解剖的实验。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到受益匪浅。接下来是我对这一学期所学知识的大体总结。 首先,我了解到疾病是机体与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疾病有如下特点;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二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三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四是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准。疾病有多种分类方法,依据病因分类可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依据病程长短可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依据治疗方法分类可分为内科病和外科病。疾病发展有四个阶段,分别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终结期。致病因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有生物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机械性致病因素,营养型致病因素。内因主要包括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性,机体的防御能力。 然后,我学习了一系列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其中有血液循环障碍,细胞与组织损伤,炎症,肿瘤。这些病理变化在绝大部分疾病中都有体现。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周而复始的流动过程。它是机体的重要生理机能之一,他通过血液循环向各器官及组织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抗体等,同时又不断从器官和组织代谢产物,从而保证机体物质代谢正常进行。血液循环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并与其他系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心血管系统本身及其调节过程发生损伤或障碍,还是血液,呼吸系统出现病理过程,都可使血液循环障碍与其病理过程也有着密切关系。血液循环障碍根据其发生原因与波及范围不同,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局部血量改变引起的充血和缺血,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改变引起的血栓形成和栓塞,由于缺血而引起的坏死。充血指某些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分为静脉性充血和动脉性充血两种。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的现象称为出血。血液流至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血栓形成指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栓塞指正常血液中不存在的物质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的过程。引起栓塞的物质称为栓子。局部缺血指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量供应不足或缺失。个梗死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的坏死。 组织与细胞损伤包括萎缩,变性,坏死。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变化过程。是由于组成该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所致。萎缩的病理变化为眼观全身脂肪,心冠脂肪,肾周围脂肪萎缩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呈半透明胶冻样,即发生浆液萎缩。实质器官体积成比例缩小,器官边缘变薄变锐,被膜增厚皱缩,重量减轻,质度变硬,管状器官管壁变薄,管腔变大,出现衰竭症象逐渐消弱严重贫血,被毛粗乱无光,全身水肿。镜检﹕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数量减少,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数量减少,溶酶体和自噬体增多。变性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细胞内或细胞间出现某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过度的现象,细胞变性有颗

动物病理学习题集与答案

精心整理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 2 因果转化规律 1 、、 2 起。 3 。 三 1 A. 2 A. 1 1 1 2 1 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 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 2 痊愈;脓毒败血症 3 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在整 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 三选择题 1 C 2 A、B、C、D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 (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中毒、休克。 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 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 3 1 2 3 4 5 1 和。 1 A. 2 A. 3 A. 4 A. 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B. 心脏机能能障碍 C. 胸膜疾病 D. 小动脉扩张 5 属于渗出性出血的是()。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益血 D. 出血性浸润 四、问答题 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2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性充血:由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血量显着增多,而静脉血回流量正常,使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2 静脉性充血: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内静脉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 3 出血:由于小动脉血流受阻,流入局部组织器官的血量减少或完全断绝的现象。 4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成分中发生血小板粘集或血液凝固并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5 梗死:由于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流断绝因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二、填空题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性质改变 三、选择题 1 (1 (2 (3) (4) (5 2 1 2 3 代谢性酸中毒 4 呼吸性碱中毒 二、选择题 1 局部小动脉痉挛、受压迫或阻塞可引起局部缺血,进一步导致()。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2 大面积烧伤时大量血浆丢失,引起()脱水。 A.高渗性 B.低渗性 C.等渗性 D.混合性 3 属于肝淤血的原因是()。 A.右心衰竭 B.左心衰竭 C.血浆渗透压降低 D.水、钠潴留

(完整版)兽医病理学试题库和参考答案解析

《兽医病理学》题库 一、判断题(请在正确的括号内划√,不正确的划×)(20分) 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 ) 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 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 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 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 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8、肺气肿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 1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 ) 1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 1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 1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1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1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 1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值趋向低于正常。() 1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18、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性假膜,例如猪瘟。( ) 1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 2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增多。() 2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2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 23、转移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24、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可见于炎症的全身反应。 25、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无包膜。() 26、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 槟榔肝:是指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处明显成暗红色,而变性处为黄色,肝脏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眼观类似槟榔切面的纹理,故称之为槟榔肝。 虎斑心: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外内膜下和心肌切面可见灰黄色条纹斑点,与正常红色的心肌相间,呈虎斑纹,故称为虎斑心 绒毛心:因心搏动而摩擦牵引,使沉积于心外膜的纤维素呈绒毛状,故称为绒毛心。 西米脾:局灶型的淀粉样变,淀粉样物质沉着于白髓部位的中央动脉壁与淋巴滤泡的网状纤维上,此时脾脏的切面出现半透明灰白色颗粒状病灶,外观如煮熟的西米,俗称西米脾。火腿脾:眼观脾脏切面出现不规则的灰白色区,与残留的固有暗红色脾髓互相交织呈火腿样花纹,故称火腿脾。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器官或组织动脉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分为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分为神经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和贫血性充血)】 淤血:指小静脉和静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缓慢,使局部组织含静脉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为淤血 【分为全身性淤血和局部性淤血】 全身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升高。常见于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气胸、胸水等。

局部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份析出并凝集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的三个条: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栓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头部)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体部)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尾部)】 栓塞: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并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常见的栓子种类:1、血栓2、组织碎片和细胞3、细菌团块、寄生虫如:肺、肾小球、淋巴结的细菌栓塞。4、气体、脂肪】 【栓塞类型:血栓性栓塞、脂肪性栓塞、空气性栓塞、其他栓塞】 【栓塞的部位和途径:1、来自肺静脉、左心室和大循环系统的栓子,随动脉血流运行,可在全身各器官的动脉分支处发生栓塞。2、来自大循环静脉系统和右心的栓子,可在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栓塞。3、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此外,在房室隔或室间隔缺损时,心脏内的栓子可有压力高的一侧经缺损部进入另一侧心腔,再随血流引起相应动脉分支的栓塞。】 出血:指血流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即在血管或心脏之外可见到红细胞 渗出性出血:指由于小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缓慢地渗出血管外。常有示病性。 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聚积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瘀点:指约针头大小或更小的渗出性出血(一般直径部超过1mm。 瘀斑:指范围较大的渗出性出血(直径由数毫米至1cm)。 【瘀点和瘀斑:是渗出性出血的表现形式。】 积血:指由血管流出的血液进入体腔或官腔内。见于各种浆膜腔和体腔。 溢血:指伴有组织破坏的出血,如脑溢血。 出血性浸润:指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弥漫性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的局部组织呈大片暗红色。 出血性素质:指机体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各内脏器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