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字帖欧体毛笔

字帖欧体毛笔

字帖欧体毛笔
字帖欧体毛笔

一般从楷书练起,用欧阳询的字帖比较多

一般从楷书练起,用欧阳询的字帖比较多,一般都是《九成宫碑》,因为欧体字不像柳体,颜体字的笔画那么复杂,欧体字很简洁 我的教学方案是初学楷书者临摹褚遂良的楷书,他的《雁塔圣教序》《阴府经》《倪宽赞》都不错,要反复临摹,写的时候要有一个目的,就是写到越像越好,打牢你楷书的基本功,同时可以把王羲之的行书结合着一起临摹,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王羲之的《圣教序》《传本墨迹》《十七帖》,这些字帖都是打基础的,所以一定要认真的临摹,写的时候尽量写到原大或略大一点也可以,不过你最好是找一个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你会少走许多弯路 初学者练习书法应先练楷体,建议练习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麻姑仙坛礼》练习书法要持之以恒、 一般选择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都可以,你去书店看看,自己喜欢他们仨哪个书法家的字。器材么,笔墨纸砚、画毡就差不多了。 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用笔洁净,结构精严,对后世影响很大。欧书《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欧书险劲的风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欧体字中最清晰、神气最完足的。《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朴厚凝重而又挺拔劲健,结体平稳中追求险峻。梁对欧字极为推崇,说:“写透欧书,碑版皆可书矣。”清朝杨守敬说:“欧阳信本之醴泉铭,赵子固推为楷法极则,人无异议。”初学者学此二碑,可避免结构松散的毛病。 中唐书家颜真卿44岁时书写的《多宝塔碑》多用方笔,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富于立体感,结构方整严谨,宜于初学。颜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笔画丰满雄强,结体宽舒,往往追求天真烂漫,返朴归真的意趣,初学易失于臃肿丑怪,不宜作为入门途径。 晚唐书家柳公权所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用笔方圆兼备,点画清劲,有如铮铮铁骨,结体中心紧聚,四外舒展,学之能够得到瘦硬的笔画与严谨的结构。 初学书法字帖的选择(书法培训之一) 有些初学书法的朋友经常问:初学书法要练什么帖?选什么帖练字,这涉及到选帖原则与个人性格差异(也兼及个人欣赏的心理差异)的问题。 先说选帖原则。为什么多数人主张学书从欧、颜、柳、赵诸家入手呢?这是因为楷法成熟于唐,欧颜诸家是唐代楷书大师。而“赵”虽处元代,但他把不易学的二王体加以改造,使之通俗化了,所以欲学柔美一路书法,从’‘赵”入手较易。此外·倡导先学“颜”的理由是颜书结构平正,正面对人,质朴雄伟;且初学书法应掌握中锋用笔的基本笔法,而颜体字多用中锋。先学欧体的理由是欧体清秀挺拔,笔法简炼,结构严谨,因此先学它可以得痰硬之风神,坚实之骨力。唯柳体不宜先学,因为柳公权之书是融会颜、欧二家而成体,不通颜、欧的笔法是难以学得像的。当然,悟性好的人先学哪一家都可学得像,但对一般人来说很容易误人岐途,甚而苦学而不人门,这方面失败的例子井不少。“欧、柳、颜、赵”四家的序列是民间的传统说法,按成就来说,其顺序应为“欧、颜、柳、赵”。赵字较软弱,初学的人如只追求其流美,必陷于软滑靡弱,所以初学决不宜先学赵体。 除了这个一般的原则外,还有一个活的原俐,就是选帖要适合自己的性格,这样学起来才会增加兴趣。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观念各异。所以初学书法要选适合

田英章楷书千字文(仿欧阳询楷体)

[转载]田英章楷书千字文(仿欧阳询楷体) 田英章简介字存卿、存青,1950年生于天津,书法研究生、教授。 先后毕业于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 编辑本段经历 1953年随父、伯、兄研习书法; 1970—1980年在部队从事文艺; 1977—1992年五次获得国内外书法展、赛一等奖; 1981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1981—1990年特调国家人事局担任《国务院任命书》书写员; 1991—1993年应日本邀请,在日本创写印刷字体楷书、行书两套,约五万余字; 1996—2000年联络台湾、日本书法界友人创建北京长

城碑林; 1994—2000年主办过六次全国书画人才艺术交流大会; 1983—1994年九次赴日本、香港、韩国、欧洲办展讲 学和交流;1986—1996年主办国内国际大型书画展赛七次; 编辑本段师艺传承 2010年3月27日,在天津举办了隆重的收徒仪式,田英章先生收下了第一批田门弟子,共二十位徒弟。拜师过程分为:田英章先生祭祖;徒弟代表宣誓;磕头拜师;徒弟发表感言;相聚畅饮。 李淼等20位书法爱好者成为田英章的第一批关门弟子。 3月27日上午,我国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先生收徒仪式在天津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20位书法爱好者成为田英章先 生的第一批入室弟子。在祭祖仪式上,田老师端一碗水酒向祖先祭奠祷告。 众弟子一一向恩师、师母鞠躬行礼后,隆重的“拜师大典”正式开始。拜师仪式上一副对联写的好:“国粹精深传承有道,

家学源远受授无欺。” 田英章先生表示:本人看重20位弟子的品德和今后刻苦习书的决心,在师徒关系之外,更将形成一种学术关系,大家共同探讨书法。 出身书法世家的田英章先生是我国当今欧楷大家,对欧楷深得研究并发扬光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教过万余学生,成就了大批颇有造诣的人才。他说书法没有速成,不存在少年书法家。书法讲求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尤其是攻习楷书。 拜师仪式后,田英章为20名弟子颁发了证书:“顺上天之意,随翰墨之缘,承先贤古训,启后学睿知今日愿收X X X 为入室弟子,共研书艺,以继家学。师徒同心,立字为念。” “以德养书,以书扬德”。田老师送给弟子的字和证书也正是为弟子上的第一堂课——“做人”。田老师说:“学习书法,端正人品更为重要,所谓人正字才正,通过写字,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编辑本段成就作品

如何才能写好欧体字

卢中南讲如何才能写好欧体字 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许多书法爱好者将欧字作为入门的范本,但练了几年,收效甚微,虽有形,却无神,观其字,味同嚼蜡。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欧字法度森严,字存隶意,字形偏长,这些显著的特点与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谈,以下说说几个容易忽视的方面。(一)用笔 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其它如竖画的收笔处、横折的折处、取法于隶的竖弯钩的收笔处等,都带有圆意,都可用"揉笔"。 注意细微的粗细变化。初临欧字,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竖等,力求多变。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二)笔势 有的习字者,写完一笔,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下一笔,将一个个笔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失去了笔势。所谓"势",就是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为一个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向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大的,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白了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而笔势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略减慢,但较起笔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就这样快慢,轻重,字字反复着。在用笔正确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笔呼应,连贯,字便有了活力。 (三)结体 要收得住,但还要放得开。欧字的确中宫紧收,工整严谨,但也须有"疏可走马"之处,临习时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钩画,极力放开,对比强烈,不能写得缩手缩脚。 字字有"险"处。千万不可将欧字写得过于"平","均"。横画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厉害,但通过其他的笔画又化险为夷,如"怀"字,靠最后的长点求平衡。打破常规的处理,让该居中的偏侧,如"宫"的第一点,"千"的中竖等;应错开的却对齐,如:"长"的两竖等。看似平整的楷书,通过"险"的结体变化,使欧字有了各种各样的姿态。 虚实要得当。欧字中一些衔接的地方,诸如"雨","门"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内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与室必有门窗一般,取透气之意,避免沉闷。 当然,以上强调的几点,都必须要先有纯熟的基本功,但这也只是解决了技术性的问题,还需要在品德修养,意境构思诸方面下工夫,才能表现出神采,"字外功"的道理就在于此。

欧阳询的其它楷书字帖(一) 行楷600个常用字硬笔

欧阳询的其它楷书字帖(一)行楷600个常用字硬笔《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楷书。无立碑年月。明安世凤《墨林快事》因为皇甫诞是隋代名臣,也没有细读碑文,想当然地认为碑刻于隋。这当然不靠谱,因为碑文是于志宁应皇甫诞的儿子“民部尚书、上柱国、滑国公”皇甫无逸的请求撰写的,这些职位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获得,所以首先排除隋的可能。清王澍《虚舟题跋》认为碑“书于高祖之世”,是欧阳询的盛年之作,但撰文者“黎阳县开国公”于志宁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才进爵为公,所以立碑不会早于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八十岁的时候。 碑高240cm,宽96cm,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阳文“隋柱国弘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宋代时还在陕西咸宁鸣犊镇附近的皇南川。宋代人似乎对这块碑毫不重视,碑阴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被改刻《复唯识廨院记》。碑右侧原刻花纹也磨了刻题名。到明代,碑被移置西安城内孔庙。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关中 __,碑身中间出现斜线裂纹。另一种说法是:最迟在北宋时就有裂痕出现,否则传世的宋拓本字上的细纹就不好解释。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督学余君房盖了一座碑亭作为保护,没想到过了八年亭子塌了,碑沿着原来很细的斜线裂纹中断为两段,损坏了数十字。清道光年间下截底端又剥损了一大块,又少了近百字。(见图1) __入藏西安碑林,现在安放在碑林第二室。

《皇甫诞碑》字径大约是2.7cm,比《 __宫》(~3.5cm)小,比《化度寺》(~2.1cm)大,与其它欧书相比,笔画最瘦,有学者认为是捶拓过多的缘故,但是它的锋棱也最多,不像后来的《 __宫》那样颓唐。所以翁方纲认为:“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 __也。” 当然这块名碑被不停地捶拓,到清末民国,笔画已经羸弱不堪了。这种晚拓本,现在市场上还能见得到,想要学习的,还是要找一些善本的印本。 所谓宋拓善本,主要是根据那条裂痕的延伸程度来判断的。比如断纹只达到五行,加上二十二行“参综机务”之“务”字未损,就被定为北宋;断纹到七八行,务字已损,就定为南宋;断纹到十一行,是宋末元初;断纹通贯,就是明初了;完全断裂,可以定为万历廿四年后的拓本,以此类推。 最著名的当属朱翼庵藏本,册页装,共十六开,每页纵30.2cm,横16.4cm,五行十字。原来是清内府旧藏,从故宫流出,最后由朱翼庵赠还故宫博物院。(见图2)

相关主题